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外語教學中語言體系要素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外語教學中呈現(xiàn)的情景例句主要有三類:課堂學習范疇、校外真實的環(huán)境和系統(tǒng)闡述的知識。文章討論了情景例句的呈現(xiàn)形式主要為隱性教學模式和顯性教學模式,中國的外語教學更重視顯性教學,其語法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點,要教給學生語法結構的形態(tài)和模式。介紹語言點的一般模式主要是導入、啟動、釋義、練習和即刻運用。學生可以用習得的語言知識點來自己造句,從而產生自己的有效語言輸出。
在外語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語言所指代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語言要素的使用方法。要教給學生說母語的人是如何運用這門外語的,語言是如何在母語情景語境中呈現(xiàn)的。這種語境既要說明語言各要素的意義,又要呈現(xiàn)它們的用法。好的情景例句不但可以讓學生記住更多老師講解的例句,而且學生可以用習得的知識來自己造句,產生自己的語言輸出。
一、情景例句的呈現(xiàn)類型
在外語教學中呈現(xiàn)的情景例句主要有三類:課堂學習范疇、校外真實的環(huán)境和系統(tǒng)闡述的知識。情景例句使用最多的例子還是來源于學生自己熟悉的生活,比如教室或學校這些周邊環(huán)境。但是學生的生活并不拘泥于這些地方,可以利用的情景例句可以更多,可以擴大到家庭、朋友圈、生活經歷這些范疇。外面的世界可以給外語學習提供很多的情景例句,比如可以運用無窮無盡的各種故事作為例句來講解各種時態(tài)。來自學生自己沉浸其中的生活場景的例句有更大的可懂性。[1]這些情景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被模仿出來的,很多教外語的老師都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擅長編造例句,當然真實發(fā)生的故事也經常被老師用來做情景例句。普遍認為來源于真實生活的情景例句更好,但是真實的語料可能比較復雜并且難以理解,所以可以通過模擬、改造來源于真實生活的真實例句來避免這些缺憾。比如在教“除非……才……,否則……?!边@個語言點時,前者是順承,滿足條件,得到相應結果,否則是轉折。老師可以舉這樣來自生活的例句:“除非你考上好大學,我才會給你買吉他。否則我不會給你買?!痹诎幢?選擇情景例句的時候,教師在選擇舉例的時候,應該考慮所選例句的正確性以及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很多時候,教師應當反思,為了創(chuàng)造情景而編造的故事是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選用難度適中、情境完整、場合鮮明、語言標準的情景例句。比如說在教“檢查”這個生詞的時候,漢語老師舉這樣的例子:“媽媽給孩子檢查作業(yè)”。缺乏這種顯性文化支撐的留學生并不能理解這個句子的含義,他們會想:什么是檢查作業(yè)?如果教師在舉這個情景例句的時候,能把情境交代完整,接著說:“把作業(yè)拿來媽媽看一下,寫完了沒有?寫得對不對?有沒有錯的地方?”這些內容鮮明準確的情景例句可以更明白地交代“檢查作業(yè)”的語義與用法。值得指出的是語言知識點雖然可以在一個例子的上下文中呈現(xiàn)出來,可是為了準確的重現(xiàn)或立即的運用,例句也可以進行變換。
二、情景例句的呈現(xiàn)形式
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會講解語法術語來解釋語法條例,這就會產生一些問題。首先學生會覺得本來學習語法就比較抽象,再加上那么難的語法術語要理解,學生會覺得語法學習太難了。其次,這種講解對于只說一種單一語言的初級學習水平的同學來說,老師可以用他們的母語來講解目的語的語法。在多語種母語學生組成的班級里面,老師除了目的語之外,很難使用其他語法來解釋所講授語言的語法知識。有效并能減少學生畏懼之心的語法呈現(xiàn)方式是讓學生沉浸在目的語言中,教師努力用多種方式呈現(xiàn)語法形式。對于高階學生來說,教師用目的語來解釋語法知識可以讓他們的語言水平獲益,但是低階水平的學生必須用更簡便易懂的方式來引介語法知識。這種方法就是隱性教學(ImplicitInstruction)[2],即學生在一定情境中自己體會和主動學習。和傳統(tǒng)的高階學生用目的語來解釋語法規(guī)則不同,低階隱性階段教師不介紹語法術語,也不講解語法規(guī)則原理,利用學生主動學習來發(fā)現(xiàn)語法的奧秘和自我習得語法的規(guī)則。近些年新產生的教學法如全身反應法、基于內容的教學法、交際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基于使用的教學法都屬于隱性教學的范疇。[3]隱性教學法提倡學生主動來習得語言規(guī)則。中國外語教學重視老師講解語法規(guī)則,一般老師喜歡詳細講解語法結構和語法知識,也就是重顯性教學,輕隱性教學。比如對一些復雜的規(guī)則,用線性序列來表述,例如:“把”字句:主語———“把”———賓語———動詞———其他成分?;蛘哂霉絹肀磉_,例如:“把”字句:S+把+O1+V+O2+其他成分(我把鑰匙忘在家里了。)這種講解都屬于顯性教學的范疇。西方外語老師多提倡隱性教學[4],外語老師往講臺邊一坐,可樂罐一打開:“來,我們用目的語來聊一聊吧?!焙椭袊鴳T常的顯性語法教學正相反,西方重隱性教學,輕顯性教學。通常,語法規(guī)則的表述可以用圖表或公式來表示。比如,在漢語教學中常見的句型“程度補語句”可以用表2的結構公式來表述。教師把語法結構列出來,幫助學生模仿練習新的語言點。學生先理解老師講解的語言點,然后根據(jù)老師給出的公式和例句自己造句,通過這樣先輸入后產出的機械性練習,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這個語法知識點。[5]這種機械性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替換練習反復訓練語言點結構,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習得語法點的知識體系。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練習使用剛學過的語言點,越用越熟練,從而達到內化于心,量變產生質變,可以做到熟練習得。英語教學中同樣可以使用這種替換練習教學法。比如說在教語法結構“Wouldyouliketo+動詞”這個語言點的時候,后面的這個動詞可以反復替換練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造出無限句子,比如,Wouldyouliketogotothezoo/lendmeahand/playbaskedball?再比如教學生“我非常喜歡———”這個句式的時候,可以教給學生這個句式結構“Ilike———verymuch”或者也可以說“Ireallylike———”。例如:Ilikethisnewhat/room/shirtverymuch.OrIreallylikethisnewhat/room/shirt.呈現(xiàn)情景例句的方式有很多種,沒有哪一種方式是萬能的。像上面舉例說明的分解替換模式,就不適用于有的情景例句的呈現(xiàn)。比如,It’sgettingonmynerves./Thesoundwasmaddening./Thenewsupsether./Thatgirlreallybugsme./Hegotmebentoutofshape.這些表達方法表達的意思都是“真讓人心煩”,但是就不適用前面介紹過的替換練習教學法。
三、介紹語言點的一般模式
通常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語法的一般常規(guī)模式來講解語言點。這種一般常規(guī)模式通常由五個部分組成:導入、啟動、釋義、練習和即刻運用。導入是將新的語言點通過情景例句引入的過程,學生接觸新的重要概念,了解關于上下文語境的信息,學生要理解語境,理解新語言點的含義和用法,這些信息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說外國學生在漢語課上學習《濫竽充數(shù)》,老師可以復習前面學過的課文里出現(xiàn)的若干成語如戀戀不舍、素不相識、喜新厭舊等,復習含有這些成語的情景例句,總結出成語的概念,導入本課的成語“濫竽充數(shù)”。教外國人的漢語課如此導入,同理,教中國人的英語課也是如此。老師也可以先引介幾個常用英語成語: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Whitenight(不眠之夜)、sparenoeffort(不遺余力)、Harmonybringswealth(和氣生財),引介出英語里的俗語和慣用語的知識,通過這些成語導入到本課的新內容。在啟動階段,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正在教的知識點。[6]如果學生已經學會了,再教授已掌握的內容學生就會覺得無聊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來判斷下面要進入的環(huán)節(jié)。如果學生還沒有掌握新知識點,教師就要啟動下面的釋義環(huán)節(jié)。如果學生還有輕微的錯誤但已經基本掌握了新語言點,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跳過釋義環(huán)節(jié)直接進入下一環(huán)的練習階段,通過練習來糾正那些細微的錯誤。比如sold,在美國電視劇《瑞克和莫蒂》里,瑞克說:“Allright,Goddamn,sold!”sold是什么意思呢?教師就可以跳過“賣”的釋義進入到下一項難一些的講解:這里的sold是I’msold,表示“我被說服了”“我同意你的說法”,“你說的對!”的意思。再比如瑞克說:“Well,glasshalf-full!”這句話對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教師就要引領學生進入釋義環(huán)節(jié),講講glasshalf-full和glasshalf-empty:如果一杯水還剩下半杯水,你會說是“半滿的”還是“半空的”?前者表示樂觀,后者是悲觀。然后引領學生對對“glasshalf-full!”進行釋義,在這里它單獨成句,表示“要樂觀起來!”的意思?!皢印笔且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判斷學生對新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據(jù)此判斷應該進入下面的哪個環(huán)節(jié),往往感受到能學習到新知識會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釋義有很多種方法,教師要講解新語言點的規(guī)則、構成、用法,要布置學生做相關的練習。比如鐘南山院士曾呼吁聚餐時盡量用公筷,“公筷”英語怎么說?是不是publicchopsticks?老外認為幫人夾菜是一種“服務”,所以用serving(為……服務)這個詞,“公筷”可以說是“servingchopsticks”。還可以進一步舉個例子:Whendiningoutside,weshoulduseservingchopsticks.學生學會公筷的意思和用法之后,還可以進一步補充“一次性筷子”的說法“disposablechopsticks”。練習階段是對新學語言點知識的正確重現(xiàn)。這個階段對準確性的重視和要求要超過意思的理解和應用。[7]教師要更關注學生對新語言點的掌握是否準確,語法用得對不對,發(fā)音讀得準不準。例如,漢語教師給學生講解語言點“不但不/沒———,反而———”的時候,可以給出圖1的結構公式。學生依此結構公式造句:“他吃了藥不但沒好,反而死了”。這個句子從準確度上來說沒有問題,只是中國人在真實語境中不會這么表達,但是學生理解了這個語法點,也達到了教師教學的目的,在初級階段,教師對此類問題可以不必立即進行糾錯。再比如學習表示進行的“動詞+著”的時候,學生做練習時用新學的語言點“著”造句的時候,一位同學說:“你坐著呢?”另一位同學回答說:“我坐著呢?!边@個練習說明學生掌握了新語言點的意思,語法知識是正確的,但是沒掌握其用法。從語用上來講,這樣的問答毫無實用交際性價值,中國人從來不會說這樣沒有交際信息量的對話,連沒話找話都不會這樣說。但是在外語學習階段,從語法學習的角度來說,應該肯定這樣的表達。有的時候不一定非得把語言點講解得多有趣,設計一些有意思、有針對性的練習,學生愿意練,練多了,也就記住了。老師講得再生動,最后也須通過學生操練才記得住。語言點掌握了之后,就進入了即刻運用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會拋開老師講的課本上的例子,嘗試用他們新學會的語法句型來造句,來交際。這時也是檢驗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新學知識點的意思、用法、結構的好時機,如果檢驗成功了,學生會對自己的語言學習充滿信心。比如老師說“accept/receive”的意思分別是接受和收到,在造句的時候,會經常用錯,就像是like和love的區(qū)別,我喜歡他不代表我愛他?!睂W生造句,假如一個人向你送玫瑰花,你說accept,那就代表你答應了他的表白,如果你說receive,意思就是你拒絕了他。這樣的即刻運用代表了學生掌握了新學的知識點。圖2就是語言點引介的一般模式。在導入和啟動階段,如果學生對語言點掌握情況良好,教師掌握情況之后就可以靈活調整直接進入即刻運用階段。比如老師強調“桔子”不是“orange”,在英語中,orange的意思是橙子。桔子的正確英文表達有兩個:(1)mandarin[mndrin],(2)tangerine[tndri:n]。學生就會造句:“Pleasegivemeacupoforangejuice?!边@表明學生知道“orangejuice”是橙汁的意思,這個練習學生已經進入了即刻運用階段。
四、結語
中國學生的英語能做到辭藻華麗是很少有的,句子也常常比美國學生短,關鍵是邏輯性和結構的問題。讀寫能力是所有教育的基礎,也是最難的一種抽象的批判性思維。它不僅與博雅教育的哲學內涵相呼應,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導入、啟動、釋義、練習和即刻運用也的確是眾多綜合課程的主要授課形式。這種流線式的教學過程一氣呵成,學習方法特別適合初級語言學習階段。
作者:吳海燕 單位: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