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賞識藝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育是充盈和洋溢著鼓勵、信任、贊賞的藝術,而非彌漫和充斥著壓制、猜忌、苛責的毫無生機的蕭索活動。良性的教育呼喚賞識、崇尚尊重、講求藝術。賞識藝術的合理運用,具有挖掘未成年人的道德潛能、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道德責任感、促進未成年人改過遷善的教育價值,其對未成年人德行的促進意義不言而喻。利用賞識藝術培養(yǎng)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質,需運用明確具體、針對性強的語言贊賞未成年人的行為;堅持精神激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藝術手段;將賞識教育和批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培養(yǎng)未成年人自我悅納和自我鑒賞的能力。
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沒有愛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充滿愛的教育教學是“一種教起來準有把握,因而準有結果的藝術;并且它又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就是說,它不會使教員感到煩惱,或使學生感到厭惡,它能使教員和學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樂;此外,它又是一種教的徹底、不膚淺、不鋪張,卻能使人獲得真實的知識,高尚的行誼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藝術”[1]。賞識是愛的真誠流露和具體展現(xiàn)。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有效把握和恰當運用賞識的藝術手段,可增強未成年人的道德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fā)未成年人道德學習的愿望和興趣,點燃未成年人道德智慧的火花,促使未成年人進行積極的道德自我建構,從而取得良好的道德啟蒙教育成效。
一、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中賞識藝術的含義
人性渴求和希冀賞識。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賞是人性的內在期望和殷切需求。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所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得到別人對自己的贊譽和賞識。對于“賞識”一詞,我們并不陌生。從字面的意思理解,賞識就是“贊賞”“頌揚”“稱許”?!掇o?!纷⒔?賞識是“認識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加以重視或贊揚?!端问?#8226;歐陽修傳》:‘獎引后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2]。因此,找尋他人身上的亮點以及事物的價值加以贊美和稱揚,便構成了賞識的應有之義。賞識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而且是一門教育藝術。賞識教育是充盈人性光芒、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給受教者以必要的鼓勵和稱贊,可喚醒他們銳意進取的內在動機,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育者吝嗇對受教者的贊嘆或表揚,則無法使他們體驗到參與教育活動的樂趣與活力,受教育者反而備感枯燥與乏味,甚或產(chǎn)生厭惡及抵觸情緒,教育影響也就難以恒定而持久,嚴重影響受教者身心的健全發(fā)展。尤其是對“樂嬉戲、憚拘檢”的未成年人來說,賞識教育更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百p識教育是發(fā)掘孩子生命潛能的教育,是打破傳統(tǒng)功利色彩、注重生命發(fā)光放彩的教育,它追求的是生命的自信與尊嚴,它倡導的是成長的快樂與喜悅?!保?]由于賞識教育既能迎合未成年人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又可擺脫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的缺陷與不足,因而它備受教育工作者的好評和青睞。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把賞識未成年人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教育真理。他反復強調,師長或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看到未成年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進而敏銳地捕捉未成年人的上進心理并予以積極引導。唯當如此,教育工作者才能用賞識的目光對待未成年人?!皬暮⒆雍苄r起就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公民自豪感;他才有可能去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不同的天賦、才能和興趣,因人而異地指導他們,為之創(chuàng)設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條件,使之在精神生活的某個領域找到‘表現(xiàn)自己’和‘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天地,樹立起自尊心和自豪感,逐漸產(chǎn)生‘道德的努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鍛煉自己,成為‘有用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保?]410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呼喚充滿人文關懷的賞識藝術。所謂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的賞識藝術,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肯定和信任孩子的基礎上,不斷捕捉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長處和閃光點,充分發(fā)揮未成年人的道德主體性,喚醒他們仰慕和向往高尚道德的精神追求,促進未成年人道德健康發(fā)展的藝術活動過程。運用賞識的藝術手段進行啟蒙教育,可創(chuàng)設溫馨、和諧的教育氛圍,使未成年人感受來自師長們真切的關心和愛護,從而獲得一種奮發(fā)向上的動力,始終保持愉悅的學習心境和勤勉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把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和道德品質,在教育工作者的鼓勵和贊賞中實現(xiàn)道德的不斷成長與自我超越。
二、賞識藝術在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中的優(yōu)勢
賞識藝術在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效能。洞悉和開掘賞識教育的藝術價值,是開展道德啟蒙教育的前提條件和基本要求。
(一)有利于挖掘未成年人的道德潛能
按照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任何個體至少都具有言語-語言、邏輯-數(shù)理智能、音樂-節(jié)奏、視覺-空間、身體-運動、交流-互動和自知-自省等七種潛能,但這七種潛在的能力或能量深藏于人們的深層意識之內,在自然的情境下并不能有效顯現(xiàn),且在個體身上表現(xiàn)有異。要將沉睡的潛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力量,尚有賴于適宜的賞識手段進行喚醒、調動和激發(fā)。由于當前教育深受科技理性的主宰,因此教育工作者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未成年人的智力和能力等潛能的開發(fā)層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其道德潛能的開墾和發(fā)掘,影響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在目前中國的家庭道德啟蒙教育中,“許多家長的道德啟蒙教育意識依然淡漠,特別是還沒能真正從傳統(tǒng)重智輕德的片面認識中擺脫出來。如一些家長認為,兒童教育主要是智力啟蒙教育,至于道德教育,那是學校和社會的事,用不著他們費心;還有的家長認為,道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既然是一輩子的事,‘樹大自然直’,家庭教育對道德教育的貢獻僅僅是‘杯水車薪’,進行與否,對孩子今后的道德教育效果并無大礙,因而對道德啟蒙教育不屑一顧”[5]。即使在學校的道德啟蒙教育中,不少教師功利化的心態(tài)也導致他們將啟蒙教育的任務拘泥于道德知識的傳授,不同程度地忽視了賞識藝術的激勵作用和喚醒功能,因而無助于未成年人道德潛能的開發(fā),這本身就構成了對道德啟蒙教育的傷害,不能不說是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的大缺憾。家長和教師運用欣賞和鼓勵的態(tài)度進行道德啟蒙,可喚醒未成年人深層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使未成年人內在的道德潛能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和迸發(fā)出來,讓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與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張揚,并使其轉化為現(xiàn)實的道德品質,為孩子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有助于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道德責任感
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道德責任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它能點燃受教者奮進的激情,將自覺遵守道德、履行道德以及維護道德作為自己的應有品質。由此,培養(yǎng)受教者的責任心和義務感,自然成為道德教育不容規(guī)避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道德啟蒙教育中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道德責任感,不僅關系著未成年人個體道德品質的生成和發(fā)展,而且影響著民眾素質提高和社會道德進步。一如蘇聯(lián)教育家安•謝•馬卡連柯的洞見:責任感是未成年人獲得道德的、精神的、社會性發(fā)展的人格品質與精神特質。未成年人對家長、家庭、社會的責任意識和思維,隨著未成年人年齡的增長而日漸明朗起來,他們將恪守社會公德的責任和養(yǎng)成文明行為習慣的良好品德,逐漸遷移到對國家、社會、人民的關注和熱愛上來,擴展到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的軌道上來。今天的未成年人就是明天社會的主人,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品質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以賞識的態(tài)度和方法進行道德啟蒙,可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道德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未成年人的內心深處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使之勇敢地承擔道德責任,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前提下,循序漸進,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在師長的贊賞中深化道德認識,踐履道德行為,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有益于鼓勵和引導未成年人改過遷善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要使每個未成年人抬起頭來走路,特別是要使犯過錯誤的未成年人能夠抬頭來走路。這就要求師長們賞識未成年人,幫助他們正視過錯,積極面對失敗。未成年人表現(xiàn)欲望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的言行能夠得到師長的賞識而努力表現(xiàn)自我。但其稚嫩的心靈也害怕失敗,擔心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認可,從而變得畏縮不前,失去道德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對于孤僻、內向、怯懦的未成年人而言,他們更渴望受到賞識。師長的激勵和贊揚,給未成年人帶來力量,成為未成年人前進的動力。師長對他們優(yōu)點、道德行為的肯定和贊揚,對其改正缺點、錯誤行為的期待和勉勵,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強化上進的愿望,擺脫自卑心理,走出失敗的陰影,加強道德自勉?!拔覀兘逃ぷ髡?,必須保護兒童身上一切好的東西,正像園丁無微不至地愛護嫁接在野生樹上的良種果樹枝那樣。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揭發(fā)兒童的不良的、應受指責的行為,不要急于把兒童的缺點在集體前當眾宣布。應當讓兒童表現(xiàn)出克服自己缺點的內在的精神力量,讓集體首先看到他的好的方面。這就是教育藝術?!保?]34所以,用賞識的手段推進兒童道德的自勉,可助長未成年人改過遷善的品性,使之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廈,獲得精神寄宿的家園。
三、運用賞識藝術的教育策略
在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中,師長們不僅要樹立賞識的意識,而且要掌握賞識藝術的技能技巧,學會和善于運用賞識藝術,有效推進未成年人道德的發(fā)展。
(一)運用明確具體、針對性強的語言贊賞未成年人的行為
贊賞藝術的運用要遵循受教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符合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和思想實際的贊賞才能有效調動未成年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積極性,更有益于發(fā)展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質,促使他們不斷進步。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齡所限,尤其是兒童對美丑、是非、善惡的認識較為模糊,倘若無視未成年人的心理發(fā)展,家長或教師對未成年人的行為表現(xiàn)用籠統(tǒng)、模糊、抽象的語言如“太棒了”“好極了”“太精彩了”等加以贊賞,孩子既可能因為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到底好在哪里而無以內化或強化,又可能自以為自己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而產(chǎn)生驕傲自滿情緒,因而弱化贊賞藝術的教育效果。因此,師長們應根據(jù)未成年人的年齡特點、個性特征以及啟蒙教育的內容,運用明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語言進行表揚和贊許。如對于3~6歲的學前未成年人,可用“寶寶第一次能主動地和客人打招呼了,媽媽相信你會越來越有禮貌的”“今天你洗手后及時關掉了水龍頭,干得不錯”“你能主動向爸爸承認自己的錯誤,進步很大”“你為自己的謊言而難過,爸爸相信今后你一定能做一個誠實的孩子”“你學會自己整理房間了,我的寶寶長大了”“寶貝真懂事,都會關心照顧爺爺了”等語言加以表揚,逐步引導孩子養(yǎng)成基礎文明素養(yǎng)和良好行為習慣。
(二)堅持精神激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藝術手段
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是賞識教育中交替使用的藝術方式。在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過程中,獎勵具有表揚先進、激勵后進的作用。適宜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對未成年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均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親切的目光、溫馨的話語、和藹的笑容、肯定的眼神、贊許的點頭以及熱烈的鼓掌等精神激勵,以及玩具、書畫、食品、服飾甚或金錢等物質獎勵,都會調動未成年人遵守道德規(guī)范、表現(xiàn)道德行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但由于道德的終極關懷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因而教育未成年人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拔阌怪靡桑诘赖聠⒚山逃?,通過一定的物質獎勵來喚醒、激發(fā)孩子的道德意識是必要的,但處理不當,就會對孩子的心理產(chǎn)生負面影響。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物質獎勵而服從父母或表現(xiàn)出良好的行為,他們的道德意識和行為隨著父母的主觀意志而轉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道德選擇、道德判斷以及道德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保?]在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師長單純以物質獎勵來刺激未成年人的道德行為,久而久之,未成年人形成了為了獲得物質獎勵而遵守道德的習慣,學會了追求物質享受,養(yǎng)成沒有物質獎勵就不接受道德教育的不良習性,形成討價還價、凡事先講報酬的壞毛病,教育結果事與愿違。因此,只有用精神激勵來引導物質激勵,才能為未成年人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保證道德啟蒙教育沿著正確的軌道行進。
(三)應將賞識教育和批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在未成年人道德啟蒙教育中,適宜的獎勵與批評,可引導未成年人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凡是受到獎勵、褒獎、贊許的行為,會因得到褒獎而強化,使行為方式繼續(xù)保持下去;凡是受到批評、反對、懲罰、阻止的行為,會因為受到懲處而強化,使行為方式得以放棄,矯正。”[7]因此,師長們在運用賞識藝術的同時,不能忽視挫折教育的積極意義。倘若為了運用賞識藝術而一味地縱容、遷就未成年人,極易削弱他們的進取意識和自主精神,扼殺未成年人道德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形成任性、固執(zhí)、依賴與自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此,賞識藝術就成為滋生孩子自以為是、驕橫霸道、盛氣凌人等歪風邪氣的“幫兇”。此外,濫用賞識手段,孩子就容易產(chǎn)生審美疲勞,貶低贊賞藝術的價值。為此,教育工作者應將賞識教育和適度的批評教育有機地融入啟蒙教育活動過程中,該獎當獎,該罰宜罰,使二者相輔相成,有機配合,共同促進未成年人道德的健康成長。
(四)培養(yǎng)未成年人自我悅納和自我鑒賞的能力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基本條件,而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動因。運用賞識的藝術手段培養(yǎng)未成年人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掌握賞識教育的知識與藝術,還需要得到未成年人的積極配合和支持。未成年人對賞識教育的理解和接納程度,直接關系到賞識功效的發(fā)揮。實際上,賞識教育藝術的內在魅力就在于開啟未成年人的內心感悟與積極體驗,激發(fā)他們努力上進的愿望,倘若未成年人本身抵制道德啟蒙教育活動,不知或不能自勉,那么,任何形式的贊許與鼓勵手段也無以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師長們要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引導孩子形成自信、自尊、自強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培養(yǎng)未成年人自我認同、自我接納、自我教育的意識和思維,幫助未成年人樹立克服困難,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道德任務的信心和勇氣,在自我激勵與自我超越的強大精神動力的支撐下,將道德認知內化為精神動力與道德品質,提升自我效能感,不斷完成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任務,穩(wěn)步達到道德啟蒙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664.
[3]張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與賞識教育研討會召開[N].人民日報,2004-06-24(2).
[4][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王家駒,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5]馮永剛.道德啟蒙教育:成人———你準備好了嗎?[J].思想理論教育,2005(22):4-7.
[6]馮永剛.家長:警惕道德啟蒙教育中的兩個誤區(qū)[J].中國教育學刊,2006(6):40-42.
[7]王炳仁.道德啟蒙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