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教育的特殊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目前我國幼兒園社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近年來,我國在幼兒園社會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與進步,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與體系,但是由于社會教育的復雜性,再加上起步時間較晚,所以,至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對社會教育認識不足,將其簡單化、表面化雖然很多幼兒教育工作者已經(jīng)認識到了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幼兒園也開設了幼兒社會教育課程,但從思想與觀念上并沒有真正的對其加以重視,沒有擺正社會教育的位置,與語言教育、數(shù)學教育等基礎教育相比,仍然處于次要地位。
一方面,說明我國的幼兒教育仍然功利性較強,過分強調智力教育。另一方面,說明社會教育的內容相對寬泛、復雜,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國很多幼兒園都對社會教育認識不足,提出的相關的社會教育目標多以強制與灌輸?shù)恼Z氣提出來的,如認識、遵守、懂得等,這都使幼兒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
眾所周知,幼兒園社會教育應把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性為首要前提,幼兒的社會性是互動的、雙向的發(fā)展過程。幼兒不應只是一味地被動接受,而應該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參加者,行使其主體性,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而目前普遍存在,對社會教育相對忽視,部分幼兒園認為社會教育主要應該在家庭中實施與開展,也有的幼兒園認為社會教育只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課程,只要讓幼兒接受集體生活的規(guī)范即可。這種思想與觀念上的欠缺,直接導致幼兒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的機會大大降低,不能積極主動地去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集體生活體驗,這樣會使幼兒只知道教師所教授的書面知識與道理,很難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諦,使社會教育流于簡單化、表面化、虛假化。
(二) 課程設計過于死板,制定內容要求偏高在我國很多幼兒園對社會教育的課程設計存在很多缺陷與不足,一些課程設計沒有認清社會教育自身的特點,設計得過于死板。某些幼兒園對社會教育課程設計過分強調計劃性、組織性、結果性,教師在制定好的具體目標指導下,嚴格按照其教學方案開展社會教育活動,這直接導致了所開展的教育活動過于刻板、激發(fā)不起幼兒對社會教育的興趣與熱情,國外的幼兒園社會教育,教師只要從宏觀上把握其課程目標,至于活動的具體內容與設計都帶有很大的隨機性,這該引起我國學前教育工作者的集體反思。此外,有些幼兒園則沒有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所制定的目標、內容等要求偏高,不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如,在社會情感教育方面,目前很多社會情感教育都是首先從愛他人開始的,并且是命令、要求式的,然而在課程設計時,教師并沒有預留讓幼兒感受到愛的空間與時間,甚至有時,期待通過一次半次的教育活動就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而實際上,教師應該教育幼兒如果想要真正愛他人,應該首先從愛自己,并愛自己的家人和周圍的人,使幼兒明白自己為什么去愛,給幼兒搭建一個愛的平臺,這些都是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所忽視的。
(三) 幼兒社會教育方法落后,對幼兒個性品質的某些方面重視不夠我國很多幼兒園社會教育的方法都比較落后,不能跟上社會教育本身的步伐,成為制約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教師是實施教學方法的主體,而我國大部分幼兒教師接受的培訓或教育都是被動式的,都養(yǎng)成了拿著筆和本,用感官去學習的習慣,被動的接受什么是正確的行為準則。教師的經(jīng)驗與經(jīng)歷直接決定了其采取何種教學方法。而我國目前幼兒社會教育主流的教學方法都忽視了對幼兒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教師對幼兒某些個性方面的發(fā)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對幼兒的自信心、受挫能力、判斷力等都不夠重視,在相關教學活動中都很少提及,即使有所涉及也都沒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去指導。此外,教學方法的單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幼兒社會態(tài)度的培養(yǎng)?,F(xiàn)在某些幼兒園過分強調幼兒的知識性、規(guī)則性,沒有去認真研究培養(yǎng)幼兒對社會一些現(xiàn)象的興趣起因,缺少行而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幼兒園社會教育的改進策略
我國幼兒園社會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直接影響著社會教育的成效。因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改進策略:
(一) 強化幼兒社會教育觀念強化社會教育觀念,首先教師要認識到社會教育的重要性,把握社會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從根本上轉變對社會教育的誤讀,把幼兒社會教育擺到應有的地位。我國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直接影響著幼兒社會教育的開展,一些傳統(tǒng)觀念容易讓幼兒失去個性、失去自我主導力與判斷力,阻礙了對幼兒個性的培養(yǎng),這樣進一步導致了幼兒主體精神與獨立思考的欠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意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此外,社會教育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幼兒順利融入社會,順應社會文化環(huán)境,還在于要從思想上轉變對幼兒相關社會需要,形成帶有社會性的價值觀,促進幼兒積極主動的適應社會,快樂地成長。當然了,轉變幼兒的社會觀念不單是教師方面,家長乃至全社會都應對幼兒的社會教育加以重視。
如何有效地進行社會教育,提高幼兒社會教育的效果和質量,是幼兒園社會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挖掘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有促進價值的因素,有意識地將滲透性的社會教育和專門的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幼兒社會性的良好發(fā)展。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從一個“自然人”發(fā)展成為“社會人”,需要經(jīng)歷一系列的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需要逐漸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認同自己,同時了解自己與社會的關系,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以及社會文化,并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適應社會生活。幼兒園的社會教育就是以發(fā)展幼兒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fā)幼兒的社會情感,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即人格教育和做人的教育。社會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幼兒成為人格完善、善于交往、適應社會的人,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公民。
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一直是學前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課題。但是,幼兒園社會教育應該如何定位,幼兒園的社會教育活動內容、時間、活動形式等應該如何安排,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滲透社會教育等,學前教育工作者在不斷研究和探索,也是幼兒園亟需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學前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為幼兒的年齡特點使他們在一般性的社會生活過程中難以對社會獲得全面、深刻的認識,雖然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中,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中隨機地了解、認識社會,積累一定的社會經(jīng)驗,但是,社會的復雜性、文化的多元性、幼兒認識事物的片面性、表面性等都決定了幼兒認識社會、獲得社會性良好發(fā)展的巨大難度。因此,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必須依賴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讓兒童獲得更加全面的發(fā)展。除了家庭以外,幼兒園必須把幼兒的社會教育作為重要內容,把幼兒社會性的良好發(fā)展作為衡量其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指標。
一、當前幼兒園社會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幼兒社會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教師普遍認為幼兒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獲得社會性的發(fā)展,專門的社會教育可有可無。或者強調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而忽略和輕視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和影響,難以把握隨機教育的機會。
(二)教師對幼兒社會教育內涵的認識不夠清晰
在社會教育的教育內容的廣泛性、教育效果的不確定性使得教師難以把握社會教育的內涵,有的教師把幼兒的社會教育和社會性教育相混淆,或者把社會教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對社會教育領域內容的把握不是很清晰。
(三)幼兒園社會教育形式單一
社會教育的教育內容與社會現(xiàn)實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由此造成幼兒社會教育失于不足或偏頗,教育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教育效果的不明顯,也讓教師對幼兒社會教育缺乏必要的關注和研究。
(四)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活動的比重相對不足
如何更加合理地進行社會教育,提高幼兒社會教育的效果和質量,成為幼兒園社會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社會學習是一種跨越不同領域的綜合學習,《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科目,而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領域。幼兒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也表明,幼兒的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往往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而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的經(jīng)驗和體驗而學習的。因此,教師應從幼兒的特點出發(fā),既要重視平時的滲透性教育,全面豐富幼兒的認識和經(jīng)驗,又要重視專門的教育活動,彌補日常滲透性教育的片面和不足,把二者結合起來,幫助幼兒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和感知社會,并獲得社會性的良好發(fā)展。
二、抓住一切機會,全面滲透社會教育
(一)在一日生活中滲透社會教育
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入園、離園、上課、游戲、三餐、勞動等環(huán)節(jié)和機會,對幼兒滲透社會教育。例如,入園、離園時對幼兒滲透禮貌教育、規(guī)則教育;三餐時滲透節(jié)約意識、進餐禮儀、飲食文化、食材知識等方面的教育;幼兒值日、勞動時可以有意識滲透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和意志力的教育,并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增加幼兒的成就感;午睡時可以滲透規(guī)則意識的教育;游戲時滲透分享、互助、合作意識的教育;除此以外,幼兒一日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情況,都是滲透社會教育的機會。
例如,幼兒之間發(fā)生了爭執(zhí),教師可以滲透團結友愛的教育,并教給幼兒處理問題、解決沖突的方法;幼兒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或者無法融入到集體中,教師可以教給他們一些人際交往技巧;幼兒生病了,教師可以滲透防病治病、良好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特殊時機或零碎時間滲透交往技能、禮貌用語、獨立意識、防衛(wèi)意識等方面的教育……日常生活處處存在著社會教育內容,通過這樣有意識的滲透,來幫助幼兒在生活中感受點點滴滴的教育,不斷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并激發(fā)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幼兒園環(huán)境也要考慮滲透相應的社會教育,例如,幼兒園整體環(huán)境要整潔優(yōu)美,讓幼兒體驗到優(yōu)美環(huán)境帶來的舒適感和愉悅感;幼兒活動區(qū)域的大小應適合幼兒人數(shù)的多少,盡量避免因為環(huán)境過于擁擠導致幼兒之間爭執(zhí)和沖突的增多,或者因為環(huán)境過于空曠而導致幼兒之間有效交往行為的減少。在班級環(huán)境中,可以在便池旁貼上男女小朋友形象,寫上漢字“男”、“女”來滲透性別意識的教育,讓幼兒感受性別的差異;在需要安靜的地方貼上相應的警示標志,來提醒幼兒應該遵守的紀律和規(guī)則;在需要排隊的地方畫上小腳印、圓點等,來提醒幼兒講秩序,養(yǎng)成自覺排隊的習慣……教師通過有意識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讓幼兒園環(huán)境發(fā)揮出應有的教育作用。
(二)在其他領域活動中滲透社會教育
其他領域的教育活動中也蘊含著很多社會教育的內容和契機。例如,語言領域中,很多文學作品本身都包含了社會教育的內容,例如,詩歌《小羊過橋》包含了互相謙讓的內容;《蘿卜回來了》包含了友愛教育內容;《狼來了》包含了誠信教育內容;《母雞蘿絲去散步》故事簡單流暢,可以讓幼兒了解生活中的幽默、巧合,并感受故事帶來的極大快樂……語言領域的教育活動形式,也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表達、學習表達、展示自我的環(huán)境與機會,可以幫助幼兒建立積極、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
因此,語言領域的教育活動同時也是社會教育的機會??茖W領域的教育活動,可以滲透科學知識、探索精神、嚴謹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藝術領域的活動可以滲透自信心、表現(xiàn)力、成就感以及社會角色、情感表達、美感等方面的教育;而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社會生活的藝術作品本身也包含了社會教育方面的內容。健康領域的活動可以滲透合作、安全、堅強、勇敢、毅力、樂觀、豁達等方面的教育,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每個領域的教育活動都包含了社會教育,教師應該盡力挖掘其中的社會教育內容和機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三)在區(qū)域活動中滲透社會教育
在區(qū)域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材料的投放、規(guī)則的建立以及幼兒自主活動的過程來滲透相應的社會教育。例如,在生活區(qū),可以通過掃地、穿衣、扣紐扣、剝花生、洗青菜、切菜、包餃子、做面包、做餅干、用錘子釘木板、學習使用各種工具等活動來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提高生活能力,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感受現(xiàn)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充分體會生活中的樂趣,并通過人際互動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還可以通過主題區(qū)域活動、主題墻,來了解、感受相應的社會知識和文化,促進幼兒的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區(qū)域活動的規(guī)則及活動過程,也是滲透社會教育的機會。例如,排隊、等候、有秩序地拿取物品等可以滲透秩序意識、規(guī)則意識、崗位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通過活動材料的替代和廢舊物品的利用,可以滲透節(jié)約、低碳、環(huán)保知識的教育;通過讓幼兒制定游戲規(guī)則、協(xié)商角色分配,可以滲透角色意識、交往意識、平等互利意識的教育。區(qū)域活動以其相對的自由和開放性,可以更加有效地幫助幼兒了解社會規(guī)則、社會行為的意義,并學會約束自己。
滲透性的社會教育可以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相應的教育,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但是,由于滲透性的社會教育沒有預定的計劃和目標,沒有具體、固定的教育內容和實施方法,因而教育過程顯得隨機,教育內容也顯得較片面。加之教師的教育意識和能力不一,因此,只依靠滲透性的社會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專門性的社會教育活動,使教育內容和教育效果更系統(tǒng)、更全面、更深刻。
三、利用專門教育活動機會。深化和拓展教育內容
專門性的社會教育活動主要指集中進行的主題教育活動、綜合活動、游戲活動以及以社會教育內容為主的區(qū)域活動等。相對來說,專門性的社會教育活動以其針對性、綜合性、豐富性和系統(tǒng)性,能夠幫助幼兒獲得更為全面的認識和更為深刻的體驗。教師對活動的組織和對幼兒的指導也更為直接、明顯。
專門的教育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對于剛入園的幼兒,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有利于幼兒認識幼兒園、認識小朋友的集中教育活動,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針對幼兒喜歡玩火,但又缺乏安全常識的狀況,教師可以組織“消防演習”的綜合實踐活動,幫助幼兒認識“消防”的意義以及如何防火、如何保護自己等等;針對幼兒霸道、不知謙讓等行為,教師可以組織“我的好朋友”的游戲活動,幫助幼兒認識與同伴友好相處的重要性以及與同伴交往的技能技巧。
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對幼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對滲透性教育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對滲透性教育的補充和完善。但是,目前幼兒園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略顯不足,表現(xiàn)為專門社會教育活動的時間較少,教育內容依然不夠全面、深刻等。因此,如何更好地進行專門性的社會教育,并將專門的社會教育和滲透性的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是幼兒園社會教育亟待探索的問題。教師要明確教育目標,著眼于幼兒社會性的良好發(fā)展,合理安排專門的教育活動和日常滲透性教育的內容和結合方式,明確社會領域教育活動的教育實質,安排好相應的社會教育主題,并通過多樣化的教育途徑,和滲透性的教育有機融合。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將日常的滲透性教育作為專門社會教育活動的前奏和預備
以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作為日常滲透教育的梳理、補充、總結、概括和歸納,或者對滲透性教育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和加深。例如,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時,教師可以先在日常中滲透禮貌用語的教育,讓幼兒了解、使用禮貌用語,然后再組織專門的禮貌教育活動,讓幼兒進一步了解講禮貌的重要性和禮貌用語的正確使用。同時,作為拓展和延伸,教師還可以講解社會交往應注意的其他禮貌用語和行為。
(二)將滲透性教育作為專門教育活動之后的鞏固、練習和實踐環(huán)節(jié)
教師可以先進行專門的教育活動,讓幼兒獲得一定的認識之后,再通過日常的滲透教育來鞏固、加深幼兒的認識,豐富幼兒的理解,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例如,同樣是禮貌教育,教師也可以先進行一次專門的教育活動,說明講禮貌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應有的禮貌行為和表現(xiàn)、禮貌用語的使用等,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xiàn),并施以針對性的滲透教育。
其他諸如愛的教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日常問題的解決以及對節(jié)日、社會機構、社會現(xiàn)象、時政問題、家鄉(xiāng)的認識等,教師都可以根據(jù)幼兒的年齡、認知特點和經(jīng)驗以及教育內容的難易程度、包含的信息量等靈活安排二者的教育過程和教育形式,以提高、鞏固教育效果。
(三)充分利用區(qū)域活動,有效連接滲透性教育和專門的教育活動
區(qū)域活動可以作為滲透性教育的場所,也可以作為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的補充和延伸,為幼兒提供更豐富的實踐環(huán)境和活動機會。例如,“認識家鄉(xiāng)”的主題教育,就可以通過在區(qū)域中擺放家鄉(xiāng)物產(chǎn)、張貼家鄉(xiāng)風景名勝圖片、展示幼兒的有關作品等,來滲透家鄉(xiāng)的知識,讓幼兒感受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熟悉家鄉(xiāng)。同時,教師再組織專門的教育活動來重點介紹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情況,激發(fā)幼兒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讓幼兒邊看邊加深對家鄉(xiāng)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活動過程,幼兒不僅獲得了更深刻的印象,而且在不斷地感受和體驗中加深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四)家園配合,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提高教育效果
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幼兒園、家庭、社會共同協(xié)作教育的結果。幼兒園有專業(yè)的保教人員按照國家的教育目標和兒童的特點進行教育,因此,在實施專門的社會教育方面有較大優(yōu)勢。但是,家庭教育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影響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緣關系以及較長的相處時間,使得家庭在滲透性教育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幼兒園和家庭如果能夠密切聯(lián)系、相互配合,一定會收到1+1>2的效果。而且,家園合作也有利于使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保持一致,使教育資源得以更好地整合。
教師應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本區(qū)域文化特色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探尋這些資源與社會教育的融合點,從中挖掘有價值的內容,鼓勵家庭在生活中去滲透相應的社會教育。例如,附近的小學、公園、醫(yī)院、超市、街道、圖書室、社區(qū)活動中心、河流、小溪等都是很好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帶幼兒去參觀、體會,讓幼兒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經(jīng)歷、嘗試、發(fā)現(xiàn)、學習。而在幼兒園,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這些經(jīng)歷,再組織相應的專門教育活動,豐富、拓展、深化幼兒的經(jīng)驗。同時,幼兒園還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把警察、消防員、醫(yī)生、教育T作者、廚師、保潔員、社區(qū)人員、志愿者等請進幼兒園,讓幼兒接觸這些勞動者,獲得相應的社會認知和體驗,形成相應的社會生活能力。
(五)根據(jù)幼兒的經(jīng)驗和發(fā)展水平,靈活把握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
無論是滲透性教育還是專門的社會教育,教育效果都應以幼兒獲得的經(jīng)驗和發(fā)展水平來衡量,如果僅通過滲透性教育就能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就不一定需要再安排專門的教育活動。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經(jīng)驗、日常表現(xiàn)、教育內容的難易程度等來安排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以免造成幼兒身心發(fā)展成本和時間的浪費。同時,無論是滲透性教育還是專門的教育活動,都應注重讓幼兒在體驗中獲得認知和情感、行為方式,讓幼兒獲得更多的經(jīng)驗。
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社會教育應以幼兒的實際生活為基礎,讓幼兒在與周圍生活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巾掌握社會行為技能,發(fā)展社會性。幼兒園應合理利用家庭、社區(qū)等社會環(huán)境資源,把滲透性的教育和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為幼兒的社會教育提供保障。
關鍵詞:博物館宣傳 教育
一、把握博物館自身定位,發(fā)揮社會教育載體作用
博物館應充分了解自身的資源特質,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來制定自己的運行及展覽策略。確認自身潛在的競爭優(yōu)勢,準確選擇競爭優(yōu)勢,顯示獨特的競爭優(yōu)勢,展現(xiàn)與其他博物館不同之處,使公眾明顯感覺和認識到這種不同,從而在公眾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國內一些運行較好的博物館,都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并且其藏品征集,科研、展覽宣傳等都圍繞自己的定位開展,有效地發(fā)揮了博物館的社會價值。目前,社會上的各種展覽場所和教育活動眾多,博物館如何在繁榮的文化教育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發(fā)揮博物館獨一無二的文物資源和廣闊的藝術平臺的優(yōu)勢,區(qū)別于美術館、畫廊及其他展覽場所,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陳列展覽是博物館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產(chǎn)品,是博物館基本的宣傳形式,也是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獨特資源優(yōu)勢最直接的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覽是否有特色,是否能體現(xiàn)博物館所在城市的文化氣質和特征,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社會價值的發(fā)揮。有些博物館的展覽是因展而展,不揣摩公眾心理,不去了解社會動態(tài),被動而無奈地完成自己一廂情愿的展覽計劃,其結果自然是無人捧場,也就更談不上社會教育功能了。一次展覽的成功與否,涉及到各方面因素,如文化氛圍的培養(yǎng),城市精神的彰顯,展覽主題和展品選擇,陳列設計等。沒有主題精神和精美展品,只是拼湊數(shù)量的展覽只能是門可羅雀。目前,博物館的展覽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挖掘博物館自身藏品資源舉辦的基本陳列展覽;第二類是館際或國際交流展覽;第三類是其他臨時性展覽。對于博物館而言,不同博物館的藏品帶有不同時代性、地域性、人文性的標簽,這是每個博物館的特色同時也是每個博物館的局限。博物館應正視這種局限性,除基本陳列展覽外,充分利用本館的特色藏品,本著資源共享、多元文化并存的原則,實現(xiàn)館際、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讓公眾可以在同一個地方鑒賞、探究著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展品,真正得到藝術的享受和知識的收獲,滿足、提升公眾的審美需求和對博物館的信任度。
二、地域文化巧切合,展覽內容顯特色
作為一個地域文化的傳播者,博物館應當把積極發(fā)掘本地域文化淵源、民間習俗等特色內容作為展覽的切入點,對于鮮活、質樸,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形態(tài)的東西,要積極引入,使其與群眾產(chǎn)生共鳴,獲得更好的展覽效果。然而,實際工作中,我們還是存在著切合不夠密切、展覽內容缺乏特色的問題。
地方性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應該跳出“編年史”苑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為主線貫穿當?shù)氐臍v史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觀眾認同,再好的社會教育內容都將是空中樓閣,陽春白雪”雖高雅卻曲高和寡;而“下里巴人”雖通俗卻屬和甚眾。臨時展覽應重視民間收藏,強調民間文化特色。我們既可以走出一般收藏展覽片面追求高檔次、高品位的誤區(qū),舉辦普通百姓的收藏品展覽,也可以將散落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進行集中展示,通過低門檻、大眾路線讓更多觀眾主動走進博物館。與此同時,要注重展覽與觀眾的互動、交流甚至參與的空間。各個地域的歷史和風土人情,都是一部特色明顯的地方百科全書,只要認真發(fā)掘并進行展示,就會引起觀眾的興趣,給觀眾以親和力。此外,根據(jù)自身條件推出一些和愛國主義教育緊密相連的、反映本地風土人情的民間文化展覽,或者配合其他教育活動推出相關展覽,也是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方法。
三、館校共建勤聯(lián)系,開拓教育新天地
博物館實施的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青少年學生在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對象中占據(jù)了極重的份量。但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館和學校間還是缺乏必要的聯(lián)系和互動,許多博物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簡單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實這項工作同樣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加強館?;?。博物館教育應注重學生的直觀、感性認識;注重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掌握學習內容;注重“以博物館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育活動。一方面,要多舉辦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展覽,彌補學校教育說教因素相對較多的缺憾,如通過歷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勞與智慧、通過科普展增強求知的動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寬視野,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職能,主動與所在地區(qū)的學校簽訂“共建”協(xié)議,制定“共建”計劃,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各種活動,如聘請學生擔任博物館義務講解員等。
關鍵詞: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001-02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上個世紀前蘇聯(lián)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依舊對我們當今的家庭教育開展有著積極的指導和借鑒作用。由此,筆者通過對當前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誤區(qū)進行反思,從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處得到了以下啟示。
一、深化家長對家庭教育功能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始終強調要重視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認為家庭教育不僅對孩子的童年期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是家長對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精神力量奉獻,也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石與紐帶。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長只局限于對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層次的認識,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而并未升華到更高的層次。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提出深化家長對家庭教育功能的認識,應從兩方面入手。
1.增強對社會教育事業(yè)的責任心和義務感。首先應該使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不僅關系著個體家庭中孩子的成長發(fā)展,更關系著整個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和程度。作為家長,應該把教育孩子當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會工作去做,這是對社會教育事業(yè)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獻。具備社會責任心和義務感,家長才會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進而推動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繁榮,促進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社會氛圍的形成和鞏固。
2.正確理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長存在著錯誤的觀念,如他們依然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長即便意識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卻不愿意花費時間與精力去跟學校和老師認真溝通孩子的情況,總以各種借口推托。他們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與社會、學校的聯(lián)系,意識不到三者緊密聯(lián)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蘇提出的那樣: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石和紐帶。家長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才能跨出從根本上改變三種教育之間長期分離現(xiàn)狀的第一步。
二、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勞動鍛煉,他提出勞動鍛煉應成為家庭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就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義務感。因為他已用實踐證明,勞動具有很強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躲避討厭勞動,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由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舒適生活。針對這種現(xiàn)象,筆者建議家長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來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1.增強孩子的勞動意識,培養(yǎng)其勞動義務感。家長應盡早教育孩子,勞動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得來的,沒有白來的食物,讓孩子在意識和情感上熱愛勞動。如教導孩子要積極參與家務勞動,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員之一,也應為這個家庭的干凈整潔付出,在勞動的過程中增強孩子內心的勞動義務感。
2.引導孩子積極參與勞動鍛煉。作為家長,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參與勞動鍛煉。如,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可以鍛煉孩子的體力,克服懶惰;適度的社會勞動,能讓孩子體驗生活,體會父母工作勞動的不易;尤其鼓勵進行手腦并用的勞動,發(fā)展孩子們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培養(yǎng)高尚的情感等。家長應該明白,使孩子盡可能地參與到勞動鍛煉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重視孩子精神世界的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家庭教育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技能,更要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夠實現(xiàn)全面和諧地發(fā)展。這對當前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長片面強調孩子智力的發(fā)展,盲目追求高分數(shù),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卻忽略對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導有很大的啟示。
1.保護孩子心靈的純潔性,提高其道德修養(yǎng)。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孩子的心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們也開始變得虛榮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樂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這無疑是危險的,家長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導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靈空虛;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情感,學會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變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會孩子獨立思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獨立思考,是一個孩子進行是非判斷的關鍵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免于不良思想和風氣的毒害和侵蝕。作為家長,尤其要重視這一點。當遇到問題時,要教導孩子先冷靜下來,試著去分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找出解決方法。凡事多獨立思考,用正確的價值觀做出判斷,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四、家長要正確地愛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明確指出,家長應該明智地愛孩子,要正確地使用自己的權力,對待孩子應該做到“熱情關懷和嚴格要求、和嚴厲相和諧”。然而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嬌寵溺愛的家長大有人在,對孩子嚴厲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長大有人在,忽視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質彌補親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對于這一現(xiàn)實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則也深深地給我們以啟示。
1.家長要正確地使用權力。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監(jiān)護人,自然有權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時采取合理的懲罰措施。雖然家長愛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讓愛成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愛最終帶給孩子的是與年齡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專橫的愛讓孩子的心靈遭到破壞性的傷害,棍棒帶來的后果往往是變本加厲的叛逆與反抗;而贖買式的愛更是帶來孩子精神的空虛和情感的冷漠。家長一定要避免以上這三種形式的“不明智的愛”。
2.家長應該尊重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要把兒童永遠當兒童看待。孩子也會逐漸長大,他們也需要個人的空間,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隱私。所以家長也要學會尊重孩子,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愿望。千萬不能因擔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確處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權”。這樣反倒會讓孩子厭煩,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會愈加逆反。父母對待日益長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聽,多交流,盡量去建立和諧、民主、融洽的家庭關系氛圍,而不是用家長的絕對權力去壓制和禁止。
參考文獻:
[1]胡繼淵,陳文彬.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論和實踐初探[J].外國教育資料,1993,(4).
[2]唐其慈.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1982,(4).
[3]唐其慈.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1982,(5).
[論文摘要]:圖書館社會職能包括教育職能與傳遞情報職能,如何認識這兩大職能,如何改進這兩大職能,使之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圖書館是為社會服務的文化機構,社會的需求決定了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也決定著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圖書館的社會職能是在圖書館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圖書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他們的落腳點都與社會需求發(fā)生著聯(lián)系。沒有社會的需求,就不會有價值屬性。因此,對圖書館社會職能的認識也應根據(jù)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來看待。
對于圖書館的社會職能,長期以來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1975年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研討會上,國際圖聯(lián)將圖書館社會職能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chǎn),二是開展社會教育,三是傳遞科學情報,四是開發(fā)智力資源。后來我國圖書館界將其歸納為教育與傳遞情報兩大職能,這是對圖書館社會職能比較確切的定義。筆者擬就這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
隨著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在知識更新加快的今天人們需要的已不僅僅是獲得新知識,而是學會如何獲取新知識。而獲取新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加強學習。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讀書最好最方便的地方莫過于圖書館。它以豐富的藏書,使所有人終身受用,并且不受學歷、年齡、專業(yè)限制。圖書館是人們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的最重要的一條途徑,是廣大群眾共享知識的最重要的通道。它已成為社會教育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族素質在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方面,肩負著全社會教育的職能。
那么,公共圖書館在社會教育中又肩負著什么特殊的使命呢?
首先,公共圖書館對所有人開放,對全社會開放。它綜合了各門學科,以培養(yǎng)自我,終生學習為目的。以豐富和提高社會文化生活為宗旨,它提供給個人一個終身教育的陣地。其次,公共圖書館館藏豐富的特點,可針對不同讀者的需求,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公共圖書館可利用其館藏豐富的特點,盡量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務,并且可利用其特點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動,發(fā)揮其社會教育職能。第三,公共圖書館可以向社會提供一條提高國民素質的途徑。公共圖書館可以利用藏書豐富,對全社會開放的這一優(yōu)勢,吸引讀者利用圖書館,喜歡圖書館,從而助長全社會的讀書風氣,實現(xiàn)對個人的教育,從而提高全社會人員素質。另外,公共圖書館還可利用其遍布的網(wǎng)絡和藏書的優(yōu)勢,不定期地舉辦一些活動來有意識地進行社會教育活動提高人們的知識修養(yǎng)和自身素養(yǎng)。根據(jù)以上有利條件,公共圖書館應積極發(fā)展自身的優(yōu)勢,豐富服務手段,來提高公共圖書館服務社會的職能。
二、傳遞情報職能
一個圖書館的藏書再多,再全面,如果這些文獻資料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不能為廣大讀者所利用就等于是一堆廢紙。圖書館收藏文獻資料,是為傳遞人類的文獻信息實現(xiàn)其藏書價值。圖書館工作的社會價值就在于真正實現(xiàn)其藏書的價值。因而就要向人們不斷地傳遞圖書館的文獻信息,以供人們利用其藏書。圖書館實現(xiàn)其傳遞情報的職能有賴于圖書館信息化。只有實現(xiàn)信息化,圖書館將能為讀者提供各種信息和信息產(chǎn)品,以實現(xiàn)其傳遞情報,傳遞信息的職能。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網(wǎng)絡的普及,電子化閱讀對傳統(tǒng)閱讀模式產(chǎn)生了強大的沖擊,文獻資源的電子化,數(shù)字化,使得文獻信息的傳遞更加快捷,方便。圖書館傳遞情報的這一職能日益明顯,未來的信息化圖書館,將是傳統(tǒng)圖書館,自動化圖書館,數(shù)字圖書館共存的圖書館。紙印型圖書,縮微圖書,電子圖書,虛擬圖書,將共同構成它的館藏。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將以信息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為中心,信息知識將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為適應未來社會信息化的要求,圖書館的信息化將成為必然的發(fā)展趨勢。歷史證明,科學技術是促進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動因,縮微復印技術,聲像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wǎng)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將使圖書館事業(yè)發(fā)生質的變化。
三、如何強化
提高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關鍵是提高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與情報傳遞職能。首先要求圖書館有一定數(shù)量、一定質量的藏書,有一個合理的藏書結構。選購圖書時要保證所選圖書的內容、質量,及時把握需求動態(tài),了解各科各專業(yè)對文獻的要求,以減少購書時的盲目性,并且要緊跟時代潮流,密切注視科技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科技水平相一致,從而提高藏書質量。其次,強化圖書館的教育職能,必須樹立主動服務的思想,圖書館教育職能發(fā)揮得如何,取決于圖書館藏書的利用程度,圖書藏而不用,教育職能只能是處于待開發(fā)狀態(tài)。重藏輕用,教育職能只是部分地被實現(xiàn)。這兩種情況都不能使教育職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圖書館有一定數(shù)量的藏書,是實現(xiàn)其教育職能的物質基礎,但教育職能最終能否實現(xiàn),則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圖書館的服務方向。圖書館工作有其自身規(guī)律性,這種規(guī)律性取決于自身的工作環(huán)節(jié)程序及相應的技術管理方法。從讀者方面來說,文獻冊數(shù)越多,范圍越廣,開館時間越長,外借形式越靈活,讀者利用圖書館就越方便,圖書館發(fā)揮社會教育職能就越大,但這和圖書館的自身條件,如設備、經(jīng)費人員、勞動強度等方面密切相關。這樣便使圖書館的自身管理與讀者的利益形成對立,如果不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將直接影響到讀者對圖書館的利用,進而影響到圖書館教育職能的發(fā)揮。因此,圖書館必須克服困難,把滿足讀者的要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加強館員的教育及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盡量方便讀者,盡可能滿足讀者要求。同時,積極改善圖書館的自身條件,更大程度地服務于讀者,方便讀者。
加強咨詢工作,強化情報意識是較為直接、較為重要的強化情報傳遞職能的方法。圖書館的咨詢服務主要是普及檢索方法,幫助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檢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獻,以利用圖書館來提高知識。同時在加強咨詢服務的同時要注意強化情報意識,強化情報意識是情報咨詢工作的更深層次要求。作為圖書館館員,其工作不是簡單、機械地借還書,而是處在讀者與文獻的中間,其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情報職能的發(fā)揮程度,因此館員要具有豐富的圖書館知識與其它學科知識,以便對讀者進行閱讀指導。
圖書館的社會職能與傳遞情報兩大職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探尋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對于更有效地發(fā)揮圖書館的作用,提高圖書館服務社會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潘仁彬.圖書館社會職能探討.圖書館建設,95.3.
[2].試論公共圖書館社會職能的傳承和發(fā)展.理論觀察,2000.2.
【關鍵詞】校外教育;價值取向;人本主義;科學管理
青少年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在學校和家庭以外的場所,專門針對青少年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隨著經(jīng)濟社會包括教育的發(fā)展,校外教育的發(fā)展空間、涵蓋范圍不斷擴大,校外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日益增強,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實施途徑和手段越來越多,且愈來愈多的團體、組織、機構、企業(yè)和個人參與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來。校外教育管理作為教育管理工作的一個類別,在整體上影響著校外教育機構的育人價值。完善的管理機制是校外教育機構有序發(fā)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長時間以來,限于校外教育機構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管理存在諸多問題。第一,校外教育機構之間難以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動,甚至同一地區(qū)的不同機構在服務對象、項目設置上都有重合,不利于橫向聯(lián)合,發(fā)揮服務合力。第二,校外教育機構與學校難以實現(xiàn)有效銜接,許多學校因為教學時間、安全顧慮等因素限制或不支持未成年人參加校外教育機構組織的活動,不少校外教育機構的空間及師資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第三,校外教育機構與當?shù)厣鐓^(qū)難以實現(xiàn)有效互動,大多數(shù)活動局限于教學場所的圍墻或大樓以內。社區(qū)中的未成年人缺少就近的活動場所,而公益性活動場所也難以向社區(qū)輸送教育資源。第四,難以形成完善、統(tǒng)一的行業(yè)管理標準和評價體系,使校外教育機構在經(jīng)費來源、人事制度、工資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從根本上講,校外教育管理尚未形成比較清晰的價值取向,使得管理工作面臨諸多困境。筆者認為,人本主義的教育價值觀是現(xiàn)代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相信生命多元發(fā)展的可能是現(xiàn)代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遵循校外教育機構特點進行科學管理是實現(xiàn)校外教育機構長足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一、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人本主義價值觀
人本主義作為一種教育的哲學思想和方法出現(xiàn)在20世紀50年代,其最初的目的是加強師生之間的聯(lián)系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很多教育家認為學校教育太注重學科教學而忽視了學生之間積極的人際交往。他們極力推崇人本主義。很多人認為人本主義運動的發(fā)展是對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挑戰(zhàn)和替代。總之,行為主義者多注重學生要干什么(行為),而認知主義者注重學生的思想(認識),相比之下,人本主義教育多注重學生的感受(情感)。進行人本主義教學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情感觀念,他們所教授的課程包括了人本主義目標、認知主義和行為主義的目標,都體現(xiàn)了對學生情感的重視。人本主義學者采取整體方法來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意味著在進行備課和授課時,教師會考慮到學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身體、心理、社會、認知和精神等)。人本主義思想起源于人類潛在的心理活動,然而,在教育領域,人本主義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亞瑟•詹士德、亞瑟•庫姆斯和唐納德•斯尼基。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是從卡爾•羅杰斯的觀點中借用過來的。羅杰斯強調教師的角色是咨詢者,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無條件積極注意(認同學生而不進行判斷和評價)、真誠(誠心誠意)和移情(能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問題)。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的教師所采取的是一種更為間接的教學方法。建立在人本主義觀念基礎上的教育實踐應該是這樣的:關注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需要,以及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影響;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迫切需要,以挖掘他們的潛力;通過探究學生的內心世界來表達同情心;通過給予學生自主選擇作業(yè)題目的機會,來表達對他們的關注;發(fā)現(xiàn)那些可能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自我意識,提供多種渠道使學生認識到個人的價值;通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做出批評和指責,以此來表達對學生的尊重;通過認同學生的個性來表達教師對學生的無條件的、積極的關注;與學生相處,鼓勵他們談論自己喜歡或關心的事情,關注學生各方面的狀況,了解學生的天賦。人本主義觀認為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而言都是很重要的,進行人本主義教學的教師應像進行進步主義教學的教師一樣采用一種“整體”內在的學習方法。進行人本主義教學的教師應關心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不僅僅是智力發(fā)展。課程目標綜合了情感、認知和行為目標。進行人本主義教學的教師是學生的顧問,他們相信每個學生的價值和尊嚴以及每個個體的個性價值,支持學生的自我探索和完善。人本主義主張教學包括合作學習,強調集體的力量。學習目標需要通過集體的努力來實現(xiàn)。這種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對于校外教育管理者而言,需要意識到,校外教育工作者從事的是青少年工作,是面向未來的工作,是培養(yǎng)下一代的工作。要做好青少年工作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愛孩子,喜歡跟孩子相處,與孩子打交道。首先,各青少年宮有一批跟孩子打了一輩子交道、為孩子付出畢生精力的同志。要向他們學習,繼承和發(fā)揚老一代青少年宮工作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帶著對青少年的深厚感情去工作,把對青少年的愛作為青少年工作的職業(yè)信念,全身心地投入青少年工作。其次,要提高專業(yè)化水平。青少年工作是社會教育工作,專業(yè)性較強。當前,青少年工作的需求越來越多,社會教育內容更加復雜,社會教育方式需要創(chuàng)新,這對青少年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和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外教育工作者需要以人本主義價值觀為基礎,加強學習,積極實踐,努力提高從事社會教育的專業(yè)化水平。校外教育工作者既要學習關于青少年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又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還要學習青少年宮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理論素養(yǎng)和實際能力。此外,還要研究青少年新的需求和特點,研究青少年社會教育的規(guī)律,成為了解青少年、善于開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行家里手。因此,校外教育管理工作要圍繞“人本主義價值觀”展開,要從青少年共性的特點、普遍性的需求出發(fā),在設計教育活動時,要看參與的人、看受益的面和深度,把目光投向廣大普通青少年,把普遍性夠不夠、廣大青少年認可不認可,作為評判、管理校外教育工作的重要標準。
二、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相信生命多元發(fā)展的可能
校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質教育作為我們構筑21世紀初期國家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種核心價值理念,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全體,而不是像精英教育那樣只是針對一部分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素質。這里的素質是指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不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等;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社會高度個性化的今天,適應當今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終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教育不只意味著傳授和學習知識,而是使人們成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所以,素質教育的提出代表了一種從知識中心主義向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變革。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確立,轉變了教育的主體觀,實現(xiàn)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這一思想為核心,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實現(xiàn)民族素質的全面提升。馮健軍在《生命與教育》一書中指出,“唯才教育對生命完整性的肢解,符合知識論對生命靈動性的壓抑、劃一性的制度對生命獨特性的”,這些因素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出現(xiàn)。劉濟良在《生命教育論》中,認為“在教育價值觀上的偏差:知識技能的僭越、科學主義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義的誘惑和當代教育對個體生命的異化:教育對生命的漠視、教育對生命活力的壓抑、教育對生命意義的扭曲”,呼喚著生命教育的產(chǎn)生。不同的學者在這一問題上表達不盡相同,但共同的一點是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消解與異化。我國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生命的忽視或無視。素質教育,首先要理解生命。生命不僅僅指人的自然生命,還包括價值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個性的,是自由的,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的生命是個體“種”生命與社會“類”生命的統(tǒng)一,是社會與個體的統(tǒng)一和協(xié)調,是能動性和受動性與目的性的統(tǒng)一,是四個面對與和諧的統(tǒng)一,即面對自身、面對他人、面對自然、面對社會和了解自我、協(xié)調他人、融入社會、認識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既然生命是完整的,那么生命教育同樣是對生命的個體性、完整性、過程性的完整教育。所謂個體性是指把他人當作個體生命看待,當作一個現(xiàn)實的、特殊的、活生生的生命看待,而不是僅僅看作抽象的人。張文質說:“生命化教育就是個性化、個人化的教育,始終指向一個個永無重復的、永難言盡的生命個體,始終以成全每一個健全和富有個性的人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本褪且褜W生看作是真正、實在、活生生、獨特的生命體。人的生命是一個完整的存在,完整性就是要求把彼此分割、割裂開來的各部分加以統(tǒng)整,看作一個整體,否則會有被異化的可能,如人的身心二分、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劃分等。過程性是指人的存在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歷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必須正視,而我們的教育要么忌諱、避而不談,要么只關注學校教育階段,而忽視整個成長歷程。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和諧統(tǒng)一的教育,是對技術主宰一切的時代、對生命異化和遮蔽、對教育盲目和迷失的拯救;素質教育要求回歸生命原點,找回散失的“本心”。生命或教育的核心在于個性化、完整性和過程性,抓住這個核心,凡是能夠凸顯中小學生生命中的靈動、關注中小學生生命的完整、張揚中小學生生命的個性的一切管理方法、手段都可以采用。在微觀操作上,可以借用各種管理原則,如幸福性原則、生成性原則、主題間性、生活化、體驗性等原則;在時間上,不僅要關注在校學生的個體生命,而且要積極關注學生完成學業(yè)后的生命成長,給予“全人生指導”,這也符合當今“終生教育”的思潮;在空間上,不僅要在學校采取各種活動與方式開展生命教育,而且也要關注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及個體因素,在以個人為中心的生命教育的實施中,協(xié)調好社會與家庭的關系,為學生構建一個整體的生命教育氛圍與外在環(huán)境,以求內外相合,貫穿一體;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可利用課程、教學、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在管理方法上,要靈活、多樣、綜合。青少年時期是個性發(fā)展的關鍵期,也是愛好培養(yǎng)的關鍵期。學校教育更應重視青少年的共性,用同樣的內容、方式和目標進行教育,用統(tǒng)一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青少年教育沒有統(tǒng)一固定的標準,不應只看重分數(shù),不追求升學率,營造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使青少年得以在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很小的情況下進行學習。無論是藝術教育還是科技教育,無論是興趣小組還是群眾性活動,都要以青少年的自愿參加和自由選擇為基礎,強調基于興趣、發(fā)掘潛能、因材施教,并通過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讓每個青少年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成長發(fā)展的活動,使青少年的興趣得以滿足、愛好得以發(fā)展、個性得以形成。因此,校外教育的管理更應該注重青少年的興趣愛好,積極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開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根據(jù)青少年的需求和影響源,不斷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當前,現(xiàn)代傳媒已經(jīng)成為青少年社會教育的重要途徑,正在深刻引導改變著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在校外教育機構的管理上,要研究不同傳媒對于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影響,利用好網(wǎng)絡、手機等新興媒體開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此外,校外教育機構的活動管理方式也要有所創(chuàng)新,有條件的教育機構,要辦好內部電視臺、互聯(lián)網(wǎng)站和手機網(wǎng)站等,通過開發(fā)符合青少年成長特點的歌曲、卡通片、動漫、兒童劇、手機視頻短片等文藝作品和文化產(chǎn)品,利用網(wǎng)絡游戲、流行讀物、電子書、電子雜志、博客、播客等時代性強的教育載體,滲透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管理內容,使得青少年社會教育更具娛樂性、趣味性、時尚性。
三、校外教育管理的手段:科學管理,凸顯教育性
目前,社會對于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在增大。受獨生子女政策、家長對子女希望值增高以及城鎮(zhèn)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改善的影響,城鎮(zhèn)居民在青少年教育上的投入,特別是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上的投入在增長。然而,應試教育對青少年校外教育造成了較大沖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校外教育機構開展了一些文化課補習、考級培訓等項目,遭到了社會的質疑,影響了社會公眾對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正確判斷。目前,全社會都在關心、支持和參與素質教育,如何維護自身良好形象,贏得社會公信,需要深入思考。此外,校外教育機構多頭管理,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管理體制和科學的評價體系,資源比較分散。在青少年社會教育實施主體多樣化、實施途徑多渠道的新情況下,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經(jīng)不能適應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總體要求,該怎樣創(chuàng)造和運用科學有效的管理載體和路徑來保持自身特色,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青少年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首先,校外教育機構應加強教育內容或活動的管理。校外教育的內容應具有綜合性,以區(qū)別于學校的知識教育。教育內容的綜合性,一是指校外教育機構應是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場所,應開展多方面活動,培養(yǎng)青少年綜合素質。二是指要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科學技術知識普及教育、體育運動、文化藝術教育、游戲娛樂、勞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方面活動,內容是綜合的。而很多社會教育機構內容是單一的,比如科技館以科技產(chǎn)品為主,文化館以文化作品為主,博物館主要是文物展覽等。其次,校外教育機構應加強教育方式的管理。校外教育的教育方式應更具互動性,不同于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應以開展互動式活動為主,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實現(xiàn)對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參加某種教育活動,自主選擇教育活動類型,多方面地參與,在活動中發(fā)揮主體作用。最后,校外教育機構應加強自身與學校教育的合作管理。政府公共性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學校外教育。校外教育機構青少年宮作為公共性社會教育單位,是政府公共教育服務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與義務教育相銜接,發(fā)揮差異化優(yōu)勢,為青少年提供適合的社會教育產(chǎn)品,滿足青少年在校外接受社會教育的基本需求。綜上所述,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育人”作為教育的本體價值,在面對各種形形的教育價值,進行價值選擇時,最終要用一種規(guī)范的表述彰顯教育價值,作為整個教育事業(yè)的方向與導引,這就需要明確教育目的。如果確定了價值體系,然后制定出教育目的并正確選擇各教學科目,則教育的各種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發(fā)揮。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實踐活動,必須以人為起點和終點。這一過程正如一個環(huán)形操場,“人”始終站在操場的中心,而教育價值、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始終是指向這個中心的。
參考文獻:
[1]馮健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于淑云.現(xiàn)代教育管理的價值取向[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7(4):17-19.
關鍵詞 烈士紀念館 實物檔案 特殊教育
“實物檔案”即以實物為載體的檔案。直至今日,檔案學界圍繞“實物檔案”這一概念的爭論仍在繼續(xù)。在這里筆者不想探究“實物檔案”的理論概念問題。就烈士紀念館而言,觀眾已經(jīng)接受了實物這一概念的存在。而在我二十來年的工作中,我覺得烈士紀念館其實就是一個開放的檔案館,我們不能因為“實物檔案”概念的不甚完善和探究問題而縮手縮腳,在實物收集中畫地為牢、止步不前。事實上紀念館對實物的收集、整理、保管和陳展工作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一、烈士紀念館是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的大課堂
烈士紀念館是展覽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歷史人物和革命運動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的專題性紀念館。
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必須經(jīng)歷的。烈士紀念館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實物為載體,通過陳展宣傳進行終身教育的大課堂。實物,就好比是紀念館中的立體教科書,形象、生動、具體、直觀。
二、實物是烈士紀念館收集工作的歷史記錄
實物是檔案、文物與紀念館的交融,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紀念館實物收集是自身建設、發(fā)展、宣傳、科研及其教育工作的歷史記錄,是紀念館工作者勞動智慧的結晶。
作為收集、展覽、宣傳、研究、教育的重要場所,紀念館出于展
覽陳列和觀眾視覺方面的需求,各地的紀念館都收集史料,公開征集烈士遺物。(包括烈士照片、日記、家譜、手稿、書信等原始資料,生前的衣物、榮獲的證書、獎章等實物。)集中人力、物力,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去收集有關烈士生前的珍貴資料和遺物,這是紀念館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歷史的見證,它客觀真實地記載了歷史軌跡。
三、實物在紀念館陳展中的特殊性
紀念館收集的實物,具有檔案和文物的雙重性,實物、檔案、文物、它們之間是存在著普遍聯(lián)系的,這也是它的特殊性,大多數(shù)實物已經(jīng)直接進入紀念館供觀眾參觀。
紀念館對觀賞性較強的實物展品是有需求的。除了有價值的紙質文書檔案和聲像檔案外,還要輔以一定數(shù)量直觀的實物,(實物復制品或仿制品)這不僅是展覽內容的需要,也是觀眾視覺上的需求。
四、紀念館中陳展的實物具有共享性,應該有效利用
紀念館實物收藏必須以利用為目的。既然有現(xiàn)實的需求,有收藏的必然性、必要性,就應將其作為紀念館資源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實物――重在利用。
檔案工作者必須認真做好實物檔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對實物檔案堅決貫徹實行集中統(tǒng)一管理的基本原則,使之完整、準確、系統(tǒng)、安全和有效利用。
紀念館實物資源共享,是為觀眾獲取知識提供的又一個平臺,觀眾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深層次的、一體化的資源服務。
200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既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之際,吉林市革命烈士紀念館中的實物――抗聯(lián)將士曾經(jīng)用過的縫紉機頭和零部件,被選送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展出,供來自五湖四海的國內外友人的參觀。
我們不難看出,文化資源共享的前景是美好的,這需要我們彼此共同努力、共同交融。
五、烈士紀念館中實物的管理工作
實物具有種類多樣性、載體廣泛性、形狀復雜性、存放分散性等特點,給紀念館的集中統(tǒng)一管理和有效利用也帶來一定的難度。筆者認為紀念館的實物必須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或手段加以保護,才能防止實物的自然老化和人為損壞。
對于不能觸摸的實物,要做警示牌,以提醒觀眾;館內實物必須定期檢查,要保持實物的清潔;做好防水、防塵、防火、防紫外線工作;防腐劑、防蟲劑等防腐用品要運用適當,不同質地的實物采取不同的管理保養(yǎng)措施。
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及時補救,減少破損。
六、烈士紀念館中實物與觀眾的特殊關系
紀念館要想發(fā)展,與時俱進,就要跟隨時代的脈搏。今天的觀眾不僅看得見,聽得見,還可以觸摸展品和仿真文物,操作參與。讓文物“動”起來,演“活”歷史。
今天的紀念館要從單一的說教模式,向多渠道的互動式教育發(fā)展,為觀眾提供動手操作、觸摸展品、趣味問答、活動、游戲和設置文物復原景觀(實物復原景觀的陳列手段是根據(jù)史料,在一定的空間內部復原歷史場景的一種展示方法)等互動項目。
七、實物在烈士紀念館殊的教育功能
陳列展覽是紀念館發(fā)揮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實物展出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收藏的龐然大物(如坦克、山炮),都是檔案部門無法收藏和保管的。
實物與其他門類檔案一樣,都能夠真實地記載和反映烈士紀念館的各項工作和實踐活動,實物內容豐富,來源廣泛,涉及面大,特殊性強,收集、整理和保存它們,具有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地位。
看似靜靜地展品,其實是在演繹一段鮮活的歷史。盡量找尋文物之美,使參觀者在吸納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以提升審美情趣。這是對參觀者更高層次的教育。對普通觀眾者而言,一件銅銹斑駁的老式縫紉機、一張泛黃的遺書、一只釉片剝落的青瓷碗可能毫無美感可言,而對那些品相完好或端莊大器或秀雅溫潤的瓷器,他們或許也無法充分領悟其中蘊涵的大美。這時,我們應該利用實物下面的文字說明,盡力撥開文物表面的歷史滄桑,引領參觀者體味那些在今天看來遠談不上精致的器物的粗獷淳樸之美,以及部分珍貴藏品所蘊涵的那種能穿越時空、亙古不變的真美,給他們以直觀而生動的美學教育,從而達到陶冶其性情,美化其心智的目的,通過實物潛移默化的感染觀眾。
紀念館傳播信息的主要形式是以特殊語言――實物說話。紀念館具有獨具一格的教材――實物。實物具有鮮明、直觀性,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擬的。這個特點正是符合人們“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學習心理,這個特殊教育功能正是紀念館教育的優(yōu)勢所在。
實物是革命烈士紀念館檔案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體現(xiàn)出其明顯的特點和優(yōu)勢。它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和聯(lián)想性的特征,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時代的變遷、歷史走過的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果。一件件實物,將歷史鐫刻成永恒。它所發(fā)揮的特殊宣傳教育功能,是其它檔案載體所無法替代的。
實物在開放的檔案館――烈士紀念館中,珍藏了歷史,留住了記憶。
參考文獻:
[1]楚焰輝.《試論綜合檔案館的實物收藏》
因此,“校訊通”是信息時代的產(chǎn)物,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一、學校和社會交流站
校訊通是聯(lián)系社會的窗口;是實現(xiàn)家校聯(lián)系工作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量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是連接家庭、學校、教育部門、社會的教育信息服務網(wǎng)絡平臺;是社會教育的新渠道;體現(xiàn)全社會、全方位、多層次、隨時隨地關愛學生的新理念。
二、方法指導站
校訊通為父母科學地教育子女,提供了一個學習的課堂。作為一種遠程教育方式,學生家長可實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還可通過短信平臺與老師進行溝通,增強互動性。例如,有的家長對孩子很關心,可是缺少正確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學習成績稍不如人,家長就嘮叨,還強制規(guī)定孩子的學習時間,使孩子十分反感,這是望子成龍的誤區(qū)。我給家長發(fā)去這樣的信息:一次的失誤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他的品質、能力,太多的指責會讓他失去自信,幫助孩子尋找失誤的原因,他將更自信、勤奮。通過“校訊通”向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讓家長使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
三、成績匯報站
每次質量檢測的成績都向家長匯報一次,對進步大的、成績好的學生附上激勵性、表揚性的語言;對成績差的學生,除了附上激勵性的語言,還要求家長協(xié)助輔導。這樣,既及時讓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學習情況,又給了家長家庭教育的指導,實現(xiàn)一對一的教育,讓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教育要求中進步。自從開通了校訊通,我班的各科成績進步很快,這是家校協(xié)同教育的結果。
四、安全驛站
為了保證安全,孩子上學、放學,刷一下卡,家長就能收到報平安的短信,免除路途安全等方面的后顧之憂。同時,在雙休日、節(jié)假日常給家長發(fā)去安全短信。遇到偶發(fā)事件,“校訊通”就更顯示它的便捷。如,2016年5月由于受臺風的影響,學校要停課,我們就利用“校訊通”的群發(fā)功能,在短短的幾秒鐘內就讓全校的學生家長和老師都收到學校的通知,校訊通使孩子的行蹤和行為盡在家長的掌握之中,學生也少了遲到、曠課等違紀行為,學校學生違法、犯罪率也降到了最低。
五、師長溝通站
原來,學生有特殊情況時,教師只能采取家訪的形式解決問題,此種做法,讓教師費力勞神還得不到全面了解,主要是因為:家長平時工作忙,又常出差,與教師見面溝通的機會很少。同時,即使有時參加每學期的家長會,也只是只言片語,確實很難及時透徹地了解孩子的學習程度和孩子在校的表現(xiàn),對孩子的教育缺少針對性,使教育效果打了折扣。而“校訊通”及時消除了家、校溝通上的困難,可以及時互通信息,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加強教育。
六、可有效地引領家長監(jiān)督孩子的家庭作業(yè)
以前,低年級的學生回到家總說不清當天的實踐作業(yè)或口頭作業(yè),教師每天都要應對若干個家長打來的詢問作業(yè)的電話,弄得教師和家長都很疲憊。中高年級的學困生,抄襲別人的家庭作業(yè)又善于撒謊,不知不覺成為習慣,不利于家長和教師的監(jiān)管,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自從開通“校訊通”以后,移動公司專門的聯(lián)絡員根據(jù)每班的要求,每次都會把各班的家庭作業(yè)以信息的形式及時發(fā)送到家長的手機上。家長就可以適時地關注、指導孩子的作業(yè),再也不怕孩子回家講不明白或撒謊了。
七、家長能及時了解學校的信息
校訊通為家長及時了解學校各項信息提供了幫助。比如,教師可以隨時給家長發(fā)送有關學校要求的信息:周一升國旗,提醒孩子穿校服;周五要開例會,學生提前放學的原因;放假通知,放假時間的安排,提醒家長及時接孩子;天氣突變時,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穿戴的事項;宣傳交通安全、火災安全;讓家長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動向,了解更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等信息?!靶S嵧ā蹦茏尲议L更快地從教師那里獲取孩子的一些情況,讓孩子重視學習、規(guī)范行為。家長在家時,也能時刻注意孩子在校的動態(tài),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以獲得良好的工作效益和社會效果,讓教師和家長都受益匪淺。
總之,有了校訊通系統(tǒng),就相當于請到了最好的“教育專家”。校訊通是連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七彩橋,是社會教育的新渠道;是促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新舉措。只有將學校、教師與家長結成“三位一體”的穩(wěn)定共同體,才能互相支持、配合、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一、引言
家長教育是現(xiàn)代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少兒圖書館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補充和延伸,是繼續(xù)教育、終身教育的起點和歸宿,在社會文化教育機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目前,少兒圖書館在為少年兒童提供文化服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的研究。然而伴隨少年兒童終身的老師――家長并沒有受到少兒圖書館的足夠的重視,多數(shù)的少兒圖書館除了開展“親子閱覽區(qū)”外,很少為家長提供專門的文化服務,對開展家長教育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筆者認為,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終身老師,特別需要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言傳身教。少兒圖書館作為終身教育機構的重要部分,應該面向家長教育提供文化服務,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形成合力,真正實現(xiàn)少兒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社會價值。
二、少兒圖書館與家長教育的現(xiàn)狀
1.少兒圖書館重未成年人教育,輕家長教育
一直以來,少兒圖書館為廣大的少年兒童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對未成年人讀者進行多角度的教育,成為名副其實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但是,少兒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觀念,即少兒圖書館主要是為少年兒童服務的,而對家長缺少應有服務。目前,家長教育及與之相關的家庭文化建設未能得到少兒圖書館的充分重視,甚至有些少兒圖書館只為少年兒童辦借閱證,[2]從而減弱了家長走進少兒圖書館的熱情。
2.家長缺乏自我學習的意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越來越高,突出表現(xiàn)在家長加大對孩子教育的投入。例如:為孩子請家教,送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興趣班、輔導班,為孩子買學區(qū)房,送孩子出國留學。家長愿意為孩子的教育進行投資,但卻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識。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孩子身上,卻不懂得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其實,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教育水平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遠的。
3.社會上家長教育的概況
目前,社會上出版了許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書刊,并伴隨書刊開通了不少關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熱線,但缺少專門的家長教育機構。就我國的現(xiàn)狀來看,家長教育主要依賴于幼兒園家長學校、中小學家長學校中的家長會。[3]但是由于組織機構不健全,領導思想不重視,家長會的主要內容大多數(shù)是讓家長如何協(xié)助學校進行教學的,對家長自身素質的教育很有限。其次,我國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全國家長教育全面啟動的背景下創(chuàng)辦了中國家長教育網(wǎng)這個公益性的家長教育機構,但由于缺少實際載體,很難利用它在全民中普及家長教育;而去年剛剛新興的“家長團訓指導師”雖然是直接針對家長的培訓,但它的發(fā)展壯大還有賴于我們家長整體意識的提高。
三、少兒圖書館開展家長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時代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必須要由社會、學校、家庭的充分參與才能有效。有哲人說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其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對未成年人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最初形成,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受家長的影響而形成的。[4]開展家長教育,有利于家長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家長正確的“人才觀”的培養(yǎng),從而減少由于家長自身素質不高、人格不健全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少兒圖書館如果能開展家長教育,引導家長科學地哺育、教育子女,必定會充分發(fā)揮家長在撫養(yǎng)下一代的潛在力量,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是發(fā)揮和拓展少兒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有效途徑。
家長教育與兒童成長密切相關,是新時期教育事業(yè)的重要課題,理應得到重視。[5]少兒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陣地,應該突破傳統(tǒng)的服務模式,把對少年兒童的教育與對家長的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少兒圖書館這個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家庭教育所應起的主導作用。少兒圖書館通過開展家長教育,為家長教育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服務,有利于引起社會對家長教育的關注,讓更多人認識、肯定少兒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地位,使少兒圖書館工作更有效地開展下去。
四、少兒圖書館開展家長教育的對策
少兒圖書館是社會公益事業(yè)的文化窗口,擁有富含文化底蘊的館舍、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專業(yè)的學科館員等,是輔助學校開展家長教育的最佳基地和場所。[6]所以,少兒圖書館應該以提升家長的素質為己任,在全民中大力開展家長教育。
1.利用館藏資源,開設家長借閱專區(qū)
首先,少兒圖書館應改變過去只發(fā)放少兒證的做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應發(fā)放家長借閱證,為“母子共讀”或“父子共讀”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huán)境。近年來,湛江市少兒圖書館不斷對少兒閱覽室、低幼活動室進行改造升級,允許成年人進入少兒閱覽室借閱,就是為了方便家長更好的進行親子閱讀,支持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其次,利用已有的館藏資源,開設家長圖書專柜,不斷向家長推薦新書、好書,以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7]再次,加大資金的投入,購買更多關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書刊,以滿足廣大家長的閱讀需要。
2.開展家長閱讀推廣活動
閱讀推廣活動既是對閱讀本身進行推廣,也是對閱讀指導服務的推廣,少兒圖書館應該重視家長閱讀推廣。首先,定期開展家長閱讀推廣活動,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大力宣傳,使盡可能多的家長獲得推廣活動信息,走進少兒圖書館進行借閱。其次,培養(yǎng)圖書館內部專門的家長閱讀推廣人員,進行有效的家長閱讀推廣活動。同時,廣泛吸收和利用擁有專業(yè)背景和技能的人員來參與家長閱讀推廣,以彌補圖書館推廣家長閱讀時專業(yè)人才不足的狀況。再次,建立家長閱讀推廣的長效機制,使家長閱讀推廣活動與兒童閱讀推廣一樣,成為少兒圖書館的一項基礎工作。
3.加強合作,開展家長講堂
著名圖書館學家吳慰慈先生曾說過“圖書館只有懂得合作,才能贏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少兒圖書館應積極與學校、社區(qū)、網(wǎng)站、電臺等合作,[8]廣開社會育人渠道,定期開展高品質的家長講堂。首先,在館內開展家長講堂,系統(tǒng)地向家長傳授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幫助家長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素質和自主教育的能力。其次,遵循家長講座品牌化和經(jīng)典化的原則,積極邀請社會各界人士來參與圖書館的家長講堂,通過常年開展有影響、高質量的家長講堂,以點帶面的推廣家長教育。
4.提供家庭教育問題的咨詢輔導服務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轉型,隔代教育、離異家庭、特殊困難家庭、流動人口(外出或留守子女)家庭的增多,不少家庭教育的困難和問題日益突出,產(chǎn)生了不少的問題家庭和問題孩子。少兒圖書館應突破傳統(tǒng)的文獻信息咨詢服務范圍,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家庭、不同家長的個性需要,通過專家咨詢法、個別指導法、案例分析法、情境體驗法等,力求實效地開展咨詢輔導服務活動,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問題的咨詢輔導服務。
5.建立完善家長培訓制度
世界上的各行各業(yè)幾乎都需要持證上崗,而做家長如此艱難復雜的職業(yè)卻不需要專業(yè)的資格證書,從而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家長、問題兒童。近年來,呼吁家長持證上崗的聲音越來越激烈。2012年3月,全國婦聯(lián)《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guī)劃(2011-2015年)》中指出,將推進家庭教育立法,并在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嘗試。少兒圖書館作為一個地區(qū)發(fā)展的智力引擎,應該積極呼吁建立家長培訓制度。通過爭取政府支持,使家長培訓工作制度化,使家長教育與九年義務教育一樣,成為一項法律規(guī)定,并堅持常年在館內進行家長教育培訓,培訓期滿時,進行考試鑒定并頒“家長執(zh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