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入學教育新聞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要加強對學生美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踐證明,成功的語文教學,既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也必須合乎美學的規(guī)律。著名的語文教育學家劉國正先生說過:"語文教學既要有嚴謹的科學性,又要有感人的藝術性。"感人的藝術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與創(chuàng)造。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基礎、心理素質,憑借教材,挖掘美的因素,營造寬松和諧的氣氛,創(chuàng)造美的意境,有效融入美的教育。
1.借助語文教材,挖掘美的因素
"培養(yǎng)審美情趣,主要是以課文作為憑借。"首先要挖掘自然美。自然美是非常廣泛的,教材中寫景狀物的文章往往表現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寫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自然景物,從而表現出春到江南的艷麗、柔和、溫馨、生機勃發(fā)的美。《荷塘月色》則為我們描繪了明凈清亮的月下荷塘、輕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縷縷荷香,以及心懷淡淡的哀愁和喜悅獨步月下的作者組成的靜謐、和諧,充滿著優(yōu)美的詩情畫意的自然之美。其次要發(fā)掘社會美。社會沒是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現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會斗爭美、勞動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會美中占據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進步的人生觀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土地》寫了勞動人民為保衛(wèi)土地和爭取成為土地的主人而進行的斗爭?!逗商猎律泛汀锻恋亍穬善n文既表現了人的美,又體現了社會斗爭的美。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則蘊含著勞動美。再次,文學美又主要表現為語言美?,F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蘊藏著豐富的語言美的資源。借助語言所表現出來的美是獨特的,不同體裁的文章各具獨特的美。如小說中環(huán)境描寫的精致美,心理描寫的細膩美,散文的意境美,雜文的犀利美,詩歌的音韻美,說明文的準確美,應用文的規(guī)范美等。美的因素無處不在,需要善于挖掘。
2.依托語文課堂,創(chuàng)造美的意境
2.1情感的和諧美。作為在課堂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就必須注重對學生情緒的感染,通過它來刺激、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的心理活動潛能,使他們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況下進行學習。對學生情感的感染取決于教師的表情。教師的表情如同直觀的教具,學生不難從中讀出教師的各種心態(tài),并能隨時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反應。"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馬卡連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根據不同的審美對象,在講課時使用不同表情,靈活多變,"情動而辭發(fā)"、"披文以入情",學生就會有如臨其境之感,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在這美的氛圍中,學生"就會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在你教的這門學科領域有所創(chuàng)造",就能實現教師所期望的美育效果。
2.2內容的新奇美。眾所周知,教學內容和形式無論多么豐富、美妙,如果學生早已熟知,就很難產生美感。從生理學角度來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勞的,需要變異和調劑,需要新鮮的刺激。青少年在這一方面尤為突出,他們天性好奇,注意力難于集中。因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考慮內容的豐富美、條理美等外,必須竭力創(chuàng)造新奇美。如鐘德贛老師創(chuàng)立的"五步三課型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就十分重視這一點。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過程中,擬編思維訓練題、分小組討論,在單元結束時,讓學生出單元測試題……這一系列"反常"做法,大大刺激了學生感官,引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從而產生了由此產生的新奇美引發(fā)的良性效應。
2.3流程的節(jié)奏美。長期的教學實踐讓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的流程中,興奮點的遷移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的。上課鈴到正式進入新課的幾分鐘內,學生的興奮點仍在課間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鐘是學生注意力集中的,隨之漸漸回落。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點、難點、特點要仔細講、切實練,讓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都處于亢奮的積極狀態(tài),體現一個"緊"字。一些非重點或已多次遇見過的知識點,則可以讓學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體現一個"松"字。總之,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心理流程,講究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做到張弛有度。
3.發(fā)展語文教師素質,傳承美的教育
3.1教師的語言美。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授業(yè)、解惑均離不開語言,教師的主導性亦是靠傳授的語言來體現。語文學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關于語言的一門學科,作為肩負語文學科教學的語文教師,無疑應是語言應用的典范。語文教師在傳授過程中使用規(guī)范、簡潔、幽默、嚴密且富有情感的語言,是"粘"住學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美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在講授課文內容時,能配上相應的語聲、語調,使語聲有高有低、抑揚頓挫,形成旋律,體現出不同調式特征,課堂教學就會具有"不可逆轉和無法估量"的作用。
3.2板書的簡明美。板書是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處理教材的基礎上,在課堂以簡明的文字、線條等,將課文內容提綱挈領地在黑板上再現出來的直觀教學手段。好的板書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復習、鞏固所學知識,還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筆記能力,同時,還能給學生以美感,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板書的特點最主要、最突出的應是簡明。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不遺余力地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好板書,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再創(chuàng)美的氛圍。
論文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文化背景知識;文化教學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由于受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高職英語教學往往只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對學生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這使得學生對中西文化傳統習慣、價值觀、宗教信仰、語言思維及社交規(guī)約等方面的差異缺乏了解。不少學生雖然通過了應用英語B級、大學英語四級統考,但在實際的語言運用及與西方國家人士交往中,時常會出現直接套用漢語的語言和行為習慣的情況,令人貽笑大方??梢?,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能力最主要的途徑是在教學中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輸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文化教學。本文結合高職英語教學的實際,探討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背景知識的必要性、教學原則及教學策略。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信息輸入的必要性
1.語言學習的需要。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播和繼承的重要手段。語言承載著文化的信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思維模式、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傳播和繼承都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記錄。另一方面,語言的進化和發(fā)展同時也受社會文化的制約和影響。社會文化總是在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之中,這些變化和發(fā)展往往對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產生影響,也會對交際模式、語篇和修辭原則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制約著語言的存在、傳承和發(fā)展。因此,學習一門語言如果缺乏對其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往往會陷入語言陷阱??梢?,學習一門外語離不開對這一門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應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
2.現代外語教學的需求。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我國與世界各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和深入。這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的各個專業(yè)的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外語學習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劉艷秋指出,“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必要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也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去汲取英語文化知識,包括英語國家政治、文化生活、風土人情及交際規(guī)約等,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的交際能力,從而消除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
3.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高職英語教學不僅僅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同時也是向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結合教學需求輸入相關的文化信息,包括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價值觀、宗教信仰、交際規(guī)約等知識,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文化素養(yǎng)。將語言融入文化背景知識中教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提高對語言使用情境的認知能力,從而形成在特定情境中使用恰當語言表達形式的語用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信息輸入原則
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一部分,是為語言教學服務的。因此,文化信息的輸入就不能帶有任何隨意性,而應遵循以下的原則:
1.相關性原則。高職英語教學應以語言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輔。因此,文化教學內容上不能脫離教材內容,而必須是與教學所用的教材內容緊密相關,包括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風土人情、典故及情景交際中的社會關系、文化概念等等,但如果是與教學內容不相關或關聯不大的文化信息,則可根據學生需求來定或完全可以忽略。
2.實用性原則。高職英語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為目的,教學內容上突出的是其實用性和針對性。因此,在文化教學內容也應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由于高職教育主要培養(yǎng)從事生產、管理、服務及技術性行業(yè)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文化教學內容上應考慮精選與學生專業(yè)及今后從事職業(yè)有關的內容;其次,考慮與中西方社交有關的內容。這樣,才能使文化教學服務于學生所學專業(yè)及未來工作需求,緊扣高職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3.適度性原則。高職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不是進行科研和學術交流,而是為將來從事有關的涉外業(yè)務工作做準備。因此,文化背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就不能按大學本科教學的要求來教學,而應根據高職英語教學夠用原則來教學。這即是說,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不必強調文化教學的理論性,而應注重文化現象、中英(中西)文化差異信息輸入。教學方法上應循序漸進,由淺到深,引導學生對跨文化交際問題的思考。同時,教學內容在考慮到實相關性和階段性原則外,還要考慮文化項目的代表性問題,應主要選取主流、有廣泛代表性的文化內容,使文化教學符合高職英語教學的需求。
4.系統性原則。文化是一個整體體系,其內部包括多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和制約。因此,在文化教學中應從整體上把握文化體系中各個子系統的關系,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精心設計,把握好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之間的尺度,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三、文化信息的輸入策略
1.樹立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的教學觀。從教師角度來說,教師首先要樹立應樹立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的教學觀,明確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的重要性,并用于指導整個教學過程。這是文化教學能夠在高職英語教學真正實施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根據學生和教學需求精心設計文化教學內容,確保文化信息的輸入既符合高職英語的教學要求,又能突出高職英語教學特色。
2.文化對比教學。呂叔湘先生曾說過:“拿外語跟漢語比較,可以啟發(fā)我們注意被我們忽略過去的現象”。語言之間的差異從本質上說,是文化體系之間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中英(中西方)文化各個層面,包括語言、民族思維方式、社會制度、風土人情、價值觀等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更好地弄清中英文化和語言的異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不僅要輸入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信息,同時也要輸入作為比對的漢語文化知識,并通過中英信息的直觀對比,突出差異,使學生加深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加深對本民族文化內涵的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教學方式 有效結合 教學實效
有效的高中語文學習活動并不是單純地模仿和記憶,而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積極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高中語文課程內容本身就要求有意義的、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與其相匹配。高中生能在積極主動的探索中學習語文知識,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在小組合作中交流分享,學會傾聽、學會質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提高自己;使課堂學習成為高中生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過程,構建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運用新型教學方式,積極改善高中生的學習方式,同時還要對每一節(jié)課合理安排。筆者針對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結合實踐體會,對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幾點思考和體會。
一、情知互補
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具有探究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因此,課堂教學既要滿足社會進步的要求,又要符合高中生發(fā)展需要。情知互補作為課堂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要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在于既能達到“主動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的宗旨,又能使高中生在人際交往中實現和諧。如果只把課堂教學過程看做簡單的認知過程,而忽視高中生情感培養(yǎng),那么學習效果顯然不佳。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力爭情知互補,只有這樣才能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高效。
二、模式建構
高中課堂教學中,教和學統一的實質就是使課堂教學與高中生身心發(fā)展和諧統一。因此,教學時要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新理念,著眼于師生情感建立與和諧發(fā)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積極構建一種“參與―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這樣高中生的個體學習和合作學習就能得以有效統一。實際操作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1.給高中生空間。每個高中生在班集體中都有人格獨立的一面,課堂教學中,不要因為某個高中生性格孤僻而孤立他,讓高中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學會主動思考。高中生能回答的問題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回答,他們不能回答的要多指導,但絕不能包辦代替。
2.給高中生多種選擇機會。一是認知過程中的選擇。高中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認知結構的建構,要讓高中生有充分的選擇權,把學習材料重新組合,進而獲得新的體悟。二是參與過程中的選擇。讓高中生有效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做到人人參與、雙向交流。
總之,每個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都有個性特點,我們要注重高中生的個性培養(yǎng),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教學優(yōu)化
傳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只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高中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是如何構建的不得而知,因而導致教師教學中機械灌輸,使高中生頭腦中的知識孤立單一地堆砌,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有效訓練和培養(yǎng)。這種傳統教學做法不僅很難使教與學有效統一,還會影響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扼殺高中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性。因此,優(yōu)化教法是改變原先教學資源單一,講解方法和方式單一局面的最好措施。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這樣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改變教師單一講解、高中生機械學習的局面。通過優(yōu)化教學,能很好地組織練習和培養(yǎng)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斷激發(fā)高中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素質提高
有效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所在。只有大力提高教師的素質,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并使課堂教學成為充滿師生情感交流的多向活動,進而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一方面我們要注重新課程教學理論學習,只有有效把握新課標理念,才能使教育教學更符合社會發(fā)展進步需要,才能很好地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我們要強化基本功、教學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效。
廣大高中教師積極鼓勵高中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1.高中生天性活潑,具有強烈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因此,我們帶領高中生體驗探究是符合高中生身心特征的,這一過程中能很好地激發(fā)高中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和積極性,學習才會變得真正有效。
一、要徹底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而已。不注重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把教師僅僅看成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知識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既要做一個知識的傳授者,又要做一個促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繼續(xù)學習的學習者,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執(zhí)行者、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這就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會在教學中互動?;邮菐熒p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這里的互動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動的內容包括情感、行為、心理、思想、意識形態(tài)、以及內驅力等。只有在互動的教學氛圍中,教師才能發(fā)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及時的加以解決和修改,從而得到學生的信任。學生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啟發(fā),增長見識,找出自己的優(yōu)缺點,進而能理解和支持教師的工作。所謂“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教師在不斷完善、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二、不可忽視角色轉變
1.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新課標中,師生關系是互相學習的關系。隨著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的迅速發(fā)展,學科知識不斷增加且發(fā)展極快,語文課堂已經不是惟一的知識來源。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全部教給學生,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教學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fā)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我們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促進者,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皫煵槐刭t于弟子”,學生的信息比老師多,老師可以從學生那里學習很多東西。我們要賞識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引導學生。
2.要從一名“教書匠”轉變?yōu)榭蒲行偷慕處?/p>
我們的教育多年來就是“一根粉筆一張嘴,一本課本上到死”,教師嚴格按照課程計劃傳授知識,成了“教書匠”,把課本的答案當圣旨,不敢質疑,不許學生有其它的想法。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jié),對教師的發(fā)展和教學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于解釋和應付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所以,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三、教學方式要力求創(chuàng)新
在新課程實施中,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學習內容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都將直接影響或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益問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優(yōu)化,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智慧,標志著其教學藝術水平的高低。
1.注重傳統教法與現代教法的整合,突出教學的實效性
我們既不能死守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放,也不能一講教學方法的改革就完全摒棄傳統教法,而應該注重傳統教法與現代教法的有效整合,合理地選擇與優(yōu)化組合適合教學內容、適合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教學方法,以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2.注重教法與學法的統一,突出教學的互動性
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只有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結合起來考慮,真正彰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能力為主目標”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才能更利于增進教學效果。
3.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fā)與利用,突出教學方法的現代性
新課改不僅是一場教學方式的變革,更是一場教育技術的變革。而現代教育技術更是適應時展而存在的一門教育技術。它是融知識性、技能性、工具性于一體的,它具有為學科學習方式的改變提供信息化平臺的作用。如果教師不具備這項技能,又怎能指導學生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呢?所以,在新課改中,教師自身必須首先掌握,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素養(yǎng),即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和應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對信息技術積極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進而使學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支持語文學科的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工具。另外還要突出體現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相結合的特點,利用它提高學習、研究交流的效率,發(fā)展思維,學會學習,培養(yǎng)對現代教育技術和在信息化社會中生活的正確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實行新課改后,學科之間的整合可能會更多,所以教師應該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fā)與利用。
四、注重評價體系的轉變
語文新課標重在學生學習興趣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過多過濫的考試必定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而厭學語文,因此我們要改變以往動不動就拿一份卷子來檢測學生的做法。首先是盡量減少考試的次數,周考、單元考都取消,只保持與學校同步的月考、半期考和期末考。其次是改變只有筆試的一種考試模式,通過組織各類語文活動來評價學生的語文能力。比如舉辦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討論會、辯論會以及讀書筆記交流會等,對學生的語文水平進行多元化的綜合性的評價。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可以客觀全面地衡量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教學 適應 新課改
素質使之人的身心發(fā)展的總水平,是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穩(wěn)定的性質。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科學體有效的途徑開發(fā)學生潛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素質為目的的教育。現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已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中學語文教學必須順應這種歷史潮流,認真落實素質教育,那么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應怎樣落實語文素質教育呢?我們的探索經驗是:教師要做到"六個堅持",學生要搞好"四個聯系"。
一、教師的"六個堅持"。
語文教師的素質與語文教學素質關系密切。因此,要落實中學語文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語文教師的素質,做到"六個堅持"。
1 .思想上堅持一個"愛"字。教師熱愛黨的教育事業(yè),熱愛自己的學生,就會具有愛生如子的感情,就會面向全體學生,把摯愛深情傾注到教學中。講課前,就會不遺余力地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融進教案;講課后,仍會盡心竭力的關心學生。
2 .作風上堅持一個"率"字。語文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還要用自己的行為給學生作出表率。這種表率是無形的,潛在的,也是深刻的,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表率是一部動態(tài)的非智力素質的教科書。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以身作則,處處成為學生的表率。
3 .工作上堅持一個"合"字。培養(yǎng)學生不是某個教師所能解決的,它具有整體性,全校各種學科存在的一個合理配套問題,整個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可以說,教學質量是教職工協同作戰(zhàn)的結晶。因此,語文教師要在勇于競爭的同時,還要善于合作,要堅決摒棄那種貶低別人以顯示自己、破壞整體以滿足自己的畸形心理,否則,整體質量難以提高。
4 .業(yè)務上堅持一個"寬"字。"云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 教師只有具備寬厚廣博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吃透、融會教材內容,才能講深講透教材,才能做到揮灑自如,左右逢源。相反,一個教師如果專業(yè)知識有限,不能個性化處理教材,遇到疑難問題不能解決,是不可能提高質量的。
5 .只是上堅持一個"換"字??茖W技術日益發(fā)展,水漲船高,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更新知識,否則,難以克服"賣舊貨"的通病。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購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F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以前所學的抄襲過來,傳給學生",也就是"年年爬起來賣舊貨"。要克服"賣舊貨"的通病,教師就要拓寬知識面,豐富知識庫。還要以敏銳的眼光,捕捉語文科學發(fā)展的新動向,為社會培養(yǎng)用得上的人才。
6 .功夫上堅持一個"硬"字。語言表達技巧,板書技巧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教師在這些方面,必須練出過硬功夫。力爭做到講課時技能準確而流利的用普通話傳遞知識,又能借助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吸引住;板書時,既能用新穎而規(guī)范的文字展示內容,又能借助漂亮的文字幫助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二、學生的"四個聯系"
學生的語文素質與一切事物一樣,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一切系統與其他系統都有著廣泛的聯系。因此,我們?yōu)榱颂岣邔W生語文素質,必須抓好"四個聯系"。
1 .抓好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學生的語文素質,不僅取決于讀了多少書, 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吸收了多少知識和掌握了多少技能,并能吧這些知識、技能轉化為能力,用于進一步學習知識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加強學科內部的橫向聯系,就是要通過橫向聯系使學生掌握其內在聯系及規(guī)律,從而形成普遍的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如在教《阿Q正傳》、《項鏈》、《守財奴》、《裝在套子里的人》 這一小說單元時,先講有關的小說知識及其欣賞的技巧,然后再通過精講《阿Q正傳》,為學生作出示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教師設置的要求去自我欣賞其余幾篇小說,結果時間短,收效高。
語文教學不僅要在"深度"上進行橫向聯系,而且還應在"廣度"上進行橫向聯系。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要把《紅樓夢》的故事梗概介紹給學生,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組織學生觀看該影片或閱讀小說原文,這對于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不能不說是個行之有效的舉措。
2 .注重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美國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這說明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從這高度出發(fā),《語文課本》在"使用說明"中指出:"進行語文基本訓練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系。語文是交際工具,使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聯系生活進行基本訓練,既'導流'又'開源',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根據這一思想,三年制高中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使語文訓練與生活密切聯系。語文是生活的反映,培養(yǎng)語文能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了解、認識、表達生活。
怎樣實現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我認為應重視認真研究新教材,在教材的使用中力圖體現編者聯系生活這個意圖,發(fā)揮新教材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更重要的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用他們那敏銳的,充滿希望和稚氣的眼光去觀察社會,去感受社會,去感受生活,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點、閃光點,去謳歌改革開放中涌現出來的新人新事,同時充分利用社會環(huán)境的教育作用,與文化單位,大專院校掛鉤聯系,充分挖掘社會語文環(huán)境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如學校可與文化單位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請知名學者、文化人士舉辦專題講座;帶領學生從參觀文化建筑設施;利用圖書館、文化室開展讀書活動。組織學生對社會上不規(guī)范的語文現象進行搜集評論、糾正;組織學生采訪搜集整理民歌、民諺、民間傳說,對聯等。這樣,是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中認識生活,把學習語文與學習做人統一了起來。
3 . 認真抓好課內語文學習與課外語文活動的聯系。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許多教師只重視課堂教學,整個教學過程閉門造車,把學生成天關在教室里,捆在課堂是死讀書,讀死書,壓抑了學生的個性,語文教學步履維艱。
課內與課外聯系,課內打基礎,課外求鞏固,求發(fā)展,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實現課內與課外的聯系,一方面我們可以抓好課堂教學改革,積極進行單元教學改革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抓好文學社和讀書會活動,依靠它們作為課外活動的龍頭,帶動整個課外活動的開展。
文學社活動是一個學生群眾組織。通過這個團體可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文學幼苗,發(fā)展學生個性,豐富課外活動的內容。
讀書會也是學生組織。如果說文學社是文學愛好者的自由天地,那么讀書會則是每個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好場所。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都是金玉良言。通過讀書會,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活動,可以豐富精神生活,提高閱讀能力,開闊視野,提高文化素質。
在課內與課外的聯系中,我們可以單元教學為主體,以文學社和讀書會為兩翼,構成語文教學課內與課外聯系"一體兩翼"的整體結構。
3. 加強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張志公先生認為:"一個出色的文學家或者語文工作者,也一定會有相當的自然科學知識。對自然學科、社會科學的廣泛興趣和廣播的知識,是他們思路開闊,聯想豐富,給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開拓了一個可供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只一點在文化科學飛速發(fā)展,各門學科互相滲透的今天更顯得十分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只限于字、詞、句、篇,不僅有礙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不利于學生走上社會后對語文的運用,所以我們語文教學應注意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
關鍵詞: 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2-0120-01
教無定法,依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面對不同的教學對應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然而我認為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絕不可忽視以上幾個方面。
一 聯系史實和相關的背景,以擴充學生見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相關,許多作品雖具文學性,但基本忠于歷史史實,且人物、事件互相關聯,牽一動十,如《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觸龍說趙太后》、《季氏將伐顓臾》、《晉公子重耳之亡》、《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攪合,構成嚴密的因果聯系,如果教師只是孤立地講授課文內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的聯系,其結果,一是不易激發(fā)興趣,使學生感到內容單調、枯燥;二是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歷史理件這間的邏輯聯系,從而影響記憶效果;三是不能讓學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識原野的廣闊性,求知欲望便極難得到引導和培養(yǎng)。因此,筆者認為,語言教師應該多讀史書,了解、熟悉中國的歷史。在給學生傳授相關歷史知識時,甚至在比歷史老師的講授更生動、細致、傳神。這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在善于指導,背景要力求準確
誦讀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郎讀課文,它必須尊重創(chuàng)作者鑄在文章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思想感情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得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起初應讓學生自學,最好是默讀,發(fā)現問題,初識文意;其次是質疑和答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誦讀則在這兩個步驟之后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這一步做好了,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必須忠實于原文,力求詞句準確,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有人認為,要求準確背誦,完全忠實于原文,是一種死教,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首先,學語文必須學語言。能流傳于世并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多為古代名篇,其語言的優(yōu)美和諧和準確嚴密無論怎么說都應該是典范。而我們中學生按照自己現有的水平隨意加改變,多數只能改糟,不會改好,這就會把自己引上學習語言的歧途。其次,我們在運用知識、運用語言時,常常免不了要引經據典,而一旦誤讀誤記,就不單是張冠李戴的問題,有時甚至是無中生有了,這必然影響到期引論的效果。其次才是應付高考的問題。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當的比例,閱卷要求也十分嚴格,錯、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要求學生準確背誦,準確書寫,決不能擅自增刪和改變。
三 對字、詞、句式的教學要死中有活
所謂“死”,就是對文言字、詞、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語法現象和考點要反復強調,并對其概念化、條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學,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們還必須反復強調“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概念。
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調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畔”,其本義是田邊,所以引申為“旁邊”的意思,如河畔、橋畔等;“畔”與“叛”同音,所以又借用為“背判”的意思,如“親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義。
尤其新《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更是常提常講常歸類的對象,必要時教師要對其進行集中整理,打成資料印發(fā)給學生。對于古今詞義差別較大的詞和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要指導學生專門歸類掌握,切不可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語法教學的一個難點,但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逐步認識、掌握諸如“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見文言句式,了解他們的一般構成、識別和使用方法。所謂“活”,就是在教學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動靈活,增強互動性,便于讓學生接受。教師應努力避免傳統教學中一講到底,只做翻譯了事。
四 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技巧
正確翻譯文言文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關鍵所在,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1.讓學生遵循翻譯文言文的基本原則,即“信、達、雅”。信:忠實于原文,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達”: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把拧保簼晌暮喢?、優(yōu)美、生動。
2.要體現“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特點。
3.教學生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技巧。
(1)留:對專有名詞,如國名、地名、年號、官職名、人名、物名等,還有經常使用的成語、習慣語等,如席卷天下、門庭若市、氣象萬千等。這些不必翻譯。
(2)補:補充省略成份。如:還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
(3)換:把古漢語直接換成現代漢語。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中的“孰”換成“誰”?!笆沽鶉鲪燮淙恕敝械摹笆埂睋Q成“如果”。
(4)調:把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倒裝句進行調整,使其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
高職新生入學教育大體包括內容如下:校紀校規(guī)教育、校史校情教育、黨團教育、專業(yè)思想教育、職業(yè)規(guī)劃指導、品德素養(yǎng)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國防教育(軍事訓練)、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各種適應性引導(如何生活、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等)。涉及內容較為全面,能夠讓新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認識大學生活,但具體的實施方法和模式較為陳舊,基本停留在大型報告會、講座、班會等自上而下的說教模式上,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反而給學生一種“應付差事”“枯燥乏味”聽不下去“”的感覺,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因此創(chuàng)新和改進入學教育模式,使其為學生定制,為學生適應大學生活更好服務,是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對入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甚至認為入學教育只是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僅僅是簡單的“辦理新生入學事務”。實際上,新生入學作為一個課題早在各個國家引起重視,20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高等教育就已經開始對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展開研究,逐漸構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日本,歐美各國都視大學第一年教育為大學生涯的重要時期,不少國家先后實施了強化FYE(FirstYearExperience大學第一年教育)策略。1987年,卡內基教育促進基金會在《學院:美國本科生教育的經驗》報告中得出結論“好的大學必須為學生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順利過渡提供幫助和服務”。國內對于大學入學教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人們逐漸意識到入學教育的重要性,開始研究分析入學教育的內容、模式、意義等等??梢?新生入學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應該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視。
1、學校各部門教職員工應全面參與新生入學工作高職院校新生入學教育主要是由學生工作系統組織安排,專職人員(主要是輔導員)實施,而對學生專業(yè)培養(yǎng)、職業(yè)方向較為了解的專職教師以及學生經常接觸的教輔人員(教務處、后勤處等部門)參與學生入學工作較少,入學教育工作團隊口徑單一,力量薄弱,不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完整的大學印象,甚至出現輔導員一頭滔滔不絕,熱情洋溢,教輔人員一頭沉默寡言,淡漠無視的尷尬局面,給學生造成困惑,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阻礙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因此,學校各部門全員參與是新生入學工作提高成效的必然要求。各部門人員各司其職,做好各個板塊的新生入學工作,對于新生認識大學、適應大學起到關鍵的作用。2、學校各年級學生應全面參與新生入學工作學生對于學生的信任有時超過對老師的信任,來自學生的信息是平行的、自由的、隨性的,處在思想成熟期的青年學生更愿意去
接受這些非說教式的信息。如由老生自發(fā)組織,新生自由參與的“迎新晚會”對于學生的影響遠高于一場專家講座。專職輔導員和高年級學生骨干應帶動高年級學生團隊開展各種活動感染大一新生,除了“迎新文藝演出”“學生會招新大會”這些直接面對新生的活動之外,還應組織一些成熟的,具有專業(yè)感染力和校園氣息的“專業(yè)技能大賽”“各種知識競賽”“校園話劇展演”等,讓大一新生進行觀摩和學習,調動學生的熱情和興趣,讓他們主動去認識校園,感知校園。當然,我們不要忽略大一新生也可以作為入學教育中的重要力量(特點3:實踐動手能力較強),大一新生中部分學生會在短時間內嶄露頭角脫穎而出,在他們的帶動下,入學教育會開展的更加符合新生的口味,因此培養(yǎng)新生學生干部、組建新生學生團隊,成為新生入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3、學校還應將入學教育延伸至家庭和社會新生入學教育不僅是學校內部的事情,還涉及到每個學生的家庭,是整個國家高等教育事業(yè)的起點,因此,應調動全社會的資源完善新生入學教育系統。學校應及時、隨時與學生家長溝通學校情況和學生狀況,開設家長座談會、聯席會,共同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同時,學校應調動校友資源,各界專家學者,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來到學校給新生講講心得,談談體會,或者為新生創(chuàng)造一些實踐體驗機會,形成長效的溝通機制,讓學生在與“過來人”的溝通互動中學會思考大學階段出現的各種問題:如“大學的奮斗目標”“大學畢業(yè)后我能做什么”“大學階段的努力方向”等等。(特點4:獨立思考能力較弱,特點5:帶有一定的社會風氣,人際交往能力較強)
二、高職院校入學教育模式探索
1、新生入學教育的動態(tài)化和系統化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較為豐富,但容易出現模式上形式主義,死板僵硬,內容上孤立單一,靜止不變的現象。如何讓入學教育更加有效,就需要針對每年不同的社會形勢、學校動態(tài)、學生特點制定滾動式的入學教育內容,根據時事形勢和生源質量的變化設定出不同的入學教育主題和形式,保證內容的更新,與時俱進,形式的創(chuàng)新,新穎多變,適應不同特點學生的需求。(特點1:理想信念單薄,特定4:追趕潮流能力強)在追求入學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的同時,也要保證流程設計的合理有序。入學教育不能“想到什么做什么”,“有什么就提供什么”,而是要有步驟有計劃的構建符合學生體驗學習的體系。美國的大衛(wèi)庫伯教授認為,體驗學習的過程是四個階段的循環(huán)過程,即具體體驗,反思體驗,抽象概括和行動應用,體驗學習新鮮事物就是這四個階段的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3]。這一理論可以作為入學教育系統化的基礎,建立“感性認知———反思自省———理性認識———實際應用”逐層遞進的入學教育模式。具體來講,新生剛剛步入校園先要接觸感知上的入學教育,比如軍訓、迎新晚會、社團文化展示會等等,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官認識后,組織討論會、座談會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困惑,思考在大學如何生活等等,然后有針對性的召開講座、班會給學生理性的指導,最后在實際的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和適應大學生活。如此循環(huán)往復,大小循環(huán)穿行,構成一套“形散而神不散”的體系。這種系統化的入學教育模式,最符合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容易被學生接納和吸收。
2、入學教育的課程化和課堂化新生入學教育的課程化和課堂化是對入學教育系統化的延伸,即新生入學教育不再是開學1-2周內填鴨式的形式化的講座模式,而是把它細分為多個課程,在1-2個學期內乃至更長的時期內以課程的方式呈現,如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專業(yè)解讀、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大學的時間管理、大學的理財模式、大學適應性教育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意愿選擇相應的課程,在課堂上開展討論會、情景模擬、游戲互動等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以學生的視角解決具體的困惑,從而更加深入和有效的幫助學生轉變角色。(特點2:學習能力較差)以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為例:高職院校設置專業(yè)方向、培養(yǎng)學生素質往往以社會需求為基礎,以就業(yè)為導向。學生選擇高職院校大多看中的是就業(yè)前景和職業(yè)走向,因此設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詳細的對專業(yè)內涵、職業(yè)發(fā)展、就業(yè)規(guī)劃進行系統的教育是學生普遍的需求,也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將入學教育課程化和課堂化的基礎上,還要構建全面的效果評價機制,及時調查學生對課程的滿意程度。學校和院系部要成立專門的新生入學教育評價小組,監(jiān)督入學教育的進度和內容,深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訴求,及時更新和補充課程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學校各部門還可建立各板塊的新生入學教育反饋網絡平臺,如微信平臺、微博、貼吧、論壇、飛信群和QQ群等,讓學生自由發(fā)表對大學生活的困惑,以及對入學教育課程的意見和建議,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利用這些線上平臺的互動性和時效性,學校能夠隨時發(fā)起各種調查、話題,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和真實需求,逐漸形成成熟的課程體系,幫助他們提高適應能力,實現自我成長。(特點4:獨立思考能力較弱,追趕潮流能力較強)
3、入學教育的生動化和具體化提高入學教育的感受性和體驗性是入學教育模式的一個重大課題,好的教育要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赡懿粫⒏鸵娪?頗有成效,但會在學生心中埋下生命的種子,扎根內心,深入記憶,影響言行。因此,我們不能一味的追求入學教育的結果,制定出僵硬的、直白的報告、講座、會議,而是要創(chuàng)造出各種生動的、具體的、學生參與度高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會,在互動中感悟,可以對同樣的一件事情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在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里學會思考,學會適應新環(huán)境,解決新問題。心理學家皮爾杰說過“,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些興趣為先決條件”,鮮活、生動、有趣的體驗式入學教育活動寓教于樂,以新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自發(fā)的學習和思考,具有更加明顯的實效性。(特點3:理論分析能力較差,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筆者認為軍訓就是一項體驗性較強的入學教育內容,學生在兩個星期內乃至一個月內,鍛煉身體,增強體魄,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學會與教官、老師和同伴如何相處,一起同甘共苦,榮辱與共。正因為軍訓與說教式教育形成的鮮明對比,使其對學生的影響尤為深刻,形成了初步的規(guī)則紀律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從學生離開軍營的眼淚里以及學生對輔導員無法更正的“指導員”的稱呼中,就能體會到軍訓對學生的影響之深遠。針對新生學生干部開展的團校培訓也是入學教育生動具體化的一種方式。以筆者所在的北京財貿職業(yè)學院為例,該校金融系的團校培訓將素質拓展訓練與模擬任務結合起來,讓新生干部團隊策劃協作完成各個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活動,按照現場策劃———細節(jié)討論———模擬實施———活動評估的步驟培養(yǎng)學生在干中學,做中思,有所得,有所悟。這樣學生能在實實在在的項目中學到工作中需要的素質,逐漸養(yǎng)成進取心和上進心,滿足個人成長的需求。(特點1:功利心較強,特點3: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特點6:缺乏上進心)
4、入學教育的定制化和個體化傳統入學教育的另一大弊端就是一刀切式的育模式,不管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狀況、能力水平還是心理需求如何,都一律按照一種方式灌輸和指導,這種一刀切式的教育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起不到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的作用,反而讓他們對學校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產生厭學、厭世的心理問題。個性化是入學教育逐漸成熟的表現。輔導員的深度輔導制度是一種個性化的方式。目前,各大高校以1:200學生的比例安排輔導員,要求輔導員熟知學生情況,每學期對每位學生至少做一次深度訪談,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的疑問和困惑,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和信念(特點1:理想信念淡薄,特點4:獨立思考能力差)。但畢竟輔導員工作繁重,不能做到對200名學生面面俱到。解決這一局面的另一方式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加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隨時隨地自由的溝通與互動。學校各部門或學生干部可以利用微信平臺、百度貼吧、校園論壇、飛信短信、QQ群、各種交友網站(人人網、開心網)、微博等線上平臺構建各種虛擬服務中心、虛擬班級、虛擬社團、虛擬學生組織等等,充分深入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討學生困惑,促進學生進步,同時,密切監(jiān)督學生思想行為,及時遏制錯誤和消極思想的傳播,用一些貼近生活的只言片語和有趣的小帖子間接的傳播正能量,創(chuàng)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學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特點4:獨立思考能力較弱,追趕潮流能力較強)。
關鍵詞:新聞英語 高職英語教學 基礎教學 拓展教學
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也得到飛速的發(fā)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57號文件《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對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等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即: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針對目前高職高專學生入學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提出統一要求、分級指導的原則,并強調在教學中要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針。
新聞英語是英語的一種變體,清新、簡練,妙趣橫生,緊跟時代、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將新聞英語的教學引入到高職英語教學之中,既讓學生了解天下事,又讓學生學到許多英語語言知識,也讓學生多了一雙了解世界的慧眼。本文擬從新聞英語的基礎教學和拓展教學兩方面來探討如何將新聞英語教學引入到高職英語教學之中去。
一、新聞英語的基礎教學
(一)新聞標題教學
新聞標題簡約、醒目、概括、風趣,使讀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多的消息。如:Death Takes No Holiday(Time)死神無假期。報道的是美國假日車禍多。一份大型的報紙每天都要登刊大量的消息,如果沒有簡約、醒目、概括的標題為輔佐,讀者不可能有時間、精力和興趣從中選擇所需新聞。因此,標題教學則成為了打開新聞英語教學的一扇大門。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用“三步法”理解標題的含義:瀏覽標題掃讀整篇新聞回過頭對照標題。此外,引導學生從語法、詞匯、修辭三方面了解標題的特點。①語法:為了著眼于突出事件的現實感和新鮮感,英語新聞標題通常以現在時廣泛代替幾乎所有的時態(tài)。例如:Authorities seize 4m illegal publications(China Daily)政府查獲四百萬種非法出版物。當然在表意和語法邏輯上不能不用其他時態(tài)時,也常按實情使用不同時態(tài)。如:Jury Acquits Woman 26,Who killed Ex-husband(NYT)一26歲婦女謀殺前夫,陪審團竟宣判無罪。此外,標題廣泛使用非謂語動詞,常用不定式表將來時,過去分詞表過去時或被動式,現在分詞表進行時。如:Telecom to be Privatised(Guardian)電訊通訊公司行將實行私人企業(yè)化。句法上,標題的最大特點是省略。如:Losing,Whoever Wins (Time):(He will be)losing,whoever wins. ②詞匯:廣泛使用名詞。名詞具有很強的表意功能和廣泛的語法可容性:充當多種詞類,以簡約的結構形式表達完整的句法概念。如:Cabinet papers leak inquiry(The Guardian)內閣文件泄密事件調查工作。③修辭:新聞標題常使用幽默、諷刺、夸張、比喻、雙關語等修辭手段來增加趣味性。如:Accusers Accused (Economist)原告成了被告(幽默);A Vow to Zip His Lips(Time)誓將守口如瓶(夸張);Detroit’s Uphill Battle (Time)底特律的爬坡戰(zhàn)(比喻:美汽車工業(yè)面臨嚴峻的前景),等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靈魂,創(chuàng)新教育是激發(fā)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創(chuàng)新教育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基礎,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小學語文獨特的學科性質和語言特點,通過教材、課外讀物、多媒體等在兒童的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欲望,挖掘其潛在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人格。要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升,讓兒童敢于創(chuàng)新、勤于創(chuàng)新、樂于創(chuàng)新,從語文教學的系統工程層面來說,筆者結合多年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經驗,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教師要徹底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理念的轉變是實踐新課標,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根本前提。語文教育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并使之具有創(chuàng)造活力。首先,語文教學要為育人服務,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能力,這對學生一生的成長發(fā)展至關重要。其次,語文教師要始終明確培養(yǎng)學生語言思維能力和情感個性是語文學科最為基本的任務,這是有語文學科的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知識性所決定的。要完成這個基本任務,讓學生的自由個性和健全人格在課堂內外得到充分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良好的課堂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前提條件。有關研究顯示,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是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放松的學習氛圍,提供自由的心理環(huán)境,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進行思維思考。寬松、愉悅的課堂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基礎。所謂自由情境,就是在課堂上盡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包括行為和思維,使學生能夠自由表現發(fā)揮。再者教師不應該對學生的獨特奇異想法否定或批評,要讓學生消除顧慮,敢于直接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發(fā)展的潛力。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才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創(chuàng)新學習的自信。教師在課堂中要利用課堂內容、多媒體等多種媒介,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對所學的東西由好奇到感興趣,進而才能到達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發(fā)過程。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加上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很容易讓他們進入自在、自覺的精神狀態(tài),保持好奇的姿態(tài),激發(fā)起探究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的欲望。從感興趣到趕發(fā)問,學生在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當中,一步步培養(yǎng)起創(chuàng)新的意識。
三、激勵質疑提問,促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
俗話說:學源自思,思起于疑。質疑和提問,是一切創(chuàng)新活動的基石。只有善于勤于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學生,才能有創(chuàng)新的欲望。質疑是一個人從已知領域向未知世界進入的觸角,是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的關鍵。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設置啟發(fā)性的內容,誘導學生進行質疑提問訓練,多質疑、多提問,才能對語言和文字產生思維的靈活變通和運用。
對同一個事物,同一段文字,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進行全面的解析和思考,讓他們的思維得到矛盾的碰撞,產生新的想法。
四、要創(chuàng)新、完善語文學習中評價體系