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事經濟糾紛訴訟時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由江偉和范躍如撰寫的"刑民交叉案件處理機制研究"(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研究")一文(分上下二部分,分別載于人民法院報2005年1月19日B2版和2005年1月26日B2版),筆者仔細進行了拜讀。收益頗多。為此,有必要對"研究"一文進行評析。
首先,筆者認為,"研究"一文,是近來研究刑民交叉案件處理機制理論的重要成果之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于刑事與民事案件交叉的實質源于法規(guī)的競合;其二,對刑事與民事案件交叉,以犯罪嫌疑的發(fā)現時間為標準,進行了類型化分析,特別指出了民事訴訟審結后發(fā)現犯罪嫌疑的案件的類型;其三,針對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特殊性,提出了"先民后刑"的觀點;其四,對刑民訴訟中的訴訟時效、證據制度、判決之間的沖突,分別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其五,采用比較法的方法,對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進行了比較,認為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已經背離了世界發(fā)展的趨勢。
其次,"研究"一文以立足于我國的法律現狀和司法環(huán)境,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法律適用的方法。主要表現在:其一,認為,立法規(guī)定附帶民事訴訟,確有一定積極意義。而且,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已經有相當多的經驗,也不應簡單地否定;其二,以實現公正前提下兼顧效率為原則,提出“先刑后民”、“先民后行”還是實行“刑民并行”模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指出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如何適用;其三。刑民訴訟的沖突對于司法實踐中如何適用法律,其指導意義更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針對在民事判決生效以后才發(fā)現犯罪嫌疑從而展開刑事追訴,其結果就可能發(fā)生民事判決與刑事判決的沖突,出現民事判決明顯錯誤,有的人主張由法院作出補正裁定,建立修正判決的裁定制度,進行了否定,認為不符合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其四,針對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特殊性,提出的"先民后刑"的觀點,有充分的法律根據。我國《刑法》第213條至219條規(guī)定了侵犯知識權罪的7個罪名,根據六部門聯(lián)合頒發(fā)的《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對于上述7種罪,司法機關在適用時,對于"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的刑事案件",可以適用"告訴才處理"。對于"研究"一文在訴訟時效沖突中提出,如果案件審理適用"先刑后民"原則,為保證被害人利益,被害人在刑案件審結后,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可以按照訴訟時效中止事由來對待。該觀點也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9條證明是有法律依據的。
再次,不可否認的是,"研究"一文也存在些許問題,如,在訴訟時效沖突中,認為單獨提起的民事訴訟應當遵從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一般時效。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時效制度是民法的基本制度,規(guī)定在我國的《民法通則》中,《民事訴訟法》沒有時效的規(guī)定,只有期間的規(guī)定。
孫瑞璽
自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已保持30年的高速發(fā)展, 社會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 伴隨著新老傳播媒介的融合發(fā)展, 人們的交流渠道不斷拓深,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愈加容易和頻繁。人們在享受現代化所帶來的便捷和發(fā)達的同時, 也不斷承受著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在一個高度現代化和科技化的社會中, 任何個體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整體的發(fā)展與延續(xù)。基于對問題頻發(fā)的現代社會分析的基礎上, 德國著名學者烏爾里希貝克在其所著的《風險社會》一書中, 正式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 并指出風險社會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有效的規(guī)避、減少或疏導現代社會所帶來的風險, 使其在公眾容忍的范圍內促進社會的現代化。與早期的危險相對, 風險是與現代化的威脅力量以及現代化引致的懷疑的全球化相關的一些后果。[1]因此, 現代社會的風險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風險的內生性。即風險是由人類的決策或行為引發(fā), 并經社會的各種制度運行而產生的共同結果;二是風險的延展性。風險的影響范圍是全球性的, 且影響持續(xù)時間長;三是風險后果的嚴重性, 但發(fā)生的可能性低;四是風險防范措施的無力性。即現在風險計算方法和經濟補償方式都難以預防風險。[2]隨著風險社會的來臨, 客觀上要求每個人重新審視社會現代化進程, 尤其是現代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些年, 隨著人們的就醫(yī)觀念和權利意識的轉變, 醫(yī)療改革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 加之社會、媒體輿論的推波助瀾, 我國醫(yī)療糾紛逐年遞增, 醫(yī)患關系日趨緊張。這在客觀上要求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及時加以調整, 以期應對醫(yī)療風險所帶來的不利后果。當前醫(yī)療糾紛解決方式主要參照國務院2002年頒布的《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 (以下簡稱條例) 第46條的規(guī)定, 分別為當事人協(xié)商、行政部門主導下的調解及提起民事訴訟。但隨著風險社會的來臨, 要求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從傳統(tǒng)的國家中心主義主導向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轉變;從單一解決機制向多元化格局轉變。從一元向多元化方向轉變, 不僅需要醫(yī)療糾紛解決思維的轉變, 更需要醫(yī)療糾紛立法的及時調整。但需明確的是, 多元化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并不是一味否定傳統(tǒng)解決機制, 而是在不違背醫(yī)療糾紛解決基本原則的前提下, 對傳統(tǒng)解決機制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多元化解決機制主張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 從而使得當事人能夠靈活地調整程序, 表現為糾紛解決程序的多元并存。[3]但反觀我國現有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 存在諸多與上述理念不相符的問題。因此, 如何有效地解決我國傳統(tǒng)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出現的問題, 更好地化解和防范醫(yī)療風險, 緩和醫(yī)患關系, 成為擺在廣大衛(wèi)生法學和醫(yī)學倫理學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議題。
二、風險社會中傳統(tǒng)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的困境
《條例》規(guī)定了三種醫(yī)療糾紛解決方式, 這些解決方式在一定時間內為化解醫(yī)療糾紛和緩和醫(yī)患關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近些年我國醫(yī)療糾紛事件的增多和影響的擴大, 逐漸表明現有醫(yī)療糾紛解決方式已難以適應當前醫(yī)療糾紛的新情況和醫(yī)患關系的新發(fā)展。具體表現如下:
1. 當事人協(xié)商機制不規(guī)范。
當事人協(xié)商機制是指在發(fā)生醫(yī)療糾紛后, 醫(yī)患雙方自行協(xié)商并達成協(xié)議以解決爭端的方式,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私了。該方式方便快捷, 形式多樣且可操作性強, 對時間和空間的要求不高, 能快速降低醫(yī)療糾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因此, 當事人協(xié)商已成為目前解決醫(yī)療糾紛的主要方式。據不完全統(tǒng)計, 我國當前發(fā)生的醫(yī)療糾紛有85%都是通過當事人之間的協(xié)商來解決的。但通過分析不難發(fā)現, 如此高的協(xié)商率并未有效遏制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據中國社科院的《中國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報告 (20142015) 》統(tǒng)計, 從2002年至2012年, 我國醫(yī)療糾紛案件在十年間增長了十倍。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醫(yī)療糾紛解決途徑單一且其他解決道路不通暢的情況下, 醫(yī)患雙方只有選擇協(xié)商這唯一方式;二是當前協(xié)商機制不規(guī)范, 并未能有效遏制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具體而言, 協(xié)商機制的不規(guī)范主要表現為:一是協(xié)商范圍不明確?,F實中醫(yī)療糾紛往往存在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競合的情況, 理論上協(xié)商機制僅僅涉及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4]但一些醫(yī)療機構或個人為了逃避刑事或行政法律責任, 消除不利影響, 對患者許諾高額賠償以使其放棄對醫(yī)院或醫(yī)生責任的追究, 不僅間接地拔高了其他患者對賠償數額的不合理期待, 而且也有違法治精神。二是賠償數額未限制。由于當前法律對賠償數額沒有明確規(guī)定, 患者為爭取較大的賠償, 往往向醫(yī)院索要超出醫(yī)院賠償能力或接受范圍的賠償數額, 醫(yī)院為不擴大社會影響或息事寧人, 只能被迫讓步。三是協(xié)商地位、信息不對稱。在醫(yī)療糾紛協(xié)商關系中, 與掌握醫(yī)療信息和社會地位、資金占優(yōu)的醫(yī)院相比, 缺乏法律和醫(yī)學專業(yè)知識的患者無疑是弱勢群體。
2. 行政調解道路不暢通。
所謂調解, 是在第三方主持下, 以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政策以及社會公德為依據, 對糾紛雙方進行斡旋、勸說, 促使他們互相諒解, 進行協(xié)商, 自愿達成協(xié)議, 消除糾紛的活動。[5]調解具有預防社會矛盾、緩和與控制社會沖突及節(jié)約醫(yī)療糾紛管理資源及成本的優(yōu)勢, 但在現實中卻運用較少, 甚至有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各中原因是因為調解并非直接分出對錯和黑白, 而只是以雙方當事人的讓步來化解或緩和矛盾, 沒有最終權威性, 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該機制在醫(yī)療糾紛調處過程中問題頻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法律介入的理由。依據《條例》第36、37條的規(guī)定, 衛(wèi)生行政部門只有在接到醫(yī)療機構重大醫(y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當事人向其提供的書面的醫(yī)療事故爭議申請時, 才可對醫(yī)療糾紛進行調解。衛(wèi)生行政部門此種消極的調解態(tài)度顯然難以適應當前日趨增多的醫(yī)療糾紛事件。二是衛(wèi)生行政部門角色的混同。在我國, 衛(wèi)生行政部門既是衛(wèi)生事業(yè)的管理者, 也是醫(yī)療機構的上級主管部門, 同時還在醫(yī)療糾紛的調解過程中居于第三方位置。在衛(wèi)生行政部門主持調解醫(yī)療糾紛時, 這種既當上級又當調解員的行為, 致使患方很容易聯(lián)想到部門保護主義和行業(yè)本位主義, 從而對衛(wèi)生部門的行政調解是否公正提出了質疑。[6]三是調解范圍過于狹窄。依該《條例》第36條規(guī)定, 衛(wèi)生行政部門僅僅判斷是否屬于醫(yī)療事故, 而對醫(yī)療過失、醫(yī)療損害等行為并未作出結論, 但啟動衛(wèi)生行政部門調查的程序就是醫(yī)療機構的重大醫(yī)療過失行為報告, 這前后矛盾明顯。同時, 按照醫(yī)療行為是否造成法定的醫(yī)療事故為標準, 醫(yī)療糾紛可分為醫(yī)療事故糾紛和非醫(yī)療事故糾紛。[7]
3. 訴訟機制不健全。
訴訟作為國家向醫(yī)患雙方所提供的一種司法救濟方式, 是醫(yī)療糾紛解決的最后一道防線, 也是社會和醫(yī)患雙方所公認的最權威的解決方式。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出臺了《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 界定了醫(yī)療事故的概念, 取消了鑒定前置, 調整了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組織者, 分配了醫(yī)療侵權糾紛中的舉證責任分配, 明確規(guī)定了醫(yī)療事故賠償標準和事項。這一司法解釋的出臺大大降低了醫(yī)患雙方提起訴訟的門檻, 但在現實中卻遇冷。除了我國民眾怕訴心理的影響, 更多的是醫(yī)療糾紛訴訟機制還不健全, 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醫(yī)療糾紛訴訟中的鑒定問題突出。法院作為一個術業(yè)有專攻的機構, 對法律之外的知識卻不甚了解。除了非醫(yī)療事故侵權行為或醫(y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醫(yī)療賠償案件是由司法部門鑒定之外, 因醫(yī)療事故所引發(fā)的醫(yī)療賠償案件則由各級醫(yī)學會鑒定, 但大部分醫(yī)療糾紛訴訟是由醫(yī)療事故所引起, 這種醫(yī)療領域的專業(yè)性特征使得法院不得不倚重專業(yè)機構的醫(yī)療事故鑒定結論, 法官難以全面把握案件的審理。二是案件審理涉及眾多專業(yè)性問題, 需消耗當事人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尤其是醫(yī)療事故鑒定程序復雜且時間冗長, 間接地造成案件審理時間過長, 訴訟效率低下。三是小額訴訟比例高, 司法資源浪費嚴重。現實中, 許多法院所承接的醫(yī)療糾紛案件標的額都較低, 但因當事人主觀期望過高或其他原因, 致使許多當事人在向法院起訴時提及的標的額一般較大 (大于或等于一萬元) , 但明顯高于最終法院所認定的數額。這種做法既浪費了司法資源, 也使法院的訴訟負擔過重。
三、風險社會中傳統(tǒng)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的出路
通過對傳統(tǒng)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的反思, 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良性的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要以專業(yè)和高效為基礎;二是在此基礎上要以公正和權威為保證。具體到醫(yī)療糾紛解決方式上, 應以協(xié)商和調解作為醫(yī)療糾紛解決的基本方式, 同時引入以專業(yè)性著稱的醫(yī)事仲裁制度, 并進一步完善醫(yī)療糾紛訴訟機制, 構筑最后一道救濟途徑。同時, 我們也可學習借鑒臺灣地區(qū)的醫(yī)療糾紛解決經驗。2000年臺灣地區(qū)衛(wèi)生署出臺了《醫(yī)療糾紛處理法》 (草案) , 首次確定了調解強制, 仲裁任意的醫(yī)療糾紛處理基本原則, 規(guī)定了醫(yī)療糾紛案必須先行調解。[8]因此, 我國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在運用傳統(tǒng)醫(yī)療糾紛解決方式的基礎上也可適用該理念, 遵循重視協(xié)商, 強制調解, 鼓勵仲裁, 健全訴訟的理念。具體而言:
1. 重視協(xié)商方式解決醫(yī)療糾紛。
當事人協(xié)商在化解醫(yī)療糾紛時不僅能在形式和行為上有效化解糾紛, 而且也能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心理隔閡, 應予以鼓勵和提倡。但如前所述, 當事人協(xié)商機制還不規(guī)范, 成為制約其發(fā)揮最大功效之障礙。因此, 我們要及時填補這種規(guī)范性缺失, 需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明確協(xié)商范圍。由于醫(yī)療糾紛存在著行政、刑事及民事責任競合的情形, 立法者應該明確協(xié)商機制的界限, 對協(xié)商的適用范圍進行限定。規(guī)定對屬于衛(wèi)生行政管理部門和檢察機關職權范圍內的事項, 當事人之間不得協(xié)商;對當事人已經協(xié)商的事項, 因內容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而應宣布其無法律效力。此種行為旨在杜絕醫(yī)療機構花錢消災和患者漫天要價等不良行為, 為當事人協(xié)商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限定賠償數額?,F實中醫(yī)患雙方往往對賠償數額爭論不已, 有違協(xié)商之初衷, 而且也為日后紛爭埋下隱患。同時, 醫(yī)療事業(yè)具有的高風險性會讓醫(yī)療機構一直處于不堪重負的狀態(tài), 不利于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9]因此, 法律必須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協(xié)商賠償的具體數額。對此, 我們可借鑒美國一些州相關法律規(guī)定, 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975年制定的《醫(yī)療損傷補償法案》 (Medical Injury Com-Pensation Reform Act MICRA) 規(guī)定:其中醫(yī)療過失的一般損害賠償即非財產損害賠償的上限為25萬美元。[10]該法最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限定賠償數額使醫(yī)療機構避免賠償高額費用和應對大量不公之糾紛。三是優(yōu)化協(xié)商環(huán)境。在協(xié)商的過程中, 醫(yī)療機構要及時公開醫(yī)療信息, 讓患者對整個治療過程的信息有所了解和把握, 這樣既避免了患者漫天要價, 也讓醫(yī)療機構能從容、自信地面對醫(yī)療糾紛;同時衛(wèi)生行政部門要優(yōu)化協(xié)商環(huán)境, 加強對醫(yī)療糾紛的監(jiān)管力度, 從而為當事人協(xié)商營造良好的氛圍。
2. 建立多元化的醫(yī)療糾紛調解機制。
根據主持調解的主體或機構劃分, 調解包括民間調解、行政調解和法院調解等形式。因此, 我們可從這幾種調解方式對多元化醫(yī)療糾紛調解機制進行探討。一是行政調解。目前看來, 衛(wèi)生行政部門調解是最主要的行政調解, 但也存在上述許多問題, 還需加大對行政調解的優(yōu)化力度。首先, 立法者應修改《條例》第36、37條之規(guī)定, 簡化衛(wèi)生行政部門介入醫(yī)療糾紛調解的條件, 增強衛(wèi)生行政部門解決糾紛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確行政調解的程序, 讓衛(wèi)生部門調解醫(yī)療糾紛有章可循。其次, 擴大行政調解范圍。立法者除了要把醫(yī)療事故引發(fā)的糾紛列入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工作范疇, 還需把醫(yī)療過失、醫(yī)療損害等引發(fā)的非醫(yī)療事故糾紛納入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工作中來。鑒于衛(wèi)生行政部門既當上級又當調解員的情況, 建議可成立相對公正和中立的機構, 吸納具備法律素養(yǎng)和醫(yī)學知識的人參與其中,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調解的公正, 增強公眾對衛(wèi)生行政部門的調解信心。二是法院調解。所謂法院調解, 又稱訴訟調解, 是指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 雙方當事人就民事權益爭議自愿、平等地進行協(xié)商, 以達成協(xié)議, 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從學理上看, 法院調解可以分為法院附設調解和訴訟中調解, 但因我國目前尚未建立法院附設調解制度, 因而醫(yī)療糾紛調解機制中所說的法院調解主要是指訴訟中調解。鑒于當前法院調解率不高等情況, 我們尤其加強法院調解工作。首先, 把醫(yī)療糾紛調解作為訴訟前置程序。既可快速、平和解決醫(yī)療糾紛, 也可將適合非訴方式解決的案件分流出去, 以節(jié)約審判資源。其次, 應成立醫(y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在管理和監(jiān)督模式上, 不應該由衛(wèi)生行政部門管理, 應該交司法行政部門管理, 由衛(wèi)生行政機關給予必要的幫助。三是民間調解。所謂民間調解是指由民間機構參與醫(yī)療糾紛調解的活動。當前民間機構參與醫(yī)療糾紛調解工作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屬于群眾自治組織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由于該機構屬于群眾自治組織, 可不受衛(wèi)生行政部門管轄, 在醫(yī)療機構和患者之間可保持較好的中立地位, 但因醫(yī)療糾紛調解專業(yè)性顯著, 且該機構提供的調解服務一般都是免費, 從而導致醫(yī)療糾紛調解工作難以開展;二是營利性機構參與醫(yī)療糾紛調解的方式天津模式。2004年天津市金必達醫(yī)療事務信息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以下稱金必達公司) 正式成立, 并與天津仲裁委員會醫(yī)療糾紛調解中心共同進行調解。金必達公司以收取患者獲得醫(yī)院賠償款的10%作為提供調解服務的報酬, 且在調解成功后, 如醫(yī)患雙方自愿, 還可到天津仲裁委進行仲裁。但由于金必達公司的利潤以醫(yī)院的賠償為基礎, 從而導致金必達必然會偏向于患者, 這無疑會引發(fā)醫(yī)院的質疑??偟恼f來, 這兩種民間調解方式各有利弊, 在維持民間機構專業(yè)水平的前提下, 如何保持中立態(tài)度、維持民間機構正常運作, 是我們需考慮的問題。
3. 創(chuàng)設醫(yī)事仲裁制度。
所謂醫(yī)事仲裁制度, 是指診療活動中發(fā)生民事爭議, 醫(yī)患雙方當事人提請仲裁機構進行審理和裁決。仲裁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化方式, 相較于訴訟, 其具有專門化、效率化、保密性及程序的彈性等優(yōu)勢, 容易切合和滿足個案的需求。當前, 在具體制度及程序建構上, 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一是選擇且終局性。即一旦發(fā)生醫(yī)療糾紛, 當事人既可以選擇申請仲裁, 也可向法院起訴。但如果選擇仲裁, 那么仲裁就是終局性, 且在仲裁發(fā)生法律效力后, 當事人不可再向法院提起訴訟。二是前置性仲裁, 即仲裁是訴訟的前置程序。在發(fā)生醫(yī)療糾紛后, 當事人如想提起訴訟, 必須先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只有對仲裁裁決不服時, 才可向法院提起訴訟。對于選擇何種醫(yī)事仲裁具體制度及程序, 學界爭論較大。筆者認為, 宜采用選擇且終局性仲裁模式。前置性仲裁一定程度上能減輕法院的訴訟負擔, 但如果適用不當, 對當事人而言是一種毀滅式打擊意味著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的喪失。而選擇且終局性仲裁模式不僅有效克服了前置性仲裁模式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通過賦予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 讓當事人能爭取自身權益, 最終有利于醫(yī)療糾紛的化解。同時, 由于醫(yī)療糾紛中的當事人解決糾紛的最終落腳點在于經濟賠償上, 從糾紛性質上看, 符合《仲裁法》的調整范圍。故建議立法者應該將醫(yī)療糾紛納入《仲裁法》的調整范圍, 利用現行的仲裁機構裁決醫(yī)療糾紛即可。但考慮到醫(yī)療糾紛的特殊性, 在仲裁制度具體內容的制定上, 醫(yī)事仲裁也要突出其特殊性。具體如下:一是仲裁員的選擇?;诶矛F有仲裁機構裁決醫(yī)療糾紛的考慮, 且我國現行《仲裁法》對仲裁機構設定的相關限定, 故不能再增設專門的醫(yī)療糾紛仲裁委員會, 但我們可在仲裁員的選擇上盡可能符合醫(yī)療糾紛仲裁的要求。由于醫(yī)學具有專業(yè)性和高風險性等特點, 因而在醫(yī)療糾紛仲裁員的選擇上, 除了要強調一般經濟糾紛仲裁員所應具備的條件外, 如公平、正派、中立等, 還應該具備醫(yī)療糾紛處理經驗和相關專業(yè)資質, 故可吸收醫(yī)學專家、法律專家、醫(yī)院管理人員、法官、檢察官、律師、衛(wèi)生行政管理人員、醫(yī)學倫理學專家等專業(yè)人士擔任。二是仲裁程序。即使醫(yī)療糾紛以專業(yè)性強、復雜化著稱, 但仲裁機構對醫(yī)療糾紛與普通經濟糾紛的處理過程并無太大的不同, 只要依仲裁法所規(guī)定的一般性仲裁程序進行裁決即可。一般說來, 仲裁可按照以下程序進行:首先是當事人申請。即發(fā)生醫(yī)療糾紛的醫(yī)患雙方都可以在法律規(guī)定的受理時效內向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仲裁申請;其次是案件受理。即仲裁機構應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在法律規(guī)定的時間內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決定。如受理應通知被訴方, 并且仲裁機構應及時組成仲裁庭。再次是案件審理。仲裁庭對案件的審理應堅持調解優(yōu)先的原則, 并在合法、自愿的前提下積極促使醫(yī)患雙方達成和解協(xié)議。如若和解不成, 仲裁庭不應久調不決, 而是要及時作出裁決。最后是案件執(zhí)行。即仲裁裁決在作出之日開始發(fā)生法律效力, 當事人必須履行。同時由于當事人選擇了仲裁, 那么該裁決則是一裁終局性。醫(yī)患雙方日后如若就同一糾紛向仲裁委申請再次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那么仲裁委和人民法院應予以拒絕。同時, 仲裁委是一個社會公益目的性很強且非營利性機構, 本不應向任何一方收取仲裁費用, 但考慮到仲裁委維持自身運轉之需要, 那么在仲裁費用的負擔上則堅持以醫(yī)療機構為主, 患者為輔的原則。三是證據規(guī)則。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醫(yī)療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這主要基于營造公正、公平的訴訟環(huán)境和衡平醫(yī)患雙方舉證能力的考慮。因此, 在仲裁庭處理醫(yī)療糾紛案件時也應遵循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即對醫(yī)療機構來說, 它們不能證明自己無醫(yī)療過錯或者無因果關系就可能承擔不利的后果。
4. 完善醫(yī)事法律法規(guī), 健全醫(yī)療糾紛訴訟機制。
訴訟作為解決醫(yī)療糾紛最后一道公力救濟途徑, 具有化解醫(yī)療矛盾, 緩和醫(yī)患關系的重要作用。因此, 人民法院應該秉持公平、公正及公開的原則審理各種醫(yī)療糾紛案件, 以確保醫(yī)療糾紛在法院門前得到最終解決。但目前我國醫(yī)療糾紛訴訟機制仍存在諸多問題, 迫切需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具體說來, 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法律適用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03年出臺的司法解釋中就強調:因醫(yī)療事故引發(fā)的醫(yī)療糾紛賠償, 訴諸到法院的, 參照《條例》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因醫(yī)療事故以外原因引發(fā)的其他醫(yī)療糾紛賠償, 適用《民法通則》相關規(guī)定。由于大部分醫(yī)療糾紛都因醫(yī)療事故引起, 實際上該司法解釋明確了法院應在醫(yī)療糾紛審判中積極適用《條例》。因此, 為了有效地維護患者的利益, 實現司法公正, 法院應從立法科學性角度考慮, 優(yōu)先適用《條例》之相關規(guī)定。同時, 《條例》作為一個已實施十三年的老法, 或多或少已較難適應當前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和醫(yī)患關系的發(fā)展, 有些規(guī)定已嚴重落后于時展。因而立法機構應發(fā)揮先行立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及時修改或完善該《條例》, 期以能更好滿足當前解決醫(yī)療糾紛之需要。二是訴訟時效。關于訴訟時效, 我國目前采用的是《民法通則》關于人身損害訴訟時效之規(guī)定, 其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睹穹ㄍ▌t》第137條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應該包含兩個方面:首先, 患者知道自己被侵害了;其次, 患者知道自己被誰侵害了 (只有知道被侵害人才能去起訴) 。因而醫(yī)療糾紛訴訟時效還需把自查清侵害人之日起計算納入其中。三是醫(yī)療過錯鑒定問題。我們應從有效處理醫(yī)療糾紛和提高訴訟效率的角度出發(fā), 建立一個司法行政部門主管, 且由醫(yī)學會和司法鑒定機構共同參與的醫(yī)療過錯鑒定機制。在該機制中, 司法行政部門主要對各級醫(yī)學會進行資格審查, 進而組建一支由醫(yī)學會專家和司法鑒定專家構成的醫(yī)療鑒定專家隊伍, 嚴格遵循鑒定程序和規(guī)范鑒定內容來進行醫(yī)療過錯鑒定。
參考文獻
[1][德]烏爾西里貝克.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4:19.
[2]楊雪冬.風險社會理論述評[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05, (1) :87-90.
[3]梁平, 陳燾.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構建的理論基石、規(guī)范協(xié)調與多元導向[J].山東社會科學, 2014, (10) :124-131.
[4]張里安, 劉京.醫(yī)療領域內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之構建:理論與路徑選擇[J].蘭州學刊, 2013, (9) :143-149.
[5]江偉, 楊榮新.人民調解學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4.
[6]古津賢, 李博.醫(yī)療糾紛第三方解決機制研究[J].法學雜志, 2011, (S1) :376-380.
[7]柯陽友, 吳英旗.我國醫(yī)療糾紛解決機制之重構[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 2006, (6) :131-139.
[8]陳翰丹.論醫(y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的完善[J].醫(yī)學與哲學 (人文社會醫(yī)學版) , 2011, 32 (7) :69-71.
[關鍵詞] 高校后勤服務經濟糾紛消費者權益
一、引言
所謂高校后勤服務,就是為高??蒲?、教學和師生生活提供保障與服務的活動,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一為生產后勤,即對高校的教室、實驗室、校園基建、圖書館的建設和服務等,上述設施是直接針對高校的服務,用于保障高等教育的順利進行;二為生活后勤,即為師生員工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服務,包括保安、環(huán)境保衛(wèi)、餐飲、住宿等,該部分后勤服務的目的是保證師生員工積極投入到高校的教學、科研中去,屬于對高校的間接服務。根據經濟學的理論,產品按其在市場表現分為私人品和公共品,第二部分生活后勤也因后勤服務的性質分為“私人品”和“公共品”,私人品是指那些具有競爭性和排他勝,能夠通過市場達到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產品,例如住宿和餐飲等,這些本應該接受市場統(tǒng)一配置,然由于高校后勤服務的歷史進程和整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不成熟,該部分現仍由高校后勤服務組織提供,政府或高校給與優(yōu)惠政策。公共品則是指那些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能依靠市場力量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對于任一給定的公共品的產出水平,增加額外一個人的消費,不會引起生產成本的任何增加,一個人不論是否支付這種產品的價格,他都可以使用這種產品,例如,交通等,上述因具有公用性本應該由政府的公用事業(yè)部門來提供,現如今,也由高校自行承擔。
二、高校學生的權利
一般認為,消費群體在消費時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國家從保護弱勢群體的角度出發(fā)制定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其中對消費者的權益做了重點介紹。在高校后勤服務法律關系中,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的主體意識不強,經營權受限,而消費群體一一高校學生又是一類特殊人群,可以說,高校后勤服務中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對抗性沒有外部市場那么激烈,但高校學生應享有如下權利:
(1)保障安全權。安全權是消費者最基本的權利,只有在人身和財產得到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學生才能更好地享受其他權利。(2)知情權。學生有權知悉經營的相關情況,以做出選擇商品和服務的正確意思表示,后勤服務提供者不得隱瞞或者做出虛假的陳述。(3)求償權。學生在接受后勤服務過程中遭受人身或財產損失時有權從后勤服務提供者處獲得賠償的權利。(4)結社權。高校后勤學生可以組織消費者協(xié)會,或授權學生會行使消費者的權利,高校后勤服務行業(yè)協(xié)會也可組建或支持該類團體的設立,通過該協(xié)會行使對提供者的監(jiān)督權,提出意見或建議。
“無救濟就無權利”,法律具有滯后性,一項制度制定的再好也不可能預見到實際生活中全部的紛繁復雜的法律關系,因此,救濟手段必不可少。隸屬型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沒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它的一切法律后果當然由高校來承受。獨立型高校后勤服務企業(yè)由高校獨資或參股設立的,產生消費法律糾紛時,首先由該企業(yè)承擔法律后果,如高校在其設立時有過錯的,根據公司法的原理,那么高校則為法律后果的實際承受者。
學生的消費能力有限,當發(fā)生一些涉案金額小、權利義務明確的糾紛時可采取由第三方(高?;蛐袠I(yè)協(xié)會)調解解決的方式盡快地修復受損的法律關系。當發(fā)生消費或后果比較嚴重的糾紛時,消費者可選擇尋求公力救濟,即訴訟的方式,由處于權力地位的與該糾紛無直接或者間接聯(lián)系的法院來維護法律關系主體的合法權利,它的居中性和強制性是保護高校后勤服務法律關系的最后屏障。然而,由于高校后勤服務中法律關系的多樣性,學生在遇到糾紛時會遇到選擇何種訴訟請求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權益的問題。
三、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的選擇
合同關系成立的要件包括:(1)主體適格一一有相應的消費或經營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一致,即有要約、承諾的過程;(3)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學生向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不管是隸屬型還是獨立型)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即與其形成合同關系,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必須保證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符合它的標準和性能,即“品質擔保義務”,若后勤“私人消費品”達不到以上的品質,學生可以根據合同條款要求后勤提供者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同時,若后勤提供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不僅本身有品質問題,還因其品質問題侵害了學生的生命、健康、身體時,學生除財產損失之外,還可根據民事法規(guī)、《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追究其侵權責任。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都屬于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關系是以平等有償為特點的,這是商品交換受規(guī)律的支配,必須是等價的、有償的,要取得別人的財產所有權或勞動成果必須支付相應的對價。與此相適應,在法律責任的承擔上就必須實行補償的原則,即當侵害他人權益造成損失后,侵害者一方必須補償對方造成的損失。因此,當高校學生的消費權益受到侵害后,可以選擇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但是根據補償原則兩者只能選一??赡芟M者會困惑,當糾紛發(fā)生時到底該選擇何種訴請?分析兩者的構成要件,兩種責任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舉證責任不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適用嚴格責任或過錯推定原則,受害人無須證明加害人的故意或過失,只須證明合同有效存在和合同的不履行或履行的不符合約定即可。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一般以過錯原則為基礎嚴格責任為補充,受害人一般要證明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特殊侵權責任除外)。因此,受害人在侵權責任中比在違約責任中承擔著相對多的舉證義務。
第二,訴訟時效不同。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賠償請求權的期限一般為兩年,但因身體受到傷害而產生的賠償請求權的期限為一年;因違約而產生的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為兩年,但在出售質量不合格商品未聲明、延期或拒付租金以及寄存財物毀損丟失的情況下,適用一年的訴訟時效。
第三,責任形式不同。違約責任主要采用違約金的形式,因而,在違約行為發(fā)生后,違約金的支付并不以對方發(fā)生損害為條件,若有損害存在,則主要賠償財產損失,不包括對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而侵權責任主要采用損害賠償的形式,損害賠償以實際發(fā)生的損害事實為前提,損害賠償范圍不僅包括財產損失還包括人身和精神損失的賠償,不僅包括直接損失還包括間接損失。
第四,訴訟管轄不同。根據我國的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因合同引起的訴訟既可以由被告住所地法院也可由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合同當事人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管轄法院(但不得與法律規(guī)定沖突),而在侵權之訴中不可以協(xié)議管轄。
因此,高校學生可以權衡賠償數額的大小和其他一些利害關系選擇利于自己的訴請。
四、侵害消費者權益責任或校園傷害事故責任的選擇
高校學生在校受教育期間,所提供生活服務的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一般都是比較固定的,在他們上學之前高校就已經選定或設立后勤服務提供者(分別成為隸屬型和獨立型的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并與之簽訂相關服務協(xié)議專門為高校學生提供服務。高校學生在接受這些后勤服務時,若遭受財產或人身損害,應該向哪類主體主張權利呢?學校作為一校范圍內的管理者是否應當負責任,負何種責任呢,它和學生與經營者發(fā)生的消費侵權糾紛有無交叉點呢?
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二條的規(guī)定,校園傷害事故是“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fā)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即傷害事故的發(fā)生都是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有直接或者間接關系的,如果是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場地、設施,或者為學校的教學活動提供幫助或者其他服務的人,即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服務,若其提供的場地、設施,以及其他幫助或服務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安全、衛(wèi)生標準致使學生遭受傷害的,在隸屬型高校后勤服務法律關系中,雙方的爭議可運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無疑,但若是獨立型下的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服務,此類糾紛就是出現“校園傷害事故”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適用問題,此時受害學生應該找哪類主體請求賠償?
其實,上述糾紛涉及兩個法律關系:一為高校與后勤提供者之間的服務合同;二為高校學生與后勤提供者之間的法律關系。第一種關系是高校為保障學校的教育、科研的順利進行,以自己的名義選定后勤服務提供者,并提供給受其服務和管理的學生。這種關系相當于工廠為給本廠提供住房福利,向第三人租用房屋作為宿舍安排給工人使用,若工人在宿舍發(fā)生傷害事故,工廠應對其先前的選擇行為負責任,若其有過錯,則應付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二種關系是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應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符合相應的安全標準和性能,一旦發(fā)生因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不符合安全標準引發(fā)財產或人身損害,提供者為第一責任人。上述兩種關系的聯(lián)結點是事故發(fā)生在高校的管理范圍內且后勤服務提供者為高校事先選定的,高校應該為其的先前行為和不當履行“注意義務”承擔賠償責任。
從“校園傷害事故”的概念中分析,學校作為傷害事故的賠償責任主體一般在主觀上應有過錯,因為導致學生傷害后果發(fā)生的因素多種多樣,有可能來自學校教職工、其他學生和校園的第三人的行為,也有可能來自學校的自身行為,還有可能來自意外事件??催@些事故是否可歸咎于學校,關鍵在于學校主觀上是否存在可追究的過錯。當然,學校后勤服務提供者的責任毋庸置疑,高校學生可以采取上述兩種方式尋求解決,學校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受害學生可以只選擇針對“校園傷害事故”向學校提起人身損害賠償,學校可以應訴時追加后勤服務提供者為共同被告,或者在自己承擔相應的過錯份額內的責任后向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追償。
五、結束語
高校后勤服務市場屬于社會服務市場的一部分,但是相比一般服務市場又有其特殊性。高校學生的消費行為具有群體性,若與高校后勤服務提供者發(fā)生糾紛,易引發(fā),不利于校園的穩(wěn)定。在我國當前高校運作模式下,積極探索高校后勤服務糾紛的解決辦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禮柱: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4年
[2]王保樹主編:經濟法原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3]趙文廣:大學生法律權利義務觀念淡漠導致錯位消費原因分析[J].經濟師,2006年第1期
[4]楊露: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特點、誤區(qū)及其引導[J].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1期
【關鍵詞】民間借貸 規(guī)范運行 合法性 借貸風險
一、概論
(一)相關概念
民間借貸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公民與其它組織之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見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因借貸產生的抵押相應有效,但利率不得超過人民銀行規(guī)定的相關利率。民間借貸分為民間個人借貸活動和公民與金融企業(yè)之間的借貸。民間個人借貸活動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有關規(guī)定,遵循自愿互助、誠實信用原則。
融資是指為支付超過現金的購貨款而采取的貨幣交易手段,或為取得資產而集資所采取的貨幣手段。融資通常是指貨幣資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間,直接或間接地進行資金融通的活動。
(二)業(yè)務流程展示
隨著民間借貸的發(fā)展,也逐漸出現了一種比較普遍的業(yè)務流程,為了形象的了解,筆者進行了總結,目前民間借貸的流程大體如下:
(三)研究意義
選取民間借貸的風險這一課題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當然,筆者主要是考慮到民間借貸的現實影響。就其理論意義而言,民間借貸雖然說已經影響了不少國民,特別是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人,但是其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還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很匱乏,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那么對于這種融資方式的發(fā)展也就存在弊端。通過這一課題的研究能夠彌補民間借貸方面的理論缺憾,同時能夠給以后學者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個參考。就其現實意義而言,民間借貸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對于國民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那么由于操作流程方面的法律規(guī)范還不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存在一系列的風險,為了避免財產損失,我們就有必要進行探索和研究,從而能夠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為借鑒,進而指導現實,讓人們能夠更好的使用這種融資模式。
二、民間借貸的風險
融資有風險,當然民間借貸活動也不例外。根據一些現實的案例和數據分析,筆者認為,目前的民間借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風險:
(一)借款人的信譽和償還風險
首先當然是看價款人的資產狀況,如果借款人沒有足夠的資產,那么其償還能力可能就不足,要有所戒備;及時價款人有足夠的資產,還要考慮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信譽如何,如果經常拖欠欠款的話,那么如果盲目地借錢給他,就很可能會出現經濟糾紛。因此,一定要對借款人的資格進行必要的了解,從而能夠保證所借款項在時間約定的期限內能夠按照約定取回并獲得相應的利息。最好是能夠訂立書面收據之類的文字材料,這樣日后一旦出現糾紛可以有一定的佐證,從而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借款用途的合法性風險
雖然我們把錢借出去了,但是本金還是自己的,如果借款人將所借款項用于非法集資,那么這種借貸行為本身就不是合法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而且,非法集資活動一般風險性很高,很容易出現血本無歸的現象,而且借款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溜之大吉,最后損失最大的還是自己。因此,我們一定要謹防非法集資這種行為,事先約定資金的用途的合法性,才能降低風險。
(三)擔保人資格風險
同時,我們還要找人擔保,用以見證借款活動的履行。在選定擔保人時一定要注意,擔保人是否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是否具有擔保資格,如果選定擔保人時不注意,擔保人不具有相應的資格,那么這種行為就是無效的。一旦日后出現民事糾紛,就不足以作為擔保憑證,也無法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案例,當約定的借款時間到期后,債務人沒有及時把款項還給債權人,當找到擔保人時才發(fā)現并不具備擔保資格,而且當時由于關系好只是口頭約定,像這種案例該如何處理呢?所以說,擔保人一定要具備相應的資格,不能隨便找人充數。
(四)高利貸風險
考慮到借款人急需用錢,那么作為出款人就有可能在利息的商定方面出于利己心理考慮,以謀取高利息。但是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適當高于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4倍。如果利息過高,就屬于高利貸行為,那么這種借貸活動不但不受法律保護,而且是違法行為,要受到相應的處罰。而且高利貸對于借款人的負擔也不言而喻,最后往往導致借款人因無法償還而家破人亡,這對于債權人來說,也是對于社會道德底線的一種挑戰(zhàn)。
(五)追討欠款的合法性風險
一般而言我們進行民間借貸都有一定的時限要求,即雙方約定在一定時間之后就要借款方償還欠款和利息。倘若價款人此時不具備償還能力,那么追討欠款的行為就會產生。此時,我們可以采取協(xié)商解決,或者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切不可委托一些社會上的不法人員,通過恐嚇等不法手段強行催債,非但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且會導致自己更大的損失,甚至可能會觸犯法律。
(六)追討欠款的時效性風險
對于這種民間借貸,我國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特別是訴訟時效問題。借貸到期,出借人要及時催收,如借款人逾期不還,從借款到期之日的次日起兩年內,出借人可以向法院提訟。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訴訟時效,在有效期內通過法律途徑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千萬不要忽視,否則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規(guī)避民間借貸的風險
既然民間借貸行為會存在一定的風險,那么如何盡量降低這種風險就顯得更加重要。我們可以進行針對性的防范風險,從而能夠更好地使用民間借貸這一融資方式,保證金融市場的規(guī)范運行。在此,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查閱資料,總結出以下幾點,僅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一)借款之前對于借款人進行必要的資格審查
因為民間借貸在履行手續(xù)上并沒有銀行借貸手續(xù)上那么正規(guī)和繁瑣,那么相應的對于借款人的審查也就不是那么嚴格。但是這并不代表不重要,對于借款人的各種信息進行必要的了解才能夠保證如期還款。正如上面所說的,不僅要對其資產情況審查,其信用情況同時也是不可忽視的。只有信用狀況良好,資產情況充足的借款者我們才能夠放心的進行借款,也才能夠保證融資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事先約定借款用途
雖然民事借貸自己的財產使用權轉移給借款人,但是債權人仍可對于借款用途與借款人進行商榷。最好能夠在借據或者書面材料中予以說明,從而能夠保證所借款項用途的合法性。一旦發(fā)現所借款項并非用于事先約定用途,債權人可以通過合法途徑進行申訴,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因為現在非法集資活動屢禁不止,如果不事先約定借款用途,用可能會給不法分子機會,使得非法集資活動更加猖獗。
(三)擔保人的選定要謹慎
在民間借貸活動中,擔保人的選定也很重要。首先,要求擔保人信譽狀況良好,最好是借貸雙方都認識的,大家都信賴的。有不少案例就是因為擔保人選定時不仔細造成的糾紛,甚至有些擔保人并不具備擔保資格。如果走法律途徑的話,擔保人一方面如果出現問題,那么很有可能會導致無效。在擔保人的選定上最好是一些資產實力雄厚,信用狀況良好的人,這樣能夠保證借貸活動的有序進行。
(四)利息約定要合法
雖然對于民間借貸的利息法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是也提供了一個上限。這也給了債權人一個可以活動的標桿,可以在允許范圍內制定自己所希望的利息,獲得滿意的融資成果。切忌放高利貸,高利貸是一種非法的融資活動,不僅在法律上不被允許,高利貸行為導致多少家庭家破人亡,這也是一個社會道德問題。要堅決抵制高利貸行為,做一名合法的公民,大家共同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融資環(huán)境。
(五)追討欠款的方式要合法
雖然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是凡事都要注重方式和方法。提起民間借貸,我們會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民間追債問題。甚至有些人居然請打手到家里強行要債,這種行為是法律所不允許的。作為債權人來說,我們按照約定拿回屬于自己的錢并沒有什么不對,但是一定要有理有據,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走,沒有必要采取一些極端手段,結果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害人又害己。
(六)把握好追債的時效性
所謂時效性,指在一定時間內的有效性問題。也就是說一旦超出時間,效用就會較少甚至失去。作為債務人,要及時的跟進自己的財產流動,債務到期之后及時跟借款人取得聯(lián)系,表明其應該及時付給所借款項以及相應的利息。如果雙方協(xié)商不成,就可以適用法律手段,在有效期內追回自己的財產,千萬不要做一些口頭上的臨時協(xié)議,一旦債務人矢口否認,那么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此外,在進行民間借貸時最好能夠找一些比較正規(guī)的貸款機構需求幫助,這樣在后期各方面更加有保障。最好能夠在有關協(xié)議臨時口頭變更時同時出具書面憑證,先小人后君子,書面憑證一定要放好,如果后期出現糾紛,書面憑證可以作為自己的借款依據,在涉及金錢方面一切要以憑證為準。
四、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對于民間借貸已經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包括民間借貸的相關知識,風險以及如何應對民間借貸的風險。通過相關的調查,我們發(fā)現民間借貸行為在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方興未艾,那么相信在短期內這種借貸方式也會受到大家的認可。我們要理性對待這種融資行為,因為它既具有資金來源充足等優(yōu)點,同時也具有風險性大的缺點,我們在面對民間借貸時要盡量規(guī)避風險,發(fā)揮其有點,從而達到效用的最大化。民間借貸的手續(xù)履行起來比較快捷,資金來源充足,對于處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居民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在進行借貸之前一定要以法律為準繩,保障各種活動規(guī)范運行,只有這種才有助于融資市場的繁榮和有序。
參考文獻
[1] 劉長雁.穩(wěn)健貨幣政策背景下民間借貸風險探析[J].西部金融,2011(05).
[2] 趙勇.民間借貸的風險防范機制[J].中國金融,2012(05).
[3] 李兢赫.關于民間借貸問題的思考[J].金融經濟,2012(08).
[4] 吳正.民間借貸瘋狂增長,高利貸隱憂重重[J].科技智囊,2011(09).
[5] 張世曉.民間借貸風險及其監(jiān)管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21).
[6] 許明.穩(wěn)健貨幣政策下民間借貸風險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1(23).
[關鍵詞]資產管理公司銀行汽車貸款不良貸款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貸款買車已經比較多見,在貸款買車所涉及的一系列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比較復雜的法律問題。本律師事務所曾受某資產管理公司委托,對一批汽車貸款債權項目作法律風險分析。本文從資產管理公司的角度對汽車貸款中的一些法律實務問題加以討論。案情的基本情況如下:
購車人與汽車經銷商簽定了購車合同,然后憑購車合同到銀行申請貸款,同時銀行要求借款人(即購車人)提供一定擔保,并向保險公司投保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此外,銀行與經銷商、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又簽定了名稱不同、內容大同小異的汽車消費貸款業(yè)務合作協(xié)議。本案中,借款人后來沒有按期還款,于是,銀行把相關債權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約定與債權有關的擔保權利一并發(fā)生轉讓。
焦點一:資產管理公司通過債權轉讓協(xié)議從原借款合同中獲得了哪些權利?
1.債權轉讓是否等于原來借款合同中全部權利的轉讓
實踐中,有些法院可能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他們認為:資產管理公司所取得的權利僅限于債權,而包括合同解除權在內的其他合同權利并不能因為債權轉讓而發(fā)生轉讓,除非有其他合同當事人的認可。也就是說,只有在合同權利義務轉讓的情況下,資產管理公司才可以依據借款合同的規(guī)定對借款人提出解除合同和提前還貸的訴訟請求,否則資產管理公司僅可對已屆履行期的債權提訟。
但是本所認為,資產管理公司是依據國家政策和法律成立的,針對國有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經營和處置專門的金融機構。其與銀行之間的債權轉讓協(xié)議應當被合理地解釋為合同權利轉讓協(xié)議,這樣更符合合同以及雙方的本意。在借款合同中,銀行的義務在于按時足額發(fā)放貸款,只有在銀行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上述義務時,借款人才享有抗辯權。銀行已經完全履行了合同義務,因此,銀行對合同權利的轉讓無須征得借款人的同意。通說認為,原債權人將其債權全部轉移給第三人時,該第三人即取代原債權人而成為債的關系中新的債權人,原債權人脫離債的關系。1所以,資產管理公司也有權依據債權轉讓協(xié)議行使借款合同中的其他權利。
2.資產管理公司取得的原借款合同中的擔保權利是否有瑕疵
按照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對房地產、車輛等物的抵押必須進行抵押登記才發(fā)生效力2,而本案中資產管理公司并未對取得的抵押權辦理變更登記。按照有關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的規(guī)定,辦理抵押權變更登記需要抵押人的協(xié)助,而資產管理公司取得抵押人同意和協(xié)助的可能性極小。因此,從嚴格的法律意義上分析,資產管理公司所取得的抵押權是存在瑕疵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與此有關的擔保權利的轉讓無須取得擔保人的同意,不需要辦理變更登記。但最高人民法院對此的司法解釋與法律的規(guī)定相違背,具有嚴重的行政干預色彩,很難預測其有效期的存續(xù)時間。1
此外,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規(guī)定,擔保期限應當是被保證人承擔責任的期限,如果沒有證據表明銀行曾向保證人主張過權利,那么就應該免除保證人的保證責任。這樣,資產管理公司也將無法向保證人追究責任。2
即使銀行主張過權利,但應注意兩年訴訟時效的問題。在訴訟時效期滿之后,保證人在銀行貨款到期通知單上的簽章行為并不是保證人放棄時效期間屆滿抗辯權或愿意重新提供擔保的明確意思表示。3
焦點二:原借款合同中的瑕疵可能對資產管理公司帶來的影響
資產管理公司基本取得了原來借款合同中債權人的地位,但原來借款合同中可能存在的某些瑕疵可能對借款合同的效力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資產管理公司的債權。
可能遇到的一些特殊問題有:
1.借款人的身份虛假,系冒用他人名義或使用偽造的身份證明、購車證明與銀行簽訂《借款合同》,該借款合同一般認定為無效合同。該類案件因有貸款詐騙犯罪嫌疑,應當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裁定駁回或者中止審理,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處理。駁回的裁定對于債權人而言,其實體權利并未喪失,權利人可以待刑事偵查工作結束后,對構成犯罪的通過附帶民事訴訟主張權利,未構成犯罪的通過一般的民事訴訟、仲裁的程序主張權利。在這個意義上,駁回的裁定對債權沒有根本性影響。
2.債務人出具虛假資信證明,騙取銀行與其簽訂《借款合同》或一車多貸、套貸,用已經購買的車輛,作為新購車輛進行貸款。對于這種情況,有的法院認為根據《合同法》第54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撤銷”,只要債權人——銀行沒有提出變更或撤銷合同的訴訟請求,應當認定合同有效。但是,也有的法院認為此種情形也屬于無效合同,涉嫌詐騙,裁定駁回或者中止審理,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3.借款人以個人名義貸款,但所購車輛或貸款給法人單位使用,或者貸款未用于購買車輛,而是挪作它用。這些情況均屬于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債務人擅自改變貸款用途的情況。有的法院認為該違約行為并不影響《借款合同》的效力,亦應認定有效;也有的法院認為借款合同無效,有過錯的當事人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云浮市就曾發(fā)生出租車公司以員工個人名義簽訂一系列合同辦理汽車消費貸款的案件。法院的意見很有代表性。法院認為,締約各方訂立的全部合同因為以合法形式掩蓋其從債權銀行取得汽車消費貸款的非法目的而無效;由于借款人和保險公司參與汽車消費貸款的行為,借款人與保險公司的行為對造成貸款合同的無效存在直接過錯,所以保險公司與借款人訂立的合同也無效,出租汽車公司應承擔返貸款本息的責任;借款人及保險公司應當承擔出租汽車公司不能清償部分1/3范圍內各自份額內的賠償責任。
4.有的借款合同中約定合同經公證后生效。在合同沒有進行公證的情況下,合同是否有效呢?有人認為,未經公證的借款合同未生效,借款人取得的借款屬于不當得利,不具有合法性,借款人承擔的是不當得利的返還義務。本所認為盡管合同當事人沒有辦理合同的公證手續(xù),但是當事人雙方若已經實際履行了合同的部分義務,應當認定合同依法成立,確認合同無效不利于保護社會的經濟運行,也違背當事人的本意。
焦點三:保證保險合同對資產管理公司的影響
1.關于保證保險合同的性質
最高人民法院在其《關于人民法院審理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的:保證保險合同具有擔保合同的性質。法院審理保證保險合同糾紛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時,適用保險法,保險法沒有規(guī)定的,適用擔保法。由于上述司法解釋稿尚在征求意見階段,還沒有被賦予法律效力,姑且可以看作是一種學術觀點。2004年,保監(jiān)會《關于規(guī)范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yè)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保監(jiān)[2004]7號),規(guī)定“嚴禁將車貸險業(yè)務辦成擔保業(yè)務”。因此,就保險、法律的理論學術界和保險實務界來說,意見分歧很大。
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法院和法官認為保證保險雖然有某些擔保的屬性,但還是應該歸為保險。其主要的、核心的理由是:雖然保證保險某種程度上具有保障合同債權實現的功能,但是,界定民事法律行為法律性質的依據應當是該行為本身而不是行為的目的或者功能。無論銀行是否與保險公司簽訂了保險合作協(xié)議,特定的保證保險關系的成立,還是必須以借款人就特定的汽車消費貸款向保險公司投保并簽訂保險合同為前提。保險關系更加符合合同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
應該指出的是,保證保險作為未經保監(jiān)會核定的業(yè)務,其經營是違法的,其違法利益不應當得到法律的特別保護。因此在法律意義上有關保證保險的合同均應屬于無效合同,對此保險公司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但這一觀點若被采納,其影響范圍將會很大,實踐中是否可行尚難預料。
2.保險單與業(yè)務合作協(xié)議之間的效力優(yōu)先的問題
關于合作協(xié)議與保險條款的關系,鑒于實踐中保險合同訂立在合作協(xié)議之后,故銀行接受與合作協(xié)議不一致的保險合同,則應視為銀行和保險公司在特定保證保險關系中達成了以保險合同約定變更合作協(xié)議相應約定的默示協(xié)議。但如果銀行和保險公司在合作協(xié)議中已明確約定保險合同和合作協(xié)議約定相沖突時以合作協(xié)議約定為準的除外。
3.保證保險合同的效力
《保險合同》與《借款合同》系兩個相互獨立的合同和法律關系,相互之間不應當理解為主從合同關系。因此,法院對借款合同和保險合同之間的效力問題產生了分歧。我們認為,保證保險的保險標的是投保人(借款人)基于借款合同對銀行應負的還款義務,如果借款合同無效,保險合同的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就失去了保險利益,根據《保險法》第12條的規(guī)定,保險合同也應當歸于無效。
保證保險合同的保險標的是投保人的依據合法有效的借款合同應當履行的還款義務,即合法的債務。投保人可能因非法借款(騙貸)或不當得利(借款合同未生效,使其喪失取得貸款的法律依據)使其對保險標的喪失保險利益,因為保險利益是受法律承認或保護的非法騙貸和不當得利均不應受到法律承認和保護。1
4.資產管理公司能否把借款人、擔保人、保險公司作為共同被告
對于將借款人與擔保人作為共同被告的問題是不存在爭議的,而能否將保險公司作為共同被告則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實踐中多數法院認為,保證保險合同和相關消費貸款合同是互相獨立的,彼此并無主從關聯(lián)。故除確有助于便利訴訟、解決糾紛的個案外,不宜將兩類不同的法律關系合并處理。關于這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其保險法司法解釋征求意見稿中,也提出了同樣的意見。
本所認為,對于債權人來說,僅就單筆貸款而言,貸款合同中約定了借款人的投保義務,而保險合同中保險事故的發(fā)生則是借款人未及時履行借款合同,兩個合同相互依存,將借款人、擔保人以及保險公司列為共同被告,并不違反一案一訴的原則,況且,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并無所謂的“一案一訴”的訴訟原則的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采取分別訴訟的途徑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若單獨保險合同糾紛,由于保險合同一般會對違約金、罰息等內容約定免除賠償責任,因此,即使銀行勝訴,債權仍無法完全實現。
其次,若單獨借款人,盡管可以保證在訴訟結果上的完全勝訴,但保證保險作為對債權的保障措施則失去其實際的意義,對債權的切實保障不足。
再次,若將借款關系和保險合同糾紛分別訴訟,人為地加大了債權人實現債權的時間和成本。
5.保險公司的抗辯權可能對資產管理公司造成影響
雖然資產管理公司取代了銀行的地位,但是保險公司相關的抗辯權是依然存在的。
(1)保險公司的先訴抗辯權問題
實踐中,銀行不債務人及經銷商,僅保險公司的案件比較多。其的依據為銀行、經銷商、保險公司簽訂的關于合作開展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yè)務的“三方協(xié)議”以及保險公司向債務人出具的保險單。突出的問題是,為查清基礎合同的履行情況,保險人能否主張先訴抗辯權,要求追加債務人及擔保人參加訴訟。
現有案件中出現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車輛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合同條款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的約定:“被保險人索賠時應先行處分抵(質)押物或向擔保人追償以抵減欠款,抵減欠款后不足的部分,由保險人按本保險合同規(guī)定責任賠償。”保險公司往往據此享有先訴抗辯權。如果銀行未向其他擔保人追償前,單獨保險公司,法院應當以銀行尚不能就不保險合同行使債的請求權為由,裁定駁回銀行的。如果銀行將債權人、經銷商、保險公司一并提訟時,法院可判決保險公司對處分物的擔?;蛳驌H俗穬敽蟛蛔愕牟糠殖袚WC保險責任。
有法院對以上問題持相反的意見,因為,保證保險合同并不從屬于借款合同,也不是對借款合同的保證擔保1,因此,不存在銀行主張保險債權前,必須先借款人或先處分抵押物問題。這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個二審判決中得到了確認。
(2)保險人基于保險單的背面條款的抗辯權
保單背面條款屬于有效的合同條款,對保險單上載明的當事人各方具有拘束力。但是,銀行作為被保險人,并非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而只是關系人。因此,保險單的背面條款并不能當然地對被保險人產生效力。因此人民法院不能單純依據保險單的背面條款而免除保險公司的賠償責任,而要結合其他相關的協(xié)議加以考察。
(3)保險人因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而產生的抗辯權
根據《保險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和第六十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若保險公司有證據證明投保人存在故意的,將極有可能免除保險責任。這種風險對資產管理公司而言是存在的。
(4)關于貸款詐騙對保險的影響
目前,只要有證據證明借款人在貸款和投保時所提供的部分文件虛假,保險公司為達到免賠的目的就會采取刑事報案的形式要求公安機關介入。但是,根據目前個人貸款的程序規(guī)定,許多貸款和投保所需的文件形式過于格式化,對于許多具備還款能力的當事人來說是無法取得的,因此提供部分虛假文件不能等同于“具有詐騙的犯罪故意”。
在法律上,確定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構成貸款詐騙犯罪,應當考察當事人在辦理貸款和投保時在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不應僅依據公安機關是否立案、人民法院是否制作調查筆錄進行判定。對此,公安機關應當采取慎重的態(tài)度,應當避免輕易介入經濟糾紛,防止他人以此逃避法律責任的承擔。
參考文獻:
[1]王全弟主編,《債法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C],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陳貴民,《民商審判案例與實務》[M],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
[4]陸永隸主編,《金融貸款擔保案例評析》[M],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吳志攀主編,《金融法律典型案例解析》[C]第二輯,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韓良主編,《貸款擔保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C],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中山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廣東天勝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1參見王全弟主編的《債法概論》115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參見《合同法》第41、42、43條,學者對此的相關理解可參見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181頁,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九條: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受讓有抵押擔保的債權后,可以依法取得對債權的抵押權,原抵押登記繼續(xù)有效。
2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一條。相關案例見北京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案[2001]1024號。轉自陳貴民《民商審判案例與實務》308頁,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
3參見北京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案[2002]4110號。轉自陳貴民《民商審判案例與實務》314頁,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另一個相關案例可參見陸永隸主編《金融貸款擔保案例評析》第4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第一條 為保證公正、即使地仲裁經濟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制定本暫行規(guī)則。
第二條 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fā)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依法向本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申請仲裁。
本會不受理因下列糾紛和爭議提出的仲裁申請:
(一)婚姻、收養(yǎng)、監(jiān)護、撫養(yǎng)、繼承糾紛;
(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三)勞動爭議和農業(y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yè)承包合同糾紛。
第三條 當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愿,達成仲裁協(xié)議。沒有仲裁協(xié)議,一方申請仲裁的,本會不予受理。當事人協(xié)議向本會申請仲裁的,即視為同意按照本暫行規(guī)則進行仲裁。
第四條 仲裁協(xié)議包括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fā)生前或者糾紛發(fā)生后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xié)議及其補充協(xié)議。
仲裁協(xié)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
(一)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項;
(三)選定本會的意思表示;
第五條 仲裁協(xié)議獨立存在,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或無效,不影響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
仲裁庭有權確認合同效力。
第六條 當事人對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本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本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當事人對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有異議,應當在首次開庭前提出。
當事人協(xié)議不開庭的,應當在首次提交答辯書前提出。
第二章 申請與受理
第七條 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有仲裁協(xié)議
(二)有具體的仲裁請求和事實、理由;
(三)屬于本會的受理范圍。
第八條 申請人申請仲裁,應當向本會遞交仲裁協(xié)議、仲裁申請書,并按被申請人人數遞交申請書副本。
第九條 仲裁申請書應當裁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被申請人及其委托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工作單位、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二)仲裁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理由;
(三)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第十條 本會收到仲裁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受理,并通知當事人,也可以當即受理,并通知當事人;認為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不予受理,并說明理由。
本會收到仲裁申請書后,認為仲裁申請書不符合本規(guī)則第九條規(guī)定的,可以要求當事人補正;逾期不補正的,視為未申請。
第十一條 本會受理仲裁申請后,應當在十五日內將規(guī)則和仲裁員名冊送達申請人,并將仲裁申請書副本和本規(guī)則、仲裁員名冊送達被申請人。
被申請人收到仲裁申請書副本后,應當在十五日內向本會提交答辯書。被申請人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第十二條 申請人可以放棄或者變更仲裁要求。被申請人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請求,有權提出反請求。
本會應當自收到反請求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反請求申請書副本送達申請人。
申請人應當自受到反請求申請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會提交書面答辯。申請人未提交答辯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第十三條 申請人應當自受到本會受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按照本會仲裁收費辦法及仲裁案件受理費表的規(guī)定,預交案件受理費。
被申請人在提出反申請的同時,應按照仲裁案件受理費表的規(guī)定預交案件受理費。
當事人預交案件受理費確有困難的,由當事人提出申請,經本會批準,可以緩交。
當事人在第一款規(guī)定的期限內不預交仲裁費用,又不提出緩交申請的,視為撤回仲裁申請。
第十四條 一方當事人因另一方當事人的行為或者其它原因,可能使裁決不能執(zhí)行或者難以執(zhí)行的,可以申請財產保全。
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本會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提交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
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第十五條 當事人、法定人可以委托律師和其它人進行仲裁活動。委托律師、其它人進行仲裁活動的,應當向本會提交授權委托書。
第三章 仲裁庭的組成
第十六條 仲裁庭可以由三名仲裁員或者一名仲裁員組成。由三名仲裁員組成的,設首席仲裁員。
第十七條 當事人約定由三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的,應當各自選定或者各自委托本會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員,第三名仲裁員由當事人共同選定或共同委托本會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員是首席仲裁員。當事人約定由譯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的,應當由當事人共同選定或者共同委托本會主席指定仲裁員。
當事人選擇仲裁員,應當在本會提供的仲裁員名冊中選擇。
第十八條 當事人收到受理仲裁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沒有約定仲裁庭的組成方式或者選定仲裁員的,由本會主任指定。
第十九條 仲裁庭組成后,本會自仲裁庭組成之日起五日內,將仲裁庭的組成情況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二十條 仲裁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當事人也有權提出回避申請: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有厲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人有其它關系,可能影響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會見當事人、人、或者接受當事人、人的請客送禮的。
前款(三)中“其它關系”是指:
(一)對手承辦案件事先提供過咨詢的;
(二)與當事人、人在同一單位工作的;
(三)現任當事人法律顧問或人的;
(四)其他可能影響公正仲裁的事項。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首次開庭后知道的,可在最后一次開庭終結前提出。
第二十二條 仲裁員是否回避,由本會主任決定;本會主任擔任仲裁員時,由本會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第二十三條 仲裁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應當按照本章第十七、第十八條規(guī)定的程序重新選定或者委托本會主任指定仲裁員:
(一)因出差、出國不能承辦仲裁案件的;
(二)因患病休息不能從事仲裁工作的;
(三)依法應當回避的;
(四)其它不能履行職責的情形。
重新選定或者指定仲裁員后,當事人可以請求已進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進行,是否準許,由仲裁庭決定;仲裁庭也可以自行解決已進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進行。
第二十四條 仲裁員私自會見當事人、人,或者接受當事人、人請客送禮,情節(jié)嚴重的,或者在仲裁案件時有索賄受賄,,枉法裁決行為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本會應當將其除名。
第四章 開庭和裁決
第二十五條 仲裁應當開庭進行。當事人協(xié)議不開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據仲裁申請書、答辯書以及其它資料作出裁決。當事人協(xié)議不開庭,應當在首次提交答辯書期滿前提出。
第二十六條 仲裁不公開進行。當事人協(xié)議公開的,可以公開進行,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 本會在仲裁庭開庭十日前將開庭日期通知當事人;雙方當事人經商仲裁庭同意,可以提前開庭;當事人有正當理由的,可以在開庭前三日內請求延期開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庭決定。
首次開庭以后的開庭日期通知,不受上款規(guī)定期限的限制。
第二十八條 申請人經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視為撤回仲裁申請。
被申請人經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決。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應當對自己的主張?zhí)峁┳C據。當事人不提供證據的,仲裁庭可以根據已有的證據認定案件事實并做出裁決。仲裁庭認為必要時,可以自行收集證據。
第三十條 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制品、照片、副本、節(jié)錄本。提交外文書證,應當附有中文譯本。
第三十一條 證據有下列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
以上證據須經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三十二條 仲裁庭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可以交由當事人約定的鑒定部門鑒定,也可以由仲裁庭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
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鑒定部門應當派鑒定人參加開庭。當事人經仲裁庭許可,可以向鑒定人體溫。
第三十三條 證據應當在開庭時出示,當事人可以互相質證。
第三十四條 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申請證據保全。當事人申請證據保全的,本會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zhí)峤蛔C據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
第三十五條 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有權進行辯論、辯論終結時,首席仲裁員或者獨任仲裁員應當征詢當事人的最后意見。
第三十六條 仲裁庭應當將開庭情況記入筆錄,當事人和其它仲裁參與人認為對自己陳述的記錄有遺漏或者差錯的,有權申請補正;如仲裁庭不予補正時,應當記錄該申請。
筆錄由仲裁員,記錄人員、當事人和其他仲裁參與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三十七條 當事人申請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xié)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xié)議制作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
第三十八條 當事人達成和解協(xié)議,撤回仲裁申請后反悔的,可以根據仲裁協(xié)議申請仲裁。
第三十九條 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當事人自愿調解的,仲裁庭應當調解。調解不成的,仲裁庭應當及時作出裁決。
調解達成協(xié)議的,仲裁庭應當制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xié)議的結果制作裁決書。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十條 調解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和當事人協(xié)議的結果。調解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本會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發(fā)生法律效力。
在調解書簽收前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做出裁決。調解不成的,任何一方當事人均不得在其后的仲裁程序中緩引對方當事人或仲裁庭在調解過程中提出過的、愿意接受過的、承認過的或否定過的任何陳述或意見,作為其答辯、反請求的依據。
第四十一條 仲裁裁決應當按照多數仲裁員的意見做出,少數仲裁員的不同意見可以記入筆錄。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數意見時,裁決應當按照首席仲裁員的意見作出。
第四十二條 仲裁庭仲裁糾紛時,其中一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就該部分先行裁決。
當事人不履行先行裁決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繼續(xù)進行和仲裁庭作出最后裁決。
第四十三條 仲裁庭應當在仲裁庭組成四個月內作出仲裁裁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期限的,由首席仲裁員或者獨任仲裁員報請本會主任批準,可以適當延長。
第四十四條 裁決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爭議事實、裁決理由、裁決結果、仲裁費用的負擔和裁決日期。當事人協(xié)議不愿寫明爭議事實和裁決理由的,可以不寫。
裁決書由仲裁員簽名。對裁決持不同意見的仲裁員,可以簽名,也可以不簽名。
第四十五條 裁決書經仲裁員簽名后,應當加蓋本會的印章。
第四十六條 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fā)生法律效力。
第四十七條 對裁決書中的問題,計算錯誤或者仲裁庭已經裁決但在裁決書中遺漏的事項,仲裁庭應當補正;對當事人申請仲裁的事項漏裁的,仲裁庭應當做出補充裁決。
當事人發(fā)現裁決書中有前款規(guī)定情形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書面請求仲裁庭補充裁決。
仲裁庭作出的補正或者補充裁決,是原裁決書的組成部分。
第四十八條 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六個月內,向本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消裁決:
(一)沒有仲裁協(xié)議的;
(二)裁決的事項不屬于仲裁協(xié)議的范圍或者本會不權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
(五)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
(六)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索賄受賄,、枉法裁決行為的。
第四十九條 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消或者不予執(zhí)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
第五十條 當事人應當在仲裁裁決確定的期限內履行裁決。
為確定履行期限的,當事人應當立即履行。
一方當事人不旅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
第五章 簡易程序
第五十一條 凡爭議標的不大且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涉及第三人權益的仲裁案件,經一方當事人書面申請并由本會征得另一方面當事人同意的或本會認為可通過簡易程序仲裁的案件,適用本簡易程序。
第五十二條 簡易程序由一名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
第五十三條 本會在收到仲裁申請書時,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即受理并通知當事人,自最后一方當事人收到應訴通知書之日起五日內雙方沒有就選定仲裁員達成一致意見的,由本會主任指定。
第五十四條 被申請人提交答辯書的期限為七日,被申請人如有反請求也以內感在此期限內提出;申請人對被申請人的反請求提交答辯書的期限為五日。
第五十五條 仲裁庭征得當事人同意可以按照其認為適當的方式審理案件。可以依據當事人提交的書面材料及證據進行書面審理,也可以開庭審理。
第五十六條 開庭審理的案件,仲裁庭應當在開庭前三日將開庭日期通知雙方當事人。
第五十七條 在進行簡易程序過程中,任何一當事人未遵守本簡易程序,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第五十八條 仲裁請求的變更和反請求的提出,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與本暫行規(guī)則第五十一條有抵觸的,是否繼續(xù)適用簡易程序,由本會主任決定。
第五十九條 適用簡易程序仲裁的案件應當在仲裁庭組成之日起二個月內作出仲裁裁決書,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本會主任批準,可適當延長。
第六十條 本章未規(guī)定的事項,適用本暫行規(guī)則其它的有關規(guī)定。
第六章 附則
第六十一條 法律對仲裁時效有規(guī)定時,適用該規(guī)定。法律對仲裁時效沒有規(guī)定的,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
第六十二條 除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仲裁庭另有要求外,仲裁文書可以直接送達、郵寄送達或者以電報、傳真方式送達。在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條件下,可以采用留置、公告等送達方式。
第六十三條 直接送達的仲裁文書必須有送達回證,由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收到日期,簽名或者蓋章。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
郵寄送達的,以回執(zhí)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六十四條 期間以日、月、年計算。期間開始的時間和日,不計算在期間內。
期間屆滿的最后一日是節(jié)假日的,以節(jié)假日后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日期。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后的十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是否準許,由本會或者仲裁庭決定。
第六十六條 仲裁法施行前,當事人依法訂立的仲裁協(xié)議,選定或者依有關規(guī)定,由蘭州市范圍內原各仲裁機構仲裁但其所在地依法不能組建仲裁委員會的,可以向本會申請仲裁。
第六十七條 涉外仲裁案件的當事人自愿選擇蘭州仲裁委員會的,本會可以依法受理當事人的仲裁申請。
第六十八條 仲裁員報酬由仲裁委員會按照仲裁員辦理仲裁案件的工作時間、難易程序、爭議大小等情況確定。
仲裁員報酬從仲裁委員會收取的仲裁案件受理費中支付。
1991年4月湖南省沅江市南咀鎮(zhèn)花塘村村民劉曉云與益陽市南縣八百弓鄉(xiāng)民和村村民彭長云結婚。婚后劉曉云仍住娘家,戶口也未遷出。1992年3月7日下午,村民大會根據鄉(xiāng)人民政府關于承包責任制調整的有關規(guī)定,將劉曉云承包的土地調出。會后劉志宣多次找村領導,要求按政策對劉曉云承包的土地不予調出,未果。同年3月9日中午劉志宣得知劉曉云的承包地已調出,下午便與妻子陳銀秀到調解小組成員休息處,強行拿走調整方案登記本和皮尺,致使調整工作無法繼續(xù)進行。當晚鄉(xiāng)政府接到村委負責人匯報后,派干部黃勁松、吳安維、張楚文和駐鄉(xiāng)民警符光明一行四人到劉志宣家做工作,先是要求交出登記本和皮尺,未果。黃勁松要劉志宣去鄉(xiāng)政府學習文件,劉不同意。吳安維便拽劉志宣,劉曉云、李國強、彭長云等圍住不讓拖,符光明則用手銬銬住劉志宣的右手并拖上吉普車。此時,劉志宣的大女婿張習超趕到,問鄉(xiāng)干部抓其岳父是否有手續(xù),同時將劉志宣從車上拉進屋。黃勁松則要司機回去向鄉(xiāng)政府匯報,約二十分鐘后,鄉(xiāng)黨委書記肖陽春、鄉(xiāng)長鄭明、副鄉(xiāng)長劉炳生、許躍華及聯(lián)防隊員廖蘭貴隨車趕到劉家。一進門便問要司機回去向鄉(xiāng)政府匯報,約二十分鐘后,鄉(xiāng)黨委書記肖陽春、鄉(xiāng)長鄭明、副鄉(xiāng)長劉炳生、許躍華及聯(lián)防隊員廖蘭貴隨車趕到劉家。一進門便問張習超:“你是哪里的?”張答:“我是新灣鎮(zhèn)北洲村的,是劉志宣的大郎。”肖等說:“我們是明月鄉(xiāng)干部,在這里履行公務,你走開,不要阻礙執(zhí)行公務。”張答:“我不是明月鄉(xiāng)的,也是中國公民,講句公道話都不行?!毙り柎罕阏f:“這家伙不老實把他也扣起來?!绷文腺F便拿出手銬與其他鄉(xiāng)干部一起扣住張習超的雙手,并將其和劉志宣一同推上了吉普車。臨走時,陳銀秀交出了登記本和皮尺。晚十一點左右,劉志宣、張習超被送往赤山派出所。3月10日晚李國強到派出所探視時被留置反省。至3月11日下午三人被放出。
1992年4月16日沅江市公安局以劉志宣、張習超、李國強、劉曉云阻礙執(zhí)行公務為由,分別作出第71、72、73、74、101號裁決書,給予劉志宣拘留五天,張習超拘留十天,彭長云、李國強警告,劉曉云罰款五十元的處罰。劉志宣、張習超、李國強、劉曉云等不服,向原益陽地區(qū)行署公安處申請復議。該處作出19、20、21、22號治安管理處罰申訴裁定書,維持原裁定。劉志宣等仍不服,向沅江市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判決撤銷沅江市公安局作出的治安處罰決定。
法院審判
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
1995年9月11日,原告常德開發(fā)部經過申請立項、提交拆遷安置報告,與蘭州市城市規(guī)劃土地管理局(以下簡稱市規(guī)劃局)草簽《蘭州市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書》,并按照合同的約定交納了土地使用權出讓定金9萬元、慶陽路改建費42400元后,得到被告市政府以蘭政地字(1995)36號文作出的《關于向蘭州常德物資開發(fā)部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復》。該批復同意將本市城關區(qū)小稍門外以東,蘭州水煙廠以南,面積為1130.3平方米的城鎮(zhèn)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出讓給常德開發(fā)部作為綜合樓建設用地,出讓期限為50年。
原告常德開發(fā)部得到被告市政府同意出讓的1130.3平方米國有土地使用權后,于1996年1月31日、2月1日,和蘭州海清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清公司,與常德開發(fā)部為同一法定代表人)一起,與蘭州泰生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生公司),以及當時是泰生公司的第一開發(fā)處、后來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蘭州華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歐公司)簽訂了《合建樓房合同》、《補充合同》。合同約定:由常德開發(fā)部、海清公司出地,泰生公司及其第一開發(fā)處投資,雙方聯(lián)合建樓;常德開發(fā)部提供資料、證明、介紹信等有關建設手續(xù),合同生效后提供撥地文(圖)、建設計劃等報批手續(xù)原件,泰生公司協(xié)助海清公司辦理前期報批手續(xù),第一開發(fā)處負責一切開發(fā)建設、售宜。
1996年5月15日,原告常德開發(fā)部和海清公司又與泰生公司簽約解除《合建樓房合同》。海清公司為解決在《合建樓房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經濟糾紛,于5月18日向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省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省法院于5月20日制作了民事調解書,其中第一項確定雙方簽訂的《合建樓房合同》終止履行,第四項確定泰生公司于5月28日前退還海清公司交付的8份文件,6月3日前退還新產生的關于此項工程的其他文件。在調解書履行中,海清公司與泰生公司又于5月27日自行和解,愿意繼續(xù)履行《合建樓房合同》及《補充合同》。5月28日,省法院主持雙方達成《執(zhí)行和解協(xié)議》,確定《合建樓房合同》繼續(xù)履行。同日,常德開發(fā)部、海清公司還與泰生公司商定,將海清公司在《合建樓房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全部移交給常德開發(fā)部。11月19日,泰生公司、華歐公司也與常德開發(fā)部商定,將泰生公司在《合建樓房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交由華歐公司享有和負擔。至此,合建樓宜由常德開發(fā)部與華歐公司按合同履行。華歐公司在履行合同約定的建設義務時,違反合同約定,單方決定在8層樓房的基礎上違章增建5層樓房。為此引起《合建樓房合同》糾紛,常德開發(fā)部于1997年8月15日再次向省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的1997年1月28日,原告常德開發(fā)部以(1997)蘭常字第6號文向蘭州市土地有償使用辦公室報告,要求將小稍門外96號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出讓給華歐公司。同日,華歐公司也以(1997)蘭華房字第(1)號文向蘭州市土地有償使用辦公室報告稱:我公司經與常德開發(fā)部協(xié)商,同意將小稍門外96號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經市政府出讓到我公司。6月1日、16日,常德開發(fā)部分別向市規(guī)劃局、蘭州市土地有償使用辦公室、市房產局發(fā)出《關于撤回(1997)蘭常字第6號文的報告》,要求停止給華歐公司辦理土地出讓手續(xù)。10月20日,市規(guī)劃局與華歐公司簽訂《蘭州市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將常德開發(fā)部已經獲得使用權的1130.3平方米土地又出讓給華歐公司。同日,市規(guī)劃局還以蘭規(guī)土地字(1997)第121號、第122號文,將收回常德開發(fā)部土地使用權以及將該土地使用權又出讓給華歐公司一事,向市政府請示。市政府于10月23日作出蘭政地字(1997)第42號《關于收回蘭州常德物資開發(fā)部土地使用權的批復》,內容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甘肅省實施土地管理法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同意將位于本市城關區(qū)小稍門外以東、蘭州水煙廠以南,面積為1130.3平方米的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收回,另行安排,原蘭政地字(1995)36號文同時廢止。同日,市政府還以蘭政地字(1997)第43號文作出《關于向蘭州華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復》。11月24日,在省法院開庭審理常德開發(fā)部與華歐公司的《合建樓房合同》糾紛時,華歐公司當庭出示了蘭政地字(1997)第43號批復。12月1日,市政府才向常德開發(fā)部送達了蘭政地字(1997)第42號批復。常德開發(fā)部不服市政府的批復,于1997年12月2日向省法院提起本案行政訴訟。
另查明,省法院已于1998年4月9日就原告常德開發(fā)部與華歐公司的《合建樓房合同》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確認在常德開發(fā)部與華歐公司的《合建樓房合同》糾紛案中,市規(guī)劃局與常德開發(fā)部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常德開發(fā)部與華歐公司簽訂的《合建樓房合同》及其《補充合同》、1996年5月28日達成的《執(zhí)行和解協(xié)議》,都是有效的;市規(guī)劃局與華歐公司后來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無效合同,不予確認。華歐公司不服省法院的這一民事判決,已經上訴于最高人民法院。
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市政府的蘭政地字(1997)第42號、第43號批復,是根據市規(guī)劃局的請示作出的。而市規(guī)劃局的請示,又是根據原告常德開發(fā)部的(1997)蘭常字第6號報告和華歐公司(1997)蘭華房字第(1)號報告形成的。市政府出讓國有土地,是其職權范圍內的行政行為,無可非議。常德開發(fā)部是在收到市政府第42號批復的第二天即提起訴訟,并未超過法定期限,因此市政府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提出的抗辯,不能成立。據此,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于1999年5月12日判決:
維持被告蘭州市人民政府蘭政地字(1997)第42號《關于收回蘭州常德物資開發(fā)部土地使用權的批復》及蘭政地字(1997)第43號《關于向蘭州華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復》。
原告常德開發(fā)部不服一審判決,向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理由是: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已經說明被上訴人市政府于1995年向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合法地出讓過國有土地使用權,以上訴人名義作出的(1997)蘭常字第6號報告,現已查明是華歐公司個別人偽造的,并且上訴人已聲明撤回作廢,要求暫停將上訴人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過戶給華歐公司。在上訴人沒有任何違反土地管理法規(guī)行為的情況下,被上訴人收回上訴人的土地使用權,無任何法律依據。況且被上訴人是先將已經出讓給上訴人的土地重復出讓,后又收回已經出讓給上訴人的土地,這是嚴重的濫用職權的違法行政行為。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對被上訴人濫用職權的具體行政行為應當予以撤銷。一審判決維持,是十分錯誤的。原審法院不審查被上訴人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批復是否合法,就輕率地判決維持,顯然違背了行政訴訟的合法性審查原則。請求二審撤銷原判,確認被上訴人所屬的土地管理部門與上訴人簽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為有效合同,確認被上訴人的蘭政地字(1995)36號《關于向蘭州常德物資開發(fā)部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復》繼續(xù)有效;確認被上訴人所屬的土地管理部門與華歐公司簽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為無效合同,判令撤銷蘭政地字(1997)第42號、第43號批復,撤銷被上訴人已經為華歐公司辦理的蘭國用(1998)1號臨時土地使用權證。
被上訴人市政府未答辯。
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
1997年6月1日、16日,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分別向市規(guī)劃局、蘭州市土地有償使用辦公室、市房產局發(fā)出要求停止給華歐公司辦理土地出讓手續(xù)的《關于撤回(1997)蘭常字第6號文的報告》,其主要內容是:以常德開發(fā)部名義作出的(1997)蘭常字第6號報告,經蘭州市公安局鑒定,系華歐公司個別人偽造,華歐公司在履行《合建樓房合同》中有違約行為,因此要求停止給華歐公司辦理土地轉讓手續(xù)。
被上訴人市政府以蘭政地字(1997)第43號文作出的《關于向蘭州華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復》中,除批準將爭議的土地使用權出讓給華歐公司以外,還提到要將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原繳付的9萬元土地出讓定金,抵減華歐公司因本次簽約應當繳付的出讓金;出讓地塊界內、外的所有被拆遷居民及單位,均由市拆遷管理部門組織拆遷,由華歐公司負責安置。
被上訴人市政府的蘭政地字(1997)第42號、第43號批復,在由市規(guī)劃局負責送達時,市規(guī)劃局只給華歐公司送達了第43號批復,未給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送達。11月24日省法院民事審判庭開庭審理《合建樓房合同》糾紛案,華歐公司當庭出示了第43號批復后,常德開發(fā)部才知道市政府有此批復,當即提出爭議土地是市政府以蘭政地字(1995)36號批復出讓給他們的,現在又以第43號批復出讓給華歐公司,是重復出讓。12月1日,市規(guī)劃局向常德開發(fā)部送達了市政府蘭政地字(1997)第42號批復。
1998年4月6日,被上訴人市政府給華歐公司頒發(fā)了蘭國用字第1號《臨時國有土地使用證》。
除此以外,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確認了一審查明的其他事實。
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
1995年9月11日,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在經過申請立項、提交拆遷安置報告、與當地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并按照合同的約定交納了土地使用權出讓定金9萬元、慶陽路改建費42400元后,得到被上訴人市政府以蘭政地字(1995)36號文作出的《關于向蘭州常德物資開發(fā)部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復》。至此,常德開發(fā)部已經合法取得了爭議土地的使用權。常德開發(fā)部還在陸續(xù)取得《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拆遷許可證》等批文后,完成了拆遷任務,與華歐公司合建的樓房也已經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七條規(guī)定:“土地使用者應當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開發(fā)、利用、經營土地?!薄拔窗春贤?guī)定的期限和條件開發(fā)、利用土地的,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予以糾正,并根據情節(jié)可以給予警告、罰款直至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的處罰?!背5麻_發(fā)部不具有法律規(guī)定的應當給予收回土地使用權處罰的情形。
被上訴人市政府根據其土地管理部門的請示,在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已經提出(1997)蘭常字第6號報告是華歐公司個別人偽造的問題后不進行查證,仍根據該報告作出同意收回常德開發(fā)部土地使用權的蘭政地字(1997)第42號批復,屬于事實不清、主要證據不足。
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不具有法律規(guī)定的應予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情形。被上訴人市政府的蘭政地字(1997)第42號批復中,對收回常德開發(fā)部土地使用權所適用的法律依據,只籠統(tǒng)提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甘肅省實施土地管理法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未引出適用的具體條文,違反了法定程序。
在被上訴人市政府收回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的土地使用權之前,市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事實上已經將同一宗土地使用權又出讓給華歐公司。蘭政地字(1997)第43號批復的內容,涉及到華歐公司和常德開發(fā)部雙方的利益,市政府至今未給常德開發(fā)部送達蘭政地字(1997)第43號批復。這些具體行政行為,都違反了法定程序。
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與華歐公司是兩個獨立法人,法律并未賦予被上訴人市政府有處置行政管理相對人財產的權力。市政府在其蘭政地字(1997)第43號批復中,決定將常德開發(fā)部繳納的9萬元土地出讓金定金抵減華歐公司應繳納的土地出讓金,屬于超越職權的行政行為。
在省法院主持下,華歐公司和上訴人常德開發(fā)部雙方于1996年5月28日達成的《執(zhí)行和解協(xié)議書》,其內容是以常德開發(fā)部提供土地、華歐公司提供資金為基礎的。被上訴人市政府在《執(zhí)行和解協(xié)議書》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情況下,收回常德開發(fā)部的土地使用權,致使這一法律文書無法履行,屬于以行政權干擾審判權。
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基本清楚,但適用法律及判決的理由是錯誤的。鑒于被上訴人市政府的蘭政地字(1997)第42號、第43號批復存在著事實不清和主要證據不足、違反法定程序以及超越職權等問題,市政府據此批復給華歐公司頒發(fā)的《臨時國有土地使用證》,也屬于不當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規(guī)定:“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1、主要證據不足的;2、適用法律、法規(guī)錯誤的;3、違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職權的;5、濫用職權的。”第六十一條第(二)項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遇到“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法規(guī)錯誤的,依法改判”。據此,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于1999年8月9日判決:
一、撤銷一審行政判決;
二、撤銷被上訴人蘭州市人民政府的蘭政地字(1997)第42號《關于收回蘭州常德物資開發(fā)部土地使用權的批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