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互聯(lián)網下的古都城市形象建構傳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lián)網下的古都城市形象建構傳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互聯(lián)網下的古都城市形象建構傳播

摘要:在5G帶來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浪潮下,如何利用傳播媒介發(fā)揮歷史文化資源價值,塑造古都城市形象,是當下講好城市故事的重要課題。本文基于“流城市”模型概念,重新思考古都洛陽城市形象建設,促進實體城市與意象城市深度融合,加大城市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城市與國家相輔相生,而“洛陽”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共同體關系,打造古都洛陽城市品牌,傳承與創(chuàng)新華夏文明,是講述“城市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必不可少的部分。

關鍵詞:古都洛陽;形象傳播;意象城市;流城市模型

城市形象關系到一個城市的自我認知,是城市歷史與文化凝聚與構成的符號性說明,是城市全局性的象征,是城市現(xiàn)實與未來發(fā)展的一種多元化、整體性化的理性再現(xiàn)。在5G技術及新媒體技術快速整合發(fā)展的當下,基于空間媒介對城市形象與品牌的刻畫與架構日益明顯。城市早已不是單一存在的現(xiàn)實性的物理城市,而是多元文化資源意象的“意象城市”與物理實體城市深度融合的多層次、多元化、立體性、集成性、流動性的新興城市。從城市的競爭角度來看,現(xiàn)如今城市的發(fā)展日益趨于泛同質化,缺乏獨特性。面對疫情的新形勢,如何利用網絡直播講好新時代洛陽故事,更好進行信息推廣,提升古都洛陽城市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流城市”模型概念出發(fā),重新思考古都洛陽城市形象建構傳播。

一、“流城市”:實體城市、虛擬城市、意象城市相互滲透

所謂“流城市”模型,是學者王安中、夏一波基于城市智能化發(fā)展的趨勢在《C時代:城市傳播方略》一書中首次提出的一個概念。所謂“流城市”即在實體城市內部要素、虛擬城市內部要素以及由實體城市與虛擬城市兩者復合同構而成的要素之間的流動性增強到一定程度,實體城市內部要素、虛擬城市內部要素以及由實體與虛擬城市相互影響生成的符合要素之間將呈現(xiàn)出高度流動且復合同構的特征,促使形成實體城市與虛擬城市之間的萬向流動與深度融合,兩者邊界日益消弭,從而建構一種新的城市形態(tài)?,F(xiàn)代化的快速發(fā)展、城市的發(fā)展建設使得城市形象千篇一律,出現(xiàn)“千城一面”。城市形象的建構與品牌打造在依托“流城市”模型的基礎上,更應該著力打造實體城市與多元文化資源意象的“意象城市”相結合的城市模型。艾什沃思、科特勒等專家從專業(yè)角度對城市形象進行了多維度解析,并從信息傳播的角度,提出“城市形象是人們對城市相關信息的精練與簡化,是人們對城市大量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加工和提煉的產物”。因此,想要突出城市的個性化與獨特性,城市形象的建構需要依托城市所獨有的文化。城市文化、城市歷史資源所形成的“意象”才是架構城市形象的基礎。

二、古都洛陽城市形象傳播現(xiàn)狀

洛陽,是我國建都時間最早、歷時最長的城市,見證著華夏文明的發(fā)展歷程,是我國“中國四大古都”之一。面對全國135座歷史文化名城,古都洛陽如何依托自身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洛陽意象”,建構洛陽城市形象,講好洛陽故事,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

(一)傳播內容立體化古都洛陽作為千年帝都,擁有豐富多樣的歷史資源與人資源。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更是洛陽的一張亮麗名片。古都洛陽的實體形態(tài)內置內容多樣立體,除了物質性存在的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富有“人文”之氣且極具地方性的生活慣習、標識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獨特性的文化現(xiàn)象,這些都是洛陽城的寶貴財富。

(二)傳播渠道多樣化隨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已經進入“萬物皆媒”的時代,媒介的深度融合使人們的生活更多地被包裹在信息的海洋中,城市的形象被信息所建構。從洛陽日報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到微博、微信等公眾社交媒介平臺,再到現(xiàn)在的短視頻平臺,傳播渠道多樣交織,從多種角度建構城市形象。

三、依托網絡古都洛陽“意象城市”強化傳播策略

在全媒體的語境下,城市形象的架構重在與受眾達到“共情”與“共鳴”,打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更多依托于虛擬網絡中目標受眾的城市感知。從傳播角度考察,“意象城市”的建構需要依托于實體城市的物質實體與虛擬城市的信息網,從內而外作用于受眾的認知系統(tǒng),影響受眾情感傾向與行為偏向,重新建構受眾綜合的城市形象評價與認可。

(一)寄情于人情意象一個城市的形象是多方位多層次建構的,城市的構成無論是實體還是虛擬意象都離不開城市的“人本”氣息。城市本體的人是驅動城市生活運作的關鍵,不同層次的人使城市生活顯得多姿多彩、充滿生機。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學者王曉玲認為城市形象分為內、中、外三層,“城市形象的外層為城市形體形象,主要指城市的建筑形象、景觀藝術形象和環(huán)境形象;城市形象的中層為城市行為形象,主要指城市的管理形象、服務形象和企業(yè)形象;城市形象的內層為城市文化精神形象,主要指市民精神、城市文化精神和城市理想,它是城市形象的內核和靈魂”。古都洛陽的形象離不開城市中的“人”,“小人物”構成“大城市”。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變遷,洛陽人所保留和形成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市民精神是古都洛陽形象建構與傳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新時代講好洛陽故事就是講好百姓故事,同樣,新時代河南形象建構離不開千年華夏文化下建構的人本精神、民眾精神,依托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揭示歷史背后的邏輯架構和文化個性,建構具有人文氣息的華夏歷史圣城。

(二)顯獨特于文化本體在“意象城市”的建設與城市形象建構的過程中,對“他者”最具吸引力的東西是那些具有鮮明表征的濃厚文化意境。小橋流水的江南古鎮(zhèn),大漠孤煙直的西北小鎮(zhèn),這些個性化的城市意象給他人留下“可憶”之感。個性化、獨特性且富有美感的“意象城市”,辨識度會更高,傳播力、影響力、感染力更大。古都洛陽也應立足自身本土文化與歷史基點,打造富有個性化的“意象城市”。那些曾經的詩詞歌賦、風流人物、市井民俗、重大事件都能呈現(xiàn)在城市的獨特性中,讓人感受“千年帝都”“華夏之源”的歷史悠久與輝煌之氣。

(三)傳播渠道多元整合在媒介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當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媒介所架構。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本身不僅只是中性的中介,相當程度它會影響社會、文化及思想的建構”。因此系統(tǒng)整合利用各方媒介對建構古都洛陽形象至關重要。泛媒體、“信息洋”意味著傳播主體與媒介方式多元化,精簡整合多方媒介,依據(jù)不同媒介特點發(fā)揮其所長,實現(xiàn)多元媒介間的優(yōu)勢互補。從傳統(tǒng)媒體到依托于微信、微博等大眾社交媒介的“意見領袖”號召,古都洛陽也緊跟萬物“可視化”的浪潮,將古都洛陽的意象呈現(xiàn)于短視頻、歌曲、微電影等形式的傳播中。精選“城市意象”進行傳播,賦予城市新意象,立體化建構“意象城市”。以政府為主導,以主流媒體為主體,以個性化傳播為補充延伸,是建構古都洛陽形象的高效傳播框架。面對疫情新局勢,洛陽文旅局與旅游發(fā)展集團充分利用移動直播媒介,在“享游洛陽”文旅消費平臺暨第四屆河洛文化大集啟動活動當天,運用移動直播媒介開展形式多樣的直播活動。截至4月10日24時,此次直播活動的總觀看人次達到2015.13萬人次。其中抖音觀看人次達165.38萬人次,而洛陽文旅APP“享游洛陽”融媒體觀看人數(shù)也達到92.26萬人次。此外,微博#享游洛陽#話題關注量達到1276.2萬人次。古都洛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城市形象的建構離不開實體的物質,更離不開深厚的“意象”表征。通過網絡直播媒介,充分利用古都洛陽自身優(yōu)越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多元文化資源意象的“意象城市”與物理實體城市深度融合的多層次、多元化、立體性、集成性、流動性的新興城市,精簡集合傳播渠道,更加有效地促進古都洛陽的全方面發(fā)展,更好地促進華夏文化的呈現(xiàn)與傳承。

參考文獻:

1.夏一波,王安中.C時代:城市傳播方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275.

2.張洪波.媒介意象:全媒體視閾下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策略[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7):142-144.

3.王曉玲.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讀[J].城市,2006(04):59-62.

4.趙渺希,劉歡.上海市中心城空間意象的媒介表征[J].人文地理,2012(05):36-41+82.

作者:張雯倩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