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藝術院校研究生學位論文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不論是音樂學理論研究、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還是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學位論文,在“選題”“文獻”“寫作”“結語”等方面普遍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諸問題如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必將繼續(xù)困擾音樂院校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寫作。聚焦音樂院校研究生在學位論文中的關注點:“選題——小題大做”“文獻——窮追不舍”“寫作——深入淺出”“結語——一語中的”等,希望研究生們形成可貴的“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學術品格。
關鍵詞:音樂專業(yè)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結語
引言
近年來,在多個音樂藝術院校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答辯”“盲審”過程中,筆者發(fā)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似乎具備了一些共同的特征——“普適性”“重復性”“突出性”。換言之,不論是對于音樂學理論研究專業(yè)、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yè)的研究生,還是對于音樂表演專業(yè)的研究生,諸問題都同樣存在,并呈現出蔓延的趨勢;如不給予妥善解決,還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繼續(xù)困擾音樂藝術院校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寫作。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問題使得研究生及其導師不得不共同承擔“答辯”及“后答辯時代”的風險、責任。在某種程度上,此風險、責任落實在師、生二人身上至少是“四六開”或“五五開”。因此,順利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坦然面對“倒查”②學位論文,以及在寫作碩士學位論文的同時為未來的博士學位論文寫作贏得空間成為本文關注的主要內容。
一、選題
毫無疑問,選題是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重中之重。選題恰當,論文的后續(xù)事宜將事半功倍;反之,論文的后續(xù)事宜將事倍功半。簡單地說,選題與學位論文寫作的關系最常見的有4種:“小題小做”“小題大做”“大題大做”“大題小做”。其中,“小題小做”幾乎毫無價值,不值得展開討論;“小題大做”最有益,筆者向研究生們鄭重推薦,堪稱有百利而無一害;“大題大做”較難駕馭,沒有足夠實力的研究生最好別觸碰;“大題小做”比較麻煩,相當于給自己“挖坑”——自尋煩惱,故最好遠之。很顯然,這4種關系中的“小題大做”選題最有建設性,也更能將一個問題說透、說圓、說清、說全,套用一句俗話——“你值得擁有”。但遺憾的是,不少研究生學位論文傳達出一個共同的信息:作者或導師總擔心選題太小不足以反映自己的學術水平,于是乎就出現了“大題小做”現象——學位論文半生不熟、貪大吞不下、最后消化不良,給研究生及其導師帶來了后續(xù)的麻煩。據筆者2021年3月4日在“中國知網”①的搜索,2018—2020年,國內某音樂學院A共有356篇碩士學位論文通過論文答辯。其中,屬“小題”的學位論文232篇②,占總數的65%;屬“大題小做”的學位論文48篇,占總數的13%。很顯然,此65%的“小題”比例足以說明該校大部分導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的“選題”上保持著較為清醒的頭腦,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歷史與現狀”幾乎有著胸有成竹的把握,這就使得諸學位論文在下筆伊始便為之后的“做”贏得了走向縱深的寫作空間,盡管最終不一定能夠實現“大做”的宏愿。值得一提的是,另48篇“大題小做”的學位論文,大多在“宏觀主標題”之后又加了一個類似“以XX為例”的“微觀副標題”。換言之,這兩個“主”“副”標題在“冠名”上就已有“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之嫌,故在該論文的實際寫作過程中想避免落入“小做”的窠臼好像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③。鑒于此,如果“選題”之時能夠考慮將“微觀副標題”作為“研究主體”,將“宏觀主標題”作為“研究背景”或“取消”,興許最終能夠收獲一篇“小題大做”的學位論文。這里面有一個前提務必給予重視:最好選一個師、生二人都有共同研究基礎的選題。道理很簡單,如果導師有相關的研究基礎,他/她可以駕輕就熟地牽引著學生,至少能夠把握住方向盤,使學位論文不至于走彎路、踏險路;如果研究生有同樣相關的研究基礎,他/她可以主動出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徹底告別“張嘴等著喂飯吃”的被動狀態(tài),在使自己飛得更高的同時或許還能完成一個碩士學位論文以外的“附加值”——未來博士學位論文的前期成果。當然,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需要師、生二人有著共同的學術志趣方能達成共識,并最終尋找到一個恰當的交匯點。如此說來,研究生的個人學術興趣在學位論文的選題中就不重要嗎?非也。在任何時候,個人學術興趣都是選題中一個不可小覷的參數,不論是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還是學者的學術論文。但是,相對于學術論文,學位論文為個人學術興趣的綻放提供的土壤顯然要遠遠遜色于學術論文。原因何在?因為學術論文可以任由研究者的個人興趣信馬由韁、縱橫馳騁——怎么高興就怎么來;而相比之下,對于學位論文而言,個人興趣只能成為排名靠后的一個參數,因為學位論文不得不以通過答辯、順利畢業(yè)為首要考慮,故學位論文的作者自然便不可以個人興趣為由而“任性”選題。換言之,作為學位論文作者的研究生要堅信:“無限風光在未來”——畢業(yè)之后。屆時,每位研究生將華麗轉身為“非學生”狀態(tài),即前述所說的“學術論文”寫作狀態(tài),遂邁入信馬由韁、縱橫馳騁的科研語境。就此而言,研究生們不妨先等一等。有時候,等待也是為了更好的開始。
二、文獻
如果說選題是學位論文寫作事半功倍的環(huán)節(jié)的話,那么文獻查找則是將學位論文寫作推向縱深的一條必由之路。一部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之所以能夠熠熠生輝,是因為該成果的作者能夠精準、適時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同樣道理,一篇學位論文如欲達到一個理想的學術高度和水準,必須同樣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那么,年輕的研究生們究竟該如何精準、適時地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呢?首當其沖的方式就是閱讀相關選題的“綜述”文章。眾所周知,所謂“綜述”是針對某個主題或學術活動而對批量的相關研究成果的數據、觀點、信息做提煉式的歸納、整理。盡管“綜述”僅限客觀陳述,并不以凸顯撰寫者的主觀評價為主旨,但大部分“綜述”文章都能較為清晰地爬梳出相關主題或學術活動的“歷史”“現狀”“前沿”“問題”等,使得“讀者”“非親歷者”“后人”頓生“我也在現場”之感,從而仿佛耳聞目睹了“前人”“當事人”的言談舉止,并最終從中收獲頗有價值的相關選題的信息。就這一點而言,不論是對學位論文寫作,還是對諸位研究生未來的學術論文寫作,“綜述”都具有同等重要的“第一文獻”的意義。在查閱相關文獻的過程中,一些研究生常常會對文獻的注釋①視而不見,而將關注的目光幾乎全部投向了文獻的正文部分。其實恰恰相反,有時候“注釋”甚至比“正文”部分更具有參考價值。舉個例子,我們“無意中”在某篇文獻的注釋中發(fā)現了另外一篇文獻,但該注釋僅僅標出了此“另外一篇文獻”的作者、標題、刊物名稱、發(fā)表時間及相關頁碼。從表面上看,此舉不過是反映出“某篇文獻”作者治學的嚴謹之風、學術之范。但如果我們做個有心人,在此“蛛絲馬跡”的指引下,去查閱那“另外一篇文獻”,或許它能夠幫助我們打開一扇明亮的窗戶,甚至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也未可知。再樂觀一些,或許那“另外一篇文獻”中的某個“注釋”會繼續(xù)指引我們去查閱“新”的“另外一篇文獻”。這樣“雞生蛋、蛋孵雞”,文獻查閱之路將越走越寬,學術視野將越來越開闊;相應地,論文的“輪廓”也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一句話,“注釋”既是“第二綜述”又是“第一手”資料。在信息稍縱即逝的當下,與論文相比,著作的“寫作時間長”“出版周期長”,故其“信息反饋慢”,等人們讀完后也許其學術價值已然滯后,甚至貶值,在某種程度上勢必會影響論文寫作的立論。如果我們閱讀的著作并非閃爍著偉大思想光芒的“巨著”,也非橫亙古今的“寶書”,那么我們在查閱時一定要給予必要的重視,尤其是大量散發(fā)著“孤證”信息的著作,以免最終完成的論文要么未能搭上時代的末班車、要么像詩人或作家一樣發(fā)出“一葉驚秋”的主觀抒懷。一言以蔽之,在查閱文獻時須切記一點:“論文第一,著作第二?!?/p>
三、寫作
如果前述兩個環(huán)節(jié)——“選題”和“文獻”的準備工作做得比較扎實的話,那么“寫作”環(huán)節(jié)將會驟變坦途。很多研究生可能會這樣看待寫作:我現在正式開始寫論文了,于是乎動筆,然后稀稀拉拉、斷斷續(xù)續(xù)寫了點文字后,又因為卡殼而中斷。再然后,好久都找不著北——難以為繼。問題出在哪里呢?三個原因:1.“選題”和“文獻”工作做得不夠扎實;2.缺乏“整體規(guī)劃”;3.缺乏“舒適表述”。眾所周知,兩個“點”可以連成“線”,多條“線”構成了“面”,多幅“面”最終匯聚成了“立體”的空間。換言之,凡事都是從點點滴滴開始的,羅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同樣,學位論文的寫作也必須經歷一個由“微觀”向“宏觀”邁進的過程:N個具象的“微觀”鑄就了一個我們期待已久的“宏觀”?!拔⒂^”是什么?“微觀”是“個案”——論文的各個章節(jié);“宏觀”是什么?“宏觀”是“整體”——論文的全部。也就是說,學位論文的寫作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化零為整”的軌跡。除非某個研究生天生就是一個久經“學”場的高手,否則千萬不要寄希望于一下筆就直奔“整體”——論文的全部而去。當然,至于“個案”——論文的各個章節(jié),孰先孰后、孰早孰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打亂規(guī)劃中的寫作順序。哪個章節(jié)有感覺,哪個章節(jié)的案頭準備工作已然就緒,那就先著手哪個章節(jié),大可不必固守所謂“規(guī)劃”中的章節(jié)先后順序。為何?因為規(guī)劃趕不上變化。不論是功成名就的學術大師,還是初出茅廬的年輕研究生,誰都不敢確保最終完成的論文與自己之前“規(guī)劃”的預期如出一轍。因為在具體寫作推進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諸多意想不到的參數影響到論文的最終成型,多數作者會采取一個智慧、靈活的寫作方針——“邊寫邊調整”??陀^地講,尋找到一個“舒適表述”的重要性絲毫不遜色于論文的“整體規(guī)劃”。學位論文的表述形式最常見的有4種:“淺入淺出”“淺入深出”“深入淺出”“深入深出”。其中,“淺入淺出”比較庸俗,不值一提;“淺入深出”相當于不懂裝懂、故弄玄虛,只會耽誤讀者的寶貴時間;“深入淺出”最具功力,應該是所有學位論文、學術論文寫作追求的最高學術境界,當然難度也最大;“深入深出”難以駕馭,作者自己累,別人讀起來更累,不提倡大家嘗試。很顯然,“深入淺出”應該置于此4種論文表述形式的首位,應是所有研究生共同努力的寫作方向,也許是所有學者畢其一生功力也未必能夠完美實現的學術理想。毫不夸張地說,在筆者拜讀過的諸多學位論文中,鮮有人能夠達到或接近此“深入淺出”的層面。也許正因為此,筆者想鄭重地向讀者推薦另一種學位論文的表述形式——“公共表述”。不論是成熟的學術論文還是青澀的學位論文,大部分都遵循著一個寫作原則——以書面語言記錄為主、以專業(yè)術語穿插為輔。為何?因為“書面語言”顯得嚴謹而充滿理性,“專業(yè)術語”則易見術業(yè)有專攻,早已是學術界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就像作曲家完成了一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后,希望高山流水遇知音——有人欣賞,有人鼓掌,有人喝彩;同樣,學者完成了一篇論文后,也渴望彩云追月得知己——有人拜讀,有人商榷,有人下載。然而,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即使是音樂學術大師的論文,目前似乎也僅限于音樂界、學術界的一部分業(yè)內人士傳閱,鮮有業(yè)外人士拜讀。原因何在?蓋因論文表述形式“太書面”“太專業(yè)”,故將原本對音樂界、學術界雖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業(yè)外人士拒于千里之外。鑒于此,為使廣大業(yè)內外人士都能“讀懂”“愿讀”“愛讀”我們的學位/術論文,建議大家不妨嘗試一下一種新的論文表述形式——公共表述。所謂“公共表述”①,即讓所有人都能“讀懂”“愿讀”“愛讀”。只有如是寫作,學位/術論文才能重新回到人間。如果有人已然覺得前述的內容仍不足以解決“舒適表述”的問題,那么筆者再送一句話給諸研究生——“說人話”。所謂“說人話”,即恪守學術表述的底線——“首先自己讀得通,其次別人看得懂”。莘莘學子總擔心自己的學位論文入不了評委們的法眼,故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地努力用斯文的“表述”來樹立其溫文爾雅的形象。然欲速則不達,有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殊不知評委也是人,是人就得說人話、看人語、懂人事,刻意的溫文儒雅不僅不會令評委感受到論文作者的文質彬彬,反而易給他們留下了邯鄲學步的印象,畢竟真正的溫文爾雅是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的,而非一蹴而就。
四、結語
論文論文,顧名思義,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論”,即自由放飛的思想、獨樹一幟的觀點,用司馬遷的話——“成一家之言”,用今天的話——“原創(chuàng)”,而非簡單的材料羅列、論據堆砌。遺憾的是,一些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盡管洋洋灑灑、旁征博引,但就是沒有自己的“論”,豈不怪哉?換句話說,一篇學位論文從頭看到尾,仍不知道他/她到底想說的是什么。這在學位論文的“結語”部分表現尤甚。所謂“結語”,就是在學位論文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提綱挈領地提煉、總結、升華、概括、演繹出自己“最想說的話”。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評委很忙,但他又想快速了解某篇學位論文,怎么辦?姑且看一遍“結語”就行?;蛘撸瓤础敖Y語”,然后運用“逆向思維”,根據“結語”的提示,再來有重點、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瀏覽論文的部分或全部。說句危言聳聽的話,在當下的大環(huán)境下,如果評委們都用如是“逆向思維”來評審學位論文的話,筆者相信相當一部分學位論文都會露怯,甚至可能被“不同意答辯”或答辯“不通過”。原因何在?因為近年來筆者拜讀過的相當一部分學位論文要么“沒有結語”,要么是“有結語的無結語論文”。顯然,后者的比例更大。2014—2019年,因多次受國內某藝術學院B之邀參與其碩士學位論文“答辯”與“盲審”,筆者先后拜讀了該校此間47篇碩士學位論文。其中,45篇論文可被視為“沒有結語”或“有結語的無結語論文”,占論文總數的96%。換言之,僅2篇論文是名副其實的“有結語”的學位論文。筆者當時給這2篇論文的評價等級是“優(yōu)秀”,并認為其中1篇論文的“結語”部分“堪稱全文的畫龍點睛之處”②。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有結語”的學位論文僅占此間論文總數的4.3%——太少了!毋庸諱言,在諸“有結語的無結語論文”中,我們幾乎難以尋覓到作者“最想說的話”,更多的則是將前述章節(jié)中“說過的話”在所謂“結語”部分又“跳躍式”羅列了一遍,盡管這樣總比沒羅列要強。簡單地說,很多學位論文的“結語”部分寫得較弱,使得整篇論文最終“立”不起來,令人覺得文章戛然而止。令筆者不解的是,有一些研究生總是將“結語”與“后記”部分搞混——將二者混為一談。其實,搞清楚二者的不同也不難(見表1)。顯而易見,“結語”與“后記”不論是內容、屬性、特征均截然不同,雖然二者都是見諸學位論文的末尾部分。其中,以“內容”最容易被混淆。筆者見過一些學位論文在所謂“結語”部分感謝導師、師娘、父母、配偶、同窗及其他一堆人,也見過在所謂“后記”部分將前述各章節(jié)“說過的話”又重新擼了一遍。不論哪一種都是“飽含深情”,唯獨缺少了最不應該缺少的作者“最想說的話”,從而使得全文的學術高度、理論深度大打折扣,雖然此類“煽情”在某些易“動情”的評委那里有時也會起到一點“動人”的作用。此外,鑒于有人因“贊美師娘”而引起了輿情,從維護導師的角度出發(fā),建議研究生盡量別在“后記”部分贊美“導師的崇高感”“師娘的優(yōu)美感”及“導師與師娘的和諧結合”①。如果學生的確是發(fā)自內心地感激導師,那就竭盡全力將這篇學位論文寫好,這是對導師最好的報答。
五、余言
不論是音樂學理論研究、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還是音樂表演專業(yè),各自領域的學位論文著眼點似乎更多地指向了音樂作品及其作曲家。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似乎亦無可厚非,且已然司空見慣。然而,我們的著眼點為什么不再進一步拓寬一點呢?難道音樂藝術院校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筆觸只能止步于此嗎?其實不然。音樂專業(yè)學位論文可關注的領域不乏“空白”或“有待推向縱深的領域”,如“音樂表演”“音樂產業(yè)”等。在筆者見過的“音樂表演”專業(yè)學位論文中,絕大部分實際上寫的還是“音樂創(chuàng)作”——某個相關表演專業(yè)的“作品”研究,其實與“表演”沒有太直接的關系,雖然作者表現出努力向“表演”上“靠”的企圖。據筆者2021年3月5日在“中國知網”的搜索,2016—2020年,國內某音樂學院C共有17篇含關鍵詞“演奏”的碩士學位論文通過論文答辯。其中,民樂專業(yè)10篇,西洋管弦樂專業(yè)3篇,鋼琴專業(yè)4篇。筆者拜讀了這17篇論文后,發(fā)現只有3篇論文是“百分百”的“表演研究”,其余14篇論文與“表演研究”呈“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關系,詳見表2。
作者:項筱剛 單位:中央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