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視藝術的美學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影視藝術;綜合性;審美
影視藝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它吸收了多種藝術的長處和特點,使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豐富和充實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同時將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集于一身,從而具有巨大的美學魅力。影視藝術綜合了戲劇、文學、繪畫、雕塑、音樂、建筑、攝影、舞蹈等藝術中的多種元素,并把這些藝術元素相互融合同化和吸收,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形成自身新的特性,使之成為一種時空綜合的獨立的視聽藝術。影視藝術的綜合性美學特征絕不僅限于各種藝術元素的有機融匯,這種綜合性突破了藝術學的層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學層次上的高度綜合性,體現為再現性和表現性的統(tǒng)一、紀實性和抒情性的統(tǒng)一、技術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使得影視藝術成為迥異于其他藝術種類的一門獨立藝術。
一、影視藝術與戲劇
影視與戲劇有著密切的關系。戲劇既是一門綜合藝術,又是表演藝術,戲劇藝術多年來在編導、導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藝術規(guī)律,為影視藝術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從歷史的淵源來看,早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出現了以梅里愛為代表的戲劇電影學派;我國最早的電影理論也是“影戲”理論;20世紀40年代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戲劇化電影美學觀更是一度風靡世界銀幕。影視藝術作為一門年輕的藝術,在其成長初期,都曾從戲劇藝術中吸取了許多營養(yǎng),不僅借用戲劇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戲劇表演經驗,而且將戲劇性矛盾沖突與戲劇性情景納入作品之中。時至今日,雖然影視藝術更加注重發(fā)揮自身的藝術表現力,但影視藝術與戲劇藝術之間仍有著不解之緣。一些影視作品的編導、導演、演員,或者來自戲劇舞臺,或者兩棲于影視和戲劇藝術,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戲劇式結構方式更適應于大多數中國觀眾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習慣,因而在國產影視藝術作品中,它都將作為一種傳統(tǒng)樣式長期存在下去。但影視藝術畢竟不是戲劇,與戲劇相比,影視藝術自由轉換的時空打破了戲劇舞臺的時空局限性,影視演員自然、真實、生活化的表演取代了戲劇演員舞臺程式化的動作,從而使得影視藝術能夠更加逼真地再現現實生活。
事實上,電影是搬上銀幕的戲劇,電視是搬上熒屏的戲劇。舞臺、銀幕、熒屏都是戲劇人物活動的空間和場所;不同之處僅僅是,銀幕、熒屏比起舞臺的空間更寬闊,機動的余地更大,布景與活動場所可以不受狹窄舞臺的限制,能夠充分地利用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它給人物提供的環(huán)境和背景,比起舞臺布景的人工痕跡更少,銀幕、熒屏表現的內容和矛盾斗爭的活動場所,更具有真實生活的性質。但是,戲劇影視人物矛盾斗爭的基本行為方式及其產生的戲劇性,并不因此改變,甚至由于獲得比舞臺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顯得更優(yōu)越。因此可以說,戲劇的本質特性并不因為活動空間轉移到銀幕或熒屏而改變,電影、電視并不因為離開舞臺而失去戲劇的本質特性。因此,戲劇、影視在本質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二、影視藝術與文學
影視藝術也受到文學的極大影響。影視藝術從文學中吸取和借鑒了許多敘事方式與敘事手段。文學融入電影、電視,構成了影視藝術深厚的文學基礎。影視藝術的成功首先取決于劇本,影視文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同時,文學的各種體裁都曾經直接或間接地對影視藝術產生過巨大影響。電影向詩歌學習,產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詩歌電影,如《城南舊事》《黃土地》,前蘇聯(lián)的《戰(zhàn)艦波將金號》,美國的《金色池塘》,日本的《遠山的呼喚》等;電影向散文學習,從而產生了散文電影或紀實電影,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車的人》《羅馬11時》等;電影還吸取小說的手法與結構形式,從而產生小說電影,如前蘇聯(lián)的《靜靜的頓河》《戰(zhàn)爭與和平》等。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改編的《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這些類似于我國的章回小說的優(yōu)秀電視連續(xù)劇,已成為我國廣大觀眾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電視藝術作品。
影視藝術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文學與影視藝術基于敘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間形成一種互動和轉化,使影視在成為獨立藝術之后,仍然需要從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而文學也因借成熟影視藝術的推動,自覺地凸顯其“電影性”而日益豐富著自己的敘述手段。文學與影視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屬于敘事藝術。就文學對影視藝術的影響來看,電影的敘事和敘事技巧最早是從文學那里學來的,至于文學中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等因素,在影視藝術成熟之后仍被其廣為借鑒。在中外影視作品中,有將近半數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特別是那些偉大的文學巨著,多次被搬上銀幕、熒屏。可見影視藝術與文學有著血脈相通的親緣關系,對小說的借鑒使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獲得了靈感。文學與影視作為敘事藝術,都是在流動的時間中連續(xù)地描繪事物。正如法國影評家瑪格尼所說:“電影和小說二者均為敘述作品,敘事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與展示的規(guī)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連續(xù)性,小說的各種程式和電影的各種常規(guī)技巧大抵是為了保持連續(xù)性才產生的。”小說是在一個個詞語組合的場景的連續(xù)中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視是在一個個畫面連接的場景中構成銀幕、熒屏形象,在時間的延續(xù)中敘事是它們的共同性。這使文學和影視藝術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敘述復雜而連續(xù)的社會生活。
三、影視藝術與音樂、舞蹈
影視藝術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影視藝術從音樂中汲取了節(jié)奏與感染力,使音樂成為影視作品概括主題、抒感、渲染氣氛的重要藝術手段,影視音樂更是成為影視藝術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的影視主題音樂都是展現本劇主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動形象地塑造出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個性,同時它也能讓觀眾在欣賞歌曲的同時聯(lián)想到劇情的內容。音樂這一長于抒情的聽覺藝術形式,大大豐富了影視藝術的感染力。影視音樂是影視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主題歌、插曲、片頭音樂和情景音樂等,與其他形式音樂相比,它一般要從視聽統(tǒng)一的角度,考慮與劇情、畫面結合的關系。影視音樂是指為影視而作的音樂,影視歌曲是通過畫面的視覺形象使歌曲內容更具體明確,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視藝術的魅力得以傳播,并長期流傳,而主題歌直接闡述主題。一曲《我的祖國》把人們帶入硝煙紛飛的上甘嶺;《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使人們想起冰山上的來客;《牧羊曲》把人們帶進了天下聞名的的少林寺;經典的電視劇插曲《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枉凝眉》等更是久唱不衰。試想如果沒有這些歌曲,這些影視作品是否還會那么流光溢彩,我們是否還會有那么多的感動。沒有音樂的影視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感謝那些優(yōu)美的旋律讓珍貴的影像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閃亮。近年來,各種大型綜合性電視文藝晚會,更是吸收了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等各種藝術特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民族特色鮮明、氣氛濃烈歡快,受到了全國億萬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每年一度的電視春節(jié)晚會已成為我國人民春節(jié)期間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突出表現了綜合性文藝晚會的巨大魅力。這種巨大的感召力也正體現了電視藝術的綜合優(yōu)勢。電視藝術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在近年來風靡全世界的MTV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它為音樂作品配上了快節(jié)奏的畫面集錦,具有極強的聽覺沖擊力和視覺表現力,體現出現代影視綜合藝術的巨大魅力。
四、影視藝術與繪畫、雕塑
影視藝術從繪畫、雕塑中汲取了造型藝術的規(guī)律和特點,使得造型性成為影視藝術重要的美學特征之一。繪畫對光、影、色彩、線條、形體的獨特處理以及如何運用二維平面去創(chuàng)造三維空間的藝術本領,尤其是強烈的造型意識,為影視藝術的畫面造型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yǎng)。影視畫面如同繪畫、雕塑、攝影一樣,既是以造型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手段,又通過造型性給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如電影《黃土地》采用一種深黃的色彩基調,表達對我們這個民族和這塊土地的眷念之情,這部影片的畫面上五分之四是黃土地,五分之一是蔚藍色的天空,天邊地平線上有幾個小人物正彎腰拉犁,通過這種十分獨特的畫面造型體現出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紅高粱》則采用一種大紅的色彩基調,影片中的紅高粱、紅頭巾、紅繡鞋、紅襖、紅褲、紅酒……大片大片的紅色在畫面上閃耀,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和心靈震撼。以紅色為主的基調賦予這部影片生命色彩與酒神情緒,成為抒情表意的造型視覺符號。
五、影視藝術與攝影
影視藝術與攝影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聯(lián)系。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攝影的出現,也就不會有電影和電視的誕生。自從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發(fā)明攝影術以來,攝影在技術與藝術兩方面都有了迅速的發(fā)展,對后來出現的電影和電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影視藝術中的攝影師是影視畫面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是攝制組的重要成員,他的任務是通過運用攝影專業(yè)的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法,充分發(fā)揮電影攝影和電視攝像的紀錄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攝影師的作用除了在影視作品中塑造人物、描繪環(huán)境、烘托氣氛、刻畫細節(jié)外,還通過攝影造型和表意功能直接參與創(chuàng)作。
在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影視攝影師的藝術是影視繪畫藝術,攝影師是真正的影視繪畫藝術家,以非常鮮明、真實而富于表現力的繪畫形式來表現影片中各個鏡頭的思想和內容。優(yōu)秀影視作品可以做到聲畫相融,有虛有實,有藏有露,視覺和影視作品設計的關鍵在于必須具有一個個性化的視覺解讀。影視作品視覺化過程的第一步是設計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劇本精神的畫面,為影視作品創(chuàng)造一個整體的畫面基調。《英雄》選擇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觀和沉穩(wěn)厚實的秦王宮,空間橫向調度氣勢磅礴,場面宏大,濃墨重彩的氣氛渲染和造型視覺的張揚,營造了一種歷史氣度與人物的英雄悲歌。《無極》作為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影片,不僅色彩艷麗,而且時空寫意,使得影片帶有一種神秘虛無的訴求語境。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影視藝術具有時空統(tǒng)一性、聲畫可融性、表現綜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審美特征。影視這一藝術門類的各種形象都是在畫面和聲音的統(tǒng)一中,通過造型而表現出來的。影片的整體形象結構、情節(jié)發(fā)展的順序、在具體環(huán)境中進行的動作,都是由導演構思而形成了一套連貫的繪畫處理。形象的各個場面在膠片上構成畫面,乃是攝影師藝術創(chuàng)作的成果。攝影師,這個掌握著一種新的造型形式、活動的電影繪畫的表現手段的藝術家,其任務就是把影片的內容作為許多活動的繪畫構圖――肖像、室內景物、戰(zhàn)斗場面以及群眾場面,在膠片上表現出來?,F代影視編導在構思時,不僅要善于汲取美術、戲劇的特長,要考慮畫面的安排,關注畫面美,同時還要善于通過各種音響來構成節(jié)奏感與和諧美。聲畫可融性傳統(tǒng)藝術如繪畫藝術等,也要借鑒影視藝術的這一特點,進一步用畫面和聲音來塑造和完善繪畫藝術,形成視覺和聽覺統(tǒng)一和諧的優(yōu)秀繪畫藝術作品。
總之,影視藝術通過綜合性美學特征吸收了各門藝術的精華,并將這些藝術元素轉化為自身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聲畫結合而獲得新的特質,展現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彭吉象.影視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鐘友循.影視與影視鑒賞[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影視音樂 聲樂教學 應用價值 內容 方法
影視音樂,既是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視藝術與音樂藝術的雙重屬性,屬于影視藝術與音樂藝術的交叉藝術或邊緣藝術。
影視音樂作為音樂藝術嶄新而又獨立的一族,具有獨特、新穎的審美特征,將其應用于聲樂教學之中,不僅為聲樂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性、現代性、實用性等特點與優(yōu)長。為此,本文結合筆者近年來對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與理性思考,對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這一重要課題發(fā)表若干淺見。
一、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價值
要正確、全面、及時地將影視音樂應用于當前的聲樂教學之中,首先必須正確、全面、及時地解讀影視音樂應用于聲樂教學的重要價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新性
藝術的生命與靈魂就是創(chuàng)新?!八囆g創(chuàng)作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藝術的生命就在于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藝術。這就意味著藝術家必須不斷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人,以及不斷地超越自己”。①
影視音樂的誕生,帶有先天的創(chuàng)新性藝術基因。眾所周知,電影藝術從無聲電影(默片)到有聲電影的重要標志,就是電影音樂: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誕生于美國,片名為《爵士歌王》,就是在無聲電影中加進4支歌、一些臺詞和音樂伴奏,從此開始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嶄新的時代。據此可以說,電影藝術的創(chuàng)新是以電影音樂的創(chuàng)新為發(fā)端和載體的。
而聲樂教學,同樣應以創(chuàng)新為生命與靈魂,換言之,聲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應當與影視音樂的創(chuàng)新相同步。
(二)現代性
影視音樂與整個影視藝術一樣,現代性是其本體美學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學價值之所在。例如我國電視連續(xù)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片頭曲《千萬次地問》,歌曲中英語“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與漢語的混搭、歌曲的現代風格、演唱的流行音樂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現代音樂。又如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詞、曲、演唱、音樂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現代音樂。
而現代的聲樂教學本身,就應當以現代性為其題中應有之義,也就是說,現代的聲樂教學也是與影視音樂的現代性相匹配的,聲樂教學應當借助影視傳媒現代性的翅膀,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飛得更高、更遠。
(三)實用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證明,影視音樂已成為音樂藝術中被受眾,尤其是青年受眾追捧與青睞的音樂形式。很多影視歌曲,都已成為大受群眾歡迎的歌曲,例如美聲歌曲《我愛你,中國》(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國》(影片《上甘嶺》插曲)、《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影片《紅日》插曲)、《九九艷陽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電視劇《渴望》主題歌)、《青藏高原》(電視劇《天路》片頭曲);外國影視歌曲《友誼地久天長》(美國影片《魂斷藍橋》插曲)、《我心永恒》、《拉茲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聲樂教學必須充分考慮到廣大音樂受眾的審美需求與學生的學習熱望,把這些影視歌曲引進到課程中,從而使聲樂教學適應現實的需要,適應文化市場的需要,適應受眾與學生的需要。
總而言之,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
二、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應用的主要內容
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應以下列內容為主:
(一)以影視歌曲為教學曲目
要在以往教學曲目中,刪減部分過于陳舊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視歌曲。
(二)以經典影視歌曲為重點曲目
要優(yōu)中選優(yōu),選用詞曲創(chuàng)作與演唱藝術高超的影視歌曲精品,作為聲樂教學的重點曲目。
(三)內容多樣化
要選擇各種題材、各種主題、各種情感、各種風格、各種樂派的影視歌曲作為教學曲目,包括中國和外國的、現代與當代的、嚴肅與輕松的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以彰顯影視音樂本身的豐富多彩的美學特質。
關鍵詞:影視音樂 聲樂教學 應用價值 內容 方法
影視音樂,既是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視藝術與音樂藝術的雙重屬性,屬于影視藝術與音樂藝術的交叉藝術或邊緣藝術。
影視音樂作為音樂藝術嶄新而又獨立的一族,具有獨特、新穎的審美特征,將其應用于聲樂教學之中,不僅為聲樂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性、現代性、實用性等特點與優(yōu)長。為此,本文結合筆者近年來對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與理性思考,對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這一重要課題發(fā)表若干淺見。
一、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價值
要正確、全面、及時地將影視音樂應用于當前的聲樂教學之中,首先必須正確、全面、及時地解讀影視音樂應用于聲樂教學的重要價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新性
藝術的生命與靈魂就是創(chuàng)新?!八囆g創(chuàng)作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藝術的生命就在于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藝術。這就意味著藝術家必須不斷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人,以及不斷地超越自己”。
影視音樂的誕生,帶有先天的創(chuàng)新性藝術基因。眾所周知,電影藝術從無聲電影(默片)到有聲電影的重要標志,就是電影音樂: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誕生于美國,片名為《爵士歌王》,就是在無聲電影中加進4支歌、一些臺詞和音樂伴奏,從此開始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嶄新的時代。據此可以說,電影藝術的創(chuàng)新是以電影音樂的創(chuàng)新為發(fā)端和載體的。
而聲樂教學,同樣應以創(chuàng)新為生命與靈魂,換言之,聲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應當與影視音樂的創(chuàng)新相同步。
(二)現代性
影視音樂與整個影視藝術一樣,現代性是其本體美學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學價值之所在。例如我國電視連續(xù)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片頭曲《千萬次地問》,歌曲中英語“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與漢語的混搭、歌曲的現代風格、演唱的流行音樂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現代音樂。又如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詞、曲、演唱、音樂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現代音樂。
而現代的聲樂教學本身,就應當以現代性為其題中應有之義,也就是說,現代的聲樂教學也是與影視音樂的現代性相匹配的,聲樂教學應當借助影視傳媒現代性的翅膀,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飛得更高、更遠。
(三)實用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證明,影視音樂已成為音樂藝術中被受眾,尤其是青年受眾追捧與青睞的音樂形式。很多影視歌曲,都已成為大受群眾歡迎的歌曲,例如美聲歌曲《我愛你,中國》(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國》(影片《上甘嶺》插曲)、《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影片《紅日》插曲)、《九九艷陽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電視劇《渴望》主題歌)、《青藏高原》(電視劇《天路》片頭曲);外國影視歌曲《友誼地久天長》(美國影片《魂斷藍橋》插曲)、《我心永恒》、《拉茲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聲樂教學必須充分考慮到廣大音樂受眾的審美需求與學生的學習熱望,把這些影視歌曲引進到課程中,從而使聲樂教學適應現實的需要,適應文化市場的需要,適應受眾與學生的需要。
總而言之,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
二、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應用的主要內容
影視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應以下列內容為主:
(一)以影視歌曲為教學曲目
要在以往教學曲目中,刪減部分過于陳舊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視歌曲。
(二)以經典影視歌曲為重點曲目
要優(yōu)中選優(yōu),選用詞曲創(chuàng)作與演唱藝術高超的影視歌曲精品,作為聲樂教學的重點曲目。
【關鍵詞】舞蹈藝術;影視媒體;現狀;展望
中圖分類號:J7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68-01
在傳統(tǒng)的舞蹈藝術形式中,舞蹈藝術主要是借助于舞者的表演進行傳播和展現。但這種形式,和不間斷的時間性音符跳躍和流動的身姿動作相比,不能引起人們感官的審美愉悅和內心的強烈震撼。在影視媒體中,舞蹈藝術的傳播是運動的,由于有著不間斷的音樂,舞蹈藝術通常都能對原來的形式特性進行保持。受眾借助于銀幕、熒屏等影視媒介,能對舞蹈藝術家對音樂的表達理解更深刻。通過對舞者們身韻和造型的欣賞,對現場的氣氛感同身受。可見,在舞蹈藝術傳播中,影視媒體的傳播更加受歡迎。
一、舞蹈藝術在影視媒體傳播中的現狀
伴隨著迅猛發(fā)展的影視技術,舞蹈藝術家和影視工作者,也有了日趨成熟的思想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影視舞蹈藝術擁有著諸如舞蹈題材的專題片、舞蹈電影、舞蹈藝術片等諸多形式。通過有機結合影視和舞蹈,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成為一種獨一無二的舞蹈形式。在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影視藝術家、影視工作人員的作品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這種藝術作品被稱之為影視舞蹈藝術。
諸如北京奧運會的舞蹈作品《絲路》,就擁有龐大的導演組陣容、諸多明星演員參演,絢爛的燈光、宏大的舞美等等。無數巧妙特技的運用,使畫卷上那富有中華民族韻味的曼妙舞姿,深深地鐫刻在觀眾的腦海中。
影視舞蹈藝術的優(yōu)勢是,善于對舞蹈細節(jié)的刻,利用攝像機的特寫鏡頭,將表演的空間性加大,甚至將時空的局限性突破。利用視聽語言和舞美技術,將影視技術的表現力進一步增強。但影視舞蹈藝術,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相比于古典藝術,影視舞蹈藝術將內質的虛幻性掩蓋,對于表面的真實性更加偏重,它在視聽演繹中,帶有影視媒體普遍的規(guī)律。在其作品中,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圖非常強烈。為此,需要將影視藝術和舞蹈藝術有機融合,使二者的結合相得益彰。
二、舞蹈藝術在影視藝術中的特點
巧妙地運用鏡頭語言,是影視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作特點。通過有機結合舞蹈與影視技術,將舞蹈語言本身進行了展現。同時,將舞蹈的連貫性進行了消解,并將舞蹈語言向影視畫面和語言轉化。其欣賞、表演和創(chuàng)作具有以下的特點:
(一)影視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作。影視舞蹈藝術作品的功利性和主觀性極強,它符合影視傳播的規(guī)律。因為影視媒體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說服性,導演和編舞等,都可成為舞蹈的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涉及信號的傳播、多媒體技術等等諸多因素。因此這是一個高度集體化的制作過程,要求導演的實踐能力豐富,理論知識扎實,同時創(chuàng)作理解水平和現場調度能力都要達到一定的高度。
(二)影視舞蹈藝術的表演。在影視媒體傳播中,降低了舞蹈演員的二次創(chuàng)作。它主要是依據導演的意圖開展表演的舞蹈藝術形式,但卻沒有降低對舞蹈演員的要求,它要求舞者的表演性極強。因為受眾對舞蹈的欣賞,是通過場景的變化和鏡頭語言,而不是在一個固定的場景中。這樣受眾對于舞者的表演,可在不同的距離和角度進行欣賞。由此要求舞者能準確把握細微動作、面部表情和整體的協(xié)調性。
(三)影視舞蹈藝術的欣賞者。影視媒體作為大眾媒體之一,具有非常廣泛的受眾。由此將其藝術欣賞者人群范圍大大擴大。但因為欣賞者具有參差不齊的素質,因此,影視舞蹈藝術應向通俗化發(fā)展。
三、影視舞蹈藝術的發(fā)展趨勢
3D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影視技術,若是在影視舞蹈創(chuàng)作中運用3D技術,不單單能使立體感增加,還會全方位地提升影視舞蹈藝術。三維空間作為空間藝術,
是舞蹈藝術極力需求的,通過后期包裝,還能進一步擴大其表演空間。同時,通過巧妙的特技的配備,會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其舞美設置、空間和視聽語言方面,挖掘潛力非常巨大。需要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不斷進行探索。除了探索3D技術,還需要我們加強與受眾的雙向交流,深化文化內涵,提升藝術品位。
四、結論
在舞蹈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對影視媒體充分利用。提高藝術創(chuàng)作的自由性和專業(yè)性,不僅要讓舞蹈的本質特點盡可能地恢復,利用肢體語言,加強生命節(jié)奏的碰撞和情感的溝通,同時還要走中國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蹈道路,并讓多媒體帶領我們走入一個神奇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劉冉.新媒體藝術帶給舞蹈創(chuàng)作的新紀元[J].藝海,2011(01).
[2]高伊依.中西美學思想在舞蹈藝術中的體現[J].才智,2011(04).
[3]徐娜.論電視媒體對舞蹈藝術的影響[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04).
[4]鄭莉,崔賓彬.中國傳統(tǒng)舞蹈在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美學思考[J].大舞臺,2010(12).
[5]張彤,韓俊武.論影視作品中的舞蹈畫面[J].電影文學,2010(22).
關鍵詞:網絡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美學特征;藝術風格;交流
0引言
伴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全面發(fā)展,可以說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已經進入到了數字化的時代。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在向數字化的方向過渡,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也開始漸漸具有了數字化的特征。這樣一種新生代的藝術風格樣式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審美特征。
1關于數字媒體藝術
數字媒體藝術指的是傳統(tǒng)藝術與計算機圖形圖像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新一代的數字媒體技術包括傳統(tǒng)的影視、廣播、電視媒體向數字視音頻、數字電影方向的快速發(fā)展,也包括日益普及的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動畫技術等[1]。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計算機對圖形和圖像進行的創(chuàng)作、設計和制作,從而產生能讓人們感到無比真實的立體動畫和場景。數字媒體藝術包含了聽覺和視覺上的感受,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審美主體涉及到了三維虛擬場景、動態(tài)構圖、角色形象、運動規(guī)律、音效、燈光照明等多個方面,這些審美主體所包含的內容比傳統(tǒng)藝術要多很多。具體來說,數字媒體藝術包括著以下的領域:數字圖像(數字圖形圖像藝術創(chuàng)作、數字二維繪畫);數字動畫(數字影視后期藝術創(chuàng)作、數字三維動畫);數字音頻藝術(電腦合成音樂、聲波藝術、數字音樂創(chuàng)作等);網絡數字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虛擬現實藝術;電影、舞蹈、戲劇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數字媒體藝術。在數字媒體藝術看來,即使是同一件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如果不同的藝術家來賦予它不同的藝術審美特征,那么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風格也就迥然不同了[2]。
2數字媒體藝術審美
在來談數字媒體藝術審美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審美的概念。審美,指的是領悟和感受客觀事物或者現象本身呈現出來的美,它是人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與客觀事物或現象所構建起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性關系。審美成為了人類認識和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它做到了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tǒng)一,理智與情感的具體統(tǒng)一,從而能夠追求發(fā)展,追求真理。具體到數字媒體藝術的審美,指的是人們通過觀賞藝術家們根據數字媒體藝術理念和數字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創(chuàng)造出來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從而感受到和領悟到數字媒體所帶來的一種別樣的藝術之美。它的審美對象便是動態(tài)的或者靜態(tài)的二、三維數字化圖像作品。在高度的信息化社會里,以計算機為主要代表的數字媒體藝術,將會對當前的藝術審美產生革命性的、顛覆性的、深遠的影響[3]。在數字媒體藝術審美與一般審美的關系問題上,我們先要看到它們的差異性。由于審美對象的不同,一般審美是對現實美的感受,審美對象為現實的自然物和社會物,它們并不是專門為了審美而存在的。而數字媒體藝術審美對象為藝術作品,它們的存在則以審美價值為體現。不過數字媒體審美藝術和一般審美在實質上卻是相同的,它們的審美都歸根結底的指向了人類的審美精神,都歸根結底的來源于現實。
3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特征
3.1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技術之美
技術的發(fā)展是數字媒體藝術的最大特點,技術與藝術作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技能美。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fā)展直接決定了數字媒體藝術的發(fā)展,技術環(huán)境為審美價值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每一次新技術的采用,都造成了新的視覺上的沖擊。因此,與傳統(tǒng)藝術相比,數字媒體藝術審美價值更多表現為技術之美。如著名導演卡梅隆創(chuàng)作的熱播影片《阿凡達》,從它驚人的票房業(yè)績就可以看出此片高超的藝術與科技價值。在全新的3D數字特效的支撐下,人們在影院中享受到了漂浮在云中的山巒、旋轉飛行的蜥蜴、夜間發(fā)光的森林、一落千丈的飛流瀑布,這些拍攝手法和特技效果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在這些真實而脫俗的美妙視覺的背后,有著眾多數字媒體技術手段的支持,他們搭配著全新5.1聲道AC―3音響環(huán)繞的聲音效果,給電影增添了巨大的震撼力。另外,先進的動作捕捉設備、自主研發(fā)的數字拍攝系統(tǒng)和強大的CG制作團隊都支撐了這一完美藝術作品的出現。
3.2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動態(tài)之美
數字媒體藝術體現著視覺元素在空間中的不斷變化和運動,與傳統(tǒng)藝術的靜態(tài)畫面相比,它不僅包含了光影、構圖、色彩等要素,而且還具有空間、時間、運動等數字媒體所特有的藝術特點。它的藝術元素并不是固定某點,而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的在移動,時而加速運動,時而減速運動,有著豐富的變速運動,這就構成了一種動態(tài)的秩序,表現著數字媒體藝術的動態(tài)之美[4]。
3.3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互動之美
數字化的藝術作品,在作者和觀眾之間、創(chuàng)作者與受眾之間是一種共同參與、溝通互動、角色換位、共同分享的藝術模式。在網絡藝術的互動性數字平臺上,不管你是任何人,處在何地,只要進入到數字網絡系統(tǒng)中,就可以找到你感興趣的藝術作品驚醒補充、修改和再創(chuàng)造,他們可以對這些“開放式”的作品進行多次的再創(chuàng)造,不斷注入新的想法和內容,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原創(chuàng)者和藝術家們扮演者向導的服務角色,每一個參與者都品嘗著藝術參與的和藝術家的榮耀,在此,每一個觀眾都能夠找到與自己有著共同點的藝術作品,他們享有更大的修改權和選擇權,形成了藝術家與非藝術家之間的互動,使藝術創(chuàng)作得到了換位思考和真誠的對話機會,因此,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互動之美,人們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滿足。
3.4數字媒體藝術表現著未完成之美
在傳統(tǒng)意義上,一件藝術作品,如果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創(chuàng)作者的目的,作者就會對作品進行收筆,而數字媒體藝術正在改變著這一局限,開放式的作品結構使得作品在共同參與和互動中可以隨時刪改、剪切和復制,這樣就無限延續(xù)了它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創(chuàng)作期盼,在這種大眾化的創(chuàng)作鏈接中,你很難看到終結,只要有人欣賞和接受,作品就會在互聯(lián)網中無限創(chuàng)作,無限傳播,永不會結束和停息,藝術家們永遠在期待著意想不到的藝術奇觀的產生。
4結語
在數字媒體時代,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得到了無比廣闊的延伸,傳統(tǒng)的藝術審美理念也被重新定義和詮釋著。只有力圖把握住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特征,才能進行深入的探索,從而對現代藝術進行正確和科學的定位。
參考文獻:
[1] 邱曉巖.試論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J].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2):2022.
[2] 王偉毅.數字媒體藝術的多種可能性[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5.
[3] 馬凌燕.論新媒體藝術與數字藝術的異同[J].湖北社會科學,2007.
作為電影評論工作者,要深刻地認識和反省電影藝術批評存在的嚴峻問題,即批評網絡化、便捷化帶來的電影批評的隨意性、游戲化,不負責任或缺乏責任,喧囂、浮躁、膚淺的批評話語不斷滋生,真正的電影藝術批評在大眾傳播平臺上嚴重“失語”。致使電影藝術批評整體水平上缺乏專業(yè)性、建設性、權威性。其次,缺乏科學精神及文化價值導向是當下電影批評面臨的又一困境。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在批評網絡化的催生下,人情批評、商業(yè)炒作等消極現象不斷出現,降低了批評的有效性、嚴肅性、學術性,電影批評面臨身份危機。那么如何做到所說,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呢?
首先,電影藝術批評需要堅守符合中華美學精神的真善美的價值判斷。任何一部經典的藝術創(chuàng)作,一定擁有人類共同的真善美的價值追求,或是對時代、社會、精神生活的深刻反思。不論藝術的形式如何變化,真善美的理想都是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的永恒追求。這也是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夠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中打動人、感染人的緣由。這個層次上,即是社會性批評,反應了藝術評論工作者進行價值判斷的基本操守。
其次,電影藝術批評需要從藝術自身表達和觀眾接受規(guī)律入手,對藝術作品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判斷。電影評論工作者需要培養(yǎng)藝術感知能力和研究能力,研究和發(fā)現中華美學精神潛移默化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途徑,給出符合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符合觀眾接受心理的創(chuàng)作形式的有效建議。不但要掌握普遍的藝術審美規(guī)律的認識,即美學的認識,更要了解電影藝術形式本身,用鏡頭說話,借助視聽光影的表達手段,展開批評。不隔靴搔癢,多出好的評論作品,才能切實提升電影批評的有效性和權威性。這個層次上,即是藝術性批評,是藝術評論工作者進行藝術品鑒的基本素養(yǎng)。
動態(tài)性與多元化是當代電影批評的一個顯著特征,網絡媒體的興盛和商業(yè)化的加深使電影藝術批評的寫作方式、傳播方式、功能價值發(fā)生了變化。堅守電影批評的獨立精神和價值立場,從藝術形式自身規(guī)律出發(fā)對藝術本體進行批評判斷,使電影藝術傳遞真善美,以獨特優(yōu)勢實現人的審美化生存,將“思”性智慧和“詩”化生活相融合,才是電影藝術評論工作者的奮斗目標。
每一門藝術都有自身的審美藝術特征,動漫藝術由本身的特殊性質決定,使得人物的造型不同于影視類藝術,影視類藝術是以真人為表演對象,動漫藝術的人物造型費真人演出且形象夸張化;同時漫畫藝術雖是由靜態(tài)繪畫為基礎,但是它結合了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將畫面靈活化,利用音箱效果,渲染氣氛,對觀眾的視覺和聽覺都產生巨大的沖擊力,故事的敘述非常的鮮明立體。動漫藝術的美學特征具備了人物造型的夸張性,畫面的立體感,音樂的個性化,同時還具備了作者附之于作品的人性美。
1.動漫藝術的人物造型造型
在藝術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創(chuàng)作者要借助外在的形式對角色進行美化,以達到觀眾的喜愛。動漫藝術的人物造型不是真人出演,都是出于繪畫者之手,依據人物的性格,各有其特點。以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為例,進行一一對比。在動漫《龍貓》中,故事情節(jié)簡單,龍貓的造型設計令觀眾大愛,龍貓憨厚老實,樂于助人的形象直入人心。宮崎駿將其設計的很胖,眼睛很小,同樣具有魅力。從審美角度來說,藝術形象通過本身的造型設計,向觀眾展現最為出色的一面以及向觀眾傳遞美好理念,很容易獲得人們的審美青睞。注重造型藝術是每一個創(chuàng)作者必須明白的。在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中,人物的造型會有所變化,產生另一番審美的角度。例如:宮崎駿的《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故事假定于主人公阿莉埃蒂的身份是小人,所以畫面的構圖比例都會發(fā)生變化。在翔曬太陽的畫面中,鏡頭的畫面上的花是比較小的,阿莉埃蒂入鏡后,鏡頭切換至特寫鏡頭(相對于翔來說)畫面中的鮮花變大,阿莉埃蒂的造型依舊是很小,沒有花朵的比例大。依照人物的身份,環(huán)境的不同,其人物造型都是有變化的。
在宮崎駿電影中,人物造型變化最多的,當屬《哈爾的移動城堡》由于哈爾的身份是魔術師,所以他的造型和衣服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從變化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心情以及對于女主角的感情變化。例如:哈爾發(fā)現自己頭發(fā)的顏色變化后,從浴室里沖出來,最后身上的出現了液體。這里透露了哈爾喜歡女主角的信息,同時也體現了他在自己喜歡的女孩子面前非常注意形象。動漫藝術從人物的造型變化,可以傳遞出人物的情感變化,交代故事情節(jié),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是其獨特的美學藝術之一。
2.動漫藝術的色彩
動漫藝術的色彩不是隨意的涂彩,它依照現實的色彩調和再根據視覺效果進行進一步的修飾,獲得藝術上的美的享受。動漫作品的好壞,往往從色彩的調和上就能看得出來。同樣是宮崎駿的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蘇菲回到店中,未點上蠟燭的房間里是以暗色調為主的,點上蠟燭后,房間的顏色瞬時間變成了暖色調,并且在畫面上,處于角落的物體顏色比較暗。這一段的色彩調和非常的細膩美妙,從生活的真實性出發(fā),利用色彩的調和再進一步的修飾,使整體效果非常的好。動漫藝術的色彩不是按夸張化的方式來處理的,它是依據現實的色彩基調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進一步的美化,從而達到美的藝術效果。
3.動漫藝術的音樂造詣
音樂是動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每一部熱播的動漫劇都有自己專屬的音樂旋律,由此可見音樂在動漫中的重要性。宮崎駿的動漫電影音樂大多都是讓久石讓來創(chuàng)作旋律,沒有照搬音樂壇上原有的音樂旋律,通過久石讓的理解的動漫故事的講述內容,進行曲子的創(chuàng)作。有動漫《天空之城》的配樂,空曠悠長的旋律,如同天空之城在空中的漂流,帶著一個帝國的衰敗在游蕩,最后留下最為簡單的事物。音樂旋律是心靈溝通的橋梁,能喚醒人類潛在的感情,引起共鳴,形成藝術與藝術欣賞的共通性。
4.動漫藝術折射的人性美
藝術是給人以美的享受。社會的組成是由一個個人來組成的,人類需要通過勞動來換取生存。當人類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脅,他們的精神開始需要充實,需要提升自己的精神需要,已達到滿足。此時人性的美能帶給人心靈上的安慰和享受。人們觀看戲劇、影視甚至游戲、不外乎想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動漫藝術的誕生是基于人類的需求而誕生的。藝術從來不是舍棄一切客觀的事物,相反它是基于社會存在的,人的意識的再創(chuàng)造。在這里人顯得尤為重要。動漫藝術要給人美的享受。人性美是從古至今人類追求的精神上的享受,強調生命的意義,強調人性的光輝。動漫藝術中存在著人性的美,例如:宮崎駿的電影,每一部都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動漫《風之谷》告訴人類要愛惜自然,愛惜每一動物的生命,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動漫《哈爾的移動城堡》告訴觀眾,戰(zhàn)爭的殘酷性,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動漫藝術的創(chuàng)作折射著人性美,用繪畫與影視蒙太奇手法相結合,直擊人心,給人以美的思考。
總結
摘 要 中華武術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在兩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與藝術等多種文化形態(tài)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形態(tài)。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研究武術與舞蹈、音樂、戲曲、雜技、文學、書畫、影視等其它藝術形式的聯(lián)系來探討武術的藝術美。結論:武術不斷從舞蹈、音樂、戲曲、雜技、文學、書畫、影視等其它藝術形式中吸取美的節(jié)奏、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動作,從而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美,形成了獨特的形之美、對立和諧統(tǒng)一之美、意氣之美、形神兼?zhèn)涿?、技擊美、動作術語美、器械服飾美、武德美等。
關鍵詞 武術 其它藝術形式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本文利用中國知網等網絡資源和書籍搜索有關武術與藝術的文章50余處。1.2專家訪談法
訪談了北京體育大學門惠豐教授、闞桂香教授、武冬教授、淮北師范大學陳威教授、趙先卿教授和王舜老師。
二、結果分析
(一)武術與舞蹈
武舞是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將宗教祭祀、娛樂、教育以及搏斗訓練等集于一體的活動方式。它是原始社會多元文化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武術最主要的原生形態(tài)。舞蹈和武術都是以人體活動為基本手段,都熔鑄著力與美。身體活動是其共同特征。舞蹈與武術一直相互影響與滲透,這從中國傳統(tǒng)民族舞蹈節(jié)目“劍舞”和“刀舞”等可以明顯看出來。
(二)武術與音樂
音樂對武術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聽覺增加想象的意境,從而達到特殊的審美效果。它以在時間上流動的音響為物質手段,使人產生一種審美感受。這種聽覺藝術,將藝術美帶進了武術的領域。對于運動員而說,音樂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旋律和節(jié)奏來編排動作以達到最佳的藝術表現力。而且,音樂是改變腦部化學結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對于緊張情緒、消除疲勞等具有很好的效果。原始社會的弓箭就是音樂與武術運動的完美結合。
(三)武術與戲曲
中國武術在西周的“武舞”中已初露端倪;漢代盛行的角抵百戲,是武術與戲曲的融合;宋代以后,武術套路表演在都市中蓬勃發(fā)展,以勾欄、瓦舍為演出劇場;元代統(tǒng)治者嚴禁習武,武術表演中形成的一些簡單的動作套路紛紛在戲曲中尋求安身之所。武術動作中的某些精華就是這樣得以保存、流傳下來,而且還成為中國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成分。中國武術的對練在戲曲舞臺上的表現,是傳統(tǒng)武術套路進一步升華的表現形式,動作技擊性弱化而表演效果加強,也影響到民間武術動作趨向于表演化和虛擬化。
(四)武術與雜技
中國雜技是獨特的藝術種類,其強調技巧表演,然而這門藝術長期以來并未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我國漢代的畫像磚石上,有許多雜技百戲的生動形象。清代的“舞獅”、“抖空竹”、“杠子”、“皮條”、“跳板”、 “抽陀螺”等都是當時頗具影響的雜技項目。元代,嚴禁民間習武,并制有禁律,武術在元代繁榮的文藝戲曲雜技上發(fā)展到了一定高度。在1936年民國時期,第11屆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央國術館組建的武術團的表演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
(五)武術與文學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它以語言和文字為物質手段構成藝術形象,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從而反應生活。例如:中國武術,在動作和套路名稱,像“白鶴亮翅”、 “仙猴偷桃”等,模仿動物的美好形象,使其更加生動形象;“蘇秦背劍”、 “哪吒探?!钡龋拺盐覈爬系臍v史文化傳統(tǒng),喚起美感,富有詩意;“雙峰拜日”、“雪花飛天”等,典雅的名稱使人浮想聯(lián)翩,象征著動作的風格和內容與自然和諧融合。
傳統(tǒng)武術動作藝術命名折射的文化信息有動作名稱的語言美學和“四字格”文化等,其藝術命名主要有比擬:如“猿猴摘桃”;比喻:如“泰山壓頂”;借代:“仙人指路”;雙關:如猴拳中“封侯掛印”,八卦掌中的“葉下藏花”等;象征以及用典命名、用成語命名等。藝術命名作為傳統(tǒng)武術的一部分,透視出傳統(tǒng)文化絢麗多彩的文化內涵,能夠達到意在言外、言不盡意,充分展現藝術命名中蘊含的武術文化內涵,表現動作的形神效果,使人產生意境和聯(lián)想。[2]反過來說,武術中由于身體運動是瞬息萬變的生活方式,也為語言藝術的運用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六)武術與書畫
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其與中國文化,包括書法、繪畫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柔則為文,剛則為武,靜則為文,,動則為武,動靜相生,剛柔相濟,故中華武術與中國書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七)武術與影視
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和多媒體產品的日益豐富, 使視聽文化成為文化的一種主導性力量。武術順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借助影視衍生出武術新的一種表現形式。影視武術主要是將武術的各種技擊動作通過藝術進行加工、夸張和升華,演繹成一種更具有表觀賞價值的武術藝術,并以武打電影和電視劇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三、結論
在武術動作產生的過程中,武術家要按社會要求和文化觀念,將素材進行選擇、修飾、提煉、概括、抽象、分解、組合,再依動靜疾徐、攻守進退、剛柔相濟等規(guī)律進行排列組合,串聯(lián)成套,用藝術的形象,集中表現出技擊動作普遍意義的特征。同時武術運動又不斷地從生活中吸收美的節(jié)奏、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動作,不斷從舞蹈、音樂、戲曲、雜技、文學、書畫、影視等其它藝術形式中吸取精華,從而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美,形成了獨特的形之美、對立和諧統(tǒng)一之美、意氣之美、形神兼?zhèn)涿馈⒓紦裘?、動作術語美、器械服飾美、武德美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跳接; 文學;影視藝術
一、必然篇:影視與文學跳接之背景
影視藝術從一開始就與文學的發(fā)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里的所謂“跳接”其實是電影的剪輯術語,“指兩個鏡頭之間不遵守傳統(tǒng)的鏡頭規(guī)范和蒙太奇手法的一種連接” [1]。本文借用“跳接”一詞,來說明影視與文學藝術之間的主導傾向的變化和力量的此消彼長的相互關系。
人類傳播的歷史證明:在印刷傳媒的主流語境中,人們往往忽略了視覺的功能,一味沉浸在語言的世界里;而當以影視為主的大眾傳媒凸顯視覺的盛宴時,生活在圖像時代的人們又在懷念語言藝術的無窮魅力。傳媒技術之間這種跳來跳去的轉換,不顧傳統(tǒng)、不講規(guī)范,往往又能制造出驚人的效果。在看似無序的現象背后,卻隱藏著社會發(fā)展的各種合力的必然。
當下大眾傳播中的某些游戲因素的擴大,使得酒神似的迷醉與狂歡取代了真實,甚至走向“惡俗”。與此相隨,這種泛娛樂化的狂歡也為某些批判大眾文化的評論家所詬病。近年來,大家似乎都在談大眾文化對文學的侵擾,且很多學者都力圖恢復文學的神圣地位。于是,幾乎所有的文學都在追憶曾經輝煌的似水年華。
其實,早在1990年電視連續(xù)劇《渴望》熱播的時候,這種焦慮不安就已經產生了。作為一個標志性的文化事件,它的轟動效應表明了大眾文化在中國獨立文化身份的確立。于是,令人驚嘆的“人文精神失落”的討論開始了。人們從社會發(fā)展的各個角度來探究文學的危機,有的索性將文學式微的原因完全歸咎于大眾傳媒。誠然,文學的發(fā)展與時代風氣p社會環(huán)境和審美觀念等外在因素不無關系。但是,文學主要是作家個人心理活動的產物,是作家情感、思想和精神的綜合展現。因此,文學要想永葆魅力,首先要超越自身,才能實現全面升級。
俗語云“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一時代也有一時代的主導藝術形式。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盵2]這概括了我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藝術類型,充分說明藝術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
二、實然篇:合理性與特殊規(guī)律
影視文化的興盛本質上是社會和經濟轉型的必然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欲望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對社會民主化、個性自由、思想多元化都有積極意義。而作為現代化傳媒的影視,又是先進生產力的象征,各種藝術一旦與之攀上關系,其影響力和覆蓋面就會大大增強,新的生機和活力也會隨之產生??梢院敛豢鋸埖卣f,影視文化在某種層面上已成為人們的“文化主餐”,而絕非僅是“快餐”。
(一)娛樂――影像狂歡中的審美召喚
以姚斯為代表的接受美學家們認為,那種以印刷媒介的靜觀方式來關照影視的觀點,在視覺文化沖擊下早已破產了,且違背了審美活動發(fā)生的規(guī)律。因此,接受美學在主體心靈共契的基礎上,對娛樂做出了新的文化闡釋,從而為以影視為代表的大眾文化進行辯護。
1.商業(yè)性:影視的“先天”屬性
“商業(yè)性”是影視的先天特性。電影從19世紀發(fā)明以來就是源于商業(yè)需求。商人為了賺錢才去拍電影,才使電影有了發(fā)展,才成了今天反映人類總體生活的藝術??梢?電影作為商品的命運,在它誕生之日就已經注定了。無論怎樣發(fā)展,電影的藝術性總是附屬于它的商業(yè)性的,純粹的藝術電影幾乎是不存在的。
影視完全沒有必要去作繭自縛,舍棄自己的本性而順從傳統(tǒng)。固然,文學傳統(tǒng)是不可或缺的,但它們也很少是完美的。“文學傳統(tǒng)的存在本身就決定了人們要改變它”[3],因此,只有不斷變革才能有新的更大的發(fā)展。
2.接受語境對娛樂的“召喚”
隨著消費社會的來臨,城市化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強度急劇膨脹,民間喜劇性文化與大眾消費文化“不謀而合”,自然而然的派生出一種消費享樂主義,喜劇取代悲劇,世俗取代崇高?!坝跋窨駳g”的情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已經習慣用現代的欲望來投射和解讀現實,認為生活的本真即是如此。
在接受美學家看來:在觀眾的無意識深處有一種穩(wěn)定的情感欲望,這種原始的生命力促使人們要尋求一個發(fā)泄和釋放的途徑。而緊張與壓抑一旦被釋放出來,就會產生生理的和諧,進而促進心理的平衡,即心理學的“愉快原則”。這種心理的愉悅作為一種審美經驗,是“熔鑄了欣賞者全生命,全人格的‘整體震顫’,是調動整個豐盈的生命力總體投入的‘高峰體驗’……消解了其間的對峙和鴻溝,達到一種‘瞬間同一’的境界?!?[4]審美愉悅就“召喚”著觀眾陶醉于美輪美奐的影像世界中樂而忘返。
馮小剛的賀歲系列正是抓住了觀眾這種審美心理,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票房神話。正如馮小剛自己所說:“電影就是把人的欲望拉出來,然后想辦法解決掉,這是電影的一個功能……讓人們能夠宣泄掉欲望的時候,就能使觀眾產生?!?[5]
(二)改編――文學傳播的陌生化
“陌生化”是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批評的一個概念,是把人們切近的和熟悉的事物或現象故意描寫成生疏的,仿佛人第一次見到或聽到,給人以新奇感。在文學式微的今天,影視改編的文學作品,恰恰是以一種突破傳統(tǒng)的,打破陳規(guī)的陌生化方式,促進了文學的傳播,擴大了文學的影響力。
那些向來僅為少數人問津的古代經典和現代名著,經過影視劇的改編紛紛快捷而輕松地來到觀眾面前。電視劇《圍城》播出后,錢鐘書先生的原著小說在書攤遂成為熱銷,而此前僅為文人知曉;金庸、瓊瑤、海巖等人的小說也都是伴隨電影或電視劇相繼成為讀者的案頭之物。“全國除了張藝謀,沒人看小說”雖是句笑談,卻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影視使文學傳播的效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而且,影視藝術的發(fā)展,使得它成為最有潛力的藝術形式。本雅明在描述電影意義時提出了視覺無意識:“它本是指電影攝影機借助一些輔助手段……通過分割和孤立處理,通過放大和縮小,便能展現我們平常視覺不能覺察到的東西,這是其他門類的藝術所達不到的。”[6]這正是小說創(chuàng)作中“意識流”的手法的來源。可見,影視藝術在有些方面已經走在了文字的藝術形態(tài)前面。
(三)蒙太奇――影視藝術的敘事手法
“蒙太奇”是影視藝術中的一種特殊的組合剪輯方法,最初的含義是一種鏡頭組接的手段,其雛形顯示了一定的敘事潛能,經過不斷的理論實踐,現已成為影視藝術中最重要的敘事手段。
1.文學功能的延伸
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影視藝術就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文學的功能。影視鏡頭的組接,畫面的時空切換,景物和獨白的技巧,把瞬息萬變,紛紜復雜的人類精神世界呈現出來:有時是一個念頭,有時是一種情緒,有時是一些畫面……其中有些是語言文字難以表達的。陳凱歌在拍攝《孩子王》時坦言:“阿城在小說中已經寫得很好的就不用我拍了,我要拍他沒有寫出來的意思和意境?!盵6]事實上影片中砍刀上山的那條道以及其最后燒壩的寓言力量,以其視覺奇觀和一組組特寫鏡頭讓人震撼,成就絲毫不遜色于小說。
2.文學內蘊的另類表達
文學具有內蘊性,但內蘊性不是文學獨有的特性。由小說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和羅勃•格里葉分別擔任編劇的《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這兩部影片,都成功地將人類復雜而微妙的心理活動直觀地表現了出來,實現了所謂的“意識銀幕化”。這充分證明了,影視也可以像小說一樣致力于揭示人類的內心世界,探索內心的奧秘。
一部《泰坦尼克號》曾讓多少人感動,大難來臨時的人性百態(tài)讓觀眾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這種生命意識的追求是最能引起與觀眾的心靈交流和情感共鳴的。熒幕上一幕幕“悲劇”把人類的整體生命價值推向一個個新的高峰。另外,蒙太奇手法將文學的含蘊和豐夥運用圖像進行文化編碼,創(chuàng)造了許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應然篇:互動與借鑒
文學是一種話語文化,它以抽象的語言文字為核心,是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有距離的一種觀照和欣賞,即美學上所說的“靜觀”。而視覺文化則使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距離消失了,主體直接進入客體,或成為客體的一部分。美國電影理論家喬治•普魯斯東曾形象地說:“小說與電影像兩條相交叉的直線,在某一點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點上,小說和電影幾乎沒有區(qū)別,可是當兩條線分開后,它們就不僅不能彼此轉換,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點?!盵7]可見,文學與影視之間既有公約性,也存在明顯區(qū)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是促進二者共同發(fā)展的最佳途徑。
從文學的角度來講,應該放低姿態(tài),抓住大眾傳播的有利契機,以影像的語言來推銷自己。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文學在很多方面還是有自己的特殊魅力的,如果能充分利用影視傳播的新途徑,文學將會迎來又一個自身發(fā)展的春天。
從影視藝術的角度看,影視作品應不斷從文學中汲取養(yǎng)料,提高品位。文學就像影視藝術的一個儲備庫,可以為影視的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后備資源。影視作品文學性的提高,無疑提升了影視的價值和品格,促使它們突破單純娛樂的狹窄空間,取得更廣闊的文化認同。綜上所述,影視藝術和文學只有相互借鑒、相互補充,才能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四、結 語
影視藝術與文學的關系,是個永遠說不盡的話題。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今天的主流文化完全有可能成為明天的非主流。反之亦然。因此,任何藝術形式都沒有高下之分,每種形式和體裁都可以取得理想的藝術效果,關鍵看怎么創(chuàng)作。文學文本中有很多經典作品,影視藝術同樣有震撼心靈的不朽之作。追求藝術的美是人類藝術永恒的追求。而美的真諦在于和諧,但和諧不是形式法則,不是清規(guī)戒律,不是等級劃分,更不是懷舊抑新,而是表達方式與內容上的高度的統(tǒng)一,是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共同發(fā)展。
今天的文學只有借助于大眾傳媒(尤其是影視)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fā)展,而影視藝術只有蘊涵文學性才能走得更遠。在新的形勢下,應該綜合影視與文學各自的長處,促進文學的聲像化,增強影視的文學性。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影視與文學的互補與雙贏,才能促進人類文明和文化的深層次飛躍。
[參考文獻]
[1] 東西.小說與影視劇的跳接[J].上海文學,2009(03).
[2] 王國維.人間詞話[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希爾斯.論傳統(tǒng)[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 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饒曙光.中國電影分析[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6] 周月亮.影視藝術哲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