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消費主義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消費主義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消費主義的概念

第1篇: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文化再生產;慣習;文化資本;符號權力;美國大學;消費主義

中圖分類號:G13/17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3-0133-03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是當代世界著名的社會學家。文化再生產理論是其教育社會學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根據(jù)對法國教育的實例研究,布氏的文化再生產將高等教育與社會文化相互聯(lián)系起來,揭示了教育如何起到維護和再生產社會等級和結構的文化作用。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正是在其獨特的教育背景和社會背景下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本文通過布氏的文化再生產理論來解讀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及其再生產的產生過程,并進一步解讀該消費主義文化再生產帶來的影響。

一、理論解讀——布氏文化再生產理論解析

文化再生產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它包含了許多具體的支撐其理論框架的概念,如慣習、文化資本、場域和符號權力等。其中,最核心的三個關鍵詞是“慣習”“文化資本”和“符號權力”。

(一)慣習

關于“慣習”一詞,布爾迪厄沒有給出直接的解釋。但是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社會學家柯爾庫夫指出,“慣習是持久的、可轉移的、系統(tǒng)的稟性,也就是說以某種方式進行感知、感覺、行動和思考的傾向[1]”。筆者認為,可以從另一角度理解“慣習”。首先,慣習是一個系統(tǒng),即擁有清晰的結構和嚴密的組織。具體體現(xiàn)在人對歷史文化脈絡清晰的傳承上。其次,慣習的主體是人,客體是社會實踐,具體體現(xiàn)在慣習是通過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社會實踐傳承這一系統(tǒng)。再次,慣習的內化過程揭示了再生產的過程。換句話說,慣習是一個以人為主體,通過社會實踐來揭示和傳承再生產過程的體系。

(二)文化資本

布爾迪厄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闡釋了文化資本的內涵,將文化資本這一概念貫穿到整個的文化再生產理論體系中來?!拔幕Y本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而儲存于個人身體中的文化知識、文化技能及文化修養(yǎng)[2]?!备鶕?jù)布氏理論,文化資本只是其“資本”概念中的一個分支。其中,文化資本特指借助不同教育行動傳遞的文化物品。其他三種基本類型分別是,“經濟資本”,包括金錢和物質[3]。“社會資本”包括地位關系和群體關系等。最后,“符號資本”包括運用符號使占有其他三種資本(即文化、經濟和社會資本)合法化的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符號資本之間的交換和轉化即形成了布氏理論中的“兌換”問題。

(三)符號權力

布氏理論指出“當我爭辯說權力或者資本具有符號性,并施加一種特殊的統(tǒng)治效果時,我稱之為符號權力或者符號暴力[4]。”符號系統(tǒng)是再生產形成的橋梁,而符號權力中的權力則突出表現(xiàn)在社會的支配秩序依靠的是一種“看不見的,沉默的暴力”,即符號暴力?!巴ㄟ^教育及其制度化的體制完成文化資本的生產與再生產,有效而隱蔽地將支配與被支配的權力關系轉換為社會成員甘心接受的自然現(xiàn)狀,這即是說完成文化的符號權力功能[5]?!倍际侠碚撝械摹皥鲇颉备拍钫侵浮案鞣N力量較量的場所”。在“場域”這個“社會戰(zhàn)場”的角逐中,符號權力完成了文化資本的生產與再生產。

文化再生產的形成離不開對文化和生產兩個概念的結合解讀。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而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周而復始的連續(xù)過程。經濟學上把循環(huán)往復的生產過程稱為物質再生產,文化傳承這種周而復始的延續(xù)過程也可以看作一種再生產。

二、解讀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現(xiàn)象

“現(xiàn)在,對所有學生來說,想在可負擔的價格之內找到最佳質量的教育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難。即便學生們在其需求中不是公然地主張消費主義,人們仍然會認為學位更多的是通往成功的通行證[6]?!边@是對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的一段描述。事實上,這只是美國大學消費主義文化的其中一個現(xiàn)象。而要從整體上把握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現(xiàn)象,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美國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一)美國大學的基本特征

首先,沒有全國性公立大學對美國高等教育結構和管理體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次,市場機制是主導美國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美國社會視個人需要與價值同社會的價值與需要同等重要?!案叩冉逃龑嶋H上發(fā)揮著溝通社會需求與個人需求之間聯(lián)系和紐帶的橋梁作用[7]?!痹诿绹?,公共經費只占大學全部經費的30%左右?!耙蚨诜钚杏缅X來衡量辦事權限和效能的美國,大學也不能不面向社會,特別是學生的需求來維持學校的運轉和求得發(fā)展[8]。”可見,這種市場機制正是生產與消費得以運行的支撐機制,而大學則是實現(xiàn)生產與消費循環(huán)往復的主要場所。再次,美國教育的結構體系中心偏低。“高等院校自主、政府比較超脫、辦學體制靈活多樣以及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美國中心偏低的富有活力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9]?!币詫W生為主的學分制適應學生需求為本辦學,來構建大學教育和管理體系,即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為導向構建大學教育的生產體系。

(二)解析消費主義文化的再生產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已經逐漸成形。一方面,在招收有天賦的學生方面不存在問題的大學對學生能夠縮短時間完成學業(yè)樂見其成。另一方面,在選擇較少的學校里,大學生們通過各種方式來加速獲得學位。這種在美國高校興起的消費主義文化浪潮并非一縱即逝,而是在不斷的文化再生產中得到了延續(xù)和發(fā)展。

1.慣習:生活態(tài)度與學術品位的再生產。慣習是一個以人為主體,通過社會實踐來揭示和傳承再生產過程的體系。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的再生產不可避免地包括了消費主義文化的生產者(大學機構及其職員)和消費者(大學生)以及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周而復始的延續(xù)。受其影響,美國大學生們的生活態(tài)度產生了一些變化?!昂芏鄬W校的不良現(xiàn)象呈現(xiàn)上升趨勢,具體情況是‘飲食紊亂(58%的學校),課堂破壞(44%的學校),濫用(42%的學校),酗酒(35%的學校),賭博(25%的學校),自殺傾向(23%的學校)[10]’?!笨梢?,消費者們比以往更容易受到心靈上的打擊,他們悲觀脆弱的消費心理則通過校園不良行為來表現(xiàn)。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壓力更勝以往,他們的學習成績在總體水平上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這種消費主義文化不僅逐漸影響了消費者即大學生們的生活態(tài)度,而且也使得大學生的學術品位有所傾斜。

2.文化資本:公司文化的再生產。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明白一個事實,他們的生存取決于足夠的資本化。“1860年到1930年之間,美國高等院校的所有權移交到了由商人、銀行家和律師控制的董事會手中[11]?!泵绹髮W的現(xiàn)代化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這種形的式公司發(fā)展?!皩⒚克咝5男袨橹糜谝粋€市場背景下,通過與其他教育機構的比較,就可以看出一個學校的具體聲譽和影響[12]。”同時美國大學公司式的管理作為一種文化資本成為了高校內部組織管理的重要方式。再加上,媒體對各教育機構的排名對決定大學的聲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公司文化的再生產逐步強化了學生消費者對大學公司制管理的適應與認同,并使之參與到整個文化資本再生產的過程中去。這種文化資本的再生產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擴張與繁衍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整個社會的文化得以交流與融合。

3.符號權力:教育場域的再生產。文化再生產的完成是離不開文化資本再生產,慣習和符號權力之間的相互合作的。知識本身作為一種文化資本參與到整個的教育場域的角逐中。而學校的管理部門在承擔起對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監(jiān)督責任的同時,也擁有了統(tǒng)領學校管理和分配的權利。為保障學校的正常運轉,“理事們起著復雜的象征性作用,他們的權利存在于他們代表學校的社會利益和商業(yè)利益[13]。”教育場域是由一連串的模式化活動組成的,這些模式化的活動以基本的社會功能為核心。其中資本爭奪的同時也完成了自身的再生產。文化的掌握者與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之間的對抗,前者是知識的合法化系統(tǒng)的再生產者,而后者是新知識系統(tǒng)的創(chuàng)造者。

三、分析消費主義文化再生產的影響

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再生產表明了整個社會文化的動態(tài)過程,文化通過不斷地再生產維持自身的平衡使社會得以延續(xù)。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不僅對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和消費方式產生影響,并引起了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式的改變和高校文化矛盾的日益凸顯。

(一)快餐式消費意識——節(jié)約經費和以拿文憑為目的的消費方式

在美國,“收入差距在八九十年代時已經擴大,這表明用來支付所增加學費的家庭,在經濟尺規(guī)上最下層的家庭收入增長已到了極限[14]?!边@也就促使了廣大的美國普通家庭的大學生不得不考慮采取各種可行的方法來應對日益凸顯的學費問題。目前,許多大學生都采用縮短在校學習時間,縮短獲得文憑的方式來節(jié)約消費。一些大學更是將學生能夠提前完成學業(yè)為驕傲。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股快餐式的社會風氣。

(二)高等院校的企業(yè)化——管理制度、勞動力分配、市場導向

美國高等教育的企業(yè)化采用了多種形式,其中以企業(yè)化的管理制度、勞動分配和市場導向最能體現(xiàn)消費主義文化再生產的影響力。“現(xiàn)在的企業(yè)領導都非常想讓教員和大學行政管理人員了解他們個人甚或整個集體的感受[15]。”大學將自己視為商業(yè)市場中的參與者,但這個市場經濟是以知識為導向的,由此高校對市場導向的投入實際上是對知識導向的選擇。結果是美國高等院校很難擺脫用市場價值來肯定知識的自主性。

(三)高校的文化矛盾日益突顯——商品知識與象征性知識的對抗

美國大學的文化矛盾實際是自由資本主義民主本身文化矛盾的征兆,而消費主義文化的產生與再生產則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每所高校都存在文化戰(zhàn)爭,而這場戰(zhàn)爭則是從能在工作中發(fā)揮作用的知識的商品知識和與思想科學相關的象征性知識的角逐中展開的。由于受市場需求的驅動,廣大消費者對以通識文科和人文學科為代表的知識,更是難以證明其價值。知識本身并不分貴賤,但美國高校的消費主義文化再生產所加劇的美國文化矛盾卻實實在在地不斷影響著每一位美國大學的消費者。

四、總結

文化再生產是布爾迪厄社會學理論在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論。從文化再生產理論視角分析美國大學的消費主義文化現(xiàn)象使許多顯而易見的文化現(xiàn)象得到更深層次的理解。慣習、文化資本、符號權力和場域等概念始終貫穿整個消費主義文化再生產的始終。將整個美國大學消費主義文化領域看作一個教育場域,在這個場域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觀念,行為和心理都受到了影響,他們之間的互相作用以及與整個社會的共同作用使得消費主義文化再生產影響到了整個美國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菲利普·柯爾庫夫.新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75.

[2]皮埃爾·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193.

[3]楊善華.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84-286.

[4]朱國華.權力的文化邏輯[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5-6..

[5]Bourdieu.The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77:140.

[6][11][12][13][15]埃里克·古爾德.公司文化中的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6-27,53,60.

[7][8][9]喬玉全.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15,18,45.

[10]Arthur Levine and Jeanette S.Cureton.College Life: An Obituarry[J]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er, May/June 1998:15.

第2篇: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我們根據(jù)它們的節(jié)奏和不斷替代的現(xiàn)實而活著。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產生、完善與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法國思想家讓?鮑德里亞在他的學術研究和思考中看到了真實的“物質”世界的消亡,人們在無意識中已經進入了“幻象”的消費社會?!跋M”是一種每天都會發(fā)生的行為,而消費社會則是一個抽象概念,但它又如空氣般實實在在地彌漫在人們周圍,發(fā)生在人們生活中。鮑德里亞認為,在消費場中,人是被一個看不見的“鎖鏈”捆綁住了,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中被某種虛幻的東西支配著,進行一系列的消費,從一個商品走向另一個商品。如出于某種需求購買了商品A,有了商品A就需要商品B,緊接著配套設施商品C也相繼出現(xiàn),這就是消費的連鎖反應。而這一系列的消費并不是圍繞著生活所需物質來進行的,是根據(jù)消費者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成功人士”地位的欲望邏輯而形成的。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的不再是物質的實質用途,不再是物質本身,而是一種社會符號。換句話說,消費的是某種被制造出來的象征性符碼意義。所以,今天的消費已然不是人的真實消費,而是意義系統(tǒng)的消費。真正意義上的消費已經在消費社會中死亡了,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正在被顛倒,消費代替了生產,它就是生產。在消費社會中,文化藝術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也理所應當?shù)匕l(fā)生了轉變,由20世紀初期開始的極度個人主義轉變?yōu)榇蟊娏餍兄髁x,由了不可觸碰的“神圣神壇”走向了商業(yè)商品的行列。

1 消費與文化

鮑德里亞曾經在他的著作里提到過“豐盛”與“雜貨店”的概念。首先“豐盛”指的是“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現(xiàn)象”。過剩的生產力和“豐盛”的物資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物品的實際功能不再被追崇,溫飽問題是大部分人已經實現(xiàn)的目標。過剩的資源不斷堆積,需要一個場所進行整合,就形成了“雜貨店”。“雜貨店”指的是商業(yè)中心,服裝、娛樂、餐飲的綜合場所。但“雜貨店”消費的實質并不是單純的物質商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氛圍,文化成為了商業(yè)中心的重要部分。購物中心努力打造藝術與娛樂混合的文化氛圍,商場中的兒童樂園、奧林匹克跑道、精致的書店、溜冰場和電影院等給消費者提供了多元的服務,讓他們享受到了除了物質以外精神上的滿足。這就是文化的力量。表面上看,是文化改造了消費,但實質上文化已經在包裝消費的過程中被消費所影響,甚至可以說是被慢慢“吞噬”。文化在與消費融合的過程中起到的是美化的作用,將消費的概念偷換,人們在無形的“操控者”的引導下逐漸消費的是文化而不是物質本身。以主題咖啡店為例,在各類文化潮流的包裝下,主題咖啡店比普通沒有任何特色的咖啡屋更有競爭力。人們總是強調特色,實際上特色就是文化背景。例如,以“懷舊”特色為主題的咖啡屋里充滿了濃濃的懷舊氣息,咖啡用具、食品樣式、食品名稱以及室內布置都是以老舊事物命名,勾起了顧客的兒時回憶,又如珠寶首飾等奢侈品,除了精致的做工和昂貴的材料外,更重要的賣點是其藝術上的價值,藝術家的靈感與創(chuàng)意將金屬材料升華了。另外,以文化為背景的品牌效應也大大提升了消費水平。通過諸多例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人類社會的消費的金字塔結構中,越接近塔尖的消費文化價值越高,消費品的實際價值則越低。文化正在被消費著,而且在消費社會中成為了消費的頂端。

2 消費社會中的現(xiàn)代藝術

藝術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隨著社會思潮的改變,藝術也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F(xiàn)代社會已經進入了“消費”時代,大量剩余價值的產生使得人類物質變得空前豐富。不僅在物質方面,在精神層面,文學、藝術滋生眾多流派,使人應接不暇?!盃I養(yǎng)過?!钡娜藗兯坪跻呀泤捑肓恕盎影俪觥钡母魃挛?,開始走向消極,文學、藝術由特立轉向平庸,由個性轉向共性。除此以外,受到“消費”利益的刺激,藝術開始更多地為商業(yè)提供服務,相互影響之下形成了以“商業(yè)”形式出現(xiàn)的藝術方式。

2.1 安迪?沃霍

安迪?沃霍爾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領軍人,他的藝術涉及繪畫、影像、音樂等方面,最為突出的是他的絲網印刷作品,代表作有《瑪麗蓮?夢露》《坎貝爾湯罐頭》《可樂瓶》等等。安迪?沃霍爾的名字一直與消費社會關聯(lián)在一起,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出現(xiàn)的元素,如罐頭、可樂、美元鈔票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尋常的事物,這些作品打破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拉近了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這正是在消費社會影響下的思潮所要表達的。安迪?沃霍爾使用了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他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直接挪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利用絲網印刷顏色艷麗的特點,使作品醒目,具有視覺沖擊。并且他把自己的作品進行復制,將作品投入大批量生產中。這種方式在無形之中改變了藝術與藝術品的性質,將藝術創(chuàng)作的唯一性的概念徹底摧毀了,使藝術品的性質在大批量生產的過程中向商品進行轉換。安迪?沃霍爾的藝術思維是突破性的,他將“挪用”“復制”“大批量生產”等概念帶入了藝術創(chuàng)作中,使藝術變得“庸俗化”“商業(yè)化”。這種“庸俗化”與“商業(yè)化”無疑是符合“消費社會”的時代特征的。有人認為是安迪?沃霍爾將藝術帶入了“消費時代”,事實上是消費社會中的“通俗”“商業(yè)化”的文化特征催生了安迪?沃霍爾的藝術。

2.2 利希滕斯坦

同樣作為20世紀重要的波普藝術家,羅伊?利希藤斯坦的波普藝術相對于安迪?沃霍爾的絢麗、時尚更加理性與冷靜。二戰(zhàn)時期,抽象表現(xiàn)主義在美國生根發(fā)芽,涌現(xiàn)出了一批杰出的抽象畫畫家,如波洛克、德庫寧、馬瑟威爾、羅斯科、克萊因等等。雖然美國是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代名詞,但抽象表現(xiàn)主義并沒有與美國的本土的“大眾”“流行”文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很快就被代表著消費社會流行文化的波普藝術的潮流所淹沒。利希藤斯坦就是在這樣的潮流下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利希藤斯坦“挪用”了雜志中的漫畫形象進行創(chuàng)作,他把漫畫中的某一片段剪切下來,將其放大并且使用自制的工具制作出印刷網格的效果,然后在圖中配上與此無關的文字,使觀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利希藤斯坦的藝術無疑是消費社會催生出來的產物,二戰(zhàn)后的美國發(fā)展迅速,經濟實力雄厚,人們的消費更趨向于多元化,促進消費的商業(yè)廣告和商業(yè)行為影響著藝術家,將他們的目光引向日常生活。與其他波普藝術家一樣,利希藤斯坦需要表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沒有刻意去批評或者贊揚,只是簡單地訴說他們日常的生活。

3 消費社會對現(xiàn)代藝術的影響

3.1 消費社會將藝術引向大眾和流行

從安迪?沃霍爾和利希騰斯坦的藝術中我們不難看出消費社會對于現(xiàn)代藝術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它分開的是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兩種藝術思潮。從“后”字不難看出后現(xiàn)代對于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態(tài)度?,F(xiàn)代主義主張尊重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性,強調“個性”與“原創(chuàng)性”。而后現(xiàn)代主義出于對現(xiàn)代主義反叛的態(tài)度,主張“大眾”與“共性”。而波普藝術就是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主要構成部分。波普藝術與其說是對于現(xiàn)代主義的反叛,更確切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進入消費社會的影響下而形成的潮流?!按蟊姟迸c“流行”是波普藝術的關鍵詞。安迪?沃霍爾之所以能成為波普藝術的領軍人,是因為他能抓住最為大眾的事物,將其與藝術相結合,使藝術的“神性”與大眾物品的“俗性”相混合,成為一種特別的又極具前衛(wèi)意味的新事物。而這種事物正好符合“消費”的口味。

第3篇: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一.分層法

每一個知識點都有不同的層次,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層次。分層法就是把這些概念分成不同層次,進行層層講解,從而達到對概念全面深刻的理解。如“按勞分配”這一概念就可分成以下三個層次:(1)分配什么:個人消費品;(2)分配標準:按提供給社會的勞動數(shù)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來分配;(3)分配內容: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有勞動能力的人不勞不得。還有高二思想政治中的“規(guī)律概念也可概括為(1)本身固有的聯(lián)系;(2)本質的聯(lián)系;(3)必然的聯(lián)系這三個方面。其它諸如“農村產業(yè)結構”、“剩余價值”等都可用分層來講解。

二.對比法

對比法就是把兩個相近相似的概念進行比較,從而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這一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把易混淆概念區(qū)分開來。例如在高一思想政治課中有“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概念,它們共同點在于都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經濟形式”,它們的不同點在于范圍和程度的不同,前者的范圍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而后者的范圍是“部分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又如農業(yè)、工業(yè)與第三產業(yè)這三個概念也同樣可以從勞動對象、勞動手段、目的以及類四個方面來對比把握,找出其中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另外第三產業(yè)與服務業(yè),國民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積累與消費,量變和質變,內因和外因等均可用此法來講解。

三.關系法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和周圍事物沒有聯(lián)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有些思想政治課概念往往是從相互關系中來下定義的,因此掌握相互關系,就可比較完整準確地把握它們。例如“物質”和“意識”這兩個概念就是從物質和意識的相互關系中把握的,物質即“客觀實在”,這一“客觀實在”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而意識本質上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這一高度發(fā)達高度完善的物質的特有機能,是物質的反映?!碑斎晃覀冞€可以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中把握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概念,從是否承認事物的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來把握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概念,這樣既把握了關系,又從關系中把握概念,對學生來說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四.屬和種差法

第4篇: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物質主義 奢侈品消費 炫耀性消費

社會經濟的蓬勃發(fā)展明顯提升了人們收入水平,同時催生了人們的物質需求,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的選擇行為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價格作為一個因素在消費選擇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已日漸減小,銷售體驗等新型詞匯日漸增多,市場消費行為正在發(fā)生前所未有的改變。

近觀我們周圍的消費行為特點,“仿冒奢侈品”“只買貴的,不買對的”隨處可見,奢侈品消費人群中除了腰纏萬貫富人階層,不乏工資水平在4000-5000元的白領階層,而且這部分人已經達到了一定數(shù)量比例,人們對奢侈品的推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遠觀市場研究相關資料,美國貝恩咨詢公司2010年10月的報告稱,全球奢侈品市場出現(xiàn)反彈的跡象,反彈中中國消費者的貢獻巨大,銷售額增長了30%,增幅再次雄踞全球各地區(qū)首位。然而,推動奢侈品消費的力量存在于何處,消費者為何愿意花十倍、百倍于產品價值或更甚的價格購買此產品,成為極其有意義的問題。

對于個中原因探索的研究較多,答案多集中在對產品品牌文化以及象征價值的分析上,很少從其他維度如物質主義等考慮,且目前國內關于物質主義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筆者從奢侈品消費現(xiàn)象切入,對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因素之一——物質主義的內涵、構成因素、物質主義的測量進行綜述,后針對物質主義與奢侈品消費間關系研究做了簡單的綜述,一方面加深了自身對物質主義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為同類研究理清思路。

一、物質主義概念的提出

物質主義的概念最早源于哲學領域的研究,哲學意義上的物質主義同等于唯物論或唯物主義。早在公元前540年,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就已經產生了?,F(xiàn)代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們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然而,現(xiàn)代意義上的物質主義已經脫離出哲學中的這一概念,其涵義與之相比則大相徑庭。

現(xiàn)代意義上,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的生產效率逐步提高,商品的供給源源不斷,現(xiàn)代社會開始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物質主義已經發(fā)展成為描述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消費來尋求美好的生活和自身的幸??鞓愤@類以消費為本的生活方式核心詞匯,在宏微觀營銷領域均得到了眾多學者們的關注?,F(xiàn)代意義上物質主義的相關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引起了學者們更多的關注,關于物質主義的定義理論界尚未達成統(tǒng)一的意見。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針對物質主義做出解釋,主要的觀點有:

第5篇: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伴隨時代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不斷演進,服飾正以一種時尚、一種符號,越來越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作為內地首家登陸香港交易所的男裝產銷企業(yè)“中國利郎”來說,它的商務休閑系列,正好把握住這種時尚、這種符號,集世界時裝文化之精粹,秉承高貴、簡潔、大方的設計理念,將傳統(tǒng)經典正裝與現(xiàn)代服飾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服裝系列,其風格簡約、大氣、富有表現(xiàn)力,適合于現(xiàn)代都市有文化內涵、有進取心的成功人士,無論從工作到生活,都能時時刻刻點綴奮斗的心境和內涵。

它,憑什么這樣?

“概念營銷”傳導目標定位

一個品牌的成功,與其市場營銷理念的正確運用密不可jh其共同點是:明確以市場的不同消費群體為目標市場。并且在每個目標市場當中樹立強有力的品牌形象,這樣能夠使它們更好地獲取更多目標消費人群,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

“商務男裝”的概念,是利郎在分析了當時行業(yè)的病態(tài)鏈之后瞬間得到的靈感。因為,2000年前后整個福建休閑男裝產區(qū)已經暴露出問題,幾乎所有品牌都定位在中低檔,這使得休閑男裝市場處于低水平的競爭,市場已顯疲態(tài)。而之前利郎的主攻方向都是正裝,這一定位本身是與當?shù)氐漠a業(yè)基因相逆的。這種情況下,對利郎來說,既要做休閑,又要跳出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的圈子,“商務男裝”的概念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向。

商務男裝,顧名思義是能體現(xiàn)商務功能的男裝。它源自于市場營銷適應消費和創(chuàng)造需求的功利主義本質,在攻城略地搶占市場的競爭中發(fā)揮著先鋒和號角作用:

未見產品,已聞其聲

“商務男裝”的概念為消費者傳遞新的消費觀念、變化趨勢和生活標準,推出即將應市的產品信息。消費者未見產品,已聞其聲,在有意與無意中獲得了新的消費動態(tài),了解了先進的商品知識,有利于形成產品概念及品牌概念,為買賣互利交換準備了顧客基礎。

動搖消費者原有的消費心理

“商務男裝”的概念從產品的新、奇、美、特、便利等特征宣傳入手,迎合了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理,為消費者提供了新的選擇及其時間上的決策余地。使得消費者可以在理性思考之中接受新的消費觀念,動搖原有的消費習慣,建立起新的消費傾向或心理定勢,產生對新產品的心理期待。

構建在細分市場里的領導力

對品牌的內涵營造使利郎在市場上成為了有潛力的企業(yè),即品牌形象與知名度的大幅度提升。并且通過這個創(chuàng)意,充分構建了自己在細分市場里成為倡導和帶頭企業(yè)的可能性,具有強勁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正是“概念營銷”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利郎全部產品的定位問題,旗下的正裝、體閑裝都分享“商務男裝”的創(chuàng)意,讓全部產品在一個概念下黏合起來。從2000年至今的近十年間,利郎根據(jù)不同類型服裝提出了不同概念,比如“簡約而不簡單”、“西服也休閑”、“既有溫度又有風度”的概念,但萬變不離其宗,這些都體現(xiàn)了利郎對“商務男裝”品牌風格的訴求。

合理的渠道營造是關鍵

自2002年開始,利郎進入了一個品牌擴張的高峰期,由于廣告效果和樣板市場的示范,利郎引起了各地商、經銷商的普遍回應,利郎在全國各地專賣店數(shù)量也急劇增加,主動申請加盟電話每月有數(shù)百個。但是,當時真正門庭若市、業(yè)績不斷攀升的店并不多,有不少地方的店面,在付出高昂的開店成本后,卻沒有產生理想的銷售,反而成為公司的一個負擔。而利郎也對這種增長方式保持了警惕。所以利郎便通過量化分析,要求商撤銷一些銷售業(yè)績不佳的店鋪,集中精力提升單店業(yè)績,提高專賣店的存活率,讓每家店產生實實在在的銷售。

于是,公司直營就成了利郎銷售渠道的發(fā)展重點,他們投入了過億資金,用于設立直營店和直營商場,省會直營旗艦店作為形象店,重點放在大地級市和大商場,選擇最好的商場,最好的位置,保證利郎品牌在各個省市做強、做大,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種強勢品牌的整體氣勢。

第6篇: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 民族企業(yè) 市場策略

中國加入WTO以后,越來越多的外國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經濟全球化并沒有減弱民族中心主義傾向,中國消費者“崇洋消費”逐漸淡化,表現(xiàn)出偏愛國產貨的傾向。有研究人員把中國消費者劃分為“國貨崇尚派”、“國貨接受派”和“崇洋派”3個細分市場。其中“國貨崇尚派”占總體消費者比例為23%,他們是具有高度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的群體,其民族性傾向量表分值高達90.18,遠高于迄今世界上CETSCALE值最高(85.07)的韓國。國產產品在他們的心目中具有積極正面的形象,認同國產品牌。而“國貨接受派”占總體消費者比例為45%,表現(xiàn)出比美國消費者(CETSCALE=61.08)還高的民族性傾向,說明其民族性很突出。

一、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研究動態(tài)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術界就把民族化傾向與消費行為連接起來,提出了“美國消費者購買外國制造的產品是否正確與適宜”的問題。Shimp和Sharma在1987年首次把這一現(xiàn)象科學化,提出“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概念。這一概念的含義是:消費者對購買外國貨是否妥當或是否道德所持的信念。當消費者面臨國產貨與外來貨選擇時,會產生對國產品的自然認同和偏愛,而對外國產品有一種心理抗拒;民族中心主義消費者認為,購買進口貨是錯誤的和不愛國的,這傷害了本國經濟,導致失業(yè)。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反映了消費者對待外國貨的心理特質,據(jù)此他們建立了測量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程度的量表CETSCALE(英文全稱為Consumer EthnocentrismTendencyScale),可用來測量消費者民族中心傾向的程度。1991年,Netemeyer等人將兩表在德、法、日、美四個國家進行了跨文化跨地域試驗。

王海忠對中國大陸地區(qū)的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它構造了改良型的適用于中國大陸的CETSCALE量表,研究發(fā)現(xiàn)大陸消費者的民族中心主義傾向指數(shù)為61.22,低于韓國水平(85.07),高于美國水平(50.24)。中國消費者的CETSCALE量表分值與國產產品信念、態(tài)度、產品占有、購買意向和購買行為呈正相關,與外國產品的上述變量呈負相關。在相關因子方面:大陸消費者的CETSCALE與集體主義、價格意識、家庭觀念呈正相關,與文化開放性、個人主義、時尚觀念、領導意識等不相關,與年齡正相關,與收入和教育水平負相關,但與性別不相關。

王海忠還研究了中國大陸不同地區(qū)消費者的民族中心主義,他選擇大陸具有典型代表的4個地區(qū):上海、北京、廣州、重慶。通過實證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4城市中,上海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表現(xiàn)最弱(52.07),這和上海一直以來的極大城市包容性相符。盡管在CETSCALE的分值上,北京并沒有表現(xiàn)出高于其他三地區(qū),但是在國貨購買指數(shù)上,北京的實證結果卻遠遠高于上海,結合兩個指數(shù)可以看出,雖然政治中心的消費者對外國貨并未表現(xiàn)出極大的抗拒心理,但卻表現(xiàn)出更能接受國產貨,而重慶的CETSCALE指數(shù)還略低于廣州的指數(shù),這源于重慶這種內陸城市民族與文化相對單一,對外來事物容易產生抗拒。

二、企業(yè)基于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市場策略

2003年,國家質檢總局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大范圍質量調查,就冰箱、電腦和手機三類產品而言,冰箱業(yè)國產品牌(海爾、小天鵝等)在眾多指標上得分超過外國品牌,排名前十位中國產品牌占七個,其市場占有率也遠遠超過外國品牌,可見,國產貨在冰箱行業(yè)中與外國品牌質量相當,市場占有率超過外國貨。臺式電腦業(yè)外國品牌(戴爾、康柏等)在眾多指標得分高于國產品牌,但國產臺式電腦的占有率領先于外資品牌,因此在電腦業(yè)中中外品牌市場地位相近,但國產電腦質量落后于外國電腦。手機業(yè)外國品牌(諾基亞、三星等)在眾多指標上的得分領先于國產品牌,且外資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高達80%以上,由此得出國產手機在市場地位和產品形象上都落后于外國品牌。三個產品類別反映了中外產品質量差距的三個水平,覆蓋中外產品質量差距的總體情況。伴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消費文化的入侵,如何準確及時地把握我國消費者對待國產貨的心理成為制定企業(yè)戰(zhàn)略的核心問題。

1.重視消費者民族情結,加強企業(yè)管理,規(guī)范企業(yè)形象

在國內,由于還沒有健全完備的法律法制規(guī)范企業(yè)的健康成長,某些國產貨屢屢給消費者帶來購買挫折,消費者日漸滋生對產品的淡漠心理,形成對民族企業(yè)的負面心理,消費者民族中心傾向遭創(chuàng)傷,漸漸形成國產貨淡漠心理。國產品牌不可替代的本土優(yōu)勢是消費者民族性情結,可以肯定的說,消費者的民族性傾向是民族企業(yè)成長的根基和土壤。因此,應加強對民族企業(yè)的管理。民族企業(yè)需要聯(lián)合起來維護消費者權益,杜絕欺騙消費者、出售假冒偽劣產品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維護整個民族企業(yè)形象,保持經濟的長遠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深度和廣度上傳播“中國制造”的形象。

2.提升產品質量,推行迎合消費者心理的營銷組合

在前文提到,中國的消費者可以細分為3個市場,其中“國貨崇尚派”是具有高度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的群體,認同國產品牌,他們年齡偏大,收入低。針對這部分消費群體,我們的國產品牌營銷組合應是品質可靠基礎上的低定價策略,推崇勤儉節(jié)儉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突現(xiàn)產品的功能價值,用感性訴求隱含告知購買國產品牌對就業(yè)和民族產業(yè)的益處。

國產品牌應爭取的另一重要目標市場是“國貨接受派”。從“成本認知”分值看,他們并不認為使用國產品牌有什么功能或形象方面的損失或不合算,對國產品牌的評價是正面的;而從“能力認知”分值看,這一群體具有通過購買國產品牌維護民族產業(yè)的責任感。民族企業(yè)為這一群體提供的營銷組合就不應單單局限在功能價值上,而是同等重視功能和形象價值,以理性訴求方式展示產品品質。

3.民族企業(yè)應在宣傳定位上突出民族特質

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是存在于一個民族內在的相對固定的社會心理特質,民族企業(yè)可以運用這種潛在特質來促進國人對國貨的購買,開展國貨營銷,通過對民族產業(yè)貢獻的價值觀來訴求,將偏愛國貨的心理激化起來。比如長虹的“以產業(yè)報國、振興民族工業(yè)為己任”的傳播;樂凱膠片的“膠片業(yè)的唯一國貨”;非常可樂的“中國人自己的可樂”等等。在傳播載體選擇上可以選用杰出的華人作為形象代言人,主要是要體現(xiàn)品牌的民族特質。

4.民族企業(yè)應多多體現(xiàn)公益價值和社會責任感

民族企業(yè)在關注如何治理改進產品質量、搶占市場的同時,還應加強公共關系和事件營銷策略,如通過吸收失業(yè)工人(如下崗女工等),建立再就業(yè)基金等形式的公益性活動體現(xiàn)民族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5.民族企業(yè)在營銷策略中要注重強調個人作用

在王海忠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陸消費者的調節(jié)變量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能力認知,當消費者越意識到自己所起的作用時,消費者就會越傾向購買國產貨。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一員所做出的貢獻,強調“人人參與”,使每個人意識到他要能力通過購買國產貨來維護本國產業(yè),改善同胞福利。中國歷來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中“位卑未敢忘憂國”意識本就很重,只要稍加廣告暗示就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對欠缺營銷信息的消費者,營銷要點是“告知”,展示外國產品給民族企業(yè)威脅的嚴重性。對于成熟消費者,營銷要點是“勸服”,消費者“善舉”。

6.營銷傳播要使人們確信購買國產貨具有“收益”

通過表現(xiàn)國貨的質量提升和國際市場地位提高來扭轉買國貨會遭受質量差、服務差的這種認知。 “收益”一方面是指國產貨在工藝、款式、物有所值等屬性上的優(yōu)勢,消費者從中獲得物質滿足,這類“收益”應采用理性訴求。另一方面,購買國產貨是對受威脅同胞的“善舉”行為,會產生社會理應,贏得社會尊重,這是心理滿足,可采用感性訴求。

三、對政府公共政策的借鑒

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提醒政府,在WTO原則下,當市場已經全球化、貿易政策普遍轉向開放之時,政府對于民族經濟的保護并非束手無策,而要從原來以關稅或者非關稅貿易壁壘限制外國產品進口的政策轉而激活消費者的民族中心意識,培育消費者偏愛的國產品牌。

1.政府要擔當培養(yǎng)國產貨消費觀念的主角

培育消費者對國貨的偏愛,僅單個企業(yè)提倡國貨營銷遠遠不夠。全球化時代下,政府政策導向既要符合開放和國際合作的潮流,又必須引導公眾建立對民族經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政府機構及公務員在消費國產貨行動上要起帶頭作用,政府大規(guī)模采購、辦公用品、公務員個人消費等都要首先購買國貨,要為偏愛國產貨起示范作用。政府還要利用各種有效渠道加強熱愛國產貨的價值觀教育,使消費者科學地認識到,外國貨可能給民族產業(yè)和個人經濟福利帶來威脅以及購買國貨的好處。

2.政府要監(jiān)督民族企業(yè)的行為,大力推廣本國產品的形象

“中國造”的整體形象的樹立,離不開政府的有效監(jiān)督。除了行業(yè)自律外,政府在建立和維護民族經濟的整體形象要發(fā)揮政策、法律、監(jiān)督的作用,使本國行業(yè)有一個良好的形象,以此強化本國消費者的民族中心主義傾向,加強公眾對民族經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時,政府也負有在國際市場上推廣“中國造”形象的責任。由此,由政府出面進行總體運作,必將有助于“中國造”的整體形象的提升,從而增加費者的民族中心主義傾向。

參考文獻:

[1]中國高薪一族面面觀[N].北京周報.2001.12.13

[2]王海忠:基于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的市場細分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3]ShimpA.T.,S. Sharma. ConsumerEthnocentrism: ConstructionandValidationoftheCETSCALE. JournalofMarketingResesrch,24 ( Augest ) :280~89

[4] Netemeyer, DurvasulaandLichtenstein, 1991,“A Cross Na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ETSCAL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p.320~327

[5]王海忠: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中國本土化研究[J].營銷管理,2003年第4期

[6]王海忠:基于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傾向的市場細分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7]中國質量協(xié)會等,中國用戶滿意度手冊(2003).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8]王海忠,消費行為中的民族中心與民族淡漠傾向[J].南開管理評論,2006年第9卷,第107~112頁

[9]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6陸衛(wèi)平

第7篇: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媒體傳媒;消費主義文化;變異

一、消費主義文化

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是在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消費主義文化在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中迅速蔓延,是當今西方資產階級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對物品擁有著絕對的占有權和追求享樂主義的權利,它是一種具有消費價值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唯一的目的就是進行消費,為了消費而進行消費。消費主義背離了消費是滿足人們需要,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基本概念,它的產生是一種極端的文化現(xiàn)象。

消費主義文化在西方經濟發(fā)達的國家來講,其存在的價值是較為普遍的,并且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體系價值觀念,消費主義文化已經演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目的。消費主義文化作為一種人們生活的方式,已經逐漸成為生活中的重心,對消費的理解也是越快越深化。當前西方國家人們在進行消費的過程已經不是簡單的為了現(xiàn)實的需要而進行消費,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進行的消費。

全球化的實質其實就是消費主義文化的全球性擴張,資本的全球性擴張最初就要依賴于消費主義文化,也可以說消費主義文化是全球化擴張的動力和源泉,也是全球化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而媒體傳媒對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推廣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消費主義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進程,在社會、文化、經濟全面發(fā)展和媒體傳媒市場變革的環(huán)境下,我國媒體傳媒的消費主義文化應運而生。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媒體消費主義文化的轉向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媒介符號正在發(fā)生從文字語言為根本形態(tài),向視覺形象為主要內容進行轉換;媒介的主要功能開始從傳統(tǒng)的宣傳教育,向現(xiàn)代的消遣娛樂形式進行轉換;媒介的人物主體形象從早期的“生產英雄”,轉變?yōu)橐援斍吧鐣鱾€娛樂、體育明星為重點的“消費偶像”。

二、消費主義文化下媒體的運作理念

媒體專業(yè)理念和傳媒市場理念是兩種根本不同的運作理念,在媒體專業(yè)理念的運作過程中,受眾是享有信息知情權的公民,即受眾是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其包括了報刊和書籍的閱讀者、電視觀眾、廣播聽眾、網民等等,受眾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巨大的集合體,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就是具有社會多樣性的人,傳媒應該為受眾的民主參與提供信息支持和表達的平臺。而市場經濟體制下理念的受眾被定為“消費者”,并且強調傳播的內容對受眾的吸引力和滿足受眾信息消費的欲望,因此媒體運作要貼近受眾的思想和生活,去迎合受眾的興趣和愛好。這種傳播價值觀已經逐漸的被我國市場化媒體所應用。

消費主義文化使媒體傳媒成為市場的推銷者,而且正在促使媒體傳媒的社會角色發(fā)生著本質的變化,就其一般意義而言,媒體傳媒應該是信息的傳播工具,但是在消費主義文化的環(huán)境下,媒體傳媒成為市場意義上“銷售者”。

在消費主義文化變異的情況下:媒體傳媒手首先是自身產品的推銷者,它把各種信息和內容推銷給受眾,媒體傳媒就形成了一個開放性的攤位;媒體傳媒其次是與消費主義文化相結合,從而成為市場商品的推銷者,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直接推銷商品,同樣也通過消費主義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宣揚間接的進行商品推銷。這種運作理念的產生,從根本上總結為“二次售賣”,第一次售賣只是向受眾推銷有價值的信息,第二次售賣則是向商家推銷受眾。第一次售賣是第二次售賣的基礎,許多的媒體都是通過第二次的售賣才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從而實現(xiàn)了社會消費與媒體的相互聯(lián)系。這種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體的基本定位,已經成為市場化媒體消費主義文化運作的指導思想。

三、消費主義文化下媒體的制度安排

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下,以消費主義文化理念來運作媒體,就需要有相應的制度進行充分的保障,對此媒體的制度安排與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主要表現(xiàn)在各個經營部門地位的上升和系統(tǒng)評估體系的變化方面。

經營部門地位的上升,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市場化媒體的制度安排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就媒體中的報紙為例,在一般情況下,國際上通行的采編人員與經營人員的比例大約為3︰7,而在報業(yè)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以前,我國報業(yè)的采集人員與經營人員的比例大約為8︰2,從中可以看出,經營部門在早期的環(huán)境下沒有被重視,人員稀少,而且整體素質較差。在早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有的報社是總編輯進行負責,還有的報社是社長進行負責,總編輯與社長之間的關系由于長期的疏遠而無法有效的協(xié)調。自近幾年全國名大報業(yè)進行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從而實行以報社社長為主導,領導總編輯和總經理負責的全新責任體系。這樣一來,經營人員被放在了和采編人員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從而加大了媒體進行市場化運作的比重。使兩者的地位平等。

媒體已經逐漸成為市場營銷的領軍行業(yè),這樣一種情況的出現(xiàn),就必然會把信息的“消費”作為內容生產的主要標準。因此,為了適應形式的發(fā)展和變化,必然引起新媒體傳媒各種機制的變化。從根本上來說,出現(xiàn)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現(xiàn)代化生產所造成的影響,更多體現(xiàn)在媒體的評估體系上,對媒體進行評估主要是通過記者和編輯的評估。受眾人員的反映,高層領導的批示,行業(yè)部門的探究等等的情況,直接影響到評估效果。這些相應的績效措施雖然能夠促使工作者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但是這些行為的長期作用,會使其在更大的程度上只看到自身的經濟利益。

四、消費主義文化下媒體的生產流程

受眾的基本概念就是信息傳播的接受者,這類人群包括了書籍報刊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視的觀眾和網民等等。這類人群從根本意義上來講,就是一個巨大的集合體。

受眾群體被視為消費群體,從而受眾就成為了媒體傳媒的撲捉對象,在這樣一種前提條件下,媒體傳媒想要對受眾進行控制,就要積極的為受眾進行服務。這種服務已經不局限于媒體傳媒的基本目的,已經逐漸的擴展成為獲得利益的手段。

媒體傳媒在受眾問題的處理上,已經成為為其進行生產的主要消費主義文化背景,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媒體傳媒使受眾從根本形式上發(fā)生了轉變:一方面是媒體傳媒已經把城市作為受眾的最大群體;另一個方面是媒體傳媒認為好的受眾就是強的受眾,把消費主義文化對媒體傳媒的影響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地域。從這種狀態(tài)來看,媒體傳媒已經出現(xiàn)了傾向性的對受眾進行選擇,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

面對生產,就需要對受眾的消費需求進行認證的分析和有效的選擇,只有通過分析和預測,才能夠突出媒體傳媒在推銷行業(yè)中的主體地位。如果進行生產、怎樣進行生產,已經成為了當前消費目標的主要問題,媒體傳媒在生產過程中,可以表現(xiàn)出兩種特點形式:一種是從消費的性質中處理傳播的資料;另一種是從使用媒體傳媒的生產流程來控制商業(yè)生產,形成一種互相融合的結果,在受眾需求上達到同時進行的目的。

五、消費主義文化下媒體的敘述模式

對“可消費性”的追求使媒體的模式逐漸的走向敘事化,盡可能的用敘事的方法進行信息的傳播。故事敘述的模式,是傳媒在市場化的發(fā)展中而衍生出來的。當前,各種媒體都在運用敘事模式,向受眾進行信息推銷,例如大部分主要時段的電視節(jié)目形式一般都是采用敘事形式的,如:敘事類的娛節(jié)目,包括類節(jié)目、情景喜劇、欄目劇、電視連續(xù)劇、動作劇集等;敘事性的談話類節(jié)目、敘事模式的新聞專題類節(jié)目。近些年隨著大量紀錄片的增加,開始以法治節(jié)目、犯罪報道等形式出現(xiàn),這些都是以敘述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

市場經濟即消費經濟,媒體的消費主義文化總是和市場經濟緊密相聯(lián),市場經濟是影響消費主義文化的直接原因。媒體的消費文化變異包含了復雜的文化含義。對傳媒市場化以及消費主義文化不能夠簡單的就給予肯定或者是否定,特別是對中國的媒體市場化和消費主義文化更要從長計議。就基本的立場而言,中國媒體市場化及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是中國改革開 放與現(xiàn)代社會的伴生物,媒體市場化的形成打破了傳統(tǒng)媒介單一的局面,使媒介資源得到了相應的配置。

媒體的世俗化與消費主義文化的變異,一改媒體此前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面貌,而使之貼近受眾的生活,釋放人們的欲望,使人們的生活豐富起來。特別是在新時期,媒體的世俗化與消費主義文化在客觀上具有推動政治與文化的多元化進程。中國媒體市場的總體方向、步驟和管理都是國家政府進行主導控制的,這就決定了中國媒體不會完全走向市場化道路,表面上,政府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媒體有著主導權,實際上,中國的媒體更多的是在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極力迎合市場的需求和受眾的愿望, 努力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

總之,媒體的消費主義文化變異使媒體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文化產品的推銷者,傳播角色的變更使它的運作理念、制度安排、生產流程、敘述模式等都發(fā)生了消費主義文化變異,所以,媒體的消費主義文化涵義極深,需要我們以后繼續(xù)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楊伯溆,李凌凌.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的演變、媒體的作用和全球化[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1).

[2]陳沅愷.基于現(xiàn)代傳媒傳播方式的演播室空間藝術建設研究[D].復旦大學,2011.

[3]楊魁,賀曉琴.現(xiàn)代媒體的消費主義文化建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4]許麗,劉義甫.消費主義的全球化擴張與中國傳媒的異化[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第8篇: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一)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嬗變過程

筆者意圖從三個層面爬梳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傳統(tǒng),即三個主要理論學派中的代表性人物關于意識形態(tài)概念或結構等的研究,由此尋繹出大眾文化研究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存在的邏輯關聯(lián)。首先,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流變,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已成為學界共識,正如季廣茂所說:“意識形態(tài)是我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國外對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研究尤其具有集中性。事實上,概念色彩的不同區(qū)分和使用語境中的依據(jù)來源,也成為經典與西方對意識形態(tài)概念產生歧解的重要緣由。自1797年法國學者安東尼•德斯圖•特拉西始,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個明確的術語出現(xiàn)。特拉西在1801-1815年寫作的《意識形態(tài)原理》中提出一種觀念學,并認為它是其他一切科學的基礎。“擺脫宗教或形而上學的偏見,對思想的起源進行理性的研究,這可能是建立一個正義和幸福社會的基礎”;“自然的和社會的是重合的。而這種重合可由思想起源的例行分析,由意識形態(tài)解釋出來”;“因而,在它的最初意義上,意識形態(tài)這個概念是積極的,進步的”。此種具有科學意味且概念色彩表現(xiàn)為積極的含義一直被使用,直到19世紀末結束。拿破侖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解釋成為當下意識形態(tài)討論的主流話語:“就是這些空論家的學說———這種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學,以一種不自然的方式,試圖尋出根本原因,據(jù)此制定各民族的法律而不是讓法律去順應‘一種有關人類心靈及歷史教訓的知識’———給我們美麗的法蘭西帶來的不幸的災難。”

簡言之,通過拿破侖的解釋,意識形態(tài)成為一個被泛化的詞匯。19世紀初期開始,意識形態(tài)被視為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詞語。在德國,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意識形態(tài)的釋界延續(xù)了該詞的貶義色彩,并且迅速普及開來。“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tài)中,人們和他們說出的情景就像‘暗箱’中一樣上下顛倒,那么這種現(xiàn)象也是出于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正如物像在視網膜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物理過程中產生一樣。”對馬克思、恩格斯來說,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抽象的虛假意識。其次,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發(fā)展從二元對立到逐漸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發(fā)展脈絡基本沿著兩種途徑推移:一種是從特拉西開始的積極的解釋。經過迪爾凱姆到結構主義、經驗主義的豐富、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主要被解釋為一種不同于自然科學認識的社會科學方法。另一種解釋主要從拿破侖開始,經馬克思、恩格斯到曼海姆、哈貝馬斯。他們注重討論認識的真假問題,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幻想,某種程度上對意識形態(tài)概念有所誤讀。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個概念的存在與嬗變,經歷了從積極倡導到消極誤讀的過程。最后,在意識形態(tài)產生與存在結構上的思考與辨析。“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貶義的,其貶義主要包括兩種:首先,意識形態(tài)與唯心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而唯心主義作為一種哲學觀是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任何正確的世界觀在某種意義上都必定是一種唯物主義觀點;第二,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中的資源和權力的不公平分配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社會的和經濟的安排受到懷疑,那么作為其一部分的意識形態(tài)也會如此。”

(二)意識形態(tài)主流話語辨析

首先,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存在語境作了闡述。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中,商品拜物教的出現(xiàn)、人的異化都是意識形態(tài)造成的結果。馬克思通過對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指出了物質生活關系才是其批判意識形態(tài)虛假性的立論基礎,他同時也指出不是所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都會產生出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只有少部分符合統(tǒng)治階級意識的物質基礎才會產生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運作機制的分析,抽象出意識形態(tài)的結構。然而他只是停留在批判的維度和立場,未能具體指明意識形態(tài)的一整套運作方式與構架。其次,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闡釋具有消極色彩,但是所謂“虛假意識”并非出自其言論。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表述本身存在矛盾與吊詭處,很多文獻中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表述也往往是相互對立的悖論。但是,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tài)是虛假意識的這一說法未見明確出處。事實上,最早使用此種說法的是恩格斯,恩格斯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思想家通過意識,但是通過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梢姡@種誤讀的理論邏輯首先在于馬克思本人充滿矛盾的意識形態(tài)論述,然后是虛假意識的絕對消極性。最后,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釋讀因為受時代背景限制,因而必然會存在局限和誤差。馬克思闡明了意識形態(tài)的消極性,指出了物質生產中人的異化與“商品拜物教”現(xiàn)象,但是馬克思未系統(tǒng)地建構出一個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體系。正因如此,西方的產生拓展了馬克思未曾觸及的領域———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論是當代人文學術中意識形態(tài)分析的起點。”

二、剝離意識形態(tài)與大眾文化研究的關聯(lián)性

消費社會的到來使主體成為被符號征象遮蔽的存在,主體不再以鮮明的對抗或態(tài)度來掙脫客觀世界的宰制和壓抑。原因在于,統(tǒng)治階級的力量不再以政治壓迫表現(xiàn)出來,而是通過環(huán)繞大眾的消費與娛樂文化對大眾進行更內在也更為隱蔽的宰制。

(一)意識形態(tài)與大眾文化研究的合理關聯(lián)

全球化之后,傳統(tǒng)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逐步減弱,而新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影響日益擴大。如女權主義、科技主義、生態(tài)主義等不像傳統(tǒng)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那樣關注社會的各個方面,而只是選取一個角度或者一個特殊領域關注社會變化。新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崛起,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擴大了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馬爾庫塞1963年發(fā)表了題為《弗洛伊德的人的概念的過時性》的演講,“每一座房子上的天線,每一個海濱上的收音機,每一個酒吧與飯館里的自動電唱機,如同種種絕望的嚎叫———他不會扔下它們不管,他無法與這些現(xiàn)代怪物分離開來,他不會譴責這些東西的無聊或憎而恨之,也不會抱怨它們攪了自己的美夢。這些嚎叫吞沒了其他人,甚至吞沒了那些雖遭譴責但依然渴望實現(xiàn)其自我的人。在龐大的被捕獲的聽眾中,絕大多數(shù)人陶醉在那些嚎叫聲里”。不難見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的個人業(yè)已陷入“失根”狀態(tài)。大眾文化在馬爾庫塞看來就是“技術理性”對于大眾的一種新型控制手段,易言之,主體在后工業(yè)時代儼然已成為“單向度的人”。

(二)意識形態(tài)在大眾文化研究中的滲透

“大眾文化”一詞有兩種常見的譯法:massculture或者popularculture。這兩種譯法已經很能表現(xiàn)出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性。在雷蒙•威廉斯看來,“Mass的詞義復雜難解在20世紀尤其明顯:一個過去與現(xiàn)在皆指涉‘穩(wěn)固的集合體’的詞(包含正面與負面的意涵),現(xiàn)在同時也指涉‘一大群的事物與人’。這種意指‘一大群、大量’的用法,大體而言已經變得非常普遍通用。”如此,mass主要指數(shù)量的表現(xiàn)、品味的通俗化。大眾文化理應是針對多數(shù)社會群體的一種以媒介手段為導向的文化模式。而popular則是通俗的、流行的。它更側重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及時性、內容的大眾化與文化模式的時尚消費性。所以,不應該緊抓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不放,而更應在不同的語境中適時地引入這兩個概念。“文化的這種媒介化過程是普遍的、不可逆的。這一過程中伴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興起,部分地構成了這些社會,并且部分地界定它們?yōu)楝F(xiàn)代的。而且這種進程在我們身邊繼續(xù)發(fā)生,并改變著我們今天的生活。”在大眾媒介影響下,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生活和社會不再是一個消費與文化相分離的獨立體,而是一個消費與文化相互交融、共存互生的多樣整體。正如馬爾庫塞所說:“在非壓抑性生存的環(huán)境中,工作時間(即苦役)被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而自由時間也擺脫了統(tǒng)治利益強加于它的所有閑暇活動和被動狀態(tài)。”

廣告、電視、電影、流行歌曲等大眾文化產品,對于消費主體而言,不僅是外表光鮮、內容輕松的消遣方式,而更成為一種具有主導色彩、潛伏著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新“糖衣炮彈”。在商業(yè)電影的消費行為中,類型片成為最具體的意識形態(tài)操縱物。諸如愛情片、戰(zhàn)爭片、社會歷史片等,每一段虛擬的光影故事背后都隱匿著某種易變了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意識形態(tài)于是在黑暗的角落窺視主體的分崩離析,觀看大眾的愉快接受、狂熱追捧。電影在“窺視”這一手法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譬如在希區(qū)柯克的電影中,每一個窺視鏡頭都可以解讀為一個十分顯豁的意識形態(tài)植入。觀影者自以為控制了電影中被展示的角色行為和思想,預設了各種可能展示的具體生活,但是主導和控制觀影者觀看行為的仍是銀幕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的“黑暗之眼”。希區(qū)柯克最有代表性的電影《后窗》正是以一扇窗作為媒介來展現(xiàn)不同的觀影可能。意識形態(tài)概念在結構主義者阿爾都塞那里亦有深入闡發(fā)。在阿爾都塞看來,意識形態(tài)通過詢喚主體而植入現(xiàn)實,再通過現(xiàn)實本身誘導主體接受被改造的命運。電影并非我們主動選擇的娛樂方式,而是一種被集體無意識遮蔽了的意識形態(tài)植入手段。

(三)意識形態(tài)借用文化研究的外衣

傳統(tǒng)中的意識形態(tài)植入是教條式、顯性的。經過大時代背景的淘洗,意識形態(tài)借用文化這一抽象的外延寬泛的對象來鞏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以華美的外表、易于接受的形式等手段,使每一個接受者愉悅地主動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改造對象。至此,大眾真正成為“大眾”,失去話語權,被迫模糊了存在的狀態(tài),只能停留在現(xiàn)實中經歷一輪又一輪意識形態(tài)的改造。正如阿爾都塞將意識形態(tài)與人類社會的生存相聯(lián)系后指出的:“種種事實表明,沒有這些特殊的社會形態(tài),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種種表象體系,人類社會就不能生存下去。人類社會把意識形態(tài)作為自己呼吸的空氣和歷史生活的必要成分而分泌出來。”于是,顛覆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新媒介開始通過大眾文化進行隱蔽的意識形態(tài)植入。技術理性成為虛假意識附著的新外衣,生活方式和社會運作的重新設計也成為“理所應當”的現(xiàn)實需要。“品味”或“趣味”成為大眾消費的競斗場。大眾在這樣“狂轟濫炸”的生活中“心甘情愿”地成為一個個被改造的對象。語言不再與主體相關,而是呈現(xiàn)出控制化的新面貌。語言鍥入現(xiàn)實生活的諸方面,控制每一個可能控制的對象。

三、意識形態(tài)超越與大眾文化研究的未來走向

(一)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研究反思

隨著時代更變,意識形態(tài)終結的說法開始出現(xiàn)。1957年,雷蒙•阿隆在《知識分子的鴉片》一書中提出意識形態(tài)時代的終結問題;1960年,丹尼爾•貝爾在《意識形態(tài)的終結》中指出意識形態(tài)已經失去意義;巨變后,佛朗西斯•福山提出“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1993年,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一書中試圖用文明的沖突代替意識形態(tài)概念。意識形態(tài)話語自身面臨更加嚴酷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研究建基于所謂的“批判理論”,其對大眾文化的理解和批判有賴于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試析之,首先,法蘭克福學派成員的階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生活環(huán)境等都已經決定他們所處的階層是社會上流的精英階層;他們對于大眾文化的否定基于研究環(huán)境的“大轉移”。從保守嚴謹?shù)牡聡w徙到自由多元的美國,研究所的研究課題不可能不帶有極大的主觀成分。這種研究的態(tài)度一直都存在于研究所的大多數(shù)成員身上。其次,法蘭克福學派具有惶恐的“法西斯情結”。國家的分崩離析與自身的命運相勾連,法西斯的強大威懾力早已對法蘭克福學派成員的心理產生嚴重影響。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研究呈現(xiàn)出多層次、多維度的關聯(lián)性,正如霍克海默所指出的:“在今天,每個社會階層的意識都有可能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和侵蝕,不管它在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里可能多么地專注于真理。”

(二)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研究中的意識形態(tài)性

在日常生活領域,意識形態(tài)通過雅與俗之間的轉變來實現(xiàn)自身統(tǒng)治的需要。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形態(tài)是潛在的,難以察覺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可能會附著于各種艱深的大眾文化理論之上。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因其具體的存在環(huán)境復雜多樣,于是劃分、區(qū)別成為當務之急。洛文塔爾基于傳記的大眾文化研究,本雅明基于電影的大眾文化論斷都指向了一個新的兩極:雅與俗。在文化層面,雅與俗是一個淵源有自的二元對立式。它存在于鑒賞主體、鑒賞對象,也存在于鑒賞方式中,藏匿于社會現(xiàn)實的諸多面相背后。大眾可以是通俗文化的生產消費主體,也可以是高雅文化的欣賞者與品評者。在社會階級層面,雅與俗的同義語應該是上層階級與底層階級。電影《朗讀者》中的漢娜因為是文盲而始終處于被支配、被統(tǒng)治、被壓抑、被改造的劣勢群體中,而與她相反的是上層階級的米高,因為掌握了文化控制權而始終處于主導大眾的統(tǒng)治階級群體中。底層希望以受教育的方式尋找一個上層階級的“愛人”,但階級之間的對立早就已經割裂所謂的愛情,取而代之的是兩者之間的互相改造與隱形對抗。在心理層面上,雅俗之間的劃分使主體的自我意識被不斷削弱。雅與俗也應該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的區(qū)分,并非單純物質層面的表現(xiàn),因為雅俗之間的分明界限讓執(zhí)守雅俗文化二元對立的創(chuàng)造和接受主體產生相異的心理反應。“在電影院中,觀眾個人的批判態(tài)度和欣賞態(tài)度已融為一體。這里,關鍵之處在于,沒有什么地方比得上在電影院中那樣,個人的反應從一開始就以他置身其中的群眾化反應為前提。”

四、總結

第9篇:消費主義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高中政治 概念教學 探討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礎之上的,加強概念教學,使我們的學生真正的理解政治概念,對于高中生學好政治課程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當前思想政治教材中引入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些比較抽象,為了使整體學生更加準確完整的掌握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有以下方法供老師參考。

1 情景法

1.1 根據(jù)教學內容,設置相關情景

高中課本的政治概念有些是需要以學生生活的實際作為鋪墊的,這樣可以把政治理念具體化、實用化、生活化,體現(xiàn)新課程的標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感受到更加真實的學習場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具象思維。比如在教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課的內容時,在學生對教材的內容掌握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生活中的消費觀,有很多超前消費、過度消費,不切實際的消費,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消費,甚至是小范圍的學生自己的消費,都可以拿來用作情景引入,可以讓學生觀察我們校道上的節(jié)能燈、食品店的紙袋、可回收的垃圾箱等等,都是一些鮮活的情景素材,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對于政治概念的理解,使問題變得具象化。

1.2 以情景為載體,設置相關問題

新課程下的政治教學應該是互動式的教學,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教學的主體,因此要注重教學中的擴散思維,使高中政治概念深入其心。例如在學習文化生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生活中學生常常遇見的畫面:上公交車你推我擠,不按秩序排隊;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網上不良信息在論壇瘋傳等等,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在平時的生活中是否遇見過類似的情況,當時有什么感受,有想過怎么阻止此類情況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政治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可以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理念深入學生的心中,既便于學生對于書本概念的鞏固,又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

2 比較法

著名教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認識世界上的一切的?!备咧姓胃拍钪R瑣碎、記憶量大,概念與概念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正確深入的理解教材概念,防止概念混淆。比如對于“抗震救災的認識”一般會出現(xiàn)在非選擇題中,我們就要進行反復的比較、推敲,提高綜合解題能力,抗震救災的政治常識一般從“黨和國家”兩個角度回答問題,涉及到國家的有:我國的國家性質、國家機構、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國家經濟和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等等;而從黨的方面講則有:領導地位、性質,執(zhí)政理念、宗旨以及改進黨的建設等來分析問題,通過黨和國家兩方面的比較,使得問題的回答更加嚴密。最后教師可以給予必要的概括性的結論,使學生可以清楚、準確、牢固的掌握政治概念,加深對概念的全面理解。

3 分層遞進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分層思想的引入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去理解:一個是教師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概念教學的方式,另一個是在概念教學本身的基礎上對所教的概念分層剖析,步步深入,一步一個腳印的讓學生理解概念,由小極大,最后吸收。

3.1 在教學方式上體現(xiàn)分層思想

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的基礎上專研教學大綱,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生產與消費關系的過程中,對于掌握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初步的掌握經濟學的相關概念:生產決定消費對象,生產決定消費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chuàng)造動力等等。而對于知識面廣,能力強的學生則可以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實際進行自主性的探究,讓他們結合現(xiàn)在國際國內的熱點問題、新聞事件探討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對于社會發(fā)展的積極意義,這樣一來,學生在以后的實際練習中碰到類似的案例題以及拓展性的題型就不會手足無措,而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大致的完成一些基本題型,提高學習成績。

3.2 在教材概念上體現(xiàn)分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