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美育下的美術史及教學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育下的美術史及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美育下的美術史及教學研究

摘要:該文從美育的概念入手,回顧了美育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和在當下的重要意義。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無論是作為大學美術學專業(yè)基礎核心課程的中國美術史,還是作為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的中國美術史,都包含著重要的美育維度。中國美術史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展示平臺,是人們了解中國從過去到今天的一扇窗戶,也是一幅對外交往及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卷。在中國美術史教學中,要想探索課程思政在中國美術史教學中的運用,教師要進一步發(fā)掘中國美術史的美育價值,與時俱進,利用好線上線下美術史資源,從而講好中國美術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關鍵詞:美育;中國美術史;課程思政;線上線下教學

美育,即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關于美的教育的重要概念,是由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首次提出的。美育中的“美”是目的和意義,“育”是途徑和手段。美育可以培養(yǎng)人認識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促進人們人格的完善和全面發(fā)展。

一、中國美育發(fā)展簡述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從夏商周時期集樂、舞、詩于一體的“樂教”到文武兼?zhèn)涞摹岸Y、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教育,從西周建立起的禮樂制度到春秋之際孔子提出的興于詩、成于樂、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均蘊含著樸素的美育思想,并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對于藝術、美和美術教育的觀照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代,無數(shù)仁人志士以身許國,努力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以王國維、蔡元培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希望通過教育開啟民智,喚醒國人,促進社會變革。他們看到了美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蔡元培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便注意在教育中引入美育的思想,后來有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在《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蔡元培闡述了普及美育的設想:“專門練習的,即有美術學校、音樂學校、美術工藝學校、優(yōu)伶學校等;大學校又設有文學、美學、美術史、樂理等講座與研究所;普及社會的,有公開的美術館或博物館,中間陳列品由私人捐贈或用公款購置,都是非常珍貴的;有臨時的展覽會,有音樂會,有國立或公立的劇院……”[1]蔡元培還專門撰文對從胎兒到全社會的美育作了詳細的規(guī)劃。追隨著前輩的腳步,徐悲鴻、劉海粟、豐子愷等人在以美術為武器,推動民族、國家解放,人格完滿等方面進行了不斷探索與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美育被視為培養(yǎng)人們德、智、體、美、勞素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素質教育向縱深方向發(fā)展,人們對于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愈加重視,美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關注。“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美育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xiàn)人類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美育有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這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培養(yǎng)人,提高人的素質,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終意義,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盵2]誠然,美育關乎更為宏大的要旨,涉及美的理念與育人的手段,但美育的實現(xiàn)更應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但藝術教育是實現(xiàn)美育的最佳且必由之路,美術教育又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盵3]美術教育是一個有機的體系,落實到新時代的大學美術教育中,其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就包括通過美術史的學習形成對美的感知能力。

二、中國美術史的美育之維

美術史作為大學美術學專業(yè)的基礎核心課程,一般包括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及畫論文學等內容。同時,中國、外國美術史也常作為高校普及藝術常識的選修課程出現(xiàn)。因此,無論對于美術專業(yè)還是非美術專業(yè)的學生而言,美術史的學習都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維度,中國美術史的學習更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美育精神的重要途徑。在尹吉男教授主編的《中國美術史》緒論中,他開宗明義地寫道:“學習中國美術史的目的,是讓我們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視覺文化史和美術遺產;了解我們悠久、獨特而又多彩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在掌握我們民族審美歷史的基礎上,體會我們民族自古以來所具有的開放胸懷、創(chuàng)造精神和文化自信。我們從中國美術史的學習中反思我們的審美文化和視覺經驗,從理論高度不斷推動我們的認識,從而激發(fā)我們美術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增加我們的審美修養(yǎng),能動地改造世界,并讓世界人民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獨特性和多元格局。學習中國美術史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盵4]1.中國美術史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展示平臺無論是作為專業(yè)基礎核心課,還是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中國美術史在時間維度上都向人們展示了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書法、民間美術等在內的美術各門類、各歷史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杰出的美術家、民間匠師,又聚焦于某一特定時期重要的美術事項。學生通過此能對中國美術史的發(fā)展脈絡有一個總體的把握,能在諸如原始時期、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及近現(xiàn)代等斷代的美術史(各美術史家的分期斷代略有差異)的學習中,觸摸屬于那個時代的美術的脈搏,如漢代美術的“深沉雄大”、唐代美術的“燦爛求備,異彩紛呈”、宋元美術的“開宗立派”、近現(xiàn)代美術的“沖突中的融合與發(fā)展”等。從空間維度看,中國美術史既包括中國廣袤區(qū)域內的各類優(yōu)秀美術,又包括某一固定區(qū)域內有代表性的歷史的、現(xiàn)存的、宮廷的、人文的、民間的美術。中國美術史在時空維度上展現(xiàn)了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視覺文化史和美術遺產。當人們走近并凝視這些視覺文化和遺產,體會作品中的真、善、美時,這些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文化滋養(yǎng)給人們帶來的將不僅是身心上的愉悅感,而且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增強人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中國美術史是了解中國歷史的一扇窗戶南齊人物畫家和美術理論家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強調“圖畫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5],這是對作為美術重要門類之一的繪畫幫助人們認識社會、了解歷史功能的強調。唐太宗授意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圖1),希望“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美術史是一扇幫助人們了解中國歷史的窗戶。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中,人們可以領略宮廷美術的極致輝煌與光彩奪目、文人美術的頤養(yǎng)性情與自我抒懷、民間美術的意匠情懷與純真質樸。近現(xiàn)代中國美術史是一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視覺文化史——蔣兆和的《流民圖》再現(xiàn)了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民眾帶來的痛苦;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希望以古代俠士英雄主義精神的彰顯激勵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決心;羅工柳的《地道戰(zhàn)》(圖2)、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圖3)、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展現(xiàn)了從抗日戰(zhàn)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不平凡的歷史。邁入新世紀,中國美術一方面以更加自信的姿態(tài)涌入國際藝術的發(fā)展浪潮,另一方面也更加重視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新時代的中國美術史正在書寫新的篇章。可以說,中國美術史以視覺的豐富性和獨特性,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從美術角度了解中國歷史的窗戶。3.中國美術史是一幅對外交往及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卷如前文所述,中國美術史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由繁衍生息于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同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也使國人在與其他國家及其他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兼收并蓄、吐故納新。如,誕生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在東傳至我國后,實現(xiàn)了外來文化藝術的本地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美術。在唐朝時期,遣唐使又將中國佛教美術帶到了今天的日本、韓國等國家。明清之際,西方的油畫隨著傳教士來華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在400余年的時間里,中國美術史記錄下這段舶來的油畫藝術在中國生根、發(fā)芽、開花以及“油畫中國化”探索的實踐。通過中國美術史,人們能夠了解到張僧繇吸收了少數(shù)民族藝術的因素,塑造的人物形象飽滿、立體、生動,因而有“張得其肉”的美譽;尉遲乙僧是來自今天新疆和田的貴族,他久居長安,將西域畫風引入中原;黃道婆把從崖州(今海南三亞)向黎族人民學來的手藝帶到家鄉(xiāng)松江,從而改進了江南等地的棉紡織技藝,為江南地區(qū)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在中國美術史呈現(xiàn)的畫卷中,既有對外交往的篇章,又有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篇章。學生閱讀這樣的畫卷,有助于增強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這也是美育的重要內容。

三、講好中國美術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以美育提升人文素養(yǎng)筑牢文化自信》一文中說:“當我們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進步思想,傳播和平發(fā)展價值觀時,應借助那些兼具親切度、穿透性、覆蓋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們充滿底氣、骨氣、正氣、大氣,是中華美德的最好的代言者。”[6]中國美術史恰好是人們可以借助的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具有立德、樹人、育人的重要意涵。講好中國美術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教學手段單一、部分學生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等方面原因,美術史的教學效果與預期存在一定出入,這會影響到中國美術史美育效能的發(fā)揮。結合教學工作實際,教師可以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探索課程思政在中國美術史教學中的運用,提升課程的美育內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白龊酶咝K枷牍ぷ?,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國美術史課程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的教學元素,除了中國美術史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近現(xiàn)代以來的美術史實中也有著深厚的藝術基因。教師要通過課程思政在中國美術史教學中的運用,將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有機統(tǒng)一,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其次,進一步發(fā)掘中國美術史的美育價值。在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原則的基礎上,教師要把這種發(fā)掘過程變成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并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引入其中,幫助學生通過識讀美術史中的視覺圖像,理解創(chuàng)作者的美術表現(xiàn),形成基于美術史實的審美判斷,使學生能夠將審美判斷運用于自己的創(chuàng)意實踐,在審美教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對更多的美術事項、藝術現(xiàn)象、社會萬象形成正確的判斷與理解。在具體的中國美術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單一講授與比較講授的結合,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你穿越回到北宋汴梁,你將怎樣表現(xiàn)《清明上河圖》等)、東西方美術比較(中國的山水畫和西方的風景畫比較、秦漢時期的雕塑與古希臘雕塑比較等)、模塊教學(中國山水畫模塊、中國文人畫模塊、中國玉文化模塊等)、學生分組講授中國美術史的部分內容等手段,將教學過程變成將學習與探究結合的過程。這樣不僅能使授課更加生動,而且能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提升他們的中國美術史認知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從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最后,與時俱進,利用好線上線下的美術史資源,探索美育新途徑。中國美術史是一個宏大的體系,但教材和課程的內容對于數(shù)千年的美術史而言相對有限,同時容易受到場所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學生往往難以欣賞美術原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優(yōu)秀的美術網絡平臺,幫助學生甄選優(yōu)秀網絡博物館、美術館資源和優(yōu)質美術視頻音頻資源,這是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為中國美術史教學提供的福利與便利。如:《國家寶藏》讓學生了解了作為國寶的部分美術作品的前世今生;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使各種美術精品、經典近在眼前;9億像素讓長卷《千里江山圖》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打動人心,而不再是部分印刷品上模糊不清的圖像;敦煌壁畫里的飛天女神讓壁畫變身動畫劇[7];等等。教師在課上課下引入這些內容,在線上線下開展融合式教學,有效地拓寬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手段。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教師直接在博物館、美術館講授教學內容,有利于更好地實現(xiàn)師生實時互動,讓學生切身感受中國美術史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學生對中國美術史的學習有了更多興趣,教學方式又能契合當代大學生對網絡信息化教學的渴求時,中國美術史與美育的契合便能水到渠成,從而更好地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傊袊佬g史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內容豐富且蘊含著中華美育精神的體系。講好中國美術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新時代高校美術教育探索以美育人,將愛國主義融入課程教學,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呈現(xiàn)中國美術獨特價值與精神風貌,以及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重要實踐。

參考文獻:

[1]張鵬,趙玲.中外美術教育史教程[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98.

[2][3]張道一.美術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

[4]《中國美術史》編寫組.中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5]《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教材編寫組.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

[6]吳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養(yǎng)筑牢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2019-02-01(11).

[7]范佳來.飛天女神也要“爭C位”:敦煌壁畫如何變身動畫???[EB/OL].

作者:唐莉霞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