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內科急癥患者心理干預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患者132例。年齡16~62歲,平均(39.3±8.6)歲;男82例,女50例;工人46例,農民59例,干部17例,學生3例,其他7例。心血管疾病86例,呼吸疾病18例,中毒15例,內分泌疾病10例,其他2例。住院時間18~35d,平均(27±7.8)d。納入標準:①年齡>16歲;②意識清晰,無智力障礙,能獨立閱讀問卷;③無精神疾病史。排除標準:①年齡≤16歲的少年兒童;②昏迷及其處于精神病發(fā)作期的患者。
1.2測評工具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2],由Derogatis編制(1975),該量表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共90個項目,分為0~4五級評分,其各癥狀效度系數為0.77~0.99(P<0.01)。該量表能較準確地評估患者自覺癥狀特點,從不同側面反映各職業(yè)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由經過培訓的兩名內科主治醫(yī)師進行評定,評定前,對所有受試者闡述測評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合作。統(tǒng)一指導語,解釋問卷填寫的方法。所有受試者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問卷自評,問卷答完后當場收回。共發(fā)放問卷132份,均為有效問卷。
1.3統(tǒng)計方法
所有資料建立數據庫輸入SPSS11.5進行分析處理,進行t檢驗,P<0.05有顯著性意義,P>0.05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SCL-90測試結果與國內常模比較表1結果顯示,急癥患者SCL-90總分、陽性項目、軀體因子、強迫因子、抑郁焦慮因子以及恐怖因子明顯高于國內常模,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P<0.05)。
2.2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以SCL-90單項分≥2視為陽性為依據,132例急癥患者中陽性項目數為(28.67±25.32)條。132例急癥患者中,有122例SCL-90因子分≥2,占92.4%;有85例因子分≥3,占64.4%。一例患者可能有一個以上因子分≥2或≥3,提示有92.4%的急癥患者存在各種輕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64.4%的急癥患者存在比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3討論
本調查結果證實,內科急癥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國正常成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軀體癥狀、強迫、焦慮、抑郁、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癥狀等方面。不良心理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社會生活。文獻報道[3],凡是短時間內發(fā)生或加重的、意料之外的、渴望緊急就醫(yī)的患者,不管其嚴重程度如何,都可以促進個體進入急癥情境,并自認為身心健康遭遇威脅,而產生恐懼、焦慮等一系列心理反應,甚至造成機體持續(xù)的應激狀態(tài),若得不到及時的調節(jié)、控制,可加重病情,也不利于急救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對急癥患者施以先進、有效的診治措施同時,也應加強心理干預,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與醫(yī)務人員密切合作,有利于患者的治療。進行心理干預時,不能搞“一刀切”,而應該個體化。
實施心理干預時應采取以下措施:①給予各種形式的關懷照護行為:關懷照護是一種治療行為,提供的關懷照護可達到保護及促進人類健康[4]。關懷照護行為體現在各個方面,既有生理性照護,又有心理性照護,更有靈魂性照護,融入人文關懷意義深遠[5]。因此,實施關懷照護行為時,首先要給患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與患者交往時,態(tài)度應和藹誠懇、語言貼切。其次,還要寬容、理解患者,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因為急癥患者大多情緒反應強烈,甚至可能在應激狀態(tài)下出現某些喪失理智的行為,這就要求醫(yī)護人員具有高度的同情心,能理解和體貼患者,不計較其情緒沖動,能耐心地誘導和撫慰患者。同時,醫(yī)護人員本人應冷靜、自制,做事有條不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因患者的情緒不好而喪失耐心,在治療過程中做好解釋。②因人而異地給予心理照護,因為心理應對具有明顯的個體特征,對同樣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對。所以,為了幫助患者緩解心理沖突,減輕精神痛苦,醫(yī)護人員應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對急性患者,無論預后如何,原則上都應給予肯定性的保證、支持和鼓勵,盡量避免消極暗示,尤其是來自家屬、病友方面的消極暗示,使患者能夠身心放松,感到安全。③了解和掌握患者主要的心理問題,有側重點地給予心理干預。由于急癥性患者的主導心理活動是恐懼、焦慮和抑郁,干預的中心任務是增強患者的安全感,減少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對患者積極進行認知行為技術干預,減少患者不良心理和行為的發(fā)生[6]。④兼顧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干預?;颊呒覍俚男睦頎顟B(tài)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患者的心理和情緒,在做好患者心理干預的同時,依據家庭治療的理論[7],即要改變病態(tài)的現象或行為,不能單從治療個人成員著手,而應以整個家庭系統(tǒng)為其對象。通過對家庭成員的心理干預來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問題,減少高情感表達。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干預,減少家庭內各種壓力,讓患者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這樣,對患者的治療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