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漢字與古代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字與古代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漢字與古代文化

第1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不同地區(qū)的文明在起源于水邊這一點上是相似的,而不同民族對“水”的認識卻可能存在差異。水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像水從高處順流而下之形。而古埃及文字中的“水”則寫作,像水面波紋之形。這兩種古老的文字在造“水”字時,同樣地直接取象于水的形態(tài),然而卻一為豎,一為橫。甲骨文之“水”是順勢而流,描繪的是水的流動之貌;古埃及之“水”是平面的水紋,描繪的是靜止的水面。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的地貌來尋求原因。我們知道,中國與埃及的地勢是不同的,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江河發(fā)源于西部的高原和山區(qū),順著地勢向東而流,先民們首先觀察到的是“不廢江河萬古流”,于是取水的流動之態(tài)而造“水”字。尼羅河發(fā)源于非洲中部,流入埃及后已經(jīng)是下游,所以埃及地勢開闊平坦,支流呈發(fā)射狀,而非朝一個方向流淌,水面也相對平靜,于是以微波蕩漾的水面來造“水”字。由于地貌的差異,形成了同樣是象形的“水”字,一為豎的流動狀,一為橫的靜止狀。另一方面,漢字字形在某種程度上受漢民族思維習慣的影響。在古人觀念中,水沿著河道流淌才是常態(tài),而水橫流則是水災。

水順著河道而流,可以灌溉天地,為民謀利,故為“水利”?!墩f文》中有(即“畎”字)、(即“澮”字)、川三字,小篆分別作,,,皆像水順流之貌,是上古時期的農(nóng)田水利設施。從形體可以看出,它們的區(qū)別是水流大小不同。《說文?部》:“,水小流也。”小篆像一彎小小的水流的樣子,表示田間小的排水溝或引水渠。《說文?部》:“,水流澮澮也。”“澮”從水會聲,“會”同時也表義,表示會合水流之義,所以“”就是由小水流匯合而成的較大的排灌渠。“川”字在甲骨文中寫作、、等形,其構(gòu)意均像兩岸間有流水,故指流通的水。農(nóng)業(yè)文明興起后,引河水灌溉農(nóng)田,“川”便成了農(nóng)田水利設施。《說文?川部》釋“川”曰:“川,貫穿通流水也?!队輹吩?距川。言深之水會為川也。”大意是說,把和等水流深挖疏通,使它們匯集在一起,就成了“川”?!吨芏Y?考工記?匠人》把田間的灌溉渠, 按其大小和所在位置的不同,分為、遂、溝、洫、,最后由匯集成川。可見,在整個排灌系統(tǒng)中,“”最小,“川”最大,中間依次有遂、溝、洫、,一共六級,水利設施非常完善。這說明我國自古以農(nóng)立國,很早就認識到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目前已發(fā)現(xiàn)距今6000多年的原始水田遺址及其排溉設施,如在公元前4700年左右的浙江吳興邱城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小不同的排水溝和引水渠?!对娊?jīng)》中也有引水灌田的詩句,《小雅?白華》載:“池北流,浸彼稻田”,講的就是用池的水來灌溉稻田。

水橫流則為水害。漢字古文字中也有像古埃及“水”字類似的形體,但卻是用來表示大水泛濫成災。甲骨文中有、等形,皆是大水橫流之形,表示水不順河道流淌,是水災之“災”的本字,體現(xiàn)了古人“不順”即為“逆”,“逆”即成“災”的觀念?!盀摹弊衷诩坠俏闹羞€可以寫作,在“川”中加一橫,意為河流中間被堵塞。大水橫流,河道被壅塞,水便不能順流入海,勢必造成大水漫溢,淹沒農(nóng)田,摧毀村莊,影響人類的生存,可見古人對水患的認識是多么深刻。在世界各大洲的古老民族中幾乎都有關于史前大洪水的傳說。在中國,相傳在遠古時期,上天發(fā)大洪水懲罰人類,地面上一片,只有伏羲和女媧兄妹兩人躲在大葫蘆里才幸免于難,成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在西方,則有諾亞帶著家人登上方舟躲避洪水的故事。在蘇美爾、印第安等許多古老民族中都有這樣的神話傳說,因此,有學者認為,人類的歷史始于大洪水傳說。

在洪水侵襲時,古人并不是束手待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與洪水進行了不懈的斗爭,流傳著很多治水的故事。在中國,最為廣泛傳頌的治水英雄就是大禹。上古堯帝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堯先派鯀去治水,鯀花了九年時間,采用“堵”的方法,沒有把洪水制服,被處死了。堯又派鯀的兒子禹去繼續(xù)治洪水,禹吸取父親的教訓,采用開通淤積、疏浚河流的方法,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八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平息了洪水。“疏?!钡摹翱!庇謱懽鳌啊?其古文字字形正反映了古人疏導河流的治水方法。“”,甲骨文寫作、、,從從或,像剔去筋肉后的殘骨,旁邊的小點是剔下來的肉屑,或是坎。小篆寫作,“”省去了旁邊的小點并整齊化,坎變成了“谷”字,《說文》釋為:“深通川也。從谷。,殘也;谷,坎意也?!逼渲械?由殘骨而表示殘穿、鑿穿,“深通川”就是要用鑿穿山谷、深挖隧道的方式疏通水流。這正是《尚書?禹貢》所記載的大禹治水的方法:“禹別九州,隨山川?!币馑际钦f禹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并順著山勢開鑿水道,疏通水流。

雖然古文字的“水”取象于水流動形,但古人對靜止的水也有細致的觀察。靜止的水面可以照出人影,所以在青銅鏡產(chǎn)生之前,古人就用一盆水來充當鏡子。甲骨文中有幾個形體:、、,構(gòu)意均是一個人俯身對著一盆水照自己的臉。這幾個形體就是后來的“監(jiān)”字,本義為以水照容貌。后來發(fā)明了銅鏡,便在“監(jiān)”旁加一義符“金”,寫作“”字,現(xiàn)在又簡化為“鑒”?!肚f子?德充符》所說的“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正是用的“鑒”的本義,意思是說沒有人用流動的水來照影,而是用靜止的水來照。水能忠實地反映人的美丑,這個特點被應用到政治上,就有了《尚書?酒誥》中的名言:“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這是以用水照影打比方,說明一條抽象的政治哲理:黎民百姓就像水一樣能照出統(tǒng)治者的形象,統(tǒng)治者應該以黎民百姓為鏡子來照出自己的政德。

第2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在本刊2007年第7期《漢字構(gòu)形的文化解讀》一文中,我們曾分析過表示懷孕的“身”“孕”和表示生育的“毓”等漢字的形體,漢字構(gòu)形形象再現(xiàn)了婦女生育的過程。經(jīng)過十月懷胎,母親期待著胎兒能平安出生,健康成長。但是,由于古代醫(yī)療和生活條件的限制,孩子出生后常常有夭折的危險。夭折的“夭”在古文字中是個象形字,甲骨文作,小篆作,像一個人歪著頭的樣子,表示小孩已死,頭直不起來了。夭折的“折”甲骨文作,右邊的部件像一把斧頭,也就是后來表示斧頭的“斤”字;左邊表示被砍斷的草。從字形可以看出,“折”的本義就是折斷的意思。用草木的折斷表示小孩的夭折,是一種比喻的引申。甲骨文“折”字還有一種寫法作,在左邊草的中間加上了一個小方框,這是一個指示性符號,目的是為了強調(diào)左邊是一棵草被砍斷了,而不是并生的兩棵草。這種寫法在后來的西周金文和《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籀文(即《說文》所保留的戰(zhàn)國秦文字,因與《史籀篇》中的字形相似而得名)中也得以繼承,分別寫作和,其中的小方塊改成了兩短橫,其構(gòu)意并沒有發(fā)生變化。但是,《說文》在解釋籀文的字形時,卻對其中的兩短橫的作用產(chǎn)生了誤解。《說文》說:“,籀文折,從在中。寒,故折?!逼渲小啊奔垂拧安荨弊?“”即古冰字。許慎將斷草之間的兩橫誤解為冰,于是把籀文“折”的構(gòu)意解釋成“草在寒冷的冰中,必然會被凍折”,這樣的解釋顯然不符合古文字的構(gòu)造意圖。

那么,夭折的“折”又是怎樣變成現(xiàn)在的提手旁了呢?《說文》除了收錄“折”的籀文字形外,還收錄了兩個小篆字形和,前者是作為正字字頭收錄的,后者是作為小篆的異體字收錄的?!墩f文》:“,斷也。從斤斷草……,篆文折從手?!弊鳛檎诸^的的左部件,仍然可以看出是斷草的形象,所以《說文》把“折”收在部。但這時候的斷草幾乎已經(jīng)連在一起了,與小篆“手”的寫法非常接近,又由于折斷的意義確實與手的動作有關,于是人們便逐漸把斷草旁寫成了手字旁。

嬰兒夭折,由于尚未成年,所以不能按照成年人的葬禮那樣埋葬。在距今5000年到7000年左右的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中,夭折的幼兒往往被貯以瓦罐,用盆、缽覆蓋罐口,埋葬在住房附近,盆、缽中央留出小孔,以備靈魂出入,這種埋葬方式叫“瓦罐葬”。但是古代嬰兒夭折最普遍的埋葬方式是“棄葬”,也就是直接用草裹著棄之于荒野。這一點可以由“棄”的字形結(jié)構(gòu)得到證明。“棄”甲骨文作,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解釋說道:“字象納子箕中棄之之形,古代傳說中常有棄嬰之記載,故制棄字象之?!奔坠俏牧硗庥袀€字,像雙手拿著掃帚和簸箕清掃垃圾的樣子,這就是現(xiàn)在的“糞”字?!墩f文》:“糞,棄除也?!薄皸壋币簿褪前亚鍜叩睦鴣G掉?!凹S”字甲骨文還可省去掃帚形,寫作。將甲骨文的“糞”與“棄”相對比就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甲骨文的(“棄”)字正是在(“糞”)字的基礎上添加了部件“子”,這樣,其構(gòu)意也就從丟掉垃圾轉(zhuǎn)而指丟掉夭折的嬰兒了?!皸墶弊纸鹞幕蜃?雙手沒有變化,像簸箕的部分變得復雜了,而像子的部分則變成了頭朝下的“子”,從而更強調(diào)了簸箕里的子是死去的嬰兒。此字到秦簡中演變成,與“棄”繁體字“”十分接近。《說文》古文作,省去了中間的簸箕,這就是現(xiàn)在簡體字“棄”的直接來源。

古代除了嬰兒夭折而被棄之外,有時也會因為迷信而把沒有夭折的嬰兒拋棄掉。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棄諸堤下,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棄?!敝艿氖甲婧箴⒁灿羞^生下來就被拋棄的經(jīng)歷。據(jù)說,后稷是帝嚳的元妃姜所生。姜祭祀時不小心踩到上帝的腳印,心中有所動而懷了孕。帝嚳認為,這樣生的孩子必定不祥,于是命人將他從母親懷里奪下來,拋棄在狹窄的小路上,想讓過路的牛羊把他踏死,可是過路的牛羊看見這孩子都繞著走過去了。帝嚳又命人把他丟棄在寒冰上,想把他凍死,可是馬上就從天上飛來兩只彩鳥,用羽翼保護著他。姜聽說后,覺得很神奇,便又命人把小孩抱回來撫養(yǎng),因為他幾經(jīng)拋棄,所以取名為“棄”?!对娊?jīng)》中的《大雅•生民》篇,就是關于后稷神話的最早而又最完整的記錄。

也有一些民俗學者認為,“棄”的漢字構(gòu)形可能反映了一種古老的民俗――試子風俗。所謂試子,就是在嬰兒出生后,用某種方式檢驗其健康程度,或者推測其命運、前途的吉兇,好則養(yǎng)育,不好則棄之。古代文獻中常有此類記載,如晉張華《博物志》卷二云:“荊州極西南界至蜀,諸民曰獠子,婦人妊娠七月而產(chǎn)。臨水生兒,便置水中。浮則取養(yǎng)之,沉便棄之,然千百多浮。”我國的苗、瑤等少數(shù)民族,過去也有把新生兒放在林子里凍餓曝曬或讓蚊蟻叮吮,折騰不死才抱回來養(yǎng)大的習俗。在這些早期習俗中,似乎透露出一絲優(yōu)生優(yōu)育的觀念。

嬰兒如能幸存,就會得到母親的哺育喂養(yǎng)。古人喂養(yǎng)嬰兒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母乳喂養(yǎng),這種情景在“乳”的古文字字形中得到了形象的描繪。“乳”字甲骨文中作,其結(jié)構(gòu)形象如畫:母親懷抱嬰兒,嬰兒張口對著母親的,哺乳之情惟妙惟肖。到了小篆,“乳”的字形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寫成了,“子”還在,只是已經(jīng)沒有了張開的嘴;母親懷抱的雙臂變成了“爪”;母親整個身體變成了,這其實就是喂奶的“奶”的早期象形字?!澳獭弊直咀鳌澳恕?甲骨文作 或,正像之形。后來“乃”字被借去用作副詞,其本義才加上女字旁作“奶”。小篆中的,就是甲骨文的變形?!墩f文》作者許慎由于沒見過甲骨文字形,把部件錯誤地講成像玄鳥之形了。

與“乳”相關的還有一個“孔”字?!翱住苯鹞淖?像嬰兒靠近母親吮吸的樣子。有孔故能吮吸,因此可以用來表示孔、眼兒之義?!墩f文》:“孔,通也?!瘪R敘倫認為“孔”為“乳”的異文,或是省文。小篆“孔”字作,與“乳”的小篆字形也只是一“爪”之別。也許正如馬敘倫所說,“乳”“孔”本來就是一個字,后來才分化成兩個字。

子女能夠在母親的哺育下健康成長,當然是令人高興的事??墒莾H僅喂養(yǎng)子女是不夠的,還要對他們進行教育?!敖獭弊旨坠俏淖?小篆作?!墩f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其右部件是“攴”,像以手執(zhí)杖之形。《說文》:“攴,小擊也。”左部件為“孝”,由“爻”和“子”組合而成?!敖獭北硎驹谑┙痰囊馑际敲黠@的,但“爻”在這里代表什么,學者們還存在不同看法。一說爻是易卦中的布爻,即教小孩從小學習擺卦布爻;一說爻就像交錯的道道,即教小孩畫某種符號;一說爻是古代的籌,即教小孩學習算數(shù)。如此等等,難有定說。跟“教”相對的是“學”?!皩W”甲骨文作,小篆作,其字形也包含了“爻”和“子”,說明“教”“學”二字關系之密切。林義光等人甚至認為,古代“教”“學”本來就是同一個字,后來才逐漸發(fā)生分化的。

哺育子女由母親承擔,教育子女則主要是父親的職責了,所謂“養(yǎng)不教,父之過”,就反映了古代的這種觀念?!案浮弊中∽?《說文》:“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币馑际钦f:父親就是規(guī)矩,他手舉著杖,對子女實行教誡,從中可以看到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威嚴。《白虎通》說:“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在中國歷史上,確實不乏嚴父的形象。如北齊神武帝高歡,對他的兒子高澄稍有不滿,便在宮內(nèi)破口大罵,拳打腳踢?!都t樓夢》中的賈政,也曾一頓板子將兒子寶玉打得皮開肉綻。這種棍棒式教育在今天看來是絕對錯誤的。

當然,母親在家庭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母親教育子女的成功典范。而母親的過分慈愛,也會導致對子女的失教。如《左傳》“段于鄢”的故事中,鄭莊公的母親無原則地溺愛莊公的弟弟段,助長了段的惡行,最終使他自取滅亡。

第3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關鍵詞:對音;音韻;對比;朝鮮漢字音

一、朝鮮漢字的歷史

自古,中韓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領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以漢字和漢文化作為載體的文化交流更為密切。古代朝鮮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借用漢字的意義和發(fā)音來書寫韓國語言,即所謂的“借用漢字標記法”。漢字作為韓語書寫的重要手段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國的許多史書記載以及韓國的歷史文獻都可證明這一事實。早在漢朝在朝鮮半島創(chuàng)立四郡開始,漢語便已傳入朝鮮,這些從《三國史記》、《三國遺事》、《雞林類事》等以及一些諺文材料、吏讀材料、古代朝鮮的歷史文獻資料中可以清晰看出。漢字一直作為古代朝鮮的正式文字使用?!敖栌脻h字標記法”主要有三種方法:吏讀、口訣、郷札。很多學者均認為早在上古時期,漢語便對韓語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直至15世紀朝鮮,即1443年,由申叔周創(chuàng)制出了《訓民正音》,作為朝鮮語的標準文字記錄工具,但是漢字仍然是朝鮮公文的正式書寫工具。

二、朝鮮漢字音的概念

在古代朝鮮與古代中國交流的過程中,特別是朝鮮在借用漢字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漢字及漢語語音的影響,在此過程中,便產(chǎn)生了不論是對于韓國還是對于中國音韻史都有著重要意義的語音資料——朝鮮漢字音。朝鮮漢字音,又叫“韓國漢字音”或者“高麗譯音”,這三種稱呼在本質(zhì)上沒有什么區(qū)別,指的是包括韓國在內(nèi)的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部分地區(qū)在內(nèi)的廣大地域里正在使用的今兒曾經(jīng)使用過的“漢字”的“讀音”。

三、朝鮮漢字音國外研究概況

對于韓語中的漢字音研究,已經(jīng)有一個半世紀之久,在這方面的先驅(qū)者并不是中國人和韓國人自己,而是瑞典著名的漢學家高本漢,他利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結(jié)合漢語音韻學已經(jīng)取得的一些成果,來研究《切韻》音系,在研究過程中,他使用了現(xiàn)存的漢語各地方音和朝鮮漢字音等,構(gòu)擬了《切韻》體系的聲母和韻母系統(tǒng)。在此之前,研究者們一直專注于通過古代典籍來研究漢語音韻學,而高本漢的這一方法開拓了研究的新境界,拓展了研究思路,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對音材料的研究,特別是朝鮮漢字音,研究涉及朝鮮漢字音的來源、性質(zhì)和演變等一系列問題。

與高本漢同時代的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著有《唐代長安方言考》。馬伯樂基本同意高本漢的觀點,而且還進一步地對朝鮮漢字音的形成過程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日本著名學者有阪秀世提出,朝鮮漢字音的基礎方言是10世紀宋代的開封音。河野六郎則提出朝鮮漢字音的基礎方言應該是唐代長安音,并指出朝鮮漢字音有兩個層次。

一些日本和韓國學者將朝鮮漢字音與日本漢字音進行比較研究,例如:河野六郎的《朝鮮漢字音日本吳音》、藤井茂利的《推古期遺文假名朝鮮漢字音》、高昌植的《韓日漢字語·音韻比較》等。

韓國和朝鮮國內(nèi)也有很多學者研究朝鮮漢字音,例如辛榮泰、北朝鮮學者柳烈、韓國學者趙世用、李基文、崔愛玲、嚴冀相、金完鎮(zhèn)、樸炳采、俞昌均、樸慶松等在朝鮮漢字音方面的研究都有著很重要的貢獻。朝鮮、韓國學者構(gòu)擬出中古和上古朝鮮語的語音體系,加深了朝鮮歷史演變過程。

四、朝鮮漢字音國內(nèi)研究概況

在朝鮮漢字音受重視之前,研究古漢語主要是圍繞古代幾部重要的韻書而展開,例如《切韻》、《廣韻》等,由于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聲音的變化無法直接從漢字上看出,因此僅依據(jù)基本韻書很難準確推出古代漢語的發(fā)音面貌。朝鮮漢字音作為古代漢語音系和古代漢語音系互協(xié)的產(chǎn)物,被中國和韓國音韻學家視為研究古代漢語和韓語的一扇窗戶,逐漸得到重視。

起初學者們還是以語法和詞匯為研究主要方面,很多學者都是針對這兩本書中的語法及詞匯現(xiàn)象進行討論,例如:熙(1958)的《書后》,文章主要是對成書年代和版本問題的探討,八十年代以后,謝曉安等《與語言研究》、李泰沫《四種版本語言研究》,康宴鎮(zhèn)《研究—諸書之著成及其書中漢語語音語法之析論》、梁伍鎮(zhèn)《語言研究》。謝曉安等合作撰寫的《與語言研究》是一部對《老乞大》和《樸通事》二書的語法進行全面研究的專著。他們利用先前編好的《與索引》對二書的語法面貌進行了系統(tǒng)的描寫和定量統(tǒng)計分析。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逐漸發(fā)現(xiàn)了朝鮮漢字音對于研究古代漢語音系的重要性,著作和成果也逐漸增多。胡明揚的《和中所見的漢語、朝鮮語對音》依據(jù)對音材料整理出16世紀北方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姚俊的《朝鮮語語音研究》通過對三個版本的老乞大語音探討,結(jié)合語音的組合特點,擬構(gòu)出當時朝鮮語的音位音值,并在此基礎上對《老乞大》所反映的16世紀到18世紀朝鮮語的語音變化進行描寫;金基石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主要探討了朝鮮對音文獻里反映地近代漢語語音問題。金基石指出:在朝鮮李氏王朝刊行的《洪武正韻譯訓》、《四聲通考》、《四聲通解》、《翻譯老乞大》和《翻譯樸通事》等一系列漢朝對音韻書和教科書文獻里,保存著朝鮮漢學家對漢語近代音尤其是入聲字的真實描寫和深刻論述。(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劉澤民.朝鮮對音文獻入聲資料的重新解讀.[J].民族語文,2010,03

[2]孔桂花.從朝鮮譯音文獻看近代漢語的入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10

[3]宋兆祥.中上古漢朝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4]高靜.韓文歷史與文化.[J].當代韓國,2006,04

[5]金基石.近代音的熱點問題與漢朝對音文獻的價值.[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

[6]崔玲愛.有關15世紀前的漢音韓文資料.[J].民族語文,2003,05

[7]張輝女.漢字和漢語與朝鮮半島語言的關系.[J].民族語文,2002,05

[8]李得春.近代朝鮮文獻中的漢朝對音轉(zhuǎn)寫問題.[J].民族語文,2001,02

[9]金基石.朝鮮對音文獻淺論.[J].民族語文,1999,05

[10]嚴冀相.韓國古代漢字為中國上古音說.[J].語言研究,1997,(01)

[11]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2]胡明揚.《老乞大諺解》和《樸事通諺解》中所見的漢語朝鮮語對音[J].中國語文,1963,03

現(xiàn)代著作

[1]黃同酥,漢語音韻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李得春.韓文與中國音韻[M].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98

[3]胡明揚,語言學論文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4]陸志韋,陸志韋近代漢語音韻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5]王力,漢語音韻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第4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教師應當在充分掌控古代漢語課程特點和重點的基礎上理清層次,列出綱目,將繁散的知識點提煉出來,并通過多媒體技術(shù)手段,以更加直觀、簡潔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同時在整個講授的過程中求全而不求細,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課程的教學重點,使學生不僅看清“樹木”,更要對整個“森林”有完整而系統(tǒng)的認識和學習。如在講授《漢字的構(gòu)造》這一通論時,為了讓學生對漢字的起源、漢字的構(gòu)造、漢字的發(fā)展演變等系列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教師可以通過對《說文解字敘》的初步學習將“小學”的相關知識點關聯(lián)起來進行提綱挈領式法的串講?!包S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即為漢字的起源;“《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即為漢字的構(gòu)造;“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w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即為漢字的發(fā)展演變和古文字的重要價值。

二、做好學情調(diào)查分析,針對學習難點,注重因材施教,課堂教學體現(xiàn)針對性。

為了增強教學實效,教師應該在課前對學生的學情做調(diào)查分析,同時在教學中多與學生交流,有意識地對他們的從業(yè)情況、學業(yè)基礎、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從而在教學中更加因材施教。防止出現(xiàn)基礎較好的學生淺嘗輒止,基礎薄弱者“知難而退”、主動放棄學習。如針對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學生,在教學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聯(lián)系中小學文言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實施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在講授漢字“六書”中的“象形”時,教師可以把各種象形字的甲骨文或者金文形體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節(jié)省教師書寫古漢字的時間,提升課堂容量,而且這樣的展示保留了古文字的本來面目,確保了象形文字的“原汁原味”,為學生呈現(xiàn)出一個個的鮮活的“”、“”、“”、“”(“龜”、“魚”、“象”、“果”),一個個生動的“”、“”、“”、“”、“”、“”(“齒”、“眉”、“鼎”、“壺”、“車”、“冊”)。三、語言與文化相聯(lián)系,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性,提升教學效果?!霸诟鲊Z言里有許多語詞現(xiàn)在通行的含義和它們最初的語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們過去的文化背景,我們簡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關系??墒?,你若知道它們的歷史,那就不單可以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語義演變,而且對于文化進展的階段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很清晰的片影來?!币虼?,在詞義教學中,可以從古文字形出發(fā),結(jié)合古代文化知識,梳理詞義引申脈絡,說明現(xiàn)今漢字組詞造句的所以然,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每一個漢字都承載著歷史的印記和文化的縮影,把古字字形構(gòu)意和古代文化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語言與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可以加深學生對古文字的理解。例如:“即”、“既”字形相似,用法和意義容易混淆,若能從古文字字形入手分析兩個字的構(gòu)意,區(qū)分兩個字的用法和意義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為坐的人面對食器“豆”,本義為走近去吃東西;而“既”的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像一人吃罷而掉轉(zhuǎn)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本義為吃罷,吃過。理解了兩個字的本義,他們的其他義項自然會迎刃而解。

三、精要點撥,授之以漁,拓展教學內(nèi)容。

第5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書于竹帛》是旅美華人學者錢存訓先生的代表作品,傾注了錢存訓先生的心血和汗水,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及其載體和書寫工具演變歷程的很有價值的文獻資料。錢存訓先生一生致力于圖書館學,歷史研究學的工作,錢存訓先生還獻身美國圖書館事業(yè)50多年,建立了美國第一流的芝加哥遠東圖書館。而對整個美國遠東圖書館界作出了貢獻。

《書于竹帛》一書并不像一般的專業(yè)歷史讀物一樣艱澀難懂,平淡無味,讓普通不研究歷史學的學者望而卻步,錢存訓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娓娓道來的語氣向讀者完整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字的載體和書寫工具的演變歷程。所以這本書不僅可以作為普通讀者了解中國古籍史的娛樂性書籍,也能作為一般學者學習圖書目錄和圖書史的參考文獻。作者依據(jù)大量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確保了書中結(jié)論的正確性。書中的一些論斷,例如文字書寫的傳統(tǒng)順序,甲骨文字匯等,都體現(xiàn)了作者不同的新鮮的觀念。加之作者不斷在增補新的考古資料,使這本書一直處在研究領域的前沿。同時這本書還包含了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和繼承方面的知識,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有很重要的文獻價值。

日本學者平岡武夫十分推崇《書于竹帛》這本書,他說:中國的文化,就是漢字的文化。他說:在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漢字!在最廣大地獄使用的文字,是漢字!被使用最長久(3000多年)的文字,是漢字!表現(xiàn)最多種語言的文字,是漢字!蘊藏書籍最豐富的文字,也是漢字!一個日本人都能如此重視漢字的意義,而作為中國人,有太多的人忘記了我們應重視和引以為傲的漢字文化,《書于竹帛》這本書對漢字的研究可以重新燃起我們心中對漢字的熱愛之火,而不是過分依賴電子產(chǎn)品,忘記了提筆書寫的。

墨子說:吾非與之并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后世子孫者知之。我們應該心存敬畏。對《書于竹帛》這本書。對錢存訓先生。對中國的文字,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文明心存敬畏。

第6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課前激趣:前印度總理尼赫魯說:“世界上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它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彼褪俏覀冎袊淖帧?/p>

一、整體觀照,明確目標

1.游戲?qū)耄合葋砜纯垂糯男∨笥阉麄冊谧x什么書?

PPT: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堵暵蓡⒚伞?/p>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扼椅虒崱?/p>

設計解說:《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都是中國古代兒童蒙學教材,是訓練對對子用的。課前熱身以玩對子游戲來吸引學生,與課文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

2.教讀課文:第一遍讀有拼音的課文,第二遍讀去掉拼音的課文,第三遍加上分隔號讀出停頓(誠實|贏得|千家|贊,虛偽|招來|萬戶|嫌),第四遍用紅筆圈出生字,提醒自己讀的時候要留心這些生字,再讀讀課文。

設計解說:有研究表明,兒童識記往往呈現(xiàn)出先整體輸入后逐步細化的特點,這是由小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的。識字教學必須利用兒童形象記憶的特點,教孩子們把課文讀得滾瓜爛熟,當孩子們對字形的感知已有了五六成時再分詞組句,單個指認。這種文、句、詞、字的學習順序顯然是從整體走向分散,符合兒童的形象思維特點。現(xiàn)代教學中字、詞、句、篇的學習順序是從分散走向整體,只適合于抽象思維強的成人。

二、追根溯源,析形索義

(一)理解漢字的結(jié)構(gòu)

“短”字是左右結(jié)構(gòu),“矢”(shǐ)就是箭,甲骨文、金文的“矢”字,正像一支弓箭,有箭頭、箭桿、箭尾。箭是武器,用來射傷敵人或野獸。在古代,矢和箭的含義稍有區(qū)別:木箭為矢,竹箭為箭;現(xiàn)在基本通稱為箭。“矢”字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矢”所組成的字,大都與“箭”有關。

“豆”(dòu)是個整體象形字,古代的“豆”像一個高腳杯,中間一橫是指示符號,表示里面裝有東西?!岸埂笔枪糯F族用來盛肉盛糧食的器具。后來從秦漢開始,“豆”字又借用來表示豆類作物,如“豌豆、豇豆”?!岸埂弊忠彩莻€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豆”字組成的字,大都與“食器、禮器、器皿、用具”有關。

“矢”(箭,表義)和“豆”(一種食器,表聲)組合成了“短”duǎn字。為什么“短”要用這兩個字來表示?在古代一張弓長六尺,就像我這么高;一支箭短一半,長三尺,于是,衡量長的東西用弓去量,衡量短的東西就用矢箭來量了。在橫著用的工具中“矢”是最短的,豎著用的器具“豆”最短。所以要表示“短”(不長)這個意思,當然就用“矢”和“豆”兩個字組成。

指導學生書寫:播放“短”字的筆順演示,大家邊看邊討論“短”字是個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整個字形要寫得左窄右寬。先寫左邊“矢”,短撇;短橫;第三筆橫略長,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近似豎撇;第五筆點不要拖長。右邊,“口”小,靠近豎中線,封口橫在橫中線上,最后一橫長,延伸到“矢”的下面。在習字本上練習寫兩遍“短”字。用投影儀展示學生練的字。

設計解說:“短”字有12個筆畫,用筆畫教學法一筆一畫去數(shù),不利于學生理解,更不利于記憶。研究發(fā)現(xiàn)低年級的兒童無法完成對八個筆畫的復雜部件的準確編碼。教師應通過對整字的分解示范,幫助兒童進行以部件為單位的視覺組塊記憶。隨著學生對獨體字認識數(shù)量的增加,就要盡可能地用部件分析代替筆畫分析。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是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字形來識記生字,分散難點;二是字形分析單位的數(shù)量越少,分析綜合過程縮短,簡化了識字的心理過程,提高了識記的效率;三是有助于兒童發(fā)現(xiàn)漢字聲旁與讀音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建立字形與語音之間的有效聯(lián)接,大大提高記憶效率。部件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能有效促進兒童對當下所學漢字字形的記憶,并且對兒童今后的寫書技能的發(fā)展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彰顯漢字的生命

看圖猜字:

老師引導:“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一只手,手掌下面一寸的地方加上一小橫作為指事符號,表示這個地方叫“寸口”,中醫(yī)號脈的地方?!按纾╟ùn)”字是部首字。凡由“寸”組成的字大都與手或手的動作有關。

一只手拿著丵(zhuó小樹苗)就像點燃的蠟燭,下面有燭座,表示“對著、面對、應對”的意思。應對必講分寸,所以篆文把“又”字寫成了“寸”。“對”(duì)是繁體字。簡化字右邊的“寸”不變,左邊的“丵”換成了一個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符號“又”,就像簡化的“雞(雞)”字、“觀(觀)”字一樣,這種簡化的方法叫“符號代替”。“對”的意思是我們倆面對面、對著,兩個相對。

設計解說: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者設計一些教學輔助卡片,再現(xiàn)古人造字時的原生語境,對漢字進行文化溯源,從原始圖畫開始,到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到楷書的發(fā)展演變,對漢字字形進行追根溯源,幫助學生建立起直觀的感知:“實物圖片—甲骨文金文—現(xiàn)代漢字”,以字義教學為核心,充分挖掘漢字以形表義的內(nèi)在特點和漢字的規(guī)律,通過對形義聯(lián)系中的文化蘊涵的分析去理解字義,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反過來再去鞏固字形。讓學生知道漢字怎么寫,還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消除了對漢字的畏難情緒,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預防錯別字的產(chǎn)生,從而提高識字質(zhì)量。

(三)品味漢字的韻味

“冷”字是一個容易寫錯的字。把“冷”字拆分成“冫”和“令”,先強調(diào)容易少寫一點的“令”字。教“令”字,利用字源圖片,一個人坐在屋內(nèi)發(fā)號施令;展示字形的演變過程,金文跪坐的“人”畫得惟妙惟肖,小篆下面的“人”已偽變了,楷書下面跪著的人變成了“マ”,千萬不要忘記那一點,像跪著的“腳”?!傲睢保╨ìng)就是命令,發(fā)令,號令。“令”字比“今天”的“今”字多了一點,記住要多寫一點,這只跪著的腳哦。

水凍結(jié)成了冰塊,這兩點水“冫”(bīng)就像冰塊,就是冰凍的意思?!百笔莻€部首字。有“冫”旁的字大都跟冷凍、冰、寒冷或者凝固有關系。

“冫”加上一個表示讀音的“令”字,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形聲會意“冷”,“冷”就是“寒冷,冰冷;冷淡,不熱情”的意思,跟熱相對?!袄錈帷笔且唤M反義詞

組詞:冷戰(zhàn) 冷靜 寒冷 冷門 冷暖 冷落 冷清 冷漠 冷淡 冰冷 冷峻 冷水 冰冷 冷汗 冷凍

成語:不冷不熱 殘羹冷飯 炒冷飯 打入冷宮 放冷箭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忽冷忽熱 冷板凳 冷嘲熱諷 冷嘲熱罵 冷冷淡淡 冷冷清清 冷眼旁觀 冷言熱語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閑言冷語 心灰意冷 艷如桃李,冷若冰霜 坐冷板凳

設計解說: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體現(xiàn)了我們的祖先觀察大千世界的獨特思維方式;折射了先民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昭示了歷史發(fā)展演變的軌跡??梢哉f,每一個漢字,都在以自己獨特的構(gòu)形,向人們訴說著一個生動的故事。教師力圖從漢字源流演變的角度生動地為學生解析漢字,形象具體地再現(xiàn)漢字的構(gòu)型與發(fā)展過程,使學生真正地了解漢字、熱愛漢字。

比較“氵”和“冫”:“氵”是水流,是液態(tài)的水;“冫”是冰塊,是固態(tài)的水,凝固了的冰,表示冰冷?!八笔莻€象形字。這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流,旁邊的幾個點兒表示水滴或浪花。“水”作部首出現(xiàn)在字的左邊,由三個水點兒組成,叫做“三點水”。

“氵”加上表示讀音的“炎”字,就是“冷淡”的“淡”。為什么“淡”有“氵”呢?酸甜苦辣咸各種味道只要遇到水,味兒就淡了?!暗本褪俏兜赖?,味兒不濃,跟濃相對。“濃淡”是一組反義詞。

設計解說:當我們站在一個文化的角度來講一個字,讓漢字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積淀,激起學生對古老文明的敬畏,孩子們記住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字,同時還有對漢字的審美和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感受,這開啟兒童的多元智能。這也許才是教育的價值理性。教漢字更要教文化,對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漢字則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剖析,讓漢字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積淀,激起學生對古老文明的敬畏。

瞧,熊熊的大火燒起來了?!盎稹保╤uǒ)在字的下邊時多寫成四點“灬”(部首變體),叫做“四點底”。天冷的時候,古代人怎樣取暖呢?古代人們燒火取暖。你瞧,火燒起來了,好暖和,好熱哦。古代人拿什么來燒火呢?樹枝、柴火、樹木。燒火取暖做飯也要燒掉很多木柴,木柴燒掉了就沒有了。怎么辦呢?

瞧這個“熱”(rè)字,甲骨文和金文還沒有發(fā)現(xiàn)“熱”字。最早的熱字出現(xiàn)在篆書里。

瞧這個篆文“熱”字,火上面是一個“埶(yì)”字,“埶”是什么意思呢?一個人彎著腰在種一棵樹,這就是“埶”字。

瞧這幅字源圖片,“火”字上面還有一幅畫,咱們用彩色線條畫一畫:藍色的線條是那個彎著腰的人;金黃色的是他的手,有五個手指頭呢;綠色的是一棵樹苗;棕色的是泥土。這個人彎著腰拿著一棵樹苗栽進土里。“熱”字描繪的就是人們一邊燒火,一邊栽種樹苗。瞧我們的祖先環(huán)保意識多強啊。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熱”字在告誡后人燃燒木柴取暖做飯,千萬不要忘記植樹造林。

設計解說:教師的娓娓訴說,引導學生直接觸摸漢字,理解字義,領悟漢字背后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此時“熱”字在學生眼中絕不是枯燥符號,而是一個生動的情景、一個有趣的故事。如此學生在渾然不覺中沐浴著中國璀璨的文化,感受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生能不對漢字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嗎?

下面這是個象形字,畫的就是一顆心臟。古人誤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所以用它代表思想、意念、感情。

“心”(xīn)旁在字的左邊時寫成豎心旁。有“忄”旁的字大都跟心理活動有關系。

“忄”加上表示讀音的“青”字,就是“感情”的“情”(qíng)。你能用“熱情”說一句話嗎?

設計解說:兒童的思考方式與成人不同,他們是先整體后部分,先記憶后理解,所以,不要進行繁瑣的字形分析,特別是不要對漢字中不認識的部分、字形復雜的部分做詳細的分析,而應通過各種形式,在整體感知中把握字形。過度的窮盡字理的解釋也會挫傷學生的識字興趣。

三、把握規(guī)律,形成能力

(一)課內(nèi)鞏固

6個生字學完了,再來讀讀課文,體會一下。

今天學習了的6個生字,給生字“搬了個家”,看看你還認識嗎?

設計解說:隨文識字能賦予生字新詞以具體的語言背景,有利于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和識記,但由于分散,容易讓一些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淡忘了識字學詞的學習任務。因此,分散識字后還得來個集中復習或回歸語境,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識記生字詞上。分散與集中優(yōu)勢互補,識字學詞的效果才會更佳。

(二)拓展形聲字

氵:江河沙淺酒

我們做個游戲吧,來認識幾個帶有“氵”的字。想一想:這幾個有“氵”的字你認識了幾個?

有“氵”的字大都跟水有關系:

在古代,“江”特指“長江”,現(xiàn)在的“江”指大江大河。

古代,“河”專指黃河,現(xiàn)在“河”就是河流的通稱。

水邊、水里散落著許多細碎的物體,這就是“沙子”。

這是“淺”字,水不深。

“氵”指用泉水、稻谷、曲(酒餅)釀造而成的酒水;“酉”指八月是農(nóng)事完畢、谷類豐收、天氣轉(zhuǎn)涼、釀酒的最佳時間。

學習形聲字有個巧妙的方法:你瞧,我們認識了“氵”,就可以舉一反三很容易地認識“氵”家族里的成員。

第7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一、舶來品上作為裝飾功能的漢字――鑄幣上的漢字

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兩國的官方和民間往來頻繁。伴隨著古代中國的朝貢貿(mào)易和隨貢貿(mào)易,日本的貢品納入中國的同時,中國物品也大量流入日本。這些中國物品上或多或少帶有中國的文字,符號或圖騰,以及其他典型的中國元素印記。中國古代貨幣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

《日本書紀》記載, 天武天皇十二年(683)頒布詔書, 要求“自今以后,必用銅錢”。在此之前,社會上應該已開始使用錢幣,只是大部分人仍習慣于物物交易,錢幣還未被日本人普遍接受,故這個政策對錢幣使用和認知有強制性要求。“日本福岡出土的文物中有刻有小篆‘半兩’字樣的銅錢,在山口縣及長崎縣又發(fā)現(xiàn)了大量分別刻有‘五銖’、‘貨泉’字樣的銅錢”。[1]這些刻在錢幣上的“半兩”、“五銖”和“貨泉”等字樣應該是出現(xiàn)在日本人生活中的最早的漢字。當時古代的日本人具有漢學修養(yǎng)者甚少,只有官僚貴族才具有漢語認讀的能力。這段特定的時間內(nèi),絕大多數(shù)日本人沒有因此激發(fā)出學習漢字的動力,只是認為中國漢字是一種異文化符號。之后隨著中日貿(mào)易日益頻繁,特別是日宋朝貿(mào)易達到鼎盛時期,宋代錢幣開始大量流入日本。宋錢上刻有的中國漢字和書體都很豐富,書體有隸、行、草、楷,包括徽宗御書瘦金錢文“大觀通報”,“崇寧通寶”,還有篆體“皇宋通寶”等。這些漢字和書體除了少數(shù)有漢學修養(yǎng)的文人之外,也只是一種官方強制性符號而已。

其次,除了錢幣之外,由中國而至的帶有漢字的物品如銅鏡,中藥材,以及絲綢等物品,這些物品上帶有的漢字也被視為一種裝飾性的中國圖畫而已。正如文字起源就是由圖畫乃至圖畫文字發(fā)展而來的一樣。漢字原本具有各自的讀音和含義,這些刻在中華物品上的漢字的讀音和含義在當時的日本人眼中看來毫無釋義的必要,只是具有中國舶來品的特征而已。

二、朝貢體系下傳達的取信功能的漢字――漢委奴國王金印

在“漢字文化圈”或者“中華文化圈”中,當然是以中國為中心,就對其周邊國家實施冊封和朝貢制度。即以中國為中心,周邊國家被中國冊封為王,這些被稱為“王”的國家承認中國的領導地位和權(quán)威性;而周邊的被冊封國家則通過獲得中國皇帝的認可來維護和擴大本國的疆域和政治的安穩(wěn),同時以向中國朝貢的形式履行自己作為藩屬國的義務。中國通過頒布詔書和“印綬”的形式來向周邊國家實施冊封體制,而被冊封國也會使用所賜予的印章。

1784年2月在日本福岡縣博多灣出土了一枚金制蛇鈕,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一方金印。此印的發(fā)現(xiàn),與《后漢書?東夷傳》中“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的記載一致,多數(shù)學者認為“委”是“倭”的通假字,后來證實“漢委奴國王”金印就是后漢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的金印。

“金印上銘刻的“漢”字右下角多出來一個“火”字。 “漢”字右下角刻劃成“火”字是偶然的嗎?日本出版的漢字圖錄《朝華字鑒》,沒有發(fā)現(xiàn)同樣的寫法。上海博物館藏的“漢匈奴破虜長”、“漢歸歸義氐佰長”(繁體)印,它們上面也刻有這個字。就是要使“火”字出現(xiàn)在印章上。為什么要出現(xiàn)“火”字呢?因為漢是火德之國。中國古人認為天地間萬物都是由五種因素組成:木、火、土、金、水。漢代剛成立時,有時候說是水德,有時候說是土德,可是慢慢地就規(guī)定為火德,東漢一成立就認為自己是火德之國。 [2]

一般來說,印章在觀念上能提供強有力的影響,是實用性加上權(quán)威性的取信的產(chǎn)物。這枚印章的出現(xiàn)的漢字采用了篆書的“漢”字,此時的篆書漢字有著獨特的結(jié)構(gòu),不同于日常篆書的“漢”字,右下角多出來一個小小的“火”字。當時的日本只是被動接受這枚金印,無需解讀為何“漢”字的篆書寫法應該有“火”字出現(xiàn)。這枚金印的獨特性顯然不是篆刻方面的文化藝術(shù)需求,而是政治上和國家構(gòu)造上的需要。因此,在這枚金印上的篆書線條只是表達朝貢國的威嚴和權(quán)力,此后,篆文就成了“漢字文化圈”國家中的作為官印的權(quán)威性符號,它是持有國的特權(quán)和地位的象征。

三、非正式場合的藝術(shù)簽名“花押”

花押也作畫押、花字,是古代人用來簽署姓名的一種樣式,通常會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有時還會加入一些符號,帶有藝術(shù)性,常用於書法作品上。經(jīng)考證花押起源于中國的北齊時代?!侗饼R書?后主紀》有記載:“連判文書,各作花字是也。花字亦謂花押?!碧浦凶跁r韋陟常用五彩箋做尺牘書札,但是自己不動手寫,叫侍妾記錄自己口述,最后署一個花式的簽名,類似五朵下垂的云,世稱“韋陟五朵云”,[3]相傳這是花押風靡的開始。

日本最早的花押是仁明天皇承和十二年(845年)紀氏的花押手記。戰(zhàn)國時代日本花押的形式開始多樣化,9世紀中期以后,花押風靡日本整個平安朝,如織田信長使用“麟”字花押,豐臣秀吉使用“悉”字花押,伊達政宗使用?n?_形狀的花押等等?;ㄑ嚎钍阶杂桑螤铍S意,只追求典型的裝飾意趣?;ㄑ旱娜A麗多變恰好迎合了庶民階層的審美,對于取信功能而言雖不像官璽那樣嚴苛死板,但也能應付庶民生活中的一般取信要求。同時無需印章篆刻技巧條件,也能滿足庶民階級自身的創(chuàng)造欲,花押風靡整個文化屆,甚至把私人刻印風氣排擠殆盡。平安時代后期已經(jīng)完全代替私印,甚至出現(xiàn)篆刻的斷層。

因此雖然花押是為了方便簽名而發(fā)明的簽署方法,但極正式的簽署場合仍為簽名,而不會用花押?;ㄑ旱拇嬖诟咏爱嫛倍恰白帧?,因此雖然是文字簽名但不視為為正式的文字存在。

四、小結(jié)

綜上所述,漢字融入日本社會有深刻的文化意義,無論是官璽或是貨幣等舶來品上的中國元素,還是滲透民間的個性簽名花押,雖然最初不是當做文字被認知識讀,但是都代表著漢字文化圈中的漢字的權(quán)威性,促進了日本文明的進展,他們的存在展現(xiàn)了日本漢字文化的豐富多樣。本文在歸納漢字存在于日本的幾種特殊現(xiàn)象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漢字本身的另一種存在價值。

【注 釋】

[1] 王勇華, 余桂珍. 龐艷玲.論漢字對日本古代文明所產(chǎn)生的影響[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2.4.

第8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關鍵詞:二維 信息的視覺傳達 創(chuàng)意 漢字

中圖分類號:J29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0

從古至今,漢字及其各種藝術(shù)形式,對中國古代平面設計藝術(shù)的影響和對現(xiàn)代平面設計領域的啟迪,始終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而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正是一種文明成長的重要的標志。

一、漢字承載著中國文化

漢字的創(chuàng)造來自遠古,它作為漢語中最基本的文字符號,一直是炎黃文明忠實的記錄者和中國文化堅實的載體,即便忽略了它作為文字的性質(zhì),漢字單體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漢字及其各種藝術(shù)形式,對中國古代平面設計藝術(shù)的影響和對現(xiàn)代平面設計領域的啟迪,始終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這種文字對中國文化的記錄和表現(xiàn)的獨一性、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是無可爭議的。

二、漢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分析

第一,漢字的創(chuàng)造和象思維,甲骨文之前時代的發(fā)現(xiàn),漢字字形的大量陶文的考古發(fā)現(xiàn),是豐富而模糊的審美感知和創(chuàng)造性的形象概括能力的一種外化。我們從中很容易看出繪畫向符號演變的軌跡。對已有符號的總結(jié)和改進,并與新的符號創(chuàng)造相結(jié)合之中,文字的概念慢慢系統(tǒng)的建立起來,最終出現(xiàn)了漢字。

第二,文字出現(xiàn)之前是先民們記錄、傳達信息的手段,即便在漢字被創(chuàng)造之前,華夏先民也逐漸的意識到,在器物表面或平面上同時刻劃符號和描繪圖形,不僅可以豐富裝飾效果,更可以使表達思維和傳遞信息的手段豐富起來,并使得被紀錄的內(nèi)容更適于作為備忘,進一步激發(fā)在二維空間中對事物形象創(chuàng)造性的概括與表現(xiàn)能力。

第三,偉大的設計工程,漢字字體的設計,從漢字出現(xiàn)就一刻未停的進行著。從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來,那是一種不自覺地對字體造型的設計,動機不是怎樣將現(xiàn)有的文字寫得更好看,而是怎樣建立一種不同于含混的圖案符號或文字畫的符號系統(tǒng)來準確的傳遞信息,記錄思維。

第四,中國文化與思想的載體,從“人言為信”,到今天“人字的結(jié)構(gòu)就是相互支撐”等等,漢字對中國人的意義不僅僅是文字符號,而且還是文字來源的理據(jù)中包含著的一種真理標準。

縱觀史前中國至商周,中國人在二維空間中的視覺傳達手段,始終體現(xiàn)著以具象描繪,向圖案、紋樣元素結(jié)合符號、文字元素表現(xiàn)變化的特點。

三、二維空間中的視覺傳達活動

在二維中,將文字與字體的設計,插圖或圖形的創(chuàng)意,文字與插圖的編排這三種設計元素或手段綜合運用,通過人的視覺感官來傳達信息的設計活動,是現(xiàn)代人對平面設計這一名詞作的基本定義。平面設計也就是二維空間中的視覺傳達設計。工業(yè)時代的到來,大規(guī)模機器印刷方式的開始,展開了現(xiàn)代平面設計的序幕。

在甲骨文出現(xiàn)之前,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而且這種追求也作為文明的一部分,伴隨著審美觀念的成熟被繼承和發(fā)展著。從彩陶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時的藝術(shù)家們已經(jīng)漸漸對器物表面上的紋樣與符號的排列組合講究起來了。從對中國三大古文字遺存(甲骨文、簡帛和封泥)和青銅器、陶文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中,可以看到基于對這種經(jīng)驗繼承而表現(xiàn)出的應用風格。

無論這種編排帶有何種神秘意味,我認為都具備了平面設計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即字體的設計和文字的編排,時而在個別卜骨上還有線條繪畫與甲骨文同時被編排在一個版面內(nèi)使用的情況。甲骨上的書寫與刻劃,已經(jīng)開啟了中國平面設計的序幕,是中國古代平面設計意識外化形式的初期表現(xiàn)。雖然可以說已經(jīng)有了平面設計意識,但并不成熟。

四、漢字與圖象設計的關系

第一,造型。漢字字體的設計,從漢字出現(xiàn)就一刻未停的進行著。這種設計是漢字創(chuàng)造過程的一部分,是用符號形式表現(xiàn)思維中已經(jīng)形成的文字方案的設計行為。

第二,排版。在漢字的排版方面,他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應用的極為廣泛。中國人對文字的設計、圖形的創(chuàng)意和圖文在二維空間中的綜合編排,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乃?也是中國人最先將這一藝術(shù)形式確定下來,并把它發(fā)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受之先生說,平面設計與印刷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因此,可以說印刷技術(shù)產(chǎn)生的國家--中國,是奠定平面設計基礎的國度。從《金剛經(jīng)》到《本草綱目》等線裝書籍,是中國古代平面設計與印刷術(shù)結(jié)合的典型代表。

第三,字體。漢字書法創(chuàng)作已經(jīng)在自覺的漢字字體設計和版面編排中發(fā)生著。中國書法是中華文明最有特色和最值得驕傲的藝術(shù)。

它從漢字開始被書寫的那一刻產(chǎn)生萌芽,隨著漢字的成熟,漢字書寫也從實用向藝術(shù)的追求發(fā)展,并逐漸完備了自己的目的。

五、中國現(xiàn)代平面設計與漢字的不解情緣

作為中國人,我們對漢字與中國平面設計要做的還很多,將漢字和中國平面藝術(shù)攜帶和體現(xiàn)的中國人的創(chuàng)意和創(chuàng)形思維融入當代平面視覺傳達設計語言中,從而產(chǎn)生一種嶄新的創(chuàng)造力,在平面設計領域中去展現(xiàn)中國文明不衰的藝術(shù)神韻,是中國設計師的理想與責任。

參考文獻:

[1]張朋川.中國彩陶圖譜.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第9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

摘 要:漢字作為一種“自源文字”產(chǎn)生發(fā)展,綿延五千年中華文化之脈搏。從其來源上說,是一個“圖畫文字畫原始文字”的過程。圖畫即比類取象,由此可見漢字自起源之時便具有了理據(jù)性。而后隨著社會的進步,漢字的使用者又在追求漢字形義統(tǒng)一這種心理的驅(qū)動下,不斷對理據(jù)進行重構(gòu),理據(jù)的缺失與重構(gòu)一直伴隨著漢字發(fā)展的全過程。

關鍵詞: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漢字;理據(jù)性;重構(gòu)

一、關于漢字

漢字屬于世界文字的一種,具有世界文字的任意性、系統(tǒng)性以及層次性。但是漢字之所以獨立于世界文字之林,自然有它的獨特魅力。品味漢字如同品味中國文化,愈久彌新。

漢字作為唯一通用的自源文字,具有以下性質(zhì):1.漢字直接起源于圖畫和契刻;2.如索緒爾所說:漢字是“漢人的第二語言”,是一個有相當獨立性的系統(tǒng)。漢字產(chǎn)生于漢語之后,但并不代表漢字附屬于漢語,從歷史發(fā)展及其起源來看漢字并非天生就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從邏輯角度看,漢字形體構(gòu)造具有特殊的認知作用和文化價值。①潘文國曾經(jīng)給語言下過這樣的定義:“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及進行表述的方式及過程”②。王玉新認為,“漢字并不是為語言而去記錄漢語的,而是為了認知才會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的,所以漢字的本質(zhì)屬性是認知工具。漢字記錄漢語只是認知作用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終是為了認知才會產(chǎn)生和存在的。”③漢字的理據(jù)性指的是漢字詞義形成的道理或依據(jù)問題。

二、漢字最初的理據(jù)――自然萬物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漢字的表意是社會約定俗成的,但并不是和所標志的事物毫無關系的。我們的祖先臨摹自然萬物化成各種各樣的圖畫、雕刻等以達到交流的目的,此時這些表意的圖畫還不能叫做漢字,但作為漢字的前身已經(jīng)奠定了一定的理據(jù)性基礎。甲骨文出現(xiàn)之初,在龜殼上的文字畫總是模擬事物本來的樣子,如“日”“水”“山”“車”等的樣子,給予事物原始名稱。其本質(zhì)便是漢字自身所帶有的理據(jù)性。

漢字“六書”,前四種是造字法,“象形”許慎《說文解字》:“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即重在像原物之形,如“車”“舟”等像事物的整體輪廓,“?!毕衽=巧蠌?,“羊”像羊角下彎。“指事”即“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如用三條線表示“三”,“本”原義為樹根,在“木”下部加一點,表示樹根的所在,等。和“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揮”,如“武”,止戈為武也,三木為“森”等?!靶温暋薄耙允聻槊?,取譬想成”,形聲字的形旁表的是“義類”,其自身的理據(jù)性往往從形體上看十分直接,而聲旁,借的是它字的“聲”,這個“它字”本身又常常是有理據(jù)的。如“?!弊郑闻詾椤澳尽?,表示它的類屬,聲旁取“莫”字之音?!澳弊殖跏怯兄庇^理據(jù)的會意字,后為它義假借,本義又留給了“暮”。由此可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蘊含著深刻的理據(jù)性。此外,古代漢語中,繁體字往往蘊含著人們對字的直觀感受和理解,如繁體字“”更是形象的展示出“學”字本來的意義和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取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靶荨?,一個人靠著樹當然就是休息的意思了,“恕”,人之初,性本善,如心則是聽從自己本心的善良則為“恕”。而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也具有理據(jù)性?!靶茇垺庇址Q“貓熊”,因?qū)儇堫悹钏菩芏妹??!捌簌Z”由于“立時昂首如企望狀,故名?!保ā掇o?!罚┻@就是“熊貓”、“企鵝”兩個詞的理據(jù)。這些層層推導的過程,顯示了漢字理據(jù)的頑強性。

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漢字本身的理據(jù)性變得越來越抽象,甚至被迫走上了只是記錄語言的工具的道路,其本身含義及文化底蘊被忽視,但是由理據(jù)性而生發(fā)的強大的認知功能卻越來越強大,詞語的引申義越來越多,概括能力和模糊性不斷加強。漢字的理據(jù)性在今天已經(jīng)不是那么“直觀”了。

三、漢字理據(jù)性的重構(gòu)

文字的理據(jù)就是字理,真正實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據(jù)的。漢字是成熟的文字,采用的構(gòu)字方式主要是表意和表音。社會不斷發(fā)展,漢語使用者的增多,漢語詞匯的大量融合和變化,新詞的產(chǎn)生、流行語層出不窮,致使一些漢字最初的音、意可能已被替代或泛化、轉(zhuǎn)移,而引申義則成為了中心義,如“兵”本意為“士兵”,現(xiàn)在的中心義則為“兵器”,還有一些詞由原來的褒義色彩變成了貶義色彩,如“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珍貴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眾的事物。而現(xiàn)在在大眾口語中完全成了貶義,《紅樓夢》中有“閬苑仙葩”一語,極盡贊美女子之才華、美貌,而流行語中這些詞語已不再那么神圣純潔。這些詞語含義的變化體現(xiàn)了漢字理據(jù)性的轉(zhuǎn)移與缺失。但是漢字“音形義”一體的架構(gòu)使得使用者不得不探究漢字本身的理據(jù)性。發(fā)展到今天的漢字,是否能夠和數(shù)千年前草創(chuàng)之初的古文字同等看待呢?

隨著漢字的發(fā)展,漢字理據(jù)性也在不斷重構(gòu)。如“而”原指男人的胡須,后被假借用作連詞,其最初的理據(jù)性已經(jīng)消失了,“亦”本義為腋下,現(xiàn)在表示“也”,此外“其”、“之”、“我”、“它”等都是這種情況?!澳恕惫艥h語中亦有“你”的意思,如“家祭無忘告乃翁”,但現(xiàn)在“乃”幾乎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很少用了。后來發(fā)展到以形聲為主要造字法的階段,也是在以假借方法得到的字形基礎上添加義符或音符而形成。《說文》中關于“臺”的記載有“臺――――――”四個,“樓臺”中的“臺”,古時寫作“”。而“”是個形聲字,本義是樹木名稱,近代以來俗稱“桌子”為“”?!啊钡谋玖x是颶風。但是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都簡化為“臺”,“臺”承載著四個不同的意象,其理據(jù)性自然不是本來的原意。對于這些字,其理據(jù)本來就在不斷改變。

漢字自形成之日起,就具有認知功能。漢字能作為認知漢語和客觀世界的工具,本質(zhì)上是由其“自源”的特性及由此產(chǎn)生的根本上的理據(jù)性所決定的。隨著發(fā)展與深化,漢字自身強大的包容性融入了抽象性,漢字的表意功能越來越強大,認知功能其實是主體對客體的接受與理解,漢字理據(jù)性的缺失與轉(zhuǎn)移、重構(gòu),實際上主要是主體意識與認知的轉(zhuǎn)移,致使?jié)h字產(chǎn)生新的意義抑或形成分化。

四、結(jié)語:

從古代漢語至現(xiàn)代漢語,漢字具有理據(jù)性并隨時展而不斷翻新重構(gòu)。漢字的使用者在追求漢字形義統(tǒng)一這種心理的驅(qū)動下,不斷對理據(jù)進行重構(gòu),理據(jù)的缺失與重構(gòu)一直伴隨著漢字發(fā)展的全過程。由哲學中世界上沒有完全獨立的個體,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lián)系,彼此制約的,我們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沒有毫無根據(jù)的漢字,漢字是任意性與理據(jù)性的結(jié)合體,二者并不對立,對漢字的研究既要追根溯源又要容納新生義。(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2] 朱媛媛,吳敬敬,從漢字的工具性和理據(jù)性來談簡化字,大眾文藝(理論),2009(14)

[3] 王駿,漢字理據(jù)及其層次性,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07)

[4] 吳敬敬,形聲字、會意字的理據(jù)性在漢字識記中的作用,文學界(理論版),2010(05)

[5] 張武英,漢字的理據(jù)性,常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3(05)

注解:

① 王玉新.漢字認知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P10-13)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