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教育信息化2.0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育信息化2.0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教育信息化2.0時代高職思政課教學設計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推進高職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有效信息化教學實踐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教學設計包括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內容。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思政課;教學設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tǒng)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必須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強思政課建設,全面提升質量與水平。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對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指導意見,指出“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yǎng),推動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推進信息化教學是順應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而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有效信息化教學實踐的重要保障。

一、信息化教學設計概述

教學設計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重要橋梁。教學設計是指應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定解決它們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教學設計包括分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評價等內容。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到教育領域,教學設計的各個部分應表現(xiàn)出了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特點。張筱蘭認為,信息化教學設計以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以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這說明,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教學系統(tǒng)設計理論和實踐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延伸與拓展,不僅要尊重傳統(tǒng)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又要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系統(tǒng)進行新的審視和分析,注重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及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另信息化教學設計以人本主義、建構主義、多元智能、聯(lián)通主義等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思維模式培養(yǎng)、學習能力訓練、綜合素質提升等。

二、高職思政課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與要點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教學設計要與時俱進,設計的重點要轉向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既要結合職業(yè)院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要注重信息技術的運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應包含教學目標與內容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

(一)教學目標與內容分析教學目標的闡述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整體。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其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以后應該表現(xiàn)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而明確的表述,包含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的目標。教學目標要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信息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分析的關鍵是厘清知識點的結構關系,并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紤]和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做好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習者特征分析的內容應包括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原有知識和技能基礎、學習動機、個性學習風格等要素。

(三)教學策略分析教學策略是教師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制定的并付諸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包括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習方法等內容。教學策略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不同的教學或學習階段,應依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者特征以及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等因素靈活選擇教學策略。一般的教學策略是充分利用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庫和信息化教學平臺,開展“課前導預習、課中導學習、課后導拓展”教學活動。

(四)技術應用分析信息化教學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技術的應用。選擇什么技術、應用于何目的、如何應用是技術應用分析的三個關鍵問題。信息技術可分為信息傳遞、認識工具、交流協(xié)作、教學管理等種類;技術應用的目的有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支持教學活動開展、輔助教學管理等;技術一般用于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學習、資源獲取等方面教學活動。

(五)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評價的目的是評定學生通過學習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并通過反饋信息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的教學活動做出決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學評價不應是知識的量化評價,而應采取多維度的評價方式,通過定性與定量評價有機結合、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結合進行多元化評價。信息化教學設計完成后,需要根據(jù)教學實施的情況、學生和教師的反饋的意見、教學評價的結果等進行多次完善修改。

三、高職思政課信息化教學設計案例

培養(yǎng)德技并修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推進高職院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既要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也要注重教育與課程的結合?,F(xiàn)以高職思政課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一節(jié)內容《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為例,從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展開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探索。

(一)教學分析1.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公共必修課《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8年版)》。該課程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本教學內容為第十三章第二節(jié)“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教學時長為2學時。2.學情分析教學對象為高職大一學生,他們積極向上,表現(xiàn)欲強烈,具備一定分析問題的能力,但遷移能力弱。同時他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中國外交政策,渴望進一步了解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3.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及實際,確定知識目標為掌握“一帶一路”的內涵,理解“一帶一路”的意義與作用;能力目標為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素質目標為學生認同中國方案,形成責任意識。4.教學重難點依據(jù)教學目標,本次教學的重點為理解“一帶一路”的內涵及重要意義;教學難點為形成青年在國家建設中的責任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意識。

(二)教學策略選擇在“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根據(jù)學習階段的不同,結合學生能力、知識內容特征、環(huán)境等因素靈活選擇教學策略。1.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依托藍墨云班課和雨課堂教學平臺,借助圖文、視頻、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種信息化教學資源,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思維導圖、啟發(fā)式教學法等多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開展信息化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2.學習方法課前及教學過程中任務于學生,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通、學堂在線、雨課堂等移動學習工具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從而獲取新知識,實現(xiàn)“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3.教學評價采取多維度的評價方式,借助藍墨云班課與雨課堂教學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同時結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態(tài)度、認識、情感等方面進行多元化評價,著重考查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信息化素養(yǎng)及綜合能力。

(三)教學過程在教學策略的指導下,本課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把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探索、課堂探究、課后拓展三個階段,以達到“做中學,做中教”的目的。1.課前探索教師借助雨課堂教學平臺4個預習任務,推薦與提供“一帶一路”相關教學資源,如推薦閱讀文章《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重要講話》,欣賞微視頻《大道之行》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學生接收到任務后完成預習,并將小組作業(yè)在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提交,完成小組互評。預習過程中,如有遇到不明白問題,學生可私信或討論區(qū)發(fā)出疑問。此階段教師及時關注學生平臺學習情況,診斷學情,做好課前評估以及時調整教學活動。2.課堂探究根據(jù)學生反饋及課前探索階段小結,主要從“一帶一路”內涵、意義、與青年使命三個方面的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鞏固知識、疑難解答、交流評價、總結提升五個環(huán)節(jié)展開課堂探究。用時80分鐘。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首先,教師播放音樂《Let’sgoBeltandRoad“一帶一路”世界合奏》帶學生走進“一帶一路”的情境中。其次,教師通過圖文、案例介紹“一帶一路”的內涵、建設原則與框架思路。再次,教師登錄新華網(wǎng)“一帶一路”頻道通過VR全景走絲路,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帶一路”線路圖及欣賞沿途景觀。最后,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從“一帶一路”理念、目標、建設原則、合作重點四方面進行小結。第二環(huán)節(jié):鞏固知識。教師利用雨課堂平臺的在線考查功能,設計5道選擇題考查學生對“一帶一路”的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鞏固知識。第三環(huán)節(jié):疑難解答。首先,針對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提出的疑問進行答疑。學生在討論區(qū)提出:有人說“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這種說法正確嗎?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解決存在疑問,教師提供“馬歇爾計劃”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比較馬歇爾計劃與“一帶一路”的異同,指出“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雖然形式上相似,但本質上不同,因此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的說法是錯誤的。其次,教師通過數(shù)據(jù)、圖文展示“一帶一路”取得的豐碩成果,請學生通過彈幕形式對“一帶一路”進行評價。教師結合學生的評價講解“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與作用。第四環(huán)節(jié):交流評價。課前教師布置的小組作業(yè)《“一帶一路”中的家鄉(xiāng)》,小組完成后上傳到藍墨云班課平臺并進行自評與他評(自評30%,其他小組30%,教師40%)。教師推根據(jù)評分結果推選分第1名的小組上臺展示作品并給予重點評價,其他小組的作品進行總結性評價。設計意圖為引導學生理解“一帶一路”的重大現(xiàn)實價值,培養(yǎng)學生關注祖國發(fā)展、家鄉(xiāng)發(fā)展的情感。第五環(huán)節(jié):總結提升。形成青年在國家建設中的責任意識是本次課的難點。為此,將從合作探究、交流探究結果、教師總結三步展開進行突破。第一步: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分小組討論,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巡視與指導。兩個問題分別為:“一帶一路”與大學生有什么關系?大學生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第二步:學生根據(jù)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總結匯報。學生經(jīng)過討論歸納出“一帶一路”為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留學提供更多的平臺與機會;當代大學生要好好學習,充實自身,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第三步:在線聯(lián)系創(chuàng)業(yè)校友,對話校友。此步驟結合學生討論結果、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實踐現(xiàn)實案例,引導學生更新觀念,求真學問練就真本領,奮斗青春,助力“一帶一路”。最后,教師通過思維導圖對本節(jié)課課程內容進行小結,通過藍墨云平臺和雨課堂平臺參與及完成情況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評價。3.課后拓展為了加強學生對“一帶一路”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責任意識,要求學生以“一帶一路”為主題,暑假期間小組合作開展小微企業(yè)融資調研、中國形象主題調研、鄉(xiāng)村關愛活動等活動,并形成調查報告。

(四)教學反思1.教學平臺的運用,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具體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在課前進行教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課堂中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重難點的突破。2.教學方式緊跟時代要求、貼近學生實際,學生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教學活動參與度高、師生互動良好,課堂學習氣氛活躍性,增強教學實效性。以上為《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本案例教學設貫徹“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能夠充分利用雨課堂和藍墨云班課平臺進行教學重難點問題的解決、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教學管理,達到了優(yōu)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當然,此教學設計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學內容深度和廣度不夠、教學評價的方法及標準不夠明確、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產(chǎn)生的學習困難和問題缺少分析等。

四、結語

教育信息化2.0時代,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設計必須聚焦于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新需求,加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使信息化教學貼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際,符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規(guī)律,在促進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推動思政課教法學法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出現(xiàn)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局面。同時,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和處理好現(xiàn)代信息手段與教學目標的關系、處理好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系、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關系等方面的關系,切不可為了應用技術而應用技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EB/OL].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

[3]謝幼如.教學設計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張筱蘭,郭紹青.信息化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高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教學需把握好的若干重要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2):116.

作者:林仁瑯 單位:私立華聯(lián)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