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膝關節(jié)骨折康復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膝關節(jié);關節(jié)強直;關切鏡檢查;康復療法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04-0505-02
中圖分類號:R6
文獻標識碼:A
膝關節(jié)強直是一種常見的創(chuàng)傷后并發(fā)癥,以往多采用股四頭肌成型術、切開股四頭肌松解臏上囊植入硅橡膠膜或生物膜等手術治療[1]。近年來用關節(jié)鏡手術可減少不必要的組織暴露和損傷,減少出血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我科從2002年7月~2006年8月,對收治的20例膝關節(jié)外強直病人行關節(jié)鏡下松解術,術后對病人進行康復治療,取得了良好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16~50歲,平均24.5歲。病程6個月~2年。股骨下端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合并髕骨骨折2例,髕骨骨折4例,脛腓骨骨折2例,脛骨平臺骨折2例。下肢軟組織嚴重挫傷2例。所有膝關節(jié)均合并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術前關節(jié)活動度0度~40度。根據(jù)Judet的療效評定標準,對出院時膝關節(jié)活動度進行評定;屈膝>100度為優(yōu),10例;80度~100度為良,7例;50~80度為可,1例;
2術前康復
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繩肌的練習方法。
3術后康復
3.1心理護理:多數(shù)病人因害怕疼痛和擔心術后出血而不愿意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因此,護士應告知病人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從而使病人配合治療。
3.2患肢抬高:病人回病房后,患肢墊抬高枕,角度為30度,以利下肢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
3.3使用足底靜脈泵:每天3次,每次30分鐘,減輕患肢腫脹及促進靜脈回流。
3.4觀察患肢血運:術后密切觀察患肢皮膚色澤,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3.5康復方法:(1)術后當天:病人回病房后即開始使用CPM機,時間為60分鐘,角度為術中松解的角度,應用CPM同時給與膝關節(jié)冷療。如病人疼痛明顯,可適當使用止痛劑。(2)術后第一天:①繼續(xù)使用CPM機,角度根據(jù)病人情況增加2~5度,時間為1小時,停止后冷療。②做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伸直膝關節(jié),繃緊股四頭肌,保持5秒,放松2秒,30次/組,3組/天)。③繩肌等長練習(患腿下墊枕,足跟及小腿用力下壓,大腿后群肌肉緊繃后保持5秒,放松2秒為1次,30次/組,3組/日)。④繼續(xù)使用足底靜脈泵。(3)術后2~4天:①繼續(xù)使用CPM機,角度每日遞增5~10度。每日兩次。②由康復師為病人每日進行1次手法的ROM練習,之后冰敷。③直腿抬高練習: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 cm處,保持至力竭。10次/組,2~3組/日。練習時切口處的疼痛屬正常現(xiàn)象,應予以耐受。(4)術后5~7天:①繼續(xù)以上的主、被動功能練習,并逐漸增加膝關節(jié)屈曲角度,每日增加10度左右。②鼓勵病人離床活動,患肢不負重,每次10分鐘,每天3次。③術后1周要求膝關節(jié)ROM達到90度。應用CPM角度達到120度。(5)出院后的康復方案:①俯臥屈膝:俯臥位(臉向下趴于床上),雙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關節(jié),使膝關節(jié)屈曲(可用長毛巾或寬帶子系腳腕處,以便于牽拉),或由他人幫助10分。②仰臥垂腿:仰臥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雙手抱腿以固定),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10分,則于踝關節(jié)處加負荷(負荷不應過大,否則肌肉不能放松,即無效果)。③坐位抱膝:坐在床上,雙手抱住腳踝,使腳跟緩慢接近臀部。在極限處保持5分左右。此練習應循序漸進,切忌盲目冒進或畏痛不前。④坐位“頂墻”:(適用于90度~105度范圍)坐椅上,患側足尖頂墻或固定,緩慢向前移動身體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后保持不動,數(shù)分鐘后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動,至極限并在極限處保持5分左右。⑤冰敷:在微痛屈曲角度冰敷10分,再伸直冰敷10~15分。以上練習按順序連續(xù)進行,每日1次,每周角度可見增加,術后8周坐位抱膝角度基本與健側相同。此后開始保護下全蹲以及跪坐練習。每日1次,10~15分,冰敷10~15分鐘。
4討論
【關鍵詞】太極步;膝關節(jié)穩(wěn)定;四柱學說
【中圖分類號】R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314-02
膝關節(jié)損傷是關節(jié)外科學常見的損傷,術后需要較長的周期固定。從而導致了膝關節(jié)僵硬,軟組織粘連,伸膝肌群及屈肌肌群萎縮,膝關節(jié)本體感覺功能減退,進一步使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下降。采用太極步訓練方法后,對恢復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取得了較好療效。
1臨床資料
從我科自2008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患者中選取62患者隨機分為訓練組、對照組各31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最小為16歲,最大為59歲;髕骨骨折12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34例,內側韌帶重建術后6例,外側韌帶重建術后3例,單純半月板損傷5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后2例。患者膝關節(jié)制動2-12周,其中髕骨骨折在2-3個月行康復治療,韌帶損傷在2-8周行康復治療。
2方法
2.1 對照組采用關節(jié)松動術、運動療法及中醫(yī)按摩等治療方案。用關節(jié)松動術對膝關節(jié)進行治療,改善因制動引起的關節(jié)粘連,每日1次,10-15min/次。運動療法包括伸膝肌群及屈膝肌群的肌力訓練,每日1次,3-4組/次,肌力訓練以等張結合無痛點不定角度等長訓練為主。運動療法結束后對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進行中醫(yī)按摩, 10-15min/次。上述治療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5個療程。
2.2訓練組在對照組的康復治療方法上,加入了以四柱學說為理論基礎,采用傳統(tǒng)太極拳中的太極步樁功的訓練方法為康復手段的訓練模式。運用四柱學說,把膝關節(jié)分為四個柱,即前柱:股四頭肌、髕韌帶、髕骨及前關節(jié)囊;后柱: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腸肌及后關節(jié)囊;內側柱:內側韌帶、縫匠肌、股薄肌及內側關節(jié)囊;外側柱:外側韌帶、髂脛束及外關節(jié)囊。太極步即雙腳開立,比肩略寬,雙腳腳尖外撇到自己感到舒適位置,雙手交叉放在小腹上,雙膝緩慢屈曲,到不引起患者膝關節(jié)疼痛為度;腳掌虛攏,五趾抓地;然后緩慢移動重心,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在移動過程中上身務必保持與地面垂直,雙眼目視前方,呼吸均勻,重心一側為腳掌外緣著地,另一側腳掌內側緣著地。治療時間為每日2次,10min/次,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5個療程。
3評定方法
2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和治療5個療程后采用全膝關節(jié)評定系統(tǒng)進行評定。主要包括:雙膝關節(jié)功能評定量表和患者步行與上下樓梯能力的評定量表兩部分,滿分100分。
4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用(X±s)表示,數(shù)據(jù)分析應用SPSS14.0版統(tǒng)計軟件ANOVA方法進行,P
5結果
治療結束后,訓練組及對照組的關節(jié)功能評分,步行、上下樓評分均有所提高。訓練組合對照組治療結束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討論
膝關節(jié)損傷術后,一定周期的絕對固定和相對固定,引起膝關節(jié)的關節(jié)囊、韌帶、肌腱、肌腹等軟組織不同程度的攣縮及萎縮,阻礙膝關節(jié)正常的生理運動、膝關節(jié)動態(tài)肌力及靜態(tài)肌力明顯下降,本體感覺功能減退。
針對上述因素,對照組首先采用關節(jié)松動術,對髕股關節(jié)、膝關節(jié)、脛腓關節(jié)進行松動,最大程度恢復膝關節(jié)生理運動。然后對膝關節(jié)周圍肌力不足時采用等張結合無痛點不定角度等長訓練模式為主;患者仰臥位,負重直腿抬高及膝關節(jié)屈伸開鏈運動模式,增加肌力及關節(jié)本體感覺功能;患者俯臥位,采用伸髖屈膝運動模式,增加伸髖及屈膝肌群的力量;以訓練結束后患者伸膝肌群酸痛,膝關節(jié)無痛為訓練標準。訓練結束后對其參與的肌肉進行中醫(yī)按摩,視膝關節(jié)運動結束后的腫脹程度決定是否使用冷敷。
訓練組在接受上述治療基礎上,加入了加入了以四柱學說為理論基礎,采用傳統(tǒng)太極拳中的太極步樁功的訓練方法為康復手段的訓練模式。依據(jù)不同年齡、身體狀況及膝關節(jié)損傷恢復速度等因素制定了重心高低即關節(jié)屈曲角度的大小訓練強度以訓練結束后患者伸膝肌群酸痛,膝關節(jié)無痛為訓練標準。
太極步的訓練模式以靜力訓練為主導思想,避免膝關節(jié)屈伸過程中對膝關節(jié)滑膜的刺激,增加了靜力練習的趣味性;在運動過程中使股四頭肌及分廠腓腸肌得到充分鍛煉,也避免因長時間靜態(tài)馬步練習對關節(jié)腔的壓力,在放松和緊張中對膝關節(jié)內的軟組織進行無損性恢復性訓練。另外,五趾虛攏時,使踝關節(jié)得到康復訓練,在重心左右轉換中對患者一定周期的制動引起的本體感覺功能減退得到恢復。
因此,把太極步的訓練模式融入到膝關節(jié)損傷術后康復中,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此外,需要更多高質量的關于膝關節(jié)術后應用太極步訓練模式進行康復訓練的臨床機制研究和太極步訓練模式長期療效的研究。
參考文獻:
摘要目的:探討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術后護理與康復指導方法。方法:選擇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78 例,固定術后對其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結果:本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復位滿意。經24~60周的隨訪,膝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術后恢復優(yōu)良率達91%。結論:三柱固定是一種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術后科學有效的護理及康復指導有利于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固定;術后護理;康復指導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單位:430030武漢市同濟醫(yī)科大學附屬普愛醫(yī)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關節(jié)內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其導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對骨折的分型比較困難,又容易引起膝關節(jié)的功能障礙,在臨床上其處理充滿了挑戰(zhàn)[1]。傳統(tǒng)多采用前外側和前內側手術入路,然而這種技術有時不適用于多平面關節(jié)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側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難以暴露復位固定,導致臨床并發(fā)癥增加而影響療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論模型來定義脛骨平臺骨折,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據(jù)。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脛骨平臺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復雜脛骨平臺骨折78例,應用三柱固定技術治療,術后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護理及康復指導,并隨訪24~60周,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齡19~77歲,平均41.2歲。致傷原因:交通傷58例,高處墜落傷12例,重物砸傷7例,其他傷l例。閉合性骨折73例,開放性骨折5例?;诔R?guī)X線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據(jù)“三柱骨折”的概念分類,意味著在脛骨近端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至少發(fā)現(xiàn)一片分離的骨塊(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傷: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損傷25例,交叉韌帶損傷12例,內側副韌帶損傷3例。傷后行急診手術5例,5例患者由于傷勢嚴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術治療,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術治療。
1.2治療方法初步處理包括石膏固定、遠端骨的骨牽引或在術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據(jù)X線片和CT結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種“三柱”概念進行分型[3],從俯面觀上看,將脛骨平臺劃分為三個區(qū)域,定義為外側柱、內側柱和后側柱,根據(jù)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療計劃,進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術小組在實施全身麻醉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若累及后柱損傷,即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聯(lián)合前外側入路?;颊呤中g中處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臥位,使用倒L型后側入路處理后柱骨折。當需要實行脛骨平臺的前外側入路手術時患者改為半側臥位,患肢小腿旋轉以利于手術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聯(lián)合入路,30例患者僅采用后側入路或前側入路。
2術后護理
2.1術后的觀察與護理
2.1.1生命體征的觀察監(jiān)測血壓、脈搏、呼吸,術后24 h持續(xù)床邊心電監(jiān)護和低流量吸氧,對各項體征細致觀察,真實記錄,如有異常應立即通知醫(yī)師,術后如有體溫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應查明原因對癥處理,確?;颊甙踩?。
2.1.2患肢的的觀察與護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靜脈回流,但嚴禁肢體外旋;注意觀察切口敷料,因聯(lián)合入路在小腿上有兩個切口,后側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側,敷料壓在腿下,容易被忽視,所以要特別注意,若滲液、滲血較多時,應立即更換敷料;嚴密觀察患肢遠端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運動、腫脹程度等情況,并與健側比較,防止骨筋膜室綜合征和深靜脈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觀察與護理若放置引流管者應保持引流管的通暢,特別是聯(lián)合切口有2個引流管時,應在引流管上貼上標簽,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疊。認真觀察引出液的顏色和量,并分別做好記錄,若術后4 h內引出液總量超過600 ml應立即報告醫(yī)師,給予處理。
2.1.4疼痛的觀察與護理觀察疼痛的性質,以判斷患者是切口疼痛還是腫脹引起的疼痛,復雜脛骨平臺因創(chuàng)傷程度重、手術復雜、切口大且有兩處,術后患者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續(xù)冰敷可以減輕腫脹引起的疼痛,對于腫脹后石膏過緊者還應將石膏切開松解,持續(xù)麻醉泵和睡前使用雙氯芬酸鈉塞肛可以減輕切口的疼痛。
2.2心理護理患者積極的態(tài)度對其康復至關重要,手術回病房后,管床護士應第一時間告知患者手術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顧慮,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中,護士還要細致觀察、耐心講解,并對其進行示范指導,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當患者能配合時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以增加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更好地促進患肢功能的康復。
2.3飲食護理術后6 h內禁食水,24 h內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避免豆、奶及過甜類食品,防止脹氣,以后可根據(jù)患者的飲食習慣,指導其進優(yōu)質蛋白質、富含維生素、鈣、低鹽易消化食物,如乳類、蛋類、蔬菜、水果等,并囑其多喝水,可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壓病患者每天鹽攝入量應不超過2 g,糖尿病患者應關注并控制其總攝入量。
2.4康復指導
2.4.1康復方案遵循盡早、安全、有效的原則盡早原則:術前進行康復指導,發(fā)放康復知識宣傳冊;術后盡早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活動度及肌肉力量的訓練。安全原則:早期需要佩戴膝關節(jié)鉸鏈支具,循序漸進地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在進行關節(jié)活動時注意嚴格控制腫脹,必要時使用冰敷。有效原則:術后應該有系統(tǒng)的康復評定以判斷康復訓練的有效性,關節(jié)活動度的獲取與維持、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康復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的要點。
2.4.2具體康復方案術后清醒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及踝泵運動,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術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無滲血滲液,1周后佩戴膝關節(jié)鉸鏈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墊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間CPM每天行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0°~45°范圍內,術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繼續(xù)在膝關節(jié)鉸鏈支具的固定下行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術后4周到達90度[6]。術后4~6周,繼續(xù)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及關節(jié)活動訓練;復診時指導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轉移,不負重。術后8~12周,拍片復查,如果骨折線周圍已形成較多骨痂,即可少許負重,但患者下地活動還是需借助助行器[7]。術后12~16周 ,逐步增加負重, 慢慢減少對助行器的依賴,特別要注意走路的步態(tài)盡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導(1)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制定出院康復訓練計劃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告知其繼續(xù)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但必須遵循早活動晚負重原則。(2)告知佩戴膝關節(jié)支具固定的時間和注意事項。(3)告知復查時間,并囑患者要根據(jù)復查情況決定是否能完全負重。
3結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復位滿意,3例患者術后切口滲液,經換藥等對癥處理后切口愈合。經24~60周的隨訪,術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用Rasmussen評分法評定治療效果,優(yōu)38例,良33例,可7例。
4討論
恢復膝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是脛骨平臺復雜骨折患者康復的最終目標,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術對多平面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側柱的骨折加強后側柱固定,結合一種新的手術(漂浮)的后側入路和前外側聯(lián)合入路以代替經典的雙側(內側和外側)入路來處理這種骨折可以給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復位、堅強的內固定是康復的基礎,但良好的手術效果更離不開科學有效地護理。護士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密切的觀察,給予心理和飲食護理,并在正確的康復治療原則的指導下,針對每例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訓練,為術后盡早的康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達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復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貴林, 榮國威, 吳新寶. 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復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羅從風,楊光,等.脛骨平臺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評價[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3):254-259.
[3]張巍,羅從風.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新趨勢[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31(4):217-220.
[4]羅寶風,林麗芳.關節(jié)鏡輔助下微創(chuàng)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2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4):52-53.
[5]黃云英,金先躍,梁劍敏.關節(jié)鏡及C臂X線機雙向監(jiān)測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護理[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34):4145-4147.
[6]孫科兒,王海燕.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動靜平衡康復訓練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4,29(2):81-82.
[7]許紅璐,陳燕,楊秀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和護理對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10,13(2):145-146.
【關鍵詞】 脛骨髁間棘骨折 陳舊性骨折 關節(jié)鏡 治療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old tibial eminence fractures under arthroscopy.[Method]Fifteen knees in 15 patients with old tibial eminence fracture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On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reduction and wires fixation,the other group were treated arthr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We observed the fracture healing with Xray,measured the stability of the knees and evaluated according to Lysholm knee score system.[Result]Six patients in arthroscopic reduction and wires fixation group (three cases of type Ⅱ,three cases of type Ⅲ) and nine patients in arthr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group (two cases of type Ⅱ,five cases of type Ⅲ and two cases of type Ⅳ) were followed up for 10 to 38 months (mean,18 months).One case in arthroscopic reduction and wires fixation group was found wire breakage at three months after operation,and the bone healing time in the other five cases were 6~8weeks.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knees.The average Lysholm knee score were 90.9±3.2 in arthroscopic reduction and wires fixation group and 96.2±3.5 arthr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group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Tibial eminence fracture; Old fracture; Arthroscopy; Treatment
Pringle在1907年首先描述了脛骨髁間棘骨折,由于運動傷和交通事故傷的不斷增多,該類骨折的發(fā)生率呈不斷增高的趨勢,占整個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損傷的14%。脛骨髁間棘骨折多因外固定不當,治療不及時或漏診等延誤治療而演變成陳舊性骨折。隨著關節(jié)鏡技術的日益成熟及完善,微創(chuàng)條件下采用鋼絲、不可吸收尼龍線、克氏針和空心螺釘?shù)葍裙潭ㄊ艿酵瞥纾?,2],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對于陳舊性脛骨髁間棘骨折采用以上治療方法卻存在著較高的不愈合率。作者于2003年5月~2006年11月對MegersⅡ型、Ⅲ型及Ⅳ型陳舊性脛骨髁間棘骨折患者15例,分別采用關節(jié)鏡下鋼絲固定和關節(jié)鏡下脛骨髁間棘骨折清理并重建前交叉韌帶?,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陳舊性脛骨髁間棘骨折采取關節(jié)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共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25~47歲,平均32.4歲。按MeyersMckeeverZaricnyj骨折分型:Ⅱ型5例,Ⅲ型8例,Ⅳ型2例。手術時間為傷后2個月~6年,平均10個月。所有患者臨床表現(xiàn)均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jié)疼痛,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受限,伸膝肌力差,前抽屜試驗陽性,膝關節(jié)不穩(wěn)等癥狀。
1.2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采用兩種方法治療。第1組為關節(jié)鏡下鋼絲固定組,共6例(Ⅱ型3例,Ⅲ型3例)。治療方法:(1)關節(jié)腔清理,膝前常規(guī)置關節(jié)鏡及進水管,清除膝關節(jié)內外側溝黏連束帶及髁間窩和髕上囊增生纖維組織。讓髁間棘骨折充分暴露在關節(jié)鏡的視野下,并徹底松解黏連的膝關節(jié),使之伸屈達正常位;(2)骨折的處理,陳舊性脛骨髁間棘骨折其骨折斷端間均有大量纖維結締組織。用髓核鉗和刨刀清理纖維結締組織和骨折斷端的硬化骨,直至顯露出正常骨組織。盡量保留前交叉韌帶附麗處(髁間棘)的骨質;(3)骨折固定,將膝屈曲60°用探鉤或持物鉗于鏡下試行復位,若復位良好,則將ACL脛骨定位器自膝前內側入口送入關節(jié)腔,分別于骨床的前內、外側邊緣,鉆直徑為1.5 mm的骨隧道,并用硬膜外穿刺針沿骨隧道穿入關節(jié)內。拔出內芯后將鋼絲套沿針管引入關節(jié)腔,兩隧道分別引入鋼絲套后,將固定用鋼絲分別套入鋼絲套頭內,自關節(jié)內引向脛前皮膚外,鏡下骨折復位并調整固定鋼絲位置盡量使其位于骨折塊前方。拉緊鋼絲,隨后在脛骨內側,鋼絲尾端處作一個約2 cm長的縱行皮膚切口,將鋼絲兩尾部挑入切口內,拉緊伸膝,檢查骨折塊位置良好,固定可靠后,將鋼絲擰緊打結固定。
第2組為關節(jié)鏡下脛骨髁間棘骨折清理并腘繩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組,共9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2例)。治療方法:(1)關節(jié)腔清理,同上法并且將攣縮或吸收的ACL及骨折塊清除;(2) 取半腱肌肌腱制備移植物,屈曲膝關節(jié)約90°。自脛骨結節(jié)內側1.5 cm、遠側0.5 cm開始,向遠側作一個2~3 cm長的縱行切口,淺筋膜下鈍性分離,顯露鵝足。順縫匠肌走行切開縫匠肌腱膜約3 cm,在該腱膜內側面探及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用直角鉗將半腱肌肌腱鉤出,將擴展成為膜狀的半腱肌肌腱止點端連同骨膜切下。向近側游離半腱肌肌腱至肌腱肌腹交界處,用肌腱剝離器切取肌腱。將取下的肌腱剔除附著的肌肉組織,等張狀態(tài)下編織縫合成四股,測量其總直徑。并將其預牽張;(3)脛骨隧道的建立,屈膝90°,ACL瞄準器放入關節(jié)內,瞄準器臂平行于脛骨平臺,尖端固定于ACL殘端后方纖維上,盡可能使導針的出點位置位于ACL殘端中心處稍偏后內,在脛骨結節(jié)內側1.5 cm,脛骨平臺下3.5 cm左右向ACL瞄準器尖端鉆入導針,再根據(jù)移植物的粗細程度選定合適的環(huán)鉆沿導針向髁間棘鉆入,制作脛骨隧道;(4)股骨隧道的建立,膝關節(jié)屈曲90°,導針經脛骨隧道打入股骨端,在股骨髁間窩(左膝1點,右膝11點處)打入導針,股骨髁間窩的進點位置盡可能向后接近過頂處,根據(jù)移植物的粗細程度選定合適的環(huán)鉆沿導針經脛骨隧道在髁間窩底部鉆制股骨側骨道,從股骨髁干交界處的前外上方直至穿透骨皮質使骨道貫通于軟組織;(5)重建ACL,引入制備的半腱肌腱,放置于合適位置后,于膝關節(jié)屈曲45°位,將半腱肌腱在骨隧道外打結固定,縫合加強。
1.3 術后處理和隨訪
所有患者術后應用鎮(zhèn)痛泵?;枷椓噹О? d,長腿夾板固定,根據(jù)引流液情況1~2 d拔除引流管。術后第1周,鼓勵患者主動伸屈關節(jié),股四頭肌、腘繩肌等長收縮訓練以及髕骨推移訓練,休息時用夾板固定在伸膝位;第2~4周漸進的膝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活動范圍要求達到0°~90°,可以伸直位部分負重下地行走,第3周開始本體感覺訓練;第5~6周去除保護支具,按照交叉韌帶重建后的康復方法開始各種靈活性訓練。粉碎性骨折或術中固定不很可靠的,各種活動度訓練及下地負重時間適當推遲。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對術后6個月隨訪時兩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Lysholm評分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
2 結 果
所有患者術后無傷口、關節(jié)感染,無皮膚壞死或創(chuàng)口延期愈合,無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出現(xiàn)。住院時間6~14 d,平均10 d。術后隨訪10~38個月,平均18個月。
2.1 骨折愈合情況
根據(jù)X線片判斷骨折愈合情況,鋼絲固定組6例中5例均于6~8周愈合,愈合率為83.33%。1例術后3個月發(fā)生固定鋼絲斷裂,骨折仍未愈合(圖1)。
2.2 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
術后6個月,鋼絲固定組除鋼絲斷裂的外,另5例Lachman試驗,ADT試驗均陰性,KT-1000測量儀檢測2例患者有+1、+3向前移位增加。脛骨髁間棘骨折清理并重建前交叉韌帶組9例Lachman試驗,ADT試驗均陰性,KT-1000測量儀檢測2例患者有+3向前移位增加。
2.3 膝關節(jié)整體功能
術后6個月,鋼絲固定組和脛骨髁間棘骨折清理并重建前交叉韌帶組Lysholm評分分別為(90.9±3.2)分和(96.2±3.5)分。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兩組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 論
陳舊性髁間棘骨折多由新鮮骨折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演變而來。本組病人中僅有1例女性患者是由于認識不當及恐懼手術,直到傷后6年才行手術治療。以往對Ⅰ、Ⅱ型骨折都傾向于保守治療,閉合復位失敗或移位明顯的Ⅲ型骨折才考慮手術復位。脛骨髁間棘撕脫骨折非手術治療常導致膝關節(jié)內兩種病理改變:(1)骨折塊移位致前叉韌帶松馳;(2)止點抬高移位畸形愈合。臨床上出現(xiàn)膝關節(jié)的不穩(wěn)定和膝關節(jié)反復積液,關節(jié)疼痛及伸膝障礙等稱之為股骨髁間窩前叉韌帶撞擊現(xiàn)象。再者由于石膏固定時間長而產生關節(jié)僵硬、關節(jié)內黏連、股四頭肌萎縮,最終影響關節(jié)功能。
圖1 鋼絲固定組1例患者術后3個月發(fā)生固定鋼絲斷裂 圖1a、1b為該例患者關節(jié)鏡下鋼絲內固定術后X線片;圖1c、1d為3個月復查X線片發(fā)生固定鋼絲斷裂,脛骨髁間棘骨折未愈合。
對于閉合復位成功與否只能從影像學資料得到證實,而關節(jié)鏡探查結果與此存在差異,這是產生髁間棘骨折治療不當?shù)闹饕颉ocher[3]等治療80例青少年脛骨棘骨折,其中內側半月板前角嵌入在骨折塊下36例,膝橫韌帶嵌入6例,外側半月板前角嵌入1例;在Ⅱ型骨折中半月板嵌入的發(fā)生率為26%(6/23),而Ⅲ型骨折達到65%(37/57),這是以往閉合復位失敗或發(fā)生骨不連的原因,如不及時治療,其結果終將演變成陳舊性骨折。因此目前的觀點,對此類骨折應盡早行關節(jié)鏡探查、骨折復位固定,同時處理創(chuàng)傷所導致的關節(jié)內合并傷[4],即便Ⅰ型骨折,經關節(jié)鏡探查,血腫清理,將更有利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避免陳舊性骨折的發(fā)生。
既往切開手術創(chuàng)傷大,制動及康復時間較長,關節(jié)黏連發(fā)生率高。而通過關節(jié)鏡手術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康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還可同時探查合并傷[5]。目前膝關節(jié)鏡下脛骨髁間棘骨折的固定多采用縫線、克氏針和螺絲釘?shù)确椒ā?p線在通過骨隧道及打結過程中有出現(xiàn)斷裂及拉緊程度有限的缺點。空心拉力螺釘操作簡便,力學固定較為合理,可產生無骨痂生成的骨性愈合,骨折端的加壓作用使骨折端接觸面間產生摩擦力,這種摩擦力具有一定抗旋轉作用,同時有不易損傷骨骺板的優(yōu)點。但螺釘不能施力過大,否則會引起骨折塊的迸裂,適于骨折塊較大情況下,同時必須有器械的配合。鋼絲固定則能有效控制擰緊的程度,且簡單易行,使內固定更為可靠[6],但不能選擇過細的鋼絲。
本組病例中陳舊性脛骨髁間棘骨折經關節(jié)鏡下鋼絲固定有6例患者,5例均于術后6~8周愈合,愈合率為83.33%。其中1例(Ⅲ型)術后3個月發(fā)生固定鋼絲斷裂,骨折仍未愈合,并再次行關節(jié)鏡下清理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作者考慮由于陳舊性脛骨髁間棘骨折塊小,關節(jié)鏡下骨折端清理有限;骨折復位內固定后,在膝關節(jié)的功能活動中如果骨折未完全愈合,內固定的鋼絲承受較大的生物力學作用,容易發(fā)生斷裂。另外,作者考慮到陳舊性脛骨髁間棘骨折,即使復位內固定后,愈合仍具有一定的困難。尤其對于粉碎性骨折,極有可能在骨折的同時已造成韌帶實體的嚴重損傷,鏡下可發(fā)現(xiàn)髁間窩內充滿纖維條索狀物,此時即使骨折復位愈合,韌帶纖維已無功能,后期需要行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才能保持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1]。對這類病人應當主張清除骨折塊及損傷的韌帶組織,并一期施行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這樣有利于膝關節(jié)功能更全面的恢復,也為患者縮短了治療時間,減少了多次手術的痛苦。本組病例中鋼絲固定組和脛骨髁間棘骨折清理并重建前交叉韌帶組術后6個月Lysholm評分分別為(90.9±3.2)分和(96.2±3.5)分。兩組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綜合以上,作者認為對于Ⅲ型以上的陳舊性脛骨髁間棘骨折或者受傷后時間較長的陳舊性脛骨髁間棘骨折患者,采用關節(jié)鏡下脛骨髁間棘骨折清理并一期施行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臨床療效好、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快、治療時間短等優(yōu)點。
參考文獻
[1] Reynders P,Reynders K,Broos P.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tibial eminence fractures: arthroscopic cannulated screw fixation [J].J Trauma,2002,53(1):49-54.
[2] 常青,黃迅悟, 關長勇,等.脛骨髁間嵴撕脫骨折關節(jié)鏡下內固定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 (5):73-74.
[3] Kocher MS,Micheli LJ,Gerbino P,et al.Tibial eminence fractures in children: prevalence of meniscal entrapment [J].Am J Sports Med,2003,31(3):404-407.
[4] Lubowitz JH,Elson WS,Guttmann D.Part II: 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ntercondylar eminence avulsion fractures [J].Arthroscopy,2005,21(1):86-92.
[關鍵詞] 激進康復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關節(jié)活動度;關節(jié)功能
[中圖分類號] R68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2(c)-01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72 cas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in Drum Towe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rom September 2014 to March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cording to whether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no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combination group, each group had 36 cases.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atients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given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6 weeks and followed up for 6 weeks. The degree of joint motion and joint function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of 2, 4 and 6 weeks, and adverse reac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degrees of joint mo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of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scores of joint func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There was no adverse reaction in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the treatment had good safety. Conclusio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faster to get satisfactory function, with no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worthy for promoting in clinic.
[Key words]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Joint function
前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常見于劇烈運動或各種交通事故,損傷或斷裂后引起關節(jié)前后方向及旋轉不穩(wěn)[1-2]。若未采取及時治療,則直接影響廣大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提示臨床上采取及時的手術治療及術后康復訓練尤為重要。當前,臨床上存在多種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功能訓練方案,但何時采用何種強度、頻率的訓練尚未明晰,臨床醫(yī)生應充分考慮患者的性別、年齡、損傷程度、骨質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患者病情[3-4],為患者制訂高效且安全的術后康復治療方案。本研究主要探討激進康復訓練聯(lián)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行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72例患者資料,患者均采用激進康復,根據(jù)是否聯(lián)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各36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3例;年齡24~65歲,平均(48.32±7.61)歲;損傷原因:運動跌傷8例,交通事故25例,其他3例;損傷類型:單純前交叉22例,合并外側半月板6例。聯(lián)合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23~64歲,平均(47.96±7.32)歲;損傷原因:運動跌傷7例,交通事故26例,其他2例;損傷類型:單純前交叉20例,合并外側半月板7例。兩組性別、年齡、損傷原因、損傷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外傷史明確;②均為單側膝關節(jié)損傷;③符合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①合并骨折;②合并后交叉韌帶和/或側副韌帶損傷;③嚴重骨質疏松者;④因自身身體原因,不能堅持本研究者。
1.3 方法
兩組均采用相同手術方法,且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生完成。康復治療中對照組采用激進康復訓練,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3.1 激進康復訓練 結合患者實際病情,患者術前適量進行踝關節(jié)、足趾的屈伸活動,在活動中,若疼痛并不明顯,則練習股四頭肌收縮運動。術后2周內麻醉消退后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時間持續(xù)5 s,每組25次,每天進行6組;踝泵訓練需用力、緩慢全范圍屈伸踝關節(jié),25次/組,6組/d。術后24 h在疼痛可耐受的情況下患者拄拐患肢部分負重行走,不限制膝關節(jié)被動及主動活動度、閉鏈式及開鏈式活動,負重3次/d,5 min/次;膝關節(jié)活動度為0°~50°。術后2周,告知患者被動屈曲達到100°,并強化肌力訓練,盡量伸直患肢,訓練達到健側水平。術后3~4周,被動屈曲角度達110°,逐步加強患肢關節(jié)及肌肉力量主動屈伸訓練,并嘗試脫離拐杖協(xié)助下行走;術后5~6周,可調整患者夾板活動范圍達110°,若活動時,出現(xiàn)關節(jié)不穩(wěn)狀況,則及時調整夾板角度及活動范圍,并及時糾正行走步態(tài),避免異常步態(tài)對關節(jié)功能和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夜間可不帶夾板。每次康復訓練后給予30 min冰敷,如有必要g隔1 h后繼續(xù)冰敷,以減少康復訓練后關節(jié)滲出、腫脹及疼痛。應用支具固定期間,休息時支具固定膝關節(jié)于伸直位,防止因膝關節(jié)伸直功能缺失而致行走困難。
1.3.2 神經肌肉電刺激 取患者仰臥頭中立位,綜合考慮患者實際病情,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于患側上肢取肩部三角肌-岡上肌、旋前方肌-旋前圓肌,患側下肢取臀中肌-縫匠肌、脛骨肌-腓骨肌,患側軀干取胸鎖乳突肌-胸大肌、菱形肌-斜方肌,將電極均放置在患者機體上,肉眼可觀察到肌肉顫動收縮,上肢出現(xiàn)肩外展,腕背伸動作,踝輕度背曲且松弛等,在電刺激中應調整好電刺參數(shù),單向方波,并控制間歇時間10~15 s,脈寬300 μs,電刺激頻率30 Hz,刺激強度20~30 mA,自動刺激,30 min/次,1次/d,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6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所有患者治療后均進行6周隨訪,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4、6周關節(jié)活動度,關節(jié)功能及不良反應情況。關節(jié)活動度評價采用關節(jié)活動度尺,將測量臂與脛骨方向一致,分別測定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伸角度,準確記錄關節(jié)活動度。關節(jié)功能評價采用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量表,總分為100分,評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2、4、6周,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聯(lián)合組關節(jié)活動度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jié)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2、4、6周,兩組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聯(lián)合組關節(jié)功能評分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在治療及隨訪期均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情況,安全性好。
3 討論
關節(jié)韌帶損傷在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關節(jié)腫脹、疼痛,伸曲活動受到限制,且陳舊性韌帶損傷患者不能進行劇烈運動[6],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當前,臨床上常采用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進行治療,具有微創(chuàng)、恢復快等特點[7],正逐步應用于關節(jié)韌帶損傷的臨床治療。為進一步提高術后效果,采用激進康復訓練及神經肌肉電刺激等術后延續(xù)治療方式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激進康復訓練是臨床上一種術后有效且安全的康復訓練方案,是手術治療的一種延續(xù)方案,又是關節(jié)功能快速恢復的有力保證[8]。臨床上多數(shù)關節(jié)韌帶損傷術后患者需接受康復護理,經適度運動刺激機體通路上各個神經元,并重建反射條件,調節(jié)興奮性,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相關研究表明,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采用有效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關節(jié)功能,幫助患者早日康復[9-11]。在康復訓練中,應綜合考慮患者實際病情,合理并科學地安排康復訓練,避免過度勞累及超負荷運動,減少康復訓練中的關節(jié)損傷,并告知廣大患者康復訓練前,做好熱身準備,特別是在機體各個關節(jié)部位;康復訓練中佩戴護膝,適度加強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訓練,并加強雙下肢肌肉的平時力量訓練,保持機體各關節(jié)的靈敏與穩(wěn)定。
神經肌肉電刺激是將肌電生物反饋技術與神經肌肉電刺激相結合一種治療方式,經預先設定程序的電刺激與支配肌肉的神經上發(fā)揮作用,引起肌肉收縮,同時提高機體的運動功能[12-15]。主動或被動的激進康復功能訓練,源于皮膚,機體關節(jié)各處深、淺感受器的信息傳入,可加速患肢處的血液循環(huán),并促進病灶患肢周圍組織代償與重組,利于各機體關節(jié)組織發(fā)揮正常功能[14]。在激進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神經肌肉電刺激可將適度康復訓練與機體反射相結合,有效促進形成運動反應,經反復結合減輕突觸阻力,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建立神經通路,有效緩解神經元麻痹,有效促進患肢恢復關節(jié)功能[16-20]。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經神經肌肉電刺激和激進康復訓練后,關節(jié)活動度、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期及隨訪期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蒙延雄[21]研究中,對行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分別采用漸進康復與激進康復,并比較兩組康復效果,結果顯示,與漸進康復訓練相比,激進康復訓練可以更早地恢復關節(jié)活動度,更快獲得良好的膝關節(jié)功能,并縮短了康復時間;但激進康復訓練存在患者早期主觀痛感較明顯的缺點,不利于患者的主觀依從。而漸進康復訓練較為溫和,更利于患者的主觀依從。本研究H采用激進康復,明確了激進康復聯(lián)合神經肌肉電刺激的協(xié)同作用,為臨床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的激進康復治療提供參考。但缺少漸進康復與激進康復的比較研究,望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完善,以探討更完善、更適用于臨床的康復方法。
綜上所述,激進康復訓練聯(lián)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可明顯改善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且無不良反應,在前交叉韌帶損傷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和前景,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師東良,李靖龍,孟涵,等.前交叉韌帶損傷后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重塑[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1):59-62.
[2] 柯迪峰,宋洋,蔣歡.關節(jié)鏡治療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18):47-50.
[3] 涂慶生,程建斌,吳康盛.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 20(29):183,185.
[4] Janssen RP,Reijman M,Janssen DM,et al. Arterial complications,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ophylaxi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J]. World J Orthop,2016,7(9):604-617.
[5] 張洪志,劉愛國,馮寶華,等.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2):146-149.
[6] 王旭,馬昕,張超,等.三角韌帶損傷在旋后-外旋型踝關節(jié)骨折治療中的意義[J].中國骨與關節(jié)外科,2012,5(4):315-319.
[7] Harbell MW,Cohen JM,Kolodzie K,et al. Combined preoperative femoral and sciatic nerve blockade improves analgesia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J Clin Anesth,2016,9(33):68-74.
[8] 劉書芳,矯瑋,張曉輝.不同康復方案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運動員骨隧道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6, 35(2):141-146,125.
[9] 柳東旭,姚建華,孫天勝,等.急性前交叉韌帶損傷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治療后的康復訓練[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18):66-67,71.
[10] 何榕真,吳松,曹旭,等.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12(7):1274-1276,1269.
[11] 高海燕.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關節(jié)鏡手術患者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3,30(10):52-53.
[12] Kawakami M,F(xiàn)ujiwara T,Ushiba J,et al. A new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training followed by hybrid assistive neuromuscular dynamic stimulation(HANDS)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hemiparetic stroke:a proof of concept study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2016,34(5):789-797.
[13] 蔣春國,崔瑞花,李社玲.神經肌肉電刺激結合康復療法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4):354-356.
[14] Ocampo-Trujillo A,Carbonell-González J,Martínez-Blanco A,et al. Pre-operative training induces changes in the histomorphometry and muscle fun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in patients with indication of radical prostatectomy [J]. Actas Urol Esp,2014,38(6):378-384.
[15] 李水琴,李小玲,罾潁等.神經肌肉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12):1338-1339,1349.
[16] 陳建,周敬濱,解強,等.神經肌肉電刺激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N繩肌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6,35(8):750-753.
[17] 王加利,張燕,藺偉,等.早期康復訓練對髕骨外脫位微創(chuàng)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8):639-640.
[18] 冼祖新,楊延硯,周謀望,等.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方式的選擇――開鏈還是閉鏈[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12):1174-1177.
[19] 朱洪江,鄭祥,關健,等.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不同康復方案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 36(10):2442-2444.
[20] 許磊,劉寧.系統(tǒng)康復訓練對青年人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運動功能恢復的意義[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 47(3):265-268.
【關鍵詞】 膝關節(jié)腫痛;關節(jié)腔注射加針灸治療;針灸治療;關節(jié)腔注射加局部神經阻滯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plus acupuncture-moxibustiontherapy of knee joint swelling and pain
YANG Yan-jie,ZHANG Li-juan,ZHEN Jun,et al.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with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plus local nerve blocks therapy,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an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plu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Methods The methods of multicentr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ere used.Each group had 30 cases,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plu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for the control group 1,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plus local nerve blocks therapy for the control group 2.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plu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1,control group 2(P
【Key words】 Knee joint swelling and pain;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plu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plus local nerve blocks therapy
作者單位:519000珠海,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康復科
膝關節(jié)腫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以反復發(fā)作的關節(jié)疼痛和逐漸出現(xiàn)的關節(jié)活動障礙為主的慢性退行性病變。臨床常表現(xiàn)為受累關節(jié)疼痛,活動加重,休息后緩解,久不活動有僵硬感,其發(fā)病與增齡,關節(jié)磨損,肥胖,遺傳,內分泌紊亂,細胞因子等多種因素有關[1]。長期的臨床實踐發(fā)覺膝關節(jié)腫痛有上升的趨勢:①我國已步入老齡化國家,關節(jié)的退行性病變增加了;②從事辦公室,IT產業(yè)的人多了,久坐不動,關節(jié)長期處于一種姿勢,使膝關節(jié)變得僵硬,不靈活,久而久之使膝關節(jié)負重、活動度、韌帶的彈性均降低,遇冷或不協(xié)調的運動等因素誘發(fā)膝關節(jié)腫痛。既往:對膝關節(jié)的腫痛、活動障礙采用關節(jié)腔注射加局部神經阻滯,且疼痛易反復副作用大。針灸治療疼痛緩解慢,腫脹不易很快消失。由此想到將兩種治療方法結合起來,結果效果顯著。為進一步確定療效,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的方法進行治療,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共收集90例膝關節(jié)腫痛的患者,均來自本院康復科門診。并隨機將90例患者分為3組,觀察組30例(關節(jié)腔注射加針灸治療),對照1組30例(針灸治療組),對照2組30例(關節(jié)腔注射加局部神經阻滯)。納入標準:①骨性關節(jié)炎;②風濕性關節(jié)炎;③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④軟組織挫傷性關節(jié)炎;⑤肥大性關節(jié)炎。排除標準:①類風濕關節(jié)炎;②骨結核;③化膿性關節(jié)炎;④嚴重膝關節(jié)骨折和半月板損傷;⑤伴隨其他嚴重疾病(潰瘍、高血壓、心衰、糖尿病、腫瘤等)。
1.2 3組患者基本資料
表1
3組患者基本資料(x±s)
項目觀察組觀察1組觀察2組P值
病例數(shù)303030
年齡55.1±17.960.3±17.150.4±13.1
性別
男(例)151612
女(例)151318
膝關節(jié)
單(例)172018
雙(例)131012
關節(jié)功能
Ⅰ級102
Ⅱ級171516
Ⅲ級111412
Ⅳ級110
注:根據(jù)行×列表χ.2檢驗,P>0.05,3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1組: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針刺部位,選直徑0.35×50 mm華佗牌針灸針。取穴:內外膝眼、膝陽關、鶴頂、梁丘、血海為主穴,若雙膝關節(jié)腫痛針雙側。足三里(雙)、三陰交(雙)輔穴雙下肢均針。操作:嚴格無菌消毒,針畢主穴,每穴懸灸兩壯,待艾壯完全燃盡,進行TDP照射,20 min后啟針,1次/d,5次一療程。兩療程后評定治療結果。
2.2 對照2組:明確診斷,確定病灶部位并在壓痛點做標志,準備好可能發(fā)生的急救措施,遵循規(guī)范化要求,嚴格無菌操作及消毒過程,在無菌室施術。:仰臥屈膝。選用藥液:1%~2%利多卡因5 ml;得寶松(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5 mg×1 ml:維生素B12 100微克×1 ml;生理鹽水5 ml混勻備注。操作:嚴格消毒,采用5號細穿刺針,在內側“象眼”處進針,入關節(jié)腔注1.5 ml備用藥液,拔針后迅速消毒,用針頭貼,貼敷注射部位,再根據(jù)壓痛點做局部的神經阻滯,一般每疼痛點注1~1.5 ml,局注不易穿刺過深,雙膝疼痛注射雙側,一周注射一次,兩周后評定療效。
2.3 觀察組:治療方法關節(jié)腔注射加局部神經阻滯同對照2組,針灸治療同對照1組。即:對膝關節(jié)腫痛的患者,第一天選用關節(jié)腔注射,第二天開始針灸治療,兩周后評定療效。
3 治療結果
3.1 疼痛評定 采用目測類比表法(VAS)[2]。臨床疾病評定:參考膝部常見損傷[3]
3.2 評定標準 正常膝關節(jié):無疼痛,無功能障礙,無腫脹,無壓痛;痊愈膝關節(jié):稍疼痛,伴功能障礙,略腫脹,有壓痛;好轉膝關節(jié):疼痛,功能障礙,腫脹,壓痛,無效。
3.3 3組患者兩周后治療結果
表2
3組患者兩周后治療結果(例,%)
項目觀察組對照1組對照2組
痊愈201011
好轉91111
無效198
百分比96.77073.3
注:根據(jù)χ.2檢驗:觀察組與對照2組比較χ.2=4.70,P
故:觀察組與對照兩組比較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1、2組。
4 討論
膝關節(jié)是人體最復雜負重最大的關節(jié)。一旦損傷不易恢復,并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當膝關節(jié)出現(xiàn)腫痛,且長時間得不到治療,使關節(jié)的張力增高,加重關節(jié)韌帶的摩擦,潛在的造成了關節(jié)的損傷。由此,“用最需要的藥物,以最快的速度(方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病灶處)。”[3]。達到迅速消腫、止痛、營養(yǎng)神經的作用。此療效滿意,可常常藥效過后疼痛再次反復,而此藥物不宜反復多次注射,但隨后筆者采用了無任何副作用的針灸治療,從而鞏固了療效。
祖國醫(yī)學認為:膝關節(jié)腫痛屬于鶴膝風痹癥,選消腫止痛方。方義:膝陽關主治臏腫痛,寒濕走注,歷節(jié)風痛,下肢痿痹。鶴頂、梁丘、血海貫通膝部之氣血。內外膝眼居膝部,疏通經絡,守而不走,三陰交養(yǎng)血活血,走而不守,此兩穴相配,養(yǎng)血滋陰以清熱,通經活絡可祛濕。足三里補氣行氣,益通經。諸穴共奏調和局部氣血,通經絡,消腫止痛,對鶴膝風腫有良好的療效[5]。加之運用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艾灸,效果更加顯著。
上述治療方法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操作。熟練的操作技術,直接關系到治療結果。筆者長期從事疼痛門診及針灸治療工作。能嫻熟掌握這兩種技能,故恰到好處的將這中西結合起來,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提醒廣大同仁,精通操作,方能實施此治療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王梅,于長隆.老年骨關節(jié)炎:中國臨床康復,2002,6:25-27.
[2] 康復醫(yī)學評定學.華夏出版社,2005,7:345.
[3] 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中國人民總后勤部衛(wèi)生部.人民軍醫(yī)出版,1987,4:416.
摘 要 康復訓練是在人體損傷后所進行的身體上的活動,它有利于恢復并且改善各項身體功能,除了非常嚴重的損傷之外,一般的損傷都可以進行或多或少的身體鍛煉。本文以安徽師范大學學生胡某為例,對其進行運動康復訓練,用合理的康復訓練與功能恢復手段,盡最大可能盡快地通過身體活動使該同學的肌肉、韌帶、關節(jié)及整個機體功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并通過傷后的康復訓練,探析胡某踝關節(jié)損傷的原因與機理。
關鍵詞 踝關節(jié) 骨折 運動康復
一、前言
康復訓練是在人體損傷后所進行的身體上的活動,它有利于恢復并且改善各項身體功能,除了非常嚴重的損傷之外,一般的損傷都可以進行或多或少的身體鍛煉。合理的、有目的的身體訓練對于傷口的快速愈合和促進身體功能的恢復有著良好的作用,當然我們還要防止停訓綜合癥,個人在長時間的體育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各種條件反射性聯(lián)系,一旦突然停止訓練就有可能遭到破壞,并且產生嚴重的機能紊亂現(xiàn)象,如失眠多夢、腸胃不舒服等。在受傷以后進行合理的康復練習可以增加關節(jié)的穩(wěn)定,改良受傷部位組織的新陳代謝和能量代謝,并且加快損傷部位的傷口愈合。通過運動康復練習,不僅使人體能量代謝接衡狀態(tài),還可以防止體重增加,大大縮短受傷痊愈所需要的時間。
胡某是因在下樓時不慎將腳扭傷,后送往醫(yī)院進行處理,體X線顯示該學生為右足舟骨,股骨粉碎性骨折,斷骨對位對線差,骨折線模糊,余右足跖恥骨未見明顯骨折征象,關節(jié)面及關節(jié)間隙顯示正常??傮w印象為右足舟骨,股骨粉碎性骨折。本文以胡某為例,對其進行運動康復訓練,用合理的康復訓練與功能恢復手段,盡最大可 能、盡快地通 過身體活動使該同學的肌 肉、韌 帶、關節(jié)及整個機體功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并通過傷后的康復訓練,使該同學機體能量代謝趨于平衡,防止體重的增加,縮短傷愈后恢復鍛煉所需的時間。
二、本運動康復方案的總體設計
從長時間的康復效果來看,很少鍛煉的人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退化的速度更快,鍛煉則能有效減緩萎縮和退化的速度。這就提示我們:簡單的身體活動并不能阻止人體氧化和退化的進程。
(一)踝關節(jié)傷后急性期
目的:把疼痛、腫脹、和發(fā)炎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縮短恢復的時間。
方法:RICE。休息(R)冰敷(I)壓迫(C)抬高(E)。
時機:受傷后立刻開始。
(二)康復早期(術后1-3周)
目的:控制疼痛和腫脹,防止肌肉的萎縮。
方法:靜力性練習,大腿關節(jié)活動度的練習
時機:一般從傷后當天到3周的時間段,視損傷的具體情況而定。
(三)康復中期(術后4-6周)
目的:恢復肌肉的張力,協(xié)調肌肉間平衡支配能力,為患肢負重做好充分準備。
方法:肌肉耐力練習,PNF
時機:治療后第四周開始。
(四)康復后期恢復階段(術后6-12周)
目的:做患肢部分負重功能活動,并逐漸增加負重量,至術后12周離拐完全負重行走。
方法:肌肉力量練習,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等
時機:骨痂已基本形成,骨折已基本穩(wěn)定下來,恢復狀況良好。
三、運動康復方案的實施
(一)踝關節(jié)傷后急性期
保護患肢,避免二次傷害,在踝關節(jié)損傷的急性期間注意制動,休息、冰敷、用彈力繃帶加壓、抬高患肢,盡量將小腿和踝關節(jié)抬起高過心臟水平。主要是進行動態(tài)的休息,同時止血與降低發(fā)炎的概率,并減少腫脹,立即送往醫(yī)院進行治療。
(二)康復早期(術后1-3周)
早期的康復內容主要為活動足趾練習、大腿肌肉群練習、抬腿練習,練習以3-5組為宜,練習頻率為每周5次以上。在練習時要注意量力而行,感到有任何的不適就要立即停止練習。
活動足趾:用力、緩慢、盡可能大范圍地活動足趾。但絕對不可引起踝關節(jié)活動。15個/組,每天做5組。建議練習前用熱水泡腳20-30分,用來提高肌肉組織溫度,改善延展性,加強練習的效果,對于促進循環(huán)、消退腫脹具有重要意義。
股四頭?。ù笸惹皞燃∪海┑乳L練習:即大腿肌肉繃勁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練習時大于10次/每日。
開始嘗試抬腿: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M處,保持至力竭。10次/組,3組/日,在練習過程中有可能因石膏托過重無法完成,盡力而為。要根據(jù)損傷的特點,在石膏固定期間未經醫(yī)生許可只能進行上述練習,否則盲目的活動很可能造成二次損傷。
在這一時期也可以進行改善踝關節(jié)的活動度練習,在受傷早期一周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做簡單的踝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但是不要進行內外翻練習。如果活動度增強,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力量也會上升。所以在疼痛可以忍受的情況下,可以試著進行練習。建議每天做5組,每組做15個左右的活動足趾練習,并且要逐步進行合適的腿部肌肉收縮,使血液循環(huán)更加流暢,更有利于受傷部位腫漲的消退。一周左右,受傷部位的發(fā)炎癥狀開始消退,局部的疼痛開始舒緩。
評估:全身機能狀況正常,骨折處感覺疼痛,雖然下肢肌力下降,但經過這一時期的練習傷口愈合良好,疼痛減輕。
(三)康復中期(術后4-6周)
中期主要以橡皮帶進行輔助練習,對受傷部位進行背屈、跖屈、內翻、外翻練習。
橡皮帶足背屈:雙膝伸直坐于地板。將橡皮帶系成一個圈,一端固定于地板,另一端固定于足背,將腳尖對抗橡皮帶阻??向身體方向,然后慢慢返回。30秒/次,休息10秒,5次/組,3組/日。
橡皮帶跖屈:雙膝伸直坐于地板。將橡皮帶中部固定于足底雙手握緊兩端,將腳尖對抗橡皮帶阻?伸直,然后慢慢返回30秒/次,休息10秒,5次/組,3組/日。
橡皮帶內翻:坐于地板,訓練腿伸直,另一腿彎曲。將橡皮帶系成一個圈,一端固定于地板,將練習腳放于圈內,將踝關節(jié)對抗阻?向內翻,然后慢慢返回。保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要旋轉腿部完成動作。30秒/次,休息5秒,5次/組,3組/日。
橡皮帶外翻:坐于地板,訓練腿伸直,另一腿彎曲。將橡皮帶系成一個圈,一端固定于地板,將練習腳放于圈內,將踝關節(jié)對抗阻?向外翻,然后慢慢返回。保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要旋轉腿部完成動作。30秒/次,休息5秒,5次/組,3組/日。
隨著疼痛及腫脹的緩解,就可以開始此階段得康復練習。通過之前的固定制定方案,此時損傷的韌帶基本趨于穩(wěn)定,開始向愈合階段進行,輕微的應力牽拉不至于加重。腫脹和疼痛控制后,可以開始一些簡單內外翻訓練。但是不要使損傷部過度用力和牽拉。這一階段也要防止肌肉的萎縮,并恢復肌肉的張力,還要努力協(xié)調肌肉間平衡支配的能力,為患肢負重做好充分準備。
評估:腳著地時,踝關節(jié),骨折處感覺疼痛,可走路200米左右。局部尚有腫脹,壓痛,走路跛行。
(四)康復后期恢復階段(術后6-12周)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康復練習,受傷部位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后期還要進行等張和等長肌肉練習。
等張練習方法:肌肉長度縮短張力不變的收縮訓練,稱為等張練習。 每次訓練選取踝關節(jié)的肌肉應以最大重量進行3至4組的練習,負荷標準是以能重復的最多次數(shù)(RM)來 表示。顯然,RM越小,重量越大。用次數(shù)少、接近最大重量的練法最能增長力量,等張訓練后需要較長的時間休息恢復。
比如胡某做的提踵練習,開始動作是,使后腳跟低于支撐腳踩的臺階,支撐腳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盡可能高的提起腳后跟,放低身體回到準備的姿勢,這就完成了1次重復,盡量雙腳提踵逐漸過渡到單腳提踵。2分/次,休息5秒,5次/組,4組/日。
等長練習方法:等長練習是指在肌肉兩端固定或超負荷的情況下進行肌肉收縮的一種訓練方式。收縮時肌肉的長度不能縮短,只能產生張力。比如胡永靜同學做的扶墻后蹬練習,手扶墻,身體與墻成一定的角度,用力蹬地,體會蹬地的動作。每次練習選取踝關節(jié)的肌肉應反復進行練習1-5次/組,然后休息2-3分鐘,5組/日。
此期間骨折的部位傷口痊愈的還不足夠堅固,所以練習及訓練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勉強或者盲目冒進。并且要強化肌力以保證踝關節(jié)在運動中的穩(wěn)定,并應注意安全,絕對避免再次受傷。
在這一時期,骨痂已經基本上形成,骨折部位已經趨于穩(wěn)定。在加強踝關節(jié)康復練習的同時,還要使踝關節(jié)部位一部分承受重量。這有利于骨折部位的傷口愈合,還防止骨質疏松,更有有利于踝關節(jié)肌肉力量的恢復。在練習中受傷的部位要逐漸加大負重力度,至術后12周完全負重。
在恢復正常運動之前,要保證關節(jié)活動度至少恢復到了80%-90%,而且能夠完成以上所述的訓練。可以做一些固定自行車、跑臺以及游泳以恢復心肺功能。但是要根據(jù)損傷處疼痛耐受度來選擇。訓練時建議配帶護具或者肌內貼保護至少6個月,直到本體感覺和肌力等完全恢復。
跑步一定要選擇平坦路面,不建議在斜坡、草地或者不平的路面,容易增加再受風險。跑步練習直線跑,但是可以增加曲線的行走。建議穿著舒適厚底的運動鞋。跑步速度緩慢增加,之后可以增加加速跑。
評估:不再跛行,腫脹消除,無痛感。右腿肌力基本恢復,踝關節(jié)ROM及耐力素質恢復,恢復運動能力,基本可進行正常行走,慢跑等活動。
(五)注意事項
1.最重要的是功能鍛煉。所謂的功能鍛煉就是在骨折允許的情況下,對骨折的肢體、關節(jié)進行足量的活動,必要的時候需要讓骨折的地方承受一定量的力量,骨折的地方承受的力量是骨折能不能愈合以及愈合是否良好的關鍵。
2.不同時期的骨折需要的鍛煉不同,不充足的鍛煉,可能會導致出現(xiàn)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等;過于劇烈的鍛煉可能會出現(xiàn)鋼板斷裂、再次骨折、骨折變形等。
3.至于飲食方面,要提供足夠骨折愈合的營養(yǎng)物質,不挑食、偏食,那么營養(yǎng)一般來說是充足的??梢远喑允卟怂?,喝高鈣奶,適當曬曬太陽,少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
4.藥物對于骨折愈合應該輔助作用,沒有炎癥的話,“消炎藥”不適合,中醫(yī)和西醫(yī)都有不少關于骨折愈合的促進藥物,可以選擇1-2種,沒必要吃太多,骨折的愈合是個長期的過程,拔苗助長不見得是好事。
四、建議
運動康復是在相對系統(tǒng)的基礎上,對患者踝關節(jié)損傷的不同時期,實施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運動康復方案。運動康復的過程比較漫長,中間也會有實施不到位的地方,經過不斷實踐和改進,三個時間段的康復訓練使同學胡某和我受益匪淺。
(一)踝關節(jié)骨折后運動康復治療可最大限度地防止關節(jié)粘連,改善肢體功能,減輕患者痛苦。
(二)建議從各個方向強化踝關節(jié)肌肉。
(三)運動損傷治療的康復訓練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四)為?預防踝關節(jié)的再次受傷,我們需要加強肌肉??以及本體感受和?經肌肉性控制。
(五)當感到任何?適時,請停止練習并向醫(yī)生咨詢。
參考文獻:
[1] 布拉德?沃克.運動損傷解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1.
[2] 黎萬友.運動骨創(chuàng)傷學[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
快速高強度屈膝或伸直運動易傷關節(jié)
王金輝介紹說,運動損傷是指由于運動所致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其發(fā)生與運動項目、動作、運動能力水平、運動環(huán)境等因素都有密切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fā)性的運動損傷,而不同的運動項目又各有其不同的創(chuàng)傷,在普通人群中多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打羽毛球不做準備活動羽毛球是一個綜合性的全身運動,從上肢到下肢、軀干,身體各個部位都能鍛煉到,對普通民眾來說這是一項比較好的運動。但打羽毛球對肌肉的力量要求比較高,運動強度相對比較大,急轉身、跑動和跳躍比較多。打球時踝關節(jié)、腰部受傷的人多數(shù)是動作不熟練或者動作不規(guī)范、不協(xié)調;在急診中經常遇到打羽毛球受傷的,原因多是平時不怎么練習,上來就打,更易造成損傷。
第二,滑雪滑冰不會“摔”滑雪靴對腳踝部有固定的作用,但是對膝關節(jié)沒有太好的固定和保護,有些人滑倒時的動作是在和自己“較勁”,即沒有順著勁摔倒,結果容易對膝關節(jié)產生強烈的扭轉,導致關節(jié)扭傷。還有滑冰,也是很容易損傷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還伴有韌帶損傷。
第三,打籃球不注意自我保護來看急診的高中學生,膝關節(jié)、踩關節(jié)損傷比較多見,多是因為打籃球。由于籃球運動對抗性比較強,很多學生不太注意自我保護,沖撞或扭轉時造成了膝蓋半月板損傷或是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
第四,登山時姿勢不對登山是中老年人酷愛的一項戶外運動,但有很多人登山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老年人膝關節(jié)的退變已經存在或者還有輕微的骨質增生、骨性關節(jié)炎等,但自己卻不知道。登山的運動強度相對比較大,中老年人在上山下山時,肌肉的力量沒有那么強,對自己的姿勢“維持”得不好,尤其是下山時,沒有做到先屈膝再全腳掌著地這樣一個過度,而是直著腿就下山了,對膝關節(jié)的沖擊比較大,容易造成關節(jié)的炎癥,如滑膜炎、水腫、半月板的損傷。有的人在登山的時候不慎滑倒或是扭傷了,也會造成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的損傷。所以中老年人如果喜歡登山運動,最好先到醫(yī)院為自己做體檢,看是否有骨性關節(jié)炎等方面的疾病。
第五,長時間打太極拳太極拳有很多種,其中有普及性的,也有運動強度比較大,如推手。再就是打太極拳時需半屈膝,這使得腿部負重比較大,如果時間比較長,易損傷關節(jié);時間短一些的話,基本不會有什么問題。
總的來說,快速的、高強度的屈膝或伸直的運動,對關節(jié)的損傷要大一些,尤其是患有骨性關節(jié)炎的人不太適宜。
如何避免運動傷害關節(jié)
王金輝強調,運動時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要做到因人而異。
提示1.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運動前應充分地活動關節(jié),例如轉動踝關節(ji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轉動腳脖子,或者是壓腿。準備活動可調動身體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心血管、肌肉、神經,做好準備活動可以減少運動的損傷。
提示2.要注意循序漸進。運動的強度應逐漸增強,不要急于求成,要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把握,當你很累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運動節(jié)奏。另外在運動結束之后,一定要做好整理運動,這個也很重要,特別是對肌肉的牽拉,并且讓整個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逐漸平靜下來,這樣做對健康非常好,也可以把運動損傷減少到最低。
提示3.受傷痊愈后再鍛煉。有急性傷的人一定要等痊愈之后再重返運動場,即完全不疼、不腫,患處沒有異樣的時候,還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恢復,否則重復受傷再康復就很困難,也就是說從急性傷過渡到慢性傷會增加治療難度和時間。
提示4.可以帶一些輔助用品,如護肘、護腰、護膝,這些護具有助控制關節(jié)的運動幅度。另外如果本身某個地方疼,肌肉韌帶變弱,給它一個支撐以后,損傷不容易再繼續(xù)發(fā)生。但運動結束后,不要一直戴著護具。雖然這個地方變弱了,但要在日常生活中使它慢慢強壯起來,不能不讓它動,越不動血液循環(huán)越弱。協(xié)調性比較好的時候,受傷的可能性就會小一些。舒緩的、簡單的,如快步走、游泳這些運動,對有關節(jié)基礎病的人比較適合。爬山或登高的活動,因為下肢的運動要多一些,如果采取持杖行走,可以分散下肢的力量,受損的相對性要小一些,同時還鍛煉了上肢。
提示5.平時應增加一些膝關節(jié)周圍的鍛煉,對韌帶是一種“補償”,即增強抗阻力的伸屈膝的活動,可以鍛煉膝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例如高抬腿或是綁上沙袋抬腿,綁上皮筋讓腿部屈膝,也是一種對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的練習。
提示6.有滑囊炎、膝關節(jié)曾經受過傷的病人,不要做劇烈的活動,例如蹦、跳、長時間行走,或是上下臺階走樓悌。游泳可以保護關節(jié),因為其對關節(jié)的沖擊力沒有那么大;如是溫水,對關節(jié)還有保養(yǎng)作用。游泳運動對于關節(jié)不太好的人、中老年人比較適合。
相關鏈接
關節(jié)損傷后如何自救
不要按摩要冷敷:常見的扭傷部位如:腰部、頸部、肩部、踝部、腕部等,但不論是哪個部位的急性扭傷,第一都不能按摩,以免使創(chuàng)傷加重;第二千萬不要熱敷,避免毛細血管擴張,加重受傷部位腫脹,而應用冷水毛巾或冰水毛巾冷敷,以迅速收縮毛細血管,減少滲出,降低疼痛指數(shù)。冷敷時每隔10分鐘換條毛巾繼續(xù)冷敷,如此反復數(shù)次。48小時后可采取熱敷的方法,可使損傷部位能迅速痊愈。如經過上述自救后仍不見減輕,可能是扭傷伴有骨折,應趕緊去醫(yī)院進行救治。
減少活動注意休息 不論是哪一種扭傷,首先一定要注意休息,其次是不要再繼續(xù)活動或是搬重物,減少跑跳動作等,待肌體疼痛、腫脹消退后方可循序漸進適量活動和鍛煉。如當時感到扭傷情況較嚴重,應立即去醫(yī)院。
腰部扭傷最好靜臥硬板床 當腰部扭傷時,第一要注意休息,應靜臥硬板床,第二減少腰部的活動,減少彎腰。腰部扭傷嚴重時,臥床采取側臥雙手自抱雙膝,可減輕疼痛。自救方法是先冷敷后再熱敷;疼痛大減時,可適當進行腰肌鍛煉,如在床上練習臥式“小燕飛”,以防止肌肉、韌帶的粘連,避免由急性轉為慢性。頸部扭傷、肩部扭傷恢復方法與腰部方法基本相似。
腳踝扭傷少跑跳 踝關節(jié)扭傷后應采取冷敷的方法止血消痛,受傷后注意休息,盡量少走路,減少跑跳活動。
[關鍵詞] 老年人 髖部骨折 圍手術期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274.1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213-01
髖部骨折是老年病人常見的一種嚴重創(chuàng)傷,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髖部骨折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加之老年病人本身多伴有其他疾病,且機體臟器功能低下,患肢的功能康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的工作,貫穿于整個治療和康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但需要醫(yī)生和護士對患者的精心治療和護理,還需要患者及家屬的密切配合,針對患者不同康復階段的心理特點和對康復知識的需求,采用系統(tǒng)的、全程的健康教育,使之掌握正確的康復方法,提高其康復質量,從而提高了護理效果。
1 臨床資料 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髖部骨折傷手術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齡60-88歲,致傷原因:不慎跌倒、滑倒36例,被行人或自行車、摩托車撞倒12例,既往有種疾病都42例,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支炎、心律失常及腎功能不全,同時合并有兩及以上疾病者6例。
2 方法
2.1 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有效地完成健康教育的基礎?;颊呷朐簳r,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及家屬,根據(jù)性別、年齡、職務有禮貌地稱呼患者,并作自我介紹,告知患者主管醫(yī)生、主任、護士長的姓名,向其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規(guī)章制度及同室病友,使其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并感覺到醫(yī)護人員在尊重、關心他,從而對醫(yī)護人員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使之愿意接受護士傳授的健康知識。與此同時,認真評估患者的精神營養(yǎng)狀況和心理狀態(tài),生活習慣,有無不良嗜好;是否與家人或他人同住或住老人院;是否合并其他疾??;與家人、子女、朋友及鄰里的社會關系如何等。再擬定“標準健康教育計劃”,“對癥健康教育計劃”,“病人個體健康教育計劃”,并實施,且有實施記錄和效果評價。
2.2 術前教育 有研究資料表明,術前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減輕術后疼痛,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老年人性格較固執(zhí),害怕孤獨、寂寞,加上骨折疼痛,不能獨立活動,因而較煩躁、焦慮不安、恐懼等。我們注意關心體貼病人,鼓勵其講出心中感受和需求,給予細心持久而熱忱地悉心照料和支持安慰,鼓勵家屬多給予探望、陪伴、照顧。采取個體指導和定期集體教育相結合的形式,詳細解釋住院、手術、臥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講解康復訓練的目的、意義、方法、注意事項和配合要點。
在教授手術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同步循序漸進地進行手術適應行為訓練:說服患者術前2周必須戒煙酒,指導患者練習收腹縮唇式呼吸,有效咳嗽訓練及床上正確使用便器,反復練習,直至熟練掌握為止。同時,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和維持有效牽引,并根據(jù)患者入院前的準確運動量、日常生活能力、思維判斷力、既往病史、生活習慣,與病人、家屬一起制訂康復最適宜的運動量和計劃,并實施指導運動訓練計劃:雙側踝關節(jié)背伸、距屈、旋轉交替運動,每次10回,每次10-15分鐘;雙側股四頭股舒縮運動,每次20回;健側下肢直腿抬高運動,每次5回,要求抬離床面>50°;健側膝關節(jié)屈、伸0-90°;用健足蹬床,保持患肢伸直或牽引下抬高臀部運動,每次5回,要求保持整個臀部平衡,不能歪斜,抬離床面15-30°,維持3-5秒;協(xié)助抬高上身和擴胸運動,每次10回,胸背部抬離床>30°。
在指導患者進行訓練和護理過程中,我們經常與之交談,了解其感受和需求,檢查訓練方法是否正確,有無按要求做,是否有進展及運動范圍有無變化,以熱情、誠懇的態(tài)度,用安慰、鼓勵的語言,及時糾正、指導、鼓勵、表揚病人,充分維護其個性,以增強信心。對合并有其它疾病者,注意監(jiān)測生命體征,使患者具有適應手術的良好的生理條件和心理準備。
2.3 術后教育
2.3.1 預防并發(fā)癥的指導 本組患者均為老年人,術后需臥床局部制動一段時間,易并發(fā)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末梢神經損傷、泌尿系感染、褥瘡及便秘等并發(fā)癥,嚴重者危及生命。因此,給患者臀部墊充氣氣圈、定時翻身、按摩皮膚受壓部位;囑其多飲水,給予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水果蔬菜和含鈣多的奶制品、豆類等飲食及富含維生素D魚類、蛋類、黑木耳等食品,指導并協(xié)助其早期功能鍛煉。
2.3.2 康復訓練的指導 手術當日,病人麻醉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即實行術后康復訓練計劃。每2小時鼓勵其進行深呼吸運動,保持患肢于外展10-15°中立位;行患肢足趾伸、屈,踝關節(jié)背伸、跖屈和旋轉運動,協(xié)助病人從足跟開始做壓力遞減的小腿部肌肉的擠壓運動,每天3次,每次10分鐘;并扶患髖保持骨盆平衡進行抬高臀部運動。術后第1天,病情穩(wěn)定,給予斜坡位,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逐步增加臥位的高度,延長臥位的時間;進行患肢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和抬高臀部運動,運動量同術前。術后第2天,繼續(xù)進行患肢股四頭肌舒縮運動、抬高臀部運動、直腿抬高及抬高上身、擴胸運動,運動量從術前量開始逐漸每3天增加1次,每次增加5-10回為宜,術后10-14天,當髖、膝關節(jié)屈曲超過90°,踝關節(jié)背伸達90°時,就開始扶病人離床,患肢不負重站立。每天3次,每次15-30分鐘,逐步到扶雙拐下地走動。在鍛煉中,運動前后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有異常,立即停止運動。
3 討論 老年髖部骨折傷的愈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加之老年人性格較固執(zhí),骨折疼痛,擔心術后功能恢復不良,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輕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費用,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加強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家屬很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有利于術后的康復。
健康教育的實施,使患者認識到自我護理對維護自我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了患者、家屬參與健康護理的能力,增強了護理工作的親切感,使患者、家屬、護士三者共同組成一個健康護理集體,從而有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堅強信念,保持積極、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提高了護理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