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文科建設中人文教育新內涵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人工智能借助互聯網極速發(fā)展,學科融合成為時代必然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適時提出建設“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四新”戰(zhàn)略。“四新”學科建設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國家重視,民眾注目?!八男隆钡睦砟钜呀涁灤┰诟叩冉逃?、科研創(chuàng)新的方方面面,“四新”教育就是我們未來的發(fā)展之路。“新文科”作為“四新”之一,其核心內涵的人文精神具有指導方向的價值意義。因此,人文教育在新文科建設中,就必須以“新德”立人,以“新知”啟人,以“新文”育人,擔當時代大任,為未來開創(chuàng)基業(yè)。
人文教育的本質是提升人的文化素養(yǎng),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的“德”是以儒家的道德教化為根基,以修身立命為基本內涵。2000多年來,這種傳統(tǒng)之“德”潤化民眾,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立下不朽之功。21世紀,世界融合,命運與共,人類因互聯網、智能化的信息技術革命,迎來了全球化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共識。新文科建設對當下的人文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傳統(tǒng)儒家之“德”必須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德”,才能為中國培育出新人?!缎挛目平ㄔO宣言》指出:“高等文科教育作為培養(yǎng)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戰(zhàn)場、主陣地、主渠道,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時代新人?!迸囵B(yǎng)這樣的“時代新人”,就必須首先賦予人文教育以“新德”,這也是人文教育在內涵更新上的最重要因素?!靶碌隆钡膬群紫纫浴靶隆钡氖澜缬^為理念。人文教育的基礎是讓人形成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在現今世界多極變化的格局中,如何正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國際地位,是“德”之內涵的一個新方向。我們既要看到當下世界多變的局面,又要看到人類始終追求和平愿景的不斷努力。求同存異的世界觀可以更好地促進人文精神的達成。其次還要以“新”的價值觀為導向。這種新的價值觀,必須是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方向,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視野為價值標準。新文科建設要抱定宗旨不放松,堅持守成不放棄,將新導向作為人文教育的核心內涵。最后要以培養(yǎng)“新”的人生觀為旨歸。人文教育重在潛移默化,道德素養(yǎng)的積淀與凈化是一個長期過程,“潤物細無聲”。人文教育只有注入了新的社會道德內涵,才能實現以“新德”立人,為未來培養(yǎng)“新人”。
二、人文教育應以“新知”啟人
人文教育作為新文科建設的改革方向,必須“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fā)展體系,推動形成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chuàng)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不斷增強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升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內涵充實、架構完整、形式新鮮的“新知”體系,以啟民智,以開未來?!靶轮笔紫刃枰龅骄C合性與交叉性的更新。人文教育的知識傳承強調淵源性和系統(tǒng)性,但在知識交叉融合的全球化時代,人文教育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更新現代知識結構,不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融合,還需要在交叉融合中生成新的知識價值體系。隨著中華文明在世界知識話語體系中地位的逐步提升,我們必須建設發(fā)展具有中國自身知識話語內涵的“新知”,以更新過去“唯西”論的話語強勢,把握自我,提升文化自信。其次還要做到未來性與智能性兼容。智能化是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全人類科技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但由于未來不確定性的客觀事實,我們在人文教育的知識更新中,一定要做到知識體系的兼容化,把智能化的知識創(chuàng)新把控在手中,用確定有益的智能化知識掌控多元多變的未來不確定性。只有堅定政治信念,堅持理性推定,堅守倫理規(guī)訓,人文教育的“新知”才能真正走向智慧化的服務之道。最后需要做到開放性與包容性共贏。在人文知識話語體系的構建中,“新知”內涵的未來性決定了它必須是開放包容的,而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孤立的知識體系。也可以說,它是始終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充滿活力又具有新鮮趣味的“新知”?!凹嫒莶⑿睢钡娜诤侠砟?,必將是成長中的現代人文“新知”體系的必然選擇。未來的不可預知性也決定了我們在培養(yǎng)“新人”的過程中,只有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化視野,才能把整個世界融入一個整體的人文知識話語體系中,也才能更好應對未來。
三、人文教育應以“新文”育人
人文教育在吸收現代科技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的建構。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人文教育要想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就必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聚焦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yǎng),開展法學、新聞、經濟、藝術等系列大講堂,促進學界業(yè)界優(yōu)勢互補。聚焦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戰(zhàn)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大涉外人才培養(yǎng),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國內與國外‘雙協(xié)同’,完善全鏈條育人機制”。同時,一定要堅持文化自信,創(chuàng)造適合新時代人文精神的“新文”,達到以文育人的目的。那么,以新時代人文精神為核心特質的“新文”如何培育“新人”呢?首先,“新文”必須實現“無用”與“有用”的結合。與傳統(tǒng)文科強調靈魂、道德、素質、修養(yǎng)等“無用之用”的核心價值相比,新文科建設的“新文”在繼承這一核心價值基因的同時,必須打破“無用之用”的圍墻,從“有用”的范疇去確立新的發(fā)展模式?!靶挛摹辈辉賰H僅是文字為載體形式,圖像、音樂、視頻、動漫等文創(chuàng)的衍生品都將成為“新文”細化分工的新形式。人文精神不能僅僅停留在只可感悟的文字意義層面上,它應該以生動可感、帶著體溫的形象走進現代教育的過程中。其次,“新文”必須實現人文與數字的結合。以大數據為中心的研究范式與傳統(tǒng)研究模式不同,它主要關注的是問題與數據之間的因果關系?!靶挛摹苯ㄔO把智能化的數字技術融入人文教育的建設中,實現數字人文的創(chuàng)新范式,可以完全改變過去傳統(tǒng)人文教育的研究理路。山東大學的“東亞數字人文平臺”就是以人文社會學科相關文獻作為基礎數據,運用數字技術,實現神經網絡對知識的自動構建的最好例子。因此,數字化的“新文”,通過對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和挖掘,大大拓展了新文科的研究視角,提升了人文科學研究的效率。最后是“新文”必須走進“人文+”的新通識課程中。與傳統(tǒng)人文通識課程相比,新文科建設中的“新文”必須走進具有“人文+”特征的新通識課程中。比如,“人文+醫(yī)學”的通識教育可以更人性化地完善現代醫(yī)學研究過程中的人文精神傳承;“人文+農學”的通識教育也會使人們在學習中認識到農業(yè)的根本價值。因此,在新文科建設走向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人文教育的內涵更新必須是當下研究界首先思考的問題之一。新文科建設必須立足“新”字,做好“新”文章,實現人文教育建設的“新”跨越。
作者:付用現 單位: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