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yè)財務會計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要想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定位得出一個比較清晰、深刻的認識,就必須從財務會計本身出發(fā),剖析財務會計所具有的根本特征,并在這幾個根本特征的基礎上來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加以分析。大致來說,在傳統(tǒng)會計基礎上加以繼承和發(fā)展的現(xiàn)代財務會計具有以下幾個根本特征:
1、財務會計的外部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企業(yè)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日益分離,所有者把資源委托給經營者運用,經營者則承擔資源的受托責任,現(xiàn)代企業(yè)實際上成為以委托和受托責任為主的一系列契約的結合。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的考慮,同時在廣義理解這種受托責任的情況下,包括政府監(jiān)管機構、投資人、債權人及相關利益集團等在內的“外部”人員,會要求以企業(yè)管理當局為代表的“內部”人員真實、完整地報告其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也即有關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績效的財務會計信息,以盡可能地減少企業(yè)內、外部人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并據(jù)以來正確評價企業(yè)管理當局的業(yè)績。由此可見,外部性是財務會計最終結果——財務報告信息一個最為凸顯的特征。
2、財務會計中職業(yè)判斷的必要性。盡管要求企業(yè)管理當局對外報告財務會計信息已成為一種共識,然而,如何編制和報告財務會計信息卻存在許多技術上的難題。眾所周知,財務會計是在一系列基本假設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一個會計信息系統(tǒng),并運用一些特有的原則、程序和方法來對企業(yè)的交易或事項加以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有兩個因素導致財務會計人員行使職業(yè)判斷的必要性:
(1)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F(xiàn)實世界是一個“非理想的(non-ideal)”(注:Scott分別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下的理想狀況作出了解釋。其中,確定性下的理想狀況是指“企業(yè)未來現(xiàn)金流量和經濟中的利息率是為公眾所知道的”,而不確定性下的理想狀況是指“(1)企業(yè)未來現(xiàn)金流量折現(xiàn)的利息率是既定的和固定的;(2)有一系列完全和為公眾所知的狀態(tài)(state);(3)狀態(tài)的實現(xiàn)是公眾能觀察到的;(4)狀態(tài)的可能性是客觀的且為公眾所知”。分別見Scott,W.R.(1997):《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P13,P17,Prentice-Hall Inc.)世界,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客觀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而缺少客觀的可能性就為不完全性和對未來企業(yè)業(yè)績的主觀估計敞開了大門。
(2)財務會計特有的原則和方法。在財務會計這一信息系統(tǒng)的運行過程中,采用了許多會計原則和方法。而其中一些特有的會計原則和方法如權責發(fā)生制、攤配、計提等等。要做許多估計、分類、匯總和分配工作,存在明顯的主觀判斷性。如固定資產折舊攤銷年限的確定、固定資產殘值的預計、收入實現(xiàn)的確認等等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觀,也都需要加以一定的判斷取舍。這樣,在環(huán)境的外部因素和會計原則與方法的內部因素的雙重作用下,財務會計必然要求會計人員進行職業(yè)判斷,由此而衍生的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便成為財務會計中一個非常棘手的技術性難題。
3、財務會計規(guī)范的必要性。財務會計中職業(yè)判斷的必要性,導致企業(yè)管理當局在選擇應用會計政策上存在著一定的空間。而不同會計政策的選用對最終財務會計信息的披露結果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注:如著名的克萊斯勒公司在出現(xiàn)利潤危機時曾將存貨計價方法由后進先出法改為先進先出法,使得當年公司少虧損2000萬美元。見Kieso.D.E.and Wey grandt,J.J.(1995)?!癐ntermediate Accounting”,8thed,P401,John Wiley & Sons,Inc.)。從企業(yè)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發(fā),就必然會對會計政策可選擇性下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予以應有的質疑。為了盡可能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同時對會計政策選擇加以有效的約束,使得外部人員能夠獲得相關可靠的、反映企業(yè)經濟現(xiàn)實的信息,對產生信息的財務會計予以規(guī)范(或管制)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盡管目前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會計信息披露需不需要管制這樣一個問題從“市場失靈”、“信號理論”、“公共物品”等多個角度提出了大量的意見和看法(注:參閱Scott(1997),《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P328~P348;Wolk and Tearney,(1997)《Accounting Theory Aconceptual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P89~P101.),但從現(xiàn)實來看,世界各國均對財務會計對外信息披露加以規(guī)范已成為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盡管這些規(guī)范的形式在各國不盡相同,如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財務會計規(guī)范的必要性也由此而成為當前財務會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
4、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制定。既然對財務會計實務與會計信息披露需要加以規(guī)范,那么,如何保證不同規(guī)范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如何評估準則的優(yōu)劣呢?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并依此來為準則制定提供理論(技術)支持(后面將對概念框架與會計準則之間的關系作詳細闡述)。而且我們也看到,自從美國率先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之后,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如中國、英國、加拿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聯(lián)合國經社理事會跨國公司委員會等)也紛紛了類似概念框架的公告。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認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制定已成為當前財務會計一個非常重要的發(fā)展和特征。
以上就是本文所提出的財務會計的四個根本特征(注:其實,財務會計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對企業(yè)對外披露的財務會計信息進行外部審計的必要性。鑒于本文討論范圍所限,對此問題不做過多分析。)。同樣值得指出的是,在這四個特征中內含了一定的邏輯關系——由于企業(yè)外部人員需要有關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業(yè)績的會計信息,而財務會計本身又具有可判斷性和可選擇性,這樣就導致需要對企業(yè)內部人員的財務會計與報告加以約束和規(guī)范。同時,為了促進規(guī)范的合理、一致,又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來予以支持。讓我們從財務會計的第四個根本特征出發(fā)來看一看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所制定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體系。
二、對美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簡要介紹
在美國,構建一個會計概念框架的努力都是為了建立一個如Paton和Littleton在1940年所宣稱的“連貫、協(xié)調、內在一致”的原則體系。在通往這個方向的道路上,可以列出幾部主要的標志性著作:美國會計學會于1936年的《對財務報表所依據(jù)的會計原則的暫行說明》、會計原則委員會于1970年的第四號說明書以及AICPA于1973年的“特魯布羅德報告”(Solomns,1986)。而從1978年起,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沿著“以目標為導向”(注:建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基本假設為導向,而另一種則是以目標為導向。詳細介紹可參閱葛家澍《會計學導論》,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88年版。此外,Wolk和Tearney指出,美國對會計目標的重視并不是與生就有的,也不是瞬間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段逐漸演化的過程(Wolk & Tearney,1997)。)的思路,至2000年2月止,先后共了7份概念公告。這些公告是:
第一號企業(yè)財務報告的目標(1978.11)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s,SFAC No.1
第二號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1980.5)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lnformation,SFAC No.2
第三號企業(yè)財務報表的要素(1980.12)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SFAC No.3
第四號非盈利組織財務報告的目標(1980.12)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Non-business Organizations,SFAC No.4
第五號企業(yè)財務報表的確認與計量(1984.12)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in Financial State 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SFAC No.5
第六號財務報表的要素(取代第3號,并修正第2號)(1985.12)(其中負債定義可能會被修正)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SFAC No.6
第七號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xiàn)金流量信息和現(xiàn)值(2000.2)(補充、修正第5號中可計量性部分)
Using Cash Flow Information and Present Value in Accounting Measurements,SFAC No.7
從總體上來看,這幾份概念公告是比較協(xié)調一致、相互關聯(lián)的,組成了一個較為有序的理論體系。在它們中間蘊含著以目標為導向的思路,并形成了一個較為嚴密的邏輯體系,即將財務報告的目標放在首位并用來指導其它問題的研究;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則作為橋梁;再順序地研究財務報表的要素、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等問題(葛家澍,1988)。這個邏輯體系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來加以形象地表示(注:葛家澍教授認為除目標外還應將會計基本假設與假定納入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第一層次,參閱葛家澍《中級財務會計學》P21~P2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圖1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在邏輯結構
關鍵詞: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基本準則 會計
一、中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內容體系方面的差異
(一)FASB《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內容體系 FASB從成立伊始即從事概念框架的研究,指出概念框架是由目標和相關聯(lián)的基本概念組成的邏輯嚴密的體系。從1978年開始,F(xiàn)ASB陸續(xù)了《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公告的基本內容:
SFAC No.1――《企業(yè)編制財務報告的目標》。主要討論企業(yè)財務報告的目標問題,并指出財務報表只是財務報告中的一部分或中心部分。即財務報告不僅包括財務報表,而且還包括傳遞信息的其他手段,其內容直接或間接地與會計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有關,尤其是關于企業(yè)資源、債務和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SFAC No.2――《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主要討論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問題。
SFAC No.3――《企業(yè)財務報表的各種要素》。主要定義和討論了企業(yè)財務報表的要素,后來被SFAC No.6所取代。關于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也在SFAC No.6中作了修訂。
SFAC No.4――《非營利組織編制財務報告的目標》。主要討論了非營利組織編制財務報告的目標問題。SFAC No.5――《企業(yè)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主要討論了會計確認與計量的標準問題。
SFAC No.6――《財務報表的各種要素》。是用來替代SFAC No.3的,所討論的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也基本上與SFAC No.3相同,但論述范圍卻有所擴大,將非盈利組織也包括在內。SFAC No.6對計量某一會計實體的成果和現(xiàn)狀直接有關、但又互有聯(lián)系的要素分別做出定義。 SFAC No.7――《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xiàn)金流量信息和現(xiàn)值》。是對原SFAC No.5在會計計量問題上的補充和完善,但并不形成對SFAC No.5的替代關系。SFAC No.7解決的問題是,當不能得到可觀察的市場價值來計量資產或負債時,可以轉而使用估計現(xiàn)金流量來決定某項資產或負債的賬面金額。
(二)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內容體系 財政部2006年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可以劃分成以下部分。
總則。規(guī)定了《企業(yè)會計準則》的制定目的和依據(jù)、適用范圍、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的構成、企業(yè)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記賬方法等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新準則在會計假設方面除了保留了原先已有的假設,還新增了權責發(fā)生制,這不僅和FASB的觀點取得了一致,也適合我國國情。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信用結算方式已經很普遍了,交易和事項的發(fā)生經常和現(xiàn)金流動相分離,在這種情況下將權責發(fā)生制作為會計假設,不僅可以向使用者反映涉及現(xiàn)金收付行為的過去發(fā)生的交易,而且還反映了將來支付現(xiàn)金的義務和將來收到現(xiàn)金的權利,這樣可以更好的檢查資源受托者的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規(guī)定了我國會計信息需要滿足的質量要求,這是我國新《基本準則》的亮點,即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與財務報表要素確認與計量的一般原則區(qū)別開來單獨設立,更加突出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也與FASB相吻合。
會計要素。主要劃分和定義了企業(yè)財務報表的要素,同時還對這些要素的特征和確認與計量分別進行了概括。
會計計量。主要規(guī)定了企業(yè)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會計報表及其附注(又稱財務報表)時,應當采取的會計計量屬性和標準。
財務會計報告。主要規(guī)定了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種類,會計報表的種類等。規(guī)定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yè)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y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xiàn)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財務會計報告包括會計報表及其附注和其他應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xiàn)金流量表等報表,小企業(yè)編制的會計報表可以不包括現(xiàn)金流量表。
附則。主要規(guī)定了會計準則的解釋部門和生效日期。
以上對我國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與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的主要內容體系進行了簡要的分析,現(xiàn)將其基本內容體系進行如下比較歸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從內容體系看,我國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與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內容體系,都包括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財務報表的要素、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xiàn)金流量信息和公允價值等內容,只是我國的基本會計準則還沒有涉及到資本和資本保全的概念。說明我國新的基本會計準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FASB的概念框架為基礎,充分體現(xiàn)了會計國際化的趨勢。從表述方式看,由于我國的基本準則屬于法規(guī)的范疇,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導我國具體準則的制定上,更多體現(xiàn)了法規(guī)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隱含著概念框架本身應該具有的內在一致性。
二、中美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及信息質量特征方面的差異
(一)財務會計報告目標方面的差別財務會計報告目標是人們通過會計實踐預期所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財務報告的目標主要有“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兩種觀點。FASB在SFAC No.1中將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劃分為一般目標和具體目標,并且按照從一般到具體的順序對各種目標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認為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一般目標是提供對企業(yè)制定經濟決策有用的信息。并將此一般目標具體化為以下方面:一是提供對投資:印信貸決策有用的信息;二是提供對評價現(xiàn)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三是提供關于企業(yè)資源及其權利以及它們變動情況的信息。其中在第三個具體目標中FASB專門指出: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應提供信息,表明企業(yè)的管理當局是怎樣利用其受托使用的企業(yè)資源,向業(yè)主(股東)盡其經管責任的。
我國2006年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將財務會計報告目標從修訂前與會計一般原則混排的位置,提升到第一章總則中,置于最高層次,說明我國現(xiàn)在開始強調其作為整個體系的邏輯起點的作用。在新《基本準則》中規(guī)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由此可見,F(xiàn)ASB在論述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時,雖然在第三個具體目標中簡短地談到了受托責任的問題,但還是將決策有用觀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我國則是
將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同時納入目標體系,并著重強調受托責任觀,這也是符合我國的經濟環(huán)境的。
(二)財務報表要素方面的差別FASB將財務報表的要素劃分成:資產、負債、權益、業(yè)主投資、向業(yè)主分派、全面收益、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等。我國2006年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guī)定財務報表的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一方面FASB規(guī)定的會計要素針對所有者權益這方面分得很細,包括權益、業(yè)主投資、向業(yè)主分派等,而我國則只設置“所有者權益”要素,這也是和中美兩國會計目標強調的側重點不同有關,我國的會計目標更強調受托的責任,而美國的會計目標則更強調對決策者的決策的有用性。另一方面FASB規(guī)定的會計要素中沒有設置“利潤”這個要素,認為利潤不過是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配比后的結果。而我國現(xiàn)階段則將“利潤”列為單獨要素,這是與我國的傳統(tǒng)慣例有關。 從我國長期會計實踐的歷史傳統(tǒng)來看,利潤是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綜合成果,是投資者、企業(yè)管理當局、債權人都非常關注的信息,而且我國已經形成了關于利潤的一系列概念體系和指標體系,一旦取消可能會造成混亂。而這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把利潤作為一個單獨的要素,卻無法由收入與費用兩個要素配比得出,因此,新基本準則在利潤要素下又引入了國際流行的“利得”和“損失”概念,這樣既與國際慣例相協(xié)調,又無需改變原來的會計要素的構成。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會計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與FASB中的利得和損失是不相同的。FASB將利得和損失作為與收入和費用同層次的單獨列示的會計要素,內涵要比我國廣泛,F(xiàn)ASB中的“利得”和“損失”不僅包括我國會計準則中利得和損失,還包括收入和費用。此外,我國現(xiàn)階段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的“利得”和“損失”內涵比較窄小,只是創(chuàng)造性地將“利得”和“損失”作為利潤要素的組成部分。其中“利得”指不是經營收入所得,但構成利潤的組成部分,如固定資產的處置收益;“損失”是指不是費用但會減少企業(yè)利潤的項目,如固定資產的盤虧或毀損等。
(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方面的差別FASB認為,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或質量的確定構成信息有用性的成份,是在進行會計選擇時所應追求的質量標志。因此,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研究在整個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連接財務報告目標和其他概念公告的“橋梁”。FASB在SFAC No.2中全面地闡述了會計信息必須符合的一系列質量要求,并對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劃分了清晰的層次結構,并認為最重要的特征是決策有用性?!跋嚓P性”和“可靠性”是決策有用性的兩大重要質量特征,而“相關性”又包括“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可靠性”則包括“可驗證性”、“如實反映”和“中立性”?!翱杀刃?包括一致性)”是決策有用的次要質量特征?!翱衫斫庑浴笔轻槍τ脩舻馁|量。另外,會計信息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兩個約束條件。
我國2006年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闡述的財務會計報告目標為導向,提出八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真實性、相關性、清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內容上相對于FASB的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我國沒有明確反饋價值、預測價值、可靠性、可驗證性、中立性等特征,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規(guī)定中也沒有涉及成本和效益的約束條件。從層次結構看,F(xiàn)ASB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不但提出了為了實現(xiàn)會計目標而需要的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還對眾多的質量特征劃分了層次和主次,形成內在聯(lián)系的多層次、完整的質量特征體系。而我國新《基本準則》雖然提出了8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但沒有明確表述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與會計目標之間的邏輯關系,也沒有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劃分層次。
我國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之間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的關系,沒有形成有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也沒有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彼此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說明。這很大程度上和我國現(xiàn)階段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以法規(guī)形式表述有關,由于采用法律條文的形式,在準則中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只能采用羅列式表述,而不太可能采用美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層次結構圖,其結果是不便于閱讀者理解這些質量要求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三、中美財務會計在會計確認標準及會計計量方面的差異
(一)會計確認標準方面的差別 FASB指出一個項目要正式列入特定的財務報表,不僅必須符合某一要素的定義,而且應該符合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這表明FASB更強調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觀。為此,F(xiàn)ASB在SFAC No.5中規(guī)定了確認的標準,主要包括: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可靠性。FASB認為:一個項目,只要符合上述四項標準,并且符合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這兩個前提,就應予以確認。與FASB相比較,我國對會計確認一般標準的界定不是特別強調進行會計確認的事項必須具備相關性的特征,而是更多的強調計量的可靠性。這是和我國財務報告目標更強調受托責任論有關聯(lián)。
為此,我國2006年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雖沒有明確闡述會計確認的一般標準,但明確指出了資產和負債的確認標準:規(guī)定對于符合資產定義的項目,應當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確認為資產:與該項目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yè);該項目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企業(yè)對于符合負債定義的項目,應當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確認為負債:與該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yè);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出能夠可靠地計量。
(二)會計計量方面的差別FASB認為一個項目只要符合確認標準,就應以貨幣單位做出充分可靠的計量,并將其記錄在財務報表之中。不同的項目可能具有不同的計量屬性。一個項目應采用何種計量屬性進行計量需要根據(jù)該項目的性質以及計量屬性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加以確定。FASB在第5號公告中探討了當時流行的5種計量屬性,主張首先使用“歷史成本法”,但也允許將“歷史成本法”與其他的計量方法結合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允價值”逐漸成為除歷史成本之外的其他會計計量屬性的總稱或代名詞。在2000年,F(xiàn)ASB了SFAC No.7,將“公允價值”作為與歷史成本相對應的一種計量屬性。
論文摘要: 本文著力探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否應該包含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目標的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關系”兩個關鍵問題。本文按照四個基本、層層遞進的邏輯來分析第一個問題。對于第二個問題的討論, 本文認為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應該融合、且指出了決策有用觀目前面臨的困境。
一、引言
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特別是規(guī)范會計理論范疇內至關重要的兩個核心概念。若干年來, 會計界對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目標進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 研究結論也日益豐富。概而言之, 在西方會計理論研究中,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后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目標各領數(shù)十載。但具體到我國會計界,長期以來則比較關注會計基本假設的研究, 但對會計目標的關注則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才開始。關于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目標的研究, 目前存在著兩個懸而待決的問題: (1)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否應該包含會計基本假設? (2)會計目標的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抉擇。本文將本著繼承與發(fā)展的思路, 對如上兩個關鍵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是否應包括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本假設是否應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擁有一席之地? 這個問題的回答并非“是”或“否”那樣簡單。本文將分為以下四個相互關聯(lián)、邏輯上層層遞進的問題來進行解讀:
1. 會計基本假設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地位的變化。Trueblood 報告和FASB 于1973 年4 月啟動“企業(yè)財務報告目標”的研究計劃是一座“分水嶺”。在此之前, 會計界一直嘗試將會計基本假設作為構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會計準則體系的邏輯起點, 盡管在ARSNo1. 3 被否定后會計基本假設的研究日漸式微??梢哉f, 早期構建會計準則體系的邏輯為: “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一般原則會計具體原則會計準則”。這個邏輯的代表為Moonitz 與Moonitz and Sprouse。[1]即便是APB Opinion 否定了ARS No1 之后, 會計基本假設也并未徹底消失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范圍之外, APBStatements No4 中提出的13 項會計基本特征仍將會計基本假設涵蓋在內。但是自此, 會計基本假設在概念框架中的地位盛極而衰。
在美國APB 存續(xù)的后期, AICPA 與APB 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制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因此APB 制訂了APB Statements No4“企業(yè)財務報表的基本概念與會計原則”、AICPA 的Trueblood 委員會也頒布了研究會計目標的Trueblood 報告。可以說, 此時研究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已經在悄然由會計基本假設轉向會計目標。FASB 啟動的“企業(yè)財務報告目標”計劃(CF 計劃之一)更是第一次明確地將構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定位為會計目標。
2. 會計假設作為邏輯起點的概念框架遭到否定的內因。然而, “ 會計基本假設邏輯起點論” 發(fā)表后,招致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批評。Leonard Spacek ( 1961) 認為, ARS No.1 中大部分所謂的假設, 都是不言而喻的經驗, 它們不能作為合理會計原則的基礎。此外,Spacek 指出, 構建一個合理會計理論框架的必要前提是對會計目標的清晰界定。Mautz ( 1965, p 46) 曾撰文指出, “讓會計原則、理論建立在假設之上, 就好比把房子蓋在沙子上一樣。換言之, 如果以會計假設為基礎, 構建會計理論, 環(huán)境依賴的會計假設能支撐多久? 誰敢說會計假設是有效的? 這樣還有誰敢依賴會計理論?”
受上述種種批評影響, 以及考慮到按照會計基本假設作為邏輯起點演繹的會計原則與會計實務的差距(gap),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和會計原則委員會最終否定了ARS No.1。本文認為, 會計基本假設之所以作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邏輯起點最終遭到質疑乃至否定, 并非全然是由于會計基本假設作為邏輯起點構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本身存在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 若以基本假設作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之基礎, 則意味著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建立在一些不夠嚴謹?shù)耐茢嘀? 這勢必會毀損體系的邏輯嚴密性和可信性。但也許這并非是主要的原因。正如下面我們將要討論的, 會計目標本就是一項會計基本假設(也可以理解為一項假定, 葛家澍, 1997.10), 是特定的歷史橫截面上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使用者的需求等在調查基礎上得出的暫行結論,因此也具有假設的性質。若否認會計基本假設為起點構建概念框架的嚴謹性, 也等于質疑了會計目標為起點構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那么, 會計基本假設作為邏輯起點構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受到非議的內在原因是什么呢? 本文設想,主要原因在于會計基本假設為起點構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過于重視會計的技術層面, 而“ 缺省” 或“漠視”了會計準則與會計信息的其它層面, 使得由會計基本假設衍生和演繹的內在邏輯一致的會計原則往往與會計實務相互脫節(jié), 難以在特定會計環(huán)境與會計實務下進行應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和會計準則的制訂過程, 本身就是一個利益協(xié)調、均衡和政治妥協(xié)的過程(盡管每個會計理論工作者本意并不希望如此), 以會計基本假設為邏輯起點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難以實現(xiàn)這一均衡(tradeoff)或協(xié)調功能, 未曾考慮到會計、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的特殊性。
眾所周知, 會計并不僅僅具有技術性, 按照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會計信息實際上具有了一定的經濟后果性, 因此會計準則的制訂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利益集團的游說(lobby for or lobby against)(劉峰, 2000)。為此, 雖然會計準則的制訂過程力求公允中立, 但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及各種利益關系的錯綜復雜, 使得中立性好比會計準則制訂過程中的“極限”一樣, 只可逼近, 永遠無法達到。正因為如此, 所以才需要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來抵御外來壓力, 尋求“ 借口”。照此, 作為指導、評估和發(fā)展會計準則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也同樣經受利益集團的游說和評論。實際上, 制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另一個功效在于, 力圖將對制訂一個個具體的會計準則的利益協(xié)調過程, 更多地轉換為對財務會計一些概念的協(xié)調, 以便節(jié)約交易成本。以FASB 制訂SFAC No1 為例, 先后于1977 年8 月1-2 日、1978 年1 月16- 18 日進行了兩次公開聽證會;在1977 年8 月舉行的聽證會期間, 收到283 份書面評論意見(屬于游說支持或反對的意見), 其中221 份直接涉及財務報告的目標(SFAC No1, Par.61- 62)。
3. 會計目標本就是一項會計基本假設。從會計目標的內涵可以看出, 會計目標并非臆斷, 而是來自于客觀的會計環(huán)境。所不同的是, 會計目標并非直接源自于對客觀經濟環(huán)境因素的概括, 而是來自于對特定會計環(huán)境下的針對性調查。以研究會計目標的Trueblood 報告為例, Trueblood 調查了5000 家以上公司的意見, 舉行了50 次以上的面談, 邀請相關利益團體舉行了35 次的會議, 在紐約進行了3 天的公開聽證會, 歷時2 年半, 后才于1973 年3 月頒布了“Trueblood 報告”。[2]后來的FASB, 同樣是在調查的基礎上, 得出了會計目標是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有助于評估主體未來現(xiàn)金流入、流出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的信息”的結論。該結論充其量只能夠算作是一項“命題”, 或者是一項有待檢驗的假設———會計目標本就是一項假設(葛家澍, 1997.10)。隨著市場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 會計目標的上述暫行性結論不斷地再接受修訂, 譬如AICPA(1994)等進行的相關發(fā)展。
4. 會計基本假設應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有一席之地。誠然, 會計基本假設為邏輯起點構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無法取得利益相關者的一致認可, 但并不能因此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將會計基本假設全然排除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之外。不少的作者以FASB 的SFAC No1 為例, 認為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就未曾將會計基本假設列入。這一觀點本身值得懷疑。的確,SFAC No1 未曾明確地對會計基本假設進行歸位, 但是我們仍能夠從SFAC No1、6 中讀出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⑴SFAC No1 的Par.9- 16, 冠之以“ 環(huán)境對各種目的的影響”的總標題, 其實質上主要分析了會計環(huán)境等因素對財務報告目標的影響。
⑵SFAC No6“財務報表的要素”中, 貫徹“未來經濟利益觀”所給出的各項財務報表的要素, 無一不隱含著會計基本假設。例如, 資產被定義為“特定的主體A 因為過去B1 的交易或事項, 而擁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來B2 經濟利益”。這樣, A 其實明確的受到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 B(含B1、B2)其實蘊涵著持續(xù)經營和會計分期的思想———若無持續(xù)經營和會計分期,何來“過去”與“未來”?
所以, 會計基本假設并非被FASB 排斥在外, 合理的解釋也許應該是: 會計基本假設、尤其是最基本的主體假設、持續(xù)經營和會計分期、貨幣計量等, 被FASB 認為是不言自明的, 因此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多次引用。與此相類似, 英國ASB 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訂的相應的概念框架中, 也都并未將會計基本假設排斥在外, 這些概念框架的要素定義說明了本文的這個觀點。我國的基本會計準則(總則)、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yè)會計制度(總則)等初具概念框架雛形的文獻, 也無一例外地將會計基本假設置于醒目的位置, 加以詳細規(guī)定與闡述。
綜合上述層層遞進的邏輯, 本文認為, 會計基本假設理應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擁有一席之地, 切不可因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目標導向而否認會計基本假設的作用。
三、會計目標的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
1. 關于會計目標的典型觀點
FASB 的SFAC No1 是“決策有用觀”的全面闡釋者, 至此, “決策有用觀”就被各國會計準則制訂機構奉為“圭臬”。FASB 指出: “編制財務報告應為現(xiàn)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它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以便他們做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的決策”。FASB 同時闡述了什么樣的信息具有決策有用性, 即“有助于預測現(xiàn)金流入、流出的金額、時間及其不確定性的信息”。[3]
1999 年, 英國的ASB 在“Statements of Principlesfor Financial Reporting” 中提出了財務報告的目標為:“財務報表的目標是提供關于報告主體的財務業(yè)績和財務狀況的信息, 從而有助于各種使用者評價報告主體管理當局的受托責任以及制訂相關的經濟決策。有助于使用者評價報告主體產生現(xiàn)金的能力(含時間及確定程度)以及評價報告主體財務適應性(adaptability)。”ASB提出的會計目標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4]
⑴ASB 提出的會計目標將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進行了融合, 將兩者的思想聯(lián)合進行表述;
⑵ASB 提出的會計目標中, 認為最具決策有用性的信息除了與現(xiàn)金流動相關的信息之外, 還包括財務適應性(adaptability)———即報告主體采取有效措施, 改變現(xiàn)金流量的時間和金額, 從而適應未曾預期的需要和機會的能力(Par.1.19)。
⑶ASB 提出的會計目標, 將信息使用者統(tǒng)一看待,并不象FASB 提出的會計目標一樣, 對投資者格外側重。究其原因, 可能與美國、英國的公司治理機制有關———英國更多的推崇“利益相關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認為企業(yè)不僅是股東的, 將企業(yè)的利益相關者同等看待; 而美國一直較為奉行“股權導向”的公司治理模式。國際會計準則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認為,財務報表的目標為“提供在經濟決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關于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業(yè)績和財務狀況變動的信息。財務報表還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對交付給他們的資源的經管成果或受托責任。使用者之所以評估企業(yè)管理層的經管情況, 是為了能夠做出經濟決策”(第12、14 段)。與ASB 提出的會計目標相仿, IASB 的提法等于同時承認了財務報表的“決策有用性”和“受托責任性”。更進一步, IASB 還含蓄地指出, “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其實相互包容, 認為評價受托責任往往意味著決策有用———撤換或續(xù)聘管理當局。
2. 會計目標的“受托責任觀” 與“ 決策有用觀”的融合是科學的表述
會計目標的受托責任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并與公司治理下的委托關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狹義的受托責任觀指資源的受托者對資源的委托方負有解釋、說明其經營活動及其結果的義務。隨著公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觀”的逐漸蔓延和發(fā)展, 受托責任的內涵也逐步擴展到“社會責任” ( social responsibility) 。[5]會計目標的決策有用觀依托的環(huán)境背景一般為高度流通的證券市場及股東異常分散的上市公司, 此時存在著兩項重要的變化: 第一, 股東只是法律終極意義上的所有者, 企業(yè)的實際控制權掌握在企業(yè)的管理當局手中———“強管理者, 弱所有者”格局, 所以股東其實已經蛻變?yōu)椤巴顿Y者”; 因此, 他們一般往往只滿意于定期獲得滿意的股利即可。第二, 由于股權分散的現(xiàn)實及集體行動的困難性, 這些投資者往往并不希冀去撤換企業(yè)的管理當局, 而往往代之以“用腳投票”的方式退出資本市場。此時, 他們一般通過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買賣股票的投資決策。
基于上述的描述, 本文認為“ 受托責任觀” 和“決策有用觀”并非是矛盾的或排斥的, 相反兩者之間具有某些交集, 是可以進行融合的。受托責任觀下,根據(jù)企業(yè)管理當局提供的財務報告決定是否繼續(xù)聘任或就此解聘管理當局的行為, 本身就是一項決策; 而決策有用觀下, 一個個投資者根據(jù)財務報告、通過股票市場持有或拋售特定公司的股票, 表面看起來與受托責任評價關系不甚緊密, 但若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 大部分的投資者都進行了相同的拋售決策,那么等于形成了一項“集體行動”, 最終的累積效應則可以理解為一種受托責任的決策———一種間接行使受托責任關系權利的體現(xiàn)。如果以一種更為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受托責任概念或受托責任觀, 我們發(fā)現(xiàn), 兩者不僅并不矛盾或排斥, 而且決策有用觀往往體現(xiàn)為受托責任發(fā)展到一個特定歷史橫截面上的特例。
為此, 本文較為贊成ASB 和IASB 提出的會計目標, 并認為應該尊重不同國家資本市場發(fā)展的現(xiàn)實階段與特征, 以決策有用觀為主、兼顧受托責任觀, 或以受托責任觀為主、決策有用觀為輔, 實現(xiàn)兩者的融合。
3.“決策有用觀”的困惑
即便“決策有用觀”得到了相對較大范圍內的認可, 但是“決策有用觀”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⑴決策有用總是具體和針對性的, 但一套通用的財務報表不可能會對所有的信息使用者都有用。盡管FASB 在提出會計目標時認為, 對投資者和債權人有用的信息, 同樣能夠滿足其它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所需,但缺乏明顯的經驗證據(jù)證明這一點。
⑵FASB、ASB、IASB 在論述會計目標時, 基本上都認為“有助于預測現(xiàn)金流入、流出的金額、時間及其不確定性的信息”的信息是決策相關的, 但FASB 的SFAC No1 同時指出, “利用報告收益和收益組成內容的信息, 可以預測企業(yè)的現(xiàn)金流量前景”(Par.42- 47)。這個前后相悖的論斷并未得到詳盡的解釋。
⑶ “‘有助于預測現(xiàn)金流入、流出的金額、時間及其不確定性的信息’即為決策相關的”的表述不盡科學。追本溯源, FASB 得出財務報告目標的基礎為Trueblood 報告, 而Trueblood 報告得出結論之前調查的企業(yè)主要是非常重視現(xiàn)金流量的“房地產”公司。若果真如此, 的確將決策有用的信息界定為“有助于預測現(xiàn)金流入、流出的金額、時間及其不確定性的信息”的表述不僅存在爭議, 而且還需進一步進行詳細的審視與驗證。
⑷會計目標的使用者到底應該象FASB 那樣界定的、以股東和債權人為主, 還是象ASB 和IASB 那樣界定為利益相關者團體。正如前文指出的, 前者與股權導向的公司治理模式相適應, 而后者側重于利益相關者的公司治理模式。若采納前者, 則以此為導向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以及該模式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指導和發(fā)展的會計準則、乃至受該類會計準則規(guī)范的上市公司的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 是否會重蹈美國一系列財務欺詐的覆轍? 但若采納后者, 則如Jensen 指出的, “利益相關者理論不合邏輯, 因為它沒有給出一個公司目標函數(shù)的全面描述。具體來說⋯⋯利益相關者理論要讓管理當局服務于眾多的‘主人’。但當諸多主人存在時, 沒有人能夠得到公正的報答; 沒有單一的目標來闡明任務, 企業(yè)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必然產生困惑、沖突、效率低下、甚至競爭失敗”。[6]那么,與利益相關者模式相適應的會計目標表述, 是否也會導致最終財務報告無法滿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呢? 公司治理中出現(xiàn)的、在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模式下管理當局的“自然卸責”現(xiàn)象是否會在會計信息披露領域再現(xiàn)呢? 若果真如此, 那么會計目標指引的企業(yè)會計信息披露將無法實現(xiàn)透明度, 渾濁的信息披露將加劇管理當局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將受到削弱。
四、小結與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著力探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否應該包含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目標的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關系”兩個關鍵問題。對于第一個問題的分析,本文遵照的是四個基本的、層層遞進的邏輯———⑴會計基本假設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發(fā)展過程中地位的變化; ⑵會計基本假設為邏輯起點的概念框架遭到否定的內因; ⑶會計目標本就是一項會計基本假設; ⑷會計基本假設應在財務會計框架中擁有一席之地。對于第二個問題的討論, 本文認為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應該融合、且指出了決策有用觀目前面臨的困境。值得指出的是, 會計基本假設和會計目標作為財務會計概念和會計理論中的核心概念, 學術界對它們的研究還將不斷的持續(xù)和豐富。
參考文獻:
[1]Moonitz, “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 ARS No1,1961。
[2]葛家澍、杜興強, 《知識經濟下財務會計理論與財務報告問題研究》,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
[3]FASB, “ 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Enterprises”, SFAC No1, 1978。
[4]ASB, “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London, CCH Publishing, 1999, 12。
[關鍵詞]公允價值 概念框架 會計準則
一、前言
基于價值和現(xiàn)值理念的公允價值會計代表財務會計的未來發(fā)展方向,符合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來說,公允價值的意義絕不僅限于是一個復合的會計計量屬性。實際上,它直接影響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從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到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每一個要素的不同倚重。
公允價值的運用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和規(guī)則的約束。對會計計量基礎由歷史成本轉換為公允價值后,必須對原有的建立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上的會計概念框架及以此為基礎所形成的會計準則體系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以滿足公允價值計量基礎。
二、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
我們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時應盡量在做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同時考慮與國際接軌。此外,邏輯起點聯(lián)系和貫穿整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應盡量明確和單一才能更好的指導整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和準則的指導與選擇。結合以上標準,我國以會計目標為邏輯起點較為合適。
會計目標的兩種主要觀點—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我國特色的財務會計目標:強調受托責任,兼顧決策有用??紤]到我國資本市場不發(fā)達以及國企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仍很大以及銀行是企業(yè)資金的主要來源。同時,我國正處于轉型階段,日漸強大的證券市場在經濟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了,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決策相關信息必然是財務會計發(fā)展的方向。因此將決策有用作為財務報表的間接目標,是現(xiàn)階段國情下的一種明智選擇。
三、以會計假設為基礎
在會計理論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會計理論界基本上公認的有四大基本假設。我國的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xù)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個基本假設。會計的基本假設不僅是整個會計運行的起點和前提也是整個會計體系正常運行的奠基石,離開了會計假設,其他會計理論都無從談起。雖然這四大假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就目前情況來看這四項會計假設構成了我國常規(guī)會計理論及會計實務,它們還是應該包括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來。
四、以會計信息為橋梁
公允價值的本質就是真實與公允并存、合理可靠和相關并重。公允價值計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對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分布和折現(xiàn)率做出主觀判斷,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其可核性可能不如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預測價值,更能如實地反映企業(yè)的經濟實質。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源自兩個須予分開的特征,即反映真實性與可靠性??煽啃钥捎谜鎸嵭院凸市詢蓚€具體質量標準來表示。這樣做既可以使會計目標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更為嚴密,表達更為準確,也使“真實與公允”這一最為重要的會計信念在財務會計框架中有了一個恰當?shù)奈恢谩?/p>
五、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是關鍵
財務報表的確認與計量是將某一項目作為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正式列入某一會計主體的財務報表的過程,也可稱為會計的確認與計量。在會計理論中,確認在廣義的確認包括計量;在狹義上,財務報表的確認是根據(jù)一定的基礎和標準來判斷某一項目屬于哪個會計要素,應何時列入會計報表。對于計量可包括計量單位以及計量屬性的選擇。各國大體上對于確認的基礎和標準沒有太大區(qū)別。
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關于確認的標準提出了四條基本確認標準:可定義性、可計量性、可靠性、相關性。這四條確認標準爭議不大且考慮到我國成本效益原則,我國完全可以借鑒。
六、以財務報告為重心
公允價值計量下的財務報告引入利得和損失的概念使完整的公允價值財務報告體系中體現(xiàn)企業(yè)一定時期的經營狀況應是全面收益表。利得和損失要素的引進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企業(yè)價值的變化,保證財務報告體系的完整性。
隨著會計環(huán)境的變化財務報告的內容要更加豐富且不斷創(chuàng)新。所以目前對我國現(xiàn)階段發(fā)展狀況的建議是:一是堅持財務信息的核心地位,通過非財務信息提升財務信息的價值;二是突破會計主體假設,同時報告與會計主體信息相關的關聯(lián)方信息;三是企業(yè)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將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重心;四是增加相對值信息,提高財務信息的可比性;五是在不放棄歷史成本計價信息的同時,以公允價值計價的信息將大大豐富財務信息的內容并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
財務報告是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匯總日常確認、計量和記錄的結果,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業(yè)績和現(xiàn)金流量的數(shù)據(jù)。所以報告是財務會計的最終成果和最重要的部分,理應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有所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周長鳴.論會計準則導向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商業(yè)時代.2008,(20)
[2]李小榮.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研究綜述.會計之友.2009,(1)
【關鍵詞】會計準則 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目標
會計信息可以向市場傳遞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它緩解信息不對稱,提高投資者決策水平,因而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2010年9月8日,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理事會(FASB)和國際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共同了第8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以取代FASB第1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企業(yè)財務報告的目標》和第2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以及IASB《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內容。第8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用“如實呈報”替代了“可靠性”,等于把“可靠性”置于“相關性”之下。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會計界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會計目標
早期的會計信息質量研究文獻都沒有涉及到會計目標問題,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會計信息質量與會計目標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才得到了會計學界的重視。1980年12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了財務會計概念第2輯《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指出,決策者”說明財務信息應首先具備有利于決策者決策的質量特征,這就將質量特征問題與財務報表目標聯(lián)系在一起。
FASB《財務報告的目標》(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1號)將財務會計的目標定位于“決策有用性”,IASB《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則將會計目標定位于“決策有用性”和“受托責任觀”。FASB/IASB第8號“聯(lián)合框架”將財務會計的目標定位于向資本市場參與者提供決策信息,顯然是受到了FASB決策的影響。FASB認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決策過程中也需要了解管理當局履行受托責任的信息,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利于資源分配決策的信息同樣也有助于評價管理層的受托責任。因此,F(xiàn)ASB認為沒有必要將“受托責任觀”作為財務報告的目標。
2010年,F(xiàn)ASB和IASB的第8號概念公告,將會計目標定位于決策有用觀的同時,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劃分為基礎質量特征、強化質量特征和成本限制。其中,基礎質量特征包括相關性和忠實表達,強化質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證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成本限制為會計信息質量的普遍限制條件。
二、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我國2006年《企業(yè)會計基本準則》借鑒了國際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的概念、將會計目標定位于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并以此目標為導向將“相關性”和“可靠性”定義為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個主要特征。這一定位基本符合我國資本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同時也體現(xiàn)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要求。
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從第十二條到十九條,分別提出了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等八個質量要求。
1.可靠性。是“受托責任觀”會計目標的體現(xiàn),它要求企業(yè)應當以實際發(fā)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jù)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是決策有用觀會計目標的體現(xiàn),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yè)過去、現(xiàn)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3.明晰性。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同一企業(yè)不同時期發(fā)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不同企業(yè)發(fā)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guī)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5.實質重于形式。企業(yè)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jù)。
6.重要性。企業(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7.穩(wěn)健性。企業(yè)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8.及時性。企業(yè)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三、國際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基于實現(xiàn)會計目標的要求,它能夠約束會計信息,并使其有助于會計目標的實現(xiàn),是對財務報告目標的具體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樣的會計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決策的信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比目標更具體地指導財務會計的確認、計量和信息傳遞。它是連接財務報告目標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間的“橋梁”。
(一)基本質量特征。
1.相關性
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能夠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產生影響。相關性包括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重要性。預測價值是指會計信息具有預測未來的品質;反饋價值是指會計信息具有檢驗過去的品質。按照歷史成本計量的信息未必具有預測價值,這就要求資產按照公允價值計量。重要性是指對會計信息的忽略會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性并不應當是會計信息的普遍約束條件,因為不重要的信息并不是對決策者完全無用。
2.忠實表達
忠實表達,即忠實地表述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它包括有完整性、中立性和準確性等次級質量特征。完整性要求會計信息包括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所有方面的信息。中立性是指在獲得、選擇、表述會計信息時,不存在任何主觀臆斷和偏見,不追求特定的目的。準確性不等于絕對精確,但如果數(shù)量的描述清晰準確,估計時采用的法則正確,方法的選擇沒有錯誤,即符合準確性標準。值得注意的是,F(xiàn)ASB和IASB用忠實表達替代了原有的可靠性,而且將實質重于形式、審慎性、可驗證性排除在外。由于實質重于形式是不言而喻的;可驗證性不是會計信息必備的質量特征。審慎性造成的偏見會影響會計信息的中立性。
(二)強化質量特征。
有些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雖然不是會計信息所必須的,但是卻可以增強會計信息的價值,即強化的質量特征。強化質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驗證性、及時性、可理解性??杀刃允菍嬓畔⒖臻g上的要求,忠如實表述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多種會計方法的并存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杀刃砸?,如果會計方法發(fā)生了改變,必須說明該變化的原因、實質和影響。
可證性是指不同知識背景的獨立的觀察者可以對會計信息達成共識。驗證的方法包括直接觀察會計對象予以證實,或者采用計量模型予以間接檢驗。例如存貨檢驗中的先進先出??勺C性的缺失并不一定會導致信息不能使用,但是使用其卻必須冒著更大的風險。
會計信息只要能夠滿足相關性和忠實表述的要求,便是有用的,尤其是對于用以驗證已發(fā)生經濟交易或會計事項的信息更是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會計信息越滯后,有用性則越低。
可理解性要求會計信息能夠被使用者所理解。過去會計界認為可理解性是會計信息的必備特征,即不可理解的會計信息是無用的。然而如果將難以理解的和復雜的會計信息排除在外,并不符合相關性和忠實表述的要求。因此則可理解性歸入強化質量特征是適當?shù)?。會計信息能否被理解,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二是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計理論一般會假設會計信息使用者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實現(xiàn)會計信息可理解件的關鍵就取決于會計信息本身的可理解程度。
(三)成本限制。
成本限制要求會計信息攻取成本低于會計信息所創(chuàng)造的收益。FASB和IASB之所以將成本限制作為會計信息的普遍約束條件,是因為會計信息即使?jié)M足了相關性和忠實表述的質量特征,但是如果其成本高于收益,則是得不償失的。
四、我國會計信息質量標準的改進建議
(一)強化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相關性作為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要求是有條件的,它必須是以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為前提的。我國企業(yè)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控制缺失,會計信息失真比較嚴重。因此,過分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脫離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和企業(yè)具體情況的。
(二)梳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之間的關系。
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沒有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各個特征進行層次上的劃分,更沒有明確區(qū)分哪些是主要質量要求,哪些是次要的質量要求,一旦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發(fā)生矛盾,無法為會計人員提供具體的指導。因此,應當借鑒FASB和IASB的第8號概念公告的方法,將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以便為會計人員提供實務指導。
參考文獻:
關鍵詞:收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表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008-02
20世紀50年代后,西方國家出現(xiàn)嚴重的通貨膨脹,傳統(tǒng)會計收益概念受到嚴重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收益表越來越不能反映企業(yè)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此時,人們從決策有用觀出發(fā),認為“當相關性與可靠性之間發(fā)生矛盾時,寧愿犧牲一點可靠性而增加相關性?!睂W術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收益理論。
1980年12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3號《企業(yè)財務報表要素》中首次提出全面收益這一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一個主體在某一期間與非業(yè)主方面進行交易或發(fā)生其他事項和情況所引起的權益(凈資產)變動。它包括企業(yè)在報告期內除去業(yè)主投資和派給業(yè)主款以外的一切權益的變動?!?/p>
(一)全面收益的研究發(fā)展歷程
1936年,美國會計學會(aaa)就提出要建立綜合收益報告。1976年7月,英國特許會計師協(xié)會(acca)公布了一份關于改進企業(yè)經營業(yè)績信息的討論稿《公司報告》。1991年6月,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xié)會(icaew)和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xié)會(icas)聯(lián)合發(fā)表了一份題為《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的研究報告,提出在傳統(tǒng)的損益表之外增加一個“利得表”(gains statement)以全面反映企業(yè)的經營業(yè)績。1992年10月,在icaew和icas研究報告的基礎上,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了第3號財務報告準則(frs3)《報告財務業(yè)績》,要求企業(yè)將“全部已確認利得與損失表”作為對外編報的主要財務報表和損益表一起共同表述報告主體的全部財務業(yè)績。1980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第3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 no.3)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后于1984年12月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 no.5)中指出,“報告期的整套財務報表應當包括全面收益及其組成的報告”。其后在參考英國經驗的基礎上,于1997年6月正式第130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 130)《報告全面收益》,要求企業(yè)在收益表之外報告全面收益。1997年8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對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財務報表的表述》進行了重大修訂,要求補充編制“已確認利得和損失表”或在業(yè)主權益變動表中詳細披露已確認的未實現(xiàn)利得(損失),并提供了相應表式。2003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取消凈收益,采用單一、矩陣式的報表格式報告全面收益。
截至目前,全面收益在國外的發(fā)展較為成熟,形成了一個以全面收益表作為組成部分的較完善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因此,自西方主要會計機構對收益報告進行改革以來,全面收益報告的研究和發(fā)展始終是以全面收益理念為指導的,全面收益理念是全面收益會計研究的中心,也是全面收益報告改革的方向和動力。
2006年
(三)全面收益理念在國內的應用情況
關鍵詞:基本準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重大差異;會計目標;會計要素
Abstract:Isunceasinglythoroughalongwiththeinternationaleconomyintegration,theinformationtechnologywidespreadapplicationandthefinancialinstrumentsinnovatesunceasingly,accountanttakestheinternationalgeneralcommerciallanguage,isfacingthechallengewhichthenewsituationbrings.Underthisbackground,MinistryofFinancehasissuednewly"BusinessaccountinginFebruary15,2006Criterion---Basicmaxim".Thisarticlethroughtonewbasicmaxim(2006)withoriginalbasicmaxim(1992)thecomparison,promulgatesthenewcriteriontoestablishourcountry''''sfinancialinventoryaccountingtheconceptframe,constructsthecompleteaccountingstandardslevelsystem,thedevelopmentcriterionformulationlawsandregulationsrestsonandisclearaboutaccountantaspectsandduringtheoriginalcriterionandsoongoaldifference,sothatabetterunderstandingandgraspsthenewbasicmaxim.
keyword:Basicmaxim;Financialinventoryaccountingconceptframe;Significantdifference;Accountantgoal;Accountantessentialfactor
前言
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執(zhí)行,同時鼓勵其他企業(yè)執(zhí)行。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新準則)是對1992年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原準則)的繼承、發(fā)展和完善。相比較而言,新準則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確立了具有我國特色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經指出:“各國在制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科學的會計準則應當在首尾一貫、內在嚴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否則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在制定具體會計準則時可能產生的意見分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定義為:由目標和與它關聯(lián)的基本概念組成的一個連貫、協(xié)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用于評估企業(yè)財務報告,解決會計準則尚未規(guī)定而產生的新的會計問題,主要包括財務報表的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等基本問題。為會計準則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jù),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并對編制財務報表的準則、規(guī)定和程序等進行協(xié)調。長期以來我國沒有一套完整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從原已的具體會計準則來看,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會計理論指導,沒有明確的會計目標,導致會計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項具體會計準則之間互不協(xié)調、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而新準則從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到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即所謂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完整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形成將為指導會計工作實踐和具體準則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jù)。
二、拓展了準則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依據(jù)
“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是國家統(tǒng)一的會計制度的組成部分”(樓繼偉,2006.2)。準則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jù)的,原準則在第一章第二條中規(guī)定:“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制定本準則?!泵鞔_了《會計法》是制定準則的唯一的法律依據(jù),未考慮相關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關聯(lián)性,在司法實踐中妨礙了其他法律法規(guī)作用的發(fā)揮?!霸谠S多法律人眼中,《會計法》無非是追究責任的法律機制在會計———一個獨立于法律界的專業(yè)領域———這一特定部門中運作的表現(xiàn)形式而已,其統(tǒng)領下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也僅僅是由財政部門負責實施、針對會計人員、組織單位會計工作的一套技術規(guī)范,與其他經濟法律制度相對脫節(jié)?!保▌⒀?,2005.5)新準則在第一章第一條中明確規(guī)定:“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制定本準則”,制定準則的依據(jù)由原來單一的《會計法》擴展到以《會計法》為核心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充分考慮各法律法規(guī)的相互關系,為消除《會計法》與其他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沖突鋪平了道路,不僅保持了會計法制體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會計準則制定中的整體效能,為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奠定了基礎。
三、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會計準則層級體系
我國原有的會計規(guī)范體系是在會計法的統(tǒng)領下由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體系共同組成的,即“制度”和“準則”兩張皮的做法。其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對具體準則具有指導作用,是制定具體準則的依據(jù)。原準則對會計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和會計報告作了原則性的定義和說明,從原準則的主要內容來看,相當一部分屬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如基本前提、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和部分會計核算原則等。具體準則主要對一般業(yè)務和特殊業(yè)務準則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至今共了16項。由于原準則所規(guī)定的內容只起到原則性的指導作用,比較抽象,可操作性不強,財政部了《企業(yè)會計制度》、《金融企業(yè)會計制度》和《小企業(yè)會計制度》。隨著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環(huán)境的巨大變革,原準則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和未來市場環(huán)境的需要,無法真正發(fā)揮理論上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在1993年實施的13個行業(yè)會計核算制度已經突破了基本準則的內容??梢赃@樣說,基本準則的制定作為我國會計改革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象征意義高于實際意義”(李玉環(huán),2005.1)。新準則將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分為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三個層級,“基本準則是綱,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tǒng)馭作用;具體準則是目,是依據(jù)基本準則的要求對有關業(yè)務或報告作出的具體規(guī)定;應用指南是補充,是對具體準則的操作指引”(樓繼偉,2006.2)。新準則層級分明,互相銜接,避免了指導規(guī)范與具體規(guī)定、操作指南之間的相互矛盾與沖突,使不同層級準則的具體內容能夠一以貫之,保證了準則體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四、會計目標定位上的差異
會計目標是在一定歷史環(huán)境下,人們通過會計實踐活動期望達到的結果,即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原準則并未明確我國的會計目標,僅在第二章第十一條中指出“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yè)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即所謂的“受托責任觀”會計目標。這與1992年當時的市場主體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國家或政府作為資產的所有者不直接參與企業(yè)的經營、而是委托給經營者進行管理分不開的。以次目標所提供的會計報告起到了國家及相關部門做為出資人,了解和評價經營者經營業(yè)績的作用。
隨著國有企業(yè)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權分置難題的解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過財務報告了解企業(yè)的經營狀況,以便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為了滿足廣大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新準則在第一章第四條對會計目標做了明確規(guī)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睍嬆繕思确从沉耸芡胸熑温男星闆r的“受托責任觀”,又體現(xiàn)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的“決策有用觀”,集兩種觀點于一身,會計目標的明確和觀念的升華,是新準則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標所提供的會計報告將為維護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方面的差異
新準則突出強調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關性、可比性、及時性、一貫性、謹慎性要求的基礎上,新準則作了如下修改:(1)將權責發(fā)生制作為一項假定前提。權責發(fā)生制下收入和費用是按照是否實現(xiàn)進行確認的,而不是以款項是否收到或付出來確定,因此當涉及到成本、費用與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實現(xiàn)等問題時,應以權責法發(fā)生制為前提假設。(2)為滿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應的信息,將明晰性改為了可理解性。(3)出于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驗證性和中立性的考慮,將真實性改為可靠性。(4)為突出會計核算中注重經濟業(yè)務實質,而不僅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
新準則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的8項要求中,存在著一條清晰的脈絡,由于新準則將會計目標定位于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的融合,只有重要的會計信息才能
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將會計信息的重要性作為其首要特征,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會計信息還必須具備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礎之上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實質重于形式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次要要求;謹慎性要求對會計信息質量起修正作用。
六、財務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方面的差異
(一)新準則對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均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的“經濟利益”這個術語,并對原準則中一些不太準確、不太完善的會計要素定義進行了修訂:(1)突出強調資產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使資產的確認更加謹慎。(2)修正了負債的重復定義,將負債定義為一種“現(xiàn)實義務”。(3)理順了所有者權益的來源,明確指出所有者權益形成的來源,其界定比原準則更加清晰明了。(4)明確了收入的本質內涵,新準則將收入定義為:“企業(yè)在日?;顒又行纬傻?,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5)擴大了費用的外延,新準則將費用定義為:“企業(yè)在日常活動中發(fā)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6)引入了利得和損失的概念,將日?;顒有纬傻牟糠钟嬋肜麧欀?,而將非日?;顒有纬傻牟糠钟嬋胭Y本公積中,明確了利得和損失的不同去向,更加符合國際通行的做法。
(二)會計計量模式的差異。
會計要素的計量模式由原準則下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轉換為新準則以歷史成本計量為核心、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混合計量模式。原準則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以歷史成本計量恰恰體現(xiàn)了可靠性的要求。在各利益相關者更為關注會計信息相關性的今天,歷史成本作為唯一的計量基礎已不再完全適應投資者內在的要求,因此,新準則在以歷史成本計量為核心的同時,引入了重置成本、可變現(xiàn)凈值、現(xiàn)值、公允價值并存的混合計量模式,能更好的滿足投資者對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會計目標的實現(xiàn),同時增進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進一步趨同。七、財務會計報告體系方面的差異原準則中的財務報告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xiàn)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新準則在保留了原準則財務報告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xiàn)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礎上,作了如下修改:(1)將“附表”改為“其它財務報告”,使其包含的內容更多,比如在原來利潤分配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股東權益變動表,并規(guī)定企業(yè)可根據(jù)需要增加相關報表,形成了一個開放性的動態(tài)體系。(2)取消了財務情況說明書,因為財務情況說明書涉及企業(yè)生產經營基本情況等內容,對不同企業(yè)存在各不相同的生產經營情況,不宜通過會計準則作統(tǒng)一規(guī)范。
(三)明確了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新準則明確了各個會計要素確認應滿足的條件,而原準則中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些確認標準從原則上對會計核算的內容進行了規(guī)范,當出現(xiàn)新的經濟業(yè)務而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未作出規(guī)范的情況下,會計人員可憑借自身的職業(yè)判斷,根據(jù)基本準則規(guī)定的確認標準判斷其是否應作為會計反映的對象及如何進行反映。
總之,新的基本準則在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同時增加了適合中國現(xiàn)階段國情的合理內容,發(fā)揮了西方國家所謂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作用,作為會計準則體系中的第一層級,有利于保持會計準則體系的邏輯一致性、完整性、嚴密性、科學性。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將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國會計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推動資本市場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加快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和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步伐。
參考文獻
[1]葛家澍、劉峰,會計理論:關于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2]李玉環(huán),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若干問題研究[J].會計論壇,2005(1):10~17.
[3]樓繼偉,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建設的可貴實踐和嶄新突破[J].會計研究,2006(2):5~6.
[4]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1992,11.
[5]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06,2.
關鍵詞:新基本會計準則;優(yōu)點;企業(yè)我國財政部在2006年2月了新的會計準則體系并在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全面施行。新準則第一章的第一條就明確指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制定本準則”,制定準則的依據(jù)來源變得更多,它由原來單一的只依據(jù)《會計法》擴展到依據(jù)以《會計法》為核心并依據(jù)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為消除《會計法》與其它法律法規(guī)的沖突鋪平了道路,為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舊準則相比,新基本會計準則還具有十個優(yōu)點。
1目標更加明確
舊準則制定的主要目標是統(tǒng)一會計核算的標準,并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建立不夠明確,只是粗略的歸結為“三個滿足”,即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力一了解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yè)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由于目標很不明確,導致對其他一系列基本概念的研究缺乏內在的邏輯基礎,各概念間相互矛盾。而在新準則的目標制定中修改為:規(guī)范企業(y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行為,以利于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而且新準則首次提出了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即要求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能充分反映企業(yè)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的情況,以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準確的經濟決策。
2內容、概念、要素更加合理
新基本會計準則刪除了一些落后的概念和一些表述累贅的會計要素,通過科學的界定,使會計目標、原則和會計要素得到明確的定義。比如我國的財務會計是一個由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組成的有機整體,對確認的定義為:指決定將交易或事項中的某一項目做出一項會計要素加以記錄和列入財務報表的過程。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如果一個項目當且僅當滿足要素定義,并且滿足“與該項目有關的任何未來經濟利益可能會流入或流出企業(yè);該項目具有能夠可靠計量的成本和價值”標準,就應當加以確認。計量是指為了在賬戶記錄和財務報表中確認、計列有關財務報表要素,用貨幣或其他量度單位計量各項經濟業(yè)務及其結果的過程。新準則的對舊準則中內容、基本概念和會計要素的修改與國際會計準更加的趨向一致,認同國際會計準則的基本思想,可以說,這次對舊準則的修改與當前會計改革的發(fā)展趨勢相一致。
3條款順序更符合邏輯
條款順序的排列這不僅表現(xiàn)為新準則在整體上按照國際財務會計準則的慣例安排,而且在每一章的內容中也注意到條款之間的先后順序。如在第二章中重新排列了客觀性、相關性、及時性、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的順序并進行了重新解釋,更加具體、更加明確,可理解性更強,也更符合我國現(xiàn)實的需要,同時,表述也更國際化。如新準則在規(guī)定了客觀性原則之后,緊接著規(guī)定“企業(yè)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使用者的決策相關,對使用者決策有用”,說明要求我國企業(yè)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僅是客觀真實的,可靠的,而且還要可用,也就是說這些信息要能為需要求者提供做出決策的幫助,說明客觀性在會計信息質量中的引導地位,反映出我國近年來對會計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研究,說明我國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對會計信息提出更高的需求。
4調整會計要素定義,規(guī)定其確認和計量標準
舊準則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內容確定會計要素,在這種攤大而求全的情況下對次級要素進行盡可能多的分類和定義,并規(guī)定這些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導致基本會計要素的概念與類別中的一些要素定義不一致,造成結構混亂的后果。相比之下,新準則以交易或事項對會計主體經濟利益的影響重新劃分會計要素,并使用資產負債觀重新定義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同時還吸收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以便能夠更合理地反映出企業(yè)非經常性的損益項目,為領導者做出有效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jù),而且澄清了被動要素和主動要素之間的關系,明確了所有者權益的性質,如“利潤”要素強調了與“收入”“費用”要素的關系,這樣就澄清了被動要素與主動要素的關系。
5會計要素定義在內涵上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
新準則體系下的會計要素雖然仍保留舊準則的六大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的分類,和舊準則相比,新準則主要是規(guī)定了要素的定義、確認要求和在報表上的披露,對各要素的定義、分類及特征、確認等做了微小的調整,規(guī)定的主要內容為基本概念的定義以及相關的定性規(guī)定,相比之下,舊基本準則卻做出了更為具體的規(guī)定,但該內容由各條相關的具體會計準則做出規(guī)定,而且,新準則對各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雖然各會計要素的定義表述與《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相類似,但在內涵上卻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包含的意思有所擴大,對會計要素的定義更詳細,更具體,如在“所有者權益”和“利潤”要素中引入了“利得”和“損失”的概念,體現(xiàn)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
6明確基本準則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關系
從新準則來看,財政部在基本準則與概念框架兩者的權衡中,選擇了繼續(xù)保持基本會計準則的形式,使會計準則形成一套前后一致的完整體系;另一方面揉合了對決策有用和對受托方負責的觀念,兼顧了企業(yè)投資融資的方式,滿足投資方、企業(yè)主體、顧客等多方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由于在具體內容,更多地納入了概念框架的思想,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通過引入國際通用的概念且通過在信息質量的特征確認和計量上的充實,我國的基本準則至少距離IASB的概念框架已不太遠?!币簿褪钦f,我國現(xiàn)行的基本準則客觀上發(fā)揮了類似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指導作用,可以說,我國財務會計準則的制訂模式與西方的財務會計制訂模式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了,但并不是說可以將我國的基本準則看成中國式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畢竟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區(qū)別的,而且保持基本會計準則的形式更適合我國的實際需要。
7“可能的未來的經濟利益”貫穿于會計要素之中
新準則在收入和費用定義中,將經濟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予以表述,與資產和負債的表述保持一致,而且從理論上也保持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一致性,通過新舊準則中兩個負債定義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新準則的主要變化有:第一,增加了“由于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形成的現(xiàn)時義務,履行該義務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yè)?!?;第二,取消了“能以貨幣計量”。通過新舊準則兩個費用定義相比較,新準則的主要變化有:費用是指企業(yè)在生產和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經濟活動中所發(fā)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新準則合理反映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yè)這一基本特征,體現(xiàn)了費用與收入之間的配比關系??傊?,新基本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使會計信息的質量得到了提高。
8重新界定財務報表和財務報告的區(qū)別
財務報告是指企業(yè)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y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xiàn)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財務報表是由報表本身及其附注兩部分組成,附注是財務報表的有機組成。一般而言,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核心,企業(yè)對外提供的主要會計信息都反映在財務報表中。在企業(yè)對外披露的會計信息中,有些是通過財務報表提供的,另一些是通過其他財務報告提供。財務報表是根據(jù)會計準則編制的,其他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與方式則可以不受會計準則的約束。通過明確區(qū)分兩者的含義和用途,突出了財務報表在財務報告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作為反映企業(yè)基本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xiàn)金流量表在財務報表中的主體地位。
9明確要求創(chuàng)造良好的會計環(huán)境
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以完善的法人制度為基礎,以有限責任制度為保證,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標志的一種新型的企業(yè)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政府在管理方式上由過去直接管理變?yōu)殚g接管理,隨著金融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fā)育,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進一步分離,企業(yè)利益關系人逐步擴大到民眾,合法有效的監(jiān)督已經由企業(yè)內部監(jiān)督和政府監(jiān)督轉變?yōu)樯鐣O(jiān)督。除涉及商業(yè)秘密之外,企業(yè)的會計信息要求一律公開,便于民眾、投資者和政府對企業(yè)進行監(jiān)督,這就需要企業(yè)加強會計核算,加強證券監(jiān)管的程序化、規(guī)范化和公開化,加強外部審計監(jiān)督,提高審計質量,對于企業(yè)不軌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從源頭上遏制企業(yè)會計造假。
[論文摘要]本文對我國建立概念框架的迫切性進行了闡述,提出應當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納入框架體系之中的構想,分析了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提出了構建多層次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具體構想。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會計理論(或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質量特征是會計目標的具體化,體現(xiàn)著會計目標在信息質量方面的要求;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處理程序和基本方法標準的原則性規(guī)定,直接受到質量特征的指導。質量特征的作用是為分析、評估和指導會計準則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它不是準則本身,對會計工作不具有約束力。
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主要通過《企業(yè)會計準則》、《企業(yè)會計制度》、《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以及新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等規(guī)范進行闡述,雖然形式上比較全面,但相互之間關系模糊,諸概念定義還不夠明確,缺乏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因此筆者建議:
一、建立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納入框架體系中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標與基本原理組成的、互相關聯(lián)的內在邏輯體系。這個體系能夠導致前后一貫的會計準則,并指出財務會計和財務報表的性質、作用與局限性”。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則是這個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連接財務報告目標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間的“橋梁”。我國目前尚無完整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新頒布的具體會計準則已達到較高水平,使得現(xiàn)有的企業(yè)會計基本準則在理論上與具體準則不匹配、不協(xié)調,因此,修訂企業(yè)會計基本準則、建立概念框架顯得十分迫切。我國財政部于2003年9月加快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組織了42項會計準則重點科研課題,由會計準則委員會和部分會計準則咨詢專家承擔。其中,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修訂時應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作為概念框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明確會計信息特征在會計基本理論中的地位,有利于使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理論研究深入發(fā)展。
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要符合我國的會計目標的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主要取決于會計目標,由于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國的會計目標也不相同。無論是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還是像我國這樣的轉型經濟國家,財務報告的目標都是多個的,財務報告的使用者也來自多個不同的群體。根據(jù)新經濟時代的特點,我國企業(yè)進入國際市場的機遇大大增加,“決策有用性”將有利于中國企業(yè)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我國會計目標應定位為“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二者的結合,這樣才能與會計信息使用者擴大到全球范圍的變化相適應。
從理論上分析,多個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在一個體系中的,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不應該是完全一致的。這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和會計準則制定都提出了挑戰(zhàn):一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究竟應該重結果還是重過程。筆者認為,結果與過程都應關注到。這里說的結果除了企業(yè)最終披露的財務報告本身外,也包含了會計信息及其披露的經濟后果;過程是指會計信息的加工處理過程,尤其是會計政策的決策及其運用。二是即使在關注結果時,也應針對不同的使用者群體分析會計信息及其披露的經濟后果。只有那些既關注過程又關注不同使用者群體的經濟后果的會計信息質量經驗研究才會有比較好的運用價值。就會計準則制定來說,對會計信息質量關注的切入點應當是程序先于結果。以前我們都曾聽過這樣的說法:在出臺某項會計準則前,有關部門專門測算了該準則如果出臺實施會減少多少國家財政收入。正是由于過分關注這種可能的結果,要不然就修改了該準則,要不然就干脆放棄了該準則。在只注重可能結果的方式下,會計信息的質量有時連基本的保證都不會有。
因此,在政府主導會計準則制定的條件下,從會計信息質量角度看,透過程序民主實現(xiàn)會計目標之間的協(xié)調,從而達成對不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之間的平衡的是必要的。同時,會計作為一種通過持續(xù)不斷地將內部信息轉換為外部信息,從而有效協(xié)調經濟組織利益相關者沖突的機制,其信息質量特征必須貫穿于會計確認、計量、列報與對外披露四個環(huán)節(jié)。
三、構建多層次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
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建立可以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模式,但要考慮中國的國情,即要考慮我國的會計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法律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以及會計基礎等情況。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應體現(xiàn)出多層次化:第一層次為核心質量特征,即公允性、有用性;第二層次為主要質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層次為次要質量特征,包括如實反映、公允性、謹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前瞻性和實質重于形式;會計信息的制約因素包括及時性、成本效益原則及相對性和動態(tài)性。
完善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不僅有助于發(fā)展新的理論和方法,改善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和會計信息質量概念框架的建設,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指導會計監(jiān)管,尤其是會計準則的制定。
參考文獻
[1]邱玉蓮, 論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構建[J] 理論月刊, 2006,(03)
[2]康霞, 邸叢枝,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研究[J] 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 2007,(01)
[3]張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初探[J]經濟師, 2007,(03)
[4]張麗紅,論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構建[J]. 財會月刊(綜合版),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