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精神分裂癥患兒父母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精神分裂癥患兒父母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精神分裂癥患兒父母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尚未闡明,病情遷延、社會功能受損的精神障礙。多起病于青壯年,病后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壓力和經(jīng)濟負擔?;颊吒改傅男睦頎顟B(tài)可對患者的預后有直接影響,臨床上在治療患者的同時還要對其父母進行健康教育,提高他們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力,減輕心理緊張程度,減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為了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的心理狀況,我們調查了兒童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112位,并對其發(fā)生的心理問題施以相應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現(xiàn)將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03年6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的98例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父母為調查對象。其中父親53人,母親45人;年齡33~42歲,其中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23例,表現(xiàn)為關系妄想、被害妄想,常伴有幻覺,以幻聽為主;青春型精神分裂癥18例,以思維、情感、行為障礙或紊亂為主,有明顯的思維松弛、思維破裂、情感倒錯、行為怪異。未定型精神分裂癥21例。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采用自編的父母對孩子病情及住院看法調查表對患者父母進行調查,由主管護師或醫(yī)師直接與患者父母面談,了解其對患者的態(tài)度及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內容主要為講解精神分裂癥的一般知識,精神藥物的有關問題,病情演變過程及治療方法、有明顯的幻覺、妄想、行為紊亂等癥狀,但不符合偏執(zhí)型、青春型等亞型的診斷標準。時間、預后和病情鞏固等問題,同時給予心理支持及感情介入,對農(nóng)村、文化程度較低、迷信色彩較重的重點干預其求醫(yī)方式,對城市、文化程度較高的重點干預其自卑心理,對剛剛發(fā)病的重點干預其對疾病嚴重性的認識程度及如何配合醫(yī)生治療,包括探視的時間和方式,病情好轉程度、出院時間的判定以及出院后如何遵醫(yī)囑鞏固治療等,對于發(fā)生厭惡情緒的家屬盡可能地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30~40min。偶爾因特殊情況者電話保持聯(lián)系。

1.2.2評定工具健康教育前和4w末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及自編的父母對孩子病情及住院看法調查表對患者父母進行評定。量表填寫前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對文化程度較低不能理解題意者,調查者給予解釋并征得同意后代為填寫。

2結果

2.1在健康教育前、后患兒父母都回答了對患兒病情及對住院的心理反應。

2.2健康教育前、后患兒父母SAS、SDS得分間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以SAS及SDS的總分在50分以上者為肯定有焦慮和抑郁的標準,健康教育前焦慮65例(58.04%),健康教育焦慮為25例(22.32%),健康教育前抑郁為62例(55.35%),健康教育后抑郁為23例(20.54%),健康教育前、后患兒父母焦慮、抑郁的發(fā)生率間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9.72、28.84,P<0.01),說明健康教育可明顯改善患兒父母的焦慮和抑郁情緒。

3討論

兒童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未明,可由多種因素所致,與家族遺傳史、生活事件、性格特征、社會適應能力等社會心理因素呈正相關,常發(fā)生在青春期前,臨床以基本個性改變、特征性思維障礙、感知覺異常、情感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孤獨性表現(xiàn)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礙,兒童較常見,已引起精神衛(wèi)生界的重視。我國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模式是急性期住院治療,待精神癥狀基本控制后出院在家中康復治療。因此,大多數(shù)的照料工作應由患者的家屬來承擔,家屬是患者重要的支持來源,家屬的心理狀況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國內外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環(huán)境對精神病患者的復發(fā)和預后有重大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對孩子的病情觀察、治療及預后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調查顯示,兒童神分裂癥患者的父母多數(shù)存在明顯的焦慮和抑郁,與其他報道一致。由于他們對精神醫(yī)學知識的匱乏,認為精神病醫(yī)院如同監(jiān)獄一樣,患者住院會象囚犯一樣被囚禁起來,會遭受挨打、過電等酷刑,加之社會上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和偏見等因素,導致他們對孩子患病感到精神緊張,心理上難以接受,情緒低沉,恐懼擔憂,思想壓力大,擔憂疾病難以治愈,怕病情反復等。還有部分父母認為孩子為中邪,求巫醫(yī)救治等,結果既浪費了錢財,又貽誤了病情。通過健康教育多數(shù)患者的父母改正了對精神病錯誤的看法及偏見,減輕了焦慮抑郁情緒。提示醫(yī)務工作者在工作中,在作好患者各項治療的同時,根據(jù)各個患者家庭具體情況開展不同層次健康教育,加強精神衛(wèi)生知識宣教,增強患者家屬信心,提高他們心理應激能力,爭取他們的配合,共同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作者:沈冬華 單位:濮陽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