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的生命科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處理好“導學案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導學案是學生學習、課堂教學的路線圖。課堂教學必須圍繞學生完成導學案情況展開,不能出現教與學分離的現象。學生分組交流導學案,小組派代表有重點的展示導學案內容,全班研討導學案上的重點難點,教師點撥、總結、提升導學案上的關鍵問題,當堂檢測導學案上的變式、拓展性達標練習。同時,通過“回歸目標”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能夠把書本中的相關生命科學知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自主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通過“延伸拓展”環(huán)節(jié),將理論知識和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基因的分裂規(guī)律”導學案――延伸拓展
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1)指導雜交育種
如果小麥抗銹病的抗性是由顯性基因控制的,F1的作物能立即推廣嗎?為什么?怎樣選育?
如果小麥的矮稈性狀是由隱形基因控制的,隱形性狀一旦出現,還需要不斷選育嗎?
(2)指導醫(yī)學實踐
在醫(yī)學實踐中,常常利用基因的分離定律對遺傳病的
和 做出科學判斷。
二、處理好“導學案與練習”的關系
導學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看書、思考,不是練習匯編;導學案中的練習只是為了達標檢測,必然要減少、精選,容量適中、難易恰當,切忌貪多求全,以題代案。使用導學案后,鞏固性練習應適當減少。要給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在導學案的引領下,自主完成相應內容的學習。
三、處理好“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的關系
不少教師對“學習目標”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直接將教參中三維教學目標列為學習目標,洋洋灑灑占了不少篇幅,在實施過程中卻很少有學生會仔細閱讀和領會,這樣不僅失去了“學習目標”原本的引領作用,而且還造成了紙張的浪費。追根溯源,學習目標的設計應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方向,知道“學什么”,因此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生認知水平等,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設計相對應的學習目標,以此作為教學的導向和教學效果評估的標準,提高可操作性。下表以“基因的分離規(guī)律”為例,比較兩者的聯(lián)系與不同。
不難發(fā)現,導學案中的學習目標應緊扣三維教學目標,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這兩個顯性目標進行濃縮與提煉,數量上一般不超過三個,言簡意賅、一目了然,鼓勵學生通過自學完成,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及方向。“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則屬于隱性目標,不必以文字的形式書寫在導學案中,而是依靠教師適時調控,潛移默化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
四、處理好“教師導與學生學”的關系
(1)要把握誘導的時機?!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是教育家孔子的論述。它恰如其分地點明了學生需要啟發(fā)的最佳時機。即是說當學生討論熱烈,對問題似懂非懂,想說卻又說不清楚,正是渴望啟發(fā)的最強烈之時,教師要善于捕捉這種時機,給予適當的誘導和點撥,將起到最佳的學習效果。(2)導學要講究藝術。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變教為導更要講究藝術,任何拙劣的導學,不僅不能誘導啟發(fā)學生的思路,反而會使學生的思維僵化,甚至退化。(3)導學方式有靈活性。導學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長時間單一的引導方式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居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就是這個道理。導學與學案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學案是教師有一堂好的導學課的先決條件,但教師決不能僅僅局限于已設計好的學案,其中起到穿針引線作用的都是教師實現預設性的問題串,然而再好的學案也不能把課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設計到。面對學生跳出導學案之外即興生成性的問題,教師應隨機應變不死搬導學案,和學生一起迸發(fā)思考的火花,即時準確地做出解答和釋惑,扎根于導學案,又不拘泥于導學案,我想這應該才是課堂教學的最精彩之處吧。
例如:實驗7.3 植物細胞分化的觀察
實驗要求:通過觀察小麥根尖四個區(qū)域的細胞特點,了解細胞分化的過程和意義。
教師預設問題:小麥根尖成熟區(qū)細胞有哪些特點?
預設學生回答:有根毛細胞以及環(huán)狀或螺紋狀的導管。
學生生成性問題:既然導管是植物體內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結構,那么在小麥的葉片中是否也能找到導管呢?
教師即時處理:首先對提問學生進行表揚,肯定其積極思考、勇于提問。隨后組織學生當堂通過實驗加以驗證,同時增加葉片顯微結構的知識點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論文關鍵詞:高中生物;生命教育;生物課堂
近幾年,媒體報道以及我們身邊總在發(fā)生一些輕視生命的悲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充分體現了“重視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這就要求生物學教學擔當起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把生物科學知識的傳授與生命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真正認識生命之珍貴、生命之衰亡、生命之和諧、母愛之偉大、生命之意義,從而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珍視生命,讓生命之花和諧綻放。
一、生命教育的含義和特點
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指的是對一切自然生命(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的關注;廣義的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關注生命,還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生命價值的提升。因此,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科學教育,又要重視人文教育,讓師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動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質量,解放精神,培養(yǎng)生命意識,從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樂。
生命教育應具有的特點:①是建構智慧的教育,這個智慧就包括了德性智慧、理性智慧和情感智慧。生命教育首先要充滿“德智”,“德”是人性的基本價值觀,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悟的。理性智慧,就是教師以一種開放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各種沖突、矛盾和障礙,在沖突中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情感智慧是一種審美的智慧,我們教師要思考的生命教育并不是位移式地把書本知識搬到學生的頭腦中。②是指向生命成長的教育。葉瀾教授提出要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課堂應該真正體現學生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一種活動的狀態(tài)。生命教育應成為教學的一種情境,一種過程,讓學生頓悟、理解對生命的認識。生命教育需要教師虛心、耐心地蹲下身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和對學生說話。③是有效型的教育。生命教育一定是學生原有經驗的重組,要引起學生對生命經驗的一個新的理解。
二、生物課堂實踐中的生命教育
1.生命的起點,生命的不易
現實中青少年不體諒父母,不贍養(yǎng)年邁的父母、虐待父母乃至殺父弒母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場景讓人心酸,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固然很復雜,但我想與青少年缺乏對生命的認識,對生命理解不透有關系。結合生物教材的知識,我就讓學生了解人的胚胎發(fā)育和分娩等知識,讓學生體會生命的起點,生命的來之不易。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胚胎工程》這一章對胚胎發(fā)育的過程有簡介,我主要通過科教短片和電影來教育學生。例如,《人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產生幾億個,它們在女性的陰道內爭先恐后地通過子宮游向輸卵管,在到達輸卵管時只剩下數千個了,最后能夠與卵細胞結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強壯的。受精卵再到子宮內發(fā)育10個月。可見,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最優(yōu)秀的個體。生命是多么來之不易的,它是多么珍貴!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其生存的權利。我們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珍愛生命,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生命都應該得到珍惜。
為了讓學生知道母親分娩的痛苦,認識到為他們的到來父母所付出的艱辛,我讓學生觀看了第六代導演張楊的電影《向日葵》,該片是以主人公張向陽的出生為開頭,用他兒子的出生作為結尾的。特別是結尾那些血淋淋的真實的分娩鏡頭真的讓每一個人感到一種震撼。我注意到許多的女生甚至閉上眼睛,不敢觀看??擅總€人包括他們就是這樣來到這個世界的。生命的孕育和誕生是多么艱辛和不易!
經歷過這樣一次次生命的洗禮,很多學生回家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也有很的家長跟我反映,他們的孩子懂事了很多,好像一夜之間長大了,這些變化讓人很欣慰。
2.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價值
人是萬物之靈,人生來不僅僅是活著,還要使有限的人生有意義、有價值。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衛(wèi)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尤其是青少年,他們正處在身體生長發(fā)育十分迅速的時期,生物教學結合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青春期不僅是一個人生長發(fā)育最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學習知識、開啟智慧、增強能力和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最容易發(fā)生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時期。據有關資料顯示,每8個中小學生中就有1個心理是亞健康的。為此,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使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成為中學教育的重要任務。生物學教學就可以結合學科特點講解有關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知識,使學生能認識了解自我,解開人的生理現象之謎,從而順利渡過青春期。
例如,在個體發(fā)育教學時,我是嘗試讓學生做了如下的比較與分析:①和小學比較,現在你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記憶力、理解力有什么不同(舉例說明),為什么?②你的月經初潮(或首次遺精)是在什么時候,你當時的心理是怎樣的,怎么處理?③在從小長大的過程中,心理上有哪些變化,遇到了哪些困惑,你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同學們通過自己分析比較、小組討論,全班總結這種參與自主自助式的學習,每個人基本都能夠正確認識和沉著應對青春期的各種變化和問題,從而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人生的意義。
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又處于一個學習任務繁重的時期。比如,結合《神經調節(jié)》的學習,自己制訂合理的作息計劃和學習計劃,做到合理安排時間,勞逸結合等等。一個人,只有勤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才有可能追求高質量的人生。
3.生命的終結,生命的珍愛
生命的誕生是喜悅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回避死亡問題的討論,期望擁有吉利和平安。一些青少年時不時就放棄了生存而選擇死亡,這種逃避現實、輕視生命的做法,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的不負責任,也是不能正視“死亡”的表現?!八劳觥保粌H僅是一個生物學范疇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學、哲學、倫理學和人文學的問題。對此,我們可以在生物學教學中從生物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生死教育,使學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
例如,秋天的落葉它要經歷一個葉柄基部形成離層——隨風吹落的過程,春天樹木依然生出新葉再現生機;單細胞的動物可以在生長到一定的時候一分為二變?yōu)閮蓚€新的生命,原來的個體不復存在;人也會生老病死,死后,人的個體也和其他生物一樣最終會被分解為無機物重歸大自然。這是規(guī)律,是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huán),沒有生何來死,沒有死又怎會有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只有了解死亡,正確認識死亡,才可能積極地看待生命,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承載生存的責任,進而創(chuàng)造并統(tǒng)整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4.生命的外延,生命的和諧
生物教材中生態(tài)章節(jié)的開篇語這樣寫道:“在這個星球上除了我們人以外還有很多生命,同樣需要我們珍視。我們并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也不是最早的居民,還有很多的生命和我們一起生活著,他們的存在對我們,對我們的地球都非常的重要。同樣需要我們的呵護?!杯h(huán)境被嚴重污染,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溫順的動物襲擊村莊等等,這些令我們震撼但又熟視無睹的畫面經常發(fā)生,為什么會無視,因為對其他生命的藐視和不在乎。所以在生物課堂中也要滲透對其他自然生命的重視教育。
例如,我在有關生態(tài)的章節(jié)中會給學生找些素材,安排播放好萊塢電影《birds》的某些片段,那因侵犯鳥類的生存空間而導致鳥殺人的恐怖場面,讓學生過目不忘,對其他生命的重視和珍惜與日俱增。記得在看過片斷之后的那個晚自習,教室里飛進了一只知了,被學生抓到后,其他學生馬上說:“放生吧。”這就是很好的效果。
三、生命教育在生物課堂實踐中的反思
1.創(chuàng)設富有沖突的情境
課堂情境應該是利于學生體驗、頓悟的情境,而且是富于沖突的情境。課堂教學的情境不僅僅是討論交流,把活動搞得很熱鬧,一個人沉思、靜靜地思考也是一種很好的頓悟,教室里放出溫柔的輕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審美的體驗也是很好的辦法。
2.引入錦上添花的案例
老師在課堂上讀一些故事,說一些真人真事,給學生以情感的震撼。教師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讓學生感悟到案例背后的東西更為重要。
關鍵詞:生命化教育;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實施策略
生命化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它強調以生命為基準點,在教育過程中根據生命個體的特點,遵循生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努力為生命個體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從而促進生命全面發(fā)展。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生命意識只尚未完全形成,在這種情況,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為失控等現象,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生命主要包括自然生命、價值生命、智慧生命等屬性,因此,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彰顯生命的活力和價值,實現人的能力、交往、品質、創(chuàng)造的和諧發(fā)展,我們可以從自然生命、價值生命、智慧生命這三個方面實施生命化教育,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重視自然生命,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自然生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這是生命化教育的根本。注重自然生命教育,即要加強學生生存意識和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以提高學生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來源于社會,并服務于社會,課堂教學只有真正地將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巧妙結合起來,才能體現自然生命的活力與價值。因此,在生命化教育視野下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然生命教育,注意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讓教學回歸社會生活,從生活現象入手,設置生活情景,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如在學習《價格變動的影響》時,模擬了“蛋市”交易情境,然后要求三名學生上臺表演,其中一名學生扮演雞場老板,一名同學生扮演賣雞蛋者,一名學生扮演買雞蛋者,接著要求“雞場老板”根據“蛋市”供求關系的變化以及雞蛋價格的變動情況及時作出決策:是不斷擴大養(yǎng)雞規(guī)模多生蛋以賺取利潤還是多殺雞以減少損失?最后要求其他學生對“雞場老板”的決策作出評價,并說明理由。這樣的情境貼近學生生活,易吸引學生注意力,“雞場老板”每次決策都會引發(fā)學生激烈的討論,既深化了學生的知識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根據市場變化情況調整戰(zhàn)略的能力。
二、重視價值生命,引導學生辯證看問題,提高明辨是非能力
價值生命教育是從尊重需要出發(fā),通過加強學生的真善美教育,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掌握價值標準,陶冶學生情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生命化教育的關鍵。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某些教育觀點可能會與學生的已有認知產生沖突,這時教師不應全盤否定學生,不應敷衍了事,更不能用大道理打壓學生,而應重視學生價值生命教育,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通過典型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辯證、全面地看待問題,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以腐敗問題為例,有部分學生在看待這個問題時容易走極端,以偏概全,一說腐敗,就覺這個世界暗無天日,一次遭劫,就認為世上沒有好人。故教師在講述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正確引導,通過大量的正面信息和事例,引導學生以辯證、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各種社會現象,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指責。既要看到腐敗問題產生的歷史根源,又要充分認識到腐敗的危害性以解決腐敗的緊迫性,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
三、重視智慧生命,引導學生討論質疑,培養(yǎng)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智慧生命教育是生命化教育的升華部分,重視智慧生命教育,即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置啟發(fā)性、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思、討論、質疑,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發(fā)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在綜合探究《正確對待金錢》時,針對當前不少學生存在亂花錢現象,部分人的拜金主義傾向,組織學生開展“金錢是否是萬能的”辯論賽。
正方:金錢是萬能的。代表理由:(1)古人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因正為金錢才造就了一大批勇夫,這一切說明了什么?說明了錢的重要性。一個人可以為錢活著,也可以因為錢而出賣一切,包括自己的肉體與靈魂。(2)當我們遇到所有的困難的時候,想一想假如錢足夠多,是不多萬能的?大財團可左右政治家的決策,錢多的美國富人甚至可以顛覆一個國家的政治??梢?,錢可以搞定一切,沒有錢做不到的;(3)精神的東西總是伴隨著物質的成分存在。人什么沒有沒關系,就是不能沒有錢,離開什么都不能離開錢。
反方:金錢不是萬能的。代表理由:(1)金錢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必需品不只是金錢,金錢可以買來溫飽,但買不來親情;金錢可以買來一時的快樂,但它買不到一世的幸福;(2)有錢固然好,金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便它買到的僅僅是軀殼,而買不到它真正的價值,所以金錢不是萬能的。(3)有人說,有錢可以買到一切。顯然,從邏輯上和意義上看,它是荒謬的,一個目不識丁的人花錢買一為一張文憑,但它上崗后能用大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嗎?可見,金錢不是萬能的,它可以買到文憑,但它買不到知識。
這樣通過討論辯論,學生熱情高漲,興趣盎然,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開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有助于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生命化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生命發(fā)展,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何嵩 張瑜:生命化教育視域下的教學策略轉變,《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一、開放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絢麗的生活畫卷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開放式語文教學”是一種擺脫固定、僵化、權威的教學方式。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探討在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社會調查、收集數據、文字等信息資料的運作方法來了解事實及有關知識,然后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方法整理、分析、推理,發(fā)展為基本學習能力,并構建若干具體教學模式?!伴_放式語文教學”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開放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科學實效的學法指導中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保ㄌ招兄Z)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合作探究雖是新課改大力倡導的一種課堂模式,但要不要進行合作學習,都要依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而定。如教學《皇帝新裝》時,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劇,課本劇的表演形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個性發(fā)展。課本劇表演把課文中的人物演繹得栩栩如生,為上課設置情境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如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記錄員記好,準備在班級交流中提出來,組間交流,教師調控。在組內合作的基礎上,各組將討論的過程和解決的問題派代表在全班中交流,組間再質疑。教師調控,對一些普遍性問題可適當提供變式(或材料或觀點),幫助學生解疑。為了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組間進行交流可通過競賽方式展開。這樣可以增強組員之間的合作意識,調動組員尋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積極性,讓課堂始終處在高效的狀態(tài)。將模式靈活變通和優(yōu)化組合,尋找內容和方法的最佳結合點。
三、開放作業(yè)模式,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語文作業(yè)中培養(yǎng)學習能力
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毙抡n標下的作業(yè)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學習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 作業(yè)設計要體現更多的合作性,“有效”是最根本的要求。自主性作業(yè),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選擇、參與作業(yè)內容的設計,自己設計學習思路,搜集與所學知識有關的信息材料等,這類作業(yè)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在開放性作業(yè)的設計中,有意識地設計多樣化的作業(yè)類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作業(yè),這樣既能使學生帶著愉悅的情感體驗完成作業(yè),又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發(fā)展。例如,學完《水調歌頭》一課后,設計這樣的作業(yè):為《水調歌頭》選配樂曲,并練習配樂朗誦。
四、開放課堂展示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張揚個性,享受成功的樂趣
體驗學習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的過程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這種建構的過程包括學生對課程的體驗和對課程的自我了解,進而使學生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生本課程。體驗學習是學生生本課程構建的過程。在體驗學習中,學生要不僅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接受知識、了解知識,更要將自己置身于知識所體現出的邏輯關系以及與社會的關系當中。高中生物教學內容與社會發(fā)展、人民生活有著密切的自然關系,通過營造體驗學習的情境和過程,建構出體驗學習的路徑來實現高中生物課堂的高效開展與社會價值。
關于體驗式學習,教育領域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陳霞認為,體驗式學習體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經歷從觀察、思考、反思到實踐的流程,從行為和感情上直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自身的體驗和親歷來建構知識”。則認為體驗學習是“學生以自然或結構性的方式獲得親身體驗和實踐,接著反思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直接、具體的生活事件,得出抽象、概況的結論,并據此調節(jié)或指導自己的后繼行為。簡單地說就是‘從做中學’”。不論何種定義,我們都可以看到體驗式學習并不是將學生的學習停留在經驗的層面,而是要將經驗或表象內化為學生專屬的概念。這種概念和思維的形式是反思得到的,反思得出的概念則要為后續(xù)的學習和生活作指導。這并不是原地畫圈,而是一個螺旋向上的過程。體驗式學習的重點和核心在體驗,體驗的材料要豐富,體驗的過程要生動,體驗的主角要主動,體驗的效果要多元。體驗式學習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如情境體驗、角色體驗、實踐體驗等。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班級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靈活地使用體驗式教學法,構建體驗式教學的生動課堂。
一、多媒體技術的融入與體驗情境的營造
體驗式學生置身于某種特殊情境下的行為和感受。高中生物在進行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科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其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性。每一課時的內容都要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有所斬獲。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學科、體驗課程內容、體驗生物的奧秘。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就是增強學生體驗從而派生出其中蘊含的核心概念的重要工具。由于實驗器材的欠缺和實驗步驟的復雜程度,教師不可能為所有學生十分精確的演試每一個實驗的過程,有些實驗也不適合在課堂上進行演試。此外,對于一些生物與人文學科交叉的內容,僅憑單純的文字則無法達到學生豐富體驗的效果。這時將多媒體進行合理地運用則可以達到創(chuàng)設良好體驗情境,增強學生具象材料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積極轉化為抽象的概念之目的。《細胞的能量“通貨”――ATP》一課介紹了ATP作為生命的直接能源所擁有的地位及其在生物代謝中扮演的重要角色。ATP在現實生活當中的體現,ATP在植物的光和作用中的作用等都是學生了解ATP的重要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一段螢火蟲的視頻或照片讓學生產生對ATP現實存在的體驗,進而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螢火蟲為什么能發(fā)光”,從而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質的概念。在展示ATP的分子結構式時,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對分子結構式進行分解解釋,并利用Flash技術制作短片向學生展示綠色植物通過呼吸和光合作用如何將ADP轉化為ATP。學生的體驗正是在這些生動形象的展示與對生活情境的體驗之中逐步得到升華。
二、“雙實”活動的靈活運用與生物知識的生活遷移
生物課實踐及實驗活動的靈活運用是學生體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課程是理論課程的補充,是對較為靜態(tài)化的知識的有益補充,也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度。實踐活動則是學生對知識轉化過程的真切感受。課程的實驗和實踐活動可以發(fā)生在課堂之上,也可以在教室外由教師帶領學生,甚至由家長配合完成。《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重要意義》一課重點要求學生認識到“通過各器官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活動,才能實現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這一生命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身體體溫入手,在這一節(jié)課之前布置家庭作業(yè),那就是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完成“體溫日變化規(guī)律的調查”。在課堂之初請同學匯報體溫調查的結果,并根據調查的結果回答問題諸如“同一個人在一天內的體溫變化有和特征”“年齡和性別不同的人在體溫變化上又有何異同點”等。體溫測量及其與課程內容的緊密結合就是實踐教學的典型案例。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流程(如下圖),并根據課程內容保證核心知識點的逐步滲透,就可以達到實踐教學應有的體驗效果。學生也正是在這種對自己體溫的親身體驗中完成對核心概念“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認識,實現生物知識的遷移。
三、生命科學的人文化拓展
生命科學與人文社會的關系十分緊密。不僅表現在生命科學直接服務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更在很多方面體現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或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蘊含的辯證法思想等。將生命科學與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相關聯(lián),是對生命科學的尊重和再認識,也是增進學生對生命科學體驗的舉措。例如前面提到的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知識點滲透的就是“局部與整體相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此外,將生物中的生命科學知識與社會當中的疾病救治、社會關愛、健康維護、社區(qū)幫扶、醫(yī)療補助等知識進行關聯(lián),既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科學的普遍運用和重要地位,同時借助生命科學的平臺讓學生體驗到其具備的重要的社會價值和人文情懷,使學生能夠學習到不一樣的生物課,形成學科間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陳霞.高中生物“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探析[J].海峽科學,2009,(4):83-84.
[2].體驗式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培訓中的運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7.
[3]姚秀榮.高中生物課堂體驗式學習教學實踐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2.
關鍵詞:生命科學;生活;學習;教育
傳統(tǒng)教育,教學與生活常常是脫節(jié)的,教師和學生都捧著書本和習題,使得教師感到枯燥,學生感到乏味。這讓學生很無奈,也讓教師感到惶恐。有人曾這樣說傳統(tǒng)教育:“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真正的知識,僅僅是其離開學校后最終剩下的可憐的一丁點?!边@就是傳統(tǒng)教育的悲哀。
新課程告訴我們,要關注生活。生命科學,更要關注生活。這就要求教師研讀課本的時候,更要研讀厚重的生活,把生活和生命科學聯(lián)系起來。用生活引導學生學習生物學,讓生物學指導學生學會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很有用的。我們要給學生真正的教育,讓學生學到終身受益的知識。
在此,結合幾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如何讓生活使生物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
一、生物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關注生命科學的新動態(tài),積累生活素材,并教會學生如何在生活中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
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是源頭活水。我通過傳播媒體、生活實際、社會熱點、實踐活動、學校的宣傳、參加各種培訓等不同渠道,來學習和探索,使自己不斷進步。并且不斷從電視、網絡、書本上學習養(yǎng)生的知識,并把自己的學習途徑也告訴學生。
二、讓生活融入學習過程
學生在來到學校之前,他們已經擁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經驗,并且隨著學生的成長,他的生活經驗不斷的豐富,基于這些經驗,學生才能夠通過各種活動將生活和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現實生活出發(fā),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1.從生活實際中獲取生命學科常識
教學中,把生活實際中的生命科學常識細化到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知識點中,引導學生獲取相應信息。在講解《組成生命的化學元素》時,引導學生關注食品、保健品(如,鈣片、鋅劑、鐵劑、加碘鹽等)的說明書或廣告,從中了解人體所需的元素,了解元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在講解《組成生物體中的化合物》時,讓學生觀看各種果汁、維生素類營養(yǎng)品、藥店中各種維生素類藥劑等,了解維生素的種類及作用;引導學生關注與酶有關的日常生活用品,觀察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說明,了解酶的特性;從酸奶、黃豆中,讓學生了解人體腸道內存在的有益菌群。
2.從社會熱點中獲取生命科學知識
生命學科不僅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聯(lián)系,還與許多社會事件、社會問題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根據知識點,有機地與相關社會熱點、事件相聯(lián)系,拓展知識,使學生對某一熱點問題有較全面的認識。下面在高中生命科學的內容中,選取有代表性的知識點、與之相關的社會熱點、社會事件結合部分,如下所示:
細菌
i炭疽桿菌與美國9.11事件后的炭疽病聯(lián)系
ii與學生飲用課間奶中毒事件聯(lián)系
病毒
i艾滋病毒與12月1日世界艾滋病的主題活動相聯(lián)系
ii甲肝病毒與1988年上海爆發(fā)的甲肝病聯(lián)系
DNA、基因
i DNA與今年DNA發(fā)現50周年這一紀念活動的聯(lián)系
ii基因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聯(lián)系、與我國已經研究出水稻基因聯(lián)系
iii免疫與非典型肺炎聯(lián)系
神經系統(tǒng)
i與腦科學發(fā)展的聯(lián)系
ii與6月26日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活動聯(lián)系
三、用生命科學知識指導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困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生命科學知識滲透到了社會生產、生活的許多領域,將生物科學知識加以運用和延伸,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1.生命科學知識指導生活
有些知識看似不起眼,卻大有用途。天氣溫暖的時候,早晨剩下的飯菜如果想等到晚上再吃,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殺死期中的細菌,以防變質;如果誤吞了金屬物,可以吃些纖維類的食物,纖維會將消化道內的金屬層層包裹,從而順利排出。
2.生命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困惑
很多學生不理解,新疆的哈密瓜為什么那么有名,那么香甜,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后,稍微點撥一下,學生就會明白,新疆哈密地區(qū)晝夜溫差大,白天溫度高,光合作用強,積累的有機物多;晚上溫度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機物少。所以一天中積累的糖分多,瓜果自然很甜。
3.生命科學知識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好習慣會讓人受益一生,但靠說教培養(yǎng)他們的習慣容易適得其反。利用知識進行無形的教育是很好的辦法。
例如,學習“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時,可以引導學生不偏食,保證營養(yǎng)的均衡,不然會發(fā)育不良;講解“免疫調節(jié)――艾滋病”時,學生會學會保護自己,潔身自好。
生活實際與學科學習緊密聯(lián)系,不僅僅限于生物學科。每一個基礎學科都是生活精華的體現。生活和學科學習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生命科學;實驗優(yōu)化;能力培養(yǎng)
生命科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自然科學。隨著課改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實驗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許多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影響,生物實驗在教學過程當中并沒有真正地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就外在因素而言,首先,學校方面對于生命科學教學的重要性還沒有很大的認同感。配備的實驗設備普遍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實驗室條件較差,設備簡陋,經費不足等情況也很常見。其次,教師方面對于生命科學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也有偏差。很多教師將“學生實驗”變成“演示實驗”,將“做實驗”變成“講實驗”的情況屢見不鮮。再次,學生方面對于生命科學的重要性也沒有達到應有的重視。在學生眼中,生物一直是一門“副科”,生物學科在學生的意識中處于劣勢地位。
就內在因素而言,生命科學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的實驗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從選材、時間、操作等都有可能還沒有完全達到最佳的實驗效果,從而導致這些實驗并不能很好地去表現應有的實驗現象,降低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應該得到的對于理論知識的鞏固和實驗能力的提升的作用。本文就將討論關于生物實驗在設計過程中一些不夠完善的內在因素的優(yōu)化,希望由此提升生物實驗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能力。
1.材料選擇方面的優(yōu)化。實驗材料的正確選擇,是所有生物實驗成功的必備條件。在我們目前所采用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過程當中,所有的實驗材料都是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實驗,并且通過歷代不斷驗證才被寫入教材的。但是,是否現有教材中的實驗材料就是最完美的呢?當然不可一概而論,下面就有一個實例可以進行優(yōu)化。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實驗是生物教學過程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在進行生物組織中的脂肪的檢驗時,一般采用花生做材料。由于花生不容易切薄,同時徒手切片存在一定的操作要求和安全隱患,學生往往不能制備出符合要求的切片,在顯微鏡下也就難以觀察到應有的實驗現象,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
本實驗的材料一般選擇富含脂肪的常見油料種子及其他的一些結構,如芝麻、花生、黃豆、葵花籽等。這里推薦用葵花籽的種皮作為實驗材料。選用葵花籽種皮的優(yōu)點有:第一,基本為無色——不會影響觀察;第二,薄,易于分離獲取——不需要作切片處理即可在顯微鏡下觀察。不但可以節(jié)省實驗時間,又沒有徒手切片時的操作要求和安全隱患,最重要的是觀察效果非常好。需要注意的是,葵花籽必須是生的,炒熟的葵花籽種皮內部結構遭到破壞不能達到應有的實驗效果。
2.實驗操作方面的優(yōu)化。實驗操作在生物實驗過程中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操作有誤或者操作不當都會直接導致實驗結果產生偏差。其實,想想在實驗操作步驟當中,是不是還有一些值得優(yōu)化的地方?答案是肯定的,每次實驗都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方去完成,難免達不到這個“理論上”的實驗結果。
“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是生物教學過程當中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做好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有助于學生理解光合作用色素的種類和作用、加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在實驗過程當中,最主要的實驗操作之一就是最后將濾液用劃線的方式涂到濾紙上。一般采用的是在濾紙條的尖端約1cm處畫出1條鉛筆橫線,再用毛細管吸取色素提取液,沿著橫線處小心均勻地畫出1條濾液細線,等到濾液細線干燥后重復數次,直到濾液細線達到一定的顏色深度。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毛細管太細容易折斷,學生在用毛細管劃線的時候往往因為操作不熟練、劃劃停停等問題導致劃線不均勻,在實驗現象的最終表達時出現4條色素帶分離不清晰,不能達到這個“理論上”的實驗結果。
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推薦用紗布裹蓋玻片的方式進行該實驗中劃線部分的操作優(yōu)化。用2片蓋玻片,在外面包裹2層紗布,直接蘸取濾液,然后直接印到事先備好的濾紙上,等到濾液干后,再重復印2~3次。這樣做的好處是操作簡單、方便,同時濾液線又直又均勻,效果比較好,學生也比較容易掌握。
3.實驗試劑方面的優(yōu)化。實驗試劑的選擇,在前人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引用和驗證,但是不得不說很多人其實一直在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不斷進行重復性的驗證實驗,在實驗結果沒有達到預計的水平時,往往認為是自己的操作方式出現問題,而很少會去質疑實驗試劑的問題。
“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是整個高中階段生物科學的基礎性實驗。學生通過這一實驗能夠對植物染色體的構成情況以及細胞的分裂過程建立起初步的認識,并能夠具備洋蔥根尖制作以及有絲分裂裝片的能力。在進行到洋蔥根尖細胞染色的時候,一般推薦使用0.01g/ml比例濃度的龍膽紫染液。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學生普遍反應染液的濃度太高,整個洋蔥根尖在染液滲透下顏色普遍偏深,無法看清細胞內的染色體組成和結構。
一般來講,凡是能夠讓洋蔥根尖著色的染液都可以選用,但是染液的濃度大小問題會對實驗有著不同影響。以龍膽紫染液為例,經過多次的實驗,最終確定當龍膽紫染液的濃度為0.002g/ml時,得到的染色效果最好。這時,染液能夠更加及時、更加全面地滲透到根尖細胞上,使細胞染色體的分裂現象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生物實驗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除了那些外在的因素以外,實驗本身的內在因素也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關注和重視實驗教學,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學校生物教學質量得到保障的有效途徑。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實驗內容的比例不斷加重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去優(yōu)化和完善實驗本身,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粗略列舉的實驗過程當中可以優(yōu)化的幾個案例,希望可以給學生能力培養(yǎng)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由于歷史和傳統(tǒng)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都是重文化而輕科技。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會讀文識字不等于掌握了科技知識,沒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識就是新時期的文盲。而科學素質的提高不同于掃除文盲,學習者自身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和自然科學知識,并擁有一定的自我知識更新能力。因此,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應該從年輕一代抓起。我國的教育是從高中開始文理分科的,文理科學生的專業(yè)背景和知識結構差別很大。為培養(yǎng)學生具有廣博的科學基礎和文化背景,我國高等院校參考國外的教育模式紛紛開展了大學通識教育。其目的就是把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各自具有的基礎性、廣博性、綜合性特點以及專業(yè)性、專一性、技能性的特點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通識教育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教育的目的有很強的一致性,如果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可以起到一舉兩得的目的。
現代生命科學是近半個世紀才發(fā)展起來的。因其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以及它與人類的生存、健康和社會發(fā)展的高度相關性及社會需求的廣泛性,不僅成為眾多科學領域中發(fā)展最迅速的學科而且已成為自然科學向前飛速發(fā)展的帶頭學科。目前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解決阻礙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所面臨的人口膨脹、環(huán)境惡化、能源短缺、疑難雜癥等問題必須依賴于生命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因此,在中學階段就已經掌握部分生物基礎知識的高校各專業(yè)學生通過對生命科學通識課程的進一步學習,不僅可以拓展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面并構建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能在學會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認知社會和自然的同時提高思辨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普及的條件下,有效開展生命科學通識教育能從年輕一代開始快速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
二、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現狀
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和實踐課在美國開展較早,并有了成熟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和可觀的開課規(guī)模。目前,在諸多知名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生命科學類課程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歐洲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如此,香港及臺灣地區(qū)也是如此,其在較長時間都處在文化較為開放的環(huán)境,積累了較多經驗,且生命科學就是通識教育選修課劃定的重要范疇之一。我國教育界是近年來才接受和認同通將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的。目前,全國已有幾十所高校開設了非生物類本科生“生命科學導論”等生物學課程,為滿足非生物類專業(yè)讀者的需求,不同類型的教材、教學大綱、網絡課程及科普讀物等被編寫和出版。但在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特別是在非生物專業(yè)學生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仍然有相當部分普通高校存在許多不足。比如:部分高校將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優(yōu)勢教學團隊的教學方向等作為通識課的教學內容,認為這就是開展通識教育的目的。還有些高校為片面追求學生就業(yè)率,干脆直接把學生比較感興趣或者社會急需的學科作為通識課的教學內容,他們完全把通識教育當成了提高就業(yè)率和吸引生源的方式。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從國家發(fā)展與穩(wěn)定角度出發(fā),將通識教育理念與公民科學素質的快速提高結合起來構建生命科學通識教學目標及其內容,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三、“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理念下開展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根據學生學科知識結構特點,調整教學目標
由于通識教育強調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因此,加強學生對基礎和普適性課程基本原理及方法的學習是通識教育常采用的策略。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也可以通過把與公民日常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生命科學基礎知識、基本常識等內容列入通識教育課程中來實現,但不應把過多的生命科學領域的高新發(fā)現、發(fā)明及國家層面上的重點研究內容和方向以吸引眼球的方式“變形”地灌輸給學生。建議將高校生命科學通識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針對與生命科學關聯(lián)性較遠的文科以及部分理科專業(yè)的學生,其課程目標可以設置為通過了解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及其如何和諧相處,在增強科學世界觀基礎上樹立現代健康意識,通過改善知識結構和拓展知識面全面提高綜合素養(yǎng)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針對與生命科學關系較為密切的一些理工科專業(yè)學生,在其已經掌握的生命科學基礎知識和原理基礎上,完善知識結構、拓展知識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并從各自的領域出發(fā)培養(yǎng)其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尤其是使他們認識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并有意識地綜合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辯證地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利于其成長并使之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層次跨學科人才。
(二)教學內容依據教學目標而定
對于生物學基礎層次不同和知識結構差異較大的文理科學生,在上述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以及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優(yōu)先考慮與生活、工作過程具有緊密聯(lián)系的生命科學知識,在培養(yǎng)學生濃厚興趣的同時提高科學素質。并且還要使相關生命科學知識系統(tǒng)化、層次化,以利于學生吸收、掌握,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身面對的自然與社會問題的能力。對生命科學的重大學科方向、重大理論和應用問題可以適當講解,但仍應以增強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交叉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主。實踐中,部分高校已有不少生命科學通識教育的經驗和成果,其中可供選擇開設的課程很多,比如:生物學與人類文明、應用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疾病與保健、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環(huán)境保護與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性科學與性教育、遺傳與優(yōu)生、生理心理學、生物學前沿、遺傳與健康、生物科學技術及實驗等等。就我個人而言,更推崇前三個教學內容,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知識系統(tǒng)化后有針對性地傳輸給學生??傮w來說,通過豐富生活常識和專業(yè)知識,有選擇地多模式地開展生命科學通識課程,能在滿足大學生對不同專業(yè)領域知識渴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其科學素質。
(三)激發(fā)學習興趣與改進傳統(tǒng)教學方法并重
教師不應僅限于教授書本框定的知識,更應幫學生樹立多學科知識交叉撞擊所形成的現代科學觀。在此基礎上,提升他們的視野、科學素養(yǎng)和洞察能力,從而完善他們的科學思維方式和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生命科學的學科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老師的教學方法同等重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詮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科學相關問題時被觸發(fā),教學方法本身又可以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革新。比如:依據教學目標開展相關內容的科普系列講座;通過交流研討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增加播放揭示生命奧秘和展現生命豐富多彩的可視化影像材料。輔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把枯燥、乏味、陌生的生命科學理念、技術原理、操作過程以及生命進化過程等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和理解。
(四)評價考核方法多樣化
以提高科學素養(yǎng)為目的的生命科學通識教育應該強調多層面、多方式和多標準,重視對綜合素質與綜合知識運用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反映出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高的程度。因此,開展多種形式的考核方法對推動教育發(fā)展有積極作用。可參考的方式除了期中與平時成績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以外,還可以筆試與實驗操作相結合。另外,生命科學相關的社會焦點問題和自然常識也可作為討論的題目,以課堂交流、隨堂提問、社會焦點問題小論文以及對本課程提出建設性建議和可行性操作方式等作為平時成績。
四、展望
一、教材分析及教學設計思路
今天,生物科學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使人們逐步認識了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生命物質的結構和功能,遺傳規(guī)律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等。生物科學對人類社會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對人類自身健康的關注。所以課本在第一章第一節(jié)以威脅人類健康的兩大殺手性疾病:癌癥和傳染病為例,引導學生關注生物科學與社會的密切關系,體會學習生物科學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初、高中生物知識的銜接。(2)嘗試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zhàn)。(3)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2、能力目標:(1)逐步培養(yǎng)學生讀圖表,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處理的能力。(2)通過學習高中生物課的要求和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素養(yǎng),及創(chuàng)新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活潑有趣的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2)通過人類面臨的健康問題,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做出貢獻。(3)逐步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發(fā)展的視角。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嘗試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zhàn)。
2、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3、學生讀圖表,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處理的能力。
4、通過人類面臨的健康問題,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做出貢獻。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1)視頻片段:“物種進化”、“基因工程”、“拯救瀕危滅絕物種”、“人類與傳染病抗爭的歷史”。(2)新聞:“好人傅彪安然辭世”、“人民日報”關于癌癥的一則報道。(3)圖片:河北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核心建筑DNA雙螺旋模型、居里夫人、香煙、各種傳染病病毒、紅細胞
2、學生準備:初中學習的生物學知識及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儲備
五、教學過程:(略)
六、小結與教后體會
對于本節(jié)課導入的第一個問題,學生的發(fā)言十分精彩:有談到今年八月份在四川爆發(fā)的“豬鏈球菌事件”、“大陸贈送臺灣省國寶大熊貓,以促進兩岸關系友好事件”、“北京一白血病患者用其新生妹妹的臍血進行治療,但是失敗的事件”等。我對學生的發(fā)言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同時指出:初中學習的是生物現象的“是什么”,高中將要揭開生物現象背后的“為什么”及“怎樣做”。為了說明生物科學的涵蓋范圍之廣,我不想通過自己的口述列舉,因為那樣將會相當枯燥,學生一聽了之,不會產生共鳴。為什么不從生活中去尋找實例呢?于是課前我從“Discovery”、“國家地理雜志”、“科學博士”等系列VCD中截取了三段視頻短片。在課堂上能觀看這樣圖文并茂的電影小短片,學生的興趣當然都相當的濃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自然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不止一位科學家預言: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授課至此處,我將學生的視野打開至生物學以外的領域:許多科學家已轉向對生命科學的研究與應用、國內各高校與生命科學的相關專業(yè)年年招生火爆、每天的新聞幾乎都有關于生物科學方面的報道,甚至是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核心位置矗立的都是DNA雙螺旋結構的模型。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生物科學就在你我身邊,生物科學與人類的關系比其他學科更為密切,生物科學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證生命的質量。
說到生命的質量,目前正有越來越多的疾病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大家認為,首當其沖的疾病是什么?(癌癥)
大家一定更關注我們國的癌癥發(fā)病情況。教師展示某日“人民日報”上一則關于癌癥的報道,繼續(xù)呈現給學生生活中的事例,牢牢的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自然被充分地激發(fā)。從這兩則生活中的資料里,學生水到渠成地總結出癌癥的病因和預防措施。我想這樣的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必定深深地銘刻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
通過“人類與傳染病抗爭的歷史”視頻錄象,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更自然地導入本節(jié)的下一個學習內容:“生物科學與社會-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