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際溝通的困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實習護生; 人際溝通能力; 影響因素;
人際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交換意見、觀點、情況或感情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來完成的。隨著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使人際交流減少,大多依賴于虛擬化的溝通手段,使得面對面的人際溝通機會越發(fā)減少。然而,護理工作是離不開人際間的交往與溝通的,有效的溝通是提高護理質量的核心和關鍵[1],護士在工作中是與患者和家屬、醫(yī)生接觸最多的人,處于人際交往的關鍵地位。而實習護生是護士隊伍的后備軍,鑒于專業(yè)技術尚不熟練,加之醫(yī)患關系日趨緊張,溝通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匯總了實習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現狀,分析了溝通能力的影響因素,對提高溝通能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并展望了發(fā)展方向。
1 實習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現狀
1.1 實習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尚處于較低水平[2]
劉迎春等[3]用Spitzberg等設計,王泳貴翻譯、修改的人際溝通能力問卷對240名實習護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顯示:護生的溝通動機平均得分為(2.20±0.36)分、溝通滿意度平均得分為(2.27±0.26)分,均低于平均值3分。此外,實習護生的溝通積極性不高,調查發(fā)現有時患者因為治療效果不理想等問題而遷怒護生,會對護生有言語甚至是人身的攻擊,使得護生有一種挫敗感,從而無法調動工作熱情[4]。同時,學生對溝通重視程度不夠,溝通意識不強[5]。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越來越少,也是導致實習護生溝通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1.2 女生溝通能力較男生略強[6]
通常認為女生的語言駕馭能力優(yōu)于男生,這與女生比男生情感豐富,更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有關。與此同時,女生對于非語言信息的識別和利用也能很好把控,對于患者的語音、語調、動作、眼神等傳遞的信息能夠很好的領會,從而能更好的理解患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男生較為獨立,而女生的社會朝向性較強,因此女生在溝通態(tài)度和服務意識上要優(yōu)于男生??傊?,女生的性格特征使其在溝通上更加順暢,故而在溝通中得到的評價也更高[7],帶教老師要根據這一特點,更多的鼓勵男生抓住一切機會與患者交流。
1.3 城市生源的護生比農村生源的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略強
城市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農村學生的父母,學生的教育資源、自信心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也相對較強[8]。家庭經濟狀況也是影響醫(yī)學生溝通能力的重要因素,應優(yōu)先解決醫(yī)學生的家庭氛圍與家庭經濟狀況問題。研究表明醫(yī)學生的家庭氛圍越融洽,家庭經濟狀況越好,溝通能力就越好[9]。帶教老師應重點關注經濟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從容的面對患者及家屬。
1.4 獨生子女的溝通能力略低于非獨生子女
近些年來護生大部分為獨生子女,他們在長輩的呵護和照顧中長大,很少有主動照顧他人的意愿,也缺乏主動溝通的意識。獨生子女的家庭成員較少,缺少與兄弟姐妹的交往,引起溝通受限[10]。他們在集體生活中“被迫”地與同齡伙伴和同學進行交往,其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表現能力均低于非獨生子女。
2 導致溝通能力不足的影響因素
2.1 護生方面
(1)缺乏人際溝通的經驗[11]。實習護生是從學生到護士的過渡時期,社會經驗尚不豐富,人際間的溝通和交往也很局限,這使得護生對患者存在恐懼心理,不能很好的進行溝通。(2)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臨床經驗有待豐富。護生對于患者各種各樣的臨床問題常常不能準確地回答,逐步失去了患者的信任,溝通也常難以進行。加之操作技術還不是很熟練,難免會有失敗的情況發(fā)生。一些患者不愿讓實習護生為他們做操作,就是擔心操作失敗,會給自身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和經濟損失,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溝通的難度。(3)缺乏人際溝通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溝通結構的設計、非語言溝通技巧的應用、體態(tài)語言的使用等都會影響溝通的效果。而護生實習期偏重于完成實習任務,對于溝通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4)護生自身性格特點。個別護生自我意識強烈漠視他人感受[12],導致臨床上溝通困難。還有的護生存在缺乏自信、膽怯、恐懼等心理特征都可能影響護患溝通。而外向型性格的護生在與患者溝通中占優(yōu)勢,這些護生大多擁有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學習方面積極向上,人際關系方面擅于與人交談,樂于與人合作。在實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通常也不會退縮,而是主動與別人進行交流、溝通,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13]。
2.2患者方面
(1)對醫(yī)療服務期望過高[14]?;颊叩木S權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對醫(y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于實習護生更加不信任、不配合。(2)疾病的困擾?;颊咴馐芗膊〉恼勰ィ硇姆浅M纯?,此時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情緒穩(wěn)定性也較差,常處于應激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正常溝通的進行[16]。(3)醫(yī)療認知局限?;颊咦陨硭刭|參差不齊,對于醫(yī)療知識的了解程度差別也很大,多數患者缺乏醫(yī)學背景知識,增加了溝通的難度[17]。
2.3 醫(yī)院方面
(1)帶教老師人數不足。護士人數本身就存在不足,床護比普遍低于正常水平。臨床帶教老師通常不能專職帶教,自身都有護理崗位需要兼職作帶教。使得帶教老師工作非常繁忙,忙于各種治療、護理工作,還要利用業(yè)余時間帶教。大部分老師只重視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的帶教,而忽略溝通技巧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護生與患者溝通能力欠缺。臨床上也有帶教老師事先未告知或未取得患者的同意而讓護生進行操作練習引起糾紛的發(fā)生[18]。(2)環(huán)境的改變。護生由集中的課堂學習轉變成分散的臨床實習,身邊的人員構成由單一的老師、同學轉變成不同年齡、身份、職業(yè)、社會地位形形的人都要面對。此階段的護生認識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專業(yè)情感和行為傾向較為復雜多變,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出現認知差異[19]。
3 提升實習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發(fā)展方向
3.1 學校層面
(1)構建溝通教育機制,加強人際溝通能力培養(yǎng)[20]。我國自1997年在高校護理專業(yè)中開設人際溝通課程以來,護生的人際溝通水平已經有所改觀[21]。但大多數學校只作為選修課或考查課,護生進入臨床后大部分時間都在忙于臨床護理工作,對于人際溝通培訓欠缺,因此實習護生和臨床護士的溝通能力仍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醫(yī)療需求。因此,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學校與醫(yī)院的教育者共同努力[22]。學校應該重視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開設溝通課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技巧。運用情景模擬、體驗式教學等方式進行溝通訓練。(2)建立團體心理輔導。搭建有效溝通渠道,拓展多元化的溝通途徑是完善科學的教學技術與手段[23]。教師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對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多加引導,使他們更好的與老師、同學溝通交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豐富在校生活,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增強信任,建立和諧的關系。堅持溝通能力培養(yǎng)與思想品德教育并重,課余時間組織開展各種活動來鍛煉和提高護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開展辯論會、演講比賽等,在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2 醫(yī)院層面
(1)作為實習主體單位,醫(yī)院的帶教老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鼓勵學生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建立良好的關系。有研究顯示實習護生人際關系越好,其溝通能力越強[24]。醫(yī)院還應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文素質環(huán)境、舉辦人文知識講座等,為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醫(yī)患關系價值觀念,為未來與患者進行良好醫(yī)患溝通打下基礎[25]。帶教老師應讓她們盡快熟悉病房環(huán)境、科室的規(guī)章制度、護理操作,多與患者及家屬交流,盡快進入護士角色。平時工作中帶教老師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語音、語調、表情、動作等都是溝通的信號,對護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2)采取自主教學的模式開展臨床帶教,如PBL、情景教學等教學手段都有助于溝通能力的提高。有研究顯示PBL教學法可以提高醫(yī)學生的醫(yī)患溝通能力,具體表現在信息收集、信息給予、理解患者這三方面[26]。臨床上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理論上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實訓中強化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注意理論聯系實際[27]。
3.3 護生個人層面
(1)實習護生要自覺認識到人際溝通的重要性,努力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只有自尊自強的心理才能有勇氣以平等心態(tài)與他人交往[28]。溝通時要以真誠和包容的態(tài)度待人,善于傾聽他人的訴說,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才能拉近與患者的距離。(2)認真學習護理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進入實習階段,在與患者交流前應閱讀病歷,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相關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前應熟練掌握操作流程,經多次模擬操作訓練合格后再為患者進行操作。(3)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尊重患者,對待患者要熱情,站在患者的立場考慮問題,根據患者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颊咦≡浩陂g,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都比較脆弱,對護士的許多語言和行為比較敏感,這就要求護生要更加注意與患者交流的方式。在心理上完成“學生”到“護士”角色的轉變,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病種、不同患者有意識地訓練他們如何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護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39]。
4 小結
目前,實習護生的溝通水平尚不是很高,護生應該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從自身出發(fā)加強溝通訓練,提高溝通能力,提高服務滿意度。另外,學校與醫(yī)院也應提高對溝通的認識,開啟校企聯合培養(yǎng)模式,全方位培養(yǎng)醫(yī)學人才,塑造護生積極的職業(yè)心態(tài),為更好的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憲敏,屈秀艷.溝通技巧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3,21(3):233-234.
[2]楊彩玲,李娟,師文杰,等.高校學生溝通能力研究[J].企業(yè)導報,2016(2):158-160.
[3]劉迎春,劉迎利,許振丹.臨床實習護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3):306-308.
[4]謝小玲.護理實習生工作積極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8):3295-3296.
[5]保穎怡.實習護生溝通能力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5,20(17):60-61.
[6]秦玉婷,陳麗英.關于臨床實習護生護患溝通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5,28(5):737-740.
[7]劉麗萍.醫(yī)學實習生臨床溝通能力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D].重慶: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
[8]王智,何靜,歐薇,等.大學新生心理韌性與其人格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3):56-58.
[9] 唐夢琦,尹文強,馬牧野,等.醫(yī)學生溝通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20):2464-2468.
[10]劉云.高職實習護生情緒智力、心理彈性與臨床溝通能力的相關性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11]管園園,王錦帆.低年級醫(y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現狀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社會科學版),12(2):141-143.
[12]羅丙軍.提高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yè),2015(19):118-120.
[13]王偉,尹文強.醫(y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評價量表的編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22):2709-2712.
[14]馬輝.基于醫(yī)院管理的醫(yī)患溝通策略改進研究[J].中國市場,2018(23):98-100.
[15]王偉,尹文強.醫(yī)學生溝通能力評價及培養(yǎng)模式構建[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5,28(3):432-435.
[16]昌子艷,劉紅,戴莉.急診科護患溝通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0):86-88.
[17]吳薇,王勇,倪杰,等.醫(yī)患關系影響因素比較分析[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13,29(9):676-678.
[18] 張小蝶,韋海霞.護理臨床教學中護患糾紛產生原因及防范對策[J].心理醫(yī)生,2017,23(23):238-239.
[19]吳茵,李惠玲.《護理人文修養(yǎng)》課程中培養(yǎng)護生職業(yè)情感的實踐與探究[J].護理研究,2013,27(27):3063-3064.
[20] 羅丙軍.提高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yè),2015(19):118-120.
[21] 代春英.如何培養(yǎng)中職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J].心理醫(yī)生,2015(1):72-73.
[22] 劉迎春,劉迎利,許振丹.臨床實習護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3):306-308.
[23]劉雪峰.美國高校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4(19):34-38.
[24]丁歡,焦文娟.本科實習護生溝通能力及其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3):36-37.
[25]唐夢琦,尹文強,馬牧野,等.醫(yī)學生溝通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20):2464-2468.
[26]陳艷佳,林春水,黃錚.PBL教學法在臨床實習中提高醫(yī)學生醫(yī)患溝通能力的探索[J].醫(y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3):422-424.
[27]吳學華,林琳,唐文蝶,等.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課程改革現狀與思考[J].中華護理教育,2017,23(3):36-37.
一、大學生社會化的內涵
社會化是指社會個體從“自然人”發(fā)展為“社會人”的過程,具體來講,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個人通過社會教化和自我內化而習得社會知識、技能、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發(fā)展個性、完善心理品質,以取得社會成員的資格,傳承社會文化,適應社會生活;二是個人通過能動地釋放、外化自己的社會屬性、本質力量,積極參與和影響社會生活,創(chuàng)新社會文化,促進社會發(fā)展。因而,人的社會化是個人學習、適應社會和參與、影響社會的統一。
人的社會化和大學生的社會化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因此,社會化的內涵當然也就寓于大學生社會化的內涵之中。所謂大學生社會化是指大學生以社會影響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傳遞為主要媒介,接受社會教化、學習社會文化并“通過大學文化這一特有形式影響和作用社會的過程”;是大學生在社會角色期待的引導下、在逐步成為獨立成熟的社會人和高級專門人才的過程中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影響社會、改造社會相統一的過程。這一含義體現了大學生實現和外化自身社會屬性的特殊性,被賦予了明確的自我意義和社會意義。
二、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
從近期的“復旦投毒案”等多起校園兇殺案的發(fā)生,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在心理上以及社會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加之當下全球化的發(fā)展、社會轉型矛盾以及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使得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愈發(fā)突出。據《2010-2011年度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分別有27%、6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經?;蚺紶栍行睦矸矫娴睦_,近九成學生表示心理出現困擾。具體看來,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自我意識消極
自我意識乃是對自己存在的觀察,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等。自我意識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起著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其包含的兩個主要成分――自尊心與自信心對個人行為發(fā)生重大影響。在復旦大學投毒案事件中,犯罪者林某在某種程度上因其農村家庭背景,有一種較為不正常的自尊心和不自信,從而在自我認知上發(fā)生偏差。同時,自我意識具有矛盾性、形象性及獨特性。就林某來看,其在自我意識上表現為自我矛盾型:內心的矛盾強度大、延續(xù)時間長,新的統一的自我久久不能確立,從而難以產生積極的自我,使得自我調節(jié)也缺乏穩(wěn)定性和確定性。同樣,自我形象伴隨著自我情緒體驗,如林某在想象他人關于自己的外貌、行為、性格時就會時而高興,時而悲傷。
(二)人際關系矛盾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直接聯系,也是情感上的關系。它反應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的人際關系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身心健康以及個人幸福,緊張地人際關系不僅為人增添煩惱也不利于人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人際溝通是人際關系的前提與條件;人際關系是人際溝通的進一步基礎。在這起投毒案中,毫無疑問,林某與黃某的關系是不和諧的。這構成林某實施犯罪行為的一個重要動機。
(三)社會動機不足或者是過度
社會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活動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它是一種內部刺激,是個人行為的直接原因。它是由需要所激發(fā)的。社會動機在當代大學生身上表現的較為復雜;一般來說,多數學生渴望通過大學學習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成就動機感強烈,但是有一些同學的社會動機表現的反而過于強烈,從而影響心理健康;同樣也有一部分學生無所事事,庸碌無為,成就動機不足。如此下去,很難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主義事業(yè)需要的人才。
(四)社會態(tài)度出現偏差
社會態(tài)度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個因素所構成的心理結構,使人們對人、事、己的一種喜歡或不喜歡的評價,并在他們的信念、情感和傾向性行為中表現出來。態(tài)度對行為發(fā)生動力與調節(jié)作用。當前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以及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影響,極大的沖擊的當今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和情感,從而導致大學生的社會行為出現偏差。
三、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個人原因
內因決定外因,影響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學生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大學生自我認知不足,社會動機和社會態(tài)度不夠端正、人際關系不和諧以及知識結構的不合理、創(chuàng)新能力不夠等等因素,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的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它在大學生社會化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偏差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首先是教育觀念的偏差,其次是在教育方法上的不當。這兩個方面導致很多大學生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欠佳,并最終影響到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三)學校原因
大學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學校在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并未起到其應有的作用,比如課程設置不合理,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投入力度不足。
(四)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社會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首先,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對大學生社會化造成了障礙。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等這些社會負面影響嚴重削弱了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其次,近年來大學生就業(yè)的現實困境給大學生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使在校大學生的社會認同度降低,進而使他們對社會化產生距離感和恐懼心理;再次,大眾媒介以及新媒體的負面作用也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大眾媒介和新媒體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另一方面媒體信譽度、傳播品質的下降以及信息泛濫、信息污染也不可避免的對大學生社會化造成了沖擊。
四、優(yōu)化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路徑探析
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大學生尤其如此,在校時有學業(yè)壓力、社交壓力,臨近畢業(yè)會有就業(yè)壓力、情感壓力等等,若不能處理好這些壓力,大學生就無法成功的進行社會化。因此,我們必須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路徑進行探析。
(一)從個人方面來說
1. 大學生要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樹立積極地自我意識
從復旦投毒案以及近年來多起校園兇殺案來看,犯罪嫌疑人多數都是沒有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矛盾型人格體現得較為明顯。積極的自我意識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起著積極的影響。我們個體自身要學會確立統一的自我、積極的自我,使自我調節(jié)形成穩(wěn)定性和確定性;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動形成積極地自我情緒體驗和自我態(tài)度,加強自我控制,以鞏固我們的自我意識。
2. 積極進行人際溝通,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當今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到萬千寵愛,進入大學的集體生活以后,由于生活方式、個性差異等等,極易引起人際關系矛盾。因此,大學生要學會進行良好的、積極地人際溝通,人際溝通是人際關系的前提與條件;人際關系是人際溝通的進一步基礎。擁有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才能我們大學生進行社會化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3. 樹立正確的社會動機和社會態(tài)度
當前正處于全球化的信息網絡時代,加之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權力意識、功利意識泛濫,因此,許多大學生并未樹立正確的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動機,不少大學生也認為權力壓倒一切、金錢壓倒一切,不以丑為丑。因此,成功的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化必須敦促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社會動機和社會態(tài)度。
(二)從外部環(huán)境來說
1.發(fā)揮家庭教育的支持性作用
家庭是學生進行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盡管大學生走入大學以后,家庭在時間、廣度上的影響力相對衰弱,但是家庭環(huán)境、父母親人依然對大學生起著重要的影響,他們對大學生的社會化起著重要的情感支持以及人生指導作用。
2.發(fā)揮學校的教化功能,使其成為大學生社會化的主陣地
首先,高校必須優(yōu)化課程設置,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其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精神鼓舞人、感染人;再次,高校要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后高校要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吸收國外教育教學的先進經驗。這方面,美國大學的架構或可學習:內容上,美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生活指導,生涯輔導等;實施途徑上,有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園生活的滲透作用、進行社會服務,設立健康圖書館等等。這些遠較國內簡單的心理咨詢室或者幾個課時的心理健康課更系統和全面。
[關鍵詞]人際溝通;技巧;傾聽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3-0206-02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較以前相比,復雜性、廣泛性增大,學生們開始步入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因為交往能力的高低成為青年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然而,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處理好與人交往的關系。如果我們能了解到溝通方式中的心理學原理及技巧,就有可能較好的度過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階段,減少因自我交往挫折產生的自我否定焦慮感。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個有關學生運用溝通技巧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摩擦”的案例。
亦柔是某高校一年級女生,來自某城市一個中產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入學近一年的時間里,她感受著繽紛大學生活帶給她喜與累的雙重感受。在家,有一個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小天地,可學校宿舍卻是4人間的大家庭,來自五湖四海的姐妹們將共同相處四年。這不,四朵姐妹花共同面對生活學習帶給她們的種種考驗。問及亦柔宿舍同學的相處之道時,她便滔滔不絕的如此道來:王霖給每個人的見面禮是一個“隔音耳塞”,原來睡上鋪的王霖晚上睡覺總是打呼嚕,她怕吵著大家,所以提前給大家做了預防工作,另外她也很委屈的講到,打擾大家她也不樂意,但是這個生理毛病需要大家多體諒。熱情活潑的李田有一個習慣,總是喜歡坐在下鋪亦柔的床上聊天,套近乎,恰巧,亦柔是個有潔癖的小女孩,平時最討厭別人坐她的床,在家里連她爸媽都不可以坐她的床,為了不破壞同學間的友誼,也為了照顧到自己的習慣,亦柔悄悄地鋪了塊卡通造型的大浴巾,解決了困擾她數日的問題。四朵姐妹花把宿舍生活過得熱熱鬧鬧的,真可謂是“出門在外靠朋友,大學友情綿又長”。
上述案例中的當事者交流包含了雙向性原則、設身處地原則以及真誠的原則,這是有效溝通的三個原則。設身處地,也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與角度來考慮問題是人際交往中有效溝通原則之一。是指在朋友交往過程中,把自己置于對方的位置上認識、體驗和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以求得心理上的相同。在與人交往中,應當將對方視為具有自己相同的個人權利和個人尊嚴的獨立個體,力求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這樣在交往中就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引起情感的共鳴。
一、解讀人際溝通
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間的心理關系??梢哉f,人際關系是與人類起源同步發(fā)生的一種極其古老的社會現象。溝通則是人類社會交往的基本過程,也是一切社會賴以形成的基礎。
(一)滿足社會性的需求
人是群性動物,喜歡群居生活,這是天性。社會學家馬斯洛也指出“社會性”是人類五大基本需求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所歸屬,是家庭中的一分子,與朋友在一起時被接納,在社會上被人尊重,這樣才能讓你感到你和他們同類,有類同的語言、生活與文化,如此生活一起,才能分享,才會產生樂趣,才能使生活有意義。
(二)增進自我了解、發(fā)展自我概念
每個人的自我了解來自自省,另外的信息來源即是他人。別人就像是鏡子一樣,當我們和他人互動時,可以從別人的反應或回饋中,發(fā)展出清晰、正確的自我畫像。因此,人際網絡愈廣就擁有愈多的鏡子,也就有多方面的回饋,讓你不必只從少量的回饋中就給自己下對結論,這樣對自己比較公平。
(三)甘苦與共、攜手互助
“與朋友分離的歡樂是加倍的快樂,有朋友分擔的痛苦是減半的痛苦。”當個人的成就、榮耀、快樂被自己的朋友分享,更能感受到喜悅與價值。而當個人有痛苦時,如果有家人或朋友在身邊安慰、鼓勵或協助,就不會感到孤單、無助,人也比較容易恢復信心,也有勇氣從失敗、痛苦中再站起來。
(四)促進身心健康
積極心理學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個人生理與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幫助。有人說寂寞會致人于死地,優(yōu)質的人際關系可以創(chuàng)造生命、延年益壽。很多醫(yī)學研究都發(fā)現積極、支持性的人際關系使人長壽,提高肌體免疫力,使人較少患病,也幫助疾病的復原。同樣的,寂寞、疏離等會導致心理疾病。令人痛苦的事莫不過沒人理會、沒人愛、被放棄、疏遠等,這些使人感到焦慮、沮喪、挫折、失望、自貶,會造成心理的失落、創(chuàng)傷。所以,積極的、支持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悅,而成為快樂、健康的人。
二、有效溝通的心理策略
(一)聽是首要的溝通技巧
“聽”具有五個層次。第一層是根本不聽,例如媽媽的嘮叨;第二層是假裝在聽,例如做青蛙狀;第三層是有選擇的聽,例如聊天、報告等;第四層是全神貫注地聽,又叫聆聽,例如音樂會,小道消息等;第五層是最高境界傾聽,用心去聽,即用同理心去聽。
另外,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個技巧就是移情換位,這是指有效的聽者是主動的聽者或能移情換位的聽懂別人的信息。具體分為表層和深層。表層:聽者簡單地解析、重述或總結溝通的內容。深層:聽者不僅有表層的參與,也能理解對方隱含的或沒有說出來的內容。
例如:甲同學與乙同學的交談。
甲:“我用了整整3個月時間來準備英語四級考試,下苦功夫來復習單詞、聽力等,歷年真題都做了很多遍了,但還是在聽力上失分太多,最后的總成績還是差3分,沒能順利通過考試,哎?!?/p>
乙同學:“我知道,你感到很難受,因為你已經非常努力地爭取,但還是沒有考好?!?/p>
心理學老師:“你投入了這么多精力和時間在這件事情上,足以見你對此事的鐘聲程度,卻由于自身基礎不夠扎實的原因沒能成功,一定非常難過,但整個過程中你積累了相應的經驗,并注意加強英語聽說能力的協調,接下來的備考一定會順當很多,如果需要老師的協調那以后我們多加強練習!”
分析:這里乙是表層的移情換位,心理老師則是一種深層的移情換位。因為他聽到了甲的言語外之意――由于公司內部協作的問題失去了業(yè)務。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訓練我們的聽知注意力;聽知理解力;聽知記憶力;聽知辨析力;聽知靈敏力。
(二)說――“鳥不會被自己的雙腳絆住,人則會被自己的舌頭拖累?!?/p>
一般而言,“說”可以分為這幾種類型。社交談話:通過語言接觸,分攤感覺,是建立社交關系的閑聊?!啊趺礃樱俊备行哉勗挘悍謹們刃母惺?,卸下心中重擔,屬宣泄溝通,是人際關系的劑。“擔任班長一職,為班級榮譽,你辛苦了……”傳遞資訊:交流雙方的對話像一場乒乓球比賽,你來我往,雙向溝通。
另外還要善于利用非語言因素。據調查分析,從交談中獲取信息中,視覺占55%,聲音占38%,語言占7%;非語言因素包括:使用您的聲音;語音與語調、語速、強調;使用面部與雙手;露出開朗、機警的微笑;使用眼睛;聲音與視覺協調一致;使用身體;身體姿勢、泄露信息、身體距離;讓對方開口;鼓勵別人談論觀點。提問的技巧:選擇性提問、婉轉性提問、協商性提問。
(三)看――觀察
留心捕捉臉部表情,我們可以試圖通過關掉聲音,“看”電視的方法來練習。學習洞察眼睛的變化,從瞳孔見好惡;肢體動作可以增添色彩與氣氛。
距離代表親疏。摯友:0.5M以下;一般:0.5~1.2M;商務:1.2~2.4M;公開演講:3.6M以上。
(四)寫
寫具備可以永久記錄;可以很好地組織復雜的材料,易于理解,可以事后閱讀等有利之處。我們需要在寫之前想清楚,再下筆;簡潔,用字鏗鏘有力;使用空格、段落、標題、字體、圖片等。比如選取一個生動的題目;“必須知道的事實”:選擇你希望傳達給對方的幾條最重要信息;關鍵詞:將“必須知道”的語句濃縮為關鍵詞;解釋、強化、推敲;加以強化:回應中心。
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總是伴隨著種種心理因素,其中有些對人際交往是起積極促進作用的,如對自我和他人的正確認知,開朗樂觀的性格,寬容大度的胸懷等,有些對人際交往是起阻礙作用的,如羞怯、猜疑、孤獨心理等。了解阻礙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產生的原因,并自覺消除這些心理障礙,才能有效地進行人際交往。
【參考文獻】
[1]張慶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黃紅,高青梅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關鍵詞:獨立學院;心理;素質拓展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12
一、開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的必要性
(1)學業(yè)動機偏低。梁迎春和趙愛杰(2008)在對獨立學院學生心理特點進行分析之后發(fā)現,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心理特點也存在其獨特性。獨立學院大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好,但學習過程中卻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缺少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人際交往困擾。申永東(2015)在對某獨立學院294例心理咨詢案例進行分析之后發(fā)現,咨詢頻率最高的為人際關系,比例高達20%,學生主要表現為交往方式不當,交往技巧不足而不善于交往,因個性敏感而交往受阻,自卑,不敢交往。
(3)情緒問題。情緒問題成為影響獨立學院學生心理的另一問題,引起學生情緒困擾的主要因素為自覺情緒波動較大,難以調節(jié),因一些小事情易引發(fā)抑郁、焦慮、恐懼等。
(4)適應問題。適應是心理健康的一項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學生必備的心理素質。由于從高中學習方式到大學學習方式的轉換,獨立學院學生面臨更多的不適應問題。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體系構建
(1)新生環(huán)境適應階段。新生剛剛踏入校門,對周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面對新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會產生很多的不適應,這個時期就需要對新生開展環(huán)境適應方面的入學教育,幫助他們對大學生活有一個總體性的了解。
活動內容:一是開展“參觀校園”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由相應學生組織帶領新生參觀校園教學樓、實驗樓、校史館,了解周邊的生活環(huán)境,了解學校的校園文化,為新生適應校園生活打下基礎。二是開展名字接力活動。通過游戲使新生在短時間內記住小組成員名字,使大家在短時間內相互認識。
(2)團隊協作階段。每個人都隸屬于某個團隊,大學生也不例外。建設一個團結友愛的班集體對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班級成員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增強班級凝聚力,提高班級同學的歸屬感。
活動內容:一是開展“同心協力”活動。本活動要求6~8人一組,兩人雙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對方一同站起。以此類推,每組每次增加1人。如果嘗試失敗,需再來一次,指導成功才可再加1人。通過此活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以增強團隊成員的歸屬感,激發(fā)學生的奮斗精神。二是開展“信任背摔”活動。本活動旨在增強團隊信任和團隊協作能力。
(3)人際溝通階段。走進大學的那一天起,新生就面臨著許多新的人際關系:新的同學、室友、老師、朋友、班級、學校等。人際關系緊張、敏感已經成為困擾大學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本階段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活動內容:開展 “搶坐紅椅子”活動。當大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請每個組員輪流坐在小組中間的紅椅子上,其他組員用實事求是的話語贊美他(她)。每個從紅椅子上下來的人都會非常興奮。通過這種活動可以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克服不敢交往、不愿交往的毛病。
(4)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階段。大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是否合理、實用,不僅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設計不好也會影響未來就業(yè),因此本階段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有助于大學生科學地規(guī)劃人生,使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在步入社會后會成就自己。
活動內容:開展“職業(yè)幻想”活動。本活動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內心所向往的職業(yè)。具體操作如下:想一想五年之后,你住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工作環(huán)境怎樣,工作閑暇時間做什么,家庭生活情況如何等。對此你有什么感受,你發(fā)現你最看重的是什么,現在你要做些什么才可以實現你向往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陳斯祁.關于高校學生綜合素質拓展訓練的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3(5):85-88.
中職學生年齡一般在15~18歲,屬于典型的青春期。此時他們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fā)生重大轉變的關鍵時期,是一個內心稚嫩卻又承擔超負荷壓力的群體。當外界社會、學校、家庭等眾多方面的壓力來襲時,有諸多的學生表現出茫然、不知所措的現象,并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和敵對、強迫等不良行為。而這些“問題”學生的引導與教育恰恰是近些年來中職生培養(yǎng)與管理工作中表現得越來越突出的重點與難點工作。其中護理專業(yè)又是中職階段中最為典型和主流的專業(yè),能夠反映中職學生心理困擾現狀。本研究試圖探究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心理困擾現狀,關注其身心發(fā)展情況,及時了解中職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擾類型,找到相關的應對策略,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同時為學校等相關部門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育管理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一、研究與方法
1.被試
本研究選取山西省某中職學校一年級護理專業(yè)全體學生為被試,總共282人,其中女生人數269人,占到全體人數的95.40%,學生年齡14~16歲(15.31±0.67)。
2.工具
通過各種心理困擾的研究,筆者發(fā)現多數研究采用理論研究方法,專業(yè)的測評量表較少,國外主要采用EPQ、SCL-90等對心理困擾進行測試,本研究亦選取SCL-90。
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由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10個因子90道題目組成,采用五點計分。據國內指標,任一因子超過2.5分且總分大于等于160分,可考慮篩選為陽性,需要引起重視,而如果任一因子分達到3分以上就需要重點關注。此量表使用簡便,測查角度全面,它對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qū)分能力,適用于測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困擾、有何種心理困擾及其嚴重程度。
3.施測過程
首先召開班主任培訓會議,對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及重要性進行闡述,并對具體操作過程進行講解,使每個班主任在測評期間都能夠起到合格輔導員的作用,從而保證獲取數據的真實可靠性。而后采用團體施測的方法,以班級為單位,由心理教師主持測試,當場發(fā)放問卷,新生填寫完畢后立即收回,測試時間為30分鐘。
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9.0完成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二、結果
1.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心理困擾與國內青年常模差異
將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心理困擾各因子得分與國內青年常模進行比較,整體得分統計與常模比較以及方差分析見表1。
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心理困擾各因子均分在1.61~ 1.92之間,并且十個因子均高于我國國內青年常模,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是該類學生得分最高、表現最為突出的五個方面。
2.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心理困擾類型及所占比例
將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所填的90項癥狀自評量表結果進行整理,統計數據得出每種心理困擾因子在大于2.5和3時的人數以及各心理困擾所占的比例,見表2。
表1數據統計中顯示,結果方差較大,數據離散程度高,說明有部分學生在某些心理困擾上表現較為嚴重。進一步統計見表2,各因子中有0.71%~ 4.96%的學生得分高于2.5分,任意因子分大于2.5的學生比例占到25.1%,其中人際關系敏感、敵對、焦慮所占比例最多,即他們均處于需要引起關注的位置。
三、討論
本研究通過調查的方法考察中職護理專業(yè)學生的心理困擾現狀,發(fā)現其心理困擾各因子方面均高于我國國內青年常模水平。這一結果說明該學段學生比國內青年在心理發(fā)展與生活方面表現出更多的不適與困擾。其中心理困擾狀況嚴重檢出率排在前三位的因子是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和焦慮情緒,這與中職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情況是一致的。
結合以上數據及日常工作分析,中職學生表現出以上心理困擾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方面源于中職學生是高中生群體中分流而來的、學習成績較差的一部分,是社會人眼中的“差生”。他們大多來自不太完整的家庭,比如單親或由爺爺奶奶帶大。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得到的關愛較少,思維感情比較敏感,而且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差,對自己選擇中職學校有較多的想法,更多的是在社會輿論的陰影下認為其比普通高中低一等。因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情緒,看不起自己或者周圍同學,不愿與人交往,從而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并夾雜復雜又矛盾的焦慮情緒。
另外一方面由于一年級學生剛剛到新的環(huán)境,對新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不適應,以及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可能不太關注人際交往方式方法,缺乏人際溝通技巧和經驗,導致他們在與同學的人際交往中產生不自在的感覺和自卑感。而貧乏的人際交往經驗、較為不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他們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中遭遇大小不同的挫折,而隨后過強的自尊和困境都導致他們表現出更多思維上的焦慮和┰輳更嚴重的甚至出現諸如與教師家長作對、打架斗毆、酗酒滋事等敵對負面癥狀。
[關鍵詞]團體心理;學科教學;輔導理論
[中圖分類號]G4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18-0008-02[ZW(N]
[作者簡介]蔡任娜(1987―),女,廣東潮州人,碩士,韓山師范學院教師。
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共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滲透到各個學科中才更有效果。團體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見和有效的形式之一,本文將探討團體心理輔導理論在學科教學中運用的意義及其具體方法。
一、團體心理輔導理論在學科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開展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創(chuàng)設平等、安全、溫暖、和諧的團體氛圍,讓成員在一系列的團體活動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接納自我,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fā)展的助人過程。
團體心理輔導有四大功能,即教育、發(fā)展、預防與矯正。在教育功能上,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人際交往技巧,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幫助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發(fā)展功能上,團體心理輔導能夠促進成員良好的心理發(fā)展,培養(yǎng)成員健全的人格。在預防功能上,團體心理輔導是預防心理問題發(fā)生的最佳途徑。在團體中,成員可以一起分享、探討目前或今后可能遇到的難題,以及研究積極、可行的解決辦法。這樣不僅可以讓成員收獲歸屬感與友誼,而且也可以預防和減少成員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在矯正功能上,團體心理輔導提供類似真實社會生活的情境,特別適合有情緒情感問題及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的個體。
目前,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很多理論與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幫助學生應對人際交往、情緒調節(jié)、環(huán)境適應等問題,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還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將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應用到學科教學中,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讓師生的交流與互動更加充分,進而提升了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這為尋找一種適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
另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并非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若能把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運用于其他專業(yè)課堂中,不僅可以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還可以讓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滲透性。每個班集體都是一個團體,每個學生都是團體中的成員,教師就是團體領導者,如果教師利用團體心理輔導理論與技術來管理班級,那么不僅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而且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自覺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團體心理輔導的主要理論及其運用
(一)團體動力學
團體動力學是指把團體作為一種心理學的有機整體,并在這種整體水平上探求團體行為或人的社會行為的潛在動力。團體心理輔導強調整個團體的動力性質,通過團體內積極的人際互動來增進團體的凝聚力,促進團體成員發(fā)生改變,而每個成員的改變也正是整個團體動力性的體現。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關注和利用班集體的團體動力。例如:設置合理明確的教學目標,使班級具有一致的目標導向;開展競爭與合作的班級活動,進而活躍課堂氣氛;采用民主和討論的方式強化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性。
(二)社會學習理論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在團體輔導中,要為來訪者創(chuàng)設一種充滿理解、關愛、信任的情境,而
環(huán)境的變化必將引起個體行為的變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情況,關心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交流在學習和生活上共有的困擾,并探討可行的解決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營造出真誠、支持、信任、接納的氛圍,讓學生放下防御、開放自己。
(三)人本主義理論
羅杰斯所創(chuàng)立的以人為中心療法,被廣泛地運用于個體咨詢、團體咨詢和教育等領域。它的基本假設是:人的本質是可以信賴的,如果給來訪者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氛圍,他們就會動員自身的大量資源去進行自我覺察、自我接納、自我實現,并最終達到心理健康的水平?;谠摷僭O,教師應對學生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并給予其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同理心。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錯誤的行為或者不良表現,應用關注的態(tài)度接納它;對學生良好的表現或閃光點,應給予及時的肯定。學生感受到越多的積極關注,他就越容易表現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的變化,進而也會提高教師的教學成就感。
(四)人際溝通理論
人際溝通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過程,它是人際關系形成的前提與條件。只有提高溝通技巧,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才能改進溝通的品質。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自己言語所傳達的信息,也要留意自己的非言語所傳達的信息,比如手勢、表情、語氣等。此外,教師要不斷地從學生那里獲得反饋,以減少溝通中的誤會,確保師生雙方的溝通是有效的。
(五)人際相互作用分析理論
在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人際相互作用分析理論劃分了四種生活態(tài)度:我不好―你好,這是抑郁者的態(tài)度,對自我和世界的評價都比較消極,急需他人的認同與關愛;我不好―你也不好,這是一種厭世或嚴重精神紊亂者的態(tài)度,持這種態(tài)度的人容易放棄自我、厭倦世界;我好―你不好,這是懷疑和獨斷的態(tài)度,持這種態(tài)度的人容易對世界和他人保持懷疑的心理,無法接受自己的錯誤,甚至攻擊和傷害他人;我好―你也好,這是健康的態(tài)度,既能肯定自我,也能認可他人。如果個體在其所在的環(huán)境中獲得自身價值以及他人的肯定的話,就容易形成這種態(tài)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到自我價值,并讓學生互相表達對他人優(yōu)點的贊美,形成欣賞他人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旅游;職業(yè)心理素質訓練;課程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69-02
據2011年中國旅游業(yè)統計公報,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國。與之相應,我國旅游高等院校的發(fā)展也呈現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截至2011年底,中國大陸共有2208所高等和中職院校開設了旅游相關專業(yè),在校生達108.33萬人。旅游業(yè)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產業(yè)性質,從業(yè)人員素質是決定旅游行業(yè)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高職旅游專業(yè)是旅游行業(yè)的重要人才培養(yǎng)基地。在對高職旅游專業(yè)畢業(yè)生的跟蹤調查中發(fā)現,學生在從事旅游工作時,因知識、技能欠缺而掉隊的較少,因心理素質欠缺而脫落的則占較高比例。這主要表現為自信心不足,人際關系處理不當,情緒波動大,易感疲勞,職業(yè)倦怠等。據統計,旅游專業(yè)畢業(yè)生首次就業(yè)于本行業(yè)的不足50%,而兩年后能繼續(xù)從事本行業(yè)的僅占40%,即近八成的旅游專業(yè)畢業(yè)生在兩年后從本行業(yè)流失,這無疑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F行旅游人才培養(yǎng)模式過于強調知識和技能,忽視職業(yè)心理素質的培育,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職業(yè)心理素質是指與職業(yè)相匹配的各種心理素質的總和,是勞動者對所在職業(yè)的態(tài)度與適應能力的體現,主要表現有職業(yè)興趣、職業(yè)能力、職業(yè)個性及職業(yè)情緒等。旅游人才作為服務型人才,其職業(yè)心理素質的要求具有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人際溝通與協作、情緒管理、思維靈活、良好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本研究以培養(yǎng)旅游專業(yè)學生職業(yè)心理素質為中心,進行調查論證和實踐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對于優(yōu)化旅游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一個有益的探索。
一、開設“旅游職業(yè)心理素質”課程的前期準備
(一)旅游行業(yè)人才心理素質要求調查
為了解市場對高職旅游人才心理素質的要求,我們訪談了旅游企業(yè)人事主管,并通過搜集國內外知名咨詢公司的市場調查結果,深入了解旅游行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要素,進行科學論證。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企業(yè)對旅游專業(yè)學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是人際合作、語言表達、創(chuàng)新、獨立帶團、經營管理、市場開發(fā)、計調外聯、資金管理等;最看重的職業(yè)素質為職業(yè)道德、團隊合作、服務意識、持續(xù)的工作熱情、進取精神等;最看重的基本素質是工作態(tài)度、文化素質、社會責任感、心理素質、思想品質、身體素質等。在對旅游專業(yè)人才成才要素的調查中,良好的吃苦能力、高能力、高尚的品德、溝通水平、工作經歷被排在前列。
(二)在校旅游專業(yè)學生心理需求調查
本研究課題組采用書面問卷調查方式,對海南職業(yè)技術學院2012級旅游專業(yè)學生進行了深入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調查結果顯示:41%的學生有人際交往的困擾,16%的學生有不良情緒如孤獨、失望、恐懼等,15%的高職生在學習方面有困擾,15%的學生感到無目標、迷茫,9%的學生對畢業(yè)后擇業(yè)有困擾,2%的學生有戀愛困擾,2%的學生在經濟方面有困難。學生對以上種種心理困擾的解釋是:32%的學生認為來自個人性格內向、膽小、自卑等;40%的學生認為來自大學生活不適應,對大學自主學習方式不適應,自學能力欠缺;12%的學生認為自己缺乏人際交往技巧;9%的學生認為當前社會就業(yè)壓力大;6%的學生對學習無興趣;1%的學生家庭經濟較差。
(三)旅游專業(yè)學生職業(yè)心理準備狀態(tài)
1.職業(yè)態(tài)度不佳。對旅游從業(yè)人員而言,服務意識是確立職業(yè)態(tài)度的根本。目前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受父母和親友呵護寵愛,沒有受過太多挫折,對旅游服務行業(yè)從心中看不起,認為服務行業(yè)臟、累,由此產生抵觸心理,就業(yè)后無法維持積極和持久的職業(yè)熱情。
2.職業(yè)認知偏差。高職旅游專業(yè)學生普遍缺乏自我職業(yè)認知,對專業(yè)就業(yè)方向缺乏了解,選擇本專業(yè)僅憑親友推薦或一時興起,對于專業(yè)是否適合自己,在就業(yè)崗位上是否快樂都缺乏思考。當學生畢業(yè)后面對就業(yè)市場時,缺乏必要的自信,對就業(yè)前景表現出憂慮和不安。
3.職業(yè)情商不高。情商是識別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旅游業(yè)是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工作時間長、強度大,與客戶接觸密切,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的學生常年在象牙塔中學習、生活,初入職場,面對各種人際沖突和工作壓力,難免出現情緒沖動和過激行為,非常不利于個人和事業(yè)的成長發(fā)展。
4.職業(yè)價值觀世俗化。高職學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對傳統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以金錢至上、享樂為先作為追求和信念,遇事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企業(yè)能夠給自己什么,而不是我能對企業(yè)有何貢獻,將企業(yè)培養(yǎng)看作理所應當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籌碼,缺乏感恩。
(四)教學方法學生接受度調查
最受旅游專業(yè)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實地實踐教學(20%)、案例教學(16.3%)、活動教學(14%)、情境教學(11.7%),最不受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課堂講授(6.8%)和網絡學堂(7.8%)。另外,有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于培養(yǎng)旅游專業(yè)學生人際溝通與協作能力,提高情緒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樹立團體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
二、“旅游職業(yè)心理素質訓練”課程開發(fā)
1.課程目標。通過職業(yè)認知、職業(yè)情商、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價值觀等心理素質訓練,培養(yǎng)具有良好服務意識和職業(yè)操作技能的旅游專業(yè)人才,以適應現代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需求。
2.課程特點和層次。(1)課程特點:①實踐性――將理論用于實踐,強調動手、動腳、動腦,走入市場,收集數據,在活動中形成新的認知;②實效性――以團體活動為主,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強化從意識到行為的調適;③實用性――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工作環(huán)境中的團隊合作精神、自信心,設置與職業(yè)環(huán)境相符合的操作性強的活動。(2)課程層次:認識自我、認識職業(yè)、認識環(huán)境三個層面,從低到高,由遠及近。
3.課程內容架構。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旅游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內容整合為基礎,將兩門課程中重合部分(自我認知、挫折應對、職業(yè)規(guī)劃、人際交往等)進行有機統一,形成新的課程體系。
4.教學方式。借鑒團體輔導技術,動靜結合、校內校外結合、游戲和思考相結合,參與性、互動性強,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突破對場地、器材和師資的限制,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并且給使用者提供了根據實際情況、具體情境和個體特點進行深化、改進和再創(chuàng)新的空間。
5.考核方式。成績的構成以實訓評定為核心,分為五個部分:一是實訓手冊的記錄,包括每個項目的學生完成情況和心理體會,占15%;二是團隊總分,以各項目團隊成績構成,占35%;三是組長評分,包括考勤及努力程度、團隊貢獻等,占15%;四是企業(yè)評分,占15%;五是教師評分,占20%。
團體心理輔導的旅游專業(yè)大學生更愿意理解別人、悅納自我,更善于控制情緒,樹立了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
三、“旅游職業(yè)心理素質訓練”課程的實施和成效
課題組根據調查結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yǎng)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分三個階段,從實驗課、專業(yè)必修課逐步進行課程開發(fā)和教學推廣。
1.教學實驗階段。跨年選取2010級和2011級旅游管理專業(yè)作為試點班級。在開課前夕,課題組有針對性地對實施教學實驗的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課程實驗中期,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反饋,了解學生的要求和需要,及時修改和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學期結束前,對實驗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課程測評表明,學生對課程持積極的肯定態(tài)度,認同度超過了總人數的98%。在效果方面,從問卷調查表明,學生的意志力水平、人際交流、情緒操控、沉著自信、團隊合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職業(yè)認同度相比開課前有明顯提高。專業(yè)必修課階段。由于課程在教學實驗階段取得了突出的實驗效果,2012學年第一學期,“旅游職業(yè)心理素質訓練”課程被選為旅游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根據旅游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課題組調整了授課內容,并在全校精選任課教師,組成了一支集專業(yè)性和綜合性于一體,包含了旅游、心理等專業(yè)骨干教師的優(yōu)秀教學團隊。在課程實施中,增加了專題辯論、校外實踐、第二課堂活動等內容。學期結束的課程測評取得了比預想還要好的效果,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達到98%。學生一致認為該課程提升了職業(yè)綜合素養(yǎng)。
2.學生總體評價。綜合學生的意見及課程測評的結果,學生對課程的主要評價如下。(1)內容豐富,上課方式新穎,課堂教學寬松,增加了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學習。(2)通過角色扮演的練習,能夠學會換位思考,提高了交流水平。(3)在實踐演練中,職業(yè)定位更為清晰。(4)起到指引學習的作用。
旅游專業(yè)學生能否成為合格的從業(yè)人員,與其在校期間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及方式有相當緊密的聯系。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把職業(yè)要求和我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現狀和高職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tài)相結合,重視旅游專業(yè)學生的職業(yè)心理素質培養(yǎng),才能真正體現高職教育的優(yōu)勢和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2011年中國旅游業(yè)統計公報[N].中國旅游報,2012.
[2]伍育琦.旅游專業(yè)加強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探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0,(11).
[3][5][7][9]李因,汪艷麗,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調查研究[J].旅游學刊,2009,(7).
[4]李俊菊.有關上海高職旅游專業(yè)學生職業(yè)素質的探討[J].管理觀察,2009,(5).
[5]洪楠.高職旅游專業(yè)學生職業(yè)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J].高職專論職業(yè)教育研究,2008,(11).
[6]曠永青,劉莉湘君.團體心理輔導在旅游專業(yè)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中的運用[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7,(8).
[7]丁茂芬.職業(yè)心理素質訓練[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8]招耿春.高職開設跨學科綜合性基礎課程的現實意義及成效分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0,(9).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壓力管理;EAP服務步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136-02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員工幫助計劃,是企業(yè)或組織為員工提供的系統、長期的援助和福利項目。主要是通過專業(yè)人員對組織以及員工進行診斷和建議,并提供專業(yè)指導、培訓和咨詢,幫助員工及其家庭解決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從而提高績效,改善組織氣氛和管理。本文在對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學一線教師進行壓力狀況調查的基礎上,了解教師對員工援助計劃的需求情況,設計相應的EAP服務實施步驟來調整其工作狀態(tài)。
一、針對學院全體教師的壓力管理EAP模式三級干預方案內容設計
根據教師員工所需要幫助的程度不同劃分三級干預方案。其中第一級干預水平主要突出預防和發(fā)展;第二級干預水平主要側重于應對教師員工的短期壓力問題;第三級干預水平這是處理有重度壓力問題的教師員工。
第一級干預水平所關注的主要目標群體是全體教師員工,或者說是壓力狀況正常的員工。這一水平的工作目標是以提高這一群體的整體心理素質,開發(fā)其內在潛力,防范于未然,以疏通簡化溝通渠道為主,從而達到提高教師工作狀態(tài)及工作績效,進而增強學院的競爭力。干預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通過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或是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以達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
第二級干預水平關注的主要目標群體是存在輕度壓力管理問題的員工。主要的工作目標是安撫壓力下出現的壓抑、恐慌、焦慮或其他不良情緒,并對癥狀較重的當事人作出必要的轉介。這一級干預需要通過專業(yè)的EAP團隊來操作,方式主要是通過個體咨詢、團體咨詢、咨詢熱線和網絡咨詢等方式進行。
第三級干預水平關注的主要目標群體是存在重度壓力問題的員工,也就是轉介到專業(yè)治療機構或法律、勞動仲裁部門的個體。這一干預方案水平以當事人的康復或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要求做好對這些機構的評估和當事人的跟蹤調查和監(jiān)督工作,干預方法主要是心理咨詢和專業(yè)治療。
二、EAP服務實施的步驟設計
準備工作做好后,就進入了EAP服務計劃的實施階段。
(一)工作狀態(tài)調查
針對學院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的調查研究是EAP服務計劃順利有效實施的前提。其目的是發(fā)現和診斷影響工作狀態(tài)的根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減少或者消除不良或不利的組織管理因素。調查應以外部服務商的專家為首,EAP項目小組協助來完成。
調查過程中還需要各個部門的配合。調查由專業(yè)人員采用編制的工作狀態(tài)調查表和相關因素訪談為工具,以測定員工目前的工作狀態(tài)和影響因素。
通過對教師進行訪談和發(fā)放問卷等方式確定影響教師工作狀態(tài)的相關因素,發(fā)現外界及組織、個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才能做好改善環(huán)境等后續(xù)工作。
(二)建立利于調整工作狀態(tài)的相應制度
建立調整工作狀態(tài)的相應制度需外部服務商和學院EAP領導小組共同參與。主要內容應該涵蓋有利于個人發(fā)展及人際溝通方面制度。其中關于個人發(fā)展方面的內容:員工性格調查、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制度等方面的相關制度;關于人際溝通方面的內容:意見箱、員工態(tài)度調查等方面的相關制度。
(三)壓力管理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推廣
做好學院內部教師壓力管理EAP項目的宣傳和推廣,樹立教師對EAP項目的正確認識,鼓勵其積極參與使用EAP服務,學院EAP項目小組為每位員工發(fā)放EAP使用手冊,內容包括:
簡要介紹心理健康的標準及不良心理的癥狀及其危害
EAP服務項目使用的保密性原則
鼓勵員工使用EAP服務項目的相關政策
學院提供的EAP服務的內容和形式
通過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來增強教師對心理問題的關注和意識,初期的宣傳到位將會為后來的EAP項目的良好運轉打下堅實基礎。
(四)組織調整工作狀態(tài)的相關培訓
進行相關培訓之前,組織需進行培訓需求分析,使培訓達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訓課程的開發(fā)和設置應當切合組織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诰徑饨處焿毫顩r,調整工作狀態(tài)的目的,所涉及的EAP培訓的主要內容有壓力管理培訓、職業(yè)心理健康培訓、交互作用分析培訓、人際關系能力培訓、團隊建設培訓及時間管理培訓等。EAP培訓是針對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設計的覆蓋職業(yè)心理健康、人際溝通、時間管理、壓力管理、及工作與家庭平衡等多個領域的培訓,協助組織培養(yǎng)和開發(fā)員工自身的巨大潛力和力量,在提升教師員工的工作狀態(tài)的同時,能夠實現組織管理的提升和效益。因此,為了使培訓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選擇適合教師員工特點的方法。常見的方法有:講授法、研討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游戲法等等。這其中,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會絕對完美,EAP培訓應該具體的情況,特別是培訓內容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為了提高培訓的效果和質量,一般情況下,并不強調單一使用某一種方法,而是將各種方法配合起來使用。
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的積極情緒與體驗、積極的人格品質、積極的環(huán)境關系等方面。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幸福、希望、自信、快樂、滿意是人類成就的主要動機,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核心要素。目前,積極心理學已經在社會各領域里被提及或運用,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運用于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如何挖掘員工的積極心理品質以提高企業(yè)或組織的績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網“2005年中國員工心理健康”調查的結果表明,在所有的調查人中有25.04%的被調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在普通員工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高達33.30%,而且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員工存在不同的心理問題,自然而然對企業(yè)形象、管理成本和企業(yè)效益產生負面的影響。當然,對員工出現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采取彌補措施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維護員工心理健康、發(fā)揮員工積極性、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人力資本管理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徑。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認為,管理者應該去挖掘員工自身存在的勇氣、樂觀、希望、誠信、毅力、快樂等積極心理品質,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困擾,發(fā)揮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企業(y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企業(yè)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原理,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開發(fā)員工積極心理資本,培育員工的積極心理品質極為重要。
一、培養(yǎng)員工積極樂觀的情緒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情緒是使員工快樂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員工具有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那么,也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能夠較好地協調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升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積極樂觀的情緒,可以拓展中員工的思維,消除消極的思維定勢,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工作、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以積極的姿態(tài)去迎接工作中的各種挑戰(zhàn)。
1.以人為本,實行情感管理?!耙匀藶楸尽?,實行情感管理就是要注重人性,實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就是激發(fā)員工的積極性,消除消極情緒。管理者必須尊重、理解、關心員工,充分信任員工,相信員工都有能力、潛力走向成功,給每一個員工提供發(fā)展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員工的潛能、發(fā)展員工的個性,真正體現員工工作的“主人”地位。積極心理學認為,只有當員工得到尊重、理解、關心、信任,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工作、發(fā)展、創(chuàng)造中的快樂,從而產生幸福感和滿足感,最終實現企業(yè)的績效目標。
2.樹立員工的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來自堅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比金錢、勢力更為有用的心理條件,是人類發(fā)展的可靠資本,能夠使員工克服障礙、擺脫心理危機,走向事業(yè)的成功。樹立員工的自信心,就是要求員工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對待自我,能夠正確地坦然面對工作中的困難與挫折,勇敢地迎接社會生活的挑戰(zhàn),并對未來充滿信心。
總之,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積極樂觀的情緒、情感體驗不但能幫助員工消解工作中的壓力,增進員工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培養(yǎng)員工積極的人格品質
積極心理學特別注重的人性的優(yōu)點而不是人性的弱點,目的在于幫助人們尋求持久的快樂和成功。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激發(fā)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人就會快樂。積極心理學認為,員工的積極人格品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是衡量員工內在精神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如何提高員工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使其形成正確的幸福觀,對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具有特殊意義。
2.樂觀。積極的樂觀人格品質作為一種積極心理資本與工作績效有著很強的正相關性,對員工身心發(fā)展都有積極影響。大量實踐表明,員工樂觀的心理品質對工作場所的績效有積極促進作用。
3.自我決定感。自我決定理論(SDT)認為,當三種的心理需要:自主性、關系和能力得到滿足時內在動機最有可能發(fā)生。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管理者必須關注員工的自我決定感,以提升員工的滿足感、滿意感,最終實現企業(yè)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
三、營造積極的工作環(huán)境氛圍,培養(yǎng)員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的本質力量的表現,是人們工作、生活的內動力。員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員工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諧的人際關系、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以增強其心理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實現企業(yè)和員工的“雙贏”局面。
1.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管理者要加強對員工日常生活工作的關心,加強企業(yè)的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體現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理念,體現大家庭的溫暖,滿足員工職業(yè)歸屬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人際溝通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人際溝通是釋放和緩解壓力、增強自信心、營造良好人際關系、提高企業(yè)團隊凝聚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2.培養(yǎng)員工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樂觀的員工常??吹缴畹墓饷髅?,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抱有濃厚的熱忱,并在其中發(fā)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也能不畏艱險,勇于拼搏,敢于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管理者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實行人性化管理,要幫助員工優(yōu)化心理素質,幫助員工營造健康快樂的工作氛圍,培養(yǎng)員工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最終實現企業(yè)和員工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