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古典文化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作為我國文化瑰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深刻的內涵和無窮的魅力,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可以培育學生良好審美素養(yǎng)和能力。基于此,闡明了高職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傳統(tǒng)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必要性,分析了傳統(tǒng)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現狀,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功能的措施,以期為增強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高職語文;美育功能
教育部發(fā)布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統(tǒng)一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選修課的覆蓋面。國務院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傳統(tǒng)文化教育工作,并對傳統(tǒng)文化美育提出了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美育精神,充分發(fā)揮文化的美育功能,實現傳統(tǒng)文化與高職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要求。對此,在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深刻認知傳統(tǒng)文化的美育功能和意義,積極推進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促進當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1高職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
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開始,語文就是重要的學科體系,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進入新時代,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改革,高職教育樹立內涵式發(fā)展目標,在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審美教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向大學生實施美育,對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僅可以塑造大學生的正確審美觀念,增強其審美能力,還可以凈化大學生心靈、培養(yǎng)其高尚道德情操[1]。高職語文課程教學中涵蓋大量文學作品,其中包括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與心路歷程,透過文學作品可以感受作者的思想與情感變化,是塑造大學生健全完善人格的重要素材。高職院校實施審美教育的本質,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當代大學生心靈美與行為美;實施美育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性格與意志均有深刻影響作用,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陶冶情操、升華心靈。鑒于此,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加大美育力度,循序漸進滲透審美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對語文知識、文學作品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激發(fā)其內在情感共鳴,感受語文獨特的價值與魅力,通過學習語文提高自身審美素養(yǎng)與能力,形成良好的審美品質。
2傳統(tǒng)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必要性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經五千余年歷史,其內涵博大精深,是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因素。然而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西方文化不斷傳入我國,深刻影響當代青少年的思想價值觀,使得大學生對西方文化十分了解,對我國本土傳統(tǒng)文化了解甚微,這些均是亟須改變的現狀[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傳承性等特點,使其成為我國高職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對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民族情懷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自覺承擔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和責任。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是人文素養(yǎng)類課程體系中的一部分,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利用傳統(tǒng)文化的美育功能,可以涵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審美能力。
近年來,中國社會普遍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1995年,趙樸初、冰心、曹禺、啟功等9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以正式提案的形式,發(fā)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1998年6月,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推出名為“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活動,各地學校也相繼增加古典文學的選修課程,民間也出現兒童“讀經”的私塾。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是文言、白話兼擅的。正式書面文章用“文言”,游戲之作用“白話”。以文言為主,白話為輔,所以不僅文言文寫得好,要寫白話文更是得心應手。胡適的白話文寫得好,但他四歲開始就讀文言文,十一歲讀《資治通鑒》,十三歲讀《左傳》。其他民國二三十年代的白話文作家,無不是飽讀古文、經典滿腹。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后,白話文日漸普及,文言文卻逐漸被我們拋棄。我們忘了經史子集,忘了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幾乎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
不識不懂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讀古典書籍,又如何能受傳統(tǒng)文化的薰習。這必然導致民族的文學、文化傳承的斷層,甚至消亡。而喪失其傳統(tǒng)文化教養(yǎng)的人,也很容易喪失理性、反省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古典的學習正是使中國人一面提升語文能力,一面啟發(fā)理性、開拓胸懷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中國語文一直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對學生的古典教育。雖頗多曲折,卻是薪火相傳,一脈相承。中國古典教育歷史:在20世紀以前的中國教育中,古典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哪個歷史時期,人們都十分注重對前代文化的學習和繼承?!度纸洝贰栋偌倚铡贰肚ё治摹返纫恢笔枪糯鷥和瘜W習的不變讀本,以便在教兒童在學習識字的同時,滲透古典教育。這是中國語文古典教育中值得重視的經驗。20世紀初,清政府實行“新政”,西方教育制度開始傳入中國。清政府1902年頒布《欽定中學堂章程》,1904年頒布《奏定中學堂章程》。
這兩個標志著中國語文學科的正式成立的章程,都把“讀經”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辛亥革命之后,教育制度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1912年1月,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宣布“師范中?。▽W)一律廢止讀經”,代之以修身、國文和歷史等。而高校里有關儒家經典的內容,也只是作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學的文獻,是眾多課程中的一門。從此,中國語文中的古典教育沖出了“讀經”的藩籬,而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其后,1915年,袁世凱任大總統(tǒng)期間曾提出《教育綱要》,仍強調讀經教育,遭到陳獨秀等人的猛烈抨擊。1934年2月,發(fā)表《新生活運動要義》的演講,提倡“尊孔讀經”。1937年,何鍵還在國民黨三中全會上提出過一個明令讀經議案,希望中小學十二年之間,讓兒童讀《孝經》《孟子》《論語》《大學》《中庸》,也遭到以胡適、傅斯年等為代表的自由知識分子的強烈批評。
“讀經”運動最終不了了之,代之而起的,是中華文化廣闊視野下的古典教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語文中的古典教育受到嚴重沖擊,有時甚至到了形同虛設的地步。其中,1956年,由于受蘇聯(lián)的影響,中學語文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葉圣陶先生的主持下,由游國恩、周祖謨、隋樹森、吳伯簫、張畢來等組成編寫組,編寫了全套中學文學教科書。在這套文學教科書中,古典教育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語文教育逐漸受到政治的影響,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突出政治”,語文教學大綱提出“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古代作品被視為“封、資、修”的內容,古典教育逐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禁區(qū)。十年“”期間,整個文化教育遭到嚴重破壞,古典教育更是少人問津。直到8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教育的“春風吹又生”,古典教育才又成為各級各類學校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1990年代末,中國文化教育界對過去幾十年的中小學語文教育開展了一場大討論。經過這幾年的總結、反思與重新審視,中國語文教育正在撥亂反正,回歸傳統(tǒng),古典教育又重新受到重視。
這主要表現在,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古代詩文教學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語文試卷也把古代詩文閱讀列為重要的考查項目,各高等學校普遍開設以古典教育為特色的大學語文,社會上也出版了眾多有關古典教育的普及讀物。2000年,中國基礎教育開始了共和國歷史上的第八次課程改革。對當時正在使用的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進行修訂。2000年公布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小學要求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古詩詞50首,古文20篇,高中背誦古詩詞50首,古文20篇。三個學段共要求背誦180首古詩詞,40篇古文。所列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評、千古流傳的詩文名篇。選擇的范圍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唐宋詩詞,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此外,教育部制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作為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提出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在古代詩文作品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典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古代詩文作品在教科書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學要求有所提高,要求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古詩文作品在初中、高中語文教材選文中分別約占35%和45%。古典教育有了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其價值定會被一代又一代的后繼者所承認、所掌握、所傳承。余秋雨說過:“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絕的長廊?!毕嘈乓粋€有底蘊的民族、一個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同樣會是一個懂得尊重的、有涵養(yǎng)的民族,是一個值得被尊重的民族。
近年來,中國社會普遍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1995年,趙樸初、冰心、曹禺、啟功等9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以正式提案的形式,發(fā)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1998年6月,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推出名為“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活動,各地學校也相繼增加古典文學的選修課程,民間也出現兒童“讀經”的私塾。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是文言、白話兼擅的。正式書面文章用“文言”,游戲之作用“白話”。以文言為主,白話為輔,所以不僅文言文寫得好,要寫白話文更是得心應手。胡適的白話文寫得好,但他四歲開始就讀文言文,十一歲讀《資治通鑒》,十三歲讀《左傳》。其他民國二三十年代的白話文作家,無不是飽讀古文、經典滿腹。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后,白話文日漸普及,文言文卻逐漸被我們拋棄。我們忘了經史子集,忘了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幾乎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
不識不懂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讀古典書籍,又如何能受傳統(tǒng)文化的薰習。這必然導致民族的文學、文化傳承的斷層,甚至消亡。而喪失其傳統(tǒng)文化教養(yǎng)的人,也很容易喪失理性、反省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古典的學習正是使中國人一面提升語文能力,一面啟發(fā)理性、開拓胸懷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中國語文一直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對學生的古典教育。雖頗多曲折,卻是薪火相傳,一脈相承。中國古典教育歷史:在20世紀以前的中國教育中,古典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無論哪個歷史時期,人們都十分注重對前代文化的學習和繼承?!度纸洝贰栋偌倚铡贰肚ё治摹返纫恢笔枪糯鷥和瘜W習的不變讀本,以便在教兒童在學習識字的同時,滲透古典教育。這是中國語文古典教育中值得重視的經驗。20世紀初,清政府實行“新政”,西方教育制度開始傳入中國。清政府1902年頒布《欽定中學堂章程》,1904年頒布《奏定中學堂章程》。這兩個標志著中國語文學科的正式成立的章程,都把“讀經”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辛亥革命之后,教育制度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1912年1月,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宣布“師范中?。▽W)一律廢止讀經”,代之以修身、國文和歷史等。而高校里有關儒家經典的內容,也只是作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學的文獻,是眾多課程中的一門。從此,中國語文中的古典教育沖出了“讀經”的藩籬,而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其后,1915年,袁世凱任大總統(tǒng)期間曾提出《教育綱要》,仍強調讀經教育,遭到陳獨秀等人的猛烈抨擊。
1934年2月,發(fā)表《新生活運動要義》的演講,提倡“尊孔讀經”。1937年,何鍵還在國民黨三中全會上提出過一個明令讀經議案,希望中小學十二年之間,讓兒童讀《孝經》《孟子》《論語》《大學》《中庸》,也遭到以胡適、傅斯年等為代表的自由知識分子的強烈批評?!白x經”運動最終不了了之,代之而起的,是中華文化廣闊視野下的古典教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語文中的古典教育受到嚴重沖擊,有時甚至到了形同虛設的地步。其中,1956年,由于受蘇聯(lián)的影響,中學語文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葉圣陶先生的主持下,由游國恩、周祖謨、隋樹森、吳伯簫、張畢來等組成編寫組,編寫了全套中學文學教科書。
在這套文學教科書中,古典教育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語文教育逐漸受到政治的影響,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突出政治”,語文教學大綱提出“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古代作品被視為“封、資、修”的內容,古典教育逐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禁區(qū)。十年“”期間,整個文化教育遭到嚴重破壞,古典教育更是少人問津。直到8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教育的“春風吹又生”,古典教育才又成為各級各類學校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1990年代末,中國文化教育界對過去幾十年的中小學語文教育開展了一場大討論。經過這幾年的總結、反思與重新審視,中國語文教育正在撥亂反正,回歸傳統(tǒng),古典教育又重新受到重視。
這主要表現在,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古代詩文教學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語文試卷也把古代詩文閱讀列為重要的考查項目,各高等學校普遍開設以古典教育為特色的大學語文,社會上也出版了眾多有關古典教育的普及讀物。2000年,中國基礎教育開始了共和國歷史上的第八次課程改革。對當時正在使用的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進行修訂。2000年公布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小學要求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古詩詞50首,古文20篇,高中背誦古詩詞50首,古文20篇。三個學段共要求背誦180首古詩詞,40篇古文。所列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評、千古流傳的詩文名篇。選擇的范圍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唐宋詩詞,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此外,教育部制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作為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為此,《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提出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在古代詩文作品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典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古代詩文作品在教科書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學要求有所提高,要求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古詩文作品在初中、高中語文教材選文中分別約占35%和45%。古典教育有了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其價值定會被一代又一代的后繼者所承認、所掌握、所傳承。余秋雨說過:“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絕的長廊?!毕嘈乓粋€有底蘊的民族、一個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同樣會是一個懂得尊重的、有涵養(yǎng)的民族,是一個值得被尊重的民族。
摘要: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選編及教學設計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詩詞教學欄目設計特色、古詩詞主題的突出特點、入選大量新詩等內容,總結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在古詩詞選編及教學設計上的新變化與新特點。
關鍵詞: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教學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于2017年在全國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已經實現了全學段覆蓋。根據及《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的相關要求,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詩詞的編選,數量上達到112首之多,不僅遠遠超過原人教版,而且比課標要求的75首,還多出37首。除了數量上的增加,統(tǒng)編教材在古詩詞選編及教學設計上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導向,這些變化主要是教學欄目設計的完善、詩詞主題突出兒童化傾向,新詩編選等三個方面,體現出小學古詩詞教學理念的更新和發(fā)展。
1欄目設計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教學采取了分層次、分學段的編選原則,依據學段和教學欄目,設計古詩詞教學。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各學段的古詩詞教學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小學低年級,1-2學段“誦讀兒歌、兒童詩、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毙W高年級,3-6學段,則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也規(guī)定了不同學段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目標,指出“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薄靶W高年級,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受力為重點,開展認知教育,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多彩?!庇纱丝梢钥闯觯湍昙壒旁娫~教學側重于誦讀、積累,對于剛剛接觸詩詞的學生來說,可以通過詩歌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高年級則要求學生初步掌握詩詞大意和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古詩詞的意境與音韻之美,提升對詩詞的感悟能力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度,為初中段較為深入、系統(tǒng)的學習打下基礎。據此,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112首古詩詞分別編排在兩個教學欄目中,一是作為課文出現,根據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設置簡單的課后習題,幫助學生掌握詩詞基本內容;二是在“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中作為學習資料,意在使學生接觸更多古詩詞。小學階段新增的古詩則均勻地分布于這兩個教學欄目中。小學一二年級只編入一部分內容淺近、生動活潑的古詩,如《詠鵝》《畫》《風》等,使低年級學生通過朗讀和背誦近親古詩,想象古詩中的畫面,感受詩詞之美。小學三到六年級則在助讀系統(tǒng)和課后習題上做一些稍微復雜的設計,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學習古詩,了解與其相關的知識,比如“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說說哪些景物是靜態(tài)的、哪些是動態(tài)的”“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詩詞中“涉及哪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寫出了什么樣的節(jié)日情景”。這些習題的設計分別從景物描寫、情感表達、古代文化常識等角度出發(fā),有助于高年級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詞內容。
2詩詞主題突出兒童化、形象化
除了分層分學段教學,統(tǒng)編教材古詩詞選編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認知接受能力,突出詩歌題材的兒童化和形象性,貼近兒童心理和兒童生活。相較于原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兒童詩、謎語詩、詠物詩,更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對古典文化的熱情,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熟悉古詩,優(yōu)化了古詩詞的教學適應性。教材編選詩詞的兒童化傾向體現在:一是以兒童形象、兒童活動為題材的古詩,如《池上》《小兒垂釣》《村居》《所見》《稚子弄冰》等,這些古詩刻畫了兒童的心理、動作、情態(tài),詩歌風格清新自然,兒童形象活潑可愛、靈動有趣,與日常生活緊密貼合。二是符合兒童思維和認知特點的形象性較強的古詩詞的增選。詠物詩和寫景詩的選編,突出了古詩詞的形象化和畫面感,這些古詩語言清新明快,狀物細膩逼真,易于小學生誦讀和接受,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形象化思維,豐富兒童的想象力。比如,《詠鵝》《畫雞》《蟬》《墨梅》《雪梅》《竹石》等。最后,低學段編入的謎語詩也增加了語文教材的趣味性,比如《畫》《風》,這兩首詩是詠物詩,也可以看作是謎語詩,詩中并未直接出現“畫”或“風”字,而是巧妙地通過自然風物的描繪,啟發(fā)學生思考,猜測謎底,使古詩詞學習更有樂趣。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編寫應與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年齡特點相應,這是語文學習的前提條件,原人教版教材詩詞選編就傾向于低學段古詩的形象化和兒童化,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完善了這一設計,使古詩編選的兒童化主題更為凸顯。除了選用原人教版教材中已有的《詠鵝》《畫雞》《池上》等篇目,又發(fā)掘和新增了多首兒童詩、詠物詩,比如《稚子弄冰》《采蓮曲》《蜂》等,這些古詩有益于學生親近自然萬物,了解傳統(tǒng)文化,領略古典之美,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力和感悟力,使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及傳統(tǒng)文化教學更具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
摘要:將數學文化融入到高職數學教學中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使數學文化更好的融入到高職數學教學中應從與專業(yè)結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把握時機、長期深遠等幾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數學文化;高職數學教學;融入;改革
隨著高等職業(yè)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高等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高端技能型人才”這一培養(yǎng)目標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既要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又要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以往人們大多以為文化素質主要是指人們在文學、歷史、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修養(yǎng)。然而研究表明,數學素養(yǎng)也是構成人的文化素質的基本要素之一。將數學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職數學教學中能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認識到數學精神、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生活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數學文化的含義
數學的產生與發(fā)展凝聚著人類的知識、意識與經驗,其在傳播、影響、融合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普遍認為,數學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通常所接觸到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tǒng)計以及其它的一些數學科目都是數學知識的具體體現,數學知識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觀點、方法可以理解為狹義的數學文化,而廣義的數學文化不僅包括數學知識以及數學思想、觀點、方法,還包括數學家、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數學與其它文化的交融等等能體現數學人文精神的層面[1]。近年來,數學文化教育在我國數學教育界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隨著高等職業(yè)教育內涵建設的不斷深入,高職數學教育中也應加強數學文化的滲透。
二、數學文化融入高職數學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高職院校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