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比較政治學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比較政治學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比較政治學方法

第1篇: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 政治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 有效需求 比較教學法

一、引言

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這兩門課程當中都有有效需求理論的教學內容。一方面,依據(jù)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為利潤和資本積累而生產的性質出發(fā)探討資本主義有效需求問題的本質。另一方面,凱恩斯理論以消費和利率為核心范疇,在有效需求框架下對消費、儲蓄、投資關系進行綜合論述。

同時講授這兩門課的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兩門課程中的有效需求理論的差異?筆者嘗試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講授,向學生展示兩種理論對有效需求問題不同的解釋。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對相關問題將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論

馬克思從商品概念入手,圍繞商品的內在矛盾及其外化這一中心,通過價值形式演變發(fā)展過程論證貨幣的產生。通過論述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馬克思研究從商品的流通到資本流通的轉換。商品流通公式“W-G-W”到資本流通公式“G-W-G”的轉換,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和流通過程的關鍵特征是貨幣的增殖,這是馬克思分析所有現(xiàn)實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的基礎。

在馬克思那里,資本家階級對剩余價值,即貨幣增殖的追逐產生了有效需求問題。馬克思通過其社會再生產圖式分析社會資本運動正常循環(huán)的條件,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核心是產品的實現(xiàn)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與消費的矛盾。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論主要通過再生產理論和經濟危機理論的研究展開。

馬克思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兩個理論前提,是把社會總產品按照使用價值分為兩大部類,按價值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社會總產品按照使用價值分為兩大部類,就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類(Ⅱ部類)和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類(Ⅱ部類),這種劃分指明了產品的最終用途;按價值劃分,社會總產品分為三部分,就是用于補償全社會生產所消耗的生產資料的那部分(不變資本c),第二部分是用于支付工人工資的部分(可變資本v),第三部分就是剩余價值(m),這三部分分別形成相應的購買力。馬克思以這兩個前提為基礎展開研究。

(一)社會總產品實現(xiàn)問題

要使社會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核心問題是產品的實現(xiàn)問題。產品實現(xiàn)問題就是產品如何在價值和物質上得到補償?shù)膯栴}。所謂價值補償,指產品價值的各個組成部分如何從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所謂實物補償,指社會產品價值的各個部分實現(xiàn)為貨幣形式以后,又如何轉化為需要的商品。要具體分析社會再生產的實現(xiàn)問題,必須分別從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方面考慮。

為了實現(xiàn)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兩大部類各部分的產品在價值上和實物上要得到補償,就要進行三方面的交換。首先,第一部類內部(Ⅰc)的交換。第一部類提供生產資料,它需要的是生產資料,這部分價值和它的使用價值是吻合的,所以第一部類是可以通過內部交換解決的。其次,第二部類內部(Ⅱv+Ⅱm)的交換。第二部類提供消費資料,它需要的是消費資料,這一部類可以通過內部交換解決。最后,關鍵是Ⅱc和Ⅰv+Ⅰm這兩部分,這兩部分正好是互相對稱的。Ⅱc的物質形態(tài)是生活資料,但是它需要生產資料。Ⅰv+Ⅰm這一部分的物質形態(tài)是生產資料,但是它需要消費資料,只有這兩部分參與產品的交換,才能各得其所。因此,簡單再生產能夠正常進行的一個關鍵實現(xiàn)條件是:Ⅰ(v+m)=Ⅱc。這一條件表明:只有當?shù)冖癫款惿a資料的供給和第Ⅰ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以及第Ⅱ部類消費資料的供給和第Ⅰ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保持相等時,兩大部類的簡單再生產才能正常進行。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積累具有客觀必然性。一方面,對剩余價值的不斷追求,成為推動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資本家之間因利益關系展開你死我活的競爭是迫使資本家進行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剩余價值規(guī)律和競爭規(guī)律作用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強制性地使資本家階級必然進行擴大再生產。

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的產出交換仍包括三個基本方面:首先,在第一部類內部通過交換而實現(xiàn);其次,在第二部類內部通過交換而實現(xiàn);最后,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是關鍵,它使第一部類在擴大再生產情況下的消費需求得到滿足,使第二部類在擴大再生產情況下增加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服務得到滿足。因此,擴大再生產能夠正常進行的一個關鍵實現(xiàn)條件是:Ⅰ(v+v+m/x)=Ⅱ(c+c)(剩余價值分解為資本家消費的部分m/x,和資本家用于追加投資的部分c+v)。這個條件反映了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時候,兩大部類是互相制約的,一個部類的擴大就必須有另一個部類相應地擴大以支撐。

(二)社會再生產中貨幣的作用

馬克思說:“當再生產(無論是簡單的,還是規(guī)模擴大的)正常進行時,由資本主義生產者預付到流通中的貨幣,必須流回到它的起點(無論這些貨幣是他們自己的,還是借來的)。這是一個規(guī)律。”[1]P511總剩余價值即總利潤無論是在簡單再生產中全部作為消費收入花掉,還是在擴大再生產中作為投資和消費兩部分花掉,最終投入流通領域的支出總要以利潤的形式回到資本家階級的手中。

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所有剩余價值都用于非生產性消費,但同時資本家通過從貨幣貯藏當中取出資金支持非生產性消費,以實現(xiàn)這些剩余價值。整個資本家階級起著關鍵作用:“在這個場合,我們假定,資本家到他的資本第一次流回為止,為了償付他個人消費而投入流通的貨幣額,恰好同他生產的并轉化為貨幣的剩余價值相等。對單個資本家來說,這顯然是一個隨意的假定。但是在簡單再生產的前提下,這個假定對整個資本家階級來說必然是正確的。它所表示的不外就是簡單再生產這個前提所要說明的,即全部剩余價值并且只有剩余價值被非生產地消費掉?!盵1]P371

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它對于貨幣流通不會提出什么新的問題”[1]P381。不同之處僅在于投入循環(huán)的貨幣現(xiàn)在包括以生產為目的的預付資本部分?!熬妥芳由a資本執(zhí)行職能所需要的追加貨幣資本來說,它是由一部分已經實現(xiàn)的剩余價值提供的,這部分剩余價值是作為貨幣資本,而不是作為收入的貨幣形式,由資本家投入流通的”[1]P381。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是由資本家的投資和資本家的消費決定的,從而資本家的利潤現(xiàn)在取決于資本家自己的消費和投資支出。

(三)生產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

馬克思認為:剩余產品的實現(xiàn)問題只有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面發(fā)展才能解決。工人的需求雖然是一個重要的基礎,但很明顯,它遠不能解決產品實現(xiàn)的問題。有效需求部分通過工人們花費他們的工資收入表現(xiàn)出來,但是可變資本總是少于處于流通中的總資本,所以工人對消費品的購買對于社會總產品的實現(xiàn)永遠都是不充分的。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取決于資本家的需求,解決方法在于資本家的消費。這包括兩種消費:一部分剩余價值被作為收入而消費掉,但是另一部分,通過再投資進行生產性消費,剩余價值進一步被投入擴大再生產中。流通過程面臨的產品實現(xiàn)問題,最終通過更大規(guī)模的生產得到解決。同樣的,不但對于生產出來的剩余產品的實現(xiàn)是這樣,對于整個產品的實現(xiàn)也是這樣,因為勞動力的消費是由資本家雇傭勞動力作為生產更多剩余價值的手段所花的開銷派生出來的。

但是資本家階級生產的動力不是消費,而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占有。資本家不把他要購買的商品當做使用價值,而是當做擴大資本的手段。如果他看不到可以利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獲利的機會,寧可什么都不做,以貨幣形式持有他的資本,從而打斷流通,潛在地引發(fā)危機。也就是說,生產如果過剩,其原因不在于需求,而在于增殖。

馬克思認為,一旦確認商品的生產和交換以貨幣流通為媒介,并且從屬于以貨幣為形式的剩余價值生產和占有,局部生產過剩和普遍生產過剩之間的區(qū)別便隨之消失。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意味著,如果一種商品賣不出去,那么所有商品的流通將都被打亂,以致一種特定商品生產過剩的可能性直接意味著普遍生產過剩的可能性。

三、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

凱恩斯從薩伊定律、市場自動出清和貨幣中性三個角度對古典學者發(fā)起了全面挑戰(zhàn),確立了一種總量供求理論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觀理論體系。

(一)對儲蓄等于投資的批判

古典學者認為,在均衡利率下,儲蓄等于投資。一方面,古典學者將利率看做節(jié)制或節(jié)約的實際回報。利率越高,人們越愿意以儲蓄形式持有資產,儲蓄與利率正相關(S=S(r)),而儲蓄的流動在資本市場上代表著可貸資金的供給。另一方面,投資與利率負相關(I=I(r))。利率越高,意味著資金成本越高。廠商的投資支出取決于利率和預期收益率,只有在預期收益率大于或至少等于資金成本(利率)時,廠商才愿意投資。投資支出代表在資本市場上對可貸資金的需求。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利率會達到均衡水平,從而儲蓄會等于投資,即S(r)=I(r)。以上述假定為前提,并且由于一方面居民的全部收入不是用于消費支出就是用于儲蓄,即Y=C(r)+S(r),另一方面總支出包括兩部分:來自廠商的投資支出I和來自家庭的消費支出C,即E=C(r)+I(r)。所以總支出必定等于總產出,從而總需求永遠不會不足。

凱恩斯對上述觀點持反對意見。在凱恩斯看來,國民收入取決于總需求,總需求取決于總支出,總支出由消費支出(C)、投資支出(I)構成,Y=AD=E=C(Y)+I(r)。這里,凱恩斯認為消費支出取決于收入,消費函數(shù)可以寫成C=a+bY,式中b指邊際消費傾向(0

(二)對工資價格彈性的批判

古典學者認為,經濟中的工資和價格具有可伸縮性。可伸縮的工資和價格將保證市場能迅速做出調整。比如,由于總需求不足,貨幣工資和價格將下降,這樣就會恢復充分就業(yè)。工人總是愿意接受較低的貨幣工資,企業(yè)家愿意降低商品價格以擴大商品銷售量。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可以使市場達到均衡狀態(tài),所以造成失業(yè)和產量減少的任何擾動必然是暫時的。

凱恩斯對上述觀點表示反對。在凱恩斯看來,壟斷和工會這樣的剛性力量會阻礙工資和價格的調整。他相信工人處于“貨幣幻覺”中,即他們的行為與貨幣工資(W)而不是與實際工資(W/P)相關。工人會拒絕接受貨幣工資的削減。而這是對古典的工資率調節(jié)機制的直接否定。

(三)對古典貨幣數(shù)量論的批判

古典學者認為,供給自動創(chuàng)制自己的需求而不考慮價格水平,絕對價格總是與貨幣量同比例變化。假如貨幣市場最初是均衡的,那么貨幣供給的增加就會引起不均衡,貨幣市場的新均衡只有在價格水平上升時才能得以恢復。傳統(tǒng)貨幣數(shù)量論“價格上升僅僅是貨幣數(shù)量增加的結果”的說法,支持古典學派的貨幣面紗觀點。

凱恩斯對上述觀點持反對態(tài)度。在凱恩斯看來,人們對貨幣的需求(Md)取決于人們的流動性偏好,流動性偏好取決于三種心理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其中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與收入水平有關。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與利率有關。可以把貨幣需求表示為收入和利率的函數(shù)。貨幣供給(Ms)是一個外生變量,它由中央銀行決定。在存在大規(guī)模失業(yè)的情況下,中央銀行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能夠降低利率,這樣投資就會增加,進而通過乘數(shù)效應刺激總支出,就業(yè)量與國民收入也會增加。

四、比較與評價

(一)分析危機的可能性

在分析危機的可能性方面,馬克思與凱恩斯有相似的地方。馬克思解釋了為何資本家希望保留貨幣,增加貨幣貯藏量。答案在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賺錢,當其預期無利可圖時,他們就持有貨幣,而這會導致生產過剩和工人失業(yè)。正是在這一點上,在馬克思和凱恩斯關于消費不足的危機爆發(fā)可能性的觀點之間,出現(xiàn)了重疊。凱恩斯認為,資本家投資的多少取決于資本的邊際效率及對未來的預期。“資本邊際效率已經崩潰到如此徹底的程度,以至于利息率下降到現(xiàn)實上可能做到的水平都無濟于事……要想恢復資本邊際效率并不那樣容易,因為,資本邊際效率在目前系由無法控制和不聽控制的工商業(yè)界的心理狀態(tài)所決定。用普通語言來說,在個人行為自己做主的資本主義經濟中,信心的恢復遠非控制所能奏效”[1]P328。

(二)批判薩伊定律

馬克思和凱恩斯都對薩伊定律進行了批判。薩伊定律,即“供給創(chuàng)造自身需求”,產生于物物交換的經濟中。持有這種信念的古典學者認為,在一個競爭的市場經濟體系中,市場的調節(jié)機制會有一種自動達到充分就業(yè)的趨勢。這意味著總需求和總供給會一直保持相等,從而勞動力市場是均衡的,而貨幣只是掩蓋經濟中潛在的實際力量的面紗而已。

馬克思從批判李嘉圖開始,李嘉圖認為普遍商品過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薩伊定律成立。李嘉圖將交換行為簡單地看做物物交換行為,因此,每一個銷售都對應著一個購買,所以生產和投資不受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貨幣只是便利交換的手段。貨幣和交換“在他的經濟學中只表現(xiàn)為純粹形式上的要素,他從未研究過中介形式”[2]P288。馬克思認為,貨幣不僅是交換的媒介,“而且是使產品同產品的交換分解為兩個彼此獨立的、在時間和空間上彼此分離的行為的媒介”[3]P572,這一分離表現(xiàn)為貨幣和交換行為分離,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同樣可以發(fā)揮價值貯藏和支付手段的作用。建立在買賣分離基礎上的商品形式,以及由于價值獲得一種獨立于交換行為之外的具體形式而使買賣分離得以發(fā)展的貨幣形式,揭示了危機的可能性,并且規(guī)定了危機必然采取的形式。現(xiàn)代危機不但與商品和貨幣形式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

凱恩斯對薩伊定律的批判不是基于物物交換經濟,而是基于對古典利率理論的反對。在凱恩斯那里,產出和就業(yè)由有效需求決定,勞動力市場的運作不能確保充分就業(yè)。利率是由貨幣市場決定的,而不是靠儲蓄和投資決定。投資邊際效率的變化通過乘數(shù)效應引起實際產出的變化,而且最終通過收入變化,儲蓄適應投資。因此,儲蓄不會全部自動轉化為投資。在消極的需求沖擊下,工資和物價水平存在剛性,其調整不能使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通過這一論證,凱恩斯有效地反駁了薩伊定律。在凱恩斯就業(yè)不足的均衡世界中,需求創(chuàng)造供給。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蔣雅文,耿作石,張世晴.西方經濟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第2篇: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政治學;國際關系學;國際政治學;學科史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003-02

對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兩門學科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而不研究屬于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學科范疇的具體問題,是理論與學科關系層面的探討,或可以說屬于學科史研究的范疇。對于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的關系,從學科史的角度予以厘清,有助于合理界定兩個學科的方位和邊界、正確理解學科的內涵和外延、促進人們更好地把握它們的發(fā)展變化與相互間影響。

一、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的概念辨析

要進行相互關系的比較分析,首先需要考察學科的屬性,即該學科是研究什么的。首先來考察政治學。政治學英文“Politics”一詞源于古希臘語Polis(城邦)。西方政治學的創(chuàng)始人首推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提出“善”、 “正義”和他的哲學王理想。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政治理論及其體系的著作,他倡導以個人幸福為最高政治目標的城邦政治論,使政治學發(fā)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其后大致經歷了中世紀神學政治學、近代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權利政治學、20世紀以來現(xiàn)代意義的政治學等幾個階段,①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而言,政治“本質上是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圍繞著特定利益,借助于社會公共權力來規(guī)定和實現(xiàn)特定權利的一種社會關系。”[1]政治學,則是研究政治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

“國際關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IR)是國外學術界比較常用的詞語。在英文《韋氏詞典》里對它的解釋是:“國際關系是政治科學的一個分支,關注的是國家間的聯(lián)系并且主要關注對外政策”。從這一定義來看,“國際關系”的屬性有三點:一是在學科上它從屬于政治學;二是它的研究對象是國家間的關系;三是對外政策或外交是其關注的重點?!皣H關系”不僅僅是指國際的政治關系,還涉及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宗教、衛(wèi)生、民族、政黨等各種聯(lián)系。也有學者認為,“國際關系是超越國家界線的國際社會關系。進入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國際關系主要是國家以及國家集團之間的相互關系”[2],“嚴格來說,國際關系的領域集中在世界上政府間的關系,但這些關系不能被孤立地理解。這些關系和其他因素(如國際機構、跨國公司以及個體)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與其他社會結構(包括經濟的、文化的和國內政治結構)也有聯(lián)系;甚至與地理的和歷史的因素也發(fā)生關聯(lián)。國際關系學是交疊了幾個其他領域的龐大學科。”[3]可見,國家間的關系是國際關系學研究的重點或主要方面。所謂“國際關系”,主要指國家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主要方面的聯(lián)系;“國際關系學”,則可被看作是一門研究這些聯(lián)系和及其規(guī)律的獨立學科[4]。

二、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的歷史關聯(lián)

19世紀,受西方實證主義思想學說影響,人們對政治學的獨立地位、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有了較一致的看法,當時主要以國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與機構、政治理論與原則、政治家的思想行為等為研究對象。20世紀早期,政治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F(xiàn)代意義上的國際關系學也產生于20世紀初,是現(xiàn)實國際關系發(fā)展在人們觀念上的反映,是人們對國際關系認識日益加深的產物,相對來說是新學科。

傳統(tǒng)上,國際政治學屬于政治學的范疇,而國際關系學則是國際政治學的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世界范圍內錯綜復雜的國家間矛盾的第一次總爆發(fā),國際關系成為學者們必須密切關注的焦點。1919年,威爾士工業(yè)家戴維斯在威爾士大學資助建立了國際政治系(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les),并為國際政治專業(yè)設立了伍德羅·威爾遜講座教席(Woodrow Wilson Chai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這種設置標志著獨立的國際政治學科的誕生[3]。顯然,國際關系學(IR)最初是以國際政治學(International Politics)的面目出現(xiàn)的,并且被許多政治學領域的學者看作是政治學的子學科。1949年在巴黎,各國的政治學者共同建立了“國際政治科學協(xié)會”(IPSA),協(xié)會確定政治學研究的對象有五項:政治理論、政治制度、政黨和政治團體、國際政治關系、社會輿論[4]5。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國際政治學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國際政治研究伴隨著一系列特定刊物的出現(xiàn)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科領域和范式。這些刊物包括:《外交》(Foreign Affairs,1922)、《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47年)、《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1947年)、《國際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63年)、《和平研究雜志》(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64年)等,此外,英美國家都出現(xiàn)了國際關系方面獨立的博士教程[5]5。20世紀50年代末,以國際政治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政治學成為政治學的三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另兩個是行政學和比較政治學。在學科史上,“國際關系”可以說是“國際政治”在空間范圍上的延展,在時間上也存在一定的先后順序。由于這種特征,使得“國際關系學”稍微偏離了政治學領域,與政治學的聯(lián)系不如“國際政治學”與之緊密。但反過來說,國際政治始終都是國際關系學研究的重點,原因在于“國際政治”關系一直以來是各種國際關系當中最重要的一類關系。

三、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不同

(一)學科生成、發(fā)展歷程(學科史)的不同

政治學在古希臘時期就產生了,中世紀的政治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受神學統(tǒng)治。近代文藝復興時期,政治學最終擺脫神學束縛,恢復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20世紀早期,政治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國際關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它的生成是20世紀的事,但這個過程幾乎跨越了整個世紀。

國際關系(國際政治)作為一種現(xiàn)象也有久遠的歷史。其實,不管是古代的城邦國家還是現(xiàn)代的民族國家,只要有國家,就存在“國際關系”?!叭绻压糯鷮W者的研究,諸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研究古希臘城邦國家間關系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和中國記述春秋戰(zhàn)國歷史的典籍《春秋》、《左傳》、《論語》、《戰(zhàn)國策》等視為某種“國際關系”研究的話,那么這種研究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了”[5]4。國際關系學到20世紀上半葉還不能說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才有了比較像樣的、可稱為一門學科的輪廓。

(二)研究對象與學科特點的不同

政治學以探求政治關系的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自己的目標和任務,因此,它的視角通常會圍繞政治關系,從政治行為、政治體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去闡釋政治的本質,關注國家、權力、權利等核心概念,關注人類圍繞這些核心價值所做的價值選擇,關注對自由、正義、和諧等終極理念的追求;國際關系學的研究背景是由世界上所有國家共同構成的一個特殊“社會”,這個社會沒有中央權威,國家間的互動在本質上是無政府的。國際關系的研究不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軍事、經濟、宗教、文化、法律、生態(tài)、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等多個方面,其中關注較多的是國家的外交關系和外交政策。其研究對象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點,經濟學、法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對于國際關系學都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它還涉及哲學、地理學、生態(tài)學、心理學乃至數(shù)學、統(tǒng)計學等眾多學科,表現(xiàn)出十分龐雜的特點,但國際關系整體的運動規(guī)律仍是國際關系學的研究對象。①

(三)研究方法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都經歷了傳統(tǒng)研究方法和現(xiàn)代科學研究方法兩個階段。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學的研究方法、歷史的研究方法、規(guī)范分析方法、法學的研究方法等;二戰(zhàn)后初期,“國際關系學界大多數(shù)學者沿用政治學或法學的一些方法,注重對國家、戰(zhàn)爭與和平等問題的研究”[4]7。戰(zhàn)后六七十年代科學主義盛行時期,政治學、國際關系學開始利用其他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鑄造本學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經濟學的方法、社會學的方法、心理學的方法、系統(tǒng)分析方法、結構功能主義的方法、行為主義的方法、數(shù)理統(tǒng)計的方法等等,統(tǒng)稱為現(xiàn)代科學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上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個階段是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共性。所不同的是,由于國際關系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研究方法也表現(xiàn)出復合多樣化的特點,更多地具有“科學主義的”傾向,研究的問題與政治學的課題相較更為現(xiàn)實具體,更多采用實證主義、定量分析的方法。國際關系學的研究大大豐富了政治學學科的資料庫。筆者以為,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在研究方法上不存在根本性的不同。研究方法作為一種工具,對于某一分析課題來說只要是恰切的就可以大膽采用。

四、結語

在學科發(fā)展史上,學科之間從屬、分離以及綜合是學科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國際關系學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政治學的一個從屬學科,但隨著其研究領域的擴展和深化、研究成果的繁榮豐富,國際關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地位已經在人們當中達成了共識,大家都承認它有獨立的理論體系、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學科目的與學科價值。

同時,國際關系學與政治學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支撐的關系。國際關系學雖然研究的是一個類似無政府狀態(tài)的國際“社會”當中各行為主體互動的關系問題,但它始終離不開政治學所提供的關于國家、權力和權利等基本概念體系的支撐,以及政治學提供的價值規(guī)范的牽引。政治學也迫切需要國際關系學在這方面的成果來大量豐富政治學研究的資料與素材,特別是在全球化的當天,政治現(xiàn)象常常是超越國界的。 總之,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的相互支撐與相互分離是二者間關系的主要特點和趨勢,學科發(fā)展也會受這對矛盾運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2]袁明.國際關系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美]Joshua S.Goldst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3.

第3篇: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政治 反思 學習 能力

在歷年的政治教學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學生對以往學過的知識不會主動地去聯(lián)系,不會靈活運用,更不會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哪怕是復習,也只是復習了舊的知識,不能做到“溫故知新”。那么學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以上現(xiàn)象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在以往的政治學習中只知“死記硬背”,不會“反思”。新課改的實施,對學生的政治學習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重結果,輕過程”的應試教學已經不適合新的政治教學理念。據(jù)于以上兩點,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政治反思性學習能力迫在眉睫。

所謂反思是指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的檢驗過程。政治反思性學習能力指政治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不是單純地復制與同化,而是要求學生在政治學習活動中主動構建,不斷地進行反省、概括和抽象。

一、是樹立反思意識,使反思成為政治學習的一種需要

反思性學習要求學生自覺樹立反思意識,所以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白:沒有反思就沒有自我的改錯和糾偏,更沒有自我的提升和創(chuàng)新。反思不僅能及時改正錯誤,還能優(yōu)化已有認識。

1.強化反思結果,調動反思熱情。

每天課前或課后,我總是盡量留出幾分鐘時間,對學生政治學習反思過程中提出的問題,盡力予以幫助解答,對一些結合實際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比較好的解決方法予以肯定,對當事人予以表揚,從而使學生能夠“思有所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反思熱情。

2.加強學生互助合作,激活反思思維。

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互動的過程。學生在反思過程中,如果有他人合作進行,會加深理解,反思的效果會更顯著。因此,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具體做法:課前可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提出在自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引導學生討論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課后則通過建立學習互助小組,共同反思,取長補短。對學生反思的疑難問題,我總是鼓勵學生先在政治自主學習小組內交流研討,或找其他組幫助解決,并每月把積極幫助同學解決學習疑難的小組評為“優(yōu)秀組”。這樣不但加強了學生的互助合作,而且促進了學生積極反思,激活學生的反思思維。

3.建立師生互動關系,樹立反思意識。

政治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活動的過程,是在師生間進行著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會形成相互輻射式的信息交流,會激活學生思維靈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政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思考,允許學生有各種不同的想法,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對與正確答案不一致的,通過討論,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和方法,找出錯誤的原因;對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要予以肯定。要時時鼓勵學生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包括與教師甚至教材不同的想法,從而樹立學生的反思意識。

二、教給反思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反思

培根說過:“關于方法的知識是世界上最寶貴的知識?!彼砸囵B(yǎng)學生學習的反思能力,就要教給學生具體的反思方法。

1.激發(fā)政治反思性學習自信措施

反思性學習的自信,是學生主動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前提。政治反思性學習應使學生懂得“追求卓越并不意味著不允許存在不足”,承認和尊重學生的政治素質的個別差異性,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不同層面的學生確定不同的政治學習目標。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政治學習需要,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并為學生實現(xiàn)某一目標提供幾種可供選擇的方式。關注每個學生的每一次反思及每一點進步,并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在不斷的賞識中不斷地進步;嘗試運用“政治學習進步記錄袋”,記錄學生政治學習過程的點滴進步,同時讓學生明白政治學習評價與政治學業(yè)評價的區(qū)別,明白如果自己能夠主動參與政治反思學習,積極思考改進政治學習方法,那么,自己的學業(yè)評價就是優(yōu)秀的。這樣,讓全體學生都能體驗到反思成功或反思進步的喜悅!

2.指導撰寫政治學習日記措施

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固然需要教師的引導,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起主要作用,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反思,才能把所學的東西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堅持寫政治學習日記可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自我監(jiān)控能力,即監(jiān)控自己的政治學習的進步情況和政治學習策略,并及時進行反思,進而及時作出調整;監(jiān)控自己的政治學習過程,對自己有分析、有評價,掌握政治學習的主動權,使政治學習取得最佳效果。日記的內容可以統(tǒng)一作出規(guī)定。例如:今天學了什么政治知識,今天作業(yè)中哪些題不會做,原因是什么,經過思考解決了沒有;今天有什么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明天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與今天有什么聯(lián)系等等。學生只有通過這樣的反思,才能提高政治學習效率,才能學會學習政治。

3.建立政治學習檔案措施

政治學習檔案包括一段時期內與政治學習有關的全部資料,可以是個體政治作業(yè)本、政治考試試卷、政治課堂筆記、政治作業(yè)得失記錄、考后分析表等匯編集,也可以是個體收集的政治雜志、報紙及其它與政治相關的課外書籍等,還可以是學生個體的政治學習階段小結、課外閱讀筆記、生活感悟等其它學習作品。政治學習檔案是學生個體制定政治學習目標和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參考。通過它,學生可以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政治學習上的進步,了解自己政治學習狀況的發(fā)展趨勢,看到自己的政治優(yōu)勢所在,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政治學習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政治學習方式。

4.開展政治學習自我評價措施

政治學習的自我評價是學生對政治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判與分析的一種自我審視的行為。政治學習自我評價的開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政治學習負責的態(tài)度,并能促使學生學會反思,隨時看到自己政治學習上取得的成績和不足,幫助學生反思自己政治學習的進程,樹立新的超越自我的政治學習目標。而且,自我評價是培養(yǎng)學生有效終生學習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因為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能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敗得失作出正確的歸因,了解自己的政治學習能力、看到自己取得的進步,明白自己能或不能干什么。

三、激勵反思,形成反思習慣

培養(yǎng)學生對政治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自我評價水平,這是提高政治學習效率、培養(yǎng)政治學習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激勵能促成這種學習習慣的早日養(yǎng)成。

1.激活反思經驗,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庇媒嬛髁x的觀點來看,知識是不能傳遞的,教師傳遞的只是信息,知識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構建才能獲得。因而,我努力使學生明白“最愚蠢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讓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去探究。如王同學有關政治課內容如何掌握的反思。9月5日反思:政治課內容抽象枯燥,要掌握需要摸索和歸納。10月8日反思:掌握了政治課學習的一些方法,但不完全合適。11月5日反思:發(fā)覺政治課學起來也有方法了??雌饋韺W習各門功課都要講求方法。對類似王同學這樣能在反思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成功做法,我總是給予高度的評價。

2.多加鼓勵,促使學生認識自我、賞識自我。

“萬事開頭難”,在反思性學習開展初期,部分對自己要求較高的學生往往不善于或不屑于表達自己的成功,一些懶于思考的學生又往往不愿意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因此,政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針對教師、專家、書本、其他同學、自己先前的觀點和做法都可以“品頭論足”,找錯誤、找缺點、找遺漏,通過反思提出新的問題、新的觀點。鼓勵學生學會欣賞自己的點滴進步,引導他們用言語強化自己的自豪感。對在反思過程中有所收獲的學生,我往往給予及時的肯定,從而推動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反思活動中。

3.增強反思毅力,促使學生養(yǎng)成反思習慣。

反思這一過程相比較起來并不總是令人“愉快”,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誘發(fā)痛苦的行為。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很強,反思也難以持續(xù)進行。反思的毅力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反思的“持續(xù)性”、戰(zhàn)勝困難、忍受痛苦等的“韌勁”上,而且表現(xiàn)在“督促”自己自始至終盯住自身學習的不合理性上,并不斷地監(jiān)督自己。而當自己沒有戰(zhàn)勝和超越自我時,自己就會因為給自己增加壓力而產生痛苦。所以任何反思要能持續(xù)進行必須具有反思毅力,政治學習上的反思也不例外。在學生政治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反思行為我不斷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持續(xù)性強化,如我每天在全班開展反思性學習小結活動,把學生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在全班進行交流,并特別表揚一些結合實際而又富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及學生自己歸納出來的學習方法或心得體會。這樣學生們的反思毅力就在我每天的強化中得到了培養(yǎng),從而也就逐漸形成了他們自己的反思習慣。

杜威強調:“反思是理智行為的標志,能促使問題有效地解決及改進學習的效果?!迸囵B(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就是在知識和自我調節(jié)之間架起橋梁。學生只有堅持反思,才會學會政治學習,深入探究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并感悟文本,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yǎng);學生只有堅持反思,才會正確評估政治學習的效果,不斷產生政治反思性學習的激情和沖動;學生只有堅持反思,才會在舊的問題解決之后又感悟到新的問題,如此循環(huán)往復,使自己政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使自己不斷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適應新時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5期.

[2]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華東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2期.

[3]鄭博真.多元智能統(tǒng)整課程與教學.長春出版社,2002年版.

第4篇: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政治雖然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門學科,進入初中階段,學生開始進行政治學科學習,學生要學習的知識點數(shù)量也增多,給學生的政治學習帶來了各種困難,導致部分學生成為政治學困生。

 

政治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學科,同時也是學生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的一門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本文就初中政治學困生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轉優(yōu)策略。

 

一、初中政治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分析

 

為了更好的幫助初中學生走出政治學科學習的困難,首先應該分析導致政治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本人作為一名初中政治教師,結合自身實際的教學經驗,認為導致初中學生政治學習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時間投入不足

 

在實際的教學中本人發(fā)現(xiàn),導致初中政治學困生產生的一個突出原因是學生的學習時間投入不足。初中階段政治學科的學習具有一定難度,同時學習的知識點數(shù)量也有了增加,這就需要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知識點學習。

 

有些學生依然將政治學科的學習依賴于課堂,除了課堂時間,很少投入額外的時間進行政治學科學習,導致學生難以及時、牢固的掌握知識點,學生的知識盲區(qū)逐漸增大,對學生的政治學習帶來了不良影響,使學生在政治學科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

 

(二)死記硬背

 

初中階段的政治學習不僅對學生的努力度提出了要求,而且對學生靈活應用知識點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初中階段的很多政治題目都更加靈活。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在政治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存在的共同特點就是,在政治學科學習中存在較強的機械性,學生對教師講解的知識點死記硬背,而對知識點理解的深度不夠,影響了學生對知識點進行靈活應用能力的提升,導致學生在政治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困難。

 

(三)思考不足

 

導致初中政治學困生產生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思考不足。學生在初中政治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感覺到對知識點的考查十分靈活,理論知識需要學生理解,如何對問題進行作答也需要學生理解,而想要有效理解,就需要學生進行有效思考。政治學困生往往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不注重思考,這既與政治學科學習的特點相違背,也與現(xiàn)代考試的特點背道而馳,給學生的政治學習造成了困難。有些學生由于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不善于思考,導致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科學習,結果卻收益不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四)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想要學好初中政治,一方面需要學生投入一定的時間努力學習知識點,另一方面需要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這樣學生才能在政治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游刃有余。而導致初中政治學困生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例如:學生在歸納總結答題方法時,如果掌握有效的方法,就能夠及時、準確的找到答案;如果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即使讀了幾篇題目,也難以有效把握。政治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一定的技巧性,學生如果不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自然困難重重。

 

二、幫助初中政治學困生轉優(yōu)的方法

 

上文中提出了幾種導致初中政治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十分有代表性,為了更好的幫助初中政治學困生轉優(yōu),針對上文中提到的問題,教師應該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本人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針對上文中導致初中政治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幾種轉優(yōu)策略。

 

(一)加大時間投入量

 

對于初中政治學困生而言,在轉優(yōu)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政治學科學習。首先學生應該把握好政治課堂學習時間,在課堂上做到認真聽講,努力理解教師講解的知識點,避免知識盲區(qū)的出現(xiàn)。

 

其次,在課余時間也應該加強政治學科學習,例如:學生應該在課余時間及時的對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進行復習,進一步深入掌握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并安排出對以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復習的時間,進行查漏補缺,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就會越來越多,逐步走出政治學科學習的誤區(qū)。

 

(二)將知識點的學習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

 

初中學生在政治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切勿死記硬背,應該注重對知識點的理解,不管是簡單的詞匯學習,還是對難度較大的語法知識的學習,都應該積極的進行理解。

 

例如在學習理論知識時,學生如果進行死記硬背,那么就很難對知識點進行靈活應用,只有理解了其深層次的含義,才能結合實際的情景去理解與應用。為了更好地理解知識點的含義,要求學生把握好課堂教學時間,積極聽教師講課,進而準確、有效的把握知識點。

 

(三)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善于思考

 

思考是學好各個學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了幫助初中政治學困生走出學科學習的困境,并幫助學生學好政治這門學科,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在實際的教學中本人發(fā)現(xiàn),政治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思考不足,并且學生也難以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與技巧。

 

針對這一現(xiàn)象,要求政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進行有效思考,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教師也可以有意識的布置一些有助于學生思考的課后作業(yè),督促學生思考,學生進行的思考強度越來越大,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更加活躍,學生的思考會變得更加有效。有效的思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走出政治學習的誤區(qū),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科學習。

 

(四)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

 

在實現(xiàn)初中政治學困生轉優(yōu)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學習方法與技巧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如果單純的對學生進行方法與技巧的教學,學生對相關學習方法與技巧的教學僅僅停留在理論層次,影響實際的應用,只有與實際的例子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應用。

 

本文首先對造成初中政治學困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進而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導致初中政治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不僅及時幫助學生走出學科學習的誤區(qū),還要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政治學科學習,使學生順利的進行政治學科學習。

第5篇: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質性方法論與比較政治

質性研究方法的過時觀點及其發(fā)展

洞察和陷阱——質性研究中的選擇偏誤

比較的必要性——量化政治學中的理論證實

研究設計、證偽及質性—量化研究分野

量化方法在質性研究中的接入——以選擇偏誤為例

政治科學中質性與量化分析的溝通

政治科學中研究設計的重要性

兩種文化的故事——社會科學中的量化與質性研究

測量的效度——質性與量化研究的共同標準

兩種研究文化是否蘊涵兩種科學范式

社會分析中的鴨兔圖——兩種文化的故事

方法論的多元主義——回應布拉迪和埃爾曼

比較政治學中的概念誤構

對概念、定義和模式的進一步考察

極權主義、模式癖與從錯誤中學習

概念延展新論:比較研究范疇之調整

民主與二分法:一個概念選擇的實用主義路徑

比較研究中的民主概念等級

中國古代君主與“民貴君輕”觀念

略論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周思敬

國際公共事務管理基本理論問題論略

中國傳統(tǒng)政治知識研究評述

現(xiàn)代氛圍中的政治技術和政治技術化

《在民主與法治之間》評介

黨內民主的發(fā)展趨勢及必須堅持的原則

論的人民民利思想郭根山

共和政體與當代中國共和制實踐的基本特色

促進社會和諧的邏輯與路徑李新生

十六大以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理論體系的新發(fā)展

從“分管”到“輔佐”:中國副職問題研究朱光磊

近年來國內政府官員問責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行政問責的體系構建與制度保障

論區(qū)域一體化下的區(qū)域間政府合作——動因、模式及展望

新時期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政治功能分析紀德尚

社區(qū)建設中的物品供給:制度困境及其對策

政治博客現(xiàn)象及其公共治理

韓非奉獻給君主的根本治國方略

西方多元文化主義爭論、內在邏輯及其局限

中國傳統(tǒng)民本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曹德本

生態(tài)政治:老子生生和諧的政治價值情懷李承

論公共管理類型——公共管理橫向體系分析

試論中國行政區(qū)劃體制改革的價值

使類型學更有效:概念形成、測量與精確分析

方法論上的羅夏墨跡測驗——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中的迥異解釋

論比較政治學的發(fā)展方向——一項對主要學術期刊的分析

公正觀與農民工在市民化過程中社會公正的實現(xiàn)

第6篇: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初中政治 初中學生 政治學習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48

進入初中階段學生要進行政治學科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使學生更好的適應政治學習,而目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影響學生有效進行政治學習的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影響學生有效進行政治學習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使學生更好的適應初中階段的政治學習。

一、影響初中學生順利進行政治學習的因素分析

本人作為一名初中政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明顯的感覺到存在一些影響學生有效進行政治學習的因素,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作為新時期的初中政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一定要對影響學生有效進行政治W習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政治知識點的學習。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本文就目前影響初中學生有效進行政治學習的因素進行分析:

(一)學生對政治學習不感興趣

目前影響初中學生有效進行政治學習的因素之一,就是學生對政治學習不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對政治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有更大的學習激情,一旦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勢必會沒有學習的動力。而就目前初中學生的政治學習情況來看,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還沒有體會到政治學科學習的樂趣,進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二)理論教學與實際沒有有效結合起來

政治既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將理論知識點的學習與實際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學習。而就目前的初中政治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將理論知識點的講解與實際結合起來方面做的還不夠充分。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依然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點的講解,這就使得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點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單純的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點的講解,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三)在引導學生應用知識點方面做的不足

政治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點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通過對理論知識點的應用,很好地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初中階段學生剛剛接觸到政治學科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點的實際應用能力,而目前初中政治教師在提升學生應用知識點能力方面存在懈怠心理,教師難以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點的實際應用能力,進而影響了學生政治綜合素質的提升。

(四)在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展開教學方面做的不足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展開教學,才能更好地使學生接受知識點,尤其初中學生剛剛接觸到政治學習,更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引導學生掌握政治知識點,掌握有效的政治學習方法與技巧。而目前初中政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雖然也能夠積極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展開教學活動,但是本人認為還存在力度不夠的情況。有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度依賴于教學計劃,不僅使學生存在沒有有效的掌握知識點的情況,也會加快教學進度,這無疑對學生有效進行政治學科學習產生了不良影響,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二、解決目前影響初中學生有效進行政治學習的問題的有效方法

現(xiàn)代教學要求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學科學習。解決存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無疑成為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針對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本人提出如下幾種有效的應對措施,希望能夠幫助初中學生更加順利的進行政治學科學習: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學習興趣

針對目前部分初中學生對政治學科學習不感興趣,而導致學生出現(xiàn)政治學科學習困難的情況,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學習興趣引起重視。政治作為一門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十分密切的學科,為教師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學習興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學科學習興趣,就注重通過案例的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政治學科學習的樂趣,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政治學科學習的意義。

(二)將政治理論知識點的教學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起來

針對目前初中政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政治理論知識點的教學與實際結合起來沒有引起重視的情況,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將理論知識點的講解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就以實際案例為依托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能夠使原本比較抽象的知識點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更好的接受知識點。同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點的教學與實際案例結合起來,也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三)提升學生應用知識點的能力

針對目前初中政治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對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點的能力沒有引起重視的情況,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對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點的能力引起重視。本人在授課的過程中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之后,會及時給出學生相應的練習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同時也達到了提升學生應用知識點能力的目的。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有效應用政治知識點的能力,不僅對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有很大幫助,而且對提升學生的應考能力也有很大幫助。

(四)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展開教學

第7篇: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中考;政治;學習方法;學習效率

無論是什么學科,都有它的學習技巧,政治科也不例外,積累運用就是學好初中政治的一種好方法。有些同學認為往往知識需要識記的總是那幾個部分,其實不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解讀下政治學習方法。

1.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xù)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政治學習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yè),現(xiàn)在四十分鐘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政治的同時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松神經的好辦法,那么你盡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后全身放松地聽一刻鐘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復習同一門功課。很多同學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政治學科,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最好方法每晚安排復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于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后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

4.學習效率這東西,本來,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而且,付出的多就應該回報很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實際的情況卻并非如此,這里邊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學一樣東西,有人練十次就會了,而有人則需練一百次,這其中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勞逸結合。學習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頭腦,所以適當?shù)男菹?,娛樂不僅僅是有好處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項學習效率的基礎。那么上課時的聽課效率如何提高呢?課前要有一定的預習,這是必要的,不過預習比較粗略,無非是走馬觀花地看一下課本,這樣課本上講的內容、重點大致在心里有個譜了,聽起課來就比較有針對性。預習時,不必搞得太細,如果過細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上課時未免會有些松懈,有時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東西。上課時認真聽課當然是必須的,但就象以前一個老師講的,任何人也無法集中精力一節(jié)課,就是說,連續(xù)四十多分鐘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課期間也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老師講有些很熟悉的東西時,可以適當?shù)胤潘梢幌?。另外,記筆記有時也會妨礙課堂聽課效率,有時一節(jié)課就忙著抄筆記了,這樣做,有時會忽略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但這并不等于說可以不抄筆記,不抄筆記是不行的,人人都會遺忘,有了筆記,復習時才有基礎,有時老師講得很多,在黑板上記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記,書上有的東西當然不要記,要記一些書上沒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題與典型解法,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去記的東西。否則見啥記啥,勢必影響課上聽課的效率,得不償失作題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選“好題”,千萬不能見題就作,不分青紅皂白,那樣的話往往會事倍功半。題都是圍繞著知識點進行的,而且很多題是相當類似的,首先選擇想要得到強化的知識點,然后圍繞這個知識點來選擇題目,題并不需要多,類似的題只要一個就足夠,選好題后就可以認真地去做了。作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作題之后的過程,對于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為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作題效率就會高得多。

5.對于聽課和做題的建議,實際上反應了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把勁兒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時間,聽課、記筆記應抓住重點,做習題應抓住典型,這就是學習中的“事半功倍”。

學習政治還可以采用以下幾個系統(tǒng)的方法。

一、系統(tǒng)學習法

只有系統(tǒng)的學習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識根基,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架構,形成聯(lián)系緊密、調動迅速的知識網絡,才能有在此基礎上的對知識的運用自如,才能有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政治學習首先就要把這套教材學習好,掌握好,利用好。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們完整的系統(tǒng),對其他各科知識系統(tǒng)的掌握其實也都是政治學習的內容。政治學習的內容是無所不包的,政治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政治學習的內容和整個學習的內容相等。另外,你還可以系統(tǒng)地讀一些書,以期對某一科、某一類有完整的系統(tǒng)的了解。

二、零打碎敲法

政治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同時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只有學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政治學習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學習方法,可以把政治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當人們很隨意地學習東西的時候,依著自己的興趣學東西的時候,學習的時候,學習從來都是樂事。

三、讀寫結合法

政治學習,必須閱讀、思考、寫作結合,才有高效率。一個是閱讀伴隨寫讀書筆記,把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記下來,同時,把自己閱讀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記下來;二是閱讀、生活伴隨寫日記,記下自己閱讀的體會、對生活的感悟。三是閱讀、生活伴隨文章的寫作,以具體規(guī)范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形成自己的文章風格。

第8篇: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一、經濟政治問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從學科研究的角度來看,經濟政治問題的研究既是經濟政治學,很多政治學的學者已經在研究中引入經濟學的概念和觀點,經過實踐證明,在政治學中引入經濟學確實為政治學的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內容。在我國當今的政治體制改革之中,也經常能夠看到把經濟活動中的規(guī)律和體制引入到政治體制改革之中的現(xiàn)象。所以,經濟政治學是政治學的一個新穎的重大分支,它研究的重點在于運用經濟學規(guī)律研究政治問題,做到政治經濟化。經濟政治問題研究更偏向于政治問題的經濟化。經濟政治學創(chuàng)新了政治學家研究的視角,把研究對象定義為政治活動的經濟化,其綜合了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概念,目的是屆時政治活動中的經濟行為。總之,經濟政治問題的研究是經濟政治學的初始階段。

 

二、經濟政治問題研究范疇

 

首先經濟政治問題研究要進行腐敗問題研究,千百年來,中國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存在著嚴重的腐敗問題,無論是政治學研究還是經濟政治學的研究都躲避不開這個問題。從經濟政治學的角度研究腐敗問題吸引了很多學者的努力。樊綱曾經指出:腐敗就是以公權謀私利的過程,并且他還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政治生活存在腐敗的根本原因,并且給出了腐敗和反腐敗活動的成本動因分析;鄭利平提出了要運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腐敗存在的可觀原因,他還從成本和收益權衡的原理出發(fā),給出了腐敗產生的經濟學誘因,并指出了預防和控制腐敗的經濟學規(guī)律。

 

經濟政治學還要研究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經濟政治學的研究要點是政府在市場之中的作用和職能、市場機制對政府的要求、政府權利的大小。學者楊龍?zhí)岢觯簢乙彩且粋€利益主體,國家利益如果和統(tǒng)治者的利益不一致的話,那么政府通常不僅起不到糾正市場經濟的作用,反而會使市場向更糟糕的情況轉化。衛(wèi)興華提出了政府功能和市場功能在何種情況下會失靈、政府功能和市場功能在何種情況下需要矯正,以及如何進行市場和政府的組合關鍵性問題。

 

對于其他的政治問題,經濟政治學也應該仔細研究。政府中的人是經濟人的本質,政府中的人有自己的經濟趨向,政治的效率和政治活動所消耗的成本都是經濟政治學要研究的問題。我國學者指出,官僚制行政系統(tǒng)導致了庸人執(zhí)政的局面,改變這種方法的根本途徑是改革,讓他們喪失他們的既得利益。

 

三、經濟體制改革對政治活動的影響

 

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就進入了市場經濟階段。市場經濟是講求效益的經濟時代,它是在市場規(guī)律的指導之下向前運行的。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整個市場是趨利的、充滿競爭的,這就意味著任何主體要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注重自己投入和產出的比例,提高自己的效益,而政府的政治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在活動中也要注意投入產出比;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競爭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改善管理的效率,在整治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可以促使政治活動提高自己的效率。另外,經濟體制改革徹底地改變了我國的所有制機構和分配機構,使得我國我過得生產力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然而多種所有制結構并存對政府的挑戰(zhàn)及其巨大的。一方面,個體和私營經濟不僅要求經濟上的利益,也要求政治上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人的利益實現(xiàn)方式被多種渠道的分配方式嚴重地影響。

 

四、經濟政治問題研究的一些成果

 

首先,整治活動中引入私有化。政府活動私有化是指將政府控制的一些只能交給企業(yè)經營或者承包。因為,政府工作者發(fā)現(xiàn)私有化更能提高效率。官僚制中公私分明的界限被打破。政府機構在私有化之后將更加精簡,政府也可以集中精力搞好公眾利益的工作。作為一個授權機關和監(jiān)督機構,政府活動中引入私有化企業(yè),可以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政治活動之中,從而提高效率和服務水平,因為私有制能夠最敏銳地反應出市場。私有制也可以減少政府的財政支出,降低政府活動的成本,也就減少了公民的納稅額。這是一向既利于政府又利于個人的活動。

 

其次,政府活動要注意分權,以便提高效率。官僚制的行政體系會有一個權力中心,該權利中心是整個行政系統(tǒng)的中樞。行政系統(tǒng)所有的活動都由權力中心進行決策,下級要對上級絕對服從,采取高度集權的運作形式。傳統(tǒng)理論上說,集權代表著效率,分權會造成責任的分散。但是,當行政系統(tǒng)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集權就會出現(xiàn)一定的問題,無法達到預期的管理效果和效益。所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者現(xiàn)在傾向于分權,領導下放一定的決策權,可以更好地執(zhí)行行政問題,帶來更高的效率。分權也就意味著政府可能會把職責分給非官方組織中去,經過學者的研究表明,把決策權力交給人民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

 

另外,經濟學研究的所有重點都在于成本效益問題的研究,一項經濟活動只有提高產出比例、降低成本才能有意義。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除了對行政活動有中立和公正價值之外,人們對行政活動的效率也要求更高。整合官僚和行政體系的利益可以降低政府活動的成本,提高整個行政系統(tǒng)的效率。

 

最后,政府工作要做好利益激勵工作。在行政活動中,官僚最關心的是利益,只有滿足他們的利益,官僚行政活動才能有效率。利益激勵的本質就在于把管理的利益和行政利益統(tǒng)一起來。

第9篇:比較政治學方法范文

【關鍵詞】政治課 學困生 成因 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70-03

一、問題的提出

學習困難,也稱學(Learning Disability,簡稱 LD),在國內此概念被翻譯成“學”“學習障礙”和“學習困難”等,包括由于智能不足、情緒困擾、環(huán)境不利及其他各種原因造成的學業(yè)不良。

國外對學困生的研究已有 100 多年的歷史,形成較為完備的理論研究框架。研究者從醫(yī)學、心理學和教育學角度對學困生的概念界定、類型劃分、成因分析和轉化對策等進行研究。國內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末才開始關注學困生。早期研究者關于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放在病理因素方面,如大腦器質性損傷導致閱讀困難;后來研究領域不斷擴大,開始注意到學習困難學生心理特點和社會背景方面的探索??芷狡交诮虒W論視角的分析,把學習困難學生概括成以下五種類型:智力遲緩型、學力欠缺型、行為―情緒型、內驅力不足型、外因致差型?;趯W困生不同成因的理解,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盛文燕等研究者提出多種轉化策略:行為干預模式、加強感覺統(tǒng)合訓練、強化學習動機、夯實學習基礎、幫助學困生獲得成功體驗等。

本文的學困生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沒有生理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不能達到預期學習目的的學生。筆者所教的學生為南寧市 B+ 的生源,部分學生基礎較薄弱,在高三備考過程中出現(xiàn)政治學科的學習困難現(xiàn)象。政治課學困生致使高考備考的難度增加,效果不理想,也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探究政治學困生成因,有效轉化學困生,成為高三政治備考亟待解決的一道難題。為此,本文以筆者所教的兩名學生為例,通過訪談及作業(yè)統(tǒng)計分析政治學困生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轉化策略。

二、政治課學困生成因分析

(一)研究過程

1.抽樣

P者選取自己所教班級的兩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一是熟悉研究對象,便于收集數(shù)據(jù);二是他們兩人的入學成績均為B+,學習基礎在整個南寧市處于中間層次,但是政治成績處于中下水平,他們在政治學科的學習困難狀況有一定代表性。

2.數(shù)據(jù)收集

一是訪談。圍繞這兩名學生在政治學科的學習困難成因,筆者對他們以及他們的班主任分別進行訪談。訪談時間為 10 到 20 分鐘。二是作業(yè)分析。對這兩名學生在高三一年備考中的作業(y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從上交次數(shù)、質量透視他們在政治學科學習困難的成因。

(二)研究結果

1.基于訪談的政治學困生成因分析

從表 1,我們可以看到學生 A 和學生 B 的家庭都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造成他們政治學習困難的原因:一是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只因高考需要而學;二是政治需要背誦的東西過多,而他們疏于背誦;三是政治課堂聽課效果較差,學生 A 認為自己可以理解課上老師講的東西,可是又承認有時會走神,而學生 B 認為政治課過于公式化。從他們的講話中不難看出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他們一方面希望表達的是自己已經花時間去學習政治;另一方面又有意無意透露出自己還不夠努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且他們都把政治學習困難歸因為只是背誦不夠,這是對政治課的一大誤解。

為更深入了解兩人的政治學困情況,筆者對兩人的班主任進行訪談。班主任王老師對他們的描述是這樣的:

學生 A 的成績在班里處于中下的位置,造成她學困的原因:一是學習狀態(tài)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二是心理因素,雜念太多,沒有能夠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學習上;三是學習主動性差,學習目標不明確,作業(yè)質量也比較差。要改變她政治學困的情況,她首先要認清自己的位置,結合學校近幾年的上線人數(shù),明確自己的定位;其次就是努力,改掉一些壞的習慣,集中注意力聽課,勤寫作業(yè),排除外界干擾。

相對于學生 A ,我更看好學生 B 。他高一高二的重心放在社團那邊;學習上也有一些壞習慣。但進入到高三之后他很投入,加上他比較有靈性,成績進步很大。以他現(xiàn)在的基礎和努力程度,上二本應該問題不大,沖一本的話就需要更加努力?!巴鹾顚⑾鄬幱蟹N乎”,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從上述談話記錄可以看出班主任對他們的評價以及他們本人對自己的認識有較大的偏差。尤其是學生A,她片面地認為只要加強背誦就能學好政治,沒有能夠從自己的學習習慣、心理狀態(tài)、努力程度等方面找原因。班主任對于學生B的評價較好,認為他很有潛力,現(xiàn)在的學困只是因為之前的重心沒有放在學習上,但已在慢慢改進。

2.基于作業(yè)統(tǒng)計的政治學困生成因分析

從他們上交的作業(yè)次數(shù)和質量來看,兩人都有未按時上交作業(yè)的情況,且上交的作業(yè)質量并不高,這與他們在訪談中對自己的評價出現(xiàn)較大偏差。

綜上所述,造成他們政治學習困難的原因如下圖所示:

三、政治學困生轉化策略

從以上的訪談和作業(yè)情況看,學生 A 和 B 二人在政治科的學習困難既有內因又有外因。哲學指出,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們要改變他們在政治課學習困難的情況,就應從內外因著手采取轉化策略。

(一)堅持“三貼近”原則,激發(fā)學生政治學習的熱情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杜郎口模式”、“洋思中學”模式不斷涌現(xiàn),它們的共性在于秉承“三貼近”原則,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他們政治學習的熱情。學生 A 和學生 B 都表示政治課堂教學效果與自己的政治學習密切相關,政治課過于公式化或者吸引力缺乏都是導致學生政治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們要秉承新課程“三貼近”原則,激發(fā)學生政治學習的熱情。我們可以結合本土文化、時政熱點或巧借游戲、知識競賽、角色扮演等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營造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當中。

在“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一課復習中,筆者選取秦火火及“立二拆四”的相關材料,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知識“公民如何參與政治生活”。秦火火和“立二拆四”被網民稱為“水軍首領”,二人先后制造一系列網絡熱點事件,獲得非法經營收入 17 萬余元。2013 年兩人同時因涉嫌尋釁滋事罪和非法經營罪被刑拘,“立二拆四”一審判決,獲刑 4 年,罰金 15 萬元,秦火火因誹謗罪尋釁滋事罪獲刑 3 年。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秦火火與“立二拆四”為何被捕?公民應當如何利用網絡有序參與政治生活?

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網絡熱點切入,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通過思考秦火火等網絡犯罪問題讓學生理解“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原則、途徑及要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公民如何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一般解題思路,突破難點。運用課本知識分析解決秦火火問題,讓學生切實感受政治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把深刻的道理通俗講,讓深奧的政治知識落地生根。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 A 和學生 B 都表示他們已經花相應的時間去學習政治,那為什么他們的政治成績依然不盡如人意呢?注意力不集中、W習習慣差、學習效率不高是很大的原因。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币虼?,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前要求他們根據(jù)“問題導航”做好預習;上課過程中,注意引導他們集中注意力,抓關鍵、記要點;課后要求他們及時總結回顧。教師要嚴格把關,環(huán)環(huán)監(jiān)督,把學習習慣養(yǎng)成落到實處,夯實基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采用分層教學,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

根據(jù)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受先前的認知條件和情感特點影響。如果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沒有具備與之相關的舊知識,學生就難以理解新知識;如果沒有先前成功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害怕學習。從學生 A 和學生 B 的訪談與作業(yè)情況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政治學習基礎都不牢固,課堂上也缺乏成功的情感體驗,因此,他們在高強度的高三備考復習時比較吃力,聽老師講解知識點時腦子容易放空,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

在“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課的復習中,筆者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條件、學力水平、學習動力等情況,將他們分成 6 個學習互助合作小組,在教學目標與布置教學任務時體現(xiàn)梯度性的差異。能力較差的 2 個小組負責找出最近政府做了什么事情,并根據(jù)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將這些例子歸類。能力中等的 2 個小組負責厘清易混易錯點。最后 2 個小組負責對其他組進行質疑和補充,并建構知識體系。這樣每個小組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任務,就可以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讓他們更愿意參與到政治課堂中。

當然每一個學困生都是不可復制的個體,因此對學困生轉化策略的探索并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政治學困生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做一只鞭策學生前進的“牛虻”,不斷助推他們前進。最重要的是了解學生學困的原因,強化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幫助他們制定目標,賞識他們的努力和付出,讓他們在政治學科有更多的成功體驗,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愛心、耐心和恒心,有針對性、有方法地轉化學困生,相信定能化腐朽為神奇。

【參考文獻】

[1]楊芳權.輔助房縣一中高一“學困生”擺脫“學困”的行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寇平平.教學中注重后進生的轉化[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10)

[3]盛文燕.高中歷史“學困生”的轉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4]王緒軍.政治學困生的教育轉化[J].職業(yè),2011(36)

[5]胡定榮,洪煜.北京市公立初中民工子弟學習困難生的個案研究[J].教育學報,2008(2)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