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角形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片段一】
師:同學們,你們都是少先隊員,少先隊員有什么標志呢?
生:都戴著紅領巾。(教師投影顯示:紅領巾)
師:展開的紅領巾的形狀是什么樣的呢?
生:三角形。
【賞析】數學教學的主要方法是由舊知引出新知,其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從舊的數學知識引出新的數學知識,二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實踐檢驗等屬于數學外部的知識引出新知。小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還不夠豐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出“新知”大多采取第二條途徑,就像這里從學生最為熟悉的生活經驗(每天戴著的紅領巾)出發(fā)引出三角形這個新知一樣。
【片段二】
師: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還見過哪些外形是三角形的物體呢?
生 1:小三角旗。
生 2:帶車梁的自行車架。
生 3:植樹時,有時候我們會在樹旁邊綁個小木棍,這也是一個三角形。
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三角形呢?
生:樹、地面和小木棍圍起來的三角形。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投影顯示紅領巾、小三角旗、房架:
【賞析】由于小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數學知識偏少,他們在學習新概念時,多數時候需要采取“概念形成”的獲得方式,即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對同類數學對象的多個不同例證進行分析、類比、猜測、聯(lián)想、歸納等活動,獨立概括出新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接觸同類數學對象例證的機會。這個片段就明確體現(xiàn)出了這一點。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些物體的外形是三角形,而是讓學生回憶并舉出所見過的外形為三角形的物體,再集中予以展示。這實際上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可能列舉出多種多樣的符合條件的物體,教師再適時呈現(xiàn)典型物體,從而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和體驗了概念表象,最后又落腳到將要分析的幾個典型例證上。
【片段三】
師:紅領巾、小三角旗、房架等,它們的組成材料相同嗎?
生:不同。
師:它們的顏色相同嗎?
生:也不同。
師:那它們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它們的外形相同,都是三角形。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投影演示:逐漸隱去紅領巾、小三角旗、房架的顏色等,只留下它們的外形:
【賞析】掌握新概念的過程主要是一個排除概念非本質屬性和提煉概念本質屬性的過程。在教學中需要讓學生充分經歷這個過程,這里采用的具體方法是通過三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這三個問題可以歸結為兩類:“它們的組成材料相同嗎”和“它們的顏色相同嗎”是對這些具體的三角形例證非本質屬性的認識;“它們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是指導小學生探究三角形概念本質屬性的提示語,而且是具有方法論和元認知意義的提示語,它滲透了讓小學生從幾個不同物體中總結出共同特點的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本身即是一種學習,起初是教師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學生加以解決,長此以往,學生將會逐漸掌握在建構一個新概念的過程中如何向自己提出類似的問題,以指導個人探究和發(fā)現(xiàn)新概念。
【片段四】
師:你能畫一個三角形嗎?請在練習本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凑l畫得又快又好。
學生畫出三角形并積極展示給教師看。
【賞析】“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體操”是需要在活動中學習并熟練化的。充分發(fā)揮數學“思維體操”的功能,就要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活動的機會。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是樂于進行外顯行為活動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十分重視讓學生動起來的問題,能讓學生動口的地方就讓學生去說,能讓學生動手的地方就讓學生去做,能讓學生動筆之處就讓學生去寫,能讓學生動腦的地方也沒有包辦代替。從表面上看,讓學生在還不知道三角形定義的情況下畫三角形似乎是不合邏輯的。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形怎么能畫出三角形呢?但這里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完全可行的。筆者在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學生在不知道三角形定義的情況下,完全能夠畫出三角形。其實,這并不難解釋。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圖形,小學生在低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教學引入中已經形成了三角形的表象,對三角形應該是什么樣的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片段五】
師:同學們都會畫三角形嗎?
生(齊):會!
師:那什么樣的圖形才叫三角形呢?你是怎么畫出三角形的呢?
【賞析】學生們雖然畫好了三角形,可是誰也沒有想過為什么老師要求他們畫三角形,更沒有想過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教師的這一提問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思考中的沉默不語也是一種活動,是一種想要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的智力活動,這不同于剛才所進行的畫三角形的外顯活動。即使學生思考后得不出完美的結論(對小學生而言,實際情況往往就是如此),但是思考的過程是必須要經歷的。經歷了思考的過程,學生會獲得緘默知識或意會知識,這種緘默性的知識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片段六】
生 1:我認為,三角形是有三條邊的圖形。
教師在學生回答同時畫出,問:你說的三角形是這樣的圖形嗎?生 1搖頭。
生 2:我認為,三角形不僅是有三條邊,而且是有三個角的圖形。
此時,教師又畫出,問:你說的三角形是這樣的圖形嗎?生 2也搖頭。
師:下面,大家分組討論一下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適時指導。
師:誰再來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
生:三角形要有三條邊和三個角,這三條邊還要圍起來。
教師結合回答,板書: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賞析】之前學生進行了畫三角形的外顯活動和思考“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的內隱活動,對三角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但是如何準確地表述,對小學生而言仍然是一個難題,這也是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之一。小學生的表述往往是不嚴密的,容易被教師“鉆空子”,但教師“鉆空子”的目的不是為難學生,而是讓學生產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之感,“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才是三角形呢?”“我覺得自己說的符合三角形的特點,為什么老師還能找出毛病呢?”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深層次的激發(fā),迫切想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這時候的學習無疑是高效率的,學到的知識也是難以忘記的。
數學教學的最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發(fā)展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生成學生的智慧。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只是教概念、教知識,更要教學生建構新概念、新知識的方法和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學會從“不知”開始逐步達到問題的核心,直至最終解決問題?!叭切蔚恼J識”這些教學片段清晰地體現(xiàn)了對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對學生智慧生成的促進。當然,小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尚處于模糊的萌芽階段,需要教師不斷地予以引導,更多的時候可能是明確化的引導或者說“明示”,即明確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一般科學研究方法的熏陶。(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郭里集中心小學)
關鍵詞:數學;三角形;高的再認識
當一個三角形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教師一定能想到這樣一課“三角形高的畫法’’的教學過程,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作出各種三角形的高是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他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差距所至。如何指導農村學生比較熟練的作出三角形的高呢?我認為可以從傳統(tǒng)的一說,二看,三作以外再加上線錘作高的環(huán)節(jié)。具體的操作如下:
一實踐。老師應該拿出三種形式的三角形和線錘,并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人如何利用線錘作垂線的,教師邊演示邊講解。認識了高以后然后叫學生上臺利用線錘給三角形作高教師在旁邊指正。當然這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在整個課堂上占時比較多一些,尤其是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銳角的頂點到對邊作高,教師要重點操作講解,為學生在后面的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畫高線的教學打好鋪墊,達道解惑的目的。
二說。讓學生說出三角形中哪條邊確定為底,相對應的頂點是哪一個,再說出另一條邊為底時,相對應的頂點又是哪一個,最后說出第三條邊為底時相對應的頂點是哪一個。當三組相對應的底,、頂點確定后,可以說已進入了作高的起始狀態(tài)。
三看。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觀察底和頂點的位置,再想作高與過直線外一點作直線的垂線的過程是完全一致的。具體做法是在屏幕上出現(xiàn)一個三角形,當學生確定了一條底邊以及相對應的頂點后,可將三角形中的另兩條邊暫時消失隱去,讓屏幕上只存在一條底邊和頂點,這樣就排除了因為其他線段、頂點的存在而影響作高的因素。消失隱去另兩條邊的做法,可讓學生意識到作三角形的高,就是直線外一點給直線作垂線的實際運用,不同的只是要作三條高,就必須有三個頂點和三條邊相對應。所以說,認準點、邊對應是作高的先決條件。
關鍵詞:三創(chuàng)教育;三創(chuàng)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
一、“三創(chuàng)型人才”和“三創(chuàng)教育”的涵義
“三創(chuàng)型人才”是指以學科教育為基座,以通識基礎深厚、綜合素質高、專業(yè)適應性強為塔身,以富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為塔尖的復合型的、適合未來發(fā)展要求的高級專門人才?!叭齽?chuàng)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主動性、靈活性、質疑性、新穎性、自信心、堅韌力、獨立性、想象力、洞察力和嚴密性。主動性是指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其銳意進取,執(zhí)著追求新知識。靈活性是指其思維活躍,善于變通聯(lián)想,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出非凡的主張。質疑性是指不為現(xiàn)成的觀點所約束,敢于大膽發(fā)問質疑。新穎性是指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棄舊圖新,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自信心是指堅信自己所從事事業(yè)的價值和研究能力,即使遭遇挫折和失敗也不氣餒,勇往直前直至成功。一項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或發(fā)明,一旦確定目標,必須要有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要有百折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這就是堅韌力。獨立性是指不人云亦云,能獨立觀察和對待已知和未知的事物。一般來說,新的觀點來源于合理的想象或偶然的靈感和機遇,想象力豐富,可突發(fā)奇想,有利于揭開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的序幕,這就是人才的想象力特征。洞察力則是指對環(huán)境有敏銳的感受力,能從他人所忽視的情況或細微中觀察出事物的真諦。除此而外,當抓住靈感時,還要精心推敲,深思熟慮,以求完美的結果,這就是人才必須具備的嚴密性特征。
“三創(chuàng)教育”包括創(chuàng)造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和創(chuàng)業(yè)教育三大部分。創(chuàng)造教育重在實施創(chuàng)造性教學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創(chuàng)新教育重在引發(fā)創(chuàng)新理論及傳授創(chuàng)新技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品格;創(chuàng)業(yè)教育則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創(chuàng)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業(yè)人格。“三創(chuàng)教育”是創(chuàng)造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和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體,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是一組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創(chuàng)造是建立新理論新方法,做出新的東西或新的成績,強調的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發(fā)生過程;創(chuàng)新指的是創(chuàng)造革新,強調在原有知識、技術和技巧等的基礎上有所前進,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突破,體現(xiàn)的是對現(xiàn)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創(chuàng)業(yè)是開創(chuàng)基業(yè),創(chuàng)辦事業(yè),強調的是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全面利用現(xiàn)有條件開創(chuàng)新局面,辟出新天地?;趧?chuàng)造、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的教育,不僅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而且實際上也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聯(lián)結的人才培養(yǎng)過程。把三者統(tǒng)一在一起是可能且可行的,正是建立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創(chuàng)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能力的教育。
二、“三創(chuàng)教育”對“三創(chuàng)型人才”培養(yǎng)的必要性
高校要培養(yǎng)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特別是具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能力的“三創(chuàng)”型人才,就必須在大學中大力推進“三創(chuàng)教育”,使廣大教師樹立“三創(chuàng)教育”理念,并將“三創(chuàng)教育”作為長期堅持的辦學思想。中華民族要想在2 1世紀崛起,必須培養(yǎng)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三創(chuàng)精神”和“三創(chuàng)能力”的人才。而培養(yǎng)“三創(chuàng)型人才”就必須改進原有的教育模式,樹立“三創(chuàng)教育”理念,切實培養(yǎng)三創(chuàng)人才:首先,“三創(chuàng)教育”是以精神和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精神、能力主義教育觀是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體現(xiàn),它要求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與能力置于中心地位。教學活動圍繞,著精神和能力培養(yǎng)而展開。由此培養(yǎng)的人才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視野開闊,認識新穎,學習積極主動,對新異事物、刺激反映敏銳,實踐能力強,敢于面對挑戰(zhàn),能夠把握時機,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其次,“三創(chuàng)教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視個性發(fā)展的教育。人的培養(yǎng)過程不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師,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更需要學生個體的積極參與。對于那些基礎扎實、智力超常的學生實施創(chuàng)造教育,偏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鼓勵他們探索新知、新技術,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力,為將來作出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奠定基礎;對于一般學生只提出創(chuàng)新教育的要求,偏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第三,“三創(chuàng)教育”是充分發(fā)揮學生能動性的教育,學生發(fā)展的主動權應該掌握在學生的手里,教育者不能越俎代庖,強迫、圈定或限制。
三、“三創(chuàng)型人才”培養(yǎng)措施
1、確立培養(yǎng)三創(chuàng)人才的辦學定位。高校要為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制定明確的目標和科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當前,我國高等學校在定位和辦學指導思想方面存在著趨同的現(xiàn)象,應鼓勵各類學校明確自身所處的位置,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高水平,從而從共性的教育觀念向特色的教育觀念轉變,形成學校定位多樣化。改變單一的“傳授知識――接受知識”教學模式和簡單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調動教與學,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高校要圍繞“創(chuàng)”字來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方法,積極推進講授與自學、討論與交流、指導與研究、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多樣化人才培養(yǎng)的辦學定位。
2、制訂三創(chuàng)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三創(chuàng)”型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即“三創(chuàng)教育入門、三創(chuàng)教育基礎課、結合專業(yè)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實踐”,簡稱為“三段式”。首先是對新生進行科技引導及“三創(chuàng)”入門教育,使新生樹立“三創(chuàng)”意識,感受知識經濟和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具體做法可以通過聽有關“三創(chuàng)”教育的講座,參觀校內外發(fā)明創(chuàng)造競賽的成果展覽等,從而培養(yǎng)新生開闊的胸襟,堅定的意志,為日后走上創(chuàng)業(yè)之路奠定基礎;其次,在大二和大三階段,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三創(chuàng)”能力,應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初步嘗試自己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大四階段,學生在這一階段應該運用和實踐“三創(chuàng)”思維,開展“三創(chuàng)”活動,鍛煉自己的“三創(chuàng)”能力。在這種的培養(yǎng)模式中,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始終。這是因為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在知識、智力、能力、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知識、智力、素質、能力是這一模式的四個基本要素。大一著重于掌握基礎知識,知識是開發(fā)智力,形成能力和素質的基礎;大二、大三階段主要是素質的形成和提高,促進知識的更快獲取和拓展,促進智能的更大發(fā)揮和發(fā)展;到了大四,創(chuàng)業(yè)主體利用自身素質的潛能,使自己的思維得到提升。而經過各種能力的優(yōu)化組合,使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也相應地得到提升,最后經過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合,就形成創(chuàng)業(yè)能力,從而使自己成為創(chuàng)業(yè)人才。
3、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按照加強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思路來調整課程設置,引導學生個性化選課,形成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結構體系。以知識“整合”或“集成”的思想構建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反映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的要求,改變教學內容劃分
過細,偏重專業(yè)需要,知識傳授各自強調課程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狀況。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更新陳舊落后的課程內容,增加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學科的新發(fā)展,推進教學內容的現(xiàn)代化。拓寬專業(yè)面,增強專業(yè)的適應性,加強工程實際能力的鍛煉。從而使學生分析、歸納、判斷和知識運用能力等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加大教學改革和研究力度,提高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和建設水平,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一方面,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有較強的理論技能;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還需要有過硬的應用性知識,有一定的科學人文知識和相關的財務、管理和人際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他們要有一定的知識深度,要從以“夠用”和“實用”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礎扎實、增強后勁”轉變,從掌握職業(yè)崗位技能和技術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識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統(tǒng)和科學性的專業(yè)知識體系方面逐步轉變。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必須具有研發(fā)能力,要夯實專業(yè)理論基礎,增強學生發(fā)展后勁,須具備較為厚實的數學、物理、計算機、外語等基礎理論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
4、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的教學客體轉變?yōu)橹鲃訁⑴c的教學主體。這就要求,首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和勇氣;其次要倡導學生進行自我設計,鼓勵學生按照個性發(fā)展;第三,要開展創(chuàng)造教育,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技能;第四,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和冒尖,施行“創(chuàng)新學分制”;第五,要開展創(chuàng)業(yè)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技能。當前高校教學方法和手段還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分數衡量教學成功為唯一標準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倡導“啟發(fā)式”、“討論式”和“研究式”互動教學,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要充分發(fā)揮以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特征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作用,逐步實現(xiàn)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要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價值取向,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開發(fā)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自由、奮進的學習氛圍。全面提高教師素質,著力建設一支德才雙馨、樂于教學、精于教學的師資隊伍。這是推進“三創(chuàng)教育”和培養(yǎng)“三創(chuàng)”人才的關鍵。教師首先要有“三創(chuàng)”精神和能力,要學會批判繼承,敢于標新立異,不斷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運用啟發(fā)式、研討式和參與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的智力覺醒,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等。
筆者主持的教師工作室團隊以馬克姆•諾爾斯成人學習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將工作室指導教師劉永東的“科組三人行”教研模式嵌入到工作室開展的培訓活動中,通過開展自主與合作、示范與引領、研究與反思等培訓活動,對該模式進行應用與發(fā)展,構建出一種教師培訓的基本模型,讓參與培訓的教師和工作室團隊成員達成相互學習、交流和相互促進彼此專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培訓目的。
二、模式建構與實施案例
1.理論基礎。
由于年齡、心理等方面的差異,成人具有與兒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學習特征。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家馬克姆•諾爾斯認為,成人學習具有五個方面的特征:強調學習者的獨立性、已有的生活經驗、以需求和問題為中心、學習動機多樣化。成人在學習活動中自主性和獨立性取代了對老師的依賴,成人在學習活動中更希望決定自己的行為,并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由此,在成人培訓中,不應把知識灌輸給成年人,而應視其為學習伙伴,采用相互探討、交流的培訓方式。成人的經驗,是學習的寶貴資源,不僅可供其個人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同時還可互相利用,取長補短,通過共同探索,能豐富集體的認識。另外,成人學習者的學習主要是為了適應社會和生活的需要,他們很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和目標,因此做好培訓分析,了解成人學習的需要是開展培訓的基礎。而“科組三人行”教研模式運作正好與成人學習具有五個方面的特征相吻合,它本是教研組教研運作的一種活動模式,是指三所學校聯(lián)盟或者同一學校的三個年級集備組,按照固定的教研模式,以問題為起點,共同制定活動內容和方案,協(xié)作組織有序的教研交流活動。由于該模式具備可行性和操作性,又與馬克姆•諾爾斯成人學習理論相呼應,因此,工作室團隊嘗試利用該模式進行開展培訓,并對模式進行完善和發(fā)展。
2.模式建構。
在模式建構之前,對以下兩方面進行思考:首先是需求分析與目標內容的確定。學員需求的調查分析是培訓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培訓的基礎。調查分析的內容包括:培訓對象的起點水平、學習動機、工作中的需求等。由于培訓的對象是成人,因此還要根據成人學習的特點,通過多種途徑與培訓對象建立聯(lián)系,對培訓需求進行溝通,明確培訓者希望達成的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確定培訓目標,設計培訓內容,創(chuàng)設學習、交流、共享的環(huán)境。其次是實施過程與評價總結。根據既定培訓計劃實施,把培訓實施流程設計為五個環(huán)節(jié):自主與合作、對話與交流、示范與引領、研究與反思、總結與提升。五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順序將結合具體培訓內容的特點進行靈活的調整。并對過程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反饋學員的學習情況,了解培訓的滿意度以及對培訓的改進建議?;谝陨纤伎?,結合筆者主持的教師工作室團隊開展的“廣東省2012年省級骨干教師的跟崗學習”培訓活動,對“科組三人行”教研模式進行應用與發(fā)展研究,在教師培訓中通過構建可操作性強的操作流程,系統(tǒng)地、有效地設計培訓過程與實施培訓方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強的教師培訓模式。
三、實施案例
1.培訓需求分析。
培訓對象是廣東省省級骨干教師,培訓時間長達20天。培訓前,工作室對參加培訓的學員做了一份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教齡在十年以上的達100%;在教學業(yè)務上獲省市級獎勵的達88%;參加各類培訓的頻率較大,其中參加過國家級培訓的占25%。由此可見,參加跟崗活動的學員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教學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顯然,單一地請專家開設講座或聽課實踐學習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因此,本次的培訓活動計劃要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既要學員掌握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促進理念的提升,也要懂得把新的理念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
2.設計培訓內容。
基于需求分析,設計培訓內容為:借助專題講座,開展課題研究理論和新教學理念的學習;運用“科組三人行”教研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和課例研發(fā);撰寫學習心得、反思論文,促進自身的總結和提升。同時以這三個模塊達到培訓目標:以指導專家、導師和輔導團隊為引領,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以“科組三人行”教研模式為載體,通過自主與合作、對話與交流、示范與引領、研究與反思、總結與提升的實踐過程,匯集群體智慧,形成教學相長、互促共贏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相互促進彼此的專業(yè)持續(xù)發(fā)展。
3.創(chuàng)建培訓環(huán)境。
首先是創(chuàng)建交流平臺、組建研修團隊。為了更好地協(xié)調各方力量,順利開展各項工作,在培訓開展之前工作室團隊創(chuàng)建了教師工作室QQ群,組建了“三人行”研修團隊、專家指導團隊和輔導團隊。其次,確定研修內容,開展自我研修。培訓全過程需要受訓教師先進性自我研修,學習和了解“科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相關理論知識。以“科組三人行”教研模式開展的教研交流活動,強調的是以問題為起點,共同制定活動內容和方案,開展協(xié)作組織有序的教研交流。為了讓受訓教師在培訓中更好地形成互動,激發(fā)他們學習研討的積極性。在培訓開展前,工作室確定了課例研究的內容: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一次函數的性質》。最后是確定培訓形式,擬定培訓大綱。根據前期的預設的培訓內容,確定培訓活動的形式,培訓活動計劃分為三個并行的模塊。
4.開展實施過程。
培訓一開始,進行開班儀式。內容包括:培訓團隊成員的相互介紹,工作室主持人介紹本次培訓的整體計劃和安排等,目的在于讓受訓教師明確培訓的目的、內容和要求。然后根據培訓需求的調查分析,把培訓活動分為理論學習、教學實踐和總結反思三個并行模塊。第一模塊:理論學習為提高培訓工作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學習,重新解讀自己的教育實踐,提高提升學員理論學習的效益和實踐效益,基于學員已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教學問題也已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工作室在開展本模塊學習活動時,對培訓實施流程進行了如下調整。例如:在活動第一階段,工作室組織“跟崗培訓開題報告會”。會前,要求學員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查閱有關資料,聯(lián)系已有的教學經驗,撰寫課題開題報告初稿,并通過三人行研修小組進行組內交流,修改形成課題開題報告修改稿。會中,先由學員向全體研修團隊闡述各自的開題報告,然后由指導專家對學員的課題研究開題報告進行現(xiàn)場的專業(yè)點評,最后再由指導專家以《怎樣進行科研材料的整理與撰寫》為題進行專題講座。通過現(xiàn)場點評和講座的示范引領,會后學員們開展進一步的組間交流,研究反思,再次修改完善開題報告,形成最終的課題研究方案,為培訓后的課題實踐活動做好充分準備。第二模塊:課例研發(fā)前期調查結果顯示:參與本次培訓的學員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教學水平?;隈R克姆•諾爾斯提出的成人學習特征和“科組三人行”的活動模式,工作室在開展本課例研發(fā)的活動中時,對培訓實施流程進行了如下調整。目的是希望學員和輔助團隊成員能把彼此的教學經驗作為學習的寶貴資源,在課例研發(fā)的過程中互相學習、交流、共享。本次研發(fā)的課例為: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一次函數的性質》。為了讓學員和輔導團隊成員在課例研發(fā)過程中更好地形成互動,在培訓開展前,以安排課例的自主研修。學員們自主本課題進行教材、課標的研讀,并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形成個人教學設計。在培訓期間,先以三人行研修小組為單位,開展組內互評,完成個人設計的自我修改;借助組內協(xié)商,形成小組的優(yōu)化設計。在此基礎上,通過組間研討,形成課例實施設計初稿,并嘗試課堂實踐。在進行課堂實踐嘗試的過程中,工作室邀請指導團隊專家進行隨堂聽課,并在課后進行設計點評,并以《非線性主干循環(huán)活動型課堂教學模式概論》為題開設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專題講座,加強理論指導。最后,研修團隊對課例實施設計作進一步修稿,并通過撰寫學習心得或反思論文進行自我的總結和提升。第三模塊:自主體驗本模塊的學習活動是貫穿于整個培訓活動中,通過自主研修、與他人的學習交流、撰寫跟崗日志、學習心得、反思論文等活動,達到自我體驗,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的目的。
5.培訓評價。
培訓的評價,主要是以完成培訓任務的情況為依據,分為受訓教師自評、小組互評、工作室評價三個方面。在跟崗培訓結束后,工作室對本次基于“科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師培訓進行了簡單的評估。主要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結果,需要改進的地方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受訓教師對培訓內容非常滿意,認為符合自身的學習需求;基于“科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培訓基本模型獨特新穎,通過觀摩、學習、實踐該模式下的備課、授課、評課,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
四、培訓的改進建議
1.完善網絡學習平臺。
網絡學習可以為學員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更便于培訓后的繼續(xù)學習。在網絡學習平臺中除了最基本的教學資源以外,還應該有專家在線輔導,以便及時解答教師在時間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在網絡平臺中進行研討,將他們的實時工作實踐體會與其他教師交流分享。
2.完善多元化評價方式。
關鍵詞:初三化學 學習策略 策略訓練 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3
本文對江陰市某實驗中學初三年級的100名學生進行初三化學(人教版)課程中流行性策略訓練的實驗探究,為提高初中化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對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江陰市某實驗中學初中三年級1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對他們進行學習策略訓練的實驗研究。
1.2 研究工具
針對學習策略包含的內容,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包括實驗前、中、后三個方面。實驗前包括計劃性和準備性兩個維度;實驗中包括意識性、執(zhí)行性和方法性三個維度;實驗后包含總結性、反饋性和補救性三個維度。其中方法性又包括一般方法、聽課方法、預習方法、練習方法以及復習方法等五個亞維度。因此,本量表包括三方面,八個大維度,十二個小維度,并且用SPSS8.0進行全部數據的統(tǒng)計處理,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等的優(yōu)點。
1.3 研究方法
教育實驗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具體的實踐中又分為準實驗法和對比實驗法。
2 具體研究過程
2.1 理論模型
結合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學習的心理特點以及初三化學的教學大綱,對課堂教學實驗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設計,采用自評和他評共用的方式,達到促使學生主動運用相關學習策略的實驗目的。
2.2 實驗中的變量
本實驗中的變量包含因變量和自變量兩種,其中因變量是本實驗研究對象的化學成績,自變量是研究對象的學習策略訓練。
2.3 實驗過程
首先,以一個真實實際的化學實驗入手,要求研究對象寫出解決本實驗問題的具體實驗設計方案,通過實驗設計可以看出學生實驗設計的意識以及對化學實驗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要指導研究對象備課,并進行教學自評和互評,有利于促進學生建立既穩(wěn)定又有效的實驗策略。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反省的經驗交流,要求學生能夠通過交流找出自己實驗中異常現(xiàn)象及錯誤實驗操作的原因,在反省和再修改的基礎上寫出正確的實驗問題解決方案。
3 實驗結果
3.1 學習策略的比較
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對象在準備性、聽課方法和預習方法這三個維度上,實驗組和對照組間的差異并不明顯(P>0.05);其他維度實驗組的得分均比對照組高(P
3.2 多元回歸分析
選取本次研究中學生們的化學實驗成績?yōu)橐蜃兞?,學習策略的各維度為自變量,展開多元回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學習策略的各維度特別是計劃性、執(zhí)行性、方法性、反饋性和總結性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水平明顯較高。具體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學習策略各維度對學生成績的標準回歸系數(β)和t檢驗分析結果
4 討論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學習策略具有很強的可訓練性,通過采取適當的方法和措施對學生進行流行性策略訓練,就能夠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學生解決實驗問題的計劃性明顯增強,實驗意識性也更明確,并且能夠根據實驗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靈活及時地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解決化學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在實驗之后實驗組的學生比對照組的學生更加懂得自我反思和經驗總結,說明實驗組的學生具有更好的學習策略性。本次研究采用回歸分析法,通過回歸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學習策略對學生成績的重要作用,說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學習策略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有很大幫助的。
5 總結
本次初三化學(人教版)課程中流行性策略訓練的實驗探究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通過本次研究我們更加明確流行性策略訓練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性。可以從教與學的方式改革著手,重視對學生學習策略包括計劃能力、準備能力、調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等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龔少英.我國學習策略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J].心理科學,2003,(1).
[2]梁笑桃.對初中化學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的思考[J].新課程(教研),2010,(10).
[3]陳靈志.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09,(3).
[4]韓勇.化學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6).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特征。
3.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chuàng)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為怎樣去測量?
(2)課件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并匯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1)聯(lián)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lián)系實際,找出三角形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關鍵詞】引領;自主探究;本真課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和動手操作中,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高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的指定底上畫高。
(2)知道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三角形高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會在三角形內畫高,體會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教學準備:
每人三根不同長度的小棒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三角形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三角形的世界,來研究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吧!(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二、理解概念,操作感知
(一)自學課本第80~81頁:(可以在課本上劃一劃)
(1)怎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3)請你先在紙上畫一個三角形,再試一試能畫出它的高嗎?
(4)你還了解了三角形哪些知識?
思考:根據學生原有的認識,通過自學三角形的過程,讓學生領會三角形是由三條邊“圍成”的含義;接著,在認識了三角形之后,讓學生試著先畫一畫高,初步讓學生在畫高的過程中感受對高的理解;最后,再讓學生思考,通過自學還了解了哪些三角形的相關知識。這樣,不自覺地引導學生朝著本課的教學目標自主學習,想來,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學生匯報自學成果
1.怎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1)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三角形的認識。生1:有三條邊;生2:有三個角;生3:每一條線段的端點都被連在了一起;生4:三個角都是尖尖的。
(2)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判斷是不是三角形?
生1:4號的一條邊彎彎曲曲的,它不是三角形。
生2:5號有兩個角畫得不對,一個角上的兩條邊出頭了,還有構成角的兩條線段還沒有碰到一起呢。
生3:6號的一個角是圓弧行的了,不對。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現(xiàn)在,請同學們檢查剛才你自己畫的三角形,你畫對了嗎?(讓學生自己判斷)
思考: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對三角形概念理解,學生最多只
會用“端點之間都連起來了”、“三條線段圍在了一起”之類的語言。盡管學生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卻無法在語言上做到嚴謹。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此時規(guī)范一下學生的語言表述,讓學生自然的體驗到三角形的概念,同時也領悟到數學語言的嚴謹性。
2.認識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師:為了今天的研究,老師特意準備了動物房子的圖片。你能區(qū)分出哪棟房子是松鼠的?哪棟是斑馬的嗎?并說明理由。生:高的房子是斑馬的,因為斑馬長的高。
師:從圖上來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2)自學三角形高的定義。師: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
師:這就是三角形的一條高:
從頂點A出發(fā),作對邊BC邊上的垂直線段,點A和垂足之間線段我們叫做三角形的一條高。BC邊就是三角形的一條底。
3.學習畫高
(1)師:剛才,同學們在自學的時候已經試著畫過高了。說說你是怎么畫的呢?生:用三角尺的兩條直角邊;師:你能完整的示范一遍怎樣作高嗎?一起交流作高的過程:學生嘗試作高,并說說是怎么作高的?生:畫三角形的高,其實就是過直線外一點畫直線的垂線段。教師把學生所畫的三角形的高進行旋轉變化。
師:旋轉變化之后的三角形的高,與先前的高有變化嗎?生: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高。
(2)師:請你仔細觀察這個三角形的底和高,它們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嗎?(學生發(fā)現(xiàn)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的高就是過一個頂點作對邊的垂線段。)小結:對,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一組線段。
師:下面請同學們畫一畫這些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
(3)你能由一條高重新想象三角形,并把它畫出。
(4)師:三角形只有一組底和高嗎?
師:在這些三角形中,你還能畫出其他底上的高嗎? (出示一些三角形)學生在作業(yè)紙上操作,然后評議交流。三角形最多能有幾條高?小結:無論什么樣的三角形都有三條高,只是他們的高各不相同。
思考:教師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畫一畫三角形的高,接著共同探討并歸納出畫高的方法。在學生初步學會畫高的基礎上,教師采用“旋轉三角形”的方法讓學生判斷,旋轉后的三角形的高是否還是原來三角形的高?以及讓學生通過一條高,思考原來三角形的形狀是怎樣的?這些都使得學生對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推向了一個較高的層次。然后在學生對高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再讓學生判斷:在一個三角形中有幾對類似這樣的高和底,從中讓學生明確三角形中三對高和底之間的聯(lián)系。之后,讓學生再畫出另外兩條底上的高時,學生就能很明確的畫出底上的高了。
4.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師:同學們,現(xiàn)在請你用手中的小棒去圍成一個三角形,你能圍成多少種?(學生操作)生1:我用三根小棒去圍三角形,我發(fā)現(xiàn)無論我怎么圍,三角形的形狀都沒有發(fā)生改變。生2:我圍來圍去,圍成的三角形都一樣。師:請你再仔細觀察,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討論后匯報:我們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三條邊如果確定了,那三角形的形狀和 大小也就確定了,這是三角形的特性之一。師:同學們的說法很有道理?,F(xiàn)在我們請兩個同學把剛才的三角形來拉拉看,感覺怎樣?生:無論我們怎么拉三角形,三角形根本就拉不動。小結:以上這些都說明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師:沒想到一個小小的三角形,里面藏了不少知識呢!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穩(wěn)定性這個特性的地方有很多,你能舉一些例子嗎?學生各抒己見:自行車、籃球架、電線桿。
思考:“不易變形”是三角形的一個外在的特性,而對于三角形的特性的理解應該是“三角形的三條邊確定了,那么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確定了”這一特性。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可以給予學生一定長度的三根小棒,讓學生重點去探究“三根小棒圍成的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從而對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三、小結評價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三角形又了有哪些新的認識?
學生參與本課知識的回顧。
師:三角形的世界真是豐富多彩,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走進三角形的世界,進一步探索三角形的奧秘!
思考:從一開始提出的4個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的自學,到之后隨之而來為解決問題而進行一次次實踐操作的探索,直至最后讓學生回顧本課新知。教師都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宗旨,帶領學生一步步正確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去探究新知,真正實現(xiàn)了“回歸本真課堂”的理念。
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研究者;
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索者,這是“本真”課堂之精髓。同時,也是對我們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提出的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教學過程:
一、嘗試畫圖,主動建構本質概念
1.按要求畫三角形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三角形的概念,你能畫一個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嗎?
2.展示學生作品,引導辨析
師:這些畫法都對嗎?你是怎么想的?
生1:①號三角形是錯的,因為三角形的底和高應該是互相垂直的,而他畫的兩條邊是不垂直的。
生2:②號、③號和④號圖形是對的,因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
師:④號三角形是怎么畫的?
生3:我先畫一組平行線,它們之間的高是3厘米,然后按要求連起來就行了。
3.表述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意義
師: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生4:三角形的高和底是互相垂直的。
生5:三角形的高是從頂點到底邊的垂直線段。
4.揭示概念
師:同學們很會動腦筋,我們來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高的定義)
二、溝通聯(lián)系,概括概念的本質特征
1.呈現(xiàn)平行四邊形、梯形各一個
師:請比較一下,三角形的高與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高之間有什么異同?
生6:不管是三角形,還是平行四邊形、梯形,它們的底和高都是互相垂直的。
生7: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可以畫無數條。
生8:三角形只能畫三條高。
師:為什么?
生8:因為三角形只有三個頂點、三條底邊,三角形的高要從頂點畫到對邊。
2.練習畫三角形的高
畫出②號銳角三角形另外兩條底邊的高。
3.概括概念的本質特征
師:畫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畫兩條底邊之間的垂直線段,那么,畫三角形的高就是原來學過的畫什么?
生: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直線段。
三、強化練習,提高認識,形成技能
1.找高,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師:你能找出直角三角形三條底邊的高嗎?
生9:AB的高是AC,AC的高是AB,因為兩條直角邊是互相垂直的。
生10:BC的高應從A點出發(fā)畫BC的垂線。
2.畫高,提高對概念的本質認識
呈現(xiàn)一個鈍角三角形,畫出三條高。
(1)學生獨立畫出三角形的高。
(2)辨析。
師:AB的高到底是哪一條?為什么?
生11:第①號三角形是錯的,雖然從頂點C出發(fā),但沒有和底邊垂直。
生12:第②號三角形也是錯的,AD雖然和AB垂直,但AB的高應該從頂點C出發(fā)。
生13:第③號三角形是對的,從頂點C出發(fā),而且和底邊AB垂直了。由于AB不夠長,所以要把底邊AB延長,高畫到三角形外面了。
3.回顧反思,深化認識
師:通過練習,你對三角形的高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生14三角形有三條高,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高都在三角形里面,有的三角形有兩條高是直角邊,有的三角形有兩條高在三角形外面。
生15: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
生16:高就是從頂點出發(fā)向對邊畫一條垂直線段。
4.再次畫高,形成技能
師:前面我們畫了一個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能再畫幾個這樣的三角形嗎?你覺得這樣的三角形能畫多少個?
……
教學思考:
一、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是概念教學的前提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學生已經知道了多少。就概念教學而言,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背景是理解概念本質的前提。”影響本課概念(三角形的高)學習的知識和經驗背景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就生活經驗而言,學生對高的生活概念的理解是“高是與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從學生的學習經驗分析,四年級時學生已學習了平行、垂直等概念及在平行四邊形、梯形中作高等操作性技能。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較常見的教學思路一般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思路,從高的生活概念導入,借以學習三角形豎直方向的高,再通過變式教學,完善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第二種思路,以學生已學的垂線為學習起點,以自學的形式促使學生自主建構概念的意義,然后通過鞏固練習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形成操作性技能;第三種思路,從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高引入,引導學生嘗試畫三角形的高。綜觀以上教學思路,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學生學習起點定位有偏差的問題。筆者認為,無論是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高,還是三角形的高,它們的本質特征是“與底邊垂直”,新舊兩組概念屬于并列關系,區(qū)別在于前者的高是兩條底邊之間的垂直線段,而后者是從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因此,本課的學習起點應是學生已掌握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及垂線的概念。課堂教學中,教師多次喚醒學生對舊概念的主動回憶,以促使學生對新概念的自主建構。從教學實效看,既巧妙降低了學習難度,又充分利用已有知識,使學生扎實而深入地理解了新概念。
二、巧用已有知識,引發(fā)學生自主建構概念的意義
任何概念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如本課“三角形的高”這樣操作性較強的概念,既有一定的直觀性,又具有抽象性。如果只限于自學或是不夠自主的建構、理解,那學生對它的理解要么容易停留于表面,要么難以深入和發(fā)現(xiàn)。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主動建構這個概念呢?
課始,教師讓學生嘗試畫一個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要知道,此時三角形的高的概念還未“開講”,對學生而言是全新的“未啟封”的知識。未學先練,這樣一種不合邏輯、不合常理的教學安排,卻是教師煞費苦心的設計,也是筆者認為本課最大的亮點之一。大家認真思考,“三角形的高”對學生來說,真的是全新的知識嗎?其實未必!學生已學習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對“高”有著自己的認識和經驗,畫高前自然會思索一番,然后畫出他們認為的三角形的高。這個過程,正是學生在教師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驅動下,自覺喚醒了對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關經驗的回憶,并主動進行概念的自我建構。這樣的概念建構(當然是初步建構),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但并不是難以企及的。從兩個班的教學實踐來看,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地作圖,然后通過辨析討論,初步建立“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同時,這樣的概念建構過程,還巧妙地把“三角形的高是與水平方向垂直的”這一非本質屬性回避了,為學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其他邊上的高掃除了障礙。
上述提到的幾種教學思路,雖然都重視讓學生嘗試作高,但這種嘗試是在自學定義或聯(lián)系三角形的高的生活概念,或仿照平行四邊形的高進行的。三角形的高作為一個幾何概念,具有一定的直觀性,學生的嘗試往往只是在模仿作圖,并沒有深入思考概念的本質。所以,在后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總是會組織多次變式練習,引導學生認識三角形的高并不只是“與水平方向垂直”,可謂“勞苦而功不高”。
三、溝通概念間的聯(lián)系,突顯概念的本質特征
1.溝通新舊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概念的本質特征
當學生初步建構“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后,教師并沒有急于進行變式練習,而是呈現(xiàn)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讓學生比較它們的高與三角形的高之間的異同,旨在溝通新舊概念間的聯(lián)系。看似多此一舉的教學,實則蘊含了教師的“大局”意識和遠見。比較概括新舊概念的共性,通過找到相同點,理解高和底是互相垂直的關系,這對進一步理解新舊概念共同的上位概念——“高”是有幫助的,也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了更扎實的基礎。
通過新舊概念不同點的比較,突出三角形的高是從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使學生在討論中準確地把握了三角形高的本質屬性之一——從頂點到對邊。正因為在這樣的對比中,新概念的內涵更加清晰地突顯出來了,學生既發(fā)現(xiàn)新舊概念間的差異,也使得已有知識對新知識的影響更多是正面的,而非負面的。從教學實效看,學生后面的練習(畫高)的確較少出現(xiàn)錯誤。因此,關注新舊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不但找準了新概念的生長點,而且也突顯了概念的本質特征,利于學生建構合理的概念體系。
2.溝通三種三角形的高的聯(lián)系,理解概念的相關屬性
從學生最初理解的銳角三角形的高,到后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高,雖然概念本質并未發(fā)生變化,但是學生的認識難度卻不在同一層面上。事實上,理解鈍角三角形的高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課堂教學中,以銳角三角形的三條高作為理解概念的基礎,通過找直角三角形的高來提高學生對概念的本質認識,再通過畫鈍角三角形的高并運用概念的本質特征進行辨析,從而較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當學生能正確畫出各種三角形的高后,教師沒有就此滿足,而是順勢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促使學生溝通三種三角形高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既使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概念的相關屬性,豐富學生對概念外延的直觀經驗,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準備:三角尺
教師準備:多媒體投影、課件、三角板、禮物盒(內含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各一個)、作業(yè)單(每人2份)
教學重點: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舊知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Я艘环荻Y物(出示盒子,搖一下)咦!里面有東西!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生答。師:那讓我們來摸摸他里面的東西,好不好?生答。師:老師需要一位小助手蒙眼睛,誰愿意幫幫老師?準備就緒,宣布活動規(guī)則:將你摸到的東西大聲地說出來并告訴大家你是如何判斷出來的?;顒咏Y束后教師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我們已經學習過了,所以大家能夠根據他們的性質準確的認出他們,三角形大家也能夠認出來,但是今天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地學習三角形,看看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板書課題)
二、情境導入
師:大家在生活中見過三角形嗎?生答。師:那現(xiàn)在老師給大家出示一組圖片,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出圖中的三角形(課件出示圖片)。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樣三角形形狀的東西一直陪伴著大家,你們知道嗎?生答:紅領巾。師:沒錯,是紅領巾(課件出示)今天老師就把同學們的紅領巾畫到黑板上,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看看它有哪些特點(黑板上畫三角形)。
三、探究新知
1.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特征
師:同學們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嗎?指名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的三角形標出各部分的名稱(課件展示)。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繼續(xù)觀察這個三角形,你能看到什么?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師:請同學們畫出一個三角形。邊畫邊數一數你剛才畫的三角形有幾條線段? 師:同學們再來看看老師這的幾個三角形都是幾條線段?是不是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都是三角形呢? 師:同學們請看老師擺成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為什么?那什么叫三角形呢? (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
師:請你們幫助老師判斷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課件出示練習題)
3.學習三角形的命名
師:通常我們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面這個三角形就可以表示為三角形ABC。 (出示課件) 師:同學們看這個圖形由幾個三角形組成,用字母分別怎么表示? 指名說一說。
4.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師;以前我們學過怎么畫平形四邊形的高還記得嗎? 請一生上臺給平行四邊形作高。
師:三角形也是有高的,我們來學習一下。(課件出示三角形的高的定義和畫法)
5.學畫三角形的高。
師:現(xiàn)在同學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你會畫三角形的高嗎? (1)要求學生在作業(yè)單上畫出三角形制定底邊上的高。指名學生展示,并講解畫高的方法,教師適當給予點評。(2)分析強調直角三角形搞得畫法。 (3)全班集體評價,總結三角形高的畫法及注意事項。
思考:一個三角形可以畫出幾條高?(3條)
四、總結評價,回顧全課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三角形有了哪些深層次的認識?還有什么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五、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