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視新聞報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面對新媒體的迅速崛起,電視這一大眾傳媒將受到更加強烈的沖擊。國內與國外傳媒間爭觀眾強信息的必然趨勢也迫使新聞節(jié)目進行改革。要想使電視新聞節(jié)目有較高的收視率,就不能不挖掘電視新聞報道的潛力以增強電視節(jié)目的可視性。
一、報道內容
1.最求立體化,增強新聞的滲透力。任何事物都是復雜多面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更是錯綜復雜。立體化的報道要求對一個事物作全面的、全方位的考察,既分析它自身的方方面面,又剖析它與周圍事物的關聯。如電視新聞《河水污染導致大片農田絕收》中,記者先是介紹水污染的情況,進而采訪吳連成等四位農民和受污染最嚴重的村長,把污染的真實情況展現在屏幕上。接下來采訪市環(huán)保局的負責人,請專家分析污染的根源。然后又將鏡頭對準污染水源的農藥廠,用現場紀實的手段再現責任者的推卸辯解。報道是立體化的,多側面的,既真實客觀又全面。
2.添加背景報道,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在當今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電視觀眾不僅需要對新的事物的了解,并需要對新事物產生的原因的分析。新聞節(jié)目中的背景報道恰好能夠起到補充說明、釋疑解惑。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背景材料用得充分得當,有助于深化主題。在報道1999年12月30日祖國這一重大新聞事件時,中央電視臺較好的運用了背景材料,在直播過程中播報了《的由來》、為什么實施一國來兩制等背景報道,豐富拓展了主題,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3.加大現場報道篇幅,增強新聞的感染力?,F場報道是近幾年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一種最具感染力的報道形式。這一報道形式要求電視記者在電視現場對新聞事件作直接描述和評論,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電視媒體聲畫同步、即時傳播的優(yōu)勢?,F場報道不僅能增加親切感、臨場感、參與感,而且提高了新聞的實效。
4.添加深度報道,增強新聞的沖擊力。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是憑借聲畫形象對重大的新聞事件,對有影響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作有背景介紹、有分析解釋、歸納預測等深層次的報道;要追尋事物的本源,開鑿事物的內涵,揭示事物的本質,與消息新聞相比,深度報道由于篇幅增加,有較充分時間,可以也必須對新聞事件作橫向或縱向的開拓。在我國,電視深度報道出現在報紙之后。隨著影響較大的連續(xù)報道、系列報道的播出,特別是《觀察與思考》《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實話實說》等固定欄目的開辟,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社會效果有目共睹。
二、報道角度
新聞報道視角要體現平民化。所謂“平民化”就是要以平民的視角選取題材,以平民的審美趣味觀察生活、取舍鏡頭,并用平民化的表現方式進行報道。只有以平民視角才可能捕捉到那些觀眾感興趣的問題,才能告之觀眾最需要及最詳盡的生活信息,從而達到使觀眾收視興趣與節(jié)目內容的契合。制作節(jié)目“平民化”的關鍵就是要改變過去單方面向觀眾進行灌輸的傳播方式,電視節(jié)目在制作之前、制作過程中的播放效果這三個方面,都要以電視受眾是否能夠接受和喜愛為基本出發(fā)點。
三、報道方式
要拉緊電視新聞與受眾的距離,新聞的播報形式也很重要。不少電視臺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嘗試。
1.播報改播講拉近與受眾交流的距離。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競爭的日趨激烈,廣大受眾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F在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已在探索現代人追求的語言節(jié)奏,將嚴肅的新聞播報形式改成親切的新聞播講形式,“說新聞”這種形式已被廣泛運用在早間、晚間新聞節(jié)目中。
關鍵詞 電視畫面敘事 電視新聞寫作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當今,電視新聞寫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必須了解其寫作的基本特點。對電視新聞寫作基本特點的了解,必須首先從了解電視新聞傳播的基本符號體系人手。索緒爾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致認為,沒有符號的幫助,我們就不能用明確的、固定的方式把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區(qū)別開來。”這樣。電視新聞符號無疑就有了兩個具有邏輯關聯的層面:一則是它的能指,二則是它的所指。如何有效地把握不同的傳播載體類型,并通過這些不同的類型將我們需要表達的理念、意念和概念準確地傳送到受眾那里,從而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接受,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電視新聞之所以與報紙、廣播這樣的傳媒有相當的不同,主要在于它是用活動的畫面,或者說是用流動的圖像在表達思想與情感。報紙雖有圖像,但它是靜止的。缺乏“活力”的;廣播雖有聲音,但它卻沒有圖像優(yōu)勢。所以說活動的畫面是電視新聞最驕傲,最有特色的優(yōu)勢。不僅如此,還由于電視新聞中的活動的畫面,始終給人一種現場感,并且給人提供一種選擇性和多義性的提示,所以,它所傳播的新聞事實,總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典型性新聞報道中最能凸顯出這一優(yōu)勢。幾年前,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jié)目報道了“南京冠生園事件”,在消費者中引起相當大的震動和憤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這個新聞事件單純用報紙的傳播特點來報道,其震撼力度不會有這樣的強烈。為什么同一新聞事件,用報媒和電視來報道就產生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電視新聞所表現的內容雖然與報紙新聞一樣,都是對特定時空中現實存在的再現,但前者給受眾看到的是活動逼真的畫面,因而它帶給受眾的是一種真實的現狀,或者說是一種正在發(fā)生和進行著的生活的真實。不是說報紙就不能讓受眾感受到這種真實,關鍵在于,活動的畫面,具有報紙所無法具有的現場感和視覺沖擊力。即使是報道中所拍的畫面是幾個月以前的“新聞事件”,比如,南京冠生園食品廠偷偷地把一年前的月餅餡又拿出來制作“新月餅”的畫面,就給人以一種很強的現場沖擊力,而這種現場感受在報媒和廣播的同類報道時是不容易在受眾的感覺中產生的。這是因為,電視新聞活動畫面的播出,是與受眾的收看同步進行的,同時也說明。受眾對電視新聞的接受與理解是準確的和到位的。由于這一特性非常關鍵,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寫作在把握時態(tài)時,必須始終踏著進行時的步伐,必須使播出的新聞畫面與觀眾的收看同步,即始終要強調時效性,千方百計“縮短”典型新聞的時空距離與觀眾收看時的心理距離。
但是,這樣理解還遠遠不夠,還必須考慮到畫面敘事的多義性特征。實踐證明,只滿足于用畫面來敘事是有缺陷的。仍然以“南京冠生園事件”為例。我們可以了解到,畫面的游移、模糊,即多義性是怎樣通過文字和語言的介入而變得清晰和準確的――第一組鏡頭:1,畫面:南京冠生園食品廠光線昏暗的車間,一扇黑漆漆的門打開了,幾個身穿白大褂的工人正在從里面搬出一箱箱的東西來……2,(記者畫外音):這里是南京冠生園食品廠一個隱秘的凍庫,工人們正打開凍庫大門從里邊搬出一箱箱的月餅餡,準備制作今年即將上市的新月餅。
很顯然,畫面是活動的,現場感很強。工人們正在緊張的工作。如果沒有電視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記者的語言解說,觀眾是不會知道那搬出的一箱箱東西是月餅餡。即使知道是月餅餡,也斷不會知道這里面隱藏著什么秘密。如果記者的語言和屏幕上的文字將這一活動的畫面解釋為食品廠的工人們在加班加點、辛苦地為即將到來的中秋節(jié)獻上他們對市民的一片心意,觀眾是不會想到有什么不對的。這就說明,單純的畫面,其含義是多義性的,沒有語言和文字的介入是不清晰的和不確定的。再看第二組畫面:
1,(畫面,鏡頭特寫):搬出的一箱箱月餅餡上面,有星星點點的白色團塊……2,(記者畫外音):這一團團、一簇簇的白色斑點是什么呢?原來是月餅餡上長出的霉斑……
再看第三組畫面:1,(畫面,一年前同一車間畫面回放)工人們正緊張地將一箱箱月餅餡裝入凍庫。2,(記者畫外音):這是一年前中秋節(jié)后我們拍攝的鏡頭。當時所有沒有銷出去的月餅,它們的餡又被食品廠重新裝箱放回了凍庫……經記者暗訪,食品廠的工人說,這已不算什么新聞,食品廠多年來都是這樣做的,每年賣不完的月餅,都把餡弄下來重新放入凍庫,第二年再用……
正是在寫作的參與之下,通過文字和語言的介入,才將新聞畫面中的敘事的缺陷――即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克服和“挽救”,最終使觀眾對這個新聞事件所提供的信息有了全面、準確和清晰的解。當然,這里還有一個選擇性的問題。即,電視畫面必須要由制作者預先處理。比如,何以要選擇食品廠隱秘的凍庫車間,這樣的場景來拍攝。而不是選擇工廠莊嚴潔凈的大門。綠樹成蔭。鮮花綻放的廠區(qū)花園來拍,這里除了有傳播者的主體選擇意識在發(fā)揮作用外,最根本的就是這種選擇性更接近新聞事件的真實。選擇性把握得好,不僅有利于克服多義性,或者說為克服多義性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更貼近生活的真實,更逼近新聞事實的本質,發(fā)現并提取內中所含納的新聞價值,更有利于向觀眾準確、清晰地傳達新聞的理念和意圖。
與此同時,聲音系統(tǒng)在整個電視符號體系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聲音系統(tǒng)所傳達的理念、意圖和情感也是其他的符號系統(tǒng)所不能夠替代的。正是由于這種特性,因而決定了電視中的聲音與新聞寫作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眾所周知,音樂是很難得在電視新聞中出現的,特別是根據畫面來進行配音配樂的那種情況;當然,新聞現場客觀真實出現的音樂聲不屬此例。其實,這種客觀真實的音樂聲,只能算是同期聲和現場音響。是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電影和電視劇中的背景音樂完全是兩回事。同期聲和現場音響的作用是顯然的。具體說來有這么兩大作用:其一是可以將新聞的敘事積極推動,其二是可以使現場感更加渲染和突出。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當中,必要時也可以采用畫外配音,這種配音如果運用得好,能與播音員的口播一道,有助于新聞事實的敘述和增加新聞敘事的感染力。電視新聞寫作的重要作用也正體現在這里。大量實踐證明,假如離開了電視新聞寫作,不僅播音員的口播語言會陷入無源之水的境地,而且,再動人的現場音響,同期聲,特別是碰外配音,都將使其意義得到衰減,甚至顯得單薄和蒼白。
在電視新聞中。播音語言是憑借文字稿的基礎而施展其魅力的。有種意見認為,電視新聞中的寫作和廣播一樣,是
為聽而寫的。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細加分析,還是有些問題,因為。電視新聞的寫作不僅是為聽而寫,而且還體現其為視而寫的個性特征,恰恰是這一個性特征,才使它與廣播新聞寫作有了“質”的區(qū)別。在電視新聞中,由于播音語言承擔著相當重要而特殊的功能作用,因此,新聞的五大要素幾乎都必須通過它而為受眾所了解,而光靠聲音系統(tǒng)是無法承擔和完成這個重任的。尤其是在電視播出的大量的短訊當中,它完全承擔了對所有新聞內容的詮釋工作;而在深度報道,以及專題報道當中,播音語言的功能作用更不容小覷。因為,所謂“深度”,必須通過播音語言才能夠得到體現,光有同期聲,畫外配音,以及音響和音樂等等,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偠灾鳛殡娨曅侣勚凶罹哂谢盍妥罹哂蟹萘康囊蛩?,播音語言與畫面語言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下面的兩個典型性新聞例子,足以說明播音語言和畫面語言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重要性。第一例取自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溫嶺個體戶:50歲后像國家干部一樣領工資》:連日來,浙江省溫嶺市太平工商所組織18名干部,兵分4路,深入到市區(qū)個體工商戶較集中的主要街道和專業(yè)市場,宣傳政府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政策。到8月15日下午,已有1000多名個體戶自愿辦理養(yǎng)老保險登記手續(xù)。8月15日,在太平街道東門路綜合市場經營服裝的蔡慧霞笑著告訴我們:“再過5年,我就50歲了,那時也可像國家干部一樣每月領養(yǎng)老工資了。”
在這條電視新聞中,新聞五大要素中的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幾乎都是通過播音語言來交待清楚的。如果光看活動的畫面,是無法交待清楚這諸多的新聞要素的;而播音語言又完全是依照文字稿來完成其播報內容的。第二例是電視專題新聞報道:《黃金重成投資亮點》。在這則電視專題新聞報道里面,大部分的新聞傳播內容都是由播音語言在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而專題報道中的活動畫面與播音語言相較,只不過是在起著新聞背景和現場感的交待作用。
大數據是“互聯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媒體而言,大數據的核心意義在于在海量信息的分析與選擇中提高媒體的選擇與鑒別能力,使報道更客觀、多樣、具有層次性。不過,在日常新聞報道中,我們常常也會遇到數據很多,用哪些,怎么用的困惑。數據大量運用,報道容易陷入“聲話兩張皮”的矛盾,不運用數據,有不少報道就缺少強有力的說服力。所以很好掌握大數據在新聞報道中的使用,特別對數據相對集中的經濟報道十分實用,能夠提升經濟報道對于經濟現象“數據展現和解讀能力”,還能讓報道更加鮮活。
目前,大數據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主要形式是圖表,主要作用是通過將文本型、數字型的信息進行形象化和可視化處理,使得新聞數據能更為直觀而形象地體現出來,如何運用自如?我們從《浙江新聞聯播》最近的一組報道開始說起。4月23日開始,《浙江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道《“字”述“浙”五年》,報道由“字”說浙江+群眾話變化+大數據看浙江+專家點評四部分組成,其中“大數據看浙江”板塊,用充分、詳實的數據和事實對專家觀點作出佐證,通過對數據的梳理和數字化表達,強化節(jié)目的熒屏觀感和播出效果。在開篇《融》字報道中,五組各行業(yè)代表運用網絡自拍形式談感受,全篇用到20多組數據,通過數據上的對比,來展現浙江這五年在城鄉(xiāng)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為了保證節(jié)目的可看性,記者以網絡大數據思維,尋找到了例如“選擇民宿的游客量”、“城鄉(xiāng)均等化感受”等非常規(guī)的經濟數據,以這些百姓身邊的數據來說話,讓觀眾更能理解,讓節(jié)目更耐看。同時,現代的虛擬技術和大數據的梳理進行結合,讓觀眾保持報道的新鮮感,將每一句報道數字化,每一個數字擬人化,成了這些列報道最大亮點。又如在《云》字中,講述浙江數字經濟發(fā)展的成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在手機上寫字,他覺得在云時代,浙江的企業(yè)會插上數據的翅膀,飛向智能化的彼岸;《綠》中,通過13組數據前后對比,顯示這五年浙江在踐行兩山理論,經濟綠色發(fā)展有實效。可以說,巧用電視三維技術和多媒體互動,讓大數據的處理更加生動,提高了可看性。該組報道在“中國藍新聞”客戶端的點擊量平均在萬次。
大小屏互動 實現“融媒體”式制播
隨著互聯網技術發(fā)展,新聞報道正從傳統(tǒng)接受模式轉變?yōu)槿诤暇€上線下交互體驗模式,新聞傳播方式也從單一模式轉變?yōu)榛咏邮苣J剑渲杏煤么笮∑两Y合的“融媒體”,讓觀眾更好融入報道,讓報道按照觀眾喜歡的思路展開,正是當下傳統(tǒng)新聞媒體轉型的一大方向。
最近浙江衛(wèi)視推出《喜迎黨代會·我要上“聯播”》系列報道,用百姓視角,聚焦五年變遷的獲得感。報道將梳理一批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以人物口述體的形態(tài),曬曬幸福“小日子”,內容涵蓋美麗鄉(xiāng)村、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一帶一路等。與傳統(tǒng)的主題報道不同,《我要上“聯播”》在節(jié)目制作、錄制、播出多階段,充分利用融媒體概念,在前期的選題對接匯中,編輯團隊集思廣益向各縣市區(qū)兄弟臺征集選題,并一起策劃拍攝。從報道角度上看,采取了第一人稱視角表達;從拍攝手法上看,普通人變身成“記者”,用自拍桿代替了專業(yè)攝像機。報道中展現的是記者編輯獨到的議題設置能力、精雕細刻的加工處理能力和多渠道傳播的平臺釋放能力。以第一期節(jié)目為例,主題是大家曬曬家鄉(xiāng)美,主人公有來自富陽的滑翔訓練者、衢州的騎行愛好者以及寧波市奉化區(qū)三十六彎村的大學生村官。在報道中,記者特別注意對細節(jié)的挖掘,比如諸暨市草塔鎮(zhèn)上下文村“村嫂”曬曬自己的鞋子很干凈以及墻上的“民謠”,幸福橋真幸福,父老鄉(xiāng)親樂陶陶等,生動有趣,具有說服力。這組系列報道創(chuàng)新融媒體傳播形態(tài),突出互動感,頻道聯動各地市電視臺、新藍網、中國藍新聞手機客戶端等,廣泛征集選題,擴充報道素材,同時實現新聞報道的一次采集,多端,形成多層次,多方位、多終端的立體式傳播格局,擴大報道影響力。首篇報道在4月20日《浙江新聞聯播》的頭條播出,并在“中國藍新聞”客戶端重點推廣,獲得了1.9萬次的點擊量。有網友留言說,百姓走上熒屏,表達真情實感,節(jié)目好看又走心。平凡見真情,微小現偉大。
“新奇特”表現 提高印象分
與廣播、報紙相比,電視新聞的最大特點就是畫面,畫面也是電視新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則新聞的畫面是否精美、制作是否精良,往往也能對新聞報道的鮮活度和可看性起到決定性作用。當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在報道的表現形式上有了不斷創(chuàng)新技術支持。例如虛擬技術、機器人等黑科技運用,讓報道呈現出原來無法達到的效果。
以《浙江新聞聯播》中每年的重頭戲全國兩會報道為例,以往的時政報道力求四平八穩(wěn),在電視畫面和省級媒體定位的制約下,報道中往往會用到大量會議內容,報道可看性大打折扣。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浙江新聞聯播》利用不少互聯網領域的新技術,在印象分上首先就大大提升。《e眼看兩會》是近幾年,在兩會報道中的一檔融媒體欄目,今年更是推出了2.0版本。在錄制階段,運用虛擬演播室進行包裝,首次將智能機器人引入演播室,強化節(jié)目的熒屏觀感和播出效果。作為全省唯一的機器人代表,與浙江衛(wèi)視主播何敏一起主持《e看兩會》欄目,全程實現人機互動、實景虛擬切換,趣味十足?;ヂ摼W人聲技術、電視三維技術、多媒體互動等新技術的綜合運用,合力為觀眾帶來更為驚艷、生動、豐富的兩會新聞。在采編階段,《e眼看兩會》打破原來兩會新聞的條條框框,收錄手機端直播,融媒體報道,數字圖文相報道等形式多樣的報道題材,通過虛擬演播室的串聯,呈現不一樣的兩會新聞。巧用出鏡畫面的“新奇特”,讓新聞畫面更有張力,報道更具可看性。在浙江衛(wèi)視推出的《G20暢想——硅谷觀察》系列報道中,記者在硅谷尋求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氛圍,如何選擇出鏡地點,成為能否直觀展現硅谷的一大難題。硅谷地域大,企業(yè)分散,標志性建筑集中地少。在《硅谷觀察》開篇,記者選擇蘋果總部和英特爾總部展現硅谷創(chuàng)新氛圍。作為硅谷一老一少兩家最知名的互聯網公司,相距80多公里,用常規(guī)拍攝手法中很難一起體現。拍攝中,記者巧用運動畫面和光影效果,自然的將兩家公司的雕塑和門牌進行轉接。與此同時,在出鏡畫面的空白處,利用樹木陰影,地磚外形等自然條件,通過電腦虛擬技術的后期合成,將記者出鏡語言可視化,數據圖表化。最終,攝制組達到了拍攝兩個地點,卻足夠展現整個硅谷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氛圍的效果。這次嘗試以后,類似的記者出鏡方式,多次出現在《浙江新聞聯播》的報道中,展現過濱江區(qū)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浙江特色小鎮(zhèn)建設如火如荼等場景,為節(jié)目增色不少。
關鍵詞:電視新聞報道;后期畫面編輯;編輯策略
電視新聞報道相對于傳統(tǒng)報紙新聞報道、廣播新聞報道而言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電視新聞報道是以畫面與聲音為主要傳播符號的一種新聞傳播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敏感性,通過視覺與聽覺的結合激發(fā)受眾關注度。因此,要想保證電視新聞質量,后期畫面編輯工作的有效開展至關重要?;诖?,本文對電視新聞報道的后期畫面編輯工作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一、電視新聞報道后期畫面編輯工作的重要性
電視新聞報道是以聲音與畫面為主要傳播符號,以電視為新聞信息傳播載體,對近期已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存在重要影響的社會事件、新聞信息進行的報道。相對于傳統(tǒng)報紙新聞報道、廣播新聞報道而言,電視新聞報道的具體體現,需經過更多程序操作進行編制,如新聞攝像、鏡頭采編、記者采訪與拍攝、后期編輯、現場后期配音、解說詞編寫等。其中,后期編輯作為電視新聞采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工作主旨在于對前期采編的新聞聲音與畫面進行科學處理,在保證新聞本質特性的同時,提升新聞價值。而后期畫面編輯作為電視新聞后期編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重點在于對雜亂無章的新聞畫面鏡頭進行剪輯、編輯、處理,從而使畫面更為清晰、流暢、突出重點,增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藝術性、說服力。在當今媒體多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電視新聞節(jié)目迎來了更高的挑戰(zhàn),電視新聞質量的提升成為電視新聞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電視新聞后期畫面編輯作為提升電視新聞質量與效果的重要途徑,其電視新聞后期畫面編輯水平、技巧的強化至關重要,是促進電視新聞節(jié)目精細化、高質量、豐富性發(fā)展的關鍵舉措。例如,相對于低清晰度的新聞報道畫面而言,人們更傾向于高清、超清的畫面質量。與此同時,在有效的播報時間內,配設清晰、流程的畫面,更能提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感染力。此外,畫面以其所具有的圖像、色彩等元素增強了新聞畫面的藝術性,通過與聲音、播音員之間的協(xié)調處理,增強了電視新聞報道的質量,提升了受眾關注度。由此可見,電視新聞報道后期畫面編輯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電視新聞報道的后期畫面編輯策略
(一)注重電視新聞畫面編輯的邏輯性
電視新聞報道畫面的邏輯性是保證電視新聞質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畫面組合上,需保證人物情感、事件發(fā)展情節(jié)以及事件與事件過渡下各畫面之間條理清晰、銜接流暢,從而使受眾對新聞事件具有更明確的認知與理解。這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基本素養(yǎng)與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例如,就地方臺《新聞聯播》中的會議報道而言,新聞記者需具備捕捉典型的技能;攝像工作人員要具有基本的攝像能力(取準取全,推、拉、搖、移穩(wěn)定等),也要具有捕捉精彩畫面的能力;后期畫面編輯需具備完善的理論知識與一定的邏輯能力,從而避免畫面由第一排突然出現在最后一排,使人感到秩序混亂等問題的產生。又如,在做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時,電視新聞文稿塑造的是一個管理能力出色、技術干練、工作認真嚴謹的典型形象。但是其配設的畫面則是該“典型人物”一個人在現場“一會看設備,一會操作設備”的情境,使得播音與畫面不統(tǒng)一,從而降低了電視新聞的質量。對此,在進行電視新聞畫面編輯時,需保證新聞畫面與播音之前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通過反復校正保證播音員畫面、文字順序、播音順序三者之間的統(tǒng)一。同時,在電視新聞后期畫面編輯中也應保證畫面順序與新聞事件發(fā)生先后順序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注重時間、地點、人物要素的合理配置,保證鏡頭銜接的準確性、連貫性,增強新聞畫面的感染力。例如,在針對航空航天等重大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編輯工作人員在明確認知并掌握受眾心理與信息接受習慣的基礎上,用推拉鏡頭依據“由淺至深”“由部分到整體”“由遠及近”的方法表現畫面,使畫面與受眾思維規(guī)律達到統(tǒng)一。
(二)注重畫面情節(jié)與細節(jié)的體現,實現電視新聞主體的深化
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一個優(yōu)勢在于通過具有新聞價值的畫面進行新聞信息主題內容的具體體現,從而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時效性。這就需要電視新聞節(jié)目應用新聞畫面進行新聞內容直觀體現的同時,實現新聞內涵的有效滲透,實現對受眾心理的有效把控,從而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深度。這就需要利用細節(jié)鏡頭進行新聞信息的展示,加大受眾的理解與認知,使受眾從情感、思維上真正接受新聞事實。例如,在《新聞調查》的《農民連續(xù)自殺事件調查》報道中,有一個固定畫面“寫有‘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秀美山村’語句的農村土房外墻”,隨著新聞調查的不斷深入,會發(fā)現農民連續(xù)自殺事件與“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秀美山村”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即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中由于實行方法的不合理導致自殺事件屢屢發(fā)生??梢?,固定畫面的運用點明了新聞事件的起因。與此同時,在對新聞事件人物采訪畫面的編輯中,并未直接引入人物采訪畫面,而是利用搖鏡頭對其生活環(huán)境進行真實的展現,為受眾呈現出一個“家徒四壁”的房屋,揭示了農民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而這一細節(jié)畫面的運用,進一步為農民連續(xù)自殺事件的起因提供了佐證,即“交不起560元錢的罰款”。由此可見,對畫面情境與細節(jié)的有效處理和運用,有利于提升新聞事件的真實性、感染力,使新聞報道內容得到深化,引發(fā)受眾思考。
(三)注重畫面節(jié)奏的掌控以及后期畫面編輯工作的創(chuàng)新
由于電視新聞報道具有時間限制,因此在進行電視新聞報道的后期畫面編輯工作時,應注重畫面節(jié)奏的有效掌控。例如,在對《新聞聯播》的后期畫面進行編輯時,由于該節(jié)目是一檔綜合性較強的新聞報道節(jié)目,其涵蓋內容相對較廣,時間在三十分鐘左右,對此應依據新聞信息的新聞價值,進行畫面編輯,保證新聞畫面與新聞解說相契合的同時,突出新聞重點,提升新聞說服力。與此同時,在對不同的新聞進行銜接時,也應掌控好畫面轉換節(jié)奏,使新聞節(jié)目在整體上張弛有度、內容連貫、層次分明。
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媒體多元化發(fā)展背景下,電視新聞節(jié)目后期采編工作人員應注重電視新聞報道后期畫面編輯的與時俱進,以創(chuàng)新思維為指導,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提升新聞報道后期畫面編輯的整體質量與效率,從而為新聞報道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例如,地方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對同一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為避免內容同質化問題的產生,可通過畫面、字幕、鏡頭以及配樂的創(chuàng)新,在各元素的科學組合下,形成具有獨特性的新聞畫面結構,提升新聞畫面的藝術性,吸引受眾關注,提升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質量。
三、結語
【關鍵詞】電視媒體新聞記者視頻連線報道生動性
一、電視新聞記者視頻連線報道生動性提升的作用
1.增強新聞影響力。目前電視新聞記者視頻連線報道的方式,已經在各個電視臺開始嘗試和應用。例如在針對突發(fā)事件報道的過程中,新聞信息從采編到最終呈現是需要過程的,這就對新聞信息的傳遞及時性產生了影響。為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搶占先機,電視新聞報道通過記者視頻連線的方式開拓了一個新渠道。記者視頻連線的方式,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可以將最新的信息及時呈現,直播新聞發(fā)生地現場的情況,受眾群體則可以在視頻連線中了解最及時的新聞信息,增強了新聞的影響力,也使得電視新聞報道方式發(fā)生轉變。2.展開新聞更多細節(jié)。電視新聞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報道,其自身憑借新聞信息的權威性、真實性,而成為當前部分忠實用戶的主要選擇。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信息的傳播速率加快,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為此,電視新聞記者視頻連線報道的方式,能夠將更多細節(jié)具體展現。如遇到暴雨天氣,視頻連線的報道方式,可以第一時間將各個路段的降水量和積水情況進行報道,展現出更多的細節(jié),如水深、車輛通過情況、被困人數等,這些都可以借助視頻連線完成進一步的報道,使得觀眾了解更具體、更真實的新聞信息。3.拓展新聞報道深度。電視新聞報道,深度是關鍵。通過電視新聞記者視頻連線報道的方式,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和現場報道記者之間對于整個新聞事件的分析,能夠解答觀眾對于新聞的各類疑問,使得電視觀眾對新聞報道的理解更全面、更系統(tǒng)、更有深度。可以說,對于電視新聞報道,互動式的新聞報道必將成為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視頻連線的過程、報道內容呈現的過程和主持人與現場記者的交流過程,都是拓展新聞報道深度的主要方式,層層遞進的方式,顯然使得報道內容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可。
二、電視新聞記者視頻連線報道生動性提升策略
企業(yè)電視新聞的宣傳報道工作是推動生產經營管理的助推器,起著指導工作、溝通情況、提供信息、反映輿論,以及為職工群眾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因此,企業(yè)電視臺應該選擇那些帶有普遍性和傾向性的問題進行報道策劃,把新聞觸角伸向企業(yè)改革管理的深層次。報道策劃不僅體現在新聞欄目的設置上,也可以體現在整檔新聞節(jié)目和單個新聞中,通過報道策劃來提高企業(yè)電視新聞的品位。新聞報道策劃在企業(yè)電視新聞中的應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體現在新聞欄目的定位、宗旨、宣傳上。企業(yè)新聞欄目必須圍繞企業(yè)中心工作來宣傳企業(yè)、服務職工、促進發(fā)展,這是新聞欄目的宗旨,同時又是企業(yè)黨委的新聞宣傳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強有力的陣地,因而必須要講政治、講輿論導向,這是欄目定位;在此基礎上還必須要關注職工精神需要,以平民化視角的新聞來豐富欄目,這是欄目收視率的需要,這些必須是欄目制作之前要策劃考慮的,并且要精心付諸實施。要按照已經確定的報道題材進行宣傳。報道題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聞選題,是指報道對象的確定。衡量報道題材的難題是新聞價值。過去,我們習慣于只以宣傳的角度理解新聞報道,上級指定什么,我們就報道什么,報道題材主要是從等、靠、要的方式獲取,沒有從新聞價值的角度去把握題材。近幾年來,各級媒體認識到新聞題材選擇的重要性。因為在題材選擇階段,就決定了新聞最重要的素質――新聞價值。確定新聞報道題材的過程實際上是記者篩選事物,發(fā)現新聞事物,確定報道對象的過程。找到一條好的新聞報道題材,那么這條新聞就成功了一半。
二是要體現在組合式新聞報道的信息量、效果和力度上。任何企業(yè)在改革發(fā)展歷程中肯定有它的成功點和職工的興奮點,企業(yè)電視臺要抓住這些事件進行一整檔的新聞報道策劃,形成立體的、多角度的報道,以展示企業(yè)形象,提升欄目的品牌和電視臺的地位,使受眾對新聞報道留下很深的印象。
例如揚子石化公司進行的65萬噸乙烯改造工程是中石化的一個重點工程。揚子石化電視臺緊跟重點,按一檔新聞節(jié)目進行策劃,從成功的動態(tài)消息報道,到新聞背景再到人物專訪、新聞述評、新聞人物等進行詳細策劃,對人員進行了分工,落實了采訪對象,并在制作上也進行相應策劃。因為策劃早、準備足,在改造成功之前,揚子石化電視臺就已完成了新聞背景、人物專訪、新聞人物的制作,這樣,在改造成功的第二天,該臺就推出了一檔乙烯改造工程的新聞,不僅信息量大、報道效果好,同時也有力度,得到了廣大職工的好評。可見思路新穎、見解深刻的報道主題是新聞報道得以成功的基礎。
三是要體現在新聞的選材角度和表現手法上。企業(yè)電視新聞的企業(yè)性特別強,長期工作生活在企業(yè)的職工厭倦泛泛的流水新聞,對有些新聞報道提前策劃就顯得很有必要。如:確定新聞線索、選取報道角度,是否進行現場報道、人物采訪等表現手法,必須在新聞采錄之前確定下來(也可以在采訪中再進行修改)。有了這樣的報道策劃,在采訪拍攝過程中就可以全面詳細地擷取所需新聞素材,為后期新聞制作提供方便,也可以使新聞的視角更好,表現更活,效果更令人滿意。
如獲得“中國石化電視新聞”一等獎的新聞《揚巴工程隆重開工》,就是策劃的結果。這條新聞的表現方式大體如下:聲音組成――現場記者報道+施工同期聲+解說;畫面組成――記者現場出鏡+舞獅畫面+現場開會畫面+計算機模擬的裝置效果畫面+奠基畫面+打樁機施工畫面。之所以能有這么多的素材來支撐這些表現手法,就是因為揚子石化電視臺提前做了報道策劃,僅攝像機就準備了三臺,現場報道和現場采訪也按計劃進行,使這條工程開工新聞更活、更新、更好看。
四是要抓熱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新聞報道的貼近性。所謂熱點,是指一個時期或一個階段,群眾所關注和議論的焦點問題。這些問題對一般群眾來講,往往知之不深或不甚了解,因而議論紛紛。對這些觀眾欲知而未知的熱點問題加以報道,不僅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增強電視新聞的可視性,而且也符合新聞規(guī)律。因此,我們在選題時,對這些熱點問題要格外關注。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就要深入群眾之中,充分體察群眾意愿,把握群眾脈搏,多用群眾熟悉的語言,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群眾關心的事情。也許有的人會說,我去拍一個會議,要什么“三貼近”?此言謬矣。去拍新聞之前要想:這個會議主題是什么?有可能拍成什么樣?以前此類會議有些什么內容?會議中要認真聽、認真記、認真研究材料,看能不能另辟蹊徑,看能不能從中找到群眾關心的話題。
五是要適度關注社會新聞報道,這樣有助于企業(yè)職工群眾正確認識社會和保持思想穩(wěn)定。企業(yè)是社會的一個“細胞”,企業(yè)的一切,都與社會緊密聯系著,受著社會的影響和制約。如社會治安、物價、物業(yè)管理、精神文明建設等,無不影響著職工思想的穩(wěn)定和生活的安定。企業(yè)職工在關注本企業(yè)的安全、生產、經營的同時,也關注國家大事、社會新聞,還需要看到具有一定社會屬性的深度報道。同時作為消費者,他們還需要了解新生事物及本企業(yè)以外的報道內容。因此,企業(yè)電視臺要順應時代潮流,辦好自辦欄目,把具有社會新聞性、生活服務性、休閑娛樂性的內容搬到熒屏上來,以滿足企業(yè)觀眾的要求。
總之,新聞報道策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勞動,加強新聞報道的策劃,可以在新聞報道中更好地實現新聞信息資源的深入開發(fā)。企業(yè)電視臺規(guī)模再小,也具有電視的屬性,而企業(yè)電視新聞報道面無論多窄,報道內容無論多么單調,只要我們認真策劃,發(fā)揮群體智慧,在具體工作實踐中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大膽創(chuàng)新,抓住閃光的細節(jié),就可以不斷做出好的新聞作品來,也一樣能將企業(yè)電視新聞做活做好。
關鍵詞: 電視新聞記者; 現場報道; 現場采訪; 隨機應變
中圖分類號: G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2-0178-01
現場報道是電視記者在新聞現場直接向觀眾口頭報道正在發(fā)生的新聞事實的報道形式。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記者直接“出鏡頭”,當面向觀眾敘述所見所聞,這就打破了電視新聞初創(chuàng)時期的現場畫面加畫外音解說的電影紀錄片式的報道格局,開創(chuàng)了電視新聞自己獨特的播報方式,也對電視記者的業(yè)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現場報道在電視新聞中的特點
現場報道中,記者的解說、表情、神態(tài)、動作都有傳遞信息內容的作用,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同時傳播,最能表現新聞事件的現場感,最能把觀眾帶入身臨其境的現實環(huán)境之中;其次,現場報道以其解說與事件的同步和立體感使電視新聞真正步入聲畫合一,水融的境界。觀眾通過屏幕就能感受新聞現場氣氛,縮短現場與觀眾間的距離,增強了真實、可信的傳播效果。因此,現場報道憑借時效性快、現場感強、信息量大的電視報道優(yōu)勢和傳播特點,毋庸置疑地成為最具電視特色,廣受觀眾歡迎的新聞報道形式。
二、現場報道在電視新聞中的結構作用
1.劃分段落的作用
如在新聞節(jié)目中,多個出鏡記者在幾個不同的新聞現場,分別負責不同的報道段落,構成一個有機的現場新聞整體。
2.承上啟下的作用
為前段內容作總結,或引起對下一段內容的特別關注,保持新聞的連貫性。
3.跳進跳出新聞現場的作用
當節(jié)目需要離開具體新聞現場,進入大的新聞背景時,或者需要對具有普遍性的事實進行歸納時,可以通過記者現場報道實現切轉,讓觀眾在獲得強烈新聞現場感的同時,也進一步了解新聞的深刻內涵。
三、現場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新聞現場報道還處于探索階段,電視屏幕上的現場口頭報道主要是預知性的,突發(fā)事件比較少,而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口頭報道應多用于正在發(fā)生的事件,因為這些事件往往最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突際工作中,有些現場報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形式單一
有些記者本身并不了解新聞報道的真正含義,只是出于形式的需要,為了出鏡而出鏡,為了現場而現場,套用萬金油的語言,做一開頭介紹,然后就從畫面中消失了,這完全不能起到捕捉新聞“點”,連接事件的脈絡,引導觀眾看,帶領觀眾調查的效果。其實現場報道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有介紹,訪談,評述,現場解說等等,只有充分利用這些手段,服務于報道內容,才能揭開籠罩在新聞事件本身與觀眾之間的隔膜,讓新聞事件中的真人,真事,真情通過記者的活動與觀眾面對面。
2.內容膚淺
在有些節(jié)目中,做現場報道的記者完全沒有考慮到,在某一具體的事件中,觀眾到底想知道什么,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說話才能更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只是泛泛帶大家走一圈。觀眾看到的東西還是鏡頭里明擺著的。作為出鏡記者報道一定要重在挖掘現場,否則你的活動就只是讓觀眾看到了你,而沒有完成“你讓觀眾看到什么,你告訴觀眾什么”這一根本任務。
比如,記者的話不是現場的同期聲,不是一次完成的口頭報道而是后期配音,很多鏡頭明顯看出是后來補拍的。還有現場該問的沒有問出來而在制作時加問話等等,這些都破壞了現場報道的現場感。
四、做好現場報道新聞的方法
現場報道作為一種迅速快捷的廣播電視報道方式,它最大的優(yōu)勢是以獨家視角迅速直觀地傳播新聞。那么,它的特點決定了作現場報道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報道方案、一些獨到的報道手法和視角。
1.做好報道前的策劃
現場報道的題材一旦確定,策劃就是關系到能否完成報道的關鍵。因此,要運用獨家的視角迅速做一套策劃方案,其中,涉及新聞報道的導向、新聞發(fā)生的條件、新聞的背景、主題的構思、角度的選擇、場景的運用、采訪對象的選擇、目擊者的聯絡、采訪提綱的擬訂、細節(jié)的抓拍、現場氣氛的把握、新聞的傳播方式等等,如果時間上允許,都要做到細致的策劃,這樣可以避免在現場報道過程中少走彎路。
2.進入現場后的應變
現場報道一般都是正在發(fā)生的新聞,處在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中。報道前的策劃只能是預測常規(guī)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而且大多數現場報道可能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策劃,加上隨時變化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也難以預測。因此,記者要緊盯新聞事件變動的脈搏,以良好的應變能力使報道的節(jié)奏緊跟新聞事件變化的節(jié)奏,讓受眾通過現場報道最全面、最迅速、最真實地了解新聞的全過程。例如:《從后排到前排 15米走了15年》,整條消息只有1分鐘左右,但記者以敏銳的眼光,抓住了現場的瞬間變化:“在后排的觀察員席位上,中國人已經坐了十年,從最后幾排到第一排,不超過15米,中國人足足走了15年。”記者能夠迅速抓住現場最能表達中國入世艱難之路的細節(jié),體現出其快速的應變以及獨家的思路。
3.現場報道必須抓住興奮點
記者要抓現場中的興奮點,就是在取景、狀物、寫人上,有點有面,點面結合,生動傳神,謀篇布局,工整而精巧,使新聞始終處在興奮點上,吸引受眾看下去。像河北人民廣播電臺獲得2000年度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的廣播連續(xù)報道《霸州“”槍殺案庭審現場報道》,就是不斷給聽眾傳播興奮點的成功之作。記者準確地把握了聽眾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抓住了庭審過程中的實質性問題,對法庭內外做了長時間、全景式的報道,激起了聽眾的注意力,把聽眾牢牢吸引在收音機旁,使新聞報道全過程都處在興奮點上,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4.采訪提問一針見血
一、引 言
電視新聞的迅猛發(fā)展使現場報道成為電視新聞報道中一種常見并且非常重要的報道形式,出鏡記者則是現場報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這其中女性出鏡記者又體現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吨袊侣剬嵱么筠o典》中曾對現場報道作出了如下定義:“現場報道是指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獨立完成的新聞報道”[1]。這里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必須在新聞事件現場,二是記者獨立完成。無論是消息類、雜志類,還是直播類的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這些現場獨立報道的好壞,很大程度上與出鏡記者個人的素質和能力密切相關。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優(yōu)秀的現場出鏡記者會成為各個電視媒體的標志性人物,也成為各家媒體所爭搶的對象,甚至人們會因為關注一個優(yōu)秀的電視出鏡記者繼而會特別關注他或是她所報道的事件。這種例子在重大自然災害、公共安全事件、重大比賽和戰(zhàn)爭報道的各類事件中不勝枚舉,在抗擊“非典”的一線,在余震不斷的災區(qū)現場,在臺風登陸的沿海前線,有新聞的地方都能看到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身影。因此,觀眾也對這些深入一線報道的新聞記者,像張泉靈、李小萌、柴靜、楊春、閭丘露薇這些名字耳熟能詳。
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曾經不無感慨的說過:“在重大新聞事件中,是否有記者在現場是衡量一個媒體實力和權威性的重要標志”[2]。有實力的電視媒體在突發(fā)或重要新聞事件發(fā)生時,必定在第一時間派出記者進行現場報道。在現場快速掌握有效信息,并在最短時間內發(fā)回報道,不僅考驗著出鏡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同時也體現出其所代表的電視媒體的實力和權威性。在這種“最新,最快,最全”的新聞報道“大戰(zhàn)”中,其競爭之慘烈不亞于一場戰(zhàn)斗,但這恰恰也是新聞報道的生命所在?!皯?zhàn)爭讓女人走開”,但這句話顯然不適用于今天的新聞“戰(zhàn)場”,在現場新聞報道的工作中,越來越多的“鏗鏘玫瑰”已然完美綻放。根據《中國新聞業(yè)年度觀察報告2014》提供的數據,目前全國新聞從業(yè)者中女性數量已經超過男性,占比高達51.5%。因此,別具一格的現場報道,女性視角下的話語表達,感性細膩的情感流露,對新聞現場細節(jié)的捕捉,都令她們的現場報道充滿獨特的性格,帶給觀眾與眾不同的新聞感受。
二、女性視角在新聞現場報道中的特色
(一)女性特有的新聞敏感性
在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觀眾獲取新聞的渠道廣泛而便捷,傳統(tǒng)媒體中的常規(guī)新聞選題如果以慣常角度切入,容易流于平庸,很難有新意吸引受眾關注。要賦予新聞報道競爭力,細節(jié)和深度都不可或缺。女性的細膩敏感特質,使女記者更具有捕捉新聞的觀察力和更強的新聞感受力,能在新聞事件現場眾多的事實中,發(fā)現一些看起來平常其實并不尋常的現象或細節(jié),找到新聞的獨特切入角度,賦予新聞更多的新意。第十屆全國運動會時,柔道女子78公斤級決賽現場,當其他媒體記者都在關注決賽場上的孫福明時,南京電視臺出鏡記者卻敏銳地發(fā)現這樣一個細節(jié),原本坐在場邊指揮的教練劉永福,把座位讓給了一個女教練,自己走到了賽場旁邊。立即意識到他可能會有什么舉動,果斷提示攝像將鏡頭從場上的孫福明搖到了教練劉永福,果然劉永福連喊孫福明的名字并用手示意其倒下,而原本在場上威風八面的孫福明在聽到教練的示意后,很快便毫無反抗地倒地輸掉了這場比賽。整個過程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從而將體育界的黑幕擺在了世人面前,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女性對新聞的敏感造就了這條在中國體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好報道。
(二)女性對細節(jié)的捕捉運用能力
細節(jié)決定成敗,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尤其需要抓細節(jié),恰當的細節(jié)運用可以增強新聞現場報道的感染力,突出報道主題。2014年8月,持續(xù)的強降雨造成南京城多處地區(qū)積水嚴重,筆者來到其中一處居民小區(qū)采訪,在一棟居民樓前,嚴重的積水已經影響到了整棟樓居民的出行,甚至有的老人幾天沒法下樓活動。在進行現場報道時,筆者注意到不遠處的積水中漂浮著一根木棍,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積水深度的參照物,借助這個參照物,積淹水的情況非常直觀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盡管是一條比較常規(guī)的新聞報道,但是作為出鏡記者利用木棍做水深參照物的這一細節(jié),成為了現場報道的亮點。
(三)女性視角的話語表達――生動、感性、貼近
電視新聞的語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畫面,二是聲音,這其中包含配音、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以及現場同期聲?,F場的語言總是最生動、最鮮活的,女性在新聞現場往往最容易受到現場氣氛、情緒的感染,語言的表達往往更形象、生動、具體,也更為感性。2013年中央電視臺的《探潮亞馬孫》中,主持人張泉靈面對潮水的威力時打了一個比方:“亞馬孫潮呈現出巨大的破壞力,當它席卷堤岸時,甚至可以卷走成片的竹子,我們知道竹子的根部盤根錯節(jié),要拉走整片的根部這是一種多么驚人的力量”,泉靈用我們所熟悉的竹子做對比,觀眾就更容易理解亞馬孫潮的威力。
(四)人文關懷中透出女性的溫度
新聞現場報道中人是主體,報道者、被采訪者、新聞事件中的人物都是新聞報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名女性出鏡記者,性別賦予了她一種天然的優(yōu)勢,相比男性,在一些軟性話題的新聞現場,她們更關注事件中個體的命運,更容易體會到新聞人物和受眾的心理,特別是對弱勢群體或者需要保護的特殊群體的報道時,會更加注重從拍攝畫面及報道角度和內容上保護被訪者的隱私。在新聞現場,什么情況都可能發(fā)生,什么人都可能遇到,給赤身的瘋女人披上衣服,安撫悲痛欲絕的受傷民工妻子,也許只是一個握手,一個擁抱就會讓我們的新聞報道更有溫度。例如:閭丘露薇在對馬航失聯客機事件的報道中,馬航飛機事件中的中國家屬一抵達吉隆坡,就受到媒體們的追堵,這讓很多家屬反感。但閭丘露薇考慮到在整個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飛機一起失蹤的人,這些生活在等待和煎熬中的人,他們作為家屬的感受。因此,她們團隊一直保持對家屬的關注,并對一個馬來西亞乘客的家屬作了專訪,請這名父親講述他在飛機上的兒子的人生,兒子的愛好,兒子的生活,兒子的心愿,使電視觀眾看完這些有關生命的故事,不由自主地想要去關心他們的命運,能夠快點聽到他們的消息。通過報道,讓人們會對一群陌生人的遭遇保持關注,并通過這種關注,讓事件的當事方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給予家屬以最大的慰籍。
(五)非語言符號更容易為女性所運用
非語言符號主要指表情語言、服飾語言、體態(tài)語言三個方面,它傳遞給大眾的信息是用語言或文字所不能代替的,也是對有聲語言的有益補充。女性比男性更易于微笑,眼神的互動與交流已經成為女性出鏡記者非語言符號中使用最廣泛的手段。無論是現場觀察,或者是對著鏡頭報道事件,出鏡記者的眼神都包含著豐富的信息,甚至有時候面對被采訪者,眼神的交流還可以起到引導采訪進程,安撫被采訪者緊張情緒的作用。央視《新聞調查》的著名主持人柴靜曾不止一次地報道過矛盾尖銳的社會問題,但她在每次面對鏡頭時,都聲音柔和,神情淡定,貌似波瀾不驚,但背后卻蘊藏著一股巨大的能量。例如:在一次環(huán)保事故的報道中,柴靜笑著問“你可以面對我們的鏡頭保證,海正目前的排污指標是基本合格的”。雖然她的眼神是溫和的,但是她問出的問題,卻讓違法違規(guī)的受訪者冷汗頻出。有人曾作過統(tǒng)計,在124次采訪中,柴靜曾116次笑著問出了2320個尖銳的問題。這種冷靜、客觀、平衡的女性報道風格,不僅能夠讓當事方對問題的處理和想法在鏡頭前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還會給觀眾帶來一種特殊的心理震憾。
女性出鏡記者在服飾語言的運用上明顯比男性出鏡記者有更多機會和條件,她們往往會根據新聞事件的主題和要求選擇相應的著裝,恰當的服飾選擇會為現場報道錦上添花。比如:筆者曾在遇難同胞紀念館做現場報道,當時考慮選擇的就是深色外套,再在胸前配飾一朵小白花,更能表達一種莊嚴肅穆的情緒。而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做現場報道,內容輕松的,選擇穿著當地少數民族的服裝,則可以拉近和當地人的距離,使出鏡記者的親和力倍增。
關鍵詞:突發(fā)事件; 立體報道; 電視媒體
1 突發(fā)事件簡述
突發(fā)事件是指在人們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比如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時間等。這些時間能對社會產生強烈的影響,并且要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突發(fā)事件的特點具有負面性、不確定性和危害性,并且能夠迅速成為社會的熱點引發(fā)公眾的高度關注,所以突發(fā)事件的報道常常是新聞報道的重點。
突發(fā)事件具體可劃分為“災害性突發(fā)事件”和“社會性突發(fā)事件”兩大類。災害性突發(fā)事件是指自然界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比如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等;社會性突發(fā)事件是多與各種社會矛盾有關或屬人為因素導致的突發(fā)事件,比如礦難,空難,校園砍殺案件等等。這些事件產生的影響都是直接的,它使人的生命和財產受到損失,破壞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擾亂社會秩序,更能破壞公共安全。突發(fā)性事件能嚴重威脅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甚至能改變社會體系的核心價值觀,進而引發(fā)社會恐慌,嚴重破壞或者沖擊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面對突發(fā)事件,媒體作為影響大眾的輿論工具,必須予以積極應對,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2 電視媒體立體報道突圍策略
隨著社會的進步,電視新聞報道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新聞的報道內容和報道形式都發(fā)生了極大地變化。那么面對網絡媒體更有報道突發(fā)事件先機的優(yōu)勢,如今電視媒體也對報道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采用立體報道的方式對突發(fā)事件進行報道,也創(chuàng)新了報道策略。
2.1 電視直播“硬”新聞與“軟”新聞相結合
突發(fā)事件的電視直播帶給觀眾的是視覺上最直接的效果,觀眾能夠直接關注突發(fā)事件的前因后果?!坝病毙侣勈侵赴鸦镜摹⒖陀^的事實告訴觀眾,比如,突發(fā)事件的類型(地震、臺風、泥石流等),事件的強度(10 級臺風、7.5 級地震等),事件持續(xù)時間,電視直播報道扮演著信息傳遞者的角色?!败洝毙侣勚饕侵戈P于人的新聞,包括對當地領導如何調配各種資源、組織搶險救災的采訪,對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的采訪,對現場處置突發(fā)事件的專業(yè)救援人員的采訪,甚至對現場周圍的群眾的采訪。此時,電視直播便是故事的講述者。這樣將軟硬新聞直播相結合,不僅給以觀眾真實感,還能讓觀眾參與突發(fā)事件的互動。
2.2 電視與網絡相結合
由于網絡報道具有搶時效、挖深度和求互動的特點,電視媒體對于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便可以與網絡媒體的報道相結合。在電視報道直播間可以開設電話連線平臺,那么在網絡上搶先看到新聞的觀眾便可以撥通電視報道的電話平臺,與電視媒體進行聯絡,同時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這樣,對于電視新聞報道來說,可以拓寬信息的來源渠道。另外,電視新聞報道還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同步直播,又創(chuàng)新了新聞事件的報道形式。
2.3 立體報道選用“良卒”
“良卒”,是指從事突發(fā)事件立體報道的一線編輯記者。由于突發(fā)事件的特性(緊急性和實效性),必須要有一支政治理論豐富、專業(yè)素質較高的隊伍對突發(fā)事件進行報道。一線記者的現場報道至關重要,能決定整個事件報道成敗;與此同時,后方編輯對報道稿件的把握能力也至關重要?,F場報道記者必須要始終保持頭腦冷靜,要有敏捷的思維,也要有較強應變能力和掌控現場大局的能力,要對本次報道的總體走勢心中有數,始終讓自己的個體報道緊扣大主題,并主動發(fā)現新的報道線索,為整個報道增加感染力。后期編輯更應該保持思路清晰、反應迅速,創(chuàng)造性地作好節(jié)目的總體編排。
2.4 開創(chuàng)觀眾互動平臺
立體報道突發(fā)事件不僅以傳播者的意愿為出發(fā)點,還要考慮到觀眾的精神需求和選擇。電視媒體可以開通短信互動平臺或者電話互動平臺,讓觀眾把自認為有價值、對他人有利的信息傳播給別人,或者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對突發(fā)事件的見解。這樣網絡媒體的信息就形成了、反饋、再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這種交互性的信息傳播方式更能滿足現代人的自我意識。
2.5 突發(fā)現場記者出鏡
在當今的突發(fā)新聞事件報道中,記者出鏡是一種常用的報道形式。這種形式的運用,不僅能夠增強報道的現場感和真實感,還能是觀眾感受到親切感。記者是新聞事實的當事者和新聞故事的主要敘述者,而出鏡記者是記者與主持人的結合體,他能夠采、編、播,可謂集全能與一身。出鏡記者擁有敏銳的洞察力,是為了更好的采集有用的信息;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熟練的編輯技巧,是為了能夠把事件的信息更好的組合到一起,編織成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為了能夠在事件的突發(fā)現場準確無誤的講述事件發(fā)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樣,記者到達突發(fā)事件現場之后后,通過對突發(fā)事件的深入了解,便可以迅速把各種信組合起來,形成有價值的新聞;同時通過記者的講述,和鏡頭前或電視機前的觀眾做面對面的交流,使人們了解事件的真實性,把觀眾帶到現場中,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
近幾年來,大部分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把幕后的信息解說改為記者的現場報道解說。他們用生動及富有個性化的話語把現場中的自己的感受講述出來,使觀眾更真實的感受到現場的氣氛。突發(fā)事件現場報道記者出鏡不僅能夠更準確地表達現場的客觀性和真實感,還能夠安撫現場觀眾人員緊張的情緒。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他們是很愿意接受這種新聞報道形式的。比如新疆的重大雪災,中央電視臺選派精兵強將對其進行了跟蹤報道,便是采取事件現場記者出鏡、現場采訪的報道方式,通過他們的生動的出鏡語言、到位的采訪,加上直播的真實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的風雪營救的故事。
3 結論
突發(fā)事件具有復雜性和起伏性,各個媒體對此必須要有清晰正確的認識,然后充分發(fā)揮其社會守望功能和輿論監(jiān)督作用。對于突發(fā)事件的報道,有多種方式,也不能只為了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要注重“以人文本”,不能一味追求事件本身的重大性、趣味性,要對人的生命、尊嚴、隱私、名譽和心理等體現出尊重和關懷。為了使突發(fā)事件更具有新聞性,要有各種因素的全面結合,比如現場報道的記者、電視報道直播及新聞的真實畫面,這樣才能使突發(fā)事件更真實。
參考文獻
[1] 姚廣宜. 重大突發(fā)事件報道中的媒體應對.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1).
[2] 賀治平. 以立體報道提升新聞關注度. 遼寧電視臺——記者搖籃,2008(6).
[3] 劉怡. 電視直播在突發(fā)事件報道中的主導作用.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5).
[4] 劉伯賢. 改進突發(fā)事件報道的幾點思考. 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