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抓人物特點
俗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描寫外貌就要“以形傳神”地把人物的特點反映出來,決不能為寫外貌而寫外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外貌,從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自己的內心狀態(tài)。如六年級上冊第17課《少年閏土》一文中這樣寫閏土:“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心愿,用圈子將他套住了。”讀了這段話,閏土這個在海邊長大的農村少年形象就躍然紙上了。作者僅僅抓住閏土的臉、頭上、頸上的裝飾就把海邊生長的特點――紫色、紹興人的風俗――小氈帽,刻畫得淋漓盡致。
二、注意人物身份
人物身份不同,衣著打扮自然也不同。如第11冊15課《金色的魚鉤》一文寫炊事班長:“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這段話把一位勤勞、樸實、誠懇而飽經風霜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為后文寫老班長為了照顧病號而光榮犧牲埋下伏筆,這樣的描寫就是注重人物身份成功地人物外貌描寫。
三、注意人物內心感情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在不同的時期、不同情況下,年齡、經濟地位、職業(yè)、心境、感情都在起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會反映到人物的外貌來。因此,外貌描寫不僅要寫出人物特點,還要寫出人物思想感情變化而給外貌帶來的變化。要通過人物神態(tài)表情的描寫反映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人物“高興”時的外貌:每逢高興的時候,他就容光煥發(fā),他那矮小、結實的身體像充了電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兩眼和皮膚增添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光彩。
人物疼痛時的外貌:鉆心的疼痛又一次向她襲來……她兩手緊緊摳住車廂,摒住了呼吸。她臉色白得像一張紙,冷汗把額頭、鬢發(fā)都濕透了,緊閉的雙眼已含滿淚水,瑟瑟發(fā)抖的長睫毛像在水里浸泡著一樣,緊緊咬著下唇滲出一縷血痕……
人物“發(fā)怒”時的外貌:他真的發(fā)怒了,一張原本白凈的臉漲得通紅,額上靜脈突起,眼睛瞪得圓圓的;牙齒也咬得嘎吱嘎吱地響……
人物“傷心”時的外貌:他拼命忍著,緊閉著雙唇,跟孩子似的把嗚咽哽咽下去,可是眼淚還是涌上來,亮晶晶地擠在眼圈邊上,一忽兒功夫兩顆大淚珠離開眼睛,慢慢地順著兩頰流了下來。
以上事例形象地描繪出人物在不同心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人物的內心情感,突現了人物性格特征。
四、注意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各有各的性格,就是一對雙胞胎,盡管長相一樣,但性格和氣質是不盡相同的。因此,人物的外貌描寫不能為描寫而描寫,而要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抓住這個特征反復描寫,不僅可以敘寫人物的命運變化過程,顯示人物感情的變化,而且可以反映人物思想境界的升華。這一點,對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是極其重要的手法之一。當然相反的要注意,離開人物性格的外貌描寫就顯得蒼白無力外是不可能感染讀者的。如下面片段:“矮矮的身材,黃里帶白的臉色,濃黑的胡子,和善的眼睛里射出正直的慈愛的光芒。”這段話是12冊第20課《書的故事》里描寫魯迅先生的外貌,寫出了魯迅先生的和藹可親、正直、善良的性格特點。又如“她叫小麗,穿一件紅底白點小罩衣,凸額頭,塌鼻梁,一頭柔軟的卷發(fā):總是不聲不響,像個靜默的小哲學家似的。”這段先描寫小麗的長相輪廓,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她文靜的特點。
五、要寫作注意順序
肖像描寫往往是多方面進行的,寫作應按照合理的順序進行。人物的面容長相、五官特征、身材的高矮胖瘦、衣著及表情等,怎樣以較好的順序去體現呢?
1.從整體到局部
如第10冊第22課《豐碑》這樣描寫軍需處長:他的神態(tài)十分鎮(zhèn)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戰(zhàn)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身上。這段話先整體寫軍需處長一神態(tài)鎮(zhèn)定、安詳,再局部描寫一右手、左手、衣服,這就是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
2.從局部到整體
所謂從局部到整體就是先描寫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顯突出的特點,然后再寫人物全貌。如長期監(jiān)獄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黃肌瘦。他長得腦袋大,身子小,難友們都很疼愛他,叫他“小蘿卜頭”。這是《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文描寫“小蘿卜頭”的外貌,先寫他的臉面、腦袋、身子,然后再描寫他的全貌像個“小蘿卜頭”,文章有序、簡練而生動。
3.按不同方面
“啟、讀、練、知、結”這五要素在小語自輔教學中是主要的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是:“啟”,即提出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包含激起學生自學的心理動力,引起思維的渴望。“讀”,把在啟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提出的中心問題作為思維的對象和主體,學生獨立看書學習?!熬殹?,由看書閱讀轉入到做練習,是對各種語文能力的訓練。“知”,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的信息反饋過程?!敖Y”指教學環(huán)節(jié)結束或教學總體結束時進行的小結。
啟、讀、練、知、結這五要素,在小語自輔教學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單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夠完整,如從教學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諸要素。如,“啟”、“結”可以采取學生“議”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師講的方式,還可以采取“議”、“講”融為一體的方式。至于讀、練、知三要素在語文教學中更是離不開議、講、寫等要素的貫穿與交融。再者每位教師都十分清楚“導”的重要性,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皢ⅰ焙汀敖Y”是以導為主的,讀是導讀,練是導練,知是導知。在自輔教學中,離開導的教學,就從根本上歪曲了自輔教學,從實質上背離了在教師引導、激發(fā)下訓練學生語言和思維這一學和導的關系。
啟、讀、練、知、結這五要素在小語自輔教學中,它們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同時又是與其它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課型特點、訓練要求、學生差異等實際情況,將五要素相互調整,隨時組合出許多不同形式的課堂模式。
下面舉例說明。小學語文第五冊《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課第三件事,弟弟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是怎樣學習的??刹扇 皢⒆x練知”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提出啟發(fā)問題,“啟”:“從哪些詞中可看出弟弟在獄中學習條件很艱苦?哪句話寫出了弟弟學習很刻苦?”接著帶著問題安排“讀”。學生讀后教師以“啟”中的問題,向學生檢測,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筆,一張紙,不容易,太珍貴”等。第二句中的重點句是“不管夏天多么悶熱,冬天多么寒冷,他總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寫著,算著?!蓖瓿蛇@個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啟—讀—練”的模式?!皢ⅰ保骸蔼z中悶熱時會什么樣?寒冷時什么樣?弟弟是怎么做的,為什么?”接著安排“讀”?!皢ⅰ笔且龑?,“讀”是實踐,再安排“練”,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議論,在議論中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弟弟小蘿卜頭在獄中學習條件是何等的艱苦,學習態(tài)度如何的刻苦。通過學生之間的認識及情感的交流,達到閱讀從理解內容到體會思想的深入。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認識能力。
再如,小學語文低年級中的《歸類識字》教學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學,是教師一個個領教,學生一個個地跟著學,反復進行音、形、義的大合唱,形成學生的機械識記,效果較差。經過教改實驗可采取啟讀練知結的教學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組的生字,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提出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即尋找利用熟字學習生字的規(guī)律,引起學生思維的渴望,從而把教師的教法轉化為學生的學法。后面的幾組生字是學生思維的渴望,從而把教師的教法轉化為學生的學法。后面的幾組生字是學生自己借助拼音,運用由熟字學習生字的規(guī)律自己學習。要求讀的過程要達到兩個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義;二要通過觀察比較找出書寫時的關鍵幾筆,這是讀—練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還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小組討論學習在前,個人學習在后的方式,同時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又有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適時的調節(jié),使學生知道對錯。這是“知”的環(huán)節(jié)。最后教師的小結應是進一步掌握本課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它是思維深化的過程。通過這種實驗我們明顯地感到,學生在自學的實踐中不但形成了自學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識記的思維品質。
以上的例子可以說明“啟、讀、練、知、結”五要素組成的課堂模式的具體應用,可以使教師自覺地發(fā)揮“導”的作用,而學生又能被引導進入學習的實踐。使用與不使用這個模式,其課堂結構是明顯不一樣的,使用了這個模式,就可以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從而使課堂教學能以訓練為主。
怎樣才能使教師使用好“五要素組合”模式呢?大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澳欠N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片面追求分數第一的觀念,是不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要培養(yǎng)跨世紀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學習的實踐。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越強,其實踐的效果越好?!拔逡亟M合”模式實質是“教”與“學”的組合,而教是在于導,放是在于學,是以“教”去調動學生的學習實踐,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教學方法,其中“啟”、“結”是以教師為主的活動,“讀、練、知”是以學生為主的活動,同時既有學習活動(讀練),又有檢測活動(知),既有讀書活動(讀),又有解題活動(練)。每一次組合都是教與學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調整五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要素之間具有最佳聯(lián)系才能發(fā)揮最佳效益,才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其它素質得以明顯的提高。
3.組合起來的模式,一定要適應于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具體的教學內容。一定要適應“大綱”規(guī)定的年級重點和教材的具體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學過程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同學生的心理品質,使操作“模式”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啟發(fā)學生進行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性,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具體加強三年級段的訓練呢?我認為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教會學生通過理解關鍵詞語和中心句來理解一段話的主要意思
一段話總是圍繞一個意思來說,能比較完整地說明一個問題,反映一個中心,而這個中心的內容一般用一句簡明扼要的話來概括的,這就是中心句。中心句在段首,一般是點出全段的核心,或是限制敘述的范圍;中心句在段尾,一般是交待事情的結果,概括全段的意思,或點一個問題;中心句在段中,一般是起連接作用。
例如《我的弟弟“小蘿卜頭”》第三段,就是圍繞第一句話“弟弟很愛學習,也很有禮貌”這個意思說的。這個中心句在段首,點出了全段要敘述的核心內容,抓住這個中心句子,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有的段落主要說明什么,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例如《翠鳥》第三段的主要意思,并沒有用一二句來點明,這就需要通過分析“機靈”、“難以逃脫”等關鍵詞語,理解第二句話的主要意思是說翠鳥比小魚更機靈,再通過研究這一句同其它各句的關系,來理解下面的話是舉例說明第二句。
二、引導學生研究句子之間的關系,懂得怎樣組句成段
首先,要使學生知道,段是由句子組成的,懂得一段話中每句話的意思,懂得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第七段,一共有四句話,第二句講島上樹多、海鳥多,第三句講鳥蛋多,第四句講鳥糞多。這三句話前因后果,關系緊密,又由第一句總領,全段邏輯性強,缺一不可。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理解句子所表達的內容,還要使學生了解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自覺發(fā)現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經常重視這方面的訓練,就能提高兒童的認識能力,逐步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
其次,要幫助學生理清一段話中的層次,探明作者的思路。例如《群鳥學藝》一課中鳳凰對小燕子說的那一段話,共有三句。每句話就是一個層次。第一句話說搭窩的要求,第二句話說搭窩的方法,第三句話說照這樣的方法搭窩的結果。反復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幫助學生很快理清段的層次,就能使他們做到思考周密,思路清晰。
三、幫助學生理解段的表達方式,懂得怎樣把一段話寫具體
作者為了說明一個主要意思,需要采取一定的表達方式來展開。有時舉例說明,有時具體描繪,也有時從幾個方面分別敘述。三年級的閱讀訓練,不僅要使學生了解一段話中句子之間的關系、段的結構層次,還要懂得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一段話寫具體的。進行段的訓練,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同時要注意發(fā)展他們的形象思維。例如《翠鳥》第一段介紹翠鳥的“外形很美麗”,不僅條理清楚,而且描寫生動具體,使人如見其狀。作者寫它的羽毛“顏色非常鮮艷”用的是“總起分述”的寫法,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同一課第三段,寫翠鳥叨魚的動作敏捷,就采取了先概述后舉例的方法,突出了翠鳥比小魚更機靈,令人十分信服。
這兩段的表達方式就是不同的。教學中,可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展開想象,體會不同的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把抽象的文字變成鮮明生動的形象,就能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他們體會課文是怎樣做到言之有物的,學到把一段話寫具體的本領。
各種段的表達方式是帶有規(guī)律性的。讓學生學習一些基本段式,將有助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維程序,學到一些寫作規(guī)律。但是,學習段式要在較多的閱讀、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切忌在尚未領會的情況下生搬硬套。
四、指導學生分段訓練,逐步提高學生分段和概括段意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文學意識 文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46-01
前言
語文教學包含文學知識,也包含文學意識即作品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小學語文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在對學生語言、認知等基本技能的訓練上,同時它也擔負了道德與審美的教育作用[1]”。小學時期文學意識是第一位的,而文學知識則隨著學歷的提高而增加,所以小學語文需要養(yǎng)成文學意識和初步的文學知識。語文教學包含文言文,現代文和西方文學,三者對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側重點不同,教師需要區(qū)別對待。
一、文言文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yǎng)成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2]”文學經典的字里行間不僅體現著作者的思想,更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其不足在于脫離時代和應用。
文學意識方面,文言文要服從現代文,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最終要落實到現代文,通過二者的差別以加強學生對現代文的思考。“小學語文所選古詩詞具有生活性、通俗性、哲理性等特點,學生容易領悟到古詩詞所蘊涵的傳統(tǒng)人文思想[3]”,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教師可以從三方面啟發(fā),一是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二是這個道理在今天有什么意義,三是改寫。第一是基礎,可以轉化為作者生平,文學風格,藝術手法等問題,第二是重點,主流的觀點就是后兩句推崇個人能力素質的提高,第三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改寫經典,對于寫作能力有著一定的提高。這樣學生學的就不是“八股文”,而是滿含時代應用的文言文。
文學知識方面,文言文更重要的任務在于補齊現代文的漏洞,比如語法。文言文的語序變換很常見,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語法知識。語法知識在現行教學中幾乎被忽略,缺失語法的危害也很嚴重。試想教師講《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的“一樹”是名詞做狀語,學生問什么是名詞和狀語,教學過程就無法繼續(xù)。教師以課后題的形式布置語法,理論介紹和部分習題相結合,學生一周學一種成分,一個學期后具備了基本的語法知識,學習現代文更加順利。
二、西方文學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yǎng)成
西方文學在于異域的文化和思考。其教學幾乎就是文學意識的培養(yǎng)。與文言文類似,西方文學也要服從現代文,學生學習西方人如何思考,從而學會自身如何思考。
文學意識方面,西方文學服從于現代文。西方文學在教材中的篇章一直比較疲軟,經典超出小學生的接受范圍,固有的過分贊美蘇聯(lián)和批判美國已經遭到反感。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作為未來的教學選擇:其一,文藝復興前期的作品比如《哈姆雷特》和《堂吉訶德》注重人本,與當下的風氣類似,學生既能學習到人性的光輝,還應該清楚地看到兩個角色的個人和時代弱點,從而聯(lián)想自身。其二,師徒類作品,學習《雷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比《偽君子》進行啟發(fā),《雷雨》繼承了三一律,從而使得情節(jié)緊湊扣人心弦,但是《偽君子》桌子下面藏人的手法是《雷雨》沒有的,那是法國民間故事的素材,這些細微差別實際上就是中西差別的縮影。其三,寫景類作品,《瓦爾登湖》一直被看作知識分子無病的病態(tài)寂寞,但是在小學生看來,它是一部輕松明快的寫景作品。以上三類可以節(jié)選加入小學語文。
文學知識方面,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滲透西方文學理論的概念,西方文學有著固定的理論,流派,創(chuàng)作手法,甚至對立面。教師講述這些知識讓學生對理論有初步的認識。重視實踐缺乏理論是中國學生的通病,這個問題短期之內也無法解決,教師通過西方文學,略微提升學生的理論視野即可。
三、現代文的文學意識和文學知識的養(yǎng)成
現代文既是小學語文的主體和重點,也是文言文和西方文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F代文的教學很大程度上就是整個語文教學,具體表現在閱讀和寫作。由于文言文和西方文學分擔了大部分現代文應該負擔的硬性知識,現代文得以比較自由地發(fā)展。
文學意識方面,現代文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美麗的小興安嶺》讓學生熱愛自然和家鄉(xiāng),《我的弟弟小蘿卜頭》和《》讓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挑山工》和《手術臺就是陣地》讓學生愛崗敬業(yè)。教師要盡力捕捉生活中的亮點和閃光點,讓學生覺得學習和生活是快樂的事,這在入門期尤為重要。
文學知識方面,現代文要注重應用,側重的是作品的應用性而非文學性,教師“需要把生活作為語文教育與教學的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欲望[4]”。與時代聯(lián)系緊密的作品需要重點分析,已經與時代絕緣的作品可以稍微關注。比如《電子計算機和多媒體》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者是經典,但與今天已經沒有絲毫關系,前者的文學性不如后者,但是與生活與應用聯(lián)系都很緊密,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與學生的共鳴也很多,教學開展也順利。
四、結語
小學語文處在語文教學的入門期,“塑造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情感體驗式最適宜的階段[5]”。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意識以及初步的文學知識。文言文,西方文學和現代文各有側重,文言文和西方文學服從于現代文,通過古今和中西差別以引發(fā)對自身思考,同時補充一些知識漏洞。而現代文要讓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三觀,重視生活和應用的聯(lián)系。文言文,西方文學和現代文從三方面有側重的努力,可以養(yǎng)成學生的文學意識以及初步的文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李祖榮,淺析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石作用——對小學語文教育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9年12月
[2]曹艷春,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資源淺析[J],學理論,2010年6月
[3]余忠淑,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6月
但處于糾結中的父母,考慮的則是五花八門的問題了:經濟壓力會很大嗎?自己的精力夠用嗎?會影響兩個人的生活質量嗎?怎么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
對這個問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蘇珊·紐曼有這樣一段話:“孩子當然是生命的奇跡,但也是一項嚴肅的投資?!獛讉€孩子’和‘要不要孩子’本質上其實是同一個問題,關鍵在于’做出任何有關家庭規(guī)模的決定之前,請務必想清楚,身為父母的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和質量,你展示給他們的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是決定你和他們是否幸福的最重要因素?!?/p>
所以,我們邀請了已經有了兩個孩子的四個家庭,聽聽他們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感受?;蛟S對于“要不要第二個孩子”你會從中找到最合適的答案。
老二是計劃外的。
沒懷孕前,夫妻倆對于“生一個好還是兩個好”的問題,意見一致,覺得有和沒有老二都可以。
拿Julia的話來說:“雖然,在很早之前我曾經有要兩個孩子的想法,因為我相信兩個孩子的家庭更利于孩子的成長,孩子們會從小就有機會學習如何與人分享,也不會孤單,也更利于孩子性格的建立,但是因為懷老大的過程太過痛苦,也對一個孩子的日子很滿意,所以后來就對懷老二的想法不再強烈。”
但說歸說,后來意外地懷上老二,也有點小驚喜。
除了家人的期待之外,先生和Julia也覺得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更利于他們的成長,得知懷孕時,覺得這是老天的恩賜,上帝送來的天使,當然應該珍惜。
問及對兩個孩子的感受最深之處,Julia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精力”,她和先生都各自有自己的事業(yè),工作比較忙,也沒有老人能夠幫忙,孩子小的時候還好,只要照顧好生活起居就OK了,而孩子大點,爸爸媽媽就要投入更大的精力陪伴,教育也要跟得上。
Julia總覺得,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比生活起居更重要的就是教育和陪伴,給予兩個孩子富足的精神陪伴,陪他們玩,給他們讀書,帶著他們去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讓他們的內心強大而有包容性,是她和先生努力的目標。
在面對兩個孩子的問題上,一向有計劃性的Julia是這樣解決的:
和先生的口頭協(xié)議。不成文的默契吧,各自按照自己的專長對孩子的養(yǎng)育有個分工:媽媽負責采購和生活照顧,爸爸負責陪著玩;媽媽負責自己擅長的英語,爸爸負責帶著孩子們運動,如打籃球和跑步;能分開行動的就分開行動,但凡能全家一起行動的就盡量全家總動員。
找到一個好的幫手。Julia很幸運,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育兒嫂,從老大的月子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妹妹,都是阿姨在幫著她。育兒嫂有她的專業(yè)技能,能夠在育兒中很好地幫到Julia,有了這樣的幫手,她無論工作還是出差都很放心。
心態(tài)真的很重要。Julia說孩子的成長非??欤运敢狻白咭徊娇匆徊健?,這個心態(tài)讓她在“媽媽”這事兒上不糾結,不緊張,也不較真,這反而能讓她快速找到當下最好的解決方案。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有完美異常的解決辦法,但總會有最合適的那個,而Julia恰恰能找到那個最合適的,包括養(yǎng)育和教育兩個孩子。
不一定非要做一個萬能的媽媽
1.放輕松,給自己的心態(tài)放一個假。作為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的父母來說,除非所有事情親力親為,否則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完美無缺,尤其是有兩個孩子的媽媽,你的心態(tài)會直接影響兩個孩子的情緒,所以你要明白,你不是萬能的,萬能的那是超人。
2.找到合適的定位。要真正達到家庭和個人的完美平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但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也不要變成這樣的狀態(tài):在家的時候想著工作,工作時惦記著家里的孩子?;蛘呷毜臅r候想著上班,而上班了又羨慕全職媽媽。所以,你要給你自己設定一個“角色定位”,在某個時間段或者工作時調整到相應的“檔位”。如果你上班,就踏踏實實地做好工作,盡量減少加班的幾率。那么回家時調整到“居家檔”,忘掉工作的事情,全心地陪孩子。而如果你全職,就不要羨慕職場媽媽的工作獨立,而要讓自己精神飽滿,可以在孩子大一點的時候,能夠擁有充分返回職場的可能。
3.利用幫手的力量。你真的要明白,這已經不是媽媽們要安頓孩子、帶孩子去打針、孩子生病時要趕工作的年代了,作為媽媽,你可以安排飲食、采購家用,但你也要找到一個能幫到你的幫手,比如能夠很好溝通的老人,有育兒經驗的育兒嫂,甚至是能夠提前做好分工的丈夫,即使你們就兩個孩子的生活細節(jié)和教育做一個大概的分工,這樣的分擔也會讓媽媽不至于完全限于兩個孩子的養(yǎng)育中去。而且,如果丈夫能夠參與進來,會最大限度地加深你們的感情,這種心態(tài)上的參與感也會讓媽媽放松。
都覺得東吉和東珠就像兩個天使,揮舞著小翅膀,在爸爸媽媽身邊飛來飛去。
媽媽易佳說他們本身就是特別喜歡熱鬧、愿意給愛、渴望互愛的一類人,很渴望將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感受和孩子們分享,所以在要老大之前,就和先生商量好還要第二個孩子。
易佳在生妹妹東珠前,最擔心姐姐東吉的感受。姐姐是家里的第一個孩子,大家的心血和關注都在她的身上。如果有了老二,家里人包括自己能公平對待老二嗎?如果有人會偏愛老二,姐姐會不會很失落?
在易佳和先生看來,老大的感受是最大的參考值。所以在要老二之前,她無數次和先生討論“我們能不能給予孩子平等的愛?會不會因為關心老二,姐姐在這么小的年齡無法理解而有心理的缺失?”
但是生下東珠以后,這些擔心都得到了解決,因為只要你給孩子傳達的是真正的愛和溫暖,她就會覺得“爸爸媽媽依然愛我,同樣愛著妹妹,也同樣愛著我”。
和易佳生老二之前想象的一樣,他們每天的生活非常豐富,每天都會有兩個天使一樣的小人兒仰著臉,不停地叫你“媽媽”,肆意妄為地占據你的人和時間。
當然,有的時候會崩潰、會煩躁,但更多是滿滿的收獲,因為她們會給予和“成功”二字等同重量的滿足和感受。
問易佳:“兩個孩子中會更喜歡哪個嗎?”她說:兩個孩子會帶給你與一個孩子完全不同的感受——原來,孩子與孩子也是那么得不一樣。姐姐是敏感型,嘴甜。妹妹是探究型,膽子大,愛探索。姐妹兩個從性格和氣質完全不同。
雖然理智告訴易佳,一定要平等地喜歡兩個孩子,但事實上,哈哈,兩個孩子帶給你的感觸是完全不同的,看見姐姐喜歡姐姐,看見妹妹喜歡妹妹。易佳還說,也許當兩個孩子慢慢長大以后,隨著性格和處世的不同,大多數父母還是會有些偏愛那個更像自己的一個。
所以在問:“兩個孩子會吵架嗎?”的問題時,易佳說,姐妹兩個不僅僅是吵,還曾經打過。姐姐搶了妹妹的東西,撒腿就跑,姐姐把玩具藏在自己懷里,妹妹上去咬姐姐的屁股,姐姐大哭。
能說誰不對呢?從易佳個人而言,并不是很贊成逼著孩子硬要分享或是給別人自己的玩具。因為在大人看來就是一個玩具,在孩子們眼里那就是一輛“寶馬”或一個“奢侈品”。父母能做的就是引導,去征詢她們的意見,少一些干涉或是指責,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與人的相處之道。
無論如何,易佳覺得兩個孩子自有兩個孩子的好,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同伴。當看到妹妹被別人搶了東西,3歲的姐姐沖上去說:“你為什么讓她哭?”這樣的場面,怎么形容呢?易佳最后說:“兩個孩子的家庭,更要懂得感受每個孩子的不一樣,不要去評定誰好過誰?!?/p>
王芳是典型的北京姑娘范兒,爽利、能干,長得漂亮大氣。
見面問她,誰在幫著帶孩子。她輕描淡寫回一句:就我們倆。
她說的是她和先生。瞬間覺得王芳的形象“高大”起來,是啊,你想啊,現在的年輕人自己帶孩子的,真不多。而且是兩個,都是男孩,真的是精力無限旺盛??!
想當初,她和先生就是想讓老大有個伴兒,讓孩子知道兄弟姐妹間的“相親相愛”和“相互扶持”。
最早的時候,王芳因為第一胎是剖腹產,曾經有猶豫,因為醫(yī)生曾經告訴她,傷口愈合得并不是很好,所以第二胎的過程中會面臨傷口開裂的危險。但王芳最后還是決定要第二個孩子,用王芳的話來說:“人有時候一狠心就什么都有了,而且老天特別眷顧我,工作時間還算自由,而且小區(qū)里的生活條件特別便利,附近有醫(yī)院,這些在我考慮要不要老二之前,都考察好了?!?/p>
一個人帶過孩子的媽媽都知道,就是這些生活細節(jié)最耗費精力。雖然看著兩個兒子的眼睛都會放光,但王芳也實在地說,老大今年5歲了,這5年她的全部精力百分之百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幾乎連照鏡子的時間都沒有。
這點可能是所有養(yǎng)育兩個孩子媽媽的心聲吧,在要第二個孩子之前,需要無數次地問自己:我可以嗎?我的時間可以嗎?我的精力可以嗎?
王芳做到了。前提是這5年她犧牲了自己的個人時間、個人工作以及個人生活。
其實王芳也非常感謝自己的先生,孩子生病的時候,一早去醫(yī)院掛號,上一天班,下班回來跟兩個孩子一起鬧一起玩,一個大男子漢帶著兩個小男子漢的鏡頭也是這個家庭最動人的一幕。
王芳覺得,大人要告訴孩子,“兄弟就是那個隨時能跟你一起面對這個世界的最親密的人”,而不是那個“會搶你玩具和好吃的壞蛋”。
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是他們教育兩個孩子的基本原則。
有時候,她也會困惑:怎么能讓老大覺得爸爸媽媽并沒有因為弟弟的到來而減少對他的愛,又能讓老二感受到自己并不是那個隨時會受到老大欺負的“小蘿卜頭”呢?后來王芳和先生發(fā)現,其實很多兩個孩子的家庭都會面臨這個問題,而對此最好的解決方法并無定論,也許對孩子們來說,讓他們自己自然地相處,一切都會順理成章。
請相信孩子們,他們會找到自己最舒服最有效的成長方式,兩個小朋友更懂得怎么與其他的孩子相處,這是父母給予他們的最天然和最為高貴的“成人禮”。
朱玲和鄧巖都是獨生子女,80后。
朱玲記得特別清楚,父母都要上班,自己小時候的每個假期幾乎都是自己在家里度過的,特別特別渴望有個兄弟姐妹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對于弟弟恩彤的出世,毫無懸念。
但朱玲強調,在準備要生弟弟之前,她特意詢問了姐姐的意見,不到4歲的雨彤奶聲奶氣又滿含期待地說:“媽媽,你再給我生一個弟弟妹妹吧,我喜歡?!?/p>
朱玲說,其實在要第二個寶寶前,是要和老大“商量”一下的,聽聽她的想法,因為孩子的內心非常敏感。幸好雨彤是那種包容心比較強又有愛心的性格,弟弟出生的時候,雨彤就陪伴在媽媽的身邊,她快樂得不得了!
兩個孩子需要面臨的問題,很有意思:
他們會懂得玩具怎么在兩個人之間分配。
好吃的、好玩的也要與彼此分享才有意思。
姐姐懂得照顧弟弟,可以幫媽媽拿弟弟的尿不濕,當然也很愿意幫媽媽把尿不濕扔進垃圾桶,喂弟弟吃水果是她最樂意做的事。
弟弟的是姐姐的小尾巴,他樂意這樣和姐姐在一起,小小肩膀會擋在對姐姐不夠友好的小朋友的前面,姐姐哭的時候一直為她擦眼淚。
這里面的很多東西,抽象又難以解釋,只有通過兩個孩子的相處他們自己才會慢慢明白,這是父母用無數的道理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雨彤懂得相處,懂得寬容,對于自己的“姐姐”的角色已經融入到了她自己的性格和成長當中。
朱玲和鄧巖的工作都與藝術相關,她在中央美院工作,先生鄧巖在清華美院工作,藝術青年的感覺從兩個人身上延伸到了孩子那里,對孩子的教育寬松而開放。拍攝現場兩個孩子因為搶一個滑板車發(fā)生爭執(zhí),還不懂事的弟弟用手掐了姐姐。朱玲和鄧巖都像沒有看見一樣,悄悄地讓他們去解決。姐姐自然是生氣了,不理弟弟,一會兒,自覺做得不對的弟弟拉著姐姐的胳膊,又吹又親被自己掐紅的地方,還端了一杯水給姐姐,說:“給你,喝吧!”就此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