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探索文學批評原創(chuàng)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蔡梅娟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一、人情文化與文學批評的原創(chuàng)力
人情文化是頗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國人自古以來就以“人情”為紐帶來構制自己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人情文化是世俗文化的衍生物,因而其內涵又是隨著世俗文化內涵的演變而演變的。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化實現(xiàn)了一次世俗化轉向,這種世俗文化的核心便是利益,而利益大多需要憑借“人情網(wǎng)絡”來得以實現(xiàn),這就順理成章地形成了一個文化鏈:世俗文化———利益文化———人情文化。也就是說,人情不再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單純的情感關系,而越來越成為一種利益關系。在這種文化環(huán)境之中,文學批評便出現(xiàn)了一個似怪不怪的現(xiàn)象:幾乎所有的批評家都只說好話,不挑毛病。不僅是廣大的批評“散戶”們奉行此道,近幾年名刊名報上名家云集的作品評論專欄也幾乎全是褒揚之詞。當然,這其中不排除批評家想對作家大大鼓勵一把的善意,也不排除想推出優(yōu)秀作品、樹立標桿的良好意圖,但鼓勵與樹標桿畢竟不是批評家的全部職責,況且樹標桿也需要挑毛病,沒有被挑出毛病的作品反而是值得懷疑的。這是人情文化在作怪。在人情的迫使下的批評家所扮演的角色是尷尬與矛盾的:明明不想說話,卻非說不可;明明認為他不好,卻不得不昧著良心說他好;呼吁別人說真話,自己卻當好好先生;批評宏觀的虛擬對象時銳氣十足,批評具體作家作品時卻一團和氣。如果我們說“現(xiàn)在除了老師給學生批作文還說真話,幾乎看不到說真話的批評了”也不為過。對于這種角色的扮演,多數(shù)批評家們是無奈與痛苦的,但批評家的無奈與痛苦并非人情文化的主要危害,其主要危害在于其對文學批評原創(chuàng)力的遏制。人情文化對文學批評原創(chuàng)力的遏制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主體真實意義的消解。批評家首先必須呈現(xiàn)出主體的真實面貌,將其真實的感受與見解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使其精神能量得以盡情地釋放,其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的思想才有機會得以顯露,批評家在人情的逼迫下不得不掩藏起真實的自己,使自己的見解無法得以真實地表達,自然就談不上原創(chuàng)力的迸發(fā)。二是對差異意義的消解。差異性與主體性是兩個彼此關聯(lián)的問題,有主體性才有差異性。差異的意義就在于它既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又是創(chuàng)新的標志,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在發(fā)現(xiàn)差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差異。對于文學批評來說,批評家與作家之間、批評家與批評家之間,在見解上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正是其相互取長補短、相互激發(fā)創(chuàng)生的基本條件,而人情環(huán)境卻扼制了這種差異性的生長空間,使之成為一種不便顯露、不便公開的隱性存在,從而導致批評界眾口一詞、人云亦云的趨同現(xiàn)象。三是對否定意義的消解。否定的意義同樣在于它是創(chuàng)新的必要條件。人類的發(fā)展進步史就是揚長補短的歷史,而補短最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要“補短”就必須首先“揭短”“批短”,即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加以否定,在此基礎上才能找到“補短”的路徑。假如文學的不足與批評的不足都不能被及時指正,文學批評顯然就難以步入一個更高的新境界。實際上,處于被人情所禁錮的境地,批評家們是不滿意、不甘心的。著名批評家謝冕在談到自己的詩歌評論時就坦言:“我也不滿意自己批評的過于溫和的傾向,而非常心儀于那些不留情面的、充滿銳氣的批評”③。那么,文學批評又如何能在人情文化的包圍中來實現(xiàn)自身的原創(chuàng)力呢?應該說,自救的道路還是有的。首先,批評家要與文學家一起重建一種價值體認標準。魯迅先生早就說過:“批評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才于作者有益”④。因此,批評家與文學家要把說真話作為價值標準,共倡一種“真實的批評”,使雙方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達到真正交流,從而碰撞促生出新的思想火花,正如有的批評家所言:真誠的交流能夠使“一個觀點帶出另一觀點”,“造成一種雙方齊心協(xié)力的探索,雙方在交談中引出新的線索,走入新的境界?!雹萜浯危獛椭膶W家重建一種價值自信。文學史上有許多例證說明,對作品的否定性批評或褒貶論爭,絲毫也不影響這些作品成為經(jīng)典,因為這恰恰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大浪淘沙之后而真正立得住的作品。比如漢代賈誼、劉安、司馬遷、揚雄、班固、王逸等對《楚辭》的爭論,17、18世紀法英兩國對莎士比亞戲劇的褒貶以及我國現(xiàn)當代對魯迅作品的質疑性批評,都沒能動搖這些作品的經(jīng)典地位,這只能說明它們固有的經(jīng)典價值的自在性??梢?,一部作品是不是真金,并非在于批評家搖頭還是點頭,而是在于其自身的品質。因此,真正有抱負、有出息的作家應該是不懼怕否定性批評的,相反他們會因從中汲取了營養(yǎng)而不斷邁向更高遠的目標而欣喜;批評家也不必顧忌文學家的小心眼,說不定是批評家小看了文學家。再次,應該倡導一種有策略的批評。我國歷來倡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交流方式,因此,文學批評還需要尋求“人情文化”與“真理文化”之間的契合點,既要追求真理,又要顧及人情,顧及被批評者的接受心理。有的批評出言過于尖刻,甚至頗有諷刺挖苦乃至人身攻擊的意味,這樣的批評即使有些道理,也很難被文學家所接受,批評者自己過足了“氣癮”與“嘴癮”,卻傷了別人的自尊,這也是人們對所謂“酷評”不以為然的原因。批評的力量在于其道理本身,批評的創(chuàng)新建立在充分地尊重作家、尊重文學事實的前提之下,既要講誠意,又要講善意;既要講原則,又要講方法,這樣才能使批評家與作家之間構建起一種親切、融洽的關系,使雙方在真誠的交流中彼此激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活力。
二、仿制文化與文學批評的原創(chuàng)力
文化仿制在我國已成風氣,從物質文化的仿制到非物質文化的仿制,仿制之風已經(jīng)波及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這使得仿制本身也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胺轮啤钡谋举|就是重復,其價值的存在正是對原創(chuàng)價值的消解,因此,仿制文化給人們帶來的最大負面影響就是:遮蔽了原創(chuàng)的價值與魅力,拖移了人們關注原創(chuàng)力的目光,使人們滿足于對成品的簡單因襲而走向價值追求與思維方式上的誤區(qū)。以最具大眾文化特征的娛樂圈為例,近幾年的“模仿秀”已呈泛濫之勢,從名人形態(tài)模仿、聲音模仿到節(jié)目內容與形式的模仿,小孩模仿大人、男人模仿女人,其勢已達到令人生厭與擔憂的地步。這種模仿之風早已侵入學術領域,所謂學術理論上的“跟西”之風正是學術仿制的表現(xiàn),文學批評同樣未能逃離仿制的陷阱。文學批評理論應是基于鮮活的生活與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而生成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每一個成果都應是獨特的“這一個”,但事實上,“文學研究者們在復制著似曾相識的論著,論文寫作者們在炮制著批量的論文,它們像是從同一個模子里生產出的產品。這雖然不是全部的事實,卻也是普遍的事實”⑥。文學批評的仿制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一是思維方式上的仿制,過分崇尚西方的理性思維,而忽略甚至有意輕視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感性思維方式;二是觀點上的仿制,“眾口一詞地重復某種見解”⑦,已成為當下文學批評的主流特征;三是批評方法上的仿制,我們自己基本沒有建樹;四是話語特征上的仿制,“失語癥”的出現(xiàn)便是這種仿制的結果;五是文體特征上的仿制,當下的批評文體正在步入所謂嚴謹、規(guī)范的模式化歧路,“繡功”越來越精致,成品卻越來越無新意,這與多數(shù)學術刊物的用稿標準也有一定關系,其危害不僅導致文學批評在文體形式上走向單一、僵死,更限制了批評主體鮮活思想的表達。文學批評要掙脫仿制文化的羅網(wǎng),就要實現(xiàn)幾個突破:首先,要堅持自我化批評。一要尊重自己的感覺,尤其要尊重自己的直感。感性認識雖然未必深刻,但卻往往最貼近事物真相,也最新鮮、最靈動,那些動輒拿所謂深刻的理論來套解文學現(xiàn)象或作品的做法,只能使自己本來富于創(chuàng)見的感性認識遭到擠壓,最終又掉進仿制的陷阱。二要堅持自己的思維方式,尊重自己的思維習慣,不為他人的思維模式所牽制,新穎的思維方式才可能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三要相信自己的話語魅力,敢于以自己的方式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不妨把握一個基本原則:什么樣的話語方式最利于自己的思想表達就用什么樣的話語方式。四要追求自己的文體風格。文如其人,一個忠誠于自己的感覺、尊重自己的思維習慣與話語方式的人,其文體風格也應有著自己的特色。實際上,古今中外的大批評家都是有著自己的鮮明風格的,有學者稱贊“魯迅式的批評文體”說:“這種文體從來沒有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地擺架子、耍洋詞,而是以中國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態(tài)度和語言娓娓而談,切中肯綮。每篇都是地道的美文,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手段,作出精辟的概括”⑧。顯然,這是值得今天的批評者潛心學習的。其次,要堅持依據(jù)文學文本?;貧w文本已是近年來文學批評的核心話題,文學文本是文學批評理論生成的土壤,文本的千姿百態(tài)與獨創(chuàng)性決定了由此生成的理論也應有著極大的豐富性與原創(chuàng)性。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不僅要認識到批評理論的創(chuàng)新需要建立在對具體文本的切實解讀或對大量文本事實的剖析、概括與總結之上,更要認識到這條創(chuàng)新途徑的唯一性。堅持從文本出發(fā),在文學創(chuàng)作呈自由爆炸態(tài)勢的今天,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學文本,批評家尤其需要具備對文學氣象的整體感知能力以及對文學文本的選擇性閱讀能力,我們不必企望讀完大部分作品,也不必讀完全部所謂“代表性作品”,我們只需選擇某個區(qū)域、某個作家群、某位作家、某種題材或某種體裁的作品,拋開既成觀念的干擾,對其潛心研讀,就有望獲得原創(chuàng)性發(fā)現(xiàn),從而走出理論仿制的誤區(qū)。
三、體制文化與文學批評的原創(chuàng)力
相對其他文化現(xiàn)象來說,體制文化對人有著更為強大的制約性。體制文化與人情文化及仿制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不合理的體制文化會成為人情文化與仿制文化的催化劑。就今天的學術體制來說,其表現(xiàn)出的最大弊端就是量質定位上的價值偏差:一是重“量”輕“質”,過分強調學術成果量的產出,幾乎各級學術評估及各個高校的學術任務都把量化指標放在首位,且形成了量化指標與利益分配之間的正比關系。要保數(shù)量,就需要快速產出;要快速產出,就要仿制,就要動用人情資源。因而出現(xiàn)“文學批評界日益沉迷于各種操作與‘社會資源交換’的活動”⑨這樣的現(xiàn)象也就自然而然了。對“量”的突出必然會造成對“質”的擠壓,所謂“質量兼?!眱H是一種具有相對意義的說法。二是在“質化指標”上的簡單化,“質化指標”是相對于“量化指標”而言,各高校一般都以刊物級別來評判論文水平,而不看論文本身的質量,專著則看出版社的等級。成果本身的質量已經(jīng)失去硬性評判標準,已被看做是難以評判的“軟件”。這種學術體制對文學批評的創(chuàng)新力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追求成果速成,成果速成與成果創(chuàng)新顯然是一對矛盾。眾所周知,一切事物的創(chuàng)新都是需要時間來做保證的,就文學批評來說,要產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優(yōu)質成果,就要花費大量時間研讀作品、分析文學現(xiàn)象并從事其它一系列相關工作,而這會導致研究者不能按時完成學術任務而被體制所淘汰?,F(xiàn)在的批評界之所以很難出現(xiàn)“十年磨一劍”的重量級新成果,原因很簡單:未等你磨出來,也許早就被開除了。這種影響還表現(xiàn)在對批評家神圣感的瓦解。神圣感是原創(chuàng)力產生的最大動力,因為神圣感不僅能使人堅持自己的價值取向,也能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文學批評本來是神圣的,但現(xiàn)有學術體制下還有多少人在懷著神圣感搞學術研究?要神圣就不能考慮功利得失,而完不成科研任務,則不僅會使經(jīng)濟利益受損,還要丟面子。體制的鞭子懸在頭上,多數(shù)人只感到拼命奔跑的疲勞,哪里還有神圣感?知識分子對這種現(xiàn)狀是不滿意的,多數(shù)批評家不甘淪為制造學術殘品乃至學術垃圾的工具,那么,怎樣才能找到突圍之路呢?首先,要以構建個人價值觀為依托,逐步建立文學批評的內部價值標準。在我們盡可呼吁環(huán)境的改善、卻無力去改變環(huán)境的歷史宿命中,就有必要突出一下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了。批評家畢竟是具有主體性的,個人的價值取向與努力還是大有作為的,當下文學批評成果的質量也還是優(yōu)劣分明,所謂濁者自濁,清者自清,這也是當今批評家沒有全體陷落的原因所在。有良知、有抱負的批評家能夠認識到:“理論批評工作與其說主要依托外部環(huán)境,還不如說更多的是依賴個人的努力,尤其是依賴文藝理論批評家勤奮執(zhí)著的閱讀和思考”⑩。因此,批評家還需堅信個人主觀努力的重要作用,自覺構建自己的批評價值觀,弄清自身的價值所在。批評家個人的價值觀無疑會產生“圈子效應”,假如每一位批評家都有著正確的價值追求,久而久之,我們的文學批評界就有望形成以扎實鉆研、追求原創(chuàng)為榮,以模仿應付、逐名逐利為恥的良好風氣。其次,要盡量尋求完成科研任務指標與追求原創(chuàng)價值的平衡點。應該說,這個觀點極為實在,比起那些超凡脫俗的高談闊論也顯得保守與低調,但人生在世,難以免俗,生存還是第一位的。試想假如我國古代就有憑靠學術成果來評職稱、提工資的政策,我們的古代文論可能會是另一番模樣。今天歷史規(guī)定我們只能“在格子里跳舞”,我們就只能選擇“在格子里把舞跳好”。要找到這個平衡點,就不能過分追求成果產出量,而要做到質量為首,兼顧數(shù)量。應該說,多數(shù)批評家是有良知的,“批評不應該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應該是一種有思想的生產”瑏瑡還是批評家們較為普遍的認識,力求“不為外力和外物所奴役,從而發(fā)出自己個人化的聲音”也是多數(shù)批評家所期望達到的境界,而文學批評的創(chuàng)新也并非艱難到極端,只要我們懷著最基本的責任感并付出足夠的努力去嘗試,還是會有所收獲的。
總之,處于特定時代文化環(huán)境裹挾中的文學批評,要在自身的原創(chuàng)力上獲得突破性進步的確難度極大,但文學批評自身又不是完全被動、無能為力的,它依然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尋求原創(chuàng)的空間,并進而為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