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身邊的微觀經濟學現(xiàn)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圈子案例;被動復習
一、微觀經濟學課程性質及特點
微觀經濟學是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yè)學生的核心課程,是專業(yè)基礎必修課,為其他專業(yè)課程提供基本分析方法與理論基礎,與宏觀經濟學課程共同構成《西方經濟學》的全部內容。
設立《微觀經濟學》,目的在于使學生對微觀經濟活動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掌握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稀缺資源的經濟學分析方法。通過學習,學生能夠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去分析、解釋身邊的經濟現(xiàn)象,并對微觀活動給予客觀評價。
微觀經濟學作為一門系統(tǒng)課程,涉及一定的數學、圖形分析和心理學等基礎知識,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理論抽象,較難理解。復雜的經濟現(xiàn)象,在理論假設的基礎,概之以一些文字,公式和圖形來表示,即用經濟模型來闡述經濟規(guī)律,必然導致這種理論具備抽象的特點,讓初學者理解費力。
2.理論推導及應用廣泛用到數學知識。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理論的客觀性和嚴謹性,體現(xiàn)在廣泛應用數學知識推導理論,用計量方法驗證各變量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初學者要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
3.注重圖形分析。把經濟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通過理論假設,用圖形來直觀闡述。
二、民辦本科院校學生在學習上的思想特征
民辦本科院校的大學生既具有高校大學生的共性,又有其獨特性。他們的入學成績普遍比公辦高校的大學生低,且在學費繳納、學籍管理及人事檔案關系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使得學生在學業(yè)、經濟及社會認同等方面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偟膩砜?,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在學習上的思想特征表現(xiàn)在以下四點:
1.迫切渴望成功,知識積累的漫長過程使其學習熱情日趨淡漠。民辦本科院校就讀的大學生多數都經歷了高考失利,有學生認為其目前的就學狀態(tài)只是“無奈”選擇。他們在進校之初,對學習抱有強烈的積極性,特別渴望成功,希望自己能和高中同學回到同一起跑線上。于是,他們特別渴望通過一些改變來得到別人的評價與肯定。在理論基礎知識積累過程中,很難在短時間內使其有突破。于是,有學生開始放棄學習,“理論無用論”思想影響了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形成。
2.重實踐,輕理論,價值取向日趨務實。民辦高校較之公辦高校,學費收費較高。在學生心目中,傳統(tǒng)的教育關系變成了教育消費者與供給者的關系。學生存在較強的成本意識,期待高教育質量回報,他們要求回報要 “短、平、快”。于是,他們比較重視開設的課程可以給他們帶來什么。由于理論基礎課,著重于知識的積累及方法論的形成,學生普遍感受不到此類課程的即時利益,所以他們對理論課學習不感興趣,而對一些實踐操作課程較重視。
3.職業(yè)意識較強,熱衷于各種專業(yè)技術證書的考試。民辦本科院校學生在就業(yè)方面自主意識很強,他們認為,現(xiàn)在的高成本投入,最終目標就是為了獲得一個好的工作機會。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相比,他們更能主動地提前進入人才市場。他們渴望平等,希望社會能給予他們一個相對公平的就業(yè)競爭環(huán)境。他們也在積極努力地創(chuàng)造條件,想通過各種專業(yè)技術證書的獲得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只要有此類考試臨近,大多數學生表現(xiàn)為,不管上什么課,他們的眼里只有那一本考證教材。
4.喜愛活動,考試前對日常課程課本鮮有主動翻看。因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對、務實價值取向等原因,民辦本科院校學生日常課程課本鮮有主動翻看,因而其理論與書本知識不太扎實。但他們喜愛活動,對文體、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性與熱情極高。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先入為主,認為理論基礎課無用。上述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的務實特點,導致了部分學生在沒有正式開課之前,對于要上《微觀經濟學》課程就缺乏興趣。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門課程,沒有直接教他們在實踐中如何具體去做,看似無用。
2.理論假設條件與現(xiàn)實的差異,加深了理論無用性看法。剛開始學習課程,他們發(fā)現(xiàn)經濟理論的得出,都存在與現(xiàn)實有差異的理論假設基礎,把復雜的經濟現(xiàn)象用文字、公式和圖形來表示,與他們了解的部分現(xiàn)象有出入。而且,由于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經濟單位行為,部分理論直接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終加深了學生的理論無用性看法。
3.理論抽象,數學基礎薄弱,學習存在困難。微觀經濟學理論推導與應用過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數學知識,而民辦本科院校學生普遍數學基礎薄弱,導致部分學生有學好的愿望,卻學習困難。另外,理論的抽象性,也令學生理解費力。課堂上,經常聽不明白最終會使學生參與度降低,轉而干與課程無關的事情,比如,用手機上網或睡覺。
4.知識點多,學生鮮有復習,“今會明忘”現(xiàn)象普遍。學時有限,而教學內容又多,學生每次課學下來,都會新學不少概念和理論。當老師在課堂上用了多種方法,終于讓大多數同學理解清楚一個理論的由來及其應用時,過了一段時間,再問到之前學過的理論,學生們又忘了。這種情況不僅對學生后面知識點的學習不利,也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原因就在于學生進行課后復習的主動性極差。
5.理論應用實踐能力較差。經濟學教學目標在于,學生應用學到的理論來解釋復雜的經濟現(xiàn)象。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這方面能力較差。
四、優(yōu)化民辦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措施
1.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第一堂課:課程有用,但不好學。針對學生特點,在正式開始講授經濟學的理論之前,一定要花時間告訴學生,這門專業(yè)基礎課學好了對其有哪些益處??赏ㄟ^列舉法,舉一些實例,說明這門課程的理論可應用在哪些領域,哪些證書考試時要用到這些理論等,充分闡述經濟學理論學習的必要性,學好與否的差異性。等學生感興趣了,再告訴他們,這門課不好學,要重視,認真才能學好,引入學習方法,并強調數學的重要性。
2.“圈子案例”教學,增加理論課的趣味性和應用性?!叭ψ影咐苯虒W,是指要用發(fā)生在學生們身邊的,他們感興趣的例子來闡述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對于經濟學初學者,面對著厚厚的既有數學公式、又有圖形的經濟學教材,總覺得經濟學充滿了統(tǒng)計數據和專業(yè)術語,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只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一些現(xiàn)象,就會發(fā)現(xiàn)經濟學就在身邊,因于經濟學源于社會經濟現(xiàn)象。通過對大量此類案例的討論學習,可激發(fā)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觀點的討論分析,學生會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最終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其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被動復習”方法的使用。學生課后鮮有復習,可通過課堂提問、作業(yè)布置等來提高學生的復習頻率。對課程內容的回顧,應以學生為主角,或提前布置,由學生來講,或通過隨機提問檢查,督促學生在課前要做復習工作。經濟學教學,要有好的效果,作業(yè)量少不了??赏ㄟ^作業(yè),讓學生去復習學過的知識點,并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采用作業(yè)講評或組織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解題思路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要以身作則,注重課堂管理。課堂上,學生從教師處接收的信息,除了知識,更多的還是從細節(jié)上感受教師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教師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管理課堂,引導學生更正課堂上的不當行為,如使用手機,或是睡覺等,創(chuàng)造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 鄭健壯,王石河.微觀經濟學教學經驗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微觀經濟學”教改實踐,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的經濟學思維模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面對“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在案例的選取和編寫、完善案例研討制度、合理分配教學課時、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和完善教學設施等方面進行改進,可以進一步提升“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改進對策
微觀經濟學是高校經濟管理專業(yè)的基礎課程,這門課程概念和模型較多,為使學生對教科書上的圖表和公式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采用案例教學法,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易于理解,從而提高該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但另一方面,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踐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共性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1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目前,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措施和環(huán)節(jié),使得案例教學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經過幾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筆者總結了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1案例選擇缺乏科學性
教學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教學案例質量的高低對案例教學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真正適用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高質量、本土化案例數量較少,且更新速度慢,在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大部分來源于國外的經濟學教材,而這些案例是依據西方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而編寫的,與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實際有很大的差距,學生“水土不服”,難以理解消化和吸收運用,削弱了案例教學的效果。例如,在講到“經濟資源稀缺性”時,許多教科書中直接引入“黃油與大炮”的案例[1],但“黃油”這種商品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因而加大了學生接受理解經濟學含義的難度
1.2教師研究開發(fā)案例的積極性受限
科研成果是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聘的重要指標,而案例研發(fā)需耗費任課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不計入科研成果[2];因此,教師缺乏案例研發(fā)的動力,導致課堂教學中直接引用國外的案例、過時的案例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加上部分教師缺乏企業(yè)實戰(zhàn)經驗,案例教學枯燥空乏,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鉆研熱情,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案例教學的效果。
1.3學時分配不盡合理
據資料統(tǒng)計,高校大部分經管類專業(yè)的微觀經濟學只有40課時,在課時緊迫的情況下,面對該課程內容多、圖表多、模型多的情況,在實際教學中很容易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照本宣科地講授經濟理論知識,僅以簡單舉例子的方式來代替案例教學,課堂枯燥乏味,不便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另一種是過于依賴案例教學,有時案例分析占據了大量的理論課時,直接沖擊了理論教學學時,兩者課時比例失衡,進而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
1.4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積極性不高
大部分專業(yè)微觀經濟學課程是在大一下學期開設,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已經習慣了高中“灌輸式”的被動教學方式,這種學習模式已經固化到了學生的學習習慣中,而另一方面,案例教學則又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案例分析,用經濟學的理論知識科學地分析現(xiàn)實經濟問題,使得學生學習模式和思維方式產生沖突,教師很難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案例教學的預期效果。
1.5案例教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在實施過程中,案例教學對基礎設施是有特殊要求的:一方面,案例教學的教學環(huán)境最好是半圓形或馬蹄形教室,而高校教室通常是方形結構,桌椅固定,雖然教師可以在教室里來回走動,但和學生之間不能形成良好互動;另一方面,案例教學的輔助設施,如移動白板、活動掛布、學生銘牌[2]等很少能全部配備到位,缺乏案例教學的基礎條件。
2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改進對策
2.1加強案例庫建設
案例的選取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借鑒和提煉國外的經典案例,選取有重要借鑒意義的經典案例,并根據我國國情進行適當改編,確保這些案例能準確地解釋國內現(xiàn)實經濟問題;另一方面,要收集和編寫本土化案例,案例的選擇不能脫離中國實際,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學熱點、難點問題。優(yōu)質案例庫的建成必將促使學生更加容易地運用經濟理論知識分析現(xiàn)實經濟問題。
2.2完善案例研討制度
案例教學是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相關院校應出臺系列制度,鼓勵教師案例研討、開發(fā)、創(chuàng)新、分享。同時要對微觀經濟學專業(yè)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如參加國內案例教學研討班、與兄弟院校進行交流等,更要鼓勵教師到企業(yè)開展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并將實踐經驗恰如其分地運用到案例教學中,從而著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3合理分配教學課時
理論教學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案例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運用。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教師應真正掌握以理論教學為主、案例教學為輔的節(jié)奏和方法,換句話說,教師要把握好課時分布,嚴格控制案例教學課時(原則上案例教學學時不超過總學時的1/4[3]),這樣既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微觀經濟學相關理論,掌握微觀經濟學基礎知識,又能運用自如,學以致用。
2.4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如要達到預期效果,需要學生主動參與配合。案例教學要求學生做一個積極的學習者,既要積極學習經濟知識,關注身邊的經濟現(xiàn)象,又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轉變成“主動”,逐漸形成一種經濟思維。做好了案例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學生才能全面參與到案例討論中來,并最終真正能運用所學經濟知識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
2.5完善教學基礎設施
為了案例教學的順利實施,應建立配套的案例討論室和案例教室,教室的形狀最好是半圓形、無臺階,教師和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且能在教室內自由移動,以消除兩者之間的距離。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板書、軟板、幻燈機、活動掛布等各種輔助設施,完善案例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為案例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教學環(huán)境。3結語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中起到了良好的輔助作用,但在實際中還存在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和創(chuàng)新,以提升案例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呂文慧.淺論微觀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7-120.
[2]袁冬梅,吳佳佳.我國案例教學法在MBA教育中適用性探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7):125-130.
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一: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的經濟學思考
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直到垂垂老矣,這一生當中,始終都在面對一個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已經徹底被經濟所挾持了。在我們的生活中,經濟學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與經濟打交道,比如說,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所作所為,基本上都與經濟活動有關。不得不承認,在學習微觀經濟學之前,我對現(xiàn)實中的一些涉及經濟現(xiàn)象的問題不甚了解。但是在學了一個學期的微觀經濟學之后,我對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會感覺那么莫名奇妙了,對一些現(xiàn)象可以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來進行解釋了。
下面我就對我身邊經常遇到的一些現(xiàn)象,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來簡單的談談我對這些現(xiàn)象的理解。
一、大學食堂里的經濟現(xiàn)象
1、吃飯問題
每個人只要活著,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吃飯問題。這不僅是在大學食堂里要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大家都要面臨的共同問題。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來到學校食堂,對學校食堂的飯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來食堂吃飯的時候該同學買了4個饅頭,吃完第一個饅頭時感覺很滿足,吃下第二個時也感覺不錯,但是吃下第三個就感覺飽了,看著剩下的饅頭該同學秉著不浪費的心態(tài)繼續(xù)吃,吃完后感覺特別撐。經過教訓,該同學在第二天只買了3個饅頭。
通過微觀經濟學來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微觀經濟學里講到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即隨著商品和服務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消費中得到的總效應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斷減小的。該同學在吃完第三個饅頭的時候正好吃飽,滿足值也就是效益值為10。下面對滿足值進行細致化的描述,吃第一個饅頭時滿足值為5,吃第二個和第三個時分別為3和2。在這里,每一個饅頭的成本沒變,獲得的總效益是不斷增加的,但是獲得的邊際效益是不斷減小的,而該同學在滿足值最大時繼續(xù)吃下一個饅頭,使得自己處于過飽狀態(tài),造成身體上的不舒服,這就使得
滿足值減小,也就是從吃饅頭中獲得的邊際效用逐漸減小。該同學是個理智的消費者,在第二天只買了3個饅頭,這樣就達到了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為一個理智的消費者,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利潤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圖像來對這個例子進行分析:
首先,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也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設商品X的效用函數為:
TUU(X)
則邊際效用為:
MUdU(X) dX
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可表達為:
dU(X)MUdX 2dMUdU(X)0dX2dX
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造成的結果,所以,經濟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也有親身經歷,每當打完籃球回到宿舍,感覺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覺太爽了,太滿足了;然后繼續(xù)喝第二杯水,感覺還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時候,感覺已經不渴了,此時已經達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繼續(xù)喝第四杯水,就會感覺不舒服了,這是總效用就開始減小了,這就是一種很簡單的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造成的現(xiàn)象。
2、食堂占座問題(從資源稀缺性和供給需求理論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學(包括我)曾經都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好不容易結束了一上午的課后,想到吃飯的時間到了,然后高高興興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滿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隨手攜帶的課本或書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飯,回來之后,到處找自己的位置,本以為是記錯了,可是找遍了整個食堂都沒有,于是不僅失去了座位,還丟了課本。這些同學丟了課本顯示出學生們的道德問題,但這歸根結底要說到學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學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種現(xiàn)象每次新生入學進行軍訓的那幾天最嚴重。我就有親身經歷:大一入學的時候,開學前幾天要進行新生軍訓,好不容易結束了一早上的軍訓,又累又
餓,趕緊跑到食堂吃飯,結果發(fā)現(xiàn)食堂全是穿著軍訓訓練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趕緊先占個座再去打飯,不然,等一下沒座位了,結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經用軍訓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個座位,飯打回來,卻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為一眼掃過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頂是自己的了,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開學的時候,又輪到下一屆大一小新生軍訓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課奔赴食堂,結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滿了人,找不到一個空座位,因為軍訓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個點下課的,這個時候,食堂正處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說,吃個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現(xiàn)代大學占座已司空見慣,食堂占座、圖書館占座、自習室占座、上課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習室占座那樣,用筆寫上一個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謂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隨身攜帶的書包或者書籍宣布對該座位的主權,在大學,占座已漸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占座文化。
要分析這一現(xiàn)象,就要考慮到微觀經濟學中的一個問題資源的稀缺性問題。所謂資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人們的欲望總是無限的,這就造成了資源是稀缺的,人們的欲望總是超過實際的生產能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占座行為是對這種稀缺性資源的惡性競爭,食堂的座位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夠的,供不應求,座位這種稀缺性資源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同學們要為座位的使用權而競爭,先到先得,一旦被別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著,不能被同時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買飯問題上,理性經濟人的做法是先占座,這樣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緊缺。
我覺得學??梢詫嵤┑牡慕鉀Q方法:學校可以通過增加座位數量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其次還可以對學校食堂進行擴建,但是這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這都需要從學校的經濟實力進行考慮。最經濟的方法是調整就餐時間,可以分時段進行就餐。
面對先占座還是先買飯的問題,理性的人會選擇先占座后買飯。假設先買飯后占座,那么在買飯的時間里有限的座位資源被后來的人占有,在買飯回來時再四處尋找座位,不僅要花更多的時間還要面對端著食物的不方便與尷尬。如果先占座后買飯,會節(jié)省很多時間,時間成本較前一種情況小得多,同時不用面對端著飯找座位的尷尬。
3、食堂排隊問題(供給需求理論)
現(xiàn)象闡述:
在知味堂吃飯,總會有這樣的打飯現(xiàn)象,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在涼菜間和打白米飯?zhí)帟抨?,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現(xiàn)排隊。針對以上現(xiàn)象,我將用經濟學原理做一個簡要分析。
為了便于下面闡述的方便,我們假設
其他打菜處為A窗口
涼菜間為B窗口
打米飯?zhí)帪镃窗口
A總特點:需求量大,不穩(wěn)定,窗口多,打菜的勞動力多
B總特點:需求量不大,較穩(wěn)定,窗口少,打菜勞動力少
C總特點:需求量大,較穩(wěn)定,窗口少,打菜勞動力少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到了飯點的時候,大家都蜂擁而上,特別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課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個點下課,每個餐廳窗口前面都是長長的隊伍,這是學生素質高的大學,而在某些大學,餐廳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場,打飯師傅的叫賣聲、學生的嬉鬧聲,亂作一團。
其實,排隊從某種角度看,是資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結果。而要滿足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配套跟進,但這種投入這種跟進,有一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這將需要很大一筆資金。
而在一時尚無法解決供需矛盾的情況下,排隊卻是解決供求矛盾的一個相對公平的方式,因為它遵循了先來后到的時間優(yōu)先原則,給排隊的人一個預期:只要按照順序排著,總能輪到自己。
那么為什么會存在很多不排隊、亂插隊的現(xiàn)象?經濟學里有一個囚徒困境理論,說的是兩個囚犯一起做壞事,被警察抓了起來,分別關押在兩個牢房里審訊。在這種情形下,囚犯有兩個選擇:一是背叛同伙,與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兩個囚犯都知道,如果他們都選擇沉默拒不承認,那么警方將無法定罪。警方也知道這一點,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無罪釋放,并得到重獎;另一方將被嚴厲懲罰。因為雙方都不能確信對方是否會背叛自己,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會選擇背叛。結果反而使雙方都無法保全,全部坐牢。這個理論映射了部分不排隊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會排隊,生怕自己老老實實排隊吃了虧。于是,只要有一個人亂插隊,就會引起整個隊伍秩序的混亂,導致資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隊者自身利益最終也可能受到損害。
可見,在資源配置不足的情況下,排隊可最大限度節(jié)約時間成本,使資源得到相對優(yōu)化配置;不排隊,必然會導致整體效率的降低。
學校食堂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打飯難問題,學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飯菜人員??赡苡捎谑程锰峁┑姆詹蛔?,供求不平衡,學生就餐耗費的時間過長,這種情況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隨之增高了,插隊、欺騙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為一種自然選擇。其次學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數量,這樣不僅解決了打飯難的問題,更防止了壟斷,而壟斷會導致腐敗化和官僚化,從而提高了學校食堂的經營質量。
二、從機會成本角度淺談生活中的小事
關于畢業(yè)之后是讀研究生還是找工作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是一個很多大學生都在糾結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我們未來的生活。這個問題就要考慮到微觀經濟學的機會成本的問題。通常情況下,一種資源往往有很多種用途,如果某人選擇了某一資源用于某種用途,這就意味著他同時放去了這種資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產生的價值就構成了使用這一資源的成本,經濟學上稱之為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指的是某種資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價值,也就是所放棄的其他各種用途中所能帶來的最大收益。機會成本有如下的一個計算公式:
機會成本總和=顯性成本+隱性成本。
因此,在考慮此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到機會成本,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想考研,覺得現(xiàn)在的本科畢業(yè)生找工作壓力太大了,學歷已經不能滿足工作要求了,想通過讀研究生,來提高自己的學歷和知識,為以后的生活奠定一天更好的路;然而,有些人卻不想考研,想畢業(yè)之后就趕緊找工作,因為依目前的形式看,找工作的壓力一年比一年大,競爭也越來越大,誰知道三年之后會發(fā)生什么?競爭會變得有多大?研究生又有多少能找到很好的工作?畢竟三年也不是個短時間,所以有些人選擇不考研,畢業(yè)后就找工作。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所做出的選擇也就各不相同。下面我用微觀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的原理來簡單的分析一下這種現(xiàn)象:對于要考研的那些人來說,他們選擇了考研,也就意味著他們暫時不找工作,所以從工作中得到的工資和經驗就構成了他們讀研究生的隱性成本,而他們讀研的學費跟生活費就成為了顯性成本,這兩個成本加起來就是他們讀研的機會成本,算一算,這個機會成本也不算低了;而對于要找工作的人來說,讀研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還有通過讀完研究生后再找工作獲得的工資就成為了他們找工作的機會成本。但是每個人對這些機會成本的估價都不盡相同,所以權衡這兩個機會成本之后,所做出的決定就不一樣。
結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隨處可見經濟學現(xiàn)象,因此學好經濟學對我們來說很有用而且很重要,學好了經濟學,我們就可以用相關經濟學的原理來分析和解釋我們身邊的很多現(xiàn)象,這就不至于讓我們對這些現(xiàn)象感到困惑。學好了經濟學,我們在做一些選擇的時候,可以權衡其利弊,從而做出一個更好的選擇,也不至于讓我們無從下手。
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微觀經濟學
摘要
本文寫了大學生兼職的時薪,以及目前我國大學生畢業(yè)面臨的失業(yè)與最低工資的聯(lián)系,并且運用微觀經濟學的供求知識對最低工資進行了簡要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最低工資的利與弊。
關鍵詞
兼職 機會成本 最低工資 價格原理 供應 需求
正文 步入大學生活以來,一直想找兼職,想為自己賺一點零用錢。加了各種兼職群每天更新著各種兼職信息。每天都在搜羅著適合自己的兼職,同時還要考慮付出是否和收入成正比。
當然,既然選擇想要去做兼職,我就要考慮自己所要放棄的。去做兼職,自己相對而言就少了休息與學習的時間。我要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為別人服務。也許我可以在此期間,讀書,提高自己的閱讀量。所以,我選擇去兼職時的機會成本就是在此期間的學習。考慮了很多,最后還是決定有機會去兼職一定要去。
終于在大一上學期的時候,經過班導的介紹,有幸可以和同學在雙十一期間,去太平鳥參加實習,做客服。當時根據日程安排,由于雙十一期間,客流量大。第一天,我們從下午2點,工作到凌晨2點。第二天,從下午2點,工作到了午夜12點。22小時的工作時間,每個小時支付了我們8元錢?,F(xiàn)在仔細想想,感覺公司違背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最低工資的消息。
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從2011年4月1日起,將我省最低月工資標準調整為1310元、1160元、1060元、950元四檔,最高檔增長幅度達到19.1%。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調整為10.7元、9.5元、8.6元、7.7元四檔。寧波作為浙江省經濟發(fā)展較好的城市,市區(qū)的最低工資歸為第一檔。也就是說,按照正常的標準,我們應該有10.7元每小時的薪資。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消息,人社部今日201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共有25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20.2 %。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50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4元。雖然達不到北京市的最低工資的標準,但是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在大學生兼職市場上,能達到本市的最低工資的標準,也是不多的。本學期,參加了一次開啤酒的兼職活動,按事先講好的工資是每小時10元錢。也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標準。
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單位)支付的最低金額的勞動報酬。最低工資不包括加班工資、特殊工作環(huán)境、特殊條件下的津貼,最低工資也不包括勞動者保險、福利待遇和各種非貨幣的收入。最低工資一般由一個國家或地區(qū)通過立法制定。最低工資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時的時薪制定。
根據微觀經濟學所學的知識,利用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理論中的供求關系,分析由最低工資引起的勞動力過剩情況。
對于,我這兩次參加的兼職,所給的工資并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標準,但是,我還是去參加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兼職,還是迫切渴望的。而且,目前兼職的薪資已達到了市場的均衡工資,市場的勞動量與薪資達到均衡。勞動者愿意接受這個價格,市場也愿意提供這個價格。一旦,市場被強迫要求達到最低工資,那么公司就會減少對勞動者的需求,同時,會挑選競爭力更強的勞動者。大學生,沒有過多的工作經歷,也沒有過硬的技術,所以,淘汰的更多的是大學生。
最低工資的制定反映了監(jiān)管機構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同時最低工資標準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基本生活,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而強制規(guī)定用人單位必需支付給勞動者的最低工資報酬。但是,由大學生的兼職,所產生的推想可以看出,最低工資并沒有保護一些弱勢的勞動者的利益。反而將這些勞動者擠出了勞動的市場,變得更加的弱勢。大學生作為缺乏經驗和技術的勞動者,就將在最低工資的打壓下,產生失業(yè)的現(xiàn)象。今年,畢業(yè)季又到了,有一大批大學生面臨著一畢業(yè)就失業(yè)的現(xiàn)狀。
所以,對于兼職,薪資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水平,還是有很多的大學生爭搶著工作。因為我們缺乏經驗,我們不介意用底薪水來換取社會經驗,與吃苦耐勞的精神。
但是,等到三年后的我們,畢業(yè)了,面臨的也不僅僅是現(xiàn)在兼職這么好的場面。要和很多人竟爭崗位,必須要比別人有突出的才能。目前的我們還是要好好的增強自己的竟爭力,只有強大了自己,才會不被最低工資打壓。
關鍵詞:大學生;課堂學習;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從目前情況看,課堂教學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場所。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達到有機結合,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成了全體高校教師必須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對筆者多年來在教學中所做的探索進行了回顧,在此基礎上對實施的效果做了總結,反思了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對調動大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的探索
(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筆者講授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是教育部確定的“財經類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是本科經濟與管理專業(yè)統(tǒng)一開設的專業(yè)基礎課和必修課。由于在低年級開設,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因而,在授課過程中,筆者通過自由發(fā)言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例如,在學習隱成本與顯成本的內容時,筆者首先給學生3分鐘左右自由發(fā)言時間,讓學生舉例對所掌握的各種成本進行陳述,然后引出隱成本與顯成本的概念,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兩者的不同。由于學生是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因而在自由發(fā)言中其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也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加暢達。
(二)在教學過程中力求教學語言的流暢簡明,富有感染力。毫無疑問,在教學組織中,教師的課堂語言做到了流暢簡明,學生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思索問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充沛的精力、風趣的語言都將對學生產生顯著的感染力,可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诖耍P者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語言的組織上狠下工夫。例如,部分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程中所涉及的彈性的計算有畏懼情緒,筆者就有意識地在例題的講解過程中,用最通俗的語言引導學生區(qū)分弧彈性和點彈性計算公式的不同,就幾個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與學生進行溝通。有時,個別學生會在課堂上出現(xiàn)短暫的注意力分散的情況,筆者不采取當眾批評的形式,而是用眼神、手勢略加提醒,達到了預期效果。
(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個性和人格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自身的個性優(yōu)勢與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筆者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注重因材施教,學生來自不同的省、市、自治區(qū),成長的環(huán)境是不同的,對問題的認識角度和深度也自然不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著力保護每一位學生成長中的創(chuàng)新取向,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個體,鼓勵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筆者任課的教學班里,由于學生的來源不同,學習的基礎存在明顯的差異,有的學生存在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反應上不夠快,在學習上缺乏優(yōu)勢。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通過課下與其交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對生活中的哪些經濟現(xiàn)象比較關注,然后在課堂上講授到相關章節(jié)時,就有意識地安排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為學生提供彰顯個人能力的機會和平臺。由于是學生平時關注的內容,因而發(fā)言時的表現(xiàn)與平時判若兩人,而筆者也會在課堂上大力表揚,這樣學生就逐漸地樹立了自信心,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會不斷提高。
三、近兩年考核情況回顧
(一)卷面成績。以筆者從事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為例,2010~2011學年學生人數為246人,2010~2011學年學生人數為229人。從期末統(tǒng)考的卷面成績看,該課程的平均分略有提高,2010~2011學年為71.71分,2011~2012學年則上升到72.86分,提高了1.15分。90分以上的人數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為7.72%,2011~2012學年則上升到15.72%,提高了8個百分點;80~89分的人數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為22.76%,2011~2012學年則上升到26.20%,提高了3.44個百分點;70~79分的人數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為28.46%,2011~2012學年則降低到24.02%,下降了4.44個百分點;60~69分的人數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為30.49%,2011~2012學年則降低到17.90%,下降了12.5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10~2011學年的及格率為89.43%,2011~2012學年則降低為83.84%,下降了5.59個百分點。綜合起來看,80分以上的學生所占比重,2010~2011學年僅為23.44%,而2011~2012學年該比例達到41.92%。顯然,良好以上成績所占的比重在急劇上升的同時,不及格的比例也在提高。2011~2012學年卷面成績最高為99分,最低分為18分,相差81分。另外,該學年的成績標準差大于15,這說明學生的成績差異是非常顯著的。
(二)卷面中反映出的問題
1、部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不強。在2011~2012學年的《微觀經濟學》的試卷中,論述題為二選一,分值為15分。其中一道小題是談及某市政府鑒于市人口不斷增加且商品房價格又較高從而住房日益緊張的情況,打算刺激租房需求,考慮了兩種方案,要求學生從均衡價格及均衡產量的角度分析這兩種方案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從卷面情況看,絕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教材上有明確論述的題目作答,而選擇該題的學生較少。且選擇該題的學生在對問題的論述過程中,缺乏對均衡價格及均衡產量形成及變化的靈活運用。由此看出,學生對經濟理論的理解還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缺乏融會貫通的能力。還有部分學生雖然選擇了教材上的題目,但由于是死記硬背,以致張冠李戴。
2、對圖形的理解不到位。在經濟學的學習中,學生對圖形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圖形,可以加深相關問題的理解。但從卷面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圖形的理解遠未達到預期的要求,在解答問題時,會將相似的圖形拼湊在一起,而對其經濟含義一知半解,或把不同領域的問題完全混淆。如,部分學生在作圖分析短期生產函數中的勞動的總產量曲線、勞動的平均產量曲線和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時,竟然將圖形錯劃成了成本論中的邊際成本、平均成本及平均可變成本曲線。
3、對基本概念的把握欠準確。如在《微觀經濟學》的卷面中,不止一個學生對“短期和長期”的含義認識模糊,認為短期是一年之內,長期是一年以上;有的學生把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與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混為一談;個別學生望文生義,對一些基本概念的把握遠未達到教學的要求。
四、反思
(一)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時,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潛質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無疑是有裨益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由點帶面,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將不同的知識點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授課中必須要進一步重視案例教學,通過不同層次的案例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經濟現(xiàn)象和熱點問題,使學生能及時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二)采用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對圖形的理解能力。部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對圖形不感興趣,甚至有學生直言:看見圖形就頭疼。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多種途徑,先引導學生不排斥圖形,再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對圖形的熱愛。在圖形的講解過程中,可舉一些通俗的例子貫穿其中,使學生對圖形的理解能力能上一個臺階。如,在作圖說明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變動時就可以“其他條件不變,牛奶價格下降將導致牛奶的需求量增加”為例進行講解,可啟發(fā)學生從影響因素、圖形的表現(xiàn)諸方面真正掌握相關內容。
(三)使學生準確把握基本概念的內涵。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認為記憶力好,對一些基本概念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因而在卷面中經??吹接谢煜拍畹默F(xiàn)象。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概念中所涉及的核心內容做分層次的把握,建議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適當記憶。如需求的基本含義包括兩層: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購買意愿和購買能力,缺一不可。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對提高課堂效果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教師需要經常對實踐的效果進行總結和反思。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全面發(fā)揮,準確、全面把握相關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質量不斷得以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馬文婷.試論高校教學方法改革[J].河南農業(yè),2011.20.
[2]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雙語教學;經濟學;網絡
1時效性在經濟學課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義的時效性是指教學內容應該貼近實際的經濟現(xiàn)象和實踐,教師的任務是通過現(xiàn)實中復雜而多樣的經濟現(xiàn)象來使學生把握其背后的經濟運行規(guī)律。時效性的另一層意思是指講授的經濟學理論也應與時俱進,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了解經濟學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說的時效性是指教學內容應具有理論上的前沿性并體現(xiàn)時代性。一方面,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研究經濟學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這必然要求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對現(xiàn)實強烈關注。另一方面,無論從方法上還是研究內容上,現(xiàn)代經濟學理論都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雖然新古典經濟學仍然在教科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演化經濟學等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正逐漸崛起,它們和新古典經濟學一起不斷改變和深化人們對于經濟現(xiàn)象的認識。因此在授課中,有必要介紹這些前沿的理論,以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
2現(xiàn)有雙語教學模式在提高“時效性”中的問題
目前經濟學雙語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師生對課堂的過分依賴,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主流原版教材對經濟學理論的前沿性介紹不足。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經濟學教材基本上重點介紹兩種理論范式,一種是以新古典主義的范式,另一種是新凱恩斯主義的范式,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thePrincipleofEconomics)、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Economics)以及布蘭查德(Blanchard)的《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等。這些主流教材的內容一般都是被經濟學家和公眾廣泛接受的理論,這當然是為了教學的方便,但也意味著對現(xiàn)代經濟學的一些新的進展可能涉及不多,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和演化經濟學等前沿性的理論很少,最多也只是一帶而過,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這些內容,比如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Economics)只是講述了新古典的微觀理論。
(2)由于教材本身的滯后性,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較陳舊,這無疑會損害教學效果。雖然過時的教學案例和材料對于理論本身的正確性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過多的陳舊和過時的材料,一方面可能會損害經濟學理論的說服力,因為對于學習者來說,他們對當前發(fā)生在身邊的經濟現(xiàn)象比較關注,也傾向于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來試圖解釋經濟現(xiàn)象和解決某些問題。如果經濟學理論能夠很好地分析當前的社會經濟問題,這無疑會極大地增強學生對經濟理論的信心。另一方面,新穎和貼近現(xiàn)實的材料更易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教材本身是無法滿足這樣的教學要求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理論本身以各種途徑搜集一些新穎的材料和教學案例來補充教材內容。
3提高雙語教學“時效性”的方法
我國開展經濟學雙語教學是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進行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國的經濟學教育要求教學方式要與國際接軌,以國際上經濟學通性的教育方式進行雙語教學。所以,在本科課程的設置上,既要兼顧實際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也要為培養(yǎng)具有開放精神、能夠融人國際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學中注重案例和數據處理、分析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強經濟分析方法和經濟理論的教學,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為了達到上述雙語教學的目的,基于網絡資源的雙語教學模式具有傳統(tǒng)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yōu)勢,對于提高雙語教學的“時效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義。電腦和網絡在教學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網絡資源也日漸豐富,關于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網站也更加專業(yè)化,這為學生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資源和理論資源。大體上,有助于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網站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在線專業(yè)性財經雜志,比如Economists(http://www.economists.com)和FinancialTimes、華爾街日報(TheJournalofwaIIStreet)等國際上著名的財經雜志,這些雜志以其專業(yè)性、權威性而聞名于世,可以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并加深他們對經濟問題的認識。第二類是學術性較強的專業(yè)性網站,既提供當前的理論動態(tài)和研究進展,也有過去以發(fā)表的研究成果。這類網站可以是民間學術研究機構,比如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IDEAS-EconomicsandFinanceResearch(www.ideas.repec.org)和經濟思想史網站(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以及著名大學經濟系的網站等,其特點是在站點內可以搜尋到大量的工作論文(workingpapers)和論文;還可以是經濟學家個人的網頁,主要提供經濟學家個人的研究成果。第三類是一些政府機構網站,比如歐洲中央銀行(www.cepa.newschoo1.edu)、聯(lián)邦儲備局(FederalReserveBoard)、亞洲開發(fā)銀行(www.adb.org)、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WorldBank等,這些網站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論文,也有豐富的數據資料可供查閱。第四類是一些經濟學學習網站,包括綜合性的網站和專業(yè)性的網站,通常他們或者只是一門課程的輔助學習網站,能夠提供本門課程的學習重點和習題,或者是某一個領域的網站,比如博弈論學習網站、微宏觀經濟學和金融經濟學網站等。這些資源遠比教材上的資料豐富,也更加貼近正在發(fā)生的經濟現(xiàn)象,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基于網絡的雙語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來說,最根本的優(yōu)點在于網絡使得教學更加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使學生學習基于教材卻不局限于教材,大大開闊了視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這種特性,在課堂內外、授課前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課前要求學生查詢有關資料,包括一些數據和案例。在為本科生講授經濟學原理時,為了避免過于抽象,教師一般要結合一些經濟現(xiàn)象或者案例來闡述理論的涵義與國內經濟學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更注重用實際的數據和案例來說明基本的經濟原理,而且這些案例和數據大都來源于發(fā)達國家,如經濟合作組織國家(OECD)。這給我們雙語教學的啟示是在實際的授課中,教師也應該注重用實際數據和案例來講解理論,而不是純粹的從抽象理論到理論,這也是因為經濟學的傳統(tǒng)是“用事實或數據來說話”。對于剛開始接觸雙語教材的學生來說,原版教材的閱讀可能比較困難,但教師在講授一節(jié)課的內容之前就應該給出一個比較有針對性的預習計劃,使得授課有的放矢。
以《Macroeconomics))(8thEdition:Dornbusch,F(xiàn)isher&Startz)為例,在第七章講授通貨膨脹和失業(yè)的內容時,由于會涉及到大量的有關失業(yè)和通過膨脹的數據和資料,比如通貨膨脹的時間序列、失業(yè)率的變化、勞動時間的變化等,教師應該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通過互聯(lián)網查找國內外通貨膨脹和失業(yè)問題有關英文資料。同時,教師也應該對學生文獻和資料索引的能力給予一定的指導,比如通過google的分類搜索、其所在學校的外文數據庫以及進入一些經濟專業(yè)網站或機構網站查尋資料。在亞洲開發(fā)銀行、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網站上,學生可以搜尋到大量有關報告或Outlook,在economists雜志網站上,學生可以查到部分關于貨幣和就業(yè)的文章,這可以使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經濟問題。
但是,案例和數據本身并不能自動說明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于案例和數據的分析和理解。由于課前預習的鋪墊,對案例的分析,教師可以學生的發(fā)言和討論為主,而且要求發(fā)言盡量用英文,并在發(fā)言的過程中加以適當的引導。對于數據的分析,要結合統(tǒng)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這對于學生可能比較困難,所以教師應以講授為主,并用相關軟件進行模擬演示。尤其是在宏觀經濟學,對于本科生來說,有的問題需要大量的數據才能說清楚。比如,貨幣供給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從理論到理論的講授很是抽象,但是如果用比較簡單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做一個回歸模擬,表明二者之問的相關關系,就會大大增強教學效果。在初、中級經濟學中,大部分模型都是比較靜態(tài)或靜態(tài)分析,動態(tài)模型涉及不多,一般是蛛網模型和經濟周期的乘數——加速模型,在課堂上,教師用一些軟件可以簡單地模擬出這些模型的動態(tài)特性,比如Excel、Eviews和Mathtab等,這樣的教學效果會大大好于純粹的講授。
(2)對于教師來說,除了有關的案例的解釋和對經濟數據的模擬演示,還應該對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論進一步挖掘,使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熟悉該理論的演進脈絡,了解理論發(fā)展的前沿,“為學生倒出一杯水教師須有一桶水”。除了教材之外,師生還有大量的網絡資源可用,通過相關經濟思想史網站(如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可以更加系統(tǒng)地了解某個經濟理論的發(fā)展的脈絡,通過網上的工作論文,可以使學生了解現(xiàn)代經濟學發(fā)展的前沿。
比如說微觀經濟學中的制度(歷史)經濟理論、演進經濟理論以及宏觀經濟學中的復雜性分析方法,對于有志于將來做研究的學生來說,對經濟學理論最新發(fā)展的適當了解是有益的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公共產品一章,一般都會涉及到公共產品提供的“薩繆爾森規(guī)則”,即個體對公共產品的邊際收益之和必須等于其生產的邊際成本。對于這個等式,一般的解釋是每個人應該根據個體的偏好支付公共產品的價格,這就需要一個有效的激勵人們說真話的機制。這個機制的通常包括兩種:命令機制(commandmeehanism)或者投票體制(votingsystem)。一般教材對于投票的問題涉及不多,這就需要教師擴展這方面的知識,適當地講授社會選擇問題(socialchoicetheory)和公共選擇阿題(publicchoicetheory),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現(xiàn)代社會政府的公共活動的本質。進一步,這個問題還可以延伸到法律經濟學、經濟學等更新的理論。對于一些在宏觀經濟學中爭議較大的理論或政策,教師可推薦學生查閱相關網站,尋找自己支持的觀點和論據。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教學過程
《西方經濟學》被西方國家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后”。對于財經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學習好這門課程才能更加容易地學習其它的經濟學知識。但從筆者目前在池州學院經貿系《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來看,很不理想。盡管學生熟知《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重要性,并對于其興趣濃厚,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一系列誤區(qū)導致了學生學習普遍的障礙性。
1 地方本科院?!段鞣浇洕鷮W》課程教學中的現(xiàn)狀及問題:
1.1 教學對象的針對性不強
要想把《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教好,首先必須對所授課學生的特點加以研究和把握。地方本科院校財經類專業(yè)的學生大多數是文科生,學生數學功底普遍較弱,思考能力不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普遍強于理性認識,學生更愿意對課程做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對于教材中的案例興趣濃厚,但對于圖表以及數學模型的分析興趣索然,這樣就必然導致學生認識問題流于表面,深入度嚴重不足,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2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度不足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案例分析與模型建設相結合的課程,很顯然,這樣的一門課程單靠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能夠達到既定教學目的的。但目前由于慣性使然很多教師還是采用這種老套的方法來教學,在這種教學方法之下,教師成了傾吐知識的“工具”,學生也扮演了一種被動的無條件接受教師所講知識的角色。雙方不能得到很好的溝通和互動。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果不加以創(chuàng)新和改進,就必然會導致教師厭講、學生厭聽這樣的一種惡性循環(huán)當中。
1.3 教學過程的引導性與實踐性不夠
在具體教學當中,雖然很多教師備課很充分,講解也很賣力,但是教師往往嚴格按照課本內容和順序來備課,講解的時候照本宣科,通常是講解一大堆理論后得出一個結論。盡管下了很多功夫,但課程結束學生也經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就在于這種教學過程忽視了學生作為客體的主動性與能動性,教學過程不能做到互動,學生的“興奮點”在這樣的一種教學過程當中被逐漸“鈍化”,同時也喪失了對問題的思考與辯解能力,教學效果自然無從談起。經濟學本身并不是單純的概念與結論的結合,而是一門與現(xiàn)實經濟活動高度相關的“活”的學科,是一種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相結合的系統(tǒng)的方法論,結論固然重要,但是結論形成過程的思考與分析更加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把握教學的引導性,學會拋問題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與自我總結,但這一點恰恰是老師所最為欠缺的。
2 把握教材特點,理解教學規(guī)律,積極進行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要想在實際工作中提高《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水平,就必須努力把握教材特點,深刻理解教學規(guī)律,并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yǎng)人才的實際要求和當前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更新傳統(tǒng)教學內容,改進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基于筆者在池州學院多年對于《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擬提出如下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方法:
2.1 把握學生特點,注重案例教學的有機性
《西方經濟學》作為應用性本科院校的必修基礎課,內容包括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包含大量的圖形與數理實證分析,只有在圖形與數理實證分析的基礎之上,用經濟學特有的概念去理解這些案例,才能深刻理解案例背后所隱藏的西方經濟學原理。由于學生很難將所學西方經濟學知識與當前中國經濟實踐聯(lián)系起來,很多時候淪為了“紙上談兵”。案例是連接西方經濟學理論與當前實踐的橋梁。在實際的案例教學當中,必須讓案例本身緊密結合當下的中國經濟實踐,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實用性。要想讓案例本身緊密結合當下的中國經濟實踐,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當中就必須用當下的實際案例引出問題,通過問題使得學生能夠對當下的案例學會思考與解讀,并正確的對這種經濟現(xiàn)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必須做到淺入深出,形象生動。在這樣的一個過程里,枯燥和不易理解的經濟理論便轉化為一目了然的實際知識。例如在講到“價格理論”時,通過分析同學們很喜歡的體育明星,比如姚明、劉翔等人高收入的合理性,來達到對“價格理論”這個概念的透徹理解。在講到“通貨膨脹”時,通過對身邊熟悉物品的價格漲幅來揭示“通貨膨脹”發(fā)生的內在機理。
2.2 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革新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里,老師一味講,學生也一味聽,以至于最后老師心力交瘁,學生還是不理不解,形成了一種教學效果的“負反饋”,教學方法必須改變成“老師啟發(fā)——學生參與,老師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過程分析——讓學生總結”這樣的一種“正反饋”的良性循環(huán)當中來。比如,微觀經濟學當中供求定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就可以先提出現(xiàn)實生活當中一些簡單的問題,“H7N9禽流感的爆發(fā)導致了雞肉價格的大幅下滑,此時豬肉需求量一般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開征房產稅對于房地產企業(yè)的銷售有何影響”等,讓學生討論分析,對于這些簡單的問題,學生一般都能夠得出正確結論,但是對于其中的原因自然就理解不透徹了,這時教師就可以在和學生的互動中展開理論部分的講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講解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完全激活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對于問題的深刻洞察力。
引言
產業(yè)經濟學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發(fā)展出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是通過當前科學技術發(fā)展中各種管理體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實現(xiàn)的微觀狀態(tài)下的經濟產業(yè)體系,是以理論為基礎,應用為前提的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過程。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制度的發(fā)展過程中,微觀經濟學是產業(yè)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結合當前經濟理論實現(xiàn)的應用性質的經濟學過程。西方產業(yè)經濟學側重于從企業(yè)角度出發(fā)研究企業(yè)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行為,在西方國家的產業(y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是通過產業(yè)組織理論為基礎進行發(fā)展和探究的過程。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也逐步的實現(xiàn)了產業(yè)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但由于產業(yè)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使得當前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和影響因素,更是使得產業(y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各種手段的主本文由收集整理要制約前提和影響手段。
1. 我國高校產業(yè)經濟學課程的發(fā)展現(xiàn)狀
產業(yè)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是當前高校經濟學專業(yè)的主要課程之一,更是實現(xiàn)經濟學教育的重要保證手段。目前而言,我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設有產業(yè)經濟學專業(yè),在經濟學的管理和教學過程中,由于各個學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學過程中的采用手段和模式也不盡相同。設在經濟學院,有的將產業(yè)經濟學設在管理學院。教學中的內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產業(yè)組織理論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認為研究產業(yè)組織就是研究市場運行,以及通過對產業(yè)組織的研究幫助人們分析現(xiàn)實的市場,但這些研究撇開了廠商內部的與控制和股東、銀行、資本市場與經理控制的關系問題。
2. 我國高校產業(yè)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產業(yè)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不明確雖然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國了產業(yè)經濟學專業(yè),但產業(yè)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外傳統(tǒng)的產業(yè)經濟學并不包括產業(yè)結構的內容,但我國始終對產業(yè)結構調整非常重視,我國學者對產業(yè)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產業(yè)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方面。在實踐中,我國應用產業(yè)政策對產業(yè)結構進行調整的事例較多。尤其是最近的這次經濟危機,使得我國政府對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產業(yè)政策都更加重視,利用產業(yè)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更加頻繁。但我國對產業(yè)組織理論研究調整產業(yè)結構、重視不夠,還停留在照搬國外理論的層面上,在實踐中鮮有通過對產業(yè)組織的調整來改善市場運行的案例。這使得我國不同高校在產業(yè)經濟學教學內容上產生較大差別。
2.2產業(yè)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我國實際相脫節(jié)產業(yè)經濟學引入國內教學的時間較晚,其教材的內容大多是從國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國外的案例,和中國的實際有較大距離。以產業(yè)組織理論為例:產業(yè)組織理論的模型大多以完全信息為假設前提,博弈論的引入使得不完全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于經濟制度和法律體系的不同,國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不是很嚴重,這些模型對國外企業(yè)行為的解釋力就較強。但在國內,生產者和消費者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國內企業(yè)和國外企業(yè)的策略性行為有明顯的不同,所以這些模型對中國企業(yè)行為的解釋力不強。中國學生在學習了這些內容以后,仍然不能對身邊的企業(yè)行為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解釋,就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也無法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教學目的。
2.3產業(yè)經濟學的教材不規(guī)范,缺乏權威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產業(yè)經濟學教材有國內學者的,也有國外學者的,但國內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內容和體系設置差別較大。即使是國內編寫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編者奉行拿來主義,直接照搬照抄國外的教材;還一些
編者把一些還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權威受到學生質疑。教材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質量,產業(yè)經濟學的教學缺乏權威的教材是制約這門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產業(yè)經濟學的教學手段落后,學生缺乏實踐能力我國高校中產業(yè)經濟學課程還停留在講授的層次上,缺乏輔助教學手段和實驗或實踐環(huán)節(jié)。一般來說,學生大多是從一個校門走到另一個校門,絕大多數學生對企業(yè)以及對企業(yè)的運行沒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認識,也可以說根本不了解企業(yè),這一方面會造成學生不能對產業(yè)理論或模型的作出正確認識和理解,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會使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大大減弱。
3. 改進高校產業(yè)經濟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3.1明確我國產業(yè)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我國的法治環(huán)境和產權制度不同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商業(yè)誠信體系有待建立,這是我國目前產業(yè)經濟學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說我國企業(yè)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有其特殊性,我國的產業(yè)研究應立足于這個現(xiàn)實來研究我國的產業(yè)組織和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要把西方產業(yè)理論中國化作為現(xiàn)階段產業(yè)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同時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yè)理論。
3.2編寫和我國實際相結合,適合中國學生學習的產業(yè)經濟學教材在明確我國產業(yè)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的基礎上,首先要規(guī)范產業(yè)經濟學教材的內容,使各高校產業(yè)經濟學的教學相對統(tǒng)一;其次,教材內容要和中國產業(yè)的實際情況相一致,使得學生所學的理論應能解釋中國的產業(yè)現(xiàn)象,從而增強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另外,還應提高產業(yè)經濟學教材的編寫質量,少一些拿來主義,多一些編者自己的特色。
3.3增加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在教學中應多組織一些實際的案例,提高學生理論應用能力;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積累了大量的企業(yè)兼并、重組和分拆以及其它的案例,這些案例多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可以使學生對產業(yè)理論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應建立產業(yè)經濟學的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產業(yè)經濟學的理論和知識。同時應建立產業(yè)經濟學的模擬實驗室,使實驗室模擬實驗和實習基地實習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產業(yè)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觀念,不應當成為改革開放的“反對派”不要企圖長期壟斷市場,要力,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春天一定會來到。
(一)邏輯體系嚴密
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的核心基礎課程以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為主干。微觀經濟學是從個體的公理性假設出發(fā),對所研究的問題和給定的條件有明確的定義,從前提到結論之間的推論合乎嚴格的形式邏輯規(guī)范,以揭示經濟個體的行為規(guī)律為其核心要義。宏觀經濟學則側重于對總體行為進行考察,同樣以理性主義的假定為前提,提示總體行為的規(guī)律。[1]
(二)數學模型眾多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模型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于經濟學問題的分析之中。借助嚴謹的數學模型,可對經濟現(xiàn)象進行更精確細致的數學推理和精確描述,從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經濟學變量的內在關系。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常借助數學工具邏輯上的抽象推理特點,運用眾多的數學公式和數學模型演繹各種經濟行為,如一般均衡論、線性規(guī)劃、投入產出分析、博弈論、模糊數學和非線性科學領域的諸多模型在經濟學研究中均得到了廣泛運用。
(三)分析方法多樣
在經濟學中,分析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主要有:靜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方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方法;實證分析與規(guī)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靈活多樣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經濟學的相關定義、理論假設和原理。
(四)理論思維抽象
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觀察大量的經濟現(xiàn)象,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現(xiàn)象,剩下“內核”,然后建立一個理論分析框架。[2]而要提煉、歸納經濟學理論就需要通過抽象的思維。同時,經濟理論的提出、分析亦離不開嚴謹的數學模型,從而使得理論思維抽象成為經濟學教學的一大特點。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yè)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濟學課程作為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可。然而,經濟學課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較抽象,對于學習者而言常常會造成晦澀難懂的印象。鑒于我國高校經濟學課程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剖析公共管理類專業(yè)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
經濟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重理論、輕實踐的現(xiàn)象。教師授課的時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如何促進學生利用經濟理論去分析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規(guī)律。教學內容常常滯后于經濟現(xiàn)實,往往停留在理論本身,學院氣息很濃,易于造成與現(xiàn)實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夠的實用性和現(xiàn)實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教學實際效果。[1]經濟學教材中的理論主要是以西方國家為研究對象的,是西方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晔袌鼋洕l(fā)展規(guī)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與我國國情和歷史背景差別較大,如何與我國現(xiàn)實情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問題,這是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關鍵性問題。公共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對人文知識較為熟悉,對定性分析比較感興趣,偏重于感性認識。在學習經濟學課程時,對于經濟學家的生平、淵源等項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但對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等內容則難以接受。對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公共管理類專業(yè)學生而言,如遇教師在授課時強調理論模型的數學推導過程,則往往如墜入云里霧里,對于所學的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進而對經濟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更不用提用經濟學思想去分析和解讀現(xiàn)實中的經濟問題了。
(二)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經濟學教學模式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這樣很容易造成教師為完成課時任務,采用滿堂灌式教學方式。老師作為“演講者”,處于中心位置,講課時間居多;學生只能被動聽講,記筆記,處于被動、機械式的學習狀態(tài),難以形成師生互動的課堂氣氛,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另外,經濟學課程本身與嚴謹的數學模型聯(lián)系緊密,定量分析相對較多,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沉悶枯燥,使學生失去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知識點和數學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經濟學原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觀察歸納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三)考核方式
目前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平時成績一般是由課堂出勤率和平時作業(yè)成績組成,所占比重較低。占較高比重的期末考試成績一般采用標準試卷閉卷考試的方式,側重考核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忽視學生分析、解釋現(xiàn)實經濟問題能力的考察,這樣很容易造成“考前突擊”的現(xiàn)象。一些學生平時不上課或者不做作業(yè),考前臨時抱佛腳,突擊看書、看課件、甚至背習題,只要及格就行,從而易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
三、公共管理專業(yè)經濟學本科教學的創(chuàng)新思路
公共管理專業(yè)本科經濟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思想和理論觀察、分析乃至解決現(xiàn)實經濟問題,提升學生知識積累、運用的綜合能力。鑒于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上應理論聯(lián)系實際,體現(xiàn)公共管理的特點;教學方法可采用提問式教學、案例教學和互動式教學;考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科學準確地評價學生們的學習情況,以達到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目標。
(一)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
教師在課堂上要結合經濟發(fā)展現(xiàn)實有重點地補充介紹當前經濟學理論發(fā)展的前沿問題,如實驗經濟學、博弈論的最新進展等。在各部分理論的講授過程中,要側重其在實際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運用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3]如講到經濟政策中的貨幣政策部分時,可以結合我國近期對于銀行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繁調整加以解釋,使課堂上的理論講解更為貼近現(xiàn)實。對公共管理類專業(yè)本科教學而言,經濟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在保持其基本內容體系的基礎上,體現(xiàn)公共管理的特色,適當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規(guī)制、公共產品供給、公共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可以側重于闡明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機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臺的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產業(yè)等各類經濟政策,加大對價格理論、效用理論以及國有資產管理與區(qū)域經濟政策理論等的解釋力度,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原理,能運用其靈活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和現(xiàn)象。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有利于學生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同時在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時,要考慮到公共管理類學生大多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較弱的特點,在授課時可以對模型較多的章節(jié)有針對性地加以合理調整,盡可能采用文字和圖形對理論內容加以輔助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學習內容。
(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1.提問式教學
可以采用提問式方法來教授經濟學課程,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參與到授課過程之中,而非機械地被動式學習。課前提問,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復習上次課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更為牢靠地掌握相關知識點;課中提問,對新知識內容進行討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在講授過程中可適當注重語言的生動性,如在講解信息不對稱理論之前,可以通過“從南京到北京,買者沒有賣者精(明)”等詼諧語言的運用,引導學生思考信息不對稱發(fā)生的原因,體會其包含的經濟涵義。
2.案例教學
通過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經濟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師為主的案例教學,先講解理論知識,然后再舉出實際案例進行分析,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也可以在講解新知識點的過程中穿插、結合案例,讓學生明白知識點的運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學生為主的案例討論教學,通過分組討論、組間辯論等形式,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在案例討論結束后,可作適當總結。總結時可指出學生的優(yōu)點和其討論過程及所得結論的可圈點之處,同時亦應著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夠確切的地方。案例要進行精選,有時代性,分析過程及擬實現(xiàn)的目標要有系統(tǒng)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論發(fā)展和實際應用,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突出經濟學的學科實用價值。[5]可以讓學生討論經典的經濟學案例,如效用論涉及的“鉆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園”等。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案例,如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演變、凱恩斯學派對我國經濟政策制訂的影響、大學生就業(yè)與我國就業(yè)及社會保障政策的關系、新制度經濟學及產權理論對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影響等。
3.互動式教學
傳統(tǒng)的教學采用的是“滿堂灌”方式,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機會少?;邮浇虒W方法,則是在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與進步的目的。[6]教師可以在每次課結束時,提前告知學生下次課要學習的內容,留下相應的問題讓同學們預習。在下次課課堂上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針對學生預習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授課時進行講解。如講到需求彈性的時候,可以問學生“谷賤傷農”的經濟含義。
(三)考核方式創(chuàng)新
關鍵詞:本科;經濟學;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2)10-0016-03
實施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發(fā)展需要,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合作意識、國際交流與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
經濟學雙語教學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我國對外經濟貿易與合作日益廣泛、國際貿易爭端日益增多的形勢下,顯得尤其重要。
經濟學是指結合不同專業(yè)要求、課時長短所設置的以西方主流經濟學為主要內容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國內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yè)和其他相關專業(yè)學生的主干課程之一。通常包括以下名稱,如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等等。
進行雙語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掌握經濟學術語與基本原理的同時,將多年來的英語學習成果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了解經濟學知識產生與發(fā)展的語言環(huán)境與經濟背景,拓展英語詞匯,提高語言感悟能力與英語應用能力。它既是英語學習的延伸,又是專業(yè)學習的起點。
主流經濟學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中國高校課堂,教材大多是從英文原版教材翻譯而來。由于翻譯的生澀,西方思維方式、文化背景、基本理念、分析思路、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數學模型的大量使用,使這門課程對經濟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具有抽象、難入門、難把握的特點。
對這樣一門用母語教學尚有難度的課程,采用雙語教學,無論對學生和老師都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
從這些年的實踐中也可以看出,經濟學雙語教學進展并不順利,問題很多,以致懷疑主義盛行。人們常常會問:經濟學雙語教學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有必要這么做嗎?如果有必要,在什么層面上開展合適?怎么才能做好?
筆者結合教學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與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困難與根源
(一)學生方面
三個素養(yǎng)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效果。
第一是英語水平。多數經濟學課程設置在大二學年,早的則在入學后第二學期開始。盡管這時學生已經有將近10年的英語學習經歷,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即使那些在高考或四六級考試中獲得高分的學生,在英語具體應用方面存在欠缺,尤其是聽說寫能力。面對動輒幾6―7百頁的英文原版教材,或由于生詞過多、或由于風格的陌生,學生首先在心理上產生了恐懼,他們既沒有自學的能力,在課堂上又無法連貫聽講,不得要領。另外,雙語教學要求學生用英作業(yè)。從學生的作業(yè)反映出的情況看,多數學生無法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用詞與語法錯誤非常多,老師只能猜測甚至完全無法弄懂他要表達的意思。久而久之,造成學生自信心下降,學習熱情消退,學習目標逐漸退化為關心考試會不會及格。
第二是數學功底。對大部分通過理科考試升入大學的學生,對經濟學的均衡分析、邊際分析、最大化問題、幾何意義以及常用圖形分析的經濟含義,可以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對數學基礎不大好的學生,尤其是商務英語專業(yè)類學生,如果在大學里又沒有高等數學基礎,則面對那些充滿全書的模型和圖形,即使語言能力再好,也激不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第三是分析與思考能力。大多數經濟學原理所表達的都是一種經濟思想或理念,這些思想或理念是對經濟現(xiàn)象觀察、分析與思考的結果。而數學模型是對這些思想的一種邏輯表述,與自然科學不同的是,這些模型都是有靈魂、有價值取向或政策含義的。而對這些模型的解釋和意義在經濟學領域里又充滿了相互矛盾的態(tài)度,這更加使人困惑。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模型產生的背景,構建者的傾向與思路,模型所傳遞的實際意義,經濟學就變成了既抽象又枯燥的數學課,但又缺乏數學在邏輯上的一致性。
學生的閱歷水平使他們無法更好理解經濟模型構建者的思路及這些模型的內在含義,更無法將經濟現(xiàn)象和模型聯(lián)系起來。加之我國大學生從小到大都是在教師滿堂灌的氛圍與標準答案的陪伴下成長的,并不習慣思考,使一些本來很生動的模型失去了應有的趣味。
(二)教師方面
同樣是三個素養(yǎng)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
第一是教師的語言功底。雙語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師具有非常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包括能恰當運用不同的替代詞匯,生動地道的語言,準確的表達方式,清晰準確的發(fā)音。但經濟學教師畢竟不是學英語語言學出身,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很多經濟學教師雖具有名校的碩士或博士學位,甚至是海外著名大學畢業(yè),具有相當好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但其口語水平卻差強人意。他們除了能夠翻譯課本內容外,并不能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地拓展,將那些生僻的經濟學術語或原理口語化。不僅如此,有的教師的發(fā)音還夾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這對那些從小就有機會聽到地道英語的新一代大學生來說,會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
第二是教師的經濟學素養(yǎng)。由于國外教材在體系與行文上同國內教材存在差異,它要求教師能夠按照中國學生的學習習慣,對課本內容及要點進行必要的梳理和篩選。又由于經濟學的特殊性,它不僅要求老師能夠正確闡述課本上的經濟學原理,還要能夠結合現(xiàn)實,用恰當的例子進行解釋;不僅能夠使用課本上的例子,而且能夠找到身邊的例子;不僅能夠正確講解課本上的內容,而且還要能夠結合經濟學前沿動態(tài),模型產生的背景,模型的核心思想以及模型的局限等幫助學生理解。而要做到這一點,則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理論功底,但這種功底的具備需要長期的積累與不斷學習。
第三是課堂與課件設計能力。課堂設計包括講授、提問、討論、練習等環(huán)節(jié),合理的課堂設計能避免課堂氣氛單調,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做到這一點,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因為雙語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比單純的漢語要費時,學生首先要明白提問內容,老師需要確定學生所要表達的意思,解釋、翻譯并進行講評,英文程度比較好或對英語興趣大的學生,往往希望利用這種機會練習英語,選擇用英語回答;英文程度差的學生往往因為自己詞不達意,會羞于回答問題。但不管是英文還是用中文回答,都牽涉一個答案的正確性問題,因為害怕出錯,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并不踴躍,所以課堂互動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經濟學雙語教學需要教師制作英文課件。一方面由于參考資料的欠缺和英文教材體系的零亂,在要點與內容的梳理上需要花費很大工夫,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學是與現(xiàn)實經濟形勢結合緊密的學科,需要教師及時添加大量的補充案例和數據資料,同時要求課件層次清晰、美觀、生動,因此教師的備課量極大。
(三)教學管理方面
第一是開課時間與課時安排。作為專業(yè)基礎課,開課時間不能過晚,但過早也不合適,如在入學后第二學期開設經濟學雙語課,對用純漢語教學的學生來說,學起來已經比較困難,而對剛剛離開高中,英語聽說寫能力較差而且練習機會很少的學生來說則更是難上加難。
在課時安排上,有些學校的雙語教學與純漢語教學沒有區(qū)別。由于在涉及重要的經濟學概念與原理時,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明白,教師都會選擇用漢語再進行詳細解釋,這使得教師總感到時間不夠用。
第二是班級人數。在多數情況下由于是大班上課,有時多達三個班,限制了學生參與互動的機會與頻率,使教師的很多互動環(huán)節(jié)無法有效實施,同時教師也很難從始至終保持旺盛的精力。
(四)教材選擇方面
雙語教學多數選擇目前比較流行的原版教材。在國內通過合法渠道得到的一些教材都很厚,動輒600―700頁,如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第5版,16開本,700頁;布蘭查德的《宏觀經濟學》第3版連同附錄等有600多頁;薩繆爾森、曼昆、斯蒂格力茨等的教材,也都以大部頭著稱。相對漢語教材,這些書籍不僅部頭大,攜帶不便,重點不突出,也不方便學生自學。
對本科生來說,原版教材中其實也有很多很好的選擇,這些教材也能夠很好地把握經濟學精要,且簡潔、生動,如Bradley Schiller 的《Essentials of economics》,全書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部分,只有420頁;Barry John和 Ernest Jukes的《Economics for business studies》,只有336頁,均是不錯的選擇。
(五)考核方面
在考核方面,任課教師多數不能做主。學校大多規(guī)定了平時考察與期末考試所占比例,如三七開與四六開等。這些規(guī)定的共同特點是期末成績所占權重過大,無形中鼓勵學生把希望寄托在期末突擊復習上。然而期末由于考試集中,學生在每門課上分配的精力有限,加上經濟學課程本身與英文教材的特性,導致教學效果很差。
二、對策與思考
(一)明確教學目標
經濟學雙語教學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經濟學原理,運用經濟學方法分析思考現(xiàn)實經濟問題,同時提高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故掌握經濟學原理是第一目標,提高英語能力是第二目標。
(二)充分的前期準備
在雙語教學中,師生雙方的素質都是至關重要的,不能偏廢任何一方。
在英語水平要求中,可把四六級考試成績和大學入學成績作為參考,設定英語門檻,如應具備英語四級的聽說寫與閱讀水平或高考成績在120分以上或更高。但這樣的門檻并不能保證學生真正具備雙語學習的能力,所以同時還要開設一些口語、聽力、寫作等訓練課,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此外,學生還應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為了達到這一要求,經濟學雙語課應在學生學完微積分等高等數學課程之后開設。
對教師而言,尋找具有良好經濟學素養(yǎng)的教師并不難,但同時具備經濟學與英語語言素質的教師卻非常困難。對那些具有各種英語等級證書甚至海外留學歸來者,要事先考察其真實的語言能力,有條件就上,沒有條件不必強求。為了提高教師素質,可以選送具有語言基礎和前途的教師在國內外相應機構進修。
語言是一種應用工具,由于缺少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多數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不使用英語,學生也是如此,上課時的偶爾使用會使雙方都感到生澀和不自然。為此,一方面學校要為師生提供語言環(huán)境,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應注意多聽英語廣播或多看英語視頻。
(三)認真選擇教材
教材的選擇應視不同對象而有所不同,不應一味強調權威性、流行性與前沿性。經濟學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核心部分,第二部分為延伸部分,第三部分為前沿或爭議部分,不同版本的教材對核心部分的處理基本相同,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延伸部分及前沿部分。多數情況下,對本科生的要求是掌握基本原理,即核心部分的內容。所以教材的選擇標準應著重對核心部分的處理是不是適當,是不是貼近中國學生的學習方式。對照這種標準,目前在中國市場上普遍認可的一些權威教材對研究生或博士生來說還不錯,但對本科生來說并不理想。所以在保證體系完備和基本原理得到覆蓋的情況下,盡量避免那些散漫而不得要領的鋪陳,避免大量晦澀難懂的數學公式,在前沿與爭論部分避免過細過深,考慮到學生的經濟承受能力和攜帶的方便,應盡量避免大部頭。
(四)合適的開課時間與班級人數
開課時間最早應該在第三學期開始,這時候學生在語言與數學方面都有了較好的準備。而對有些經濟學并不作為主干課程的專業(yè),可以選擇在大三進行。
開課人數越少,效果相對越好。如果由于資源限制,不得不進行大班授課時,建議最好不要超過60人。
學時上應在原有漢語學時長度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以增加五分之一為宜。
(五)嚴肅活潑的教學方法
筆者主張嚴肅與活潑并行的教學方法,因為這門課濃縮了幾百年來這一學科發(fā)展的精要,牽涉到大量的哲學思想、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與演繹以及意識形態(tài)問題,加上數學方法的使用及學派爭議,本質上是一門抽象的、嚴肅的學科,必須要通過艱苦的思考才能掌握。
為了做到不讓學生感到沉悶,教師可以多種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案例教學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但由于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大量的案例教學并不現(xiàn)實;課堂討論也多是教師探索的方法;教師也可以留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預習、思考或查閱資料尋找答案;課堂放映影視短片也是一種有趣的嘗試,讓學生試講,教師點評也很流行。但無論從漢語教學還是雙語教學的實踐看,這些嘗試很難收到預期效果,只能偶爾為之。
恰當的例子說明應當是最有效的方式。經濟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對應例子俯拾皆是,平時應注意收集,及時補充在課件上。另外,還可以結合每章內容,加入一些經濟史方面的知識,如模型的產生背景,對現(xiàn)實的解釋力,反對者的觀點以及一些軼事和笑話。
(六)精心制作課件
首先,在課件制作方面,有人主張制作中英文對照的課件,這無疑會增加大量的備課時間。對一些簡單的內容或解釋,一則沒有必要,二則英文程度好的學生不見得歡迎。有效的方法是,課件以英文為主,在重要術語與知識點上,輔助對應中文,并推薦相應的中文教材。
其次,授課時使用中英文的比例。不同的授課對象,可以采取不同比例,不必要硬性規(guī)定。但一定要觀查學生的反應,傾聽學生的反饋并及時調整。由少到多的試驗可能是最有效的辦法。
課件要層次清晰,為此必須對原版教材加以梳理,進行適當的合并和取舍,確定標題層級,用數字標明序號。PPT要美觀,色彩不能過于單調,也不要過于花哨,在搭配上也要符合審美原則。另外,可根據需要插入一些圖片,一定要照顧到坐在側面和后排的學生。在動畫設置上要能體現(xiàn)應有的層次和順序。
(七)督促預習和復習
經濟學內容繁多,而教學課時有限,難以充分展開。如果沒有課前預習,在課堂上就會感到吃力,因此應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而經濟學因為概念繁多,內容抽象,思維角度與方式不大符合中國人習慣,所以課堂知識非常難以消化和鞏固,因此課后復習也非常必要。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提問,并將回答問題情況作為平時考核依據督促學生課前預習。同時通過作業(yè)、階段測試等手段督促課后復習。
雙語教學作業(yè)原則上使用英語,但個別時候為了省事學生會使用少量漢語,在答案正確的前提下,可以接受。作業(yè)批改后一定要針對問題及時進行講解,記入平時成績。
(八)科學考核
考核包括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紤]到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差于閱讀能力,考核方式應以選擇、判斷、計算等為主,避免對寫作能力要求較高的論述題。題意一定要容易理解,用詞無歧義,必要時給予漢語提示,盡可能避免學生因為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而影響答題質量。對有些文科學生,在計算題上最好不要過于復雜,如有些作圖題,可以畫出坐標和輔助曲線。
最后,需要強調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權重分配。為了督促學生重視平時學習,期末權重以40%―50%較為合適。而平時成績的分配,可以具體到每次作業(yè)、測試、考勤和課堂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美]Robert S.Pindyck,Daniel L.Rubinfeld.微觀經
濟學(英文原版第5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影
印版),2001.
[2][美]Olivier Blanchard.宏觀經濟學(英文原版第3
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影印版),2005.
[3]Paul A.Samuelson,William D.Nordhaus,Economics,
17th edition,McGraw-Hill,2001.
[4]Bradley Schiller,Essentials of economics,6th
edition,McGraw-Hill,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