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探究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作為教師,要善于開發(fā)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在日常教學中組織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提高幼兒科學思考、科學認知的能力。
(一)科學探究活動內容的選擇
《指南》“科學探究”中指出:“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真誠的接納、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這里告訴我們:教師應和幼兒一起發(fā)現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幫助幼兒深刻地理解科學探究的學習內容。現今的科學探究內容已經拓展出更大的范圍,更為生活化。教師應考慮到幼兒年齡特點、興趣需要、園所實際,慎重選擇教育內容,扎實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1.科學探究主題的普遍性
科學探究的內容要能反映出幼兒周圍生活的現象,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在選擇科學活動主題時,既要是幼兒喜聞樂見的,又要注意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具有普遍性。例如:大班孩子對恐龍的話題總是樂此不疲,經常聚在一起討論交流,我們便依此生成了《恐龍世界》科學主題活動。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fā)現幼兒非常喜歡照鏡子,不僅能注意觀察鏡子中自己和同伴的外部形象,而且對不同鏡面(如哈哈鏡、凹凸鏡、放大鏡)的成像特點,鏡子與光的反射原理都很感興趣,我們便開展了《我和鏡子》系列科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學探究知識的淺顯性
幼兒年齡小,認知能力不高,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他們對科學現象的認識也只是初步的,并不能理解深奧的科學原理,而科學更加注重嚴謹與準確,傳授給幼兒的科學知識必須是真實無誤的,必須符合幼兒的發(fā)展特點,是淺顯易學的。如果其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比較復雜,教師可以簡單地進行闡述,給孩子正確的概念。如:在科學探究活動《神奇的氣球》中,將氣球放進色拉油油壺,然后將氣球嘴套在壺口上吹氣,幼兒就會發(fā)現被戳破的油壺可以使氣球吹大;而未被戳破的油壺無法使氣球吹大?;顒觾热莘浅S腥?,但里面的知識點是關于大氣壓力,比較晦澀難懂,因此教師將活動重點設定為讓幼兒了解在不同狀態(tài)下氣球發(fā)生的變化,而對大氣壓力只是簡單進行了介紹,使幼兒易于理解和接受。
3.科學探究活動的階段性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一個科學探究內容可以適合大、中、小不同年齡班的幼兒同時學習,教師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需要,分階段安排內容。如:在《水》的科學活動中,水的基本特征是小班幼兒學習的重點;水的三態(tài)是中班幼兒學習的重點;水的沉浮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則是大班幼兒學習的重點。另外,在一些科學現象中,由于包含的科學原理較多,往往一次活動無法向幼兒闡述清楚,我們就可以生成系列科學探索活動,分階段授教。再如:科學活動《力》,其中就有推力、壓力、彈力、浮力、承受力等,每一種都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對激發(fā)幼兒學科學的熱情大有好處。
(二)科學探究活動材料的準備
相比較其他領域,科學探究活動更注重讓幼兒了解事物之間關系,強調幼兒親身參與與操作,認識周圍世界,獲得知識經驗。因此,提供給幼兒各種操作材料成為科學探究實施的關鍵,教師在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要遵循“三性”:
1.安全性
幼兒年齡小,自我保護意識還不夠強,教師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材料盡量做到安全耐用,如果因活動內容需要提供一些較危險的物品,教師也要考慮得周全,在幼兒操作過程中加強安全教育。如:在科學探究活動《快樂的小木匠》中,教師需要幼兒用鐵錘和鐵釘將木條、木塊連接在一起,因為有了教師的不斷提醒,孩子在操作中表現得很從容,但個別幼兒還是被木塊下面露出的鐵釘戳到了手。這就要求教師在準備鐵釘時注意到它的長短和木塊厚度的關系,把握得再細致點,防止小意外的發(fā)生。
2.準確性
在科學探究中,許多科學結論的得出要受到若干因素的影響,有時缺少一個條件,可能就會使結果發(fā)生改變。如:科學探究活動《沉與浮》,教師在操作材料時,就發(fā)現水的多少、物品的重量、體積、大小等都會使浮力產生變化,油泥捏成團可以沉進水底,油泥捏成碗(很少很薄)可以浮在水面;小鐵盤會因放置水中的方法不同或沉或浮等。因此,教師在準備操作材料時就要親自實驗,圍繞活動目標選取準確、適宜的材料,尤其是幼兒初次接觸科學現象時,提供的材料更要準確,不模棱兩可,避免因提供不當給幼兒造成錯誤的科學概念。
3.可操作性
幼兒通過親自實驗了解科學現象,得出科學結論,既滿足了好奇心與求知欲,又鍛煉了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師除了要為幼兒提供數量充足的活動材料外,更要讓這些材料方便取放,可操作性強,便于幼兒反復驗證,發(fā)揮出應有的實效。如:科學探究活動《奇妙的空氣》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人手一支蠟燭,請他們將玻璃瓶套在點燃的蠟燭上,從而了解空氣與蠟燭熄滅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操作時間僅有短短的幾秒(熄滅蠟燭),而教師卻花去了大量的時間(點燃蠟燭),顯然這樣的材料就失去了可操作性。
二、組織好科學探究活動
《指南》在科學探究能力方面要求:表述更加準確清晰、通俗易懂,指出具體的科學探究方法與途徑。教師要引導幼兒在科學探究中體驗"做科學"“玩中學”“生活中學”的樂趣。這種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探究方法的掌握,閃爍著教師關注幼兒、體驗探究的科學教學的智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提問應具有啟發(fā)性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fā)展水平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提問的方式主要有三種:開放式、遞進式、自由式。提問時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營造輕松民主的交流氛圍,同時要緊扣活動內容,三種方式任意組合,避免幼兒自由發(fā)問,偏離重點。 如:在科學探究活動“拋雞蛋”中,教師依據各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將雞蛋從上向下扔,它會怎么樣?”(會碎)“為什么一個雞蛋碎了,另一個不碎呢?”(有毛巾墊著)“雞蛋落在這些物品上會怎樣?為什么?”(有的會碎,有的不會碎)“平時人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活動中采用了多種提問方式,使幼兒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
(二)幼兒操作應具有自主性
科學探究活動重在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設想,從而自主學習、發(fā)現學習。在這種自主式學習中,教師提供給幼兒豐富的操作材料,設下疑問,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測量、分類、記錄等實踐操作,認識科學現象,學習科學方法,理解科學道理。如:科學探究活動《沉與浮》中,教師先請幼兒將各種材料放入水中,觀察哪些會沉下去?哪些會浮上來?然后再提供各類輔助材料,讓幼兒進一步探索沉的東西怎樣變浮?浮的東西怎樣變沉?幼兒始終帶著問題進行操作,尋找答案。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是稍稍引導,絕不過多干涉,讓孩子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了解其中的奧秘,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教學手段應具有多樣性
問題提出的背景:大蒜( A l l i u ms a t i v u mL.( G a r l i c)百合科蔥屬,又叫蒜頭、大蒜頭、胡蒜、葫、獨蒜、獨頭蒜,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皮,剝去鱗葉,內有6~1 0個蒜瓣,輪生于花莖的周圍,莖基部盤狀,生有多數須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肥厚的鱗片。有濃烈的蒜臭,味辛辣。
在江蘇蘇北農村,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種植和栽培十分普及和容易,經濟效益遠在其它糧食作物之上。學生對栽培大蒜,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直接感受,比較熟悉。探究大蒜鱗莖在土壤中的位置對大蒜發(fā)芽率的影響,易于喚醒其動手的興趣,易于得到家庭、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因此,開展此項探究實驗,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
一.提出問題
在江蘇蘇北農村,大蒜的的播種季節(jié)一般在八月上旬。暑假中,教師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參觀、觀察農民栽培大蒜。在施足基肥、澆足水后,農民開行種植大蒜。大蒜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土壤肥沃、酸堿度適宜的條件下,大蒜就會萌發(fā),生長。由于種植面積一般較大,他們不是一顆一顆地種,而是循行隨機撒種。詢問蒜農,大蒜播種時,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關系,是否影響到大蒜瓣的發(fā)芽率,他們都說不知道。由此,學生們在教師引導下,提出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關系,是否會影響到大蒜的發(fā)芽率?
二.作出假設
實驗假設是對實驗結果的預測,它建立在觀察和以往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同學們在參觀了農民種植大蒜的現場之后,對提出的問題作出了下列一系列假設:
1.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影響大蒜的發(fā)芽率;
2.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不影響大蒜的發(fā)芽率;
3.大蒜瓣在土壤中有的位置對大蒜的發(fā)芽率有影響;
三;實驗設計
設計實驗的目的,在于驗證假設。設計實驗需要學習前人的知識和經驗,需要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和技術。實驗中,最重要的是變量的控制,在這次探究活動中,在老師的引導、同學們的熱烈討論、征詢蒜農的前提下,同學們認定:①種植的土壤要求:肥沃、疏松、酸堿度適宜、施足基肥。②氣溫要求:平均氣溫在2 0~2 8℃。③大蒜瓣的要求:新鮮飽滿、無蟲害病害、當年收獲。陳年的大蒜瓣不用。播種深度: 4 c m。④每組實驗用大蒜瓣數量: 1 0 0個。⑤大蒜瓣的位置:對照組( A)大蒜瓣的尖端均朝上,實驗組共四組: ( B)組尖端朝下; ( C)組尖端朝前; ( D)尖端朝后; ( E)尖端斜向下。實驗結果所用表格如下: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對發(fā)芽率的影響記錄表
四.實施實驗:
實施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階段,按照實驗設計的要求,同學們認真進行實驗,小組內分工明確,合作協(xié)調,很快種植好大蒜,對結果的統(tǒng)計十分熱心和積極。
五.分析證據:
在嚴格細致地收集實驗數據的基礎上,學生們很快地處理好了實驗結果: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對發(fā)芽率的影響記錄表
六.得出結論:
[關鍵詞]科學探究;教學目標;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14-0037-04
[作者簡介]楊成勇(1976―),男,廣西玉林人,本科,廣西玉林市玉州區(qū)第五中學教師,中學一級。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A科學和高新技術迅猛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優(yōu)劣。改革妨礙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盡快提高全民素質特別是科學素養(yǎng),是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之所在。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物理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就是制定了物理課程的三維培養(yǎng)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三維培養(yǎng)目標呢?科學探究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一、科學探究的含義
科學探究有兩重含義:一方面,指的是科學家用來研究自然界并根據研究所獲得的事實證據作出解釋的各種方式;另一方面,指的是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茖W課教學中的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活動。
二、科學探究的意義
(一)科學探究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20世紀,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率先提出教學過程就是“做”的過程,以及“從活動中學”“從做中學”的主張。20世紀中葉,在美國教育的學科結構運動中,著名生物學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施瓦布主張不能把科學知識當作絕對的真理教給學生,而應作為有證據的結論;教師應當用探究的方式來教授知識,學生也應該通過探究活動展開學習。經過幾十年不斷研究與改進,如今探究學習已成為美國科學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教學方法。1990年美國科學促進會發(fā)表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將探究列為學習科學的核心方法。同時,以皮亞杰為代表的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們所提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也為人們將科學探究程序轉化為探究教學模式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二)科學探究能實現“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過去,人們都重視知識教學,其原因是認為“知識是能力的基礎”。這樣,人們就忽略了能力形成的支撐,即“過程與方法”。當下的課程標準既提出了結果性目標,又明確提出了過程性的目標,如“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等。結果性目標要靠過程性目標支撐,有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就必然有一個良好的結果。其實,科學方法與具體的科學概念和科學規(guī)律一樣,都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積累的知識,也叫做程序性知識。一個人在遇到未知事物要去發(fā)現,遇到新問題要去解決時,如果他能夠有意識地用一定的方法去處理,那么他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提高很多。因此,《物理課程標準》把科學探究作為一個內容標準提出。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知識接受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fā)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修改與創(chuàng)新成果的過程??茖W探究式教學就是通過“問題”來達到上述目標的??茖W探究的過程中,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取新知的體驗將給學生一個強烈的沖擊。當然,強調探究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學習、生存、生長、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與具體得到某種結果相比,科學探究更重視的是過程。因為科學教育中的科學探究主要在于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意識。知識既是認識的結果,更是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知識既是事實、概念、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描述,更是獲得知識的方法;知識既是認識客觀世界的相對真理,更是不斷發(fā)展認識的過程。這一切正是科學探究的意義之所在。
(三)科學探究能實現“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以情感為中心,以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性,與單純的知識學習過程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知識的學習可以看成是一種信息的輸入、編碼、貯存和提取過程,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則要求主體的積極參與。外部信息的輸入必須經過主體的心理認同,包括情感認同、態(tài)度認同、價值認同、行為認同等,經篩選、接納后方可轉化為情感素質,從而構成情感等要素在內的完整的心理結構。由于上述“內化”過程的復雜性和長期性,運用別的教學方法,情感目標很容易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被忽略掉。而運用科學探究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就可以在物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中,始終貫穿辛勤的實驗探究和周密的理性思考,體現物理學家的嚴謹求實、不懈探索、勇于懷疑、大膽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四)科學探究的現實意義
科學探究是對原來物理教學方式的一種補充,它是物理課程中的一種新形式。它強調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三者的綜合,強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經歷、體驗和感悟。因此,它可以克服片面執(zhí)行“講授法”的做法,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fā)展,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目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學科的結構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所以學生需要科學地認識世界并真正地理解科學概念的含義。科學教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就是幫助學生發(fā)展所需要的技能,使他們在尋求理解時能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要成為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學生就需要通過教育全面地發(fā)展他們的能力:能抓住問題,能考慮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能收集和評判證據,能運用科學概念并檢驗其正確性。他們需要有機會體驗發(fā)現的樂趣,養(yǎng)成不屈不撓、敢于冒險、保持好奇、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在長大成人后,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他們都將繼續(xù)受用這些探究的技能。
三、實施科學探究的具體過程
從科學探究教學的縱向展開過程來看,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大體要經過以下七個步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教師作為科學探究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從《物理課程標準》的高度來設計和實施整個教學過程:首先要確定探究目標,即本次探究活動要達到的具體三維目標;然后選擇探究內容,確定科學探究的類型,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和學習特征,明確教學的組織形式以及探究活動的器材、環(huán)境和教學手段。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亞里士多德說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是從疑問和驚訝開始的。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問題,當新問題與舊問題出現矛盾,不能用原有知識解決時,學生就會積極地思考,調動起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拓展思維的空間。
在《牛頓第一定律》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桌子上的木塊完成這樣一個實驗:用力推木塊在桌面上運動,再停止用力。要求學生觀察并思考:木塊的運動是否需要力來維持?你認為運動和力會有怎樣的關系?學生通過實驗會回答:“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苯處熢僮寣W生完成實驗:用力推一小球讓它在桌面上滾動,然后停止推力,并觀察小球運動情況。學生通過實驗得出:“不再受推力的小球繼續(xù)運動?!?/p>
經過上面兩個實驗,學生得出了兩個矛盾的結論。這就很自然地引起學生驚訝,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這種設疑導入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參與課堂學習,為較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在發(fā)現問題后,學生還需對現象進行進一步的思維加工,用清晰的語言或文字表述出來,把發(fā)現的現象演變?yōu)橐粋€可進行研究的科學問題。
(二)合理猜想,形成假設
猜想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要素之一,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背景知識后針對準備研究的課題,引導學生提出兩方面的猜想。一是猜想問題的成因,二是猜想研究結果可能是什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問題的結果作出多種假設和預測。教師切忌把自己認為的問題的結果告訴學生,否則會失去探究的意義和價值。猜想要有一定的依據,不能亂猜。一要基于已有的經驗,二要基于科學事實。
(三)制訂計劃,設計實驗
此步較多的是從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與假設具體化、程序化。教師應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自己設計,讓他們得到一種科學探究的體驗,感受探究的艱難,之后再體驗成功的喜悅。此過程應充分貫徹“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由學生制訂探究計劃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計劃并相互交流,尋找計劃的不當之處,從而提高設計實驗在科學探究中所起的作用。在學生交流后,教師可以進行評價、歸納、總結,并提出學生沒有注意到的關鍵性問題或有關安全性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
(四)進行實驗,收集數據
在方案確定后,教師應放手讓學生進行實驗、收集證據。教師應注意實驗過程中的問題,學生操作是否規(guī)范及每組組員的參與程度。
(五)分析論證
學生在實驗中獲得感性認識和數據,再對數據進行比較和概括,進行思維加工,得出初步的結論,并嘗試對結論進行描述,以及與實驗前的假設進行對比。
(六)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在各小組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補充并完善結論。教師通過梳理學生的認知結構來歸納結論,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
(七)評估
評估是對探究行為和獲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學性從嚴密的角度重新審視的過程。評估能優(yōu)化探究方案,并有可能引發(fā)出新的發(fā)現,引發(fā)新一輪探究過程的開展。
四、科學探究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在強調探究教學的同時,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事實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學生對某一現象有大量感性經驗時,講述法可能會是一種更恰當的選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探究教學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如果所有的內容都用探究的教學方法,不僅教學時間不允許,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經濟性原則。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地學,不要因為擔心學生做不好就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茖W探究性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如果任何事都由教師代辦代勞,那么科學探究教學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自,尊重學生的意愿,科學引導學生自覺地完成探究活動。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事實上,科學探究教學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憑學生去自學或盲目探究而不要教師的指導,否則也就不叫“科學探究教學”。
(三)培養(yǎng)興趣是物理科學探究教學成敗的關鍵和主要標志
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學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當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個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動。興趣既是教學手段,又是教學目的?!比说男睦磉^程包括認識過程和意向過程。人們在研究學生學習心理過程中,存在著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傾向,低估了意向過程的作用,甚至把學習心理僅僅看作是一個單純的認識過程。后來人們逐漸地認識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物理的強大動力,是開戶智慧大門的金鑰匙。但是這種認識仍停留在把“興趣”當作一種學好物理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下,重新認識興趣,不能僅僅把興趣作為一種學習物理知識的方法和手段,還應當從關懷人、關心人的心理健康去認識。人應該熱愛生活,生活中有苦也有樂,而認識自然、科學探究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愿意談物理、學物理、用物理,這是一種難得的素質。因此,興趣理應成為我們課程的目標。教師對學生認識自然的好奇心要保護、保持,對他們的科學探索興趣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如何保護、保持、培養(yǎng)和發(fā)展興趣,最好的辦法不是用屢次的考試失敗來扼殺,而是在科學探究中組織學生認識自然,讓學生得到心理滿足,產生全身心的興奮,從問題走向成功,從探究走向成功,從成功走向成功。這樣,物理學習就能充滿樂趣,人生就能充滿樂趣。
參考文獻:
[1] 白學軍.智力發(fā)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 車文博.心理學原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3] 陳龍安.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9.
[4] 姚本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寥伯琴,張大昌.物理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 胡明,楊國金.物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 劉小平,劉曉瑩,趙鵬飛.初中物理教學理念與教學示例[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8] 陳志堅.淺談探索課課堂教學的延伸[J].物理教學探討,2003(2).
[9] 盛群力,李志強.現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唐安國,錢華.中學物理課程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1] 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科學復習;學習方法;科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6-0035-02
一、復習中的一些低效現象的歸因分析
1.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待改進,包括教學設計理念、教學的方式的選擇理念,教學中組織教學活動的內容選擇的觀點、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方面都有待提高。
2.教師由于自身的積累不多,依賴于一些參考資料,缺乏自己的教學思考,也對資料中透出的一些思想視而不見。造成不會就繼續(xù)練,錯了就繼續(xù)做,不知錯的原因,不思考應對錯誤的對策。
3.沉浸在練習、講解、批改,但反饋的方式與反饋的研究不力,對教材及復習內容的體系與系統(tǒng)的思考不夠,沒有將知識聯系起來。
4.由于復習,導致設計情境方面成了薄弱環(huán)節(jié),學生對知識的情感、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缺乏思索,導致記憶不深,知識與生活的聯結點脫離,影響持久的記憶保持。
5.對一些解題方法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缺乏理性思考,沒有授人以漁,只是授人以魚。
為此,研究復習的有效性策略顯得比較重要。
二、促使科學復習更有效的幾種方法(策略)
我們從思考復習教學的目標出發(fā),著眼于課堂,利用反饋機制,實施一定的方法與策略,總的操作框架圖如下:
在復習中,應用的方法會很多,這里就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更好地對科學實驗與方法應用的把握、對科學的一般思維與科學思維的深度提高、以最終擁有較高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進行一些課堂教學的策略嘗試。復習的幾種策略不是單一的,所產生的效益也不是單一的,現為了體現方法,側重于某方面進行敘述,現枚舉如下:
1.情境系統(tǒng)化復習策略
通過情境教學、問題研究,讓學生在復習中是轉變原來的單一思考向系統(tǒng)思考過渡。通過對初中科學的復習課的設計與教材處理的研究,把握教材的系統(tǒng)與邏輯關系,讓學生也能夠系統(tǒng)性地去識記內涵,能系統(tǒng)性地去思考問題,將知識形成“塊狀結構”便于理解記憶與保持記憶的持久性。
作用機理: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也助于探索的持久興趣,探究的深入程度,記憶的牢固。
例如:對于“功、功率、機械、機械效率”復習的情境設計。通過開設幾次“招聘會”來將這些概念與技能把握。第一次:以張三與李四分別搬了一千塊磚與二千塊磚上樓,請問誰更可以聘用?第二次以干活快慢程度來定。同上的樓高。所用的時間六小時、三小時,請問誰更可以聘用?引進――功率的概念與計算……。第三次招聘會,考驗他們應用機械:引入杠桿、滑輪等。第四次招聘會,想來想給張三、李四考點智力:給他們二個動滑輪、二個定滑輪,設計一個組合,來進行搬運磚頭。但要陳述各自的優(yōu)點。第五次招聘會,給予更多的東西,讓他們選擇,搬磚頭用的盛用工具(體積相同:有木制的(150牛)、鐵制的(250牛)、塑料的(50牛)、塑料袋(5牛);滑輪有動滑輪(重有200牛、100牛)、定滑輪(單個的重有200牛、100牛),請選擇使用。
[小結]: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從已有的經驗與一定的情境出發(fā),從研究的需要出發(fā),策動了其內在的學習動力,驅動了求知的欲望,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學習過程與知識技能.第二也有利于對這些概念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很好地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這樣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系統(tǒng)地感知事物的,有助于識記,有助于理解整體性知識。
2.邏輯程序化復習策略
在復習中要把握一些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將知識分層地聯系在一起,通過層層的推理與知識間的影響,構建邏輯結構下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去理解、去運用、去思維。
作用機理:邏輯是客觀物質世界所固有的。物質世界的客觀邏輯,以自在的結構和自在的規(guī)律及其聯系形態(tài)存在著。應用邏輯結構教學,其功能在于幫助學生建構科學的邏輯認知結構。科學的邏輯認知結構,是由學科的基本范疇――規(guī)律、原理、原則等組建而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開放系統(tǒng)。能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更清晰,更能把握認識與運用規(guī)律,更能有科學的思維方式與推理方式,促進知識的系統(tǒng)化理解。
例:《九年級的第一章復習》,通過對CuSO4溶液、濃HCl、Na2SO4溶液、稀HCl 、 Ba(OH)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Fe等八種物質進行分類,運用推理的方法搭建知識架構。通過設計實驗方案來鑒別其中四種物質,明白物質的特征是區(qū)別于別的物質的重要標識。從而形成知識的邏輯推理。
[小結]:現實的生產與科研中,知識不是簡單的獨立的,那是紛繁復雜的,需要綜合的思考。如果我們融合科技、社會、生活生產實際,將知識進行真實的應用,讓教學促進轉變學生的知識簡單應用向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應用發(fā)展。通過對教材的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的研究,把握知識之間的外延與內涵,讓學生能處理一些細節(jié)問題,能幫助學生關注細節(jié),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個性的方法。
3.人文思想滲透化復習策略
學生作為一個未來的“社會人”,應該具備一些必要的科普常識與生活經驗。若干年后,我們的學生或許會成為一名企業(yè)家,或許會成為政府的決策者,哪怕是一個普通的公民,他們的生活理念與對自然的態(tài)度必定會影響社會、影響一代人。不論是從現實還是未來的科學發(fā)展來看,對學生培養(yǎng)必要的生命價值觀、全局觀、生態(tài)觀,樹立人口資源常識、節(jié)能降耗意識、能源利用與開發(fā)意識、環(huán)保意識等是非常迫切與必要的。
作用機理: 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情緒與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變得高度有效。具體做法就是先將書本知識與一定的實際應用相聯系,或賦予一定的內涵,讓學生對知識反映出來的事物有感情上的認識或產生一種情緒體驗,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認知動機和情感投入,以最終產生意志努力,并保持興趣、動機持久、記憶保持牢固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
例:在復習電與磁的時候,我們以人類對電與磁的探索之路進行復習――一部歷史演繹著人類的進步文明。這路線為人類的出行航海、電磁波應用、電磁鐵應用、電能應用、其他能源轉化為電能等等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之路,融入了許多的哲理、發(fā)現的艱辛、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思想等等。
[小結]:通過對初中科學相關知識點的拓展的思考與探索,把握知識的應用,將知識與情境相聯系、與生產生活相聯系、與科技發(fā)展相結合,形成知識的情感性、價值性,形成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同時也有利于對新的科學知識的興趣的發(fā)展與持久。
4.科學思維以題植入策略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留下來的是什么,是一些方法,一些思維的品質,一些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在進行一些專題復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多的掌握認識的手段,運用一些模型解決與解釋自然規(guī)律,運用一些思維方法、推理方法去解決一些現象的本質特征,運用一些數理計算去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等。
作用機理:通過對探索性、實驗性、分析型題目的例舉,把握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形成一些科學的解題思想與思維能力,推進應用思維方法、應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與理解方法,讓教學促進學生從單向思維轉向逆向、多向思維,獲得更多的思維方式,形成思維品質。為今后學生的的學習與思考提供一些好的思維方式與學習方式。
例:(寧波中考2010)20.如圖所示的是運動員在鉛球比賽中的場景。鉛球離手后,在空中飛行過程中動能Ek隨時間t變化的曲線最接近的是
[點撥]――尋找對方:我們知道動能與速度與質量有關,但在過程中速度無法知道快了還是慢了,也沒有科學依據。這個時候,要考慮一個不變量――機械能不變,考慮一個可以知道的變量――勢能。動能=機械能-熱能。第二個問題考慮在飛行過程中會不會動能為零。
小結:象這樣的一些典型題中有一些思想,一些思維的要素融入其中,以題讓學生獲得一些思維能力,從而可以觸類旁通,去解決更多的問題,也為今后的學生打下基礎。
三、后續(xù)思考
科學復習課不僅僅是對內容的改進,本研究是對科學復習中的其中一些策略的研究與探索,科學復習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不僅僅是課堂,更需要操練與實踐應對各種問題,另外,從學習方法上要加強引導,要讓學生在復習時能進行計劃的管理、預習管理、聽課管理、復習管理、作業(yè)的管理、錯題管理、難題管理、考試管理等。我們也期待我們的研究能更細化更深入。
1.教師間的合作機制還需要健全,如何更深入地進行一些相互的課堂觀察,設立一些相互合作的程序與規(guī)范,需要我們再進一步的思考。
一、滲透科學方法的過程
初中物理教材的編寫主要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來進行編寫,教材將與物理有關的知識點以及邏輯內容進行有機結合,而對于物理的科學知識表達較為隱蔽。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識都是經過了處理的知識點,長此以往也就使得學生對初中物理知識的科學方法不夠了解,物理老師也是將知識過濾然后才滲透給學生,就算是學習與物理知識有關的科學方法,也是非常簡單的。在今后的物理教學中,任課教師要將科學方法滲透給學生,用一種靈活的學習方法讓他們主動學習物理。
在探究教學中,第一,要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學方法的作用,僅僅讓他們對這種方法有一個大概了解,而不是要求他們對與科學方法相關的每一個名稱進行死記硬背。第二,要讓他們對科學方法的研究過程進行了解。第三,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指導,讓他們能夠將其應用到物理問題當中。這三個過程在滲透科學方法教育中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學當中,任課教師要利用這三個過程進行科學方法的滲透。
二、滲透科學方法的方法
1.利用物理基礎知識
探究教學是讓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從而達到完成教學的目的,是新課標實行后的新型教學方式,顧名思義以探究為主,教師將探究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提出與物理有關的知識問題,最終去解決這些問題。在研究物理問題時,科學方法極其重要,是學生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的關鍵途徑,采用相關的科學方法可以使得學生能夠對一些較為抽象的物理知識有正確的了解。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控制變量法是一個較為常用的科學方法,可以對相關的物理量進行改變,進而研究它們之間的
關系。
例如,學習摩擦力知識時,讓學生圍繞自己實際生活進行討論,討論摩擦力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如輪胎對地面是否會造成摩擦現象,是否會產生摩擦力,相互擠壓的物體是否也存在著摩擦力等等。在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時,提出以下問題:
(1)物體之間所生成的摩擦力和什么有關?
(2)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會影響摩擦力的強弱?
為了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我們將兩個木塊在同一個面上進行運動,這個運動是勻速的而非變速,首先增加小木塊的壓力,探究摩擦力是否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接下來將小木塊表面的粗糙度進行改變,確定是否摩擦力會受到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的影響,通過控制變量來達到得出正確結論的目的。
2.采用物理實驗的方法
在物理教學時,特別是在探究教學時物理實驗非常關鍵,學生可以在物理實驗中對相關的知識進行理解。在進行探究教學時,教師還可以與學生進行討論,就物理實驗的過程以及結果來展開交流。
例如: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對真空是否能夠傳聲進行
研究。
首先將電鈴置放在一個完全密封的袋子中,接下來接通電路,我們能夠很清楚地聽到電鈴發(fā)出聲音。然后我們將袋子中的空氣抽走,那么我們所聽到的電鈴聲就會逐漸減弱。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聲音的傳播與空氣的稀薄有關。然而我們知道實驗室難以達到真空狀態(tài),所以我們所模擬的實驗是狀態(tài)較為理想的情況,但依舊可以通過這個實驗來說明在真空中是不能進行聲音傳播的。
因此,任課教師通過物理實驗的方法,將這種科學方法滲透到學生當中,這樣能夠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想,并且有助于他們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
3.采用物理現象進行滲透
【關鍵詞】大學生 素質教育 科學 實施方法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C-0104-02
素質教育是圍繞著提高受教育者全方位素質這個核心目標而開展的教育活動,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其已經發(fā)展為一種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對大學生而言,素質教育摒棄了只注重知識培養(yǎng)的做法,開展了對大學生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業(yè)務素質、個性素質的全方位培養(yǎng),以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社會、立足社會、奉獻社會的高品質人才。
可以說,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深刻反省,是追求高校培養(yǎng)目標與社會實際需求協(xié)調一致的實事求是的教育模式。素質教育本身就是高校對大學生培養(yǎng)追求合理化、科學化的一個科學命題,因此要切實做好素質教育工作,必須追求其實施方法的科學化??茖W合理地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才能真正達到完善大學生能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切入點
我國的素質教育是在批判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其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只會考試的人或者離開父母不能生活的懦弱兒。大學生要真正能立足于社會、奉獻于國家,就必須具備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出色的身體素質、強大的心理承受力、純熟高超的業(yè)務技能。所有這些東西,都是要通過素質教育潛移默化到大學生身上并成為其自身素質的一部分。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一項舉國工程,需要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地全面展開。這項工程從娃娃抓起,到他們讀高校的時候,很多素質已經具備了,高校的素質教育工作就容易開展。然而,現在的事實是,雖然絕大多數的小學、初中、高中都打出了素質教育的旗幟,但實際上很多學校仍然以升學率為首要目標,很少切實開展素質教育工作。這就使得高校幾乎成了學生真正接受素質教育的起點,也就是說高校承擔了素質教育的壓力,而這種情況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針對這個實際情況,筆者認為,高校的素質教育工作可以從以下五個切入點展開。
(一)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大學生是國家的人才,但衡量人才的第一要素應該是德行和操守,而非業(yè)務能力??缛氪髮W校門的學生,雖然已經接受了多年的初等教育,但從小學到初中的教學往往以考入名校為第一要義,道德教育不受重視。很多大學生的國家民族意識淡薄,以金錢物質為追求目標,道德素質不高。因此,素質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德育的開展,只有大學生樹立了遠大的理想,胸懷愛國之心,以糾正不良社會風氣為己任,我國素質教育的開展才有意義。
(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各種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由于長期的家庭溺愛,很多大學生無法承受各種挫折。從進入大學校門開始,這種情況的負面效應就更加顯露。他們無法和同學友好相處,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極易出現自閉癥和精神抑郁癥。走上工作崗位后,領導和同事的任何質疑都讓他們感覺到莫大的羞辱,于是跳槽和辭職,嚴重的甚至自殘生命。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必須開展而且要重點開展的素質教育工作。
(三)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人是社會化動物,在生產力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獨善其身只能是一種理想主義。每個人都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都和其他人員或社會組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今天一個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交際的成功。即便你只想做好本職工作,也必須通過和他人或者團隊的協(xié)作才能實現。因此,高校的素質教育中需要增設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使大學生深諳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意義,并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和與人合作。
(四)業(yè)務能力的培養(yǎng)。在任何時候,業(yè)務能力都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作為不同門類的大學生,必須掌握相關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技能,才能贏得立足社會的資本。以前,高校重視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道德、心理、團隊等因素的作用?,F在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并不等于說業(yè)務能力培養(yǎng)的地位降低了,科技知識和實踐能力仍然是素質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需要說明的是,素質教育中對業(yè)務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應該更注重學生個體的興趣所在和可塑之處,以差異化、個性化培養(yǎng)為重要目標。
(五)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一個高校的專業(yè)設置再多、涉獵領域再廣,也無法覆蓋當今社會的諸多領域,因此想通過大學期間的教育,就使大學生掌握可以通吃一生的本領是不現實的。另外,現代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可能在四年前學的知識還炙手可熱,當走出校門時已經英雄無用武之地了。所以,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也就是說,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最高境界,不是讓大學生學遍所有知識,而是讓他們具有短時間內掌握一門新知識的能力。這就是教育界一直推崇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科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辦法
確立了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切入點,還需要科學的實施方法,才能將素質教育真正地做好,因為素質教育本身就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的教育模式。為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科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
(一)因校制宜的總體教育目標制定??茖W就是實事求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素質教育的各項工作都要實事求是。各大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實事求是地制定本校的素質教育目標和總體規(guī)劃。
在素質教育提出伊始,各個高校是十分重視的。但落實到實際行動時,有的高校空喊口號,有的高校人云亦云,有的高校制定的目標大而空,造成很多高校根本無法開展行之有效的素質教育。究其根源,就是學校的總體目標制定不合理、不科學、不實事求是。
雖然素質教育的切入點找到了,但是不同高校的自身條件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不能一刀切地為所有高校的素質教育制定相同的目標。不同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基本條件和辦學特點,制訂適合自身需要的素質教育規(guī)劃方案。
從大的方面來說,文科類的院校應該在確保人文素質教育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強科學素質的教育;理工科院校應該在確保科學素質教育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具體到每一個高校,這種總體目標的制定就應該更加注重實事求是的原則。像北京大學這樣的高校,專業(yè)設置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要對大學生開展包括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在內的全方位素質教育,靠自身的條件就可以了。只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規(guī)劃,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不難實現。但對于一些高職類院校而言,本身的專業(yè)設置比較單一、師資力量匱乏,也效仿北京大學的素質教育模式就不切合實際了。這類院??梢砸罁陨淼奶攸c,仍以自身的辦學特色為素質教育培養(yǎng)的主陣地,然后深挖自身潛力,再輔以社會力量完成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例如,沒有專門德育教師的院校,可以讓專業(yè)課教師多儲備德育故事素材,在專業(yè)教學課堂上穿插一些德育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自然而然地實現了道德熏陶。又如,沒有心理課程教師的院校,可以與當地醫(yī)院進行合作,聘請心理醫(yī)生來校進行不定期的心理講座。這樣既降低了長期聘任心理課程教師的成本,又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得以進行。
總之,不同高校的素質教育目標,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依據學校自身的特點,實事求是地制定。
(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上文已經分析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五個切入點,但具體工作的開展還必須落實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所以,科學的教學方法才是素質教育獲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很多高校為了開展素質教育,都對本校原有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教學方法上,普遍提出了實踐教學、雙語教學等思路。筆者認為,最為科學的教學方法就是因材施教,不必人云亦云地照貓畫虎。比如,別的學校辦實踐教學,不顧自己實際情況也辦實踐教學,強制降低理論學時的比例,既搞不好實踐教學,理論知識也無法完整地講解。又如,別的學校辦雙語教學,不顧自己教師和學生的英語功底也辦雙語教學,必然使教學效果適得其反。
所以,每個高校開展素質教育,最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是經常性地改革,而是應該本著因材施教的宗旨。這里的因材施教,筆者認為有雙重含義。第一重含義,就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看他在哪方面具有可塑性,就加強這一方面的培養(yǎng)力度,使其具有與眾不同的素質。第二重含義,就是教師也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自己在哪方面有真才實學,就踏實地搞好這個方向的教學,即“知之為知之”。如果教師自己都不熟悉這個領域,還非要指導學生,那就成了誤人子弟。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只有教師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知識覆蓋面,才能對更多的學生因材施教。
(三)因教施評的科學評價模式構建。教學效果的評價是衡量一種教育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前,高校一般通過期末考試作為一門課程的唯一評價方法,考試得分成了衡量一個學生對一門課程掌握程度的唯一評價標準。素質教育提出以后,這種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觀。實驗環(huán)節(jié)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評價,在一門課程的教學評價中得到了更多的體現。筆者贊同這種趨勢的發(fā)展,但認為這種評價體系仍需要進一步科學化。
素質教育的評價與素質教育的教學是同一目標下的兩個必要環(huán)節(jié),二者應該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既然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已經提倡了差異化、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對應的評價體系也必須尊重個體培養(yǎng)的不同。因此,對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學年的統(tǒng)一評價模式是不科學的。針對不同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過程,應該在評價體系中充分加以考慮,做到因教施評。
顯然,這樣的評價方法對于教師來講的難度很大,但卻是素質教育所必需的。為了降低期末多種評價標準制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做好平時的積累工作。而且,這種工作經過幾個教學輪次以后,可以用于因教施評的考核素材也就比較豐富了。
【參考文獻】
[1]張坪蘭,李愛玉.論實現素質教育的科學評價[J].教育與職業(yè),2006 (20)
[2]李朵.科學發(fā)展觀與高校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6)
[3]劉臣.深刻理解素質教育的科學內涵 正確把握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二)[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3)
[4]蔡啟茂,袁美華.職業(yè)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與措施[J].中國培訓,2006(9)
【關鍵詞】講評課教學方法糾錯
講評課是在考試或練習之后,對試卷或練習題進行分析、講解和點評的課型。講評課的主要功能是矯正學生解題中暴露出的知識和思維的盲點與誤區(qū);總結與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規(guī)律,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情感激勵,讓學生明確努力方向,樹立學習的信心。
目前,講評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學情了解不夠,倉促講評;簡單地對答案,提升總結不夠,重點不突出;教學目的不明確,歸因意識不強;課堂教學缺乏互動,學生思維誤區(qū)不能充分暴露;教師包辦過多,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學生在課堂上缺乏歸納時間;缺乏針對性強地補償練習,等等。
下面,就如何上好講評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考情,情感激勵
教師簡要進行試題分析,公布統(tǒng)計結果、學生失分情況、卷面規(guī)范情況,表揚鼓勵表現突出的學生;學生查看試卷,找到失分點,聽取教師評價。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1)教師必須認真批閱好試卷,做好試卷批改記錄。(2)教師批閱完試卷后,要認真分析錯誤原因,診斷學生知識缺陷及思維障礙,初步明確矯正方案。(3)考情分析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考試的基本情況,能進行自我評價。考情分析的主要內容要包括試卷的基本情況、學生做題的情況、表現突出的具體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等。(4)評價學生要以表揚激勵為主。
二、出示答案,學生自糾
教師出示參考答案;學生根據參考答案自悟自糾,或與其他同學合作探討,共同解決。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1)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悟自糾,自悟自糾是是解決學生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的有效辦法。(2)學生對照答案、對題目再分析再研究,回想、印證、反思。對不能自查自糾的問題,可與同學討論、交流、探究,啟迪思維。(3)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糾自悟。通過了解、分析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樹立學習的信心,明確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自查自糾初步解決問題。
三、重點講評,集中糾錯
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暴露思維誤區(qū),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進行思維碰撞,達成共識;學生要積極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參與討論,并做好答案要點的記錄或補充,總結感悟解決問題的的辦法。
需要注意的是:(1)這是講評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教師不要急于自己分析答題思路,要給足學生展示思維的時間。(2)要選擇學生集中出錯率較高的題目,不必題題講解。教師主要講共同存在的問題、考查知識范圍、考查能力的層次,講理論與知識的欠缺、答題的思路、講解的方法;講評出錯的原因、命題者的意圖;評一題多問、多解一題。(3)教師要做好調控,讓不同程度的學生、答對與答錯的學生都有展現的機會,促進共同提高。(4)要調動學生,讓學生展示對試題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路,以充分暴露思維誤區(qū),進行思維碰撞,從學生思維深處找到病根,真正讓學生走出思維誤區(qū),達成共識,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四、歸類分析,方法總結
結合典型題目,教師可以分別從題型、考點、熱點、錯因等方面進行歸類講評,引導學生總結方法、規(guī)律;師生互動完善答案;學生整理錯題集。
需要注意的是:(1)這一環(huán)節(jié)與上一環(huán)節(jié)結合進行,靈活把握。(2)教師要結合具體典型試題,分別從題型、考點、熱點錯因等方面進行歸類講評,并通過回顧過去做過的題目以及對本題進行變式訓練,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偨Y方法規(guī)律,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對學生的觀點教師要有明確的評價,既要有科學、完整的答案,又要允許學生有獨特的見解。(4)教師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從具體的題目中引導學生總結答題思路、方法和規(guī)律,切忌空洞總結。
五、補償跟蹤,反思整理
針對學生集中出錯的題目,教師投放變式補償題目;引導學生反思得失,進行補償練習。
值得注意的是:(1)針對學生集中出錯的題目,教師投放變式補償練習題目,加強變式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印證和完善解題方法,開拓學生視野。(2)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搞好課后個別輔導。(3)“補償跟蹤”環(huán)節(jié)可以集中完成,也可以邊講評,邊補償練習。(4)教師要留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反思整理。
這種講評方法的主要優(yōu)點:
1.學生主體地位突出
這種講評模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生在課堂上自查自糾、合作交流、暴露思想誤區(qū),利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有針對性,重點突出,能夠克服有些教師講評試卷時存在的重點不突出,一講到底的現象,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堂上,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展現的機會,解決了教師單項灌輸講評對優(yōu)等生是浪費時間,對學困生來說跟不上老師思路的問題,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
2.強調思維訓練和方法總結
這種講評模式注重暴露學生的思想誤區(qū),自我矯正與集體矯正相結合,相互啟迪,鼓勵創(chuàng)新,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歸納方法規(guī)律,并通過補償變式訓練,強化了認識,加深了理解、拓展了思維。
3.注重情感激勵
通過教師的表揚鼓勵表現突出的學生和在思維碰撞過程中學生的相互評價,有利于鞭策和鼓勵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上好講評課,課前準備至關重要。教師要及時認真地備好課,充分了解學情、考情,提高講評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以下試舉數例加以說明。
一、控制變量法
自然界中發(fā)生的各種物理現象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因此影響物理學研究對象的因素在許多情況下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錯、共同起作用的。要想精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各種特性,弄清事物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單個自然條件下整體觀察研究對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研究對象施加人為的影響,造成特定的便于觀察的條件,這就是“控制變量”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實驗過程中,控制變量法是一種最常用、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觀物理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應用有:
1.研究蒸發(fā)的快慢與哪些因素的有關;
2.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研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4.研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5.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6.研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
7.研究動能、重力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8.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
9.研究電阻一定、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10.研究電壓一定、電流和電阻的關系;
11.研究電流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系;
12.研究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
13.研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跟哪些因素有關系;
14.研究物體吸收放熱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
15.研究電功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6.研究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哪些因素有關;
17.研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18.研究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19.研究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個物理現象和規(guī)律中,因實驗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實驗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難直接揭示物理本質,而采取與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現象來替代的方法。這種方法若運用恰當,學生不僅能順利得出結論,而且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應用有:
1.研究串、并聯電路時,引入總電阻的概念;
2.等效替代法測電阻;
3.滑動摩擦力的測量;
4.“曹沖稱象”;
5.通過導體時產生的一些現象(如小燈泡發(fā)光)來確定是否有電流通過;
6.研究大氣壓的值時,用水銀柱高所產生的壓強來研究大氣壓;
7.在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驗證物與像的大小相同。
三、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現象,由于受實驗條件所限,無法直接驗證,需要我們先進行實驗,再進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確結論。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應用有:
1.研究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2.研究牛頓第一定律。
四、類比與歸納法
類比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可以推出與其類似的事物也具有這種屬性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一般性較小的前提出發(fā),推出一般性較大的結論的推理方法叫歸納法。在科學研究中,歸納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規(guī)律的獲得都是借助了歸納法的力量,由實驗(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歸納獲得的。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應用有:
1.研究電流和電壓時,用水流和水壓類比;
2.用水波類比聲波;
3.類比磁極間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大多數定理和規(guī)律的提出都應用了歸納法,比如銅能導電、銀能導電、鋅能導電,則歸納出金屬能導電。在實驗中為了驗證一個物理規(guī)律或定理,我們要反復地通過實驗來驗證它的正確性;然后歸納、分析整理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阿基米德原理中,為了驗證F浮=G排,我們分別利用石塊和木塊做了兩次實驗,歸納、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們驗證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確性,使用的正是這種方法。
五、圖像法
圖像是一個數學概念,用來表示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關系,很直觀。由于物理學中經常要研究一個物理量隨另一個物理量的變化情況,因此圖像在物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實驗中,運用圖像來處理實驗數據,探究內在的物理規(guī)律,具有獨特之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應用有:
1.固體的熔化和液體的凝固圖像;
2.研究歐姆定律的電壓與電流圖像;
3.研究物體勻速直線運動的路程與時間圖像;
4.液體的沸騰實驗圖像;
5.探究物質的密度的圖像。
六、轉換法
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或物理問題我們往往要拋開事物本身,通過觀察和研究它們在自然界中表現出來的外顯特性、現象或產生的效應等去認識事物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應用有:
1.用細線測量地圖上鐵路線的長度,直尺和三角板測硬幣的直徑;
2.用小磁針研究磁場方向;
3.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多少來比較磁性的強弱;
4.根據電燈的亮暗程度比較電流的功率;
5.通過比較電流的大小來比較電阻的大小;
6.通過觀察木塊被運動物體撞擊后移動的距離大小來比較物體動能的大小;
7.通過觀察木樁被打入沙中的深淺來比較重物的重力勢能的大小;
8.通過墨水滴入水中的擴散現象來說明分子的運動特點;
9.通過物體形變量的大小來說明物體受力的大小。
研究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指導學生研究物理現象、概念和規(guī)律時,教師應潛移默化地滲透科學研究方法,正確地認識各種教學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另外,研究某些物理知識或物理規(guī)律,并不是僅僅用到一種方法,往往要同時用到幾種研究方法。如在研究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我們同時用到了觀察法(觀察電流表的示數)、轉換法(把電阻的大小轉換成電流的大小、通過研究電流的大小來得到電阻的大小)、歸納法(將分別得出的電阻與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有關的信息歸納在一起)和控制變量法(在研究電阻與長度有關時控制了材料、橫截面積)等方法??梢?物理的科學方法題無法細致分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法;學習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5-0015-02
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探究學習作為新課改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和各科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受到了學界普遍高度重視。有學者指出,如果非要用一個詞語來描述近30年來科學教育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標,這個詞一定是“探究”[1]。學界對探究學習的研究主題主要有探究學習的緣起、內涵界定與特征分析、作用與價值的論證、實施的應然、實施的實然、探究學習評價研究和現代教育技術在探究學習中的應用幾個方面[2]。然而,對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法指導的文獻并不多見。筆者愿不揣淺陋,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就探究學習法的學習方法指導做一論述。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探究學習法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認識論和學習理論,在知識觀、學習觀和評價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釋,充分強調了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以及情境性。在具體的學習模式上,建構主義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基于情境的問題式學習和協(xié)作探究學習。在建構主義思想的推動下,面對正在到來的知識社會的挑戰(zhàn),全球范圍內正在興起新一輪教學改革的熱潮。在我國當前進行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模式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3]。
新課程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4]。當前,課程改革正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通過科學探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探究學習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好奇心為動力,以問題為導向,采用類似于科學探究的方式去主動建構知識,提高自身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一種學習方法。
二、探究學習法的學習方法指導
學習方法指導簡稱學法指導,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途徑對學習者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指導、診治,使學習者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靈活運用于學習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即“教學生學會學習”[5]。學法指導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現代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法的學法指導,就是指導學生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在理解探究學習法的基礎上學會確定探究的問題,在探究中體驗學習的過程,通過評價不斷改進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確定探究問題。建構主義認為,人類的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不是最終答案。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這些假設做出自己的檢驗和調整的過程。因此,基于情境性、問題式對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法的學法指導,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基礎上確定適于探究的問題。第一,指導學生學會選擇適合探究學習的內容。新課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是因為由于各種原因,有些知識內容不易通過探究學習來獲取,并且有時對特定的學生和學習內容采取其它學習方法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師在理解教育新理念、解讀課程標準、掌握教學計劃、確定重難點等方面都站在一定的高度,我們有條件也有責任指導學生學會選擇適合探究學習的內容。第二,指導學生學會根據所選內容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茖W有效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確定探究學習的內容后,指導學生學會充分利用所學知識的背景材料,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學習情境的同時加強所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為確定探究問題打好基礎。第三,指導學生學會根據教學情境確定探究的問題。探究始于問題,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在一定情境下圍繞問題展開的。因此,指導學生學會在特定情境中提出科學性的問題至關重要。然而,并非所有問題都適于探究。需探究的問題應結合學生已有知識或生活實際,使學生產生迫切解決問題的心理,能夠把學生引入到有關情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探求的思維活動,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來。
2.實施探究學習,體驗學習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但知識不單純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在指導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確定探究問題后,對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也要進行指導。第一,指導學生理解探究學習的本質。指導學生既不要把科學探究與探究學習混為一談,又不要把它們對立起來:既要認識到學生不是科學家,學生的探究學習也不是科學探究,其目的不是為了發(fā)現人類新知,而是要更好地理解科學、學會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和認識世界;又要認識到科學探究有著巨大的教育價值,可轉化為科學學習,探究學習是根據學習目的與學生發(fā)展水平對科學探究進行模擬,使探究學習成為科學探究的簡約復演。第二,指導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基本過程。與科學探究相對應,探究學習也包括以下基本步驟:形成問題、搜集數據、提出假設、檢驗假設、交流結果。第三,指導學生實施探究學習。在學生理解了探究學習的本質和掌握了探究學習的基本過程的基礎上,對學生探究學習的整個過程也要進行具體指導,指導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過程。指導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實踐中,變“被動地聽講接受”為“積極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做到“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探究學習中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指導對課堂探究余興未盡的學生展開課外探究,“直接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進行學習評價,不斷改進學習。建構主義認為,評價要以真實任務為標準,關注真實任務的完成;以經驗的建構為標準,更重視對知識建構過程而不是結果的評價,并同時注重有效評價與教學的整合;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要充分尊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對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科學、有效地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有效地改進學習。筆者認為,對探究學習的評價應包括對探究學習的整體評價和對某次具體探究學習的評價兩個層次。第一,對探究學習的整體評價。指導學生學會在學習前期進行診斷性評價,查找自身在探究學習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及時改進;突出對探究學習的形成性評價,及時發(fā)現探究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在學期中及學期末的終結性評價中,在評價學習效果的同時更要突出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第二,對某次具體探究學習的評價。在學生探究學習結束后,指導學生學會及時對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探究學習的選題是否科學、探究過程是否存在缺憾以及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可采用學生自評、小組內互評、小組間互評和教師總評等方式進行,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總之,評價的核心理念應是促進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逐漸進步和全面發(fā)展,通過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關注自己學習的提高,使評價成為學生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需求和不斷改進學習的內在動力。
三、結語
科學探究是科學活動最基本的方式,是科學最本質的特征,離開探究,就沒有科學;同時,探究也是人在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驅動下再自然不過的認知方式。對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法指導,就是指導學生學會提出適合探究的問題,在探究中體驗學習的過程,在評價中不斷改進學習,進而提高探究學習的效率,達到通過探究學習來更好地促進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學福.美國探究教學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1,(8):57-63.
[2]徐學福,肖磊.對我國“探究學習”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01-105.
[3]張建偉,孫燕青.從“做中學”到建構主義――探究學習的理論軌跡[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6(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