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語文學科辨別新課改模式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學科辨別新課改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語文學科辨別新課改模式

一、對語文學科辨別

語文學科實際上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語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的衣食住行和人際交往中都要用到語文,語文無處不在。從而把語文作為工具的話,我們是不能離開它的,它會在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而作為人文性,我們的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而這些文化都需要我們用語言和文字把它給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得過程中就需要更多的技巧,而這些技巧就需要我們的文字功底和說話水平,這些都需要語文,所以說呂叔湘先生對語文的解釋是正確的,也是恰到好處的,這也是對我們的大語文的一種最完整概括。我們今天通常所談的語文,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語文觀,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在求學階段的語文課。這種語文課,人們大多數(shù)都認為只是教學生讀書、識字、作文。就算是這樣狹隘的觀點,教師都沒能真正的做到。讀書,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是永無止境的,在其最初的成長階段就需要我們的老師教其讀書,比如選哪類書讀,怎么讀,讀這類書有什么意義,我們能從中明白怎么樣的道理,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相同的道理,正所謂:讀、明、用。識字,從倉頡造字就開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而人類只有通過不斷的接觸,不斷的認識,才能把我們所知道的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對民族的文字進行認識,能準確的認識,并能準確的讀出來,更能正確的書寫出來,正所謂:識、讀、寫。作文,在我們明白了道理,在正確識字的基礎上,就需要就某一觀點,表達認識,這時就會用文字把思想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作文,但是這種表達,有對問題的膚淺認識和深度認識,這也就是作文的優(yōu)劣。高中的語文課,是學生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后的一個必要補充。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對其學習進行必要的引導,我不只是教其讀書、識字、作文,還更應該教其做人的道理。

二、對課程改革的理解

第一,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新,它體現(xiàn)了時代性和基礎性,改變了過去繁、難、偏、舊的問題,新課程要求高中要“適應時代的需求,調(diào)整課程內(nèi)容和目標,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構(gòu)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睆亩岢隽恕爸R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

第二,新課程的課程設計有了變化,高中課程運用模塊教學。我們不管學生層次好壞,都用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這對學生的發(fā)展不利。而新課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應有不同種類的教材,這將有利于我們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散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在今后的發(fā)展。

第三,新課程在內(nèi)容上有許多新的變化。在必修中更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更注重學生去接受古人思想的熏陶,去了解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在選修中更注重分版塊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擴展,回歸大語文。

第四,新課程的課程實施肯定有新的變化。作為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掌握課堂的主宰權,嚴格控制和監(jiān)督學生進行學習,教學以知識傳授為宗旨,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師的關注。然而,新課改要求教師不再是信息的主要傳播者,而應該把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方法及較高的遷移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而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最后,新課程的課程評價,還有千萬人心系的高考,以后會怎么考,考什么,這才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

三、對課堂教學模式追求

過去的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從課改啟動以來,課堂由教師的主宰變成了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F(xiàn)在的課堂上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自己的組織、引導和學生合作,使學生成為學習的探索者、實踐者,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沉悶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真正給課堂帶來了活力?,F(xiàn)在的語文課堂,和原來相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明顯的增多了,學生樂于學,教師也輕松樂于教了,課堂學習再也不會成為枯燥無味的過程,而是一種充滿著創(chuàng)造激情和人性光輝的交流了。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所以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zhí)行者,而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由于過去語文課程編制中的既定性、凝固性和閉鎖性,教師只能是消極、被動的忠實執(zhí)行者,對教科書的自主選擇和重組的可能性極小。而今,在新課標的引導下,語文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造精神將隨著新課程的成長而得到充分的釋放,從而升華為與學生共建課程的主體。

第一,教師可對教科書做出適當?shù)摹安脺p”,根據(jù)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進行取舍增刪,依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來拓寬語文課程的內(nèi)涵和外延。

第二,語文教師應突破課堂教學的自閉性,自動建構(gòu)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從而使有字之書和鮮活的現(xiàn)實同化為充滿生機的統(tǒng)一體,使母語課程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第三,語文教師要努力優(yōu)化教學流程,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應為學生的審美鑒賞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為其個性化的課程體驗鋪設多種路向,從而點燃學生創(chuàng)意閱讀、創(chuàng)意聽說和創(chuàng)意寫作的內(nèi)驅(qū)力。

四、對學生觀念的轉(zhuǎn)變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傳統(tǒng)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個性和諧健康發(fā)展。

第一,現(xiàn)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fā)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tǒng)地位被動搖了。

第二,教師作為學生惟一知識來源的地位已經(jīng)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xiàn)成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jù)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

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再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yǎng)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這也強調(diào)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過程,教師不再是課程的忠實實施者和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個人知識也被激活,師生互動產(chǎn)生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從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