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jīng)典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jīng)典古詩文是我國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墩Z文新課程標準》十分注重經(jīng)典詩文的背誦和積累,在“階段目標”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背誦優(yōu)秀詩文不少于160篇(段)?!币龑W生學古詩、讀古詩、背古詩,正是為了給處在記憶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的孩子們播下最好的種子,撒下最好的養(yǎng)料。正是這一原因促使我校選擇了“經(jīng)典誦讀”這一校本課程。
我們學校的校本教材是《經(jīng)典潤澤童年》,它是在德州市教研室提出的240首必背詩詞的基礎上,組織老師又精心挑選了120首。全書共12冊,每學期一冊。根據(jù)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一二年級每學期20首,三四年級每學期30首,五六年級每學期40首。這樣,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詩詞積累量達到了360首。
二、 學習主題
1.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一些著名的詩人及著名的詩句。
2.學生能夠熟練地背誦所學古詩詞并理解詩詞中所蘊含的深意。 充分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提高學生朗誦古詩詞的水平。
3.通過古詩詞的閱讀和欣賞,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三、活動安排
1.誦讀時間
(1)每日一讀,每天上午和下午語文課前五分鐘,進行誦讀,采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yōu)生領讀、自由對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吟誦。
(2)每周一課,每周安排在周一下午,進行集體誦讀,老師給學生下載音視頻等資料,幫助學生正音斷句,務求語音正確流利,達到熟讀成誦的水平。
(3)利用每天上午大課間的時間,師生隨音樂節(jié)奏共同吟誦古詩詞,做古詩韻律操,在背誦的同時達到肢體運動的效果。
2.在誦讀詩文的進程中,學校將舉行古詩文誦讀階段性活動。
本學期具體安排如下:
年級時間活動內容活動策劃
一—六年級第四周詩配畫展示紀瑩瑩
三—六年級第八周詩詞中的節(jié)日手抄報比賽張維
四—六年級第十二周古詩韻律操展演李建敏
一—六年級第十七周詩詞誦讀比賽各班主任
四、教學進度
每一學期開始,各年級根據(jù)教材制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四年級上冊共30首,每周計劃學習兩首,十一周是《詩詞中的春天》,對學過的詩詞進行梳理總結。第十七周學校舉行誦讀比賽,第十八周老師對本班級在這一學期校本課的學習情況進行匯報。
周次
(時間)教學內容教學策略
第一周雜詩十二首(之一)與諸子登峴山反復誦讀、配樂吟唱
第二周過故人莊送元二使安西反復誦讀、品讀解意
第三周古朗月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品讀解意、感悟升華
第四周關山月 贈花卿品讀解意、感悟升華
第五周月夜憶舍弟 黃鶴樓背誦積累、深化感受
第六周滁州西澗 登科后配樂吟唱、積淀語言
第七周錢塘湖春行鳥配樂吟唱、積淀語言
第八周泊秦淮過華清宮品讀解意、感悟升華
第九周夜雨寄北 送春故事導入、品讀解意
第十周題西林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配樂吟唱、積淀語言
第十一周詩詞中的春天反復誦讀、品讀解意
第十二周游山西村 示兒品讀解意、感悟升華
第十三周梅花絕詞(其一) 觀書有感品讀解意、感悟升華
第十四周雪梅(其一) 江上故事導入、品讀解意
第十五周初秋行圃花影故事導入、品讀解意
第十六周戲答元珍海棠聯(lián)系實際、積淀語言
第十七周誦讀比賽誦讀比賽
第十八周總結匯報總結匯報
五、教學內容
一二年級:每學期20首。三四年級:每學期30首。五六年級:每學期40首 。
在進一步做好古詩詞誦讀任務的同時,我們還會補充相應的其它任務,以擴大經(jīng)典誦讀的影響和成效。
六、實施要求
學校在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的同時,把經(jīng)典文學誦讀的教學向課外延伸,為在這方面有愛好和能力的同學創(chuàng)造更好的機會和條件,使他們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發(fā)展。
1.開設古詩誦讀課,納入校本課程表。
2.學科整合。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開展古詩校本課程教學和學生誦讀興趣的培養(yǎng):語文老師進行古詩詞誦讀教學,音樂老師選擇其中古詩詞配曲教學生演唱,美術教師選其中的古詩詞進行詩配畫,讓學科之間因古詩詞而融合,讓經(jīng)典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
3.圍繞古詩詞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七、評價活動
1.每個學生一本《筆尖上的詩詞》隨時填寫自己的背誦記錄和感悟,學期末每班選五本進行評比。
2.把詩詞誦讀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結合起來。傳統(tǒng)節(jié)日到來時,我們都會讓學生吟誦詩詞中的節(jié)日,并畫成手抄報進行展示。同時舉行演講比賽,唱古詩,我為古詩來配畫,根據(jù)圖畫猜古詩,飛花令比賽等等。
3.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班級詩詞誦讀比賽,對各班在背誦古詩詞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給予獎勵,鼓勵學生不斷提高背誦古詩詞的數(shù)量和質量;對班級、教師,也要進行表彰。
4.節(jié)目展演,每班編排一個古詩詞有關的節(jié)目,期末進行展演。
八、成果
從學校開展經(jīng)典詩詞誦讀活動以來,我們自編校本教材,舉辦各種活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
1.校報《花雨》在今年的六月份創(chuàng)刊了,名字的含義是教育如花,詩詞如雨。主要介紹學校詩詞誦讀的情況,推薦學生積累背誦詩詞名句。
2.學校每學期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舉行教師經(jīng)典詩文誦讀比賽,上學期是“寄情端午 誦讀華章”詩文誦讀大賽。本學期是“同心邀明月”中華經(jīng)典詩文誦讀大賽。
3.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我把舉行的活動,反思記錄下來,發(fā)表在《寧津縣教學研究通訊》上。
4.我在17年3月份作為主講嘉賓在寧津縣階梯成長交流群進行交流講座。向全縣老師介紹我校在詩詞誦讀方面的經(jīng)驗和做法。得到了全縣老師的一致好評,并在全縣進行推廣。
1、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2、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3、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4、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5、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6、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
7、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
8、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9、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一、自主閱讀率先垂范。激勵學生厚積薄發(fā)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是學生最親近、崇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樣。要想讓學生熱愛學習古詩詞,營造古韻飄香的文化氛圍,教師首先要投身浩如煙海的詩詞殿堂,加強對中華經(jīng)典詩詞的學習,從中汲取營養(yǎng),用這些豐滿心靈的詩詞,豐富內心的感受,拓展精神的空間,提升人文素養(yǎng)。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會像一絲絲春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在學生心靈產(chǎn)生深刻且久遠的影響。試想,一個在課堂上吟詩誦詞,引經(jīng)據(jù)典,讓學生感受語言魅力的教師,怎會不激起學生的欽佩之情、在心底涌起強烈的求索欲望?“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詩意滿滿的教師,才能成為莘莘學子們心目中一道不可錯過的風景。
二、詩詞名句分類積累,幫助學生積水成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段)。這就為學生大量閱讀明確了方向。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文都是語言運用的光輝典范,又包蘊著豐富的人文精華,讓學生大量誦讀一些名篇佳作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晨誦、暮省”的學習方式,用一首詩開啟新的一天。學生從升入初中開始,我就持之以恒地進行古詩詞積累訓練,“每日一詩”是每天必備的任務。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結合生活學習唐詩宋詞是一條很有效的途徑。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我將詩詞名句進行分類,先引領學生誦讀經(jīng)典名句,再到全篇詩詞。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描寫四季景色的詩詞比比皆是,結合時令節(jié)氣及自然現(xiàn)象,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領悟。春天來了,我引導學生探尋春的蹤跡,品味“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夏天到了,我引導學生追尋夏的腳步,感受“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由這樣經(jīng)典的詩句,引入到整首詩詞的學習,由易到難,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三、立足教材拓展閱讀。積淀學生文化底蘊
人教版初中Z文教材,每冊都有兩課精講古詩文及課后積累共二十首詩詞。在對這些古詩詞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結合背景,聯(lián)系比較,提高鑒賞能力,并引導學生尋找相同主題的詩詞進行積累。如:學習了馬致遠的《秋思》后,請同學們積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詞,并比較分析了張籍的《秋思》和宋之問的《渡漢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區(qū)分它們的差異,更好地理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有些課文雖然沒有引用唐詩宋詞,但若在教學中加以適當引導,則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如我在教《湖心亭看雪》一課時,用幻燈片播放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有關西湖美景的詩句,導入新課。根據(jù)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等句子,引導學生積累有關描寫“雪”的古詩詞。學生借用“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對張岱所描寫的意境做了更準確的闡釋。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引導學生思考有關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等獻身精神的古詩詞,并一起背誦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學生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動,激起強烈的愛國之情。
四、運用視頻進入詩境。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
詩詞的靈魂是意境,而這正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引導學生領悟古詩詞的意蘊,使學生由聲入情、由情人景,達到聲情并茂、視聽交融的效果,而且教學過程直觀生動、感染力強,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曹操的《觀滄?!穼懙脷鈩菪蹨啠饩抽_闊。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但實際上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的。作者通過描繪生機勃勃的自然風光,以滄海自比,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表現(xiàn)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為了讓學生真正讀懂此詩,在教學過程中,我播放了《觀滄?!防首x視頻。視頻一播出,學生立刻被吸引住了:曹操登山臨海,極目遠眺,腳下波濤洶涌,氣勢磅礴。透過畫面我們就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征服欲望和面對困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學生非常輕松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領悟了詩詞的精神美。
五、關注詩詞文藝節(jié)目。掀起學生學詩熱潮
選擇好的電視節(jié)目,既能放松身心,又能陶冶心靈。我向學生推薦了河北衛(wèi)視的《中華好詩詞》,陜西衛(wèi)視的《唐詩風云會》以及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這些節(jié)目以弘揚中國傳統(tǒng)詩詞文化為宗旨,集娛樂性、知識性為一體,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我們感受到詩詞的韻律之美、哲理之美。同學們非常喜愛,并主動投入到古詩詞的學習中,掀起了學詩的熱潮。
關鍵詞:環(huán)境;魅力;誦讀;人文素養(yǎng);競賽;親子共讀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睆娬{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闭Z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
詩詞是心的靈動、情的迸發(fā)、智的體現(xiàn)、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我們將“古詩詞誦讀”引入學校,引入課堂,是因為我國的經(jīng)典詩詞博大精深,流淌著人類豐富的情感,蘊藏著豐富的“素質”內涵,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它能引導我們的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有益于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創(chuàng)設詩詞環(huán)境,感受人文魅力
美感總是與美麗的環(huán)境、和諧的氛圍、愉悅的情緒分不開的,所以我們必須優(yōu)化詩教活動的整體環(huán)境,使教師樂于接受,使學生樂于誦讀。因此我們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良好的古詩導讀環(huán)境,再借助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不知不覺中融入詩歌的美麗意境,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中感受美的情趣,產(chǎn)生美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品味詩詞魅力。因此在班級墻壁上張貼古詩文名句,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名言警句。學生一走進教室,抬頭便見詩,置身于濃濃的古詩氣氛中,從中感受特有的人文魅力。
濃厚的文化氛圍和人文魅力,熏陶和感染著學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二、組織各種競賽,體察人文精神
教師每學期都應組織五次以上的古詩詞誦讀比賽,比賽題型有必背題、接龍題、搶背題、表演題等,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無窮魅力;每月組織一次古詩詞書畫作品展,讓學生將詩詞和書法、繪畫結合起來,給學生以美的熏陶;組織詩配畫活動,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古詩進行精選和分類,配上相應的圖畫,或制成手工作品,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明的圖畫;組織古詩詞知識比賽,內容涉及作者、代表作、作品背景、作品風格、詩歌流派、藝術手段等;組織學生將古詩中優(yōu)秀的篇目在欣賞的形式上加以創(chuàng)新,配上音樂、畫面、情境、舞蹈,在班內表演、演唱、朗誦,如學生自編的《贈汪倫》《春江花月夜》以及《月夜》等。通過活動,學生領略了古詩的意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寓教于樂。
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競賽,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詩詞的熏陶,在詩海中體察濃濃的人文精神。
三、引導詩歌誦讀,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古典詩詞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瑰麗的人文底蘊,是學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我們通過指導學生誦讀,讓高尚的情操、美好的理想、積極進取的精神熏陶感染每一個學生。比如,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讓學生體驗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與恬淡;在岑參的邊塞詩中,讓學生感受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雄奇與壯麗;在李白的送別詩中,讓學生感受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誠與友愛;在坡的豪放詞中,讓學生感受到“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灑脫與超然;在柳永的婉約詞中,讓學生品味出“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悲涼與傷感;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讓學生感受到憂國憂民的博襟和變革社會的崇高理想;在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中,讓學生體會到濃濃的家國情懷和身為階下囚的悲哀;在于謙的《石灰吟》中,讓學生體察到做人要正直、堅強和清白……
開展經(jīng)典古詩誦讀,用最有道德文化價值的古詩詞來開啟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德,從而達到以詩促雅,以文育人的目的。
總之,積極開展“誦讀經(jīng)典詩詞,傳承優(yōu)秀文化”校本課程活動,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與修養(yǎng),又豐富了學生的思想與知識,這對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乃至對孩子的終身發(fā)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生古詩詞誦讀 拓展
中華古詩文經(jīng)典包容之廣博,辭章之精華,內涵之豐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它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發(fā)的深厚土壤。 學校的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使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小學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進行經(jīng)典古詩文誦讀活動,可以在各方面達到育人的目的。
現(xiàn)階段,不少學生對古詩知之甚少,或僅能吟誦幾首,而對于詩中那優(yōu)美的意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對古詩的喜愛卻談不上。因此,加強小學生經(jīng)典古詩詞誦讀與同步拓展的研究,是一項重要工作。
一、明確小學生經(jīng)典古詩詞誦讀的意義
1.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是小學生學習的需要。少年時代是一個人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少年時期學習記憶的內容往往是終生不忘的。古典詩文作為寶貴的精神食糧,其間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積著一個民族的精魂。雖然目前的時代呼喚創(chuàng)新型人才,但創(chuàng)新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支撐。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教育,很有必要。
2.為孩子們奠定人生的文化根基。漢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jīng)典當中,中國優(yōu)秀的古詩文意存高遠,古詩文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用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從小結交這樣的朋友,接受這樣的熏陶,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會產(chǎn)生積極影響,其意義不僅在于知識上為課堂拾遺補缺,重要的是要補上人文教育這一課,為孩子奠定人生根基。
3.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誦讀古詩詞,不僅能傳承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而且能直接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長期的古詩詞誦讀,使學生記誦能力不斷增強。那些名篇名段,學生背誦后,對靠積累來提高的語文學習來說,無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實有效措施,開展小學生經(jīng)典古詩詞誦讀活動
1.輕松有韻律地重復念唱。古詩文誦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文化積淀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誦讀詩文的過程類似念唱,整個誦讀的過程,恰好動用了左右腦功能,使左右腦運作得以同步。同時,讓孩子在念唱過程中體驗意境,可以在誦讀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2.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實行寓教于樂。根據(jù)學生不同年級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實行古詩文誦讀“三步法”:第一步“知詩人,解詩題”,第二步“抓字眼,曉詩意”,第三步“入詩境,悟詩情”。在此基礎上,老師還可以根據(jù)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推薦古詩名句,激發(fā)孩子誦讀古詩文的熱情,將誦讀古詩文轉化為自愿的行為。
3.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佳文古韻香滿路,名篇美文育新人。要讓學生對誦讀詩文產(chǎn)生興趣,變成積極主動的行為,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每學期定期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古詩詞誦讀比賽活動。
三、同步拓展經(jīng)典古詩詞誦讀
1.閱讀中外經(jīng)典。把誦讀內容拓展到課本外,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組織學生閱讀。除學校閱覽室外,還可以組建“紅領巾書屋”。各年級、班級通過開展“親子閱讀”、“同誦一本書”等讀書活動引導學生讀好詩、會讀詩,讓經(jīng)典古詩詞誦讀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
2.開展閱讀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天地,領略古詩文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chuàng)造能力。可以將每個班級原來的學生手工作品制作改為經(jīng)典詩詞作品制作,在班級中增設詩詞學習園地,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拓寬小學生的古詩文知識視野。
3.建設古詩詞誦讀的活動載體。學??梢猿闪⒃娫~文學社,以“詩詞文學社”為陣地,吸收小學生中的詩歌愛好者,定期進行詩教輔導。以詩詞文學社為載體,重點培養(yǎng)一批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使得活動正常化,讓社團活動滲入每一個學生的心里。
總之,只要我們認識到小學生經(jīng)典古詩詞誦讀的意義,開展多種活動,不斷拓展誦讀內容,就一定讓經(jīng)典古詩詞扎根于小學生心中,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林麗.古詩詞誦讀.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2.黃德新.中華古詩詞經(jīng)典誦讀實踐.小學教學研究. 2006年5月.
一、正確地理解古詩詞曲的內容
解讀一首文質兼美的古詩詞,把握其內容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熟悉與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讀詩,不僅讀內容,還要讀作者,讀寫作背景。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宏觀的社會現(xiàn)實,另一方面還有詩人個人的身世、榮辱、人生經(jīng)歷等。因為,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為揣摩詩作情感打下基礎。我們在賞析唐代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一詩時,必須先要明確這首詩歌的緣起。公元810年,元稹因彈劾不法官吏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這對一直在政治上頗有抱負的元稹來說,不啻是一場沉重的打擊,他因此憂郁了很長時間。時隔五年后,詩人的好朋友,同樣身為大唐著名詩人的白居易也因事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元稹驚聞這一變故后,提筆慨然寫下此詩,來表達自己為朋友蒙受不白之冤的憤懣和對朝廷奸佞當?shù)?,殘害忠良的控訴。了解了這個背景,我們自然就很容易把握詩人的情感傾向,回答題目也自然能比較深入地進行分析。其次,概括詩詞曲的大意。對于詩歌的解讀,千萬不能字斟句酌,過分地求“甚解”。詩歌本身就是高度凝練的,主要凸顯的是意境美。如果用大白話的文字去直接翻譯,會使詩歌的內涵大打折扣。所以翻譯詩歌,力求神似,達到意會即可,當然,對詩詞中比較精辟、傳神的字詞的解析除外。再次,注意詩體及作家風格。中華民族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其流派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同流派的詩歌所體現(xiàn)的風格也是千差萬別的,每個作家的寫作也是自成一派的,自然也是根據(jù)各自的獨特風格來賞析的。最后,體味詩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耙磺芯罢Z皆情語”,古詩詞的精髓就在于它用最少的文字營造了最優(yōu)美的意境,傳達了最深刻的情感。例如,2011年陜西中考語文試題的古詩賞析題第二題:在《農(nóng)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兩位詩人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此題以課內外銜接的形式考查對詩歌主題的理解。題干中說到了與《觀刈麥》思想感情上的相同點,降低了此題的難度,即解題時可從《觀刈麥》一文出發(fā)進行考慮,再與本詩做印證性理解。從詩人角度講,將農(nóng)事入詩,表達了對底層勞動人民生存現(xiàn)狀的關注。詩人對勞動人民貧苦生活的同情,流露于字里行間。
二、品析詩詞曲的語言
首先,從遣詞用語、修辭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詩詞曲中重點詞、重點詩句的含義。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詩人必定在選詞用語等方面費盡心血,力求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至高境界。里面的一字一句必然是意蘊無窮的,尤其是那些歷來都被人們所吟詠的妙詞佳句,更是神來之筆,讓人折服。還記得那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嗎?還記得“夾岸桃花蘸水開”的“蘸”字嗎?這些,都值得我們用心去感悟、去品評。其次,從作家作品的語言風格、運用技巧中品味詩詞曲在語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一直為蘇軾的“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而深深折服。東坡此詩似傷春而實為惜春,一點也沒有頹廢的調子,只是純美的欣賞與人生哲理的透視。何爾見到如此“繁花”便“惆悵”?是因梨花“淡白”似“雪”,那時的詩人本沉浸在春天的喜悅中,看到此情此景,想到今日似乎有點“人生看得幾清明”,清明意味著開始,那我們是否該珍惜這人生中難得的“清明”呢?作者感嘆人生的無常,生命的短暫。最后,還要品味欣賞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痘剜l(xiāng)偶書》中的對比手法是明顯的:“少小”與“老大”,“鄉(xiāng)音無改”與“鬢毛衰”,“兒童笑”與“我”回家的悲涼心情,這幾組對比表達出了詩人對人世滄桑的感懷。
文/海 濤
小吃風味
臭豆腐,我國南北各個地方都有,而且有許多還享有盛名。但是云南的臭豆腐不同于我們一般見到的灰綠色,而是淡黃,并且在表面還有一層毛毛,味道極臭。而鴨油,則有股腥味。
然而,鴨油和臭豆腐這一“混合”,卻做出了風味獨特、鮮香濃郁的鴨油臭豆腐,并且成為云南民間最受歡迎的風味小吃之一。
后來,有云南人帶著鴨油臭豆腐“移民”上海,從此就在上海扎下了根,并且受到上海人的格外優(yōu)待。
來歷傳說
據(jù)說,這臭豆腐(又叫毛豆腐),起源于元朝末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發(fā)明的。
相傳,朱元璋小時候給地主放牛。因為得罪了地主,就被趕走了,在一個破廟里住,以乞討為生。
因為年紀小,朱元璋得到同樣為地主做苦力的長工的幫助,這些人經(jīng)常從地主家給朱元璋弄點剩飯菜讓他充饑。
有一次,朱元璋和其他小乞丐出去玩,好幾天才能回來??墒撬麤]有告訴長工,長工依然把偷來的食物給他藏在破廟里的稻草下。
幾天后,朱元璋回來了,就去稻草下面翻吃的。幾天前長工放的鮮豆腐已經(jīng)發(fā)霉,長毛了。
朱元璋舍不得丟掉,就去偷了點油,煎著吃了,結果發(fā)現(xiàn)味道很香。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整天吃山珍海味吃膩了,就想起了“毛豆腐”。于是就專門做了點鮮豆腐,用稻草蓋上,等它發(fā)霉、長毛,然后煎著吃。
時間一長,“毛豆腐”就傳到了民間,成了名小吃。
制作工藝
原料:臭豆腐、鴨油、熟辣椒面、精鹽、紅油。
把臭豆腐切塊,放在碗里,然后撒辣椒面、鹽,澆鴨油,放到籠屜里,上火蒸熟,取出來,淋紅油,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酒之詩詞――《鵲踏枝》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一晌憑欄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擅長感情境界營造的馮延巳,在這闋《鵲踏枝》里亦是。
詞開頭“梅落繁枝千萬片”寫落英繽紛的畫面,花離枝,飄散在風中,馮延巳在此一方面寫景,另一方面則寓有生命殞落的比喻?!蔼q自多情,學雪隨風轉”則將花擬人化,花亦有情感,學雪花飄零般地隨風轉。
描寫景物之后,詞人轉回自身的描寫?!白蛞贵细枞菀咨ⅰ?,呼應了易落的繁花。“酒醒添得愁無限”則道出詞人在酒醒之后,深感內心愁緒的波濤洶涌,掏擾人心。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版;古詩詞抒情方法;寫作教學
在古典詩詞中,情感的抒發(fā)是創(chuàng)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應予遵守的創(chuàng)作原則,所謂“詩言志”,“言志”即為通過詩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也是評判作品的主要參照標準。本文試借鑒古典詩詞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指導初中抒情文的寫作訓練,以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收錄的古詩詞為借鑒作品,從景物人格化、以景擬情、景語含情三方面指導寫作教學。
一、景物人格化
與觸景生情不同,景物人格化是指作者在創(chuàng)作簽將情感投射到經(jīng)物質上,將所寫之景人格化,不是單純地描寫景物,二是依據(jù)情感抒發(fā)的需要塑造景物,因此,在不同情感的支配下,描述出的景物呈現(xiàn)不同的樣子,也帶有唯一的獨特的情感色彩。以杜甫的《春望》為例,頷聯(lián)“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賦予花與鳥人的情感,詩人寫詩前情感先行,因自己的感時傷懷,故看見花開繁茂也感覺花是在流淚,聽見鳥聲一片,也覺得心驚。當然,花與鳥本無人之情感,在以往的詩詞中多用于襯托春之盎然生機,在這首《春望》中,因作者的憂愁滿懷而被人格化,情覆于景,以情塑景,春花“濺淚”,鳥兒“驚心”,賦予花鳥如此高度的人格與感情,足以表達作者國破家亡的深切哀痛與憂慮。在寫作中,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移情于景,這種情感表達方法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初中學生對景物人格化的寫作手法尚未熟練掌握,在寫作中往往使用概括、抽象的語言描述情感,習作欠缺感染力,浮于表層。教師在教授古典詩詞時應在分析、鑒賞時強調對其情感表達方法的學習與借鑒,引導學生通過鑒賞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摹寫,并最終達到提升習作水平的目標。
二、以景擬情
恰切地表達情感并非易事,情感、思緒等這些內心感受屬于抽象的事物,本不易描述,若直接書寫,極易流于表層,不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在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中,往往會使用景來傳情,對切合詩人情感的景進行精細描寫,通過這種描寫曲折地表達詩人的情感,以此造就詩歌意境的悠遠與情致的典雅。使用這一情感表達方法需要注意選取的“景”應與要表達的“情”相契合,若有“景”而無“情”,寫景就只是純粹的描寫景物;若有“情”而無“景”,作品就將淪為毫無藝術感染力的說教。為達到情感與景物的高度融合,恰切表達情感,需精心選擇進入詩歌的“景”。
試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為例,作者用“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的現(xiàn)實處境,在山河破碎、自己被俘后,用飄絮與浮萍比喻家國覆滅表現(xiàn)自己的無家無根的沉重哀慟,飄絮與浮萍的無根足以表達詩人的無國之痛,加上風吹和雨打,就更為凄涼,家國破碎后還要遭遇迫害,詩人的內心痛苦無極,而其詩句也因之徒增沉痛。巨大的情感投射與精準的以景表達,讓“風飄絮”和“雨打萍”成為傳頌至今的經(jīng)典比喻。
另以《蒹葭》為例,它使用的是“興”的情感表達方法,即借助景物引出要描寫的內容與要表達的情感,雖然作為詩歌的發(fā)端,但仍與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密切先關,蒹葭即蘆葦,它的飄忽與若有似無的特點和詩中要表達的追求佳人而不得的情感是共通的,《蒹葭》以蒹葭的反復出現(xiàn)、白露凝冰雪、霧氣籠罩營造出一種可望不可即、聚散兩茫茫的意境,朦朧、清寂而略帶患得患失的哀怨對應著詩中主人公追求家人不可得的情感。《蒹葭》通篇的“景”即為主人公的“情”。在古典詩詞中,詩人往往將天地四時的變化、自然萬物的消長與人類的情感、生命的過程相對照,因為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詩歌的意蘊走向深刻、情感也趨于和諧。目前的初中語文寫作訓練中,學生往往認為作文與生活兩者并無關聯(lián),為寫作而寫作,若不能以文學的眼光去觀照景物,不能以真誠的情感去體悟世界,將難以達到“情”與“景”的交融共生。
三、景語含情
在古典詩詞中,有一類作品并無明顯的景物人格化或者以景擬情,看似寫景卻暗含抒情,對敘事式的寫景仔細分析即可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比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寫送別朋友的場面,朋友騎馬離開,雪地上留下一行馬蹄印,從表層來看,是單純的場景,但若深入一層,可知這句詩中不僅是描寫場景,還在顯性的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的不舍情感,作者的目光藏在景物描寫中,詩人跟隨朋友的身影,看著他漸行漸遠直至消失,雪地上的馬蹄印更顯示了詩人目送朋友的深厚情誼,朋友已在視線中消失,作者仍注視著那一行馬蹄印,離別的不舍和感傷讓詩人失神凝望。詩人用看似單純的場景描寫出了一個帶有強烈主觀情感的空白畫面來表達對朋友的深厚情感與離愁別緒,空的畫面中情感卻是厚重真實的。這種以表層景物的流動變化表達隱藏其中的詩人情感也是極具表現(xiàn)力、可資借鑒的寫作練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3、李清照的《一剪梅》;
4、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5、李煜的《虞美人》;
6、柳永的《雨霖鈴》;
7、秦觀的《鵲橋仙》;
8、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9、岳飛的《滿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