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經濟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篇論文將主要運用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嘗試解釋當今世界經濟現狀以及主要國家的政治經濟選擇。以圖說明以亞當•斯密所代表的古典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理論對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借鑒意義及其應對當今經濟現象所體現出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經濟人;貿易
一、《國富論》產生背景及其理論內涵
1.重商主義為何已不能適應1776年的英國。隨著工業(yè)革命,啟蒙運動的開展推動,追求商業(yè)資本的迅速增加和貨幣資本的不斷積累引起了西歐經濟形式和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進而引起社會各階層的變化,生產力的大幅增長使舊有的經濟體系無法適應現實狀況的發(fā)展。這點在身為工業(yè)革命中心的英國體現的最為明顯,重商主義的弊端顯而易見,改革勢在必行。2.斯密對重商主義的批判。斯密認為,重商主義把金銀財富和真實財富混為一談了,金銀并非財富的唯一形態(tài)。衡量一國是否富裕的標準不是該國擁有的金銀數量,而是其勞動生產率的高低。而且,出于對政府的不信任,斯密反對政府對于商品經濟的強加干預,對重商主義進行了嚴厲批判。3.亞當•斯密理論概述。斯密主張自由主義經濟,指出政府必須減少其經濟作用,國家主要應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保衛(wèi)國家不受外來侵略,他反對政府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主張以自由貿易政策來擴大對外貿易。4.亞當斯密的貢獻。斯密提出看不見的手,成為眾多國家經濟體系的指導,其所著的《國富論》更是成為了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他將個體放在經濟的首要位置,一直堅持維護其利益。同時第一次具體闡釋政治經濟學的內涵,為日后經濟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1.無政府狀態(tài)下世界市場中的經濟人假設
斯密的自由競爭、自由放任的經濟體系理論是以其人性論為基礎的。斯密從“經濟人”的“利己心”出發(fā),把“經濟人”的“利己心”看作是一切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源。斯密認為,為了利己,每個人還必須考慮利他,損人利己不能達到利己的目的。而且只有激發(fā)他人之利己心,才能使之為自己提供某種利益。在斯密看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是一致的。資本家在從事投資時,所考慮的只是個人利益,然而結果卻是最能增進整個社會的福利。人們出于利己心的這種利人的考慮,就會使人類產生一種交換傾向:人們都以利人之物來換取利己之物的。由于人們這種利己主義的交換傾向,斯密認為滿足人利己心的最好途徑就是實行經濟自由。斯密作為一個經濟學上的自由主義者,卻信奉國際關系學中現實主義的人性論,即性惡論。因此其在國際層面上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也就在所難免了。首先正如前文論述的,國際關系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并不存在一個中央政府以及其帶來的政治壓力??梢哉f是一個完全開放競爭的市場。由于并不存在一個管理者的角色,國家只能向自己尋求救助而很難相信他國。因此每個國家都力圖尋求利益最大化。相信他國是十分困難及危險的。因此造成了國家間合作的困難。這種困難具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國與國的背叛與欺騙。正如現實主義者指出的,多數國家都陷入一種囚徒困境之中。而在這個博弈中,選擇背叛將會使自己方的利益最大化。而顯然的,這種利己行為并不是利他的??床灰姷氖掷碚摵茈y解決這個問題。在我看來,自由放任主義的背后必然需要一個最終仲裁者,在國家層面,它是政府及其代表的司法仲裁體制;而在國際層面上,我們只能寄希望與重復博弈以及國際制度保障,但很顯然,這種制度建設本身就是很脆弱的。(2)國家所期許的是相對獲益而不是絕對獲益。如果說第一點欺騙與背叛還能靠國際制度來解決的話(隱形的政府),而相對獲益卻是更難解決的。在國際層次,國家不僅關心自己的收益增加,同時也關心他國收益是否超過本國。舉一個例子,對于個人,甲出售木材給乙,交給乙加工出售。甲并不擔心乙之后賺得錢超過自己所獲得的利潤。這樣使商品流通起來,社會總財富增加。而國家很多情況下并不如此考慮,譬如中國的稀土資源如果出售給日本的確會帶來高昂的利潤。但是中國相比這利潤更擔心日本通過這項合作所獲得的收益超過本國,因此并不會促進這項合作。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本身的目的就是損人的。每一個合作對象都可能是潛在的競爭者。(3)國家利益的綜合考量。國家作為一個綜合體,其利益并不是單一的經濟利益。在交易中它很可能會綜合考慮所有國家利益而做出結論。以上文提到的例子為例,中國之所以不向日本出售稀土,不一定是經濟原因,也很有可能是擔心日本的軍事實力,甚至擔心自己的國際形象。這些利益交織在一起,使國家間的交易要比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復雜的多。因此,我們發(fā)現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其實必須需要一只看的見的手作為支持。在絕對的無政府狀態(tài)下,反而會一定程度上失靈。在世界市場這個競爭與合作共存的舞臺上。僅僅靠市場規(guī)律這只看不見的手是難以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的結果的。當然,我并不是說市場機制是完全失靈的。一定程度上,國家的利己行為當然是會帶來利他的結果的。比如霸權國家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霸權必然會為世界提供公共產品:開辟新航路,完善國際制度,維持世界安全與穩(wěn)定等等。這些公共產品當然也方便了世界各國,提升了公共福利,促進了他國的發(fā)展。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事,政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以上所提到的益處其實都存在著類似政府的陰影(國際制度,霸權國家)。所以斯密的經濟人及其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在國際層面上所能產生效用的地方十分局限。
2.絕對優(yōu)勢理論與比較優(yōu)勢理論在世界貿易中的體現
2.1絕對優(yōu)勢,比較優(yōu)勢,李嘉圖模型。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關于國際貿易的理論主要有兩種:亞當•斯密的絕對優(yōu)勢理論和大衛(wèi)•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其中絕對優(yōu)勢理論在第一章中已經有過詳盡的介紹,而且其局限性較為明顯,在此不再做過多介紹。而比較優(yōu)勢理論在當今國際貿易理論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在本節(jié)將更多的探討這一點。各國參加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有兩個:第一,進行貿易的各個國家千差萬別,當他們從事各自擅長的事情時,就可以取長補短,從這千差萬別。第二,國家之間通過貿易達到生產的規(guī)模經濟。如果國家只生產少數幾件商品就能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達到規(guī)模經濟,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當一個國家能夠以少于其他國家的勞動投入生產出同樣單位的商品時,我們說該國在生產這種產品上具有絕對優(yōu)勢。但是,單憑絕對優(yōu)勢是無法確定貿易模式的。如果沒有國際貿易,商品價格將由它們的相對單位勞動投入來確定。但一旦進行國際貿易,產品價格就不單純由國內因素決定。如果某一商品相對價格外國高于本國,則此商品出國將是有利潤的。但這種流動不是無限的。最終大量的出口絕對優(yōu)勢商品及進口絕對劣勢商品會使兩國相對價格相等。而比較優(yōu)勢則代表著機會成本的大小。并不是只有在勞動生產率能與其他國家一爭高低時,一個國家的產品才會有競爭力。李嘉圖模型告訴我們:某個部門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比外國高并不足以確定國家是否應當出口這個部門的產品。只有當這個部門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比其他部門都高時我們才能定論。當然,在實際的國際分工并不會這么極端,原因有:生產中多種要素的存在會減弱專業(yè)分工的趨勢/國家要針對外來競爭保護民族產業(yè)/由于產品還有產品與服務的運輸費用,國家不得不在某些產業(yè)部門實行自給自足,生產非貿易品。但是,作為一個簡單的國際貿易模型,李嘉圖模型仍然在一次次的被驗證。2.2對李嘉圖模型的實證分析。李嘉圖的國際貿易模型對于研究貿易產生的原因和國際貿易對各國福利的影響非常有用。但是,這個模型是否真的反映了現實世界的情形呢?正如上文提到的,在許多方面,李嘉圖模型會導致錯誤的預測。比如現實世界并不存在如此極端的專業(yè)分工,其次它還忽略了國際貿易對國內收入分配的影響以及忽視了各國資源不同這一國際貿易產生的重要方面和規(guī)模經濟這一點。盡管存在不足,但李嘉圖的基本預見——國家應當出口相對勞動生產率高的產品仍然被證實。在這里我們采用的是第二次大戰(zhàn)后初期的數據,來比較英美兩國的生產率和貿易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部門英國的勞動生產率都低于美國。因此美國在各方面都占據絕度優(yōu)勢。然而英國當時的總出口量與美國的幾乎一樣大。因此說明英國在一些部門雖然生產率低下但是擁有比較優(yōu)勢。在這些部門中,英國和美國生產率優(yōu)勢相比來說都是最小的。在這個數據涉及的年代,美國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都比英國高的多,平均約為英國的兩倍。因此也證明了貿易靠得不是絕對優(yōu)勢而是比較優(yōu)勢。1995年中國對德國。從上圖來看,中國的生產率只是德國的5%,中國1995年工業(yè)制成品的產量不及德國同期的30%。但中國在服裝行業(yè)的生產率與德國接近,約為德國的4/5,因此中國服裝業(yè)的相對勞動生產率要遠高于其他行業(yè),具有很強的比較優(yōu)勢,所以中國當時服裝業(yè)的規(guī)模是德國的8倍。綜上,盡管李嘉圖模型不能被認為對世界貿易進行了完全適當地描述,但其兩個重要含義:生產率差異和比較優(yōu)勢似乎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事實根據支持。
參考文獻:
[1]《國家間政治》,漢斯•摩根索.
[2]《Anarchyandthelimitsofcooperation:arealistcritiqueofthenewestliberalinstitutionalism》,JosephM.Grieco.
[3]《Absoluteandrelativegain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RobertPowell.
[4]《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羅伯特•吉爾平.
作者:林雪嬌 單位: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