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中藥化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藥化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藥化學論文

第1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課堂教學的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教學大綱范圍內的課程理論體系,二是掌握與理論對應的實際操作技能。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案例式教學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案例式教學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教師通過案例,引領學生去思考、分析、判斷,把分析、解決問題的空間留給學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克服在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過分依賴于教師的講授,不善于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弊端,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變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知識,并為學生營造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第二,案例式教學是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有效手段。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實踐型人才,學生通過討論案例可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在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解答新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培養(yǎng)他們實際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第三,案例式教學可加強與其他各學科如:藥物合成、藥化、藥理等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自覺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2中藥專業(yè)有機化學教學中案例列舉

(1)用休克爾規(guī)則判斷環(huán)丙烯、環(huán)丁二烯、苯、環(huán)辛四烯、輪烯、輪烯、輪烯哪些有芳香性?哪些沒有?為什么?

(2)環(huán)上帶有電荷而具有芳香性的物質很多,它們是一類重要的非苯芳烴。請同學們列舉出帶有電荷的芳環(huán)化合物,同時列舉出一些已經(jīng)合成出的非苯芳烴衍生物。

(3)內酯、內酰胺、環(huán)狀酸酐、環(huán)醚為什么沒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雜環(huán)化合物為什么有芳香性?問題提出后,把學生按每十人一組進行分組,要求他們以組為單位進行準備,統(tǒng)一時間集中討論,老師最后把關。芳香性和休克爾規(guī)則是有機化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也一直是化學工作者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芳香性的定義雖然在國際化學會議上進行過熱烈的討論,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一個有機化學家們都同意的定義。因此休克爾規(guī)則也一直是有機化學教學中的難點,是歷屆學生感到難以理解與掌握的一節(jié)內容。學生們經(jīng)過準備、課堂分析討論,歸納如下:

(1)用休克爾規(guī)則判斷:環(huán)丙烯沒有芳香性,理由是環(huán)丙烯分子中有一個碳原子是SP3雜化,不是一個具有平面的離域共軛體系環(huán);環(huán)丁二烯、環(huán)辛四烯體系中π電子數(shù)分別為4與8,不符合4n+2,沒有芳香性;苯為單環(huán)共軛體系,且π電子數(shù)為6,符合休克爾規(guī)則,有芳香性。輪烯、輪烯、輪烯π電子數(shù)分別為10、14、18應該有芳香性,但在輪烯分子中,雙鍵如果是全順式,由此構成平面環(huán)內角為144°,顯然角張力太大。要構成平面且符合120°,必需有兩個雙鍵為反式,這樣在環(huán)內就有兩個氫原子,他們由于空間位阻相互排斥而破壞環(huán)平面,因此雖然具有4n+2個π電子,但非平面結構,故是非芳香性的。輪烯也是非平面結構而沒有芳香性。輪烯雖然環(huán)內有6個氫原子,但環(huán)較大,可以是平面環(huán),因此有芳香性。

(2)同學們列舉出帶有電荷的芳環(huán)化合物有:環(huán)丙烯正離子、環(huán)丁二烯雙正離子、環(huán)丁二烯雙負離子、環(huán)戊二烯負離子、環(huán)庚三烯正離子及環(huán)辛四烯雙負離子,這些帶電的單環(huán)狀共軛體系均符合休克爾規(guī)則,它們的π電子數(shù)分別為2、2、6、6、6、10;同時列舉出的已經(jīng)合成出的非苯芳烴衍生物有:二茂鐵、環(huán)丙烯酮及杯烯等。

(3)內酯、內酰胺、環(huán)狀酸酐、環(huán)醚不符合休克爾規(guī)則,因而沒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雜環(huán)化合物符合休克爾規(guī)則,組成環(huán)的每一個碳原子、雜原子均為SP2雜化,是平面共軛體系,且π電子數(shù)為4n+2,因而有芳香性。通過用休克爾規(guī)則對化合物芳香性案例的判斷、分析、討論,使多數(shù)同學對共軛效應、立體效應以及雜原子孤對電子的作用、中性分子和離子等概念有了較深入的理解,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為滿意。

案例二:烯烴分子中的碳碳雙鍵容易發(fā)生加成反應,加成反應是通過共價鍵的異裂而發(fā)生的。烯烴的加成反應屬于親電加成,為了證明該反應為親電加成,首先我們做如下實驗:在干燥的無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氣體。

問題

(1)溴水會不會褪色?

(2)如果在該體系中加入一點水會有什么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3)如果在這個反應體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發(fā)現(xiàn)產(chǎn)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又說明什么問題?會不會有CH2ClCH2Cl生成?(4)寫出這個反應的反應機理。

經(jīng)過同學們的準備、分析、討論,教師最終總結歸納:

(1)在干燥的無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氣體,溴水不會褪色,因為烯烴碳碳雙鍵的加成為離子型反應,是通過共價鍵的異裂進行的,而乙烯與溴均為非極性共價鍵化合物,發(fā)生異裂需要有外電場(極性溶劑)極化。

(2)如果在該體系中加入一點水溴水會褪色。說明該反應是離子型反應。因為加入少量水后,乙烯和溴分子會在水的作用下發(fā)生相互極化,反應的結果證明了該反應是離子型反應。

(3)如果在這個反應體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發(fā)現(xiàn)產(chǎn)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說明烯烴碳碳雙鍵的加成為親電加成反應,即試劑中正的部分首先加到電子云密度大的雙鍵碳原子上,形成碳正離子中間體,然后反應體系中的帶負電部分再加到碳正離子上,最終的生成物主要是CH2BrCH2Br,還有CH2ClCH2Br,但不會有CH2ClCH2Cl。(4)該反應生成的中間體是CH2BrCH2+,分兩步完成,碳正離子的生成是關鍵步驟,一旦碳正離子生成,馬上體系中的負離子部分就加了上去。

通過上面問題的提出與分析討論,同學們的思維得到了提高,對離子型反應、親電反應、馬氏規(guī)則及后面要介紹的親核反應都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與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親電試劑,什么是親核是試劑。

3結束語

第2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中醫(yī)藥學是中國第一大發(fā)明,其意義遠大于我國指南針、紙、印刷術和火藥等四大發(fā)明。中醫(yī)藥學是中國的原創(chuàng)性醫(yī)學,與中華民族歷史一樣悠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及全球化的發(fā)展,中醫(yī)藥在我國醫(yī)療界占據(jù)市場己十分緊迫,中醫(yī)藥文化的傳承勢在必行。中醫(yī)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要想做到真正的中西醫(yī)并舉,還是要靠我們這一代中醫(yī)藥學子的不懈努力與奮斗,發(fā)揚中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讓中醫(yī)藥改變現(xiàn)狀,超越現(xiàn)在,真正深入人群、走向世界!

一、中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

“神農(nóng)嘗本草”,自古以來,中醫(yī)藥有著悠久歷史,中醫(yī)藥治病救人的優(yōu)勢有目共睹。中醫(yī)治病求本,中藥不良反應少,很少產(chǎn)生耐藥性,這些種種卻鮮為人知,由于對中醫(yī)中藥的了解不夠,使大家對中醫(yī)藥產(chǎn)生很多偏差的認識,中醫(yī)藥的優(yōu)勢應被廣大群眾所了解。中醫(yī)過去在疾病治療中總是處于從屬地位,患者經(jīng)常是走過很多家醫(yī)院、做了全套的醫(yī)療檢查、治療未果,才想起中醫(yī)。在2003年的“非典”中,中醫(yī)對于這種病因不明,來勢洶洶的疾病,通過辨證論治、治病求本等屢獲良效,中醫(yī)彰顯了它無窮的魅力。用中西醫(yī)綜合治療的辦法防治“非典”,不僅療效確切,而且費用大大節(jié)省。不僅在“非典”中中醫(yī)藥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在接下來幾年發(fā)生的甲流、龠流感中也發(fā)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中醫(yī)藥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y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yī)學的特征。中醫(y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yī)藥浩瀚的經(jīng)典醫(y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

近年來,國家也對中醫(yī)藥的發(fā)展高度重視。我國已能生產(chǎn)包括滴丸、氣霧劑、注射劑在內的現(xiàn)代中藥制劑40余種,一批新的科研成果的到世界醫(yī)學界的公認,屠呦呦老專家的獲獎,讓更多人認識到中醫(yī)藥文化的優(yōu)勢。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之所以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衰,至今在醫(yī)療保徤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傳統(tǒng)醫(yī)藥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和優(yōu)勢所決定的。隨著疾病譜的變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健康觀念的轉變,中醫(yī)藥學的優(yōu)勢越來越顯現(xiàn)出來,其科學性和先進性越來越被學術界、產(chǎn)業(yè)界所重視。進一步認識這些特色和優(yōu)勢,并在實踐中加以發(fā)揮極為重要。

二、新一代的中醫(yī)藥學子如何使中醫(yī)超越現(xiàn)狀,走向世界

(一)要做到和中醫(yī)“談戀愛”——熱愛中醫(yī),不離不棄是學好中醫(yī)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正的熱愛中醫(yī),對中醫(yī)時刻充滿愛好與興趣,才能有所收獲,學有所成。縱觀中醫(yī)史,幾乎所有的名醫(yī)都是在對醫(yī)學的熱愛與執(zhí)著追求中、在長期深入的實踐探索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學習中醫(yī),沒有對中醫(yī)的熱愛,學習過程中就找不到情趣,就會味同嚼蠟,就無法把中醫(yī)學好學透。這個比喻打得好,要和中醫(yī)“談戀愛”,這樣,就會覺得對中醫(yī)有了一份責任,中醫(yī)是我國幾千年來留下的最偉大的財富,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把中醫(yī)發(fā)揚光大,不僅要超越現(xiàn)在,更要超越過去中醫(yī)所取得的成就。

(二)重視對中醫(yī)基礎理論的學習——學好中醫(yī)的基礎條件

中醫(yī)基礎理論課程是學好中醫(yī)的基礎,雖然對于初學中醫(yī)的人來說中醫(yī)基礎理論課程可能是枯燥的,難懂的,但是當你跨過這個坎兒,真正走入中醫(yī)這個殿堂的時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醫(yī)是神奇的、博大精深的,她是瑰麗的寶庫?,F(xiàn)在有一部分人忽略了對于中醫(yī)基礎理論的學習,殊不知,基礎理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熟讀《內經(jīng)》,學好中藥等這些基本課程是為以后研究發(fā)展打下的奠基石。沒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三)跟名師,多臨證——學好中醫(yī)的必備條件

中醫(yī)理論課程固然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僅僅掌握好了理論知識,而沒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照樣不會看病。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這是知識來源、作用以及提高的途徑和規(guī)律。學習中醫(yī)猶需如此,只有回歸臨床實踐、所學才能被驗證、鞏固,才能獲得新知,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從而推動中醫(yī)發(fā)展。

(四)中醫(yī)藥學子要有時代責任、創(chuàng)新使命、民族情懷、國際視野

第3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摘要】

英語教材的內容涵蓋了西方社會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風情等廣泛知識,因此英語教學中對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是相當重要的。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快更準確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并更準確學習和運用英語,從而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英語教學;策略;方法

一、教學中文化知識的介紹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可能主動自發(fā)的學習,并深入鉆研。

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文化知識的介紹,可以引導學生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進入與中華文化同樣古老和宏偉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領略風格迥異的異域風情,感受西方社會不同的風俗習慣。如在《Abraham Lincoln》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林肯從一介平民到美利堅總統(tǒng)的奮斗歷程,讓學生感受一個偉大的人格的永恒魅力;在新教材《Olympic games》中,可使學生更好地明白奧運會的相關知識和體育競技運動的發(fā)展史。

二、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中國,人們對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認識還比較低,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個學習外語的問題。他們覺得,只要會外語,剩下的憑常識、按習慣就可以解決。然而,常識這個東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屬于常識性的行為,換在某個外國的背景下可能成為一種不合常識的行為;在某種文化下屬于很禮貌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下可能被視為無禮;一種文化下的人懷著敬意說出的話,另一種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帶侮辱性的話;拿漢語的習慣去套外語,有的時候套得對,有的時候則會套錯。有些人將跨文化交際等同于外語的聽、說、讀、寫四會能力。四會能力當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但是它遠不是問題全部。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不同的對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如何表述一個思想,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僅能夠運用語法上正確的外語,并不能足以與外國人打好交道。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

三、培養(yǎng)與不同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

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沖擊,從而產(chǎn)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xù)下去,必須設法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不同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xiàn)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huán)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四、培養(yǎng)人們對不同的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tài)度,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技能

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游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yǎng)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運用英語達到交際、交流的目的,讓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并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在涉外交際的日?;顒雍蜆I(yè)務活動中能夠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能夠實現(xiàn)溝通,大面積、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從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第4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文化滲透;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二者互相影響,互為作用,相互滲透的。了解文化才是語言學習的核心,掌握一種語言并不非是學習語言本身,還應該了解語言后面的更深層次文化。語言的學習與語言背后的文化的了解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必須注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知識的灌輸和引導,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來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性認識,以提高他們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語言教學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其中聽是主動輸入,只有輸入了,才有有效輸出的前提。所以聽是語言實現(xiàn)有效交際的基礎,聽力技能的提高使說、讀、寫技能也相應得以提高。文化教學必須要滲透到語言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聽力教學。

一、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xiàn)狀

(1)學生英語水平普遍不高,英語聽力能力低。作為西部邊陲民族地區(qū)的二本院校,其招收的學生大多都是邊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 民族地區(qū)的英語教育也相對滯后,況且在高考這個指揮棒下,老師更多的是注重應試教育,更注重升學指標。英語聽力的練習指導相對就少了很多,這樣使得英語水平本身就不好的學生一下子要聽懂很多英語材料是件極其艱難的事情。不但詞匯量缺乏,更沒有聽力技巧,要練好英語聽力是難上加難的事情。(2)大學英語聽力教材內容難易度不統(tǒng)一,跨度太大。雖說目前大學英語聽力課本的內容涉及面很廣,也能緊跟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盡量選擇學生們感興趣的熱點話題,但是在內容的設置上,要么太簡單,要么太難,單元主題沒有一個好的過度。同時,教材也盡量選擇了英語國家本土的語言文化,或者選擇本土語言者來表演主題,但是由于語速太快,吐字發(fā)音等都讓同學們有了畏難心理。這就讓聽力基礎差的學生更加難以提高聽力水平了,也難以達到教師授課的預期目標。(3)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大學英語課堂的學生人數(shù)一般都在60人以上,其中英語基礎好的同學沒有幾個,能聽懂對話的寥寥幾個人,這樣就會形成一種課堂氣候,不利于同學的聽力學習和提高。大多數(shù)同學都會有著聽不懂,索性就放棄的心態(tài)。進而使得大家對英語聽力的學習沒有了信心和激情。(4)課堂模式比較單一。盡管大學英語聽力教材的內容很豐富,設計的課堂活動也較多,但大多還是在被動的灌輸,機械的聽,因為學生沒有興趣,沒有基礎,什么活動都難以開展。所以目前聽力課堂大多是單詞簡單講解后進入聽力材料,對于聽前材料的問題導入也是教師唱獨角戲。

二、大學英語聽力課堂中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首先,由于語言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中西方社會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漢語和英語之間就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在這種巨大的差異背景下,讓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去學習英語,并要很好的應用英語,那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與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乃至生活習慣,社會習俗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難以接受。這種差異就直接體現(xiàn)在了語言上,語言的不同導致文化交流的障礙。所以在英語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文化的導入為前提。英語聽力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技能,更應該通過西方文化的導入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其次,作為一般二本院校的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本科生的英語聽力水平普遍較差,很難理解英語聽力材料的內容,就難以提高積極性和英語聽力水平。而這一現(xiàn)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盡管學生也很努力地嘗試著提高語言基礎知識,訓練聽力技巧,但效果一般。由此可見,任何一門外語的學習都要在其相對應的語言環(huán)境里進行,在該語言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才是有效的。

三、大學英語聽力課堂中文化的導入

大學英語聽力課堂中文化的導入一定要遵循導入材料的多樣性、靈活性和適宜性。只有教師在課前導入的文化知識是靈活多樣的,且是適合學生興趣或適合學生聽力水平的,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才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聽力水平。首先,文化導入方式的多樣性,不僅能增加課堂的知識性,還能避免課堂的單一性和重復性,同時還能讓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英語文化知識,進而更好的掌握英語語言知識來提升英語聽力能力。其次,文化的導入要注意靈活性原則。聽力是通過聽覺來感知語言的,學生難免會不習慣,有心理障礙,進而產(chǎn)生消極或排斥心理。所以我們要根據(jù)學生情況和課本內容的取舍來靈活調整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順序,盡量避免按部就班的完成內容。其次,要掌握適宜性原則。教師要掌握在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式上適度。導入的文化背景知識要適合學生里水平,讓學生能在有限時間內理解掌握并能聽懂聽力材料;導入的文化背景知識要跟教材內容一致,或是教材內容的補充,能讓學生在特定的語言文化背景下來理解聽力內容,掌握聽力技巧,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只有在很好地掌握了以上三原則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文化導入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聽力能力,才能使大學英語聽力課堂更具實際意義。

具體所采用的文化導入的方式如下:(1)直接介紹法。此方法應該是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就是針對聽力內容而介紹文化背景。(2)快速閱讀法。就相關內容的小篇幅文章,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快速閱讀,自行找到文章的主題。(3)影視欣賞??梢赃x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短片作為課堂的導入,當然現(xiàn)在大學英語聽力課本本身也配有相關的短片,但是要根據(jù)情況進行選擇。有的難易度適中,演講者語速適中,表情到位,這種種都是選擇的影響因素;而有的可能難度太大,或語速太快,或講解太過生硬,這樣就不適合選擇使用。影視欣賞可以讓學生處于一種模擬的語言環(huán)境中來練習,交流的對象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他們的語音語調、面部表情,語速以及肢體語言等等都能讓學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加深他們的影響,更好地了解背景并幫助他們順利聽懂課本內容,激發(fā)學生聽力學習的興趣。(4)專題介紹法。 教師可以根據(jù)所學習的內容來制作PPT, 配以適當?shù)膱D片來輔助,進行專題介紹。文字和圖片的組合,簡單直觀,一目了然。這樣也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背景知識,了解所聽內容的方向,減輕學生聽力的心理障礙。(5)音樂熏陶法。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通過優(yōu)美的音樂來導入主題,介紹文化背景知識。這有利于學生的感性共識,專注于某個點來拓展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在情感的無意識牽引下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6)文化的比較法。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巨大,可以就某個點進行對比來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的了解。如中西方的飲食習慣、中西方法律的不同,中西方服飾對比等等。

四、總結

綜上所述方法并非囊括所有,只是旨在采取不同的文化導入來使英語聽力課堂多樣化,幫助學生在語言文化背景知識下更好的學習,掌握英語聽力技巧,提高英語聽力能力??傊?,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只有在語言教學中很好的進行文化教學,才能使學習本身有質的飛躍。作為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聽力教學不應僅僅是聽力技能的培養(yǎng),而應注重文化知識的注入。只有重視文化,才能真正提高聽力水平。

參考文獻:

第5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外語教學

1.序言

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最早出現(xiàn)于美國哲學家1938年的《符號理論基礎》(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書中。他認為語用學研究符號與符號解釋者的關系,它涉及對符號的來源,用法及其在行為中出現(xiàn)時產(chǎn)生的作用研究。這一觀點得到了一部分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認可,其中Carnap 認為“如果一項研究明確地涉及語言使用者,我們就把它歸入語用學的領域”。從語言學的發(fā)展歷史來看,語用學的提出無疑推動了語言的發(fā)展。因為指示語,前提,會話含義,言語行為,會話結構等是語用學研究的對象,語用學的任務就是對這些成分進行動態(tài)研究。隨著對語用學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意識到語言學習不僅意味著獲得語言系統(tǒng)如語音,語法和詞匯的能力,而且還必須具備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交際環(huán)境中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這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于美國的一門與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翻譯學和語用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學科。跨文化交際是跨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際形式。所以作為研究語言使用者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和理解語言的一門學問,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跨文化交際主要是語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恰當?shù)厥褂谜Z言和理解語言,從而有效地避免語用失誤和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在外語教學發(fā)展的當今重視交際和語用的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也是提高外語學習者應用能力的關鍵。下面從詞匯,言語行為,話語結構三方面論述這種關系的重要性。

2.詞匯層面

在外語教學中詞匯的學習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缥幕浑H和語用對詞匯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富含的文化內涵,習慣用語和稱呼語的研究。

首先我們來看何謂詞匯負載的文化內涵,由于文化的多樣性,詞匯的理解和使用最能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特征,是文化差異的標志。因此文化負載詞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和內涵。在中西兩種文化的交流中,無論是文本還是口頭方面都有大量的這一類詞匯,通過學習可豐富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比如在西方以個人主義為主流的社會,人們對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理解體現(xiàn)了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進取和創(chuàng)新;二是獨立做事的能力;三是個人隱私。相反在東方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文化群體中,人們對個人主義的理解通常定義于自私自利,是一個帶有貶義的詞匯。再如英語中經(jīng)常使用的equality 一詞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深沉的文化根基。自美國移民時代到國家的建立,追求平等和自由成為了支撐國家的主流文化,無數(shù)代美國人為實現(xiàn)這一夢想不斷奮斗,演繹了許多經(jīng)典的故事,美國獨立宣言明確指出: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is is self-evident truth. (人與生俱來平等是不言而語的真理)。美國歷史上的許多運動諸如五一芝加哥和三八婦女爭取權利的斗爭詮釋了這一詞匯的文化含義。再如landlord(地主)在中西理解上也存在內涵方面的差異,在封建制的舊中國,地主是代表剝削階級,是勞苦大眾的吸血蟲。而在英美國度里地主一直作為土地和財產(chǎn)的主人使用,是一個中性詞,沒有褒貶之意。所以在中西文化價值體系內,個人主義的內涵決定了人們理解上的差異,從而導致了交際和語用方面的失誤,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把握好詞匯傳遞的文化意義,避免交際和語用中的誤解,真正實現(xiàn)對話語和文本的有效掌握。

詞匯層面的另一特征是習慣用語,簡稱習語。習語是一種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語言,有鮮活的生命力或口語性,讓人口口相傳,意思明確。習語和典故在語用和跨文化中所表現(xiàn)的作用十分明顯,這是因為習語是植根于其民族文化中,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明畫面,富含文化的多樣性。例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雞蛋里面挑骨頭等等。下面以中西典故的表現(xiàn)來論述其特點。一般說來,英語典故結構比較靈活,可松可緊,有長有段。長者幾字,十幾字,乃至完整的句子,如“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 (矢志不移,定能成功);”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短則片言只字,如 “Ark” (避難所), “Eden” (樂園)等。相比之下,漢語典故則結構比較固定,多為三字或四字結構,偶有字數(shù)較多或單獨成句(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洪洞縣內無好人”等等)。漢語典故絕大多數(shù)充當詞或短語,而英語典故除作詞和短語使用外,不少則可作單獨的句子使用。由于中華民族與英語國家在歷史 p地理p宗教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別,致使各自的語言文化帶有顯著的民族色彩。如paint the lily (W.莎士比亞:《約翰王》) 中表示多此一舉,畫蛇添足。 典故中l(wèi)ily (百合花)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歷來顯得格外美麗和高貴,誰要是給百合涂抹脂粉,自然會被看成在做徒勞而可笑的多余的事。再如Pitty Crawley 源出英國作家W.薩克雷(W.Thackeray)的名作《名利場》(Vanity Fair),Pitty Crawley 是小說中一位繼承了一大筆財產(chǎn)而又貪得無厭,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今用來喻指吝嗇鬼,守財奴。

3.言語行為層次

言語行為(speech acts)在跨文化語用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在進行話語交流或書面寫作時應遵循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才能達到有目的的言語使用。語言學家奧斯丁(Austin)和塞爾勒(Searle)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無疑為理解語篇或話語奠定了基礎。

根據(jù)塞爾勒(Searle 1976,1979)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有五大分類涉及到人們言語表達的特征。一是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它反應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去做某事,具體含有請求,要求,命令,挑戰(zhàn)等特點。二是承若性(commissives),它表示說話人對某一將要發(fā)生的事件承擔責任,如擔保,保證,發(fā)誓等。三是表情(expressives),表達說話人的各種情感,如祝賀,歡迎,同情,憤怒等。四是宣告(declaritives),表明說話人的語句導致事物或情景的外部條件的產(chǎn)生或改變,如命名,主持,辭退,辭職等。五是表實(representatives),說話人對一個陳述的真實性表達自己的信念,如肯定,報告,假設,總結等。事實上,由Austin 和Searle 倡導的言語行為理論是迄今為止跨文化研究者們所選擇的最為普遍和頻繁的研究領域之一,他們就同一種言語行為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和差異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盡管這些研究的語料來源還往往局限在書面完型填空(written discourse-completion)等形式,但是這些研究還是解釋了言語行為理論在不同文化中的變異(何自然,2004)。下面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芝加哥的獲勝演講為例分析言語行為的五個方面特點,從中領會話語的文化和語用含義。

1)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這句話表達了演講者對新生一代的肯定,駁斥了現(xiàn)代一部分人持有的對年輕人的錯誤評價和偏見,激勵了青年一代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信心和力量。屬于表示性特征(representatives)。

2)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a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在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演說者對人們發(fā)出的重要信息:國家面臨的挑戰(zhàn),民眾的呼聲,社會的建設。說話者應用得體的言語行為號召人民為建設國家發(fā)揮光和熱,體現(xiàn)了一種團結和民主的精神。屬于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

3)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句中的言語行為道出了說話者對參議員在競選中所作的努力和犧牲,是演講者流露情感的真實寫照,屬于言語行為的第三個功能特征―表情(expressives)。

4)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 s0-young-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句中蘊含了說話者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與義務,是表達承若(commissives)的言語行為。

在以上的言語表述中可以看出說話者的語言使用風格和隱含的話外之音,言語中在傳遞某些信息。第一段中提到的年青人是指80后的一代,然而卻喚起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如60到7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運動以及之后的社會變革等。第二段和第四段對美國社會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如進取p開拓創(chuàng)新p民主等都得到了反應??傊?言語行為中滲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4.話語結構方面

中西文化的不同價值觀往往影響著話語的結構,換句話說,組織信息和表達信息的方式會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西方人尤其美國人在構建語篇的過程中經(jīng)常把總結性的話語放在語篇的開頭,對所陳述的觀點有開門見山和主題鮮明的特點;而漢民族的話語結構則表現(xiàn)出一種含蓄的特點,在語篇結構布局上先提出理由,然后得出結論,也就是遵循因為―所以的話語結構。產(chǎn)生這樣的差別是東西文化歷史發(fā)展的結果,英語句型結構更精確,更有邏輯性,而漢語句型結構則較模糊,更有主觀性,這一點是與西方開放的、分析性的文化及中國主觀的、天人合一性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在英語教學中有必要介紹一些文化知識,這將有助于學生提高他們的語言和交際能力。下面就中西話語結構的差異是如何影響交際的活動作一比較。

以上的話語交際特點所表現(xiàn)的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對語用和跨文化的學習,同時也要意識到隨著當今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滲透,對話語的理解要有靈活性和針對性。

5.結論

外語學習是語言與文化學習的過程,是用人類語言反應文化的過程。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學習應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所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所帶來的困惑一定會在先進的教學理念中得到解決。外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和知識,而且更要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Carnap, R. 1948.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第6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 高中英語教學 英美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內涵 文化滲透

語言學家拉多曾說:“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學好語言?!辈欢梦幕哪J胶蜏蕜t,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已成為外語教學與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教學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語言文化的傳播、熏陶和感悟。因此,是否把英美文化納入外語教學范疇是區(qū)別傳統(tǒng)外語教學和現(xiàn)代外語教學的主要標志。

然而在我國,英語教學很長時間徘徊在這種狀態(tài):教師只教會學生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而對語言文化涉及得還很少,包括英語國家的、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名人軼事、風土人情等文化,教師沒有專門的講解。這就導致了學生對于英美文化的差異沒有得到很好的了解認識,在英語學習上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并且急需解決。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高中生英美文化素養(yǎng)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有如下重要作用:

(一)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英語語言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它生動、有趣、知識性強。由于我們的母語是漢語.所以我們在學習與漢文化不同的英語時感到有不小的障礙。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在學習過程中對英語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但是,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和巧妙運用,不僅可以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而且能創(chuàng)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英語中有這樣一句話:If I am late again,the boss will raise Cain.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遲到,老板就把‘該隱’叫起來了”?!斑t到”和“叫起該隱”有什么聯(lián)系呢?原來,該隱是《圣經(jīng)》中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長子,亞伯的哥哥。由于耶和華看中了亞伯的貢物,而沒有看中他的,該隱妒忌,因而殺害了弟弟亞伯。該隱是個性情狂暴、容易發(fā)怒的人。在英語中,Cain成為devil魔鬼)的同義詞,常用raise Cain表示“大發(fā)脾氣”。因此,上面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我再遲到,老板就要大發(fā)雷霆了”。老師在講解這個句子時,把相關的背景知識加以介紹,使學生增強理解的同時,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進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講到Simile(比喻)這種修辭格時,我就告訴學生一些與禽獸、顏色有關的聯(lián)想在中西方兩種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別的現(xiàn)象。如:在古時代,人們把龍(dragon)和鳳(phoenix)作為皇權的象征,龍是象征吉利的動物,所以漢語中有“望子成龍”一說,而西方人則認為龍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以消滅。再比如,“虎”在中國人眼里是百獸之王.漢語中許多帶“虎”字的詞語就體現(xiàn)了這一喻義,如:虎子、龍?zhí)痘⒀?、虎踞龍盤等。但是在英語里,“虎”的地位卻被“獅”所取代,眾多詞語如lion-heart(勇士),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額),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等都說明了“獅”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類似中國人眼中的“虎”。

加強這些文化知識的講解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熱情是因為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學生學到的是為適應語法學習而編造的空洞的死知識,信息含量少,學生只是被動機械地啃書本,幾乎無興趣可言。將

(二)消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各民族文化語言都是在各自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及人文環(huán)境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各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物質條件、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及千差萬別,而語言文化是在這四個方面所構成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并且是它們的表達和反映,這就決定了不同語言文化有著很大差別。在跨文化交際的英語教學中,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過程中存在著兩點明顯的不足:一是不會針對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交際;二是缺少有關英語交際的規(guī)則和交際模式的知識。因此,英語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的認知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得體地進行英語交際。

(三)有利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

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習過程是一定情景(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資源,通過意義構建獲取知識的過程。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為意義構建提供了條件,使學生成了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輔導并組織學生進行協(xié)作學習,用目的語交流看法。這必然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由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轉變?yōu)橐詫W習者為主體的探索式、合作式的自主學習。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

學生是在一定的思維習慣的作用下來進行語言輸出的,所以,必須在學生具備了英語的思維方式的前提下,他們才能說出或寫出地道的、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英語句子和語篇來。只有長期的對學生進行英美文化的灌輸和滲透,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了解英語國家的人都是如何思考問題,組織語言的來表達自己的,久而久之,學生才能逐漸擺脫中式思維的影響,在口語交際、翻譯練習、書面表達等一系列的練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學出地道、標準、實用的英語來。筆者認為,這一點正是英語教學中,也是各種語言教學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個目標。

當然,結合文化背景進行語言教學,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以文化知識為起點、以文化意識為橋梁、以文化理解為目的的階段性的循序漸進過程。實踐證明,傳授文化背景知識應盡可能的具體化、形象化。在平時看報或讀書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盡力提取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傊?,如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仍是我國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有待廣大英語教育同仁共同努力,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轉型時期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初探》[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王海皎,孔永紅

第7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意識是學生對其他社會文化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缥幕浑H意識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養(yǎng)成的,因為文化所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在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后,這種意識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有很大的幫助。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呢?具體地說,就是把所學的語言知識與社會的文化習慣和思想觀念結合起來,根據(jù)具體環(huán)境和對方思想、情感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話語,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在英語教學的最初階段,教師就必須重視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國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讓他們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英語是連接不同文化的橋梁,因此,英語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不僅是溝通的信息載體,而且是了解他國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所以讓學生養(yǎng)成文化意識,首先就必須讓其掌握一定的語言溝通能力。那么,大學英語教學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對異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對其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和領悟,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在跨文化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英語教師所要引入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必須密切相關,而且盡量與日常交際或生活當中常涉及的語言知識有關,這樣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將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同步傳授。第二,英語教師應該制定一個階段性的文化教學方案和計劃,這樣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接受程度,階段性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步驟、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呢?首先,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讓學生從學習文化的基礎內容開始,對他國文化有個最初的認識,讓學生對此產(chǎn)生興趣。其次,教師應通過設置一定的文化知識導入,讓學生在初步了解他國文化的基礎上,同時,讓學生對引起這種文化現(xiàn)象的原因和深層次的內容有一定認識。再次,英語教師應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文化自主學習,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的積累,提高自主文化學習意識,使學生能夠自發(fā)地學習文化,培養(yǎng)文化學習意識。

三、教師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多的是以傳統(tǒng)講解式方法來授課,但這種授課方式已經(jīng)很難適應現(xiàn)在的英語課堂了。另外,有的英語教師只是簡單地將所講授的內容通過直接翻譯,將信息傳遞給學生,這樣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收效甚微。但是為什么還有相當多的英語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而并未作任何改變和調整呢?原因在于他們對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還十分模糊。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改變授課方法和傳統(tǒng)授課觀念。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呢?教師首先應該認清英語教學的目的,尤其是在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師必須苦練內功,在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水平的基礎上,采用新穎有效的授課方式,有效引導學生。具體來講,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注重自身語言能力提高的同時,加強自己的文化學習。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英語教師應該爭取更多的外出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出國學習的機會,這樣,教師才能更近距離地接觸和感悟到異域文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也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提高,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意識,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能有效地影響學生對多種文化的學習。 

四、結語 

不論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還是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的最終任務就是使學生能更多了解他國文化,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即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實現(xiàn)這一目的已經(jīng)成為當今英語教學中的熱議話題,并且該領域里的一些學者和專家也在不斷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亟待解決現(xiàn)如今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只有

教師正確地處理好自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關系,有效地將文化知識滲透到教學當中,找出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yǎng):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 

[2]陳國民.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第8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群眾文化;文化館;合唱 排練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保障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成了我們群眾文化人的基本要求。然而傳統(tǒng)培訓方式已不能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了,科技時代的到來讓大眾有了更多的學習和欣賞的機會;隨便一搜索,各個名家都把自己的上課教學視頻上傳至網(wǎng)上,這對我們直接和群眾面對面教學的群文老師來說既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是挑戰(zhàn),如果你上課的方式方法,學生覺得不好甚至不對,那你就會面臨淘汰的尷尬境地。

在群文輔導的序列里,合唱的教學又占有很大的一個比重,不管是哪個年齡階層都喜歡音樂、喜歡唱歌。來文化館活動的群眾有一半左右都是來學習聲樂的,而在文化館的聲樂培訓中按參加人數(shù)又分為單人、小組、集體等多種方式。我覺得單人及小組都不具代表性和實用性,我主要以集體合唱形式為主要研究討論對象。

首先應該按照性別、聲音條件選拔團員,可以通過模唱和小段演唱等方式進行選拔,根據(jù)聲音條件劃分聲部,通常為四個聲部,男高、男低、女高、女低聲部。四個聲部基本比例是1:1:1:1。然后高音部再加10%,低音部減10%。如40個群眾的合唱隊,高音部加4個,低音部減4個,這樣的聲部是最平衡的。

接下來我主要介紹一些我的訓練方法及評價標準,我一般先練呼吸。歌唱藝術由四部分構成:氣、聲、字、腔。吸氣要適中,該多就多,該少就少,具體地感覺到,吸氣象聞花,就是很好的比喻,吐氣象是血壓水銀柱慢慢下降,急吐氣,象秤砣掉下來。開始用“S”練吐氣,分勻吐、急吐、停頓等。這個練習可以讓學生找到保持氣息的感覺。而且,有一個人氣不穩(wěn),就會出現(xiàn)“咝咝”聲,便于糾正。在放松的基礎上,肩不動才是好的,因為這樣氣肯定是往下吸的 接下來就是起聲練習,有兩種,一種是結合音樂進行,一種是不結合音樂進行。主張兩種同時進行。無音樂的起聲練習:例如哼鳴“ng”,象回答人的話,不保持一定的音高。這種練習好處是它打開聲音而不受聲音高低的限制。再是,找到氣息有比例地通過聲帶發(fā)音的感覺。如同拉提琴弓子碰弦,弓壓著弦,聲音難聽,只沾一點弓毛,聲音又太飄。只有通過這個練習,才可以找到正確的比例。

開始時,一切都要中等。力度、音高、氣息、不強不弱、不高不低、自然地開始。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同學們們找到最自然的感覺后,在無樂音哼鳴保持的氣息狀態(tài)時,他張口的有樂音的聲音比例就對了(一個合唱隊在演出以前,也應該作這個練習)。

起聲練習:我們一般是由哼鳴到母音“嗎、嗚、衣”進行訓練的。剛唱哼鳴時,要讓孩子不斷地找,找到一個最好的地方,延長它,讓他記著這個感覺。當哼鳴很好的時候,改唱母音“嗎”。這個音張開時,有個標準,下牙別看到就是對的,這時聲音就全打開了。

起聲練完后,可唱各種練習曲,但不要把它當成例行公事。這一方面指揮的選材很重要,再有音色模仿也是很要緊的。同學們心中有一個美好的聲音,在合唱隊里又聽到合于心中的聲音,逐漸去靠,這樣就形成一個統(tǒng)一優(yōu)美的音色,當然,這是在正確的呼吸起聲的前提下進行的。

好的合唱團,它的標準是演唱作品風格、演唱技巧、演唱形式的多樣性。

1.正確的演唱姿式和統(tǒng)一的發(fā)聲狀態(tài)。這就是松弛、自然。把不該緊張的部位全部放松,該緊張的部位要支撐住。2.要有正確的母音唱法?!鞍ⅰ⒁?、埃、歐、烏”是非常重要的母音,因為你的音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音的唱法。3.不管聲部有多少,都需要圓潤、豐滿的共鳴位置,特別是上部的共鳴位置。4.做到相應力度變化的幅度。我們這個合唱團不是憑聲大取勝,而是靠變化。5.要有調配各種音色的能力?!鞍ⅰ蹦敢羰且环N音色,“衣”母音是一種音色,“烏”母音是另外一種音色,要隨著字的變化而變化音色。6.有清晰音樂化的語言。在歌曲中的語言,是不能離開音樂的。音樂有時要求語言夸張,有時縮小,有時虛,有時實,讓它具有語言的色彩的旋律線條,這樣的語言才是有價值的。7.良好的音準和節(jié)奏。我主張合唱的最基本訓練要從無伴奏合唱開始,從多聲部開始,從感覺入手。用正規(guī)美聲方法訓練的群眾合唱,音域更寬闊、聲部更和諧,音質和旋律的高度統(tǒng)一能達到一種輝煌和美妙的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扎實的基礎,基礎訓練和美育教育做得扎實。

業(yè)余的團隊,專業(yè)的水平,這絕對做得到,只有藝術修養(yǎng)一步一步地提高,藝術人才才會用之不竭。

群眾訓練中,要注意使群眾會用假聲唱高八度,即掌握真聲與假聲兩種方法。歌唱是氣、聲、字、腔、情組成的。氣、聲、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

一個好的合唱團要做到合唱技巧的多樣性,合唱風格的多樣性,合唱表演形式的多樣性。美麗的音色是學生們自己尋找出來的,他們心中有一個美好的聲音,在合唱隊里又聽到合于心中的聲音,逐漸去靠,這樣就形成一個統(tǒng)一優(yōu)美的音色,真正代表一個國家綜合音樂實力的是合唱團和交響樂團。

參考文獻:

[1]劉波.合唱藝術概論[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7.

[2]石一冰.中國當代大型合唱創(chuàng)作[M].西南師大出版社,2010,8.

第9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學生;寢室文化;行為習慣;重要性

現(xiàn)代的社會,不僅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質的國民,高素質的國民教育要從學生抓起,這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指出:“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睘榫拍炅x務教育階段農(nóng)村初中教育指明了德育培養(yǎng)方向。

一、寢室文化是住校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

教育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行為習慣,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美化生活,提高審美能力,但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中學學生行為習慣在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點:一是寢室衛(wèi)生差:床上床下亂七八糟,不會打理;一片混

亂。二是個人衛(wèi)生習慣、環(huán)保意識差:亂丟紙屑、

瓜皮果殼、食品包裝袋;亂倒臟水;隨地吐痰。三是學習行為習慣差:不會預習新課;沒有時間觀念,上課鈴響后仍在操場上游逛;不按時作業(yè),隨心所欲;人生沒有奮斗目標;得過且過混日子等等。俗話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習慣決定素養(yǎng),素養(yǎng)鑄就人生。”不好行為習慣有損學生的健康,有損學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自己的人品,這無疑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巨大沖擊,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為了使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環(huán)境的熏陶,我們深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寄宿制學校是學生除了學校規(guī)定和法定放假休息時間以外的所有時間原則上都將在所在的學校。寄宿制學校的寢室文化是由住校生在生活領域的相互作用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精神的產(chǎn)物,以及其創(chuàng)造過程的總和;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住校生生活、交往的最基本場所;是學生群體的一種組織形式;是住校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這個陣地的活動方式、內容,如何才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有待于我們探究、歸納、總結應用。行為習慣是指出于無數(shù)次的重復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的、高度自覺的行為方式。行為習慣的好與壞,是關系到學生個性品質發(fā)展,關系到促進學生的生長發(fā)育,增強學生的體質,使學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關系到促進學生其他良好行為習慣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對學生后期的發(fā)展起至關重大的作用。

二、寢室文化能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養(yǎng)成一個習慣,就會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好習慣,會讓人終生受益;壞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讓人陷入惡習深淵,影響人一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有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精神風貌,同時也體現(xiàn)著一個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初中階段是形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如何把握好這一黃金時期,如何讓義務教育階段農(nóng)村中學寄宿制學校寢室文化建設有效地促進學生行為習慣變化、健康發(fā)展,值得我們一線教育者深思。

學生的生活能力、行為習慣從小父母就開始培養(yǎng),經(jīng)歷學前班、小學的幾年教育,具有初步感悟、領會行為是非的能力,慢慢地形成了一些簡單的行為習慣。進入初中,環(huán)境發(fā)生改化,社會視野逐步擴大,開始了寄宿生活,要整理床鋪、收拾房間、又要參加戶外活動,增大了勞動量,由于身心處于發(fā)展時期,好奇心強,加之多數(shù)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學生成了“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既特別關心,又十分溺愛。這樣,“惰性”行為漸漸產(chǎn)生,思想上的“固執(zhí)、任性、不聽話、”,成了今天義務教育階段農(nóng)村中學教育的難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課內外結合,創(chuàng)設適合寢室文化教育的情景、場面,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意識,對寄宿制學校要利用學生朝夕相處的寢室場所,形成有特色的寢室文化,傳播先進思想、名人文化,循循善誘,潛移默化,因人而教,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全方位地發(fā)展健康的思想意識。

結語:

總之,初中時期是青少年生理、心里急劇發(fā)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是增長知識、接受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可塑性大,叛逆心理嚴重,抗挫折意識和能力極其薄弱,所以抓好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