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漢字文化現(xiàn)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字文化現(xiàn)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漢字文化現(xiàn)狀

第1篇: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一、當前農村學校中寫字教學現(xiàn)狀

當前,農村學校中寫字教學也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從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來看,學生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書寫不規(guī)范,缺乏系統(tǒng)的訓練;從學生的習題作業(yè)上可以看出,多數學生追求的是書寫準確,對于規(guī)范美觀沒有概念,尤其是在中考閱卷的考卷上,體現(xiàn)的更是速度,而不是質量。在這方面,學生丟分非常嚴重,中考成績綜合測評上不占優(yōu)勢。二是思想認識不足,缺乏主動糾正意識;思想態(tài)度是引導行為施行的先決條件,不只是學生,家長和教師的認識不足也導致漢字書寫的現(xiàn)狀令人擔憂。以上是從學生漢字書寫的現(xiàn)狀出發(fā),基于以上的現(xiàn)狀,在寫字教學中,往往無從下手,治標不治本,或者能改善一段時間,長此以往,問題依然層出不窮。在鄉(xiāng)村學校,一般是由語文教師兼任寫字教學工作,由于注重對學生成績的追求,占用寫字課或者不上寫字課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再者,缺乏專業(yè)的教師進行系統(tǒng)的指導,有時反倒南轅北轍、事倍功半。

二、農村寫字教學現(xiàn)狀問題成因

農村學校無論在基礎設施投入還是師資力量配備方面在中國教育追求均衡發(fā)展中都屬于比較薄弱的一環(huán),而寫字教學又是農村各項教學任務中更加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來,主要有幾下幾點:

(一)、視野狹窄,思想認識不足

由于地域的差異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均衡,農村中學處于一個極其尷尬的位置,既承擔著教書育人、文化引領的作用,又要面對一個個原生態(tài)的家庭,而農村家長對于學校的教育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依賴性,完全放手,將孩子的成才與否直接與學校的教育相匹配,對教育思想、教育方向毫無概念,視野的狹窄導致思想認識的不足,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更無從做以榜樣。另外,從學校來說,也有一部分教師過分追求學生的高分,忽略了寫字規(guī)范習慣的培養(yǎng),錯過了學生書寫習慣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而這種不規(guī)范的行為一旦養(yǎng)成,要想更正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并且刻苦的工程。因此,對寫字教學作用的認識不足,視野的狹窄,這是寫字教學現(xiàn)狀形成的第一個原因。

(二)、基礎薄弱,師資力量匱乏

當前教育正在經歷著大變革,各種信息技術的引用,沖擊著傳統(tǒng)教學方式,漢字教學不再單純的是教師在黑板上一筆一劃的寫,學生在下面臨摹,而是可以借助投影儀、電子白板、PPT課間更加直觀生動的讓學生接受。然而,越是先進的教育技術越能拉開教育水平的距離。當前,農村學校投入的信息技術設備相對較少,一部分教師缺乏外出培訓的機會,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思想和教學方式導致對新生事物的排斥,讓本可以為我所用的現(xiàn)代教育手段成了擺設,不能充分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寫字教學的先進性也就無從談起。

由于農村教學環(huán)境相對落后,越來越多的年輕優(yōu)秀教師選擇了另謀出路,農村學校教師老齡化現(xiàn)象嚴重,兩極分化突出,梯隊培養(yǎng)困難重重。師資力量的匱乏,讓本就捉禁見肘的農村教育面臨困境,寫字教學自然也就成了被忽略的環(huán)節(jié)。

(三)、主流思想偏移,傳統(tǒng)精髓丟失

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國現(xiàn)在正面臨著先進思想與傳統(tǒng)理論的激烈碰撞,在這個過程中,主流思想出現(xiàn)偏移,各種聲音不絕于耳,人們受各種思想的制約,缺乏準確的判斷力,而就是在這樣左右漂移的選擇中,很多傳統(tǒng)的文化精髓慢慢遺失。作為中國文化瑰寶的漢字就是最難引起重視的其中之一。學生書寫可以找尋方式方法,師資匱乏也有解決之道,而文化精髓的遺失將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面對農村寫字教學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名從事多年語文教學工作的一線教育者,深感擔憂,但好在我們的教育并沒有丟棄最傳統(tǒng)的手寫,因此我們還可以及時的尋找對策,進行彌補。

第一、在思想上進行引領,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文化的美進行大力的宣傳,讓每個人都感受到漢字書寫的魅力,并從中體會到書寫中國字的自豪感。所謂字如其人,大概和面由心生同一個道理,是內在的態(tài)度決定了外在的行動。在理論上進行指導,開辦家長講堂、教師書寫培訓等,先理清頭緒,才好梳理內容,找到問題的根本,才能對癥下藥。寫字教學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一個整體的合作,這其中包括學校辦學理念的滲透,教師思想意識的覺醒,家長的全力配合,家校共育,適合任何一種教育研究。

第二、加大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師資力量的配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先進的教學手段,首先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教育大形勢,也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型人才。因此,加大信息技術手段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興趣,也能激發(fā)學生熱愛漢字的熱情,既達到了寫字教學最初的目的,也是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在師資力量配備上,要實現(xiàn)科學性和穩(wěn)定性。人員的流動是對教育的最大沖擊,在學生心理上形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一批德才兼?zhèn)?、學高為師的教師,可以引領并帶動一大批人不斷進取,加強寫字教學的投入,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來潮,也不是不謀遠慮的一蹴而就,這項長期工程要有一批熱愛并且擅長的人來實施。

第三、潛移默化,在點滴中培養(yǎng)學生書寫的熱情。

第2篇: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一)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只重視詞句的表意傳達而忽視了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由于受到高考壓力以及高考考試模式的影響,很多高中教師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只注重漢字的讀音、漢字書寫方法以及漢字用法等表意的教學,而忽視了傳統(tǒng)文化在其中的滲透。這使得高中語文教學變得碎片化,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只能夠看見漢字、詞匯和句子,難以看見和感受這些東西背后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樣既不能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又使高中語文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學生難以對其提起興趣。

(二)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較為片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千百年累積下來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又包括了古人在長期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為人處世哲學,還包括了面對人生苦難時積極向上的樂觀態(tài)度等,這些都對我們當代年輕人的成長和進一步發(fā)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需要我們在高中語文教育中通過傳統(tǒng)文化來向學生滲透,促使其對這些東西進行熟練地掌握。但是,在很多高中語文教育中對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較為片面,只包括了功利性的,對學生眼前發(fā)展即高考等有好處的課文內涵分析等內容,這使得學生難以充分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當然也就無法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繼承和發(fā)展。

(三)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與現(xiàn)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產生背離。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當代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掌握,然后用其自身視角通過現(xiàn)代化的思維方式進行闡釋,就形成了與現(xiàn)代社會文化相適應的傳統(tǒng)的文化,或者說賦予了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的色彩,這樣,我們就促進了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但是,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tǒng)文化時,不能夠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文化相結合。在高中語文教師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闡釋的過程中,往往將其定義為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認為其隨意性較強,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科學發(fā)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使學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較為落后,難以同現(xiàn)代社會科學相結合,所以就在潛意識中產生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漠視,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以及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接受和認可程度。

二、傳統(tǒng)文化在我國高中語文教育中的滲透策略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漢字的讀音、書寫、用法等教學與其背后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結合起來,促進漢語言文字表意和內涵的共同發(fā)展。首先,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傳統(tǒng)文化予以足夠的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主動滲透傳統(tǒng)文化,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語文課堂之中,促進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激發(fā)起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其次,高中教師要充分地發(fā)掘漢字表意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向學生傳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漢字表意與其背后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的割裂既是現(xiàn)代社會功利化色彩漸濃的表現(xiàn),又是高考壓力之下學生和教師的必然選擇,面對這種狀況,教師一定要主動地發(fā)掘漢字表意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及時向學生傳播這種傳統(tǒng)文化,將漢字的表意與背后的文化結合起來向學生傳播,既能夠滿足學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夠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后的內涵,一舉多得。

(二)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全面滲透傳統(tǒng)文化。語文課程所囊括的語言文字既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我們在高中語文教育中一定要全面滲透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生對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以及其背后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了解。首先,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對優(yōu)美的漢語言文字進行欣賞。不同的漢字可以組成不同的詞語,而不同詞語組合在一起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語境,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對優(yōu)美的漢語言文字進行欣賞,讓其深切體會不同的漢字、不同的詞語乃至不同的句子組合在一起產生的微妙差距,促進學生對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字承載的美進行體會和了解。其次,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了解漢語言文字中承載著的中國古人的為人處世的哲學。中國古人的為人處世哲學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對這種哲學進行滲透能夠促進學生民族氣質的增長,同時能夠使學生對國民本性更加的了解。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從課文中感受到古人的為人處世哲學,并且擇其優(yōu)而學之,以促進自己的長遠發(fā)展。最后,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并且學習古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使學生能夠勇敢面對苦難,并且在面對得失時能夠保持一顆淡然之心。

(三)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應該與現(xiàn)代社會緊密結合。只有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將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夠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與現(xiàn)代科學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結合起來。首先,將傳統(tǒng)文化中符合現(xiàn)代科學社會發(fā)展趨勢的部分向學生傳授,鼓勵學生利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認可。其次,利用現(xiàn)代化的語言以及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等來闡釋傳統(tǒng)文化,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動利用傳統(tǒng)文化解決問題。

三、結語

第3篇: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教學文化因素原則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外交流的渠道和范圍不斷拓寬,并由此引發(fā)了具有世界性的“漢語熱”和“中國文化熱”。這種變化,一方面使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對對外漢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以語言機能為重心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漢語學習者渴望了解中國文化和進行深層交流的需求,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筆者就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進行了一些探討,并提出了三點教學原則。

一、文化因素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本質來看,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承載文化的工具。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文化因素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對此問題,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原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呂必松先生曾經指出:“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難以理解的文化現(xiàn)象,這類文化現(xiàn)象就成為理解和使用目的語的文化障礙。要消除這種文化障礙,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就必須同時進行相關文化因素的教學……對這類文化現(xiàn)象進行專門的研究,建立起系統(tǒng)的理論,不但是第二語言教學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語言理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盵1]

具體到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及其教學應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語言存儲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傳達則必須以語言為中介,兩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從語言學習的角度看,很多詞語的意義來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詞語表面的指示意義包裹著含有文化因素的“內涵義”。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內涵義,就難以理解語言的真正意義。

如“愚公移山”這個寓言,可以說是中國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對其寓意也不會有人提出異議??墒?外國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后,有的說“諷刺了一個真正傻的老頭兒”,有的說“批評了不聽別人勸的人”,接著他們會提出問題:“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氣把山挖平呢?”這反映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同時也說明了他們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們不明白,在中國,愚公是以一個不怕困難的形象進入千家萬戶的,他象征著中華民族堅韌性的斗爭精神。只有當我們把這個寓言產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講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學生的困惑。

其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和學都受實用原則的支配。外國人學習漢語,或者是為了當教師、做翻譯,或者是為了解、研究中國,或者是為從事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對中國文化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和認識欲望。剛開始,他們想學的就是怎樣打招呼,怎樣問候,怎樣稱呼別人,等等;有的才學會一些常用詞語,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社會習俗,而到了中高級階段,他們更是對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民族心理、風土人情和潛在的觀念差異等十分敏感。學生對交際文化知識的濃厚興趣和學習勁頭,從教學對象方面來看,表明交際文化與語言學習和使用的密切聯(lián)系,說明單純地學習語言不能滿足需要。從教師方面來看,面對的不是自幼生長在母語文化環(huán)境中的中國學生,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采用同教中國學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語的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把目的語文化傳授給學生,以彌補他們這方面的缺陷,使他們把語言技能轉化為實際的交際能力,達到正確使用漢語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學中應遵循的三點原則

首先,總體設計,循序漸進。

所謂文化教學的總體設計就是在全面分析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各種內外因素,綜合考慮各種可能的教學措施的基礎上制定出最佳教學方案,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途徑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使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成為一個互相銜接的、統(tǒng)一的整體。[2]

在進行總體設計時,循序漸進是我們應遵守的重要原則。一般地說,初級漢語教學的重心是語音和漢字等基礎語言知識的訓練。對于外國學生來說,了解和掌握漢語的音、字、詞、語法的規(guī)律更重要。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語言以外的文化內容還是少一些為好。即便遇到具有風俗語義的詞語,也不宜采取介紹和說明的方式,而應采取簡單注解的方式,盡可能不分散學生對語言規(guī)律的注意力。相應地,這一階段的文化教學應集中介紹漢字文化。漢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審美觀點,是初學漢語者探求中國文化的金鑰匙。掌握漢字文化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第一步。

中級階段,口語課和漢語課的文化內容都有增加,應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并重。這一階段的語言教學主要集中在使外國學生掌握并運用大量的漢語詞匯和句式。漢語詞匯浩如煙海,意義相當豐富多彩,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寬廣而深厚。漢語幾乎每個詞、成語、俗語、歇后語、諺語、慣用語的后面都有一個文化背景,漢語詞匯能給學生展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而掌握不同的漢語句式能使學生具備語言交際能力。中級階段漢語課的文化內容,對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除了考慮字、詞、語法等方面與初級及高級教材接軌之外,還要兼顧到文化內容的系統(tǒng)性,把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和系統(tǒng)的文化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為表里,同步上升。

高級漢語教學是以傳播中國文化為主要內容,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提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言交際能力。這一時期的文化教學集中在介紹中國的文學、歷史、地理、習俗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進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對比,從中總結出中國文化的特點,有利于外國學生與中國人在更深層次上的交流。

其次,區(qū)分學生的文化圈,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

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學生屬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此把握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層次。

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東亞、東南亞國家,如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等國,中國文化的若干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已經融入到這些國家的文化中。例如韓國、日本至今還保留著中國的許多習俗、飲食、價值觀念,韓國文化里有許多諸如“遠親不如近鄰”這樣的俗語和“虛歲”這樣的習俗,在日語中使用大量的漢字和偏旁。對這些國家的學生來說,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知識就比較容易,可以從較高的起點進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相反,像歐美、非洲等許多中華文化圈以外的學生,其本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很大反差,學生起點較低,文化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物質文化層面,并且要注意適度與適量。在詞匯教學中,教師要講清漢語與學生母語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對中華文化圈外的學生,教師必須等他們的語言及文化知識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進行較高層次的文化教學。

再次,由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之一是“對外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yǎng)外國學生使用漢語進行言語交際的能力,他們的交際活動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也應該置于跨文化交際的維度之中來考慮。

近年來比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動綜合教學模式值得我們關注。該模式承認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學習者的本民族文化作為一個不可缺少的文化內容,以互動的方式與目的語發(fā)生關系,從而確定雙向文化教學的方向。[3]

如在介紹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時引導學生對自己國家的節(jié)日風俗進行比較,使他們更加關注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師闡釋中國文化的內容,缺乏學習者的呼應,就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對比時,學生還應盡量擺脫淺層的文化對比,避免以狹隘的思維方式簡化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進行對比和思考,將自身感受和客觀的敘述結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師陳述文化事實、學生簡單接受的教學模式,將文化教學也轉變?yōu)槿穗H溝通的過程。

對外漢語教學的大規(guī)模開展,歷史并不長,而其文化教學理論體系的建立,也經歷從無到有,逐漸豐富的過程。筆者對此問題的探索只是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心得,不當之處希望得到專家的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建設的現(xiàn)狀和面臨的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9,(4):3-11.

第4篇: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摘 要】小學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基礎教育的一項內容。所以要把寫字教學當作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程來做,這也是著眼于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小學語文;寫字教學;強化訓練;科學安排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貫穿古今風雨中的一件中國獨有的國寶。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傳承,從未間斷,這是世界僅有的文化現(xiàn)象。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國的漢字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載荷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而寫字則是語文教學中基礎的基礎?!巴ㄟ^書法教育對中小學生進行書寫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和書法藝術欣賞,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yǎng),促進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保ā督逃筷P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從這個意義上說,寫字教學不僅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項基礎工程,也是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著眼于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笨梢妼懽纸虒W是小學生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的中小學書教學現(xiàn)狀,著實令人堪憂。我們目前的教育教學依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不開寫字課,教師對學生寫字也根本不重視,把目光死死地盯在學生的考試分數上,認為只要能寫得對就行,至于寫字的質量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出力不討好,甚至于下一個學年都不是自己教的了,何苦把精力放在學生的書寫上呢!長此以往,學生在寫字得不到應有的指導,我行我素,漸漸積習難改,自然也就寫不出一手像樣的字了。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的書寫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許多人都認為電腦打印可以代替書寫,不必重視學生的寫字訓練,也極大削弱了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寫字教學的弱化、邊緣化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國家教育部門十分重視學生的寫字教育。在2001年就已把識字寫字納入了課程標準,并分四個學段對識字寫字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不僅有字數、姿勢、習慣的要求,更有書寫工具、字體、鑒賞方面的要求,可謂具體細致。2011年8月2日,國家教育部下發(fā)了《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從書法教育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和條件保障三個方面作了更為具體的規(guī)定,尤其在教學時間上明確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中,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書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這樣的硬性要求為寫字教學提供了堅強的保障。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又在2001版的基礎上作了更切合實際的修改。如第三學段(5—6年級)是這樣要求的:“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yōu)美”;“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應該說,對學生的寫字還要求還是相當高的,尤其是毛筆字的書寫,恐怕很多學校都不愿嘗試。寫字教學可謂任重而道遠。我認為,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回歸;那種急功近利、只求分數而忽略、舍棄寫字教學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背離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

那么,怎樣才能挽回寫字教學的頹勢呢?我覺得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努力整合寫字教學資源。各學校都有不同學科的教研小組,但書法教研組可能就不多,因此應增設書法(或寫字)教研小組,把寫字教學和其它學科教學同等視之,增強對寫字教學的認識;教研部門也要把書法教育納入教學研究工作的范圍,研究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教學規(guī)律。書法教學,也必須由具有書法特長的教師擔任,不能由班主任或語文教師權且為之。至于書法教師,現(xiàn)在各學校已是嚴重稀缺,因為年齡較大的書法教師,現(xiàn)在已為數不多;剛從大中專師范院校畢業(yè)的教師,也多是應試教育的“產品”,字寫得好的可謂鳳毛麟角。書法教師的青黃不接可謂寫字教學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了。盡管如此,為了“應急”,我們仍可以矮子里面挑將軍,最大程度的將有寫字一技之長的教師整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抓緊培養(yǎng)新人,不斷壯大書法教師隊伍。

二、切實保證學生的訓練時間。寫字教學如果不給學生以充足的訓練時間,那只能是紙上談兵。教育部規(guī)定的每周一節(jié)課的寫字課,已是訓練的最低線了,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完全可以再將訓練延伸至課外。因此,已被其它學科擠占的寫字課必須要歸還。

三、科學安排教學過程。書法是由筆畫、結構、章法、意境等元素組成的,并通過筆墨而完成的一門獨特的藝術。同時也體現(xiàn)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過程。寫字有無捷徑?下面這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拔迥昕傂辛税??”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wěn)”。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獻之練字十余年,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終于成為和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梢妼懽植o速成之道,一是勤,二是悟。那么寫字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代的許多書法名家都有自己的習字心得及筆畫、間架結構、章法、意境等方面的理解,如王羲之的《書論》、蔡邕的《九勢》、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帖》等,這些論著為我們今天的練字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使我們今天習字能事半功倍,從而提高速度?!墩n程標準》規(guī)定一至三年級著重培養(yǎng)學生硬筆書寫能力,三年級開始,過渡到硬筆軟筆兼學,也充分體現(xiàn)了由易到難的科學規(guī)律;至于書法鑒賞,則體現(xiàn)出更高層次的審美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遵循寫字教學的規(guī)律,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第5篇: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關鍵詞:民俗文化、推廣設計、羌族、視覺元素

汶川大地震后,羌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國內外相關學者圍繞羌族文化展開各種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羌族的歷史發(fā)展、羌族文化和藝術形式的分類整理、如何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如何開發(fā)羌族特色旅游產業(yè)等方面。比較少有站在文化推廣、文化合理發(fā)展的角度的研究,及比較系統(tǒng)的利用設計對四川地區(qū)羌族民俗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的研究,也很少有針對嘗試結合新媒體技術、平臺進行推廣設計的研究。羌族文化的獨特性和民族性在設計領域有著深遠的應用潛力[1],哪些民俗文化適合用設計進行推廣?如何利用設計來促進民俗文化的推廣?本項目以四川羌族地區(qū)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充分利用地緣及教學優(yōu)勢,通過帶領多個學生團隊實地考察研究,發(fā)揮各種設計學科優(yōu)勢,利用各種設計手段,對羌族民俗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設計的探索,形成相應的設計方案,以期對該區(qū)域民俗文化的保護與推廣提供支持和幫助。

一、四川羌族地區(qū)考察

羌族是我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此外在陜西、甘肅、貴州和云南的部分區(qū)域散居。在四川省內,羌族主要分布于茂縣、汶川縣、理縣、松潘縣、北川縣、平武縣等區(qū)域,其余散居在黑水縣、丹巴縣、廬山縣等地。課題研究過程中,以四川省汶川縣蘿卜寨、桃坪羌寨、羌人谷,以及北川縣石椅羌寨、吉娜羌寨等地為代表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影像資料收集、訪談、活動體驗等,了解羌族民俗文化現(xiàn)狀。

二、四川羌族民俗文化現(xiàn)狀

(一)關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關于民間風俗習慣的各種文化形式的總稱,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種類繁多,涉及語言文字、、行為習俗、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如:民族語言、民間傳說、民間歌謠、民間音樂、民族舞蹈、婚喪祭祀、民族節(jié)慶、民族建筑、民族服飾、民間美術、民間飲食等等,都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民俗文化是長期緩慢形成的,特定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會因為時代變遷而發(fā)生變化,穩(wěn)定不變的民俗是不存在的。[2]

(二)四川羌族地區(qū)民俗文化概況

四川羌族地區(qū)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語言文字方面:羌族有自己的語言,稱為羌語,分為南支和北支。羌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羌區(qū)一般通用漢字。羌族的歷史、傳說多是通過口傳、民歌、民間戲曲等形式流傳下來的。方面:羌族是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教,比較典型的有羊圖騰崇拜、白石崇拜、祭山、祭水、祭火等?!搬尡取痹谇甲遄迦褐杏兄芨叩牡匚?,羌族的祭祀、節(jié)慶、婚喪、修建等活動都由釋比主持。行為禮儀方面:羌族敬老、好客、尚武,羌族人結婚、喪葬、節(jié)慶、建房、飲食等都有相應的禮儀傳統(tǒng)。日常生活方面:羌族服飾和刺繡非常具有代表性,服飾的材質、顏色、樣式,刺繡的圖案、針法等都具有明顯的特征。羌族飲食文化中,“咂酒”、藥膳、野菜、臘肉等也頗具代表性。羌族的傳統(tǒng)建筑以碉樓最具特色,碉樓兼具防御和儲藏作用,材料為石片和黃泥,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

(三)震后保護和開發(fā)對羌族地區(qū)民俗文化的影響

汶川地震使得四川大部分的羌族聚集區(qū)遭到嚴重破壞,包括羌族建筑、物品等物質文化的破壞,以及由于羌族文化傳承人及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專家遇難而導致的非物質文化的破壞和斷代。我國各類文化保護政策的出臺,以及震后各方對羌族文化的關注,對羌族民俗文化的保護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有些地區(qū)也存在過度開發(fā)等問題。從研究過程中走訪的多個羌族村寨情況來看,距離城市越近的村寨,漢化越明顯;而距離城市較遠的,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區(qū)中的村寨,羌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留較好。震后,很多原本已被漢化的村寨也意識到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專門派人到民族文化保留較好的村寨區(qū)學習交流,回到本村寨后再進行推廣。這些對于羌族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及推廣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三、四川羌族地區(qū)民俗文化推廣設計

(一)關于文化推廣設計

第6篇: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從早期的日本學習中國,到二十世紀初的中日文化逆交流,英語、漢語、日語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結構。據此,主要探究這些翻譯自英語的日語外來詞對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同時提出漢語借詞新的定義法。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于直接來源英文的外來詞,這一類日語借詞同化現(xiàn)象更為明顯,對現(xiàn)代漢語具有極強的塑造性。在文化心態(tài)上,地理相近、文字相通且早經歐化的日本成為了絕佳的緩沖地帶,并進而成為歐洲現(xiàn)代文明大量而輕易地輸入中國的重要端口。

關鍵詞:

借詞;日語借詞;英語外來詞;語言歐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80

1 文章綜述

1.1 研究背景

語言的發(fā)展從來就不獨立存在于語言本身,語言的交流總是與一定時期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相交融。借詞,作為文化交流強有力的證據,在一個民族語言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大多數語言中的直接借詞,現(xiàn)代漢語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大量引入了日語借詞,而這些日語借詞又是翻譯英語的結果。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漢語通過日語引入了大量英語外來詞,從而努力實現(xiàn)語言的歐化、現(xiàn)代化。不容置否,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語言交流有其深刻的社會政治根源。本文將主要探究翻譯自英語的日語借詞對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以及這一過程的文化心態(tài)。

1.2 研究價值

前人已經對漢語外來詞做過一定的整理、分類、編纂的工作,對漢語外來詞的性質、規(guī)律、來源歷史和其同化情況做過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廣泛的討論,同樣在漢英借詞以及漢日借詞方面做過相當的研究。然而,從經由日語傳入的角度去分析漢英借詞的則仍屬少數,這一類借詞基本只在專門研究漢英借詞或漢日借詞的專著或文章中略有提及,也鮮有學者將這三點連成線。筆者認為,這一借詞過程應該是三角形結構:日語借助漢語翻譯英語中的概念,后來,當漢語尋求歐化時,就直接使用了日語中已完成的詞匯。而無論是日語借助漢語,還是漢語借助日語,從根本上講,這兩種語言都在通過翻譯英語來完成自身語言的歐化,從而為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全面歐化奠定基礎。

2 借詞

2.1 借詞的定義研究及其新定義

2.1.1 中西方學者對詞匯借用的研究

詞匯借用,作為人類語言中廣泛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理應有一套統(tǒng)一而普遍適用的分類模式和術語體系。然而,從既有文獻上看,中國語言學的相關研究,往往缺乏系統(tǒng)的術語。而在西方語言學中,已有的分類和術語盡管頗具系統(tǒng)系和連貫性,囿于其過分偏重印歐語言的事實,也無法做到普遍適用。

比如,早在1920年,Hermann Paul(1920:392f.)首次粗略的將借詞分為兩類,即“直接引入”(importation)和“術語替換”(substitution);后來,Haugen(1950:214f.)進一步將這些借詞分為:loanwords(直接借詞),loanblends(替換借詞),loanshifts(轉換借詞)。然而,這都是以字母文字為基礎的定義,因為漢語既不能直接借用英語,也不能通過替換或字符轉換完成借用。因此,這并不完全適用于漢語中的借詞定義。

中國的學者,王力(2000:507-528),在他的《漢語史稿》中將借詞分為“借詞”和“譯詞”。以日語借詞為例,他認為音譯詞就是借詞,比如“gas”譯為“瓦斯”;意譯詞為譯詞,比如“economy”譯為“經濟”。然而,王力先生認為,只有音譯詞才屬于外來語,日語翻譯西歐詞語的漢字詞在漢語中不是外來詞,“日本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詞來表達西洋傳到日本的那些新概念,我們只是利用日本現(xiàn)成的翻譯,省的另起爐灶罷了”。那么經由日語傳入的英語外來詞的地位就變得非常尷尬,因為他們明明來源于異域,在當時普遍使用的漢語中,又具有極高的異化性,卻因為使用了漢字就沒有可以歸入的類別。孫常敘(2006:304-311)在《漢語詞匯》將這一類詞歸入了“借詞”,比如,日語譯詞“主Q”(日語發(fā)音為shukan),引入漢語中成為“主觀”(漢語發(fā)音為zhuguan)。

雖然中外學者做出了卓越的研究,卻可以體現(xiàn)出大多數學者始終將定義規(guī)定在發(fā)音或是翻譯的問題上,我們需要一個更普遍的定義法。

2.1.2 漢語詞匯借用的特殊性及借詞新定義

不同于拉丁語系的字母拼寫形式,漢語中存在著特殊的借詞現(xiàn)象。正因如此,很多時候,意譯詞不被歸入外來詞的范疇。然而,有些意譯詞外來成分明顯,這類詞在現(xiàn)代漢語的日常使用以及形成過程中都有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因而有必要根據更多的因素綜合考慮并擴充統(tǒng)一所謂外來詞的概念,給它下加新的定義。筆者認為,凡是本語言中從前未有的概念,無論用哪種方式,造成新詞或借用舊詞以代譯其他語言之詞匯或某具體義項,均應視為外來詞。

2.2 借詞現(xiàn)象體現(xiàn)的社會變化和文化內涵

借詞現(xiàn)象是文化交流的集中體現(xiàn),我們可以通過借詞的種類和借用方法來了解一定時期社會變化的核心和重點。翻譯自英語的日語外來詞,在漢語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塑造性的角色,從而又進一步對中國的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于這一過程和影響,筆者將會在下一章詳細論述。

3 中日語言文化交流及日語借詞對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

3.1 中日語言文化交流

3.1.1 日本引進漢語的開端

日語與漢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漢語是日語形成的基礎。日語分為假名和真名。假名是以漢字為基礎創(chuàng)造的表音文字,真名是源自中國的漢字或是模仿中國的漢字。

日本本土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了,但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日本是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正如平安初期學者齋部廣成在《古語拾遺》卷首所寫的:“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宋茜,2013:7)。日本最先使用的是漢字(葉渭渠等,2004)。有學者指出,日本向中國借漢字作為語言始于公元5世紀左右(樸旭蘭,2015:137),也就是日本大量向中國派遣學者的時期。然而早在那之前,中國漢代前后,隨著中日的交往,日本人已經開始接觸漢字。據日本史書《古事記(こじき)》所載,晉武帝太康五年(即公元285年),百濟(今朝鮮)的儒學者阿直岐、王仁攜帶著中文的《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等儒家典籍東渡日本,講授儒家學說(宋茜,2013:7)。這是日語中漢字借形詞的開端,也是日本開始系統(tǒng)學習漢語的開端。

3.1.2 遣唐使

說起中日文化交往,沒有人會忽略遣唐使這一段歷史。作為日本向中國,尤其是發(fā)展最為鼎盛的唐朝學習的集中體現(xiàn),遣唐使在日本古代政治、文化,尤其是日語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遣唐使的派遣是中日歷史交往有的一項“外交政策”(劉秋紅,2011:251),這項制度是結合日本國內的實際情況而產生的一項特殊制度。大約在公元五世紀,日本為富國強民,迫切需要與經濟文化發(fā)達的鄰邦,也就是中國學習。根據宋茜(2010:7)所說,當時中國的商人、漁民和僧侶等帶著先進的技術、文化與思想東渡日本,漢文、漢字也隨之不斷傳入日本。同時,日本也開始通過向東晉、南朝等朝代派遣使者朝貢等方式加強與中國的聯(lián)系。

這一時期是漢字、漢字詞大量進入日本的突出時期,中國的語言和文化被日本廣泛吸收并發(fā)展。這一時期的日語產生了大量的漢字借形詞,也就是用漢字的形態(tài)來表達本土的含義,這也為十九世紀末日本全面歐化時,大量使用漢字詞翻譯英語詞匯奠定了基礎。

3.2 漢語中翻譯自英語的日語外來詞研究

3.2.1 漢語中翻譯自英語的日語外來詞簡介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古老的東方大國紛紛隕落,人們對東方文明的崇拜逐漸被西方文明所取代。不同于在東方文明發(fā)展史中一路領先的中國,日本率先開始了改革。明治維新后,日本在學習歐洲近代文明時,大量翻譯了西方的科技、政治、經濟、哲學等方面的著作,日本社會政治、思想文化全面歐化,隨之而來的是國富民強,一片欣欣向榮。

日本的成功極大的刺激了中國,為求富強,中國知識分子大量留學日本,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文化。在此歷史背景下,中日文化開始了逆向交流,一大批日語詞匯通過大量的翻譯融入到現(xiàn)代漢語中,成為現(xiàn)代漢語的一部分。這些詞或是利用漢字創(chuàng)造新詞,或是使用舊詞而賦以新意。閆志章(2008:33)指出,這類詞涉及到各個領域,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增強了漢語的表現(xiàn)力。據《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研究》一書統(tǒng)計,現(xiàn)代漢語中的外來詞共1270個,其中來自日語有459個,來自英語547個,法語78個。

3.2.2 漢語中翻譯自英語的日語外來詞分類

(1)按造詞法/譯詞法

日語在翻譯英語之時,采取了多種方法。通過整理《漢語外來語詞典》(岑麒祥,1990)中的日語外來詞,我們可以將這一類詞簡單地分為音譯詞、意譯詞、音譯結合和生造詞等,舉例如表1。

值得注意的是,上表舉例中,例如“左翼”、“組織”這樣的詞是日語直接借用了漢語的固有詞,但是卻用這個詞來表達與原來意思相近卻不完全一致的含義。比如,“左翼”本意為“左側部隊”,翻譯時用來表示“左派”;又比如,“組織”本意為“織布、構辭”,翻譯時用來表示“機體中構成器官的單位;機構”。

如前文所說,王力先生等學者認為,這些日語詞是直接借用了漢語的固有詞,所以這一類詞不該被當作外來詞。然而,經過上表的舉例和解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當我們使用這些譯詞的時候,詞匯本身的古意在大多數情況下已經棄之不用,或是增加了完全陌生、來自于外語的含義。這就好比別人家的小孩穿了自家的衣服,或許相貌還有幾分相似,我們卻不能因此認為這個小孩是自家的。

(2)按詞源。

按照漢語中日語借詞的來源,我們可以將這些詞分為“漢源詞”和“日源詞”兩類?!皾h源詞”指的是日語在翻譯英語過程中,從中國古代典籍中找漢字詞來表達相應的概念,或是用漢語的固有詞延伸出新的含義來表達英語中的概念(如上文提到的“左翼”“組織”等詞)?!叭赵丛~”則是日語在翻譯英語的過程中,利用漢字組合生造出來的詞,屬于漢語中從未有過的文字組合。除去“榻榻米”、“料理”、“三味線”這類表達日本特有風俗的詞匯,有些漢語日源詞已經完全融入漢語,讓人難以分辨。以下舉例說明。

漢語漢源詞。明治時期的日本西學譯者大多具有較高的漢學素養(yǎng)。在翻譯西方學術用語時,借用了許多中國古典詞匯,形成了新的術語。比如,“文化”來自于《說苑》: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投機”來自于《唐書》:投機之會,間不容u;“文明”來自于《易經》: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閆志章,2008:33);“階級”來自于《三國史》:高下有差,階級逾邈;“經濟”來自于《晉書》: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

漢語日源詞。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廣告”一詞?!稘h語外來語詞典》對于該詞的解釋:一種宣傳方式,通過報紙、電視、無線電廣播等介紹產品或服務性事業(yè)等。意譯英語advertisement(陳雪,2010:17)。“廣告”可表達一個偏正短語,有廣而告之的含義。漢語在借用日語創(chuàng)造的這個詞時,完全采用了這個詞的所有含義,形成了一個漢語中從未有過的、新的詞匯,并以此來表達一個新的含義,因此是一個日源詞。類似的詞還有“肯定(affirmation)”,“蜜月(honeymoon)”,“對象(object)”,“實業(yè)(industry,business)”等(陳雪,2010:17-22)。

3.2.3 翻譯自英語的日語外來詞對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

通過整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經由日語傳入的英語外來詞主要涉及到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名詞術語等領域,更是遍及政治、經濟、娛樂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十九世紀末正是現(xiàn)代漢語形成之際,因此,這些日語借詞實際上塑造了現(xiàn)代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是中國西學東漸的門戶,經由日語傳入,是英語深刻影響漢語的重要途徑。這些詞匯在現(xiàn)代漢語尤其是學術范圍內的書面語中使用頻繁、廣泛,對漢語現(xiàn)代性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塑造性的影響。此外,很多人會知道“麥當勞”是翻譯自英語的“Mcdonald”一詞,卻很少有人知道“經濟”“社會”這樣的日語借詞也是外來詞。因此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與直接傳入的英語外來詞相比,經由日語傳入的英語外來詞同化程度更高,更抽象,更接近語言的深層次,對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更大。

4 借鑒日本歐化經驗的文化心態(tài)和啟示

緣起是中國開化晚于日本明治維新,而日本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維新派主張直接效仿日本而不是直接學習歐美。近代赴日考察的相關人員、留日學生和旅日文人是傳播的主力??盗菏装l(fā)其端,而魯迅用功最著。

首先,日本在中英文化接觸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西學東漸之時,地理相近,文字相通卻早經歐化的日本,無論是在文化心態(tài)上,還是在地理優(yōu)勢上,都足以成為絕佳的緩沖地帶,成為歐洲現(xiàn)代文明大量而輕易地輸入中國的重要端口。

其次,這揭示了隱含的日、漢、英三語之間的聯(lián)系。這一過程為漢語歐化的研究進而為中國近代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啟示,同時揭示了漢語向日語借詞的過程實質上是轉而向英語借詞的過程。實際上,在這個三角形結構中,日語、漢語都依靠大量向英語借詞完成其現(xiàn)代化,在這個過程中,兩種語言又都借助了對方的力量才得以完成借詞的過程:日語依靠漢字的表意性,而漢語則轉而依靠日語已經完成的工作。在語言上,無論是日語借助漢字構造新詞來翻譯英語,還是漢語直接借用成型的日譯詞,實質上都是向英語借詞的過程;而文化上,中國向日本學習,實際上是要更快地、更方便地向西方學習。

最后,文化心態(tài)方面尤為重要,日本歐化而崛起的成功,擊碎了中國新知識分子最后的固執(zhí)和衛(wèi)道情節(jié),給予中國新知識分子極大的希望,使他們認為,中國可以歐化,而且非歐化不可,中國歐化即可文明,這也大力促進了激進歐化的勢頭。日本成功歐化,還表現(xiàn)在它已經成功將歐洲模式移植到東方國家,使其成為一種適合東方文化土壤的日本模式,中國學習歐美最快最好的途徑,無外乎全面借鑒這種日本模式。正是這種文化心態(tài),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促使他們宣揚要以這種模式塑造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也證明了經由日語傳入漢語的英語外來詞對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更大,更具有塑造性。

5 結語

借詞,在一個民族語言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現(xiàn)代漢語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大量引入了日語借詞,而這些日語借詞又是翻譯英語的結果。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漢語通過日語引入了大量英語外來詞,從而努力實現(xiàn)語言的歐化、現(xiàn)代化。這一類借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應該正視其外來詞的地位并以此擴充外來詞的定義。

通過舉例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經由日語傳入的英語外來詞,因其使用了漢字詞作為翻譯手段,與直接傳入的英語外來詞相比,這類詞同化程度更高,更抽象,更接近語言的深層次,對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更大,更具有塑造性。日本作為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緩沖地帶,使歐化更加容易進行,也更加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Haugen,E.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M].Language,26(2),1950:211231.

[2]Hermann,P.Prinzipien der Sprachgeschichte[M].Tübingen:Niemeyer,1920.

[3]岑麒祥.漢語外來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4]陳雪.對《漢語外來詞詞典》中漢語日來詞的研究[D].西安:未發(fā)表碩士論文,2010.

[5]劉秋紅.試論遣唐使對古代中日關系的發(fā)展及影響[J].求索,2011:251253.

[6]樸旭蘭.中日語言特點及文化表現(xiàn)對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6):137138.

[7]宋茜.日語“漢字借形詞”的源流與現(xiàn)狀研究[D].蘭州:未發(fā)表碩士論文,2013.

[8]孫常敘.漢語詞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第7篇: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方法分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詞匯,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教學目標之一?!霸~匯反映著語言發(fā)展的狀態(tài),詞匯越豐富、越紛繁,那么語言也就越豐富越發(fā)展?!蓖瑯拥牡览?,學生掌握語文詞匯的多少直接影響著他們閱讀能力、寫作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詞匯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提高語文詞匯的教學效果成了當下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近年來,很多人在語文詞匯教學方面有研究,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從詞語教學這一角度出發(fā),分析小學語文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教學方法。

一、詞匯教學現(xiàn)狀調查分析

通過對本校及兄弟學校的采訪調查,對本地區(qū)小學詞匯教學現(xiàn)狀有了一個初步了解。

1.在教學詞匯過程中,缺乏對詞匯教學目標的理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詞匯教學的目標,即結合上下文和實際生活去了解詞匯的本義及隱含義;同時也應該能夠辨別詞匯的感彩。然而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都不能夠明確詞匯教學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簡單介紹了詞匯意義,但是也只是孤立地進行詞匯的解釋,然后讓學生把意思背下來。如此理解的詞匯義是固定的、靜止的,不能活學活用的死詞。

2.詞匯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教學順序及重點

小學詞匯教學應該是低年級側重生字和一些比較陌生的詞匯,通過讀懂詞匯來加深生字的字義,通過現(xiàn)解詞語來理解句子;而到了中年級則是側重于詞語的意義理解,通過詞語意義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高年級,則側重于對詞匯深層次的理解,內蘊的理解。然而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我們很多教師在教學詞匯過程中,沒有按照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的教學規(guī)律來進行詞匯教學。老師們往往是較為隨意地對待詞匯學習。只是延用“會讀―會寫”這種沒有側重、機械的教學模式,顯然不能引起學生學習詞匯的積極性。

3.詞匯教學過程中,缺少對詞匯的深層次挖掘

小學詞匯雖然不多不深,但有很多涉及的基本詞匯都可以拓展出很多文化意蘊,每一個詞匯就是一部很豐富的中國文化史、或是一首古詩、也可能是一幅山水畫,教師只有挖掘詞匯深層的意義,才可能揭示它所蘊含的文化現(xiàn)象??墒怯捎谖覀兘處熢谠~匯教學上固有思維的影響,不能很好地在詞匯教學方面進行深挖細究,只是讓學生通過查字典等方式進行理解,這樣學生只能是對字面意思的淺層次理解,不能懂得詞語蘊含的深義。

二、詞匯教學的方法分析

1.理解小學詞匯教學的目標,對詞匯教學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

詞匯教學的目標和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主要應該是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理解是消化吸收的關鍵,只有學生理解了,才可能順利理解全文,運用詞匯表達的時候也會更加順暢,更加成功。因此,詞語教學的要求就是要使學生深刻理解詞義,達到自覺地運用,還要豐富學生的詞語數量,達到運用自如。

2.在“趣”字上做文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匯教學也可以做到妙趣橫生,快樂無限,讓小學生樂于接受,在動作表演中,在玩玩樂樂中品味詞匯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可以很好地理解詞語的意義。

3.詞匯教學要追求“內蘊”

我國文字蘊含著厚重的華夏文化。它通過象形來表意,經過長時間演變發(fā)展到今天,漢字的形體雖然簡化了,但是它所肩負的漢文化依舊沒有消逝。所以我們在講解詞匯時,應該拓展詞匯的引申義,讓學生理解詞匯基本義的同時,也可以更多地感受漢語詞匯中所蘊含的博大漢文化。如在教學“休”“本”“刃”等字時,我們可以將這些字用象形或是指事等造字法進行還原,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漢字的發(fā)明、發(fā)展過程以及它承載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詞匯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只有搞好詞匯教學,讓學生準確理解詞匯,大量積淀詞匯,才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好地進行寫作??傊~匯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沒有扎實的詞匯積累,就不可能成就一個好的語文學習者,更不可能培養(yǎng)出漢語言運用的佼佼者。

參考文獻:

[1]林碧鶴.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J].語文教學通訊,2009(3).

[2]姜利波.詞語教學初探[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第8篇: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關鍵詞: 語音教學 現(xiàn)狀 對策

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任何語言都是作為有聲的工具而起著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語音是語言的最基本形式,是語言的外殼,要掌握一種語言必須以這種語言的語音作為基礎。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英語語音的學習能更好地促進這門學科的發(fā)展。

語言有三個方面,即語音、語法和詞匯。語音是語言教學的基礎,是根本的、首要的。語法和詞匯都是通過語音得到體現(xiàn)的。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好發(fā)音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學好發(fā)音,才能聽清別人說的話,才能使別人記住自己的話;只有學好發(fā)音,才能把所學的語言材料以正確的形式在腦子里儲存下來,從而使它以正確的形式再現(xiàn),進而建立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然而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初中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整體上正在逐步地提高,但學生的文化考試成績兩極分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在與同科教師探討這一問題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學生的語音不過關制約和阻礙了他們的聽、說、讀、寫綜合技能的發(fā)展。為此,重視語音教學刻不容緩。

一、初中英語語音教學的現(xiàn)狀

1.對語音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中考試題不再呈現(xiàn)單純考查音素的辨音題,致使部分教師在認識上存在偏差,考什么教什么,有的教師甚至48個音素也沒教到位,更談不上語音教學應重視語義和語境、語調與語流相結合,其結果是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發(fā)音習慣,詞匯記不住,從而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2.教材編寫上存在語音內容的缺失。

目前,全國各地區(qū)都在使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由于小學英語教材安排有基本讀音的語音項目,故《新目標》等教材再沒有這一內容,結果給初中教師造成錯覺,認為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好了這方面的知識,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因此,在初中起始年級,語音教學仍然是啟蒙階段。

3.對語音教學淺嘗輒止。

語音教學是首要的、基礎的、貫穿教學活動全過程的、長期而艱苦的工作。有的教師對語音項目掌握、了解不全面,語音教學往往只停留在音標教學上,對于語流教學涉及很少,語音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也沒有落實到位,如:影響學生聽力的連續(xù)、失去爆破、弱讀及句子重音。

4.依賴心理加強,自我實踐能力受到阻礙。

學生自己不能識讀單詞,只能依賴老師的反復教讀,一旦離開了老師,自己沒有把握,便“羞于開口”。配套磁帶中外國人的朗讀在他們聽來無異于“鳥語獸言”,遠不如從老師那兒得到的清晰、直接。長此以往,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就會導致聽的能力受到阻礙。另外,在識記單詞方面,學生還傾向用漢字注音。有的發(fā)音在漢字中找不到較為接近的字、詞注音,他們會“巧妙地”運用漢語拼音來“幫忙”。學生依賴老師和漢字的心理如此嚴重,又怎能朝語音純正的方向發(fā)展,獲得學英語的主動性和綜合運用能力呢?

5.導致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

入門階段的學生對學英語是有興趣的,因為英語對他們而言有一種新鮮感。但英語單詞難記、難讀,磁帶中的錄音難聽懂、聽準,讀那些用漢字注音的英語老師、同學又會笑話,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不愿意開口,學英語的興趣降低,學習勁頭也隨之減弱了,甚至干脆放棄不學了,從而導致初一第二學期和初二第一學期之間出現(xiàn)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少數學生因為學了音標,識讀、識記能力得到增強,學習成績優(yōu)秀;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音標時不感興趣,加上對自己缺乏信心,學習成績則每況愈下。

二、加強語音教學的對策

1.靈活運用教材。

現(xiàn)行英語教材語音教學內容的安排學程長,不利于拼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從一開始便處于被動學習地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自信心受到挫傷,教學效果差。因此,我們認為應該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語音進行教學,縮短語音學習的學程,改變學生從一開始學英語就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的現(xiàn)狀,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動力,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對教材中語音教學的單音部分實行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學原則。在學生開始學習英語一個月后(即讓學生有一定的英語沉淀),我們可以使用“四位一體”英語教學法等方法,完成48個音素、音標及其相應字母、字母組合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過發(fā)音、拼讀開口關。同時,結合教材生詞表上的單詞練習拼讀,掌握用音、形、義結合的正確方法識記單詞(可以是生詞表上的部分單詞,特別是一些有讀音規(guī)律的單詞),從而使學生初步形成獨立拼讀的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從一開始就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然后是分散教學,即按照教材所編的教學任務施教。以達到在教學中進一步鞏固前面所學的字母、音素和音標,形成熟練的拼讀能力,并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單音部分的其它學習內容的目的。

2.激發(fā)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我們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動力,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因此,教師要把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音的興趣放在語音教學改革的首要位置,學會創(chuàng)新,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飽滿的學習情緒。如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游戲、唱歌、學說繞口令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正確的發(fā)音。另外還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利用錄音、錄像、投影、計算機輔助教學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音環(huán)境進行口語操練,從而達到語音教學的目標。

3.提高學生的語感。

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感,我們必須加強重音、語調、連讀、失爆等語流音變現(xiàn)象的教學。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早讀訓練學生的讀音和語言掌控能力。同時多舉辦幾次朗誦會讓學生進行交流。要將語流教學與課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多聽課文標準錄音,對課文的語流語調形成整體的深刻印象。如此堅持練習,學生才能突破朗讀關,朗讀時才能表情達意,形成良好的語感。如果英語的語流語調掌握好了,學生就會真正感受到所學英語的語音美,就能獲得英語的真正語感,才會使英語的學習更上一個層次。

4.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英語教學中必須把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的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語音教學是語言學習的第一關,因此我們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拼讀能力,從而解決學生的識詞問題,同時,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認知學習、遷移學習和行為習慣學習能力。課堂上應該讓學生練習獨立拼讀,老師和同學協(xié)助糾正。在學生具有了初步拼讀能力之后,立即鞏固教學效果,及時教會學生使用字典。一方面練習了拼讀,另一方面,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初學英語的成就感,同時還可以掌握一些詞匯。在對學生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精彩的英語句子或短小的文章,讓學生能夠通過查字典閱讀。這樣就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提高了單詞的復現(xiàn)率,加大了語言的實踐量,從而形成良好的語言輸入環(huán)境,即輸入得多,記憶得就多,并且使學生在英語的使用中掌握良好的學習策略。這樣就能為發(fā)展學生的預習能力和自學能力打下基礎。

語音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自然規(guī)范的語音、語調將為有效的口語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加強語音教學是課程改革對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們實際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語音教學,為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綜合技能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Ellis,G.and B.Sinclair.Learning to Learn English:A Course in Letter Training(teacher’s book)[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3]孟憲忠.英語語音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4]張冠林,孫靜淵.實用英語語音語調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第9篇:漢字文化現(xiàn)狀范文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影視教學在對外漢語課堂上越來越普及。影視作品將視、聽、說、讀融為一體,場景真實生動,發(fā)音清晰標準,語言自然豐富,為留學生學習漢語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深受留學生的歡迎。雖然影視教學在對外漢語的課堂上日益受到重視,但是對外漢語影視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盡人意。本文就對外漢語影視教學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一、對外漢語影視教學的作用

外漢語教學影視教學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fā)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

相對于書面教材而言,留學生更喜愛通過觀摩影視作品學習漢語。影視作品直觀、立體的圖像,生動的藝術表現(xiàn),彌補了文字教材無聲、靜態(tài)、平面的不足。影視中聲音、光線、色彩、動作等元素的綜合運用,為留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動、真實、身臨其境的教學情景和語言環(huán)境,調動了留學生的多種感官。這樣一種教學形式無疑受到留學生的歡迎,能夠激發(fā)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熱情。

(二)豐富課堂教學的知識含量

影視作品內容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的藝術化。它題材多樣、內容廣泛,包含著宗教、戰(zhàn)爭、自然、歷史、人文、道德、飲食、服飾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視作品又是一門綜合藝術,攝影、繪畫、音樂、舞蹈、建筑等都可以在影視作品中進行呈現(xiàn),向留學生們傳遞著各類信息、各種知識。所以影視作品中蘊含著比課本教材更豐富的知識,為留學生學習漢語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些極大地增進了留學生對中國社會的了解、中國文化的領悟,促進了留學生對漢語背景知識的理解,拓寬了留學生的漢語知識面。

(三)提高留學生對漢語的應用能力

由于留學生詞匯量較小,對中國文化了解少,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漢語交流中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困難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他們的漢語應用能力就會受到阻礙,會影響他們學習漢語的信心。影視教學卻能夠有效地幫助留學生解決這些方面的困難。影視作品中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呈現(xiàn),影視演員標準語音面貌的展示,豐富多彩的詞匯、規(guī)范的漢語語法的運用,既擴大了留學生的漢語詞匯量,又促進了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習慣的理解。影視作品的中文字幕還可以幫助留學生提高閱讀速度和寫作水平??梢哉f影視教學從各個方面促進了留學生對漢語的理解和運用,這無疑對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對外漢語影視教學的現(xiàn)狀

雖然影視教學在對外漢語課堂中的作用越來越被認可,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是,它的教學現(xiàn)狀卻并不樂觀,主要體現(xiàn)在:

首先,影視教學缺乏系統(tǒng)而又完善的參考教材、教學大綱,對外漢語教師全憑著個人的教學經驗在自我摸索,自主性、隨意性較大,在教學評價上也難以做出判斷。

其次,在觀看影視作品的過程中,留學生會不知不覺地沉浸在劇情里面,忘記了看影視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漢語知識;未能做到有意識地模仿劇中清晰的語音、會話;難以做到自覺地學習劇中規(guī)范的詞匯、語法運用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結果是娛樂成分大于學習,事倍功半,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教師也常常把影視教學課程當做一門比較輕松的課,放松自己的同時也放松了對學生的要求。教師本身在影視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不夠,使得影視作品沒有在漢語教學中發(fā)揮它最大的效用。所以,在對外漢語影視教學中,如何發(fā)揮教師的作用,利用影視教材的優(yōu)勢,培養(yǎng)留學生對漢語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影視教學的效果是對外漢語教師應該積極探索的一個問題。

三、對外漢語影視教學的方法

在對外漢語影視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如何運動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漢語知識,提高他們的漢語應用能力,是影視教學取得理想效果,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關鍵。

(一)選擇合適的影視作品

并不是所有的影視作品都適合給留學生作為漢語學習的內容,所以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在影視作品內容的選擇上多下一番功夫,這是影視教學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條件。純粹的藝術片和政治片并不適用,有尷尬、敏感話題的影片也應盡量避免。對外漢語教師應該選擇畫面感強、內容健康、貼近當前生活、語言表達規(guī)范、傳遞的文化信息能給留學生以借鑒和啟發(fā)的影視作品。

在影視教學之前,教師還應對留學生的漢語水平進行摸底,然后參照留學生的實際漢語水平,選擇相應的影視作品。比如初級班學生,詞匯量少,漢語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較弱,對中國文化了解甚少,則應該選擇故事情節(jié)簡單、主題思想單一、會話簡潔明了的影視作品,以樹立他們學習漢語的信心。而對于中高級班的留學生則可以增加難度,選擇情節(jié)、文化、對話等相對復雜的影視作品。

(二)突出重點,“精”與“泛”結合

影視教學中,文化、句式、詞匯的操練應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要精講,并讓學生多操練。根據留學生的實際漢語水平和影視作品的特點,選擇對留學生實用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基礎且重要的詞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的句式作為學習的重點。教師要結合影片,利用影片的直觀形象性進行講解,并讓學生反復操練,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對于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生僻晦澀的詞語、不太常用的俚語或句式,教師則應做出簡單的解釋說明,只要不影響學生對影片的理解即可。影視作品會話中所涉及的語法和漢字,教師也可以處理得泛一些,因為語法本身枯燥難懂,如果單獨講解往往要脫離影片情節(jié),且需要學生花時間訓練。所以在影視課堂里的語法講解,常結合影片中的句式,讓學生了解該語法特點。對學生不熟悉的漢字,也無需每個都精講,而是結合文化進行講解,讓留學生理解該字意義。

(三)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訓練

在影視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對留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

1.相互交流

在觀看影視作品的過程中,教師要督促學生注意聽,一些比較復雜的會話或旁白,可以組織學生讀字幕。觀看影片后,教師可以就影片的主題、情節(jié)、演員的表演、背景等設計提問,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課后,還可以叫學生對影片感興趣的部分搜集相關資料,如演員的個人資料、影片的背景或相關的評論等。對于初級班的學生,讓他們把搜集的材料在課堂上讀給大家聽。高級班的學生,則應該在閱讀的基礎上,對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形成自己的觀點,然后在課堂上發(fā)表。由于是感興趣的話題,學生有自主表達的欲望,同學之間還可以相互交流、辯論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學生在交流和辯論過程中,教師不應放任自流,而應該仔細傾聽,并注意糾音,做出評價。評價的重點是學生的語言表達情況,如語音是否標準、語法運用是否規(guī)范、語言習慣是否正確。同時,教師要鼓勵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交流,敢說、多說。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而且增進了留學生對中國影視知識和中國文化的理解,發(fā)揮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主動性,對提高其漢語水平是相當有益的。

2.練習寫作

影視作品為留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內容,學生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初級班學生可以寫一些簡單的觀后感,高級班的學生可以對影片中最有感觸的部分寫一些述評。寫作可以在課后進行,這樣學生能有充分的時間練習寫作。教師也可以不給學生規(guī)定題目,或者提供幾個問題讓學生自由選擇,使得他們有充分的想象和自由寫作的空間。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不要苛求,鼓勵學生大膽寫作、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提高學生寫作影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留學生的寫作水平。個別留學生在寫作上可能會有抄襲的現(xiàn)象,教師應該視情況而定,如果學生抄的是比較好的詞匯和句子,可以讓其適當模仿或者背誦,對于抄襲較多的同學,則應該引導他們大膽地獨立寫作。

3.模仿表演

模仿表演是留學生喜愛的一種漢語練習形式,也是一種有效的漢語學習方法。留學生們自由組合,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對影視作品中的一些感興趣的情節(jié)進行模仿表演。為了使自己小組的表演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準備的過程中,留學生們會反復熟悉影視作品的內容。他們還會主動把對話打印出來,對相關的臺詞進行精益求精地練習,而不是泛泛地了解,這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是很有幫助的。一個小組中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和特長可能參差不齊,在排練過程中,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種娛樂的形式,極大得激發(fā)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熱情,既學習了語言文化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使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總之,有效地利用中國影視作品對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不但能夠豐富留學生的漢語知識,還可以從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提高留學生對漢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對外漢語教師應積極探索影視課程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教學優(yōu)勢,提高教學效果,使影視教學在對外漢語的課堂中發(fā)揮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1]唐荔.漢語“視聽說”課程教學初探[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7,(3).

[2]羅慶銘.視聽說課的教材與課堂教學[J].漢語學習,1996,(6).

[3]孟國.“電視實況視聽說”課的教學實踐與理論探討[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

[4]史世慶,陸健真.看電影.說漢語[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