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談教育心理學的外語暗示教學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教育心理學的外語暗示教學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談教育心理學的外語暗示教學法

摘要:外語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fā)式外語教學法,是基于教育心理學理論框架下的一種教學方法。本論文介紹了其教育心理學依據和三大原則,并對其展開了論述研究。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外語暗示教學法;認知發(fā)展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三大原則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傳統(tǒng)教育模式越來越受到挑戰(zhàn)。新課標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作為衡量教學目的是否達到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習者感受到學習的愉悅、情感的激發(fā)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習這種純理性的活動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學生的情感焦慮,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外語暗示教學法是一種基于教育心理學的科學教學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統(tǒng)一和建立師生和諧融洽環(huán)境三大原則,將學生從傳統(tǒng)填鴨式和純理性學習中解放出來。

一、教育心理學簡介

歷史上,心理學基本分為十大流派: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這十大心理學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推動心理研究的客觀發(fā)展,并慢慢整合統(tǒng)一,發(fā)展為現代心理學,并向教育、社會和政治等各個方向輻射,分別形成對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政治心理學的研究。其中,興起于20世紀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對教育心理學的影響巨大。人本主義心理學,于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為主要對象,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羅杰斯的自我理論為主要代表理論,研究人的本質、尊嚴和價值,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開啟了心理學研究的新篇章。認知心理學,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飛速發(fā)展。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研究人的認識過程;而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被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其研究是類比計算機的運作模式,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tǒng)模式:即感知系統(tǒng)、記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和反應系統(tǒng)。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有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觀和維果茨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

二、外語暗示教學法的教育心理學依據

外語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fā)式外語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chuàng)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當然,之后隨著對暗示教學法研究的深入和應用的廣泛,別的學科教學也使用到了這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guī)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fā)誘導的方式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fā)展。這個關于啟發(fā)式教學法的概念中提到了兩個要點: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積極主動學習。這兩個要點分別對應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1.認知發(fā)展學派的幼兒教育理論認知發(fā)展學派的幼兒教育理論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和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為基礎。主要觀點為,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他們主動在周圍環(huán)境中尋找對自己思維發(fā)展有益的“啟發(fā)物”,形成新的認知鏈接,從而不斷能動地發(fā)現、形成與構成自己的知識經驗,以認識周圍世界。所以,皮亞杰認為,教育的內容要適合幼兒的認知發(fā)展特點。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是有階段性的,每一階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齡特點。教育者應該通過觀察和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方式,采用適當的方式去啟發(fā)引導,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強灌給他們。2.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維果茨基是前蘇聯杰出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有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現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fā)展系統(tǒng)所形成的學生心理機能的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說,最近發(fā)展區(qū)指學生在有知道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這個理論說明了學生的思維從理論上具有被啟發(fā)的可能性。教育者了解到這個可能性時,才能不斷推動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教學不能只適應發(fā)展的現有水平,而應該走在發(fā)展的前面,即適應最近發(fā)展區(qū),并最終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新的發(fā)展水平。3.人的自我實現潛能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人有自我發(fā)展和完善的潛能。自我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核心。自我實現理論有三個主要特征:自我實現傾向是人類的一種自我完善的動機和需要;個人可以順著自我傾向適當地自由選擇;人具有關懷需要和自尊需要。這三個特征說明,自我實現傾向是一個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動機,能使個體具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和變得有創(chuàng)造性。馬斯洛認為,人的發(fā)展過程是不斷實現潛能、智能和天資的過程,是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tǒng)一、整合或協(xié)同動作的過程。人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自我實現。所以,人本主義認為,人的一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個體的發(fā)展。這個觀點契合外語暗示教學法的理論。

三、外語暗示教學法的幾大原則

(一)愉快而不緊張的放松原則

愉快而不緊張的放松原則是外語暗示教學法的首要原則,這符合人本主義所提倡的“以人為本”觀點。也就是說,在學習外語的時候,要使學生置于一種愉快放松的環(huán)境下,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所以,在外語學習的課堂上,應該減少枯燥的純語法講解,而應該將語法講解置于影片臺詞分析、故事講解、歌曲學習,甚至是課堂游戲中,讓學生的身心始終處于放松狀態(tài)。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人們處于愉快放松的狀態(tài)時,其潛能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而陷入不愉快、恐懼、慌亂的情緒中時,腎上腺素會過度分泌,而大腦會發(fā)出排斥新信息的信號。另外,緊張的課堂氣氛也會給學生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接受“學習是很苦的”這樣的暗號而抵制學習,不愿學習,對學習產生恐懼厭煩的心理。

(二)有意識和無意識統(tǒng)一的原則

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重視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識的能力;而“暗示教學法”追求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tǒng)一,強調通過情緒情感加強無意識調節(jié)的能力,達到身心合一,促進學業(yè)進步。這一點在外語教學中尤其重要:英語閱讀課分為精讀(intensiveReading)和泛讀(extensiveReading);聽力課分為精聽(intensiveListening)和泛聽(extensiveListening)。精讀是指每篇文章、每個句子細細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語法和句法;精聽是指在做聽力訓練時,一定要聽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內容;而泛讀和泛聽,顧名思義就是廣泛的閱讀和聽力練習,其目的主要是廣大知識面,并形成語感。也就是說,我們在看和聽的時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這種閱讀和聽力的環(huán)境中,對外語水平的提高同樣大有裨益。外語教學很強調語言學習環(huán)境,比如筆者的一名學生,英語基礎不好,對英語產生嚴重偏科和厭學的情況。但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美國生活了半年,回國后英語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日常交流基本沒有問題,困擾他很久的語法難題也基本攻克了,因為他能在做語法題時減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種習慣性思維。這個就是有意識和無意識共同作用產生的良好效果:當我們在使用母語時,不會過多地糾結于語法和句法,也是因為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個語言環(huán)境里,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接受了這個語言的所有信息點。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則

在暗示課堂教學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只有這種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關系,才能把握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通過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心理途徑去更愉悅地接受知識。洛扎諾夫認為,暗示是一種經常性的交流行為,它可以通過無意識的心理創(chuàng)造條件,開發(fā)人的潛在能力。因此,在暗示教學法的課堂上,教師的態(tài)度要和藹可親,愛護和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揚和批評,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愉悅地接受暗示。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發(fā)展,對外語暗示教學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相關教育者、心理學工作者也進行了一系列教學實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綜上所述,外語暗示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不同的,對教育者的要求也較高,需要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心理發(fā)展水平,真正做到在課堂是調適學生心理,比如選擇合適的音樂、歌曲,營造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選擇教學方法也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在不完全具備實施外語暗示教學法條件的學校,可以先以這種方法為輔,而不能貿然取代傳統(tǒng)課堂,以免影響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丁芳,熊哲宏.智慧的發(fā)生——皮亞杰學派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靜.暗示教學法及其對中國教育的啟示[J].科技教育,2008(16).

[3]李詠天.暗示教學法與非指導性教學法的心理學理論探討[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4]毛晉平.中學教育心理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彭運石,馮永輝.續(xù)思想薪火,集流派大成——“外國心理學流派大系”評介[J].心理科學,2010(6).

[6]周芬娟.論暗示教學法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3).

作者:魏瓊 單位:深圳市龍崗區(qū)第二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